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特点及其派系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特点及其派系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影响了世界上许多其他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主要有宫殿建筑、庙宇建筑、园林建筑和民居建筑等,每种建筑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派系,下面将详细介绍。
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帝王居住和办公的场所,以封建皇宫为主体,代表了古代中国的最高建筑艺术水平。
宫殿建筑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布局严谨,注重对称和层次感。
二是建筑采用高大而雄伟的石木结构,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三是宫殿建筑注重色彩的运用,常常采用红色和黄色来象征吉祥和权威。
四是宫殿建筑装饰豪华,多采用角鼻狮、金银饰品等装饰材料,让整个建筑更加华丽,显示出皇家的尊贵地位。
庙宇建筑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活动的场所,主要包括寺庙、道观等,具有宗教意义和艺术价值。
庙宇建筑特点如下:一是建筑格局庄严肃穆,常常以前殿、中殿和后殿相连的方式进行布局。
二是庙宇建筑建筑物多使用木材和砖石等材料,采用大型屋顶和檐口的形式,给人一种高大而精巧的感觉。
三是庙宇建筑注重色彩的运用,常采用黄色和绿色等色彩来象征宗教的神圣和吉祥。
四是庙宇建筑装饰丰富多样,常使用彩绘和雕刻等工艺,描绘神话故事和宗教图像,突显出庙宇的神圣气氛。
园林建筑是中国古代贵族和富商居住的场所,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特色。
园林建筑特点如下:一是注重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结合,常以山水、假山、水池和树木等为主要元素,营造出一种深邃雅致的景观效果。
二是园林建筑布局合理,追求虚实结合和动静结合的原则,使整个园林显得复杂而有序。
三是园林建筑装饰精美,常采用石雕和木雕等工艺,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四是园林建筑注重格局的变化和游览路径的设计,常常通过转角和走廊等设计,使人在其中游历,体验不同的景观和空间。
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普通百姓居住的场所,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生活方式。
民居建筑特点如下:一是建筑布局简洁而实用,常以“四合院”为主要形式,在中央设置天井,形成通风和照明的功能。
建筑派系以及风格
皖派(徽派)
• 中国南方民居代表,最为人熟 知的代表是徽派(分支) • 颜色:青瓦白墙 • 特色: • 1、三绝、三雕 • 三绝:民居、牌坊、祠堂 • 三雕:木雕、石雕、砖雕
• 2、马头墙
• 防火防盗:南方建筑密度较大,可以防止 火势蔓延。 • 外形美观:错落有致,雕刻美观。
• 3、四水归堂:
• •
2017/10/19
• 2、鼓楼 • 外形像宝塔,宏伟肃严。 • 内部一般是11层,高度在 20~25米不等。
• 顶尖处著有葫芦或者千年鹤 (吉祥安宁) • 楼檐角突出翅起 • 侗族建筑,侗寨中多的可达到 5个。
• 3、竹楼
• 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几乎全部以竹子茅草作为原材料。 • 一层养牲口,二层住人。 • 上层以竖柱支撑,配以竹板。
• 民房多以楼房,四水归堂 为单位布置形成聚落
• 民居为三开间,最大为五 开间。
闽派
• 土楼
• • • 主要分布在福建一带,代表建筑为福建土楼 特点:聚族而居,带有防御特点。 规模宏大是最大的特征,一般形态各异,建筑风格独特,带有很深的文化内涵。
材料:沙质黏土、杉木、石料 结构:主体结构为土木结构 非主体为砖木(楼内围合的建筑) 穿斗、抬梁混合式构架结构(比较混搭。。北方的多 用抬梁式南方的多用穿斗式,土楼这种风格是为了内部灵 活调节)
• 天井:徽派建筑墙体很高, 其一是之前说的防火防盗, 和地域以及历史问题有关。 (家族迁徙获得的心理安 全)。其二是高深的墙体 围合起来形成“内向合院” 中部形成天井下雨时会形 成一种雨水从屋檐流落至 天井既“四水归堂”。
• 数量:少则2~3个,多 则十多个,最多36个
• 4、民居
• 建筑形象特征:白墙、青 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 门罩、木构架、 木门窗 。 • 布置方式多以平面延轴对 称布置。
中国六大传统建筑流派:徽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
中国六大传统建筑流派:徽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1:徽派建筑关键词:青石白瓦高墙深院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
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晋派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徽派建筑选址非常重要。
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
住宅多面临街巷。
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
2:闽派建筑关键词:土楼防御功能闽,即福建,闽派民居即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其中“土楼”是其最为鲜明的代表。
福建土楼,遍布全省大部分地区,尤以福建西南部的漳州、龙岩地区为众,其中位处西部的永定县和南部的南靖、平和、华安等县最为集中,是一种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
它源于古代中原生土版筑建筑工艺技术,宋元时期即已出现,明清时期趋于鼎盛,延续至今。
闽派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发挥到极致: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建筑风格独特、工程技术高超、文化内涵丰富一般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建筑风格独特,工程技术高超,文化内涵丰富。
结构上以厚实的夯土墙承重,内部为木构架,以穿斗式结构为主。
常见的类型有圆楼、方楼、五凤楼(府第式)、宫殿式楼等,楼内生产、生活、防卫设施齐全,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类型,为建筑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其中最著名的有华安的二宜楼,永定的承启楼、振成楼、奎聚楼、福裕楼,南靖的和贵楼与田螺坑土楼群,平和的绳武楼等都是福建土楼的典型代表。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以下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1.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特点:先秦时期的建筑主要以宫殿、墓地和祭祀场所为主。
宫殿建筑大多采用方形布局,以木材和土石结构为主。
