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优秀实用教案1
选修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选修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深情厚意。
2.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文本的修辞手法及表现技巧。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与理解。
2.深刻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如《陈情表》、《岳阳楼记》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文章的共同特点。
(2)介绍《祭十二郎文》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解决疑难问题。
3.分析课文(1)分析文本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层层递进等。
(2)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
(3)分析文本的表现技巧,如对比、抑扬顿挫等。
4.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其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讨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对读者的感染力。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翻译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作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1.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是否有所提高?2.学生是否能够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3.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是否较高?4.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名篇,如《陈情表》、《岳阳楼记》,大家觉得这些文章有什么共同之处呢?(2)生1:都是表达作者的情感。
(3)生2:都是用文言文写的。
(4)师:很好,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也是一篇表达作者情感的文言文名篇,大家猜猜看,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的呢?2.自读课文(1)师:在阅读课文时,大家注意把握文章的大意,不懂的地方可以做标记,等会儿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2023最新-《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3篇
《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3篇本文是编辑帮家人们分享的《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3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祭十二郎文》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题解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出嗣给长兄韩会为子。
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祭文,祭奠死者了一种文体。
二、写作背景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下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病死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
三、内容结构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包含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全文以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己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死之数,乃至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婉动人。
文章语决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抒情色彩。
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古文观止》的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当然,这些说法带有夸张的成份,但本文包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
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人之间的浓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年时的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身。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未)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一、引言祭十二郎文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日举行。
此文教案旨在通过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意义和相关传统习俗,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起源和传统习俗;2. 了解祭祀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祭十二郎文的起源与意义(时间:40分钟)1. 导入(5分钟)向学生简单介绍祭十二郎文的概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探究(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调研,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起源和意义,包括相关的传说和民俗故事。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调研成果。
3. 总结(10分钟)通过小组的介绍,导入讨论,总结祭十二郎文的起源和主要意义。
第二课:祭十二郎文的传统习俗(时间:40分钟)1. 导入(5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起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习俗的兴趣。
2. 学习(25分钟)向学生介绍祭十二郎文的主要习俗,包括悬挂“竹枝马”、放风筝、贴春联、赛石头人等。
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了解每个习俗的具体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3. 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在班级中展示他们对一个习俗的研究成果,并分享他们对习俗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课:感受祭十二郎文(时间:40分钟)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和总结上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祭十二郎文的文化意义。
2. 创作(2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创作,可以是绘画、书法、作文等形式。
鼓励学生表达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感受。
3. 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创作成果,并进行互动交流。
四、作业与评价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祭十二郎文的心得体会,要求包括对祭十二郎文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的理解。
评价:评价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程度。
五、延伸活动1. 班级组织祭十二郎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祭祀的过程;2. 组织学生观看与祭十二郎文相关的文化节目或电影,进一步加深对祭祀活动的了解;3.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传统手工制作活动,如制作竹枝马、剪纸等,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审美水平。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祭十二郎文》中的经典段落,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解析、讨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表达,理解韩愈与十二郎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作者面对亲人离世时的悲痛心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珍视亲情,理解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培养感恩之心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祭十二郎文》中的情感表达,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难点:深入分析文章中的情感层次,理解韩愈的悲痛与自责,以及这些情感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亲情的小故事,如一个家庭在面临困境时如何相互扶持,共同度过难关。
