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救国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求救国之路
探求救国之路由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两个活动主题构成。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是如此。为了给学生一个既熟悉有可以调动兴趣的情景,我开始引用歌词中的一句“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过渡到本课的教学——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再一次被“铁蹄践踏”!学生开始溶入本课悲壮的历史气氛中。将学生置身于历史场景。讲到民族危机的深重,设计情境模拟题目——“献计献策”: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血青年,面对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和日本的崛起,你会想到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请你来献计献策!通过这一情景模拟,再加上前面几节课所学习的近代中国的屈辱的知识,学生争相介绍拯救中国的良策。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可相应的分析总结,让学生了解在当时的中国,进行变法改革是中国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的、爱国的改革运动,为了自强而采取的促进国家富强的探索。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由被动便主动。合作探究法,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讲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学生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双方力量对比、变法的内容及过程等方面)来归纳概括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与能力。结合史料,真确评价历史人物。在学
习了戊戌变法之后,针对变法失败后康、梁二人“逃”往国外,而谭嗣同流血牺牲的不同做法,以“传承借鉴——史海撷珠”小组讨论、个人辩驳的方式思考“有同学说:康有为、梁启超逃到国外去是胆小怕死不爱国了。你们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不论是暂时的逃离还是留下牺牲的,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都是有着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让学生达到了一种感情上的共鸣。在思想上,情感上受到了未曾有的震撼。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激发出奋发读书、振兴中华的激昂情感,没有一句口号,也没有一句说教,潜移默化的民族精神教育水到渠成。尊重新教材,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这一点对于在规定学时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来说非常重要。根据课标,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与初中课程有“衔接”,但“避免简单重复”,强调“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和内容选择上的“基础性、时代性”。无视于此,想在新教材中融入旧教材的知识体系,势必完不成教学任务,而且还会违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据此,我确定的知识体系也分为两部分即“过程”与“认识”。尊重历史,求真求善,合理组织使用课程资源。历史会因教材转述而部分失真,如本课下面一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
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对此,一,孙中山最初并不追求共和;二、革命团体光复会只反清并不追求共和;三、反清与狭隘反满思想结合在一起的。这里,我引入了孙杨之争,兴中会,光复会的入会誓词,还原了历史本来面目,并在比较中让学生感受到共和革命的复杂性。教材不是全部,教师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对资源的整合水平才是真正的课程质量标志。
问题反思
不过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值得我进一步改进,比如说教学的容量大了一点,导致课堂上练的东西少了。知识体系的板书要更具体些。要进一步转变史学观念,加强历史学科修养。要把握知识与能力的深浅度。
教学重建
今后在教学中还得忍痛割爱,尽量突出重难点。所提的问题有的偏大了一点,导致学生会有一时答不上来的情况,再慢慢引导多今后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多花力气,把学生考虑进去,设计出更加贴切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