-代表建筑:陕西西安的兵马俑。
2.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特点: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西亚和中亚的影响,基本建筑结构采用集中式布局,并增加了一些外来元素。
特别是佛教寺庙的兴起,使得寺庙建筑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建筑风格。
-代表建筑:河南洛阳的白马寺。
3.隋唐时期(公元589年-907年):-特点:隋唐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丰富的装饰和雕刻,建筑结构变得更加稳固和庄重。
佛寺和宫殿以及各种公共建筑得到了大规模的建造。
-代表建筑:陕西西安的大雁塔,江苏扬州的瘦西湖。
4.北宋时期(公元960年-1127年):-特点: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和改良,建筑结构更加优雅和精致。
曲尺式建筑布局和建筑雕刻、装饰得到了大力发展。
-代表建筑:北京的颐和园,浙江杭州的灵隐寺。
5.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特点: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继承了北宋时期的优点,注重平面布局和建筑细节的精湛雕刻。
特别是园林建筑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代表建筑:苏州的拙政园,江苏扬州的个园。
6.元明时期(公元1279年-1644年):-特点:元明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了蒙古和西亚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更为宏伟和壮观,采用多变的色彩和装饰。
-代表建筑:北京的故宫,四川成都的武侯祠。
7.清代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特点:清代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庄重和对称。
宫殿和寺庙采用明亮的色彩,装饰华丽,以黄色为主色调。
-代表建筑:北京的天坛,江苏扬州的瘦西湖。
以上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的概括。
虽然每个时期的特点各异,但都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中国六大传统建筑流派: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
中国六大传统建筑流派: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千百年来,由于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气候、地形特点以及生活习惯,中华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六大派别: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
不同流派的建筑有着各自的故事和文化底蕴,它们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
1.皖派建筑又称徽派建筑,是古代徽州地区的典型建筑,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出名,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徽派建筑的特点是:青瓦、白壁、马头墙,是六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
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马头墙,是指高出两边山墙墙面的墙垣,可以有效地防止火灾的蔓延,因此又名防火墙。
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又有“三雕”:木雕、石雕、砖雕风格不同又一脉相承。
每一处花纹,每一笔雕刻,结构严谨,雕镂精湛。
砖雕木雕徽派民居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
2.苏派建筑苏派建筑是江浙一带的建筑风格,是南北方建筑风格的集大成者,园林式布局是其显著特征之一。
脊角高翘的屋顶,典雅韵致的门楼,曲折蜿蜒,叠石迭景,堪称园林式布局的艺术典范。
走马楼、、明瓦窗、过街楼……色调明净而素雅,充满了江南水乡古朴沉静的意味。
3.闽派建筑闽,即福建,闽派民居即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
其中“土楼”是其最为鲜明的代表,是一种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
土楼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宋元时期即已出现,明清时期趋于鼎盛,延续至今。
它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发挥到极致,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错落有致。
常见的类型有圆楼、方楼、五凤楼、宫殿式楼等,国漫电影《大鱼海棠》就以永定客家土楼做为故事场景。
4.京派建筑京派建筑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它的端庄大气、对称分布作为明清的都城,北京保留了大量的皇家建筑,其中,故宫可谓是是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
皇家的威严和包揽宇宙的宽广胸襟尽显于此。
中国传统建筑的流派及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的流派及特点大家有没有留意过中国传统建筑呀?那可真是有着超级丰富的流派和独特的特点呢,今天咱就一起来好好唠唠这个事儿。
一、北方合院建筑流派。
咱先说说北方合院建筑哈。
这种建筑在北方那可是相当常见,尤其是在北京、西安这些历史悠久的城市。
想象一下,一个大大的四合院,中间是个宽敞的庭院,四周被房屋环绕着。
庭院就像是四合院的心脏,大家可以在这儿乘凉、聊天、晒太阳。
房屋的布局一般是对称式的,体现出一种庄重、规整的美感。
比如说北京的四合院,正房一般坐北朝南,住着家里辈分最高的长辈,东西厢房则是晚辈居住的地方。
北方合院建筑的墙体比较厚实,这是为啥呢?嘿因为北方冬天比较冷呀,厚墙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
而且屋顶的坡度相对较平缓,这样下雪的时候,雪就不容易堆积在屋顶上,减少了屋顶被压垮的风险。
这种建筑的大门也很有讲究哦,一般都比较高大、气派,像是一个家族的门面。
门楼上还常常会有精美的雕刻,展示着家族的文化和地位。
二、江南水乡建筑流派。
哎呀呀,一提到江南水乡建筑,那脑海里立马就浮现出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啦。
像苏州、杭州这些地方,到处都能看到这种充满韵味的建筑。
江南水乡建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和水的紧密联系啦。
房子常常依水而建,河网交错,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光。
你看那一条条小河,就像一条条丝带,把一个个建筑串联起来。
在建筑风格上,江南水乡建筑的屋顶坡度比较大,这是因为江南地区雨水比较多,大坡度的屋顶有利于排水。