然后,引出《祭十二郎文》的背景,介绍韩愈与十二郎的关系,以及韩愈在得知十二郎去世后的悲痛心情。
二、初读感知(约15分钟)1.自由朗读:学生自行阅读《祭十二郎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
2.字词讲解:教师选取文中几个典型的文言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如“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吾实为之,其又何尤?”等,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和句式的含义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3.分段朗读:分小组或全班分段朗读,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体会文中情感的起伏。
三、深入解读(约30分钟)1.情感解析o悲痛之情:引导学生分析韩愈在得知十二郎去世后所表现出的悲痛心情,如“吾哭于斯,吾痛于斯,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等句子。
o自责与悔恨:探讨韩愈在文章中流露出的自责与悔恨之情,如“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等语句。
o怀念与追忆:分析韩愈对十二郎生前事迹的怀念与追忆,如“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未始以为忧也”等段落。
精选祭十二郎文教案4篇
精选祭十二郎文教案4篇祭十二郎文教案篇1教学要点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
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教学过程1.解题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
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
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
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
”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
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2.介绍作者及背景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②学生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
③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④检查朗读,看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解。
4.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再读首先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给分段并归纳大意。
小组讨论明确。
(有条件的可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直接展示成果。
或者学生讨论明确,教师随之板书。
)5.总结文言知识6.布置作业熟读课文,重点体会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7.揣摩第5自然段中“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学生集体背诵第5段,然后找出这些虚词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悲伤之情无法抑止,又希望“传之非真”,因此在本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
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
后连用五个“矣”字,表明作者在理念上感到丧报书信决非误传之后的不情愿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二、艺术手法的体现提问:__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思考后明确: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设想1.文字、文学、文化三维目标的达成是一切文言文教学的共性追求。
立足共性目标,挖掘个性文本的独特语文价值,有助于教学设计的准确定位。
《祭十二郎文》以情之真、意之切终成“千古绝调”,以“情”为抓手,以“入情”“悟情”“品情”为教学流程,最终达成文言教学的多维目标。
2.诵读是表现文本之声,是诵读者语感与文本言语之声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也是学生广化、深化、美化、敏化语感的重要途径。
以默读、研读、赏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对话文本、体悟情感、提升语感,是文言教学传统复归的应有之义。
3.在教学过程中总结文言规律和方法是文言教学由篇及类、实现迁移的不二法门,也是授之以渔、提高效率的不二法门。
“教会学生学习”应是教师牢记于心的教学追求。
二.教学过程1.导入2.初读入情教师范读全文,学生默读,整体感知情感,并完成以下任务。
(1)圈点疑难字词,结合投影留意字音、字形及文言断句。
(2)从文章二、三、四、六、七自然段中圈画出一个你认为情感最强烈的句子。
3.研读悟情文章第一自然段“衔哀致诚”中的“哀”字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学生整体感知韩愈失侄之痛应非难事,关键是要深入领悟“哀”情笼罩下的复杂情感。
学生课堂交流默读时圈画的相关段落中感情最强烈的句子,合作探究、研读悟情,能把文本解读引向深入。
学生研读悟情时,努力做到三个强化。
一是强化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的结合。
二是强化文言知识与研读悟情的对接,三是强化文言规律和方法的归纳。
教师在课堂中动态总结出以下文言方法。
(1)古今贯通法(2)对举释义法(3)触类旁通法4.赏读品情特定文学作品都富有个性语文价值和育人功能,甚至一个作品的不同章节也具有不同的语言教学价值。
《祭十二郎文》二、三、四、六、七自然段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特色决定了其“研读悟情”的语文教学价值,而文章第5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中,作者直抒胸臆强烈抒情,感情喷薄而出,动人肺腑,如何段落适合赏读,学生应因声求气,在赏读中走进韩愈内心,品出感情之至真至纯。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翻译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
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抒情线索,体会作者真挚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和文本分析,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韩愈对侄子十二郎的深切哀悼和悔恨之情,体会亲情的珍贵。
培养学生珍惜身边人,关爱家人的情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理解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的写作特点。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痛惜、悔恨、自责相交织的复杂情感。
理解文章“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亲情是人类最真挚、最深厚的情感之一。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亲情的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这篇文章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唱”,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对侄子十二郎的深情厚谊。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2、背景介绍韩愈三岁丧父,由兄嫂抚养长大。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深厚。
祭十二郎文教案一等奖
祭十二郎文教案一等奖教案名称:祭十二郎文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组织能力。
教学内容:1. 祭十二郎文的起源、历史和风俗习惯。
2. 学习与运用相关的词汇和诗句。
3. 听取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准备:1. 查找并准备有关祭十二郎文的资料和故事。
2.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源。
3. 编写提问和讨论的问题。
4. 在课堂上分发相关的学习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展示一幅描绘祭十二郎文的图片,并引发学生对此的好奇心。
2.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祭十二郎文,了解他们对此的认知。
步骤二:知识传授(30分钟)1. 介绍祭十二郎文的起源、历史和相关的风俗习惯。
2. 同时讲解相关的词汇和诗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步骤三:互动学习(3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感受。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祭十二郎文的了解和所写的文章或诗歌。
步骤四:总结归纳(10分钟)1. 结合学生的讨论和分享,总结祭十二郎文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并表达自己对祭十二郎文的态度和看法。
步骤五:扩展活动(剩余时间)1.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研究,进一步了解祭十二郎文的相关内容。
2. 邀请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祭十二郎文活动。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并给予及时的反馈。