而且建筑的外形比较轻巧、秀丽,白墙黑瓦,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江南水乡建筑里还有很多精美的园林,亭台楼阁、假山池沼一应俱全。
这些园林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世外桃源,充满了诗意和情趣。
比如苏州的拙政园,那可是江南园林的经典之作,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
三、岭南建筑流派。
岭南建筑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等地。
这里气候炎热潮湿,所以岭南建筑的设计就充分考虑到了通风和防潮的问题。
你看那些岭南建筑,常常有很多的庭院和天井,这样可以让空气在室内外自由流通,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详解
中国建筑流派之一(四合院)北京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
卧砖到顶,起脊瓦房。
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
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
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
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崐通。
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崐墁地,青石作阶。
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
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等。
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
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建筑结构丨中国建筑的六大门派
建筑结构丨中国建筑的六大门派中国传统建筑源远流长,有着丰富多样的建筑门派。
这些门派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地理区域和文化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中国建筑的六大门派。
1.中国古代建筑(古建)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
古建筑门派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和宗教的影响,注重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构建完美的建筑。
典型的古建有宫殿、庙宇、园林和陵墓等。
这些建筑通常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楼台、亭台、殿堂和廊檐等特点,并融入了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如剪纸、雕刻和彩绘等。
2.中国民间建筑(民建)中国民间建筑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
民建一般以砖木结构为主,采用斗拱、歇山顶和四合院等建筑形式。
民建的特点是简洁、实用,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典型的民建包括北京的四合院、南方的土楼和水乡的水上建筑等。
3.北方宫殿建筑(宫殿建筑)北方宫殿建筑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宫殿的建筑风格。
这些宫殿通常坐落在国都或皇家园林中,是重要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
宫殿建筑注重庄重、宏伟的气势,以大规模的平面布局、高大的建筑结构和华丽的装饰艺术为特点。
典型的宫殿建筑包括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大雁塔和洛阳的龙门石窟等。
4.南方园林建筑(园林建筑)南方园林建筑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代表,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
园林建筑注重以小见大、以微观体现宏观的美感。
园林建筑通常借助自然景观、水池和假山等元素来营造极致的美感。
典型的园林建筑包括苏州的拙政园、扬州的个园和杭州的西湖等。
5.客家土楼建筑(土楼建筑)客家土楼是福建、广东和台湾客家民族特有的建筑形式。
土楼是由厚实的土坯墙体和坚固的木结构组成,具有极强的抗震耐久性。
土楼通常呈圆形或方形,内部分为多层,每层可以容纳多个家庭。
土楼不仅是居住的建筑,还是军事防御和社交活动的场所。
典型的土楼包括永定土楼、南靖土楼和云水谣土楼等。
6.藏式建筑(藏建)藏式建筑是中国藏族地区的典型建筑风格。
十分钟带你读懂中国八大传统建筑流派,你更喜欢哪一派?
十分钟带你读懂中国八大传统建筑流派,你更喜欢哪一派?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
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
中国的建筑都是因地制宜的,下面就给大家讲讲按照地域特点划分的中国建筑8大派别吧~中国建筑流派之一:粤派建筑镬耳屋是广东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山墙形似锅耳,常用青砖、石柱、石板做材料,防火又通风。
外墙壁有花鸟图案,十分可爱。
西关大屋平面布局狭长,利于通风,适应岭南湿热的气候,屋顶是架空的双层瓦屋面,可以隔水防潮。
门口有矮脚吊扇门、趟栊、硬木大门三重门扇,是西关大屋的标志。
中国建筑流派之二:闽派建筑“闽”即福建。
福建地区最流行的一种建筑就是“土楼”了。
土楼是一种供聚族而居、能够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民居建筑,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
这是多次民族大迁徙之后的产物,也体现了当时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
土楼的主要材料是沙质黏土、杉木、石料,建筑风格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中轴线对称,顺应山川走势和风向,沿水流落成。
土楼不只有圆形,也有方形、长方形等。
中国建筑流派之三:川派建筑川派建筑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这些地区气候潮湿、地面蛇虫比较多,因此演化出一种特别的建筑风格——吊脚楼。
吊脚楼以木柱为支撑,架上楼板,四壁用木板或竹排搭建,再涂上灰泥。
楼上住人,通风干燥,楼下架空,饲养家禽或放置农具。
吊脚楼形式多样,有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等,根据不同的民族风俗,吊脚楼又发展出了苗族吊脚楼、傣族竹楼等。
中国建筑流派之四:皖派建筑皖派是南方民居的代表之一,徽派建筑是皖派里头最广为人知的一支。
徽派以青瓦、白墙的印象出名。
民居、祠堂、牌坊被称为徽派“三绝”,木雕、石雕、砖雕为徽派“三雕”。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
中国传统建筑八大派系,每一个都让你拍案叫绝!
中国传统建筑八大派系,每一个都让你拍案叫绝!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
所谓四合,是一个院落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围合在中间。
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周时期就有完整四合院出现,随着各朝代替更,四合院也不断有新发展。
不过现在四合院不是一般人能买起的啦,看看就好。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
其中水系是江南民居特有的景致,江南民居因水而有了灵气。
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地形复杂多变,对建筑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具体表现为院落小、开间大,并多以两层楼房为主。
我也想住在这种四面环水的地方呢,就是有点潮湿。
岭南建筑不仅具有江南建筑特色,同时兼具西方风情,在经历了数次变化后,最终形成自身的风格。
与“京派”、“海派”建筑三足鼎立,闻名海内外。
岭南建筑兼容并包,糅合了多种文化,发展至今,又吸收新的建筑材料及工艺。
比如碉楼、骑楼等都折射着西方建筑的影子。
区别于中原和北方建筑的凝重鲜艳,又不同于江南建筑的隽秀,岭南建筑呈现出的是轻巧通透。
这种建筑毕竟诞生在地处沿海的地方,中西文化结合,也别有一番风格呢。
徽派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于徽州及严州等浙西地区。
其中更以民居、祠堂和牌坊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古代徽州各村均有独立宗祠,家族思想浓厚,加之地理位置及文化的影响,徽州建筑形成独树一帜的特点,加之徽商的崛起,出现大量优秀的豪华住宅、园林、书院等。
小编也去参观过哦,挺有时代气息的。
上海的传统建筑称为海派,它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
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历百年岁月洗礼,将各国建筑风情和上海独有的气息完美融合。
一说海派建筑,最先联想到的是“石库门”,当然还有公寓、花园洋房、别墅等。
在上海石库门中,很容易发现中西并存这一特点,要说岭南建筑中西合璧偏向中多一点,那么海派建筑就是偏向西方一点,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不同于江南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川西民居自带一种朴实飘逸。
建筑风格流派主要分类与发展
建筑风格流派主要分类与发展建筑风格是指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种特定的建筑形态和风格特征。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建筑风格形成了多种流派,并不断演化与融合。
本文将对建筑风格的主要分类与发展进行探讨。
一、古代建筑风格1. 古典建筑风格古典建筑风格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代表了古代欧洲建筑的巅峰之作。
其特点是注重比例、对称和对立,常使用柱廊、拱门和圆顶等元素。
古典建筑风格影响了后世的建筑风格,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浪漫主义建筑。
2. 东方建筑风格东方建筑风格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代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传统建筑常采用木结构,注重平面布局和形式美感,倡导“山水意象”和“空间序列”。
传统建筑风格还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东方建筑风格。
二、现代主义建筑风格1. 包豪斯风格包豪斯是二十世纪初德国建筑学派,主张将艺术与工艺结合,以功能与实用性为出发点。
包豪斯风格的建筑追求简洁、平面化,强调几何形态和现代科技。
该风格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国际风格国际风格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兴起的建筑风格,强调简化、功能性和空间开放。
国际风格建筑主张摒弃传统装饰和地域特色,追求全球适用性和普遍性,广泛运用于公共建筑、商业建筑和住宅等领域。
三、后现代建筑风格1. 贝聿铭式风格贝聿铭是20世纪末的著名建筑师,其建筑作品以简洁、高度抽象的形式表达,并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贝聿铭式风格建筑追求与现代城市的和谐共生,常用大片玻璃幕墙和柔和的曲线造型。
2. 可持续建筑风格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可持续建筑风格逐渐兴起。
该风格注重绿色建筑和能源利用效率,运用可再生材料和节能技术,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四、未来建筑风格1. 数字化建筑风格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建筑风格将成为未来的建筑发展趋势。
数字化建筑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建筑设计与模拟,提升建筑效率和用户体验。
2. 生物建筑风格生物建筑风格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设计灵感的建筑风格,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
中式建筑四大流派
中式建筑特点:1、组群分布,主次分明,富有节奏感.在中轴线上采取横向构图,把重要的建筑物布置在中轴线上,次要的建筑则对称地列于中轴线两侧。
结构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合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2、讲究色彩的搭配。
中国的建筑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但不管是什么地方,都很讲究色彩的搭配,如江南水乡的白墙、黑瓦、与山明水秀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而北方的建筑物多色彩浓艳,对比强烈,如红墙黄瓦的北京故宫,红色的院墙,金光闪闪的屋顶,配上蔚蓝色的天空作背景,强烈的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装饰具有多样性:中式建筑物的窗是装饰的重点。
窗的形状有方、圆、椭圆、花形、扇形、多角形等,窗中的格纹及种类更是多得无法统计。
如被誉为“古民居博物馆”的安徽黟县西递村中,举目皆是用青灰色石料雕制而成的漏窗或花窗,多姿多彩,将一栋动楼舍装点得古朴典雅。
4、建筑物具有明显的等级规定:一般可从建筑物的屋顶式样和檐来区别.庑殿式建筑:最高级,只有皇家重要建筑、宫殿或大殿才使用。
它是四面斜坡、一正脊、四斜脊.屋面略有弧度、屋角、屋檐向上翘起。
歇山式建筑:采用四面坡和二面坡的结合,即东西两侧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下部仍为斜坡.攒尖式建筑:平面是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
多见于坛、阁、亭、塔之顶。
悬山式建筑:屋面双坡,两侧伸出于山墙之外。
有正脊一条和垂脊4条。
硬山式建筑:规格最低,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屋脊同悬山式。
新中式建筑风格有哪些特点?新中式建筑在沿袭中国传统建筑精粹的同时,更注重对现代生活价值的精雕细刻。
同单纯的仿古建筑不同,新中式建筑着力提高居住的舒适度,比如在设计中更多考虑私密性,增强采光通风,更有效地提高卫生间、厨房在居室中的地位,更好地使老人、孩子、夫妇间的居室环境合理分隔与有机协调等。
另外,在庭院、地下室的处理中,也吸纳了更多现代生活流线的创新之笔,如外庭院、下沉庭院、内游廊等,让中式建筑以一种更自然、更现代、更具生命力的品相出现。
中国八大传统建筑流派
二、徽派情怀
3-徽州三雕
木雕 主要出现在旧时建筑物和 家庭用品上,宅院内的屏 风、栏柱、桌椅、文房用 品上都可以一睹木雕的风 采。徽州木雕的题材颇为 广泛,人物、山水、花卉、 回纹、各种吉祥图案等, 应有尽有。
三、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 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 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 ,院落占地面积较小。其 中水系是江南民居特有的 景致,江南民居因水而有 了灵气。
2-总体格局
传统四合院,一户一宅,平面 格局大小不一,小到只有一进, 大到三进或四进,还可以形成两 个四合院宽的跨院式。小四合院 房间为13间,一院或二院的房间 为25~40间。
一、四合院里的天地
3-单体建筑
影璧:在四合院中通常用于遮挡视线、美化和突出大门。通常由 砖砌成,由座、身、顶三部分构成。四合院的大门内一般也有一个影 璧。
二、徽派情怀
1-历史渊源
古代徽州各村 均有独立宗祠,家 族思想浓厚,加之 地理位置及文化的 影响,徽州建筑形 成独树一帜的特点, 加之徽商的崛起, 出现大量优秀的豪 华住宅、园林、书 院等。
二、徽派情怀
2-建筑特色
徽州建筑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也是坐北朝南依山伴水。布局 以中轴线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有“天 井”,用于采光通风,也有“四水归堂”的寓意。
陈家祠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主体建筑,中 轴线两侧为厅堂,每座单体建筑以青云巷隔开,建筑之间用长廊连 通,六院八廊穿插,19座建筑组成建筑群体。
四、中西合璧的岭南建筑
在陈家祠中,木 雕、石雕、砖雕、 陶塑、彩绘等传 统建筑装饰的应 用让人应接不暇。 既有粗放精简、 成片的豪迈,又 有精雕细琢的细 节,庄重大气而 不失精致典雅。
一文读懂中国古建八大派系
一文读懂中国古建八大派系本文授权转载自:HND DESIGN(ID:HND201604)从古至今华夏大地涌现了众多建筑杰作有的已经毁于战火(阿房宫、大明宫、圆明园)▲圆明园遗迹有的屡次浴火重生▲岳阳楼(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历史上岳阳楼屡次毁于人祸战乱,又屡次重建,最近于1983年由国务院拨专款对岳阳楼大修,把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有的更迭留存至今▲狮子林(始建于元代)在此过程中中国也形成了八大建筑流派京派建筑闽派建筑湖湘建筑川派建筑晋派建筑徽派建筑苏派建筑海派建筑关于中国传统八大建筑流派的分类仅代表作者观点,欢迎留言讨论01京派建筑北京曾为五朝古都拥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历史从传统民居、官府宅邸到皇家建筑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巅峰代表天子脚下皇城根上人们对官方颁布的规制格外谨守屋宇的高低房间的大小装饰的强度色彩的华丽程度都一一写在会典里▲《钦定大清会典》清乾隆二十九年版一句「逾制者罪之」就区别了社会阶层与尊卑秩序作为旧时城内最常见的建筑北京四合院也因此成为合院式建筑的「模范生」▲北京四合院坐南朝北中轴对称以中为尊故北京四合院的正房、正厅、垂花门都位于中轴线上▲三进四合院由前院、主院、后院构成的三进四合院宽广方正、格局规整更是理想的京派标准四合院▲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02闽派建筑在距离北京1900多公里的福建南部山区同样以中为尊的福建土楼却更推崇圆形布局在中央的尊位建祖堂为了应对土匪频繁袭扰定居在这里的人们选择一族之人居于一楼之内一人有喜,全楼欢庆一家有难,全楼帮扶▲土楼演化过程图与北京四合院相比福建土楼没有前后院之分亦没有房间大小、尊卑之分不讲究坐北朝南而是向心而居▲福建土楼为加强土楼的防御力外墙的厚度均在1-2米左右只设一个大门窗户也设在二层及以上易守难攻好似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03 湖湘建筑古时生活在湖南湘西的人们由于山高地狭生存条件堪称「严酷」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土家族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利用长木柱代替地基调节底部木柱的高低让建筑适应地形的变化人们或依山、或傍水建起了一座座吊脚楼热闹了沱江两岸▲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湖南中部存在一种家族聚居的住宅建筑大屋有别于富贵大气的北方四合院亦不同于小巧精致的江南民居大屋规模庞大、外拙内秀邵阳荫家堂娄底曾国藩故居岳阳张谷英大屋等均是明清时期留存至今的大屋代表▲邵阳荫家堂全景其中邵阳荫家堂处于山环水抱之中占地9191平方米拥有正屋108间杂屋40间天井44个圆木柱156根是一座体量庞大布局井然的湖湘民居▲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04川派建筑在我国西南山区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也常见类似吊脚楼的干栏式建筑如傣族竹楼与吊脚楼不同傣族竹楼不仅拥有大长腿还头戴大檐帽傣族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为了应付澜沧江的「定期泛滥」傣族竹楼底部由36跟木柱支撑二楼离地2米以上洪水来袭时听任江水从楼板下流过傣族同胞安堵如常▲竹楼拆解图竹楼屋顶坡度大、屋檐宽采用重檐设计主要是为了便于排水减少暴雨对建筑的伤害▲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05晋派建筑当傣族同胞在与洪水斗智斗勇时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可能正在祭天求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劣缺水、也缺木材人们靠土为生因地制宜,创造出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三种窑洞▲窑洞类型靠崖式窑洞沿山体曲线错落分布层层叠叠给人一种是山不是山的错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则形成了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院落地下藏窑洞土中生的独特建筑景观▲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可围合成三合院、四合院院落成群结队聚集成「堡」宛如一座城池▲甘肃省永泰龟城「箍窑盖房,一世最忙」简单凝练的八个字说尽了陕北农民一生的梦想这个梦想的名字叫「家」不论过去、当下不管南方、北方家与房子的概念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06徽派建筑湘西吊脚楼、傣族竹楼、陕北窑洞都是当地祖先们与天斗、与地斗才留存下的住宅形式但是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们却得到了大自然温柔以待这里的人们对于建筑的追求不止有居住他们还通过不同形式的建筑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在古徽州人们在天井院里安放家在祠堂里安放历史在牌坊里安放信仰徽派建筑的精华不仅是某一栋宅院某一座祠堂或牌坊还有那一座座记录着先人智慧的传统村落看似是随意在青山绿水间点下的一滴墨晕染开来实则是祖祖辈辈大费周章、精心布局才造就如诗如画般的建筑景观这份美景是难以描述的并非结构复杂而是笔尖蘸不到江南烟雨总少一两分婉约与灵气▲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07苏派建筑徽派建筑在山水间绘制了一幅幅水墨画同样是温柔富贵地的苏州则将山水乾坤都装入了园林文人士大夫们不仅为园林投入大量财力还投入了大量笔墨不仅有满眼看不过来的山水花木亭台楼阁还要与曾经的园主人一起思考「与谁同坐」▲拙政园丨与谁同坐轩苏轼说「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园林是空间也是意境(原来古人也是坐了个寂寞啊!)咫尺之内再现乾坤的苏州园林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它所代表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以及人文价值更是当今我们倡导的东方美学的内核▲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08海派建筑与东方美学相对应的西方建筑美学在鸦片战争之后席卷了苏州的邻居上海使得上海外滩在短短百年之间于江边千余米的堤岸上浓缩着万国建筑的精粹▲上海外滩不论是端庄沉稳的文艺复兴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和平饭店南楼(原汇中饭店,文艺复兴风格)还是华丽多变的折衷主义风格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和平饭店北楼(原沙逊大厦,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都在黄埔江岸向当时的人们展示着西方发达的建筑技术与时尚摩登的装饰审美这一切不仅让上海本土的商贸建筑脱胎换骨也影响着上海的传统民居拥有江南民居的骨架装饰着西式建筑元素的石库门成为海派民居的代表▲石库门民居点缀着西式山花的石头门框开在屋顶的老虎窗文人骚客蜗居的亭子间……石库门曾上演着旧上海最为真实细腻的人间百态。
中国各派系建筑风格
晋派建筑简介
历史上有徽商、晋商在中国贸易史 上大放光彩,在积累无数财富的基 础上形成了各自的建筑风格。徽派 建筑上文已有介绍,晋派建筑在风 格上与徽派建筑神似 ,同样的高墙 深院、白墙黑瓦、四水归堂等。晋 派建筑整体风格粗犷与京派也类似。
经典建筑代表
位于贵和堂新院,型制为“八”字。幅 宽7.2米。其中主幅宽4.2米,两侧幅各宽 1.5米。 这是一幅规格与型制仅次于常氏宗祠外 “百寿照壁”的居宅影壁,但从整体格 局及制作的精美程度上又远胜于前者, 无论在常家庄园乃至晋商民居中均为不 可多得的影壁精品。
经典建筑代表
影壁雕工细腻,造型典雅。 顶脊中央饰五朵高浮雕卷草牡丹,两侧 饰干枝寒梅。额枋镶云雷纹砖雕“敦仁” 牌匾,两侧不设出昂,而改为砖雕椽头; 椽头以雕刻细腻的盘旋双降草龙蜿蜒拱 护,椽心刻博古,内饰茶壶杯盏。横枋 刻蟠螭、夔纹,中央刻八宝“盘长”, 两侧刻篆体寿字。横枋下饰框亦雕刻蟠 螭、夔纹,中央篆书刻“福寿禄喜”四 字,两端有盘长护佑。枋心下立柱顶端 刻精致蝙蝠饰框,应为楹联悬钩装饰, 惜楹联已磨蚀无法辨认。
经典建筑代表
北京故宫,全名北京故宫博物院,旧
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 中国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家宫殿,是 中国古代汉族宫廷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 的建筑杰作,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它 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以 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 北京故宫由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公元 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 建,到明代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 成,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约为15万平方米,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 东西宽七百五十三米,南北长九百六十一 米。周围筑有十米多高的城墙,并有一条 宽五十二米的护城河环绕,构成了“城中 之城”。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 顶、青白石底座。
皖、闽、京、苏、晋、川不一样的古建门派,一样的让人魂牵梦萦
皖、闽、京、苏、晋、川不一样的古建门派,一样的让人魂牵梦萦有一种尊贵,只有中国人才懂,那就是中国古建筑。
千百年来,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的生活习惯,留下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
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六大派别: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
1、皖派建筑无梦到徽州“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
梦里水乡芳绿野,玉谪伯虎慰苏杭”徽派建筑以其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去观光采风。
徽派建筑以青瓦、白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石雕、木雕、砖雕这三雕为装饰特色,同时又以深井、高宅、大厅为居家特色。
青砖小瓦马头墙徽派建筑作为长江流域建筑文化的一部分:青瓦与白壁,雅致而统一,散落聚集的建筑使青瓦的深色与白壁错落交集。
其次徽派建筑特别喜欢用白壁,它似乎象征着财富与地位,因此有头有脸的人家,在宅子上尽量利用白壁,使白壁成为了徽派建筑的基调。
马头墙,又名封火墙、防火墙,是指高出两边山墙墙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
因为徽州的大部分村落多是以家族聚居,动辄上千人家,所以当火灾发生时,火势容易因为密集的建筑快速扩散,而马头墙较高的墙体和上翘型的设计可以有效地防止火灾的蔓延,起到隔断火源的作用。
同时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马头墙的形状轮廓是阶梯状的,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简称“五岳”。
立体画,无声诗石雕、木雕、砖雕作为徽州三雕源于宋代,到明清达到极盛,三雕在徽派建筑的各个部分主要是门楼、门罩、梁架、窗柩、栏杆等处进行装饰,是徽派建筑长期使用的一种装饰手法。
在构图布局上,徽州三雕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10余层,亭台楼榭、树木山水、虫鱼鸟兽等都集中在同一幅画面上,层次分明,栩栩如生。
徽州石雕最容易在牌坊中出现,例如歙县的棠樾牌坊群,七座牌坊结构布局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手法,给人以稳重感,在视觉的焦点处加以强调,精心雕刻。
中式建筑风格装饰六大派系浅析
中式建筑风格装饰六大派系浅析中式建筑本无派系划分,但是由于各地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各不相同,造成各地建筑风格各有特色。
人们根据风格和用途将中式建筑划分为六大派系: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
一、皖派皖派比较有代表性的分支系列就是徽派,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徽派的另一个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谓之“封火墙“,远望似一座座古堡,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
下雨天雨水从四面屋顶汇至天井,称为“四水归堂”,也反映了当时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
黑白运用二、闽派闽派建筑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土楼”,是一种供聚族而居、具有防御性的居民建筑。
一般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依山傍水,建筑风格独特,工程技术高超,文化内涵丰富。
结构上采用厚实的夯土墙承重,内部以木结构、穿斗式结构为主。
楼内生产、生活、防卫措施齐全,这种聚族同楼而居的生活模式,典型地反映了客家人的传统家族伦理和家族的亲和力。
而且,楼内的客家人,住着层数相同、开间面积相等、无明显朝向差别、更无贵贱等级之分的均等居室。
平等聚居,反映了客家人融洽和睦的家风和平等团结的传统。
群居特性三、京派京派建筑是中国北方院落最为典型的民居,四合院就是最典型的京派建筑。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
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它的独特之处。
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严格意义说中国传统建筑方面没有流派的划分,所形成的派系也是按照原住地居民长久以来根据当地风土人情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民居,其考虑最多的元素是本地降水、日照等气候条件。
根据这种风格及用途来划分中国传统建筑可以分为以下六大类:闽派、川派、皖派、京派、苏派、晋派。
皖派皖派建筑即皖南建筑是五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
最为人熟悉其中徽派即为皖派的一支,徽派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 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
徽派建筑显而易见是流行于安徽附近的一种古建筑风格。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
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晋派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徽派建筑选址非常重要。
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
住宅多面临街巷。
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
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
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
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
天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的达36个。
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
随时间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单元还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
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
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
方整的外形,形如“一颗印”为徽州民居的独特风格。
民居前后或侧旁,设有庭园,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鱼池,植果木花卉,甚至叠山造泉,将人和自然融为一体。
大门上几乎都建门罩或门楼,砖雕精致,成为徽州民居的一个重要特征。
闽派闽,即福建,闽派民居即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其中“土楼”是其最为鲜明的代表。
福建土楼,遍布全省大部分地区,尤以福建西南部的漳州、龙岩地区为众,其中位处西部的永定县和南部的南靖、平和、华安等县最为集中,是一种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
它源于古代中原生土版筑建筑工艺技术,宋元时期即已出现,明清时期趋于鼎盛,延续至今客家土楼一般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建筑风格独特,工程技术高超,文化内涵丰富。
结构上以厚实的夯土墙承重,内部为木构架,以穿斗式结构为主。
常见的类型有圆楼、方楼、五凤楼(府第式)、宫殿式楼等,楼内生产、生活、防卫设施齐全,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类型,为建筑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其中最著名的有华安的二宜楼,永定的承启楼、振成楼、奎聚楼、福裕楼,南靖的和贵楼与田螺坑土楼群,平和的绳武楼等都是福建土楼的典型代表。
京派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京派建筑最为典型,而京派建筑里以四合院最为典型。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
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人居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
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四合院的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
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
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
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
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
京派四合院除四合院外,宫殿建筑也是京派建筑的代表作,其中故宫是宫殿建筑的问鼎之作。
中国宫殿是中国古代帝王所居的大型建筑组群,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建筑类型。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得到充分发展,宫殿是封建思想意识最集中的体现,在很多方面代表了传统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故宫缩小1000倍甚至10000倍实际上他就是一个传统的四合院,只不过在功能分区上更加细致。
所谓的宫殿建筑很大意义上说是普通民居的放大版,在功能区划分上它兼顾了办公与居住两项职能,而故宫的居住区域便是由大量的四合院组成便是后宫嫔妃等的居所。
在用材等方面高于普通民居。
苏派苏派民居是指江浙一带建筑风格,是南北方建筑风格的集大成者,园林式布局是其显著特征之一. 苏派民居以南向为主,这样可以冬季背风朝阳,夏季迎风纳凉,充满了江南水乡古老文化的韵味。
脊角高翘的屋顶,加上走马楼、砖雕门楼、明瓦窗、过街楼等。
粉墙黛瓦,鳞次栉比、轻巧简洁、古朴典雅,体现出清、淡、雅、素的艺术特色。
中国传统园林布局追求曲折之致的理论:园林式布局讲究结构,布置曲折幽深,直露中要有迂回,舒缓处要有起伏,中国传统园林布局讲求一个“藏”字(对比欧洲园林)大半为皇家园林,规模大,园林开门见山,一览无遗,一目了然。
而中国传统园林讲求借景,中国传统园林中分布的古代建筑为:厅、堂、斋、馆、楼、台、亭、榭、门户、游廊、天井和巷道。
苏州园林式建筑晋派晋派只是一个泛称,不仅指山西一带还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部分地区,只是在这些地区当中山西一带的建筑风格较为成熟。
晋派建筑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山西的城市建筑,这是狭义上的晋派建筑;另一类是陕北及周边地区的窑洞建筑,这也是西北地区分布最广的一种建筑风格。
窑洞历史上有徽商、晋商在中国贸易史上大放光彩,在积累无数财富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建筑风格。
徽派建筑上文已有介绍,晋派建筑在风格上与徽派建筑神似,同样的高墙深院、白墙黑瓦、四水归堂等。
晋派建筑整体风格粗犷与京派也类似。
川派川派建筑,及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一种建筑风格,为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建筑风格。
其中以川西民居里的吊脚楼最为典型。
南方气候潮湿、昼夜温差大、地面蛇虫等比较多,所以当敌人在居住过程中逐渐演化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吊脚楼。
吊脚楼以木桩或石为支撑,上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
屋顶铺瓦或茅草。
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
在川派建筑里傣族竹楼和侗族鼓楼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侗寨鼓楼,外型象个多面体的宝塔。
一般高20多米、1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
楼心宽阔平型,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埚,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凳,供歇息使用。
楼的尖顶处筑有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翅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
侗族民间有“建寨先楼”之说。
每个侗家至少有一座鼓楼,有的侗寨多达四五座。
过去鼓楼都悬有一面牛皮长鼓,平时村寨里如有重大事宜,即登楼击鼓,召众商议。
有的地方发生火灾、菲盗、也击鼓呼救。
一寨击鼓,别寨应声,照此击鼓。
就这样,一寨传一寨,消息很快就传到深山远寨,鼓声所及,人们闻声而来。
因此,侗家人对鼓楼、长鼓特别喜爱。
距今有300年历史的贵州从江增冲鼓楼为宝塔形,双葫芦顶,楼高25米,占地面积160平方米。
内有四大柱,每根直径为0.8米,高15米,每柱之间距离为3.6 米,构成高耸的锥形方架,为鼓楼的栎梁骨干部分。
距内四大柱的外围3米处,竖有8根高3.5米的支柱,将四大柱团团围住,并以穿枋与内四柱相连,呈辐射形状。
再叠上数层,每层则用8根短瓜柱层层叠竖,依内四柱将穿枋逐层缩短,紧密衔接,竖到第11层。
四大柱的上面即第11层的上面,另立有两层八檐八角的伞顶宝塔,为鼓楼的顶部。
川派建筑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
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
西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
传统竹楼,全部用竹子和茅草筑成。
竹楼为干栏式建筑,以粗竹或木头为柱椿,分上下两层。
下层四周无遮栏,专用于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杂物。
上层由竖柱支撑,与地面距离约5公尺左右。
铺设竹板,极富弹性。
楼室四周围有竹篱,有的竹篱编成各种花纹并涂上桐油。
房顶呈四斜面形,用草排覆盖而成。
一道竹篱将上层分成两半,内间是家人就寝的卧室,卧室是严禁外人入内的。
外间较宽敞,设堂屋和火塘,既是接待客人的场所,又是生火煮饭取暖的伙房。
楼室门外有一走廊,一侧搭着登楼木梯,一侧搭着露天阳台,摆放着装水的坛罐器皿。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竹楼也在演变进化。
不少竹楼已不是全竹结构了。
有的用木板作墙铺地,有的用砖块砌墙,有的屋顶已不用茅草而用油毡,青瓦或铁皮铺成。
楼下不再饲养畜禽,只供堆放杂物。
骑楼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在两广、福建、海南等地曾经是城镇的主要建筑形式。
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
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
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因此在东南亚十分风靡,随后也传入华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