2. 收集学生书面作品,评价其写作和表达的能力。
3. 总结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评估其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思考。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祭十二郎文的深入研究,并组织相关的展览或活动。
2. 邀请专业人士或社区长者向学生分享有关祭十二郎文的亲身经历和故事。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祭十二郎文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同时,通过讨论和写作,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表达能力。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一、教案《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由日本作家太宰治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十二郎文的经历,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教学该文旨在通过阅读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祭十二郎文》的故事情节,掌握作品的基本知识;2.分析十二郎文的内心矛盾和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4.引导学生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情绪表达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了解基本情节1.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太宰治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阅读理解:在班级中带领学生朗读《祭十二郎文》,并逐段解释文中难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故事情节中的关键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十二郎文的内心挣扎和成长。
4.提取:请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并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第二课时:思辨分析1.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讨论内容,激发学生对《祭十二郎文》内心矛盾的深入思考。
2.情感体验:请学生选择一个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十二郎文的情感和思绪,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
3.文本解读:带领学生重读故事中的关键段落,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十二郎文的内心矛盾和成长过程。
4.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探讨作品中的哲学思考和价值观。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1.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讨论内容,提醒学生关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
2.文学形式分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和语言运用,进行分析和解读。
3.情感交流: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4.小结:帮助学生作品的文学鉴赏要点,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作品分析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对《祭十二郎文》的作品分析报告,包括情节分析、人物描写、文学价值等内容。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祭文的文体特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通过日常琐事表达真挚情感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与十二郎之间深厚的叔侄情谊,体会亲情的珍贵。
(2)培养学生关爱亲人、珍惜身边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句式等。
(2)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悲痛之情以及对生死的思考。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把悲痛之情融于家常琐事之中的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对生命和亲情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章的情感,理解文意。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亲情的视频或讲述一个感人的亲情故事,引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和感受。
(2)提问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自己与亲人之间的难忘经历,从而导入新课《祭十二郎文》。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韩愈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2)说明写作《祭十二郎文》的缘由,为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奠定基础。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出文中的生字词和断句。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
4、文言知识讲解(1)结合课文注释,学生自主学习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教师重点讲解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如“就食江南”中的“就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中的“夭”等。
(3)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
5、精读课文,体会情感(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每组负责一段,然后小组讨论该段所表达的情感。
《祭十二郎文》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祭十二郎文》教案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羞、世、敛、省、致、怙、始、薨、嗣、比等)和虚词(其、以、邪、也、乎、矣等)及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和本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理解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叙事和抒情结合的写法,从而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亲情真实的展示。
3、指导学生饱含感情的诵读文章,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魅力的能力和习惯。
重点难点: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学习本文破骈文散,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的语言。
2、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祭文中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并了解文言虚词(邪、也、乎、矣等)在抒情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应抓住一个“情”字,梳理层次脉络,强调预习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加深理解,从而学会在叙事中抒情。
――诵读法。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并延伸阅读。
3、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初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和思想。
2、研读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1)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的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明代茅坤说它是“祭文中千年绝调”。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自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2)已经学过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世界最美的坟墓》等优秀的外国祭文,让我们领略了他们的文化特色,今天我们来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颇受褒扬的祭文样式--《祭十二郎文》。
导入新课(方法二)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文学特征及文化价值。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文献鉴赏能力和批评技巧。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祭十二郎文》的文学特征及文化价值。
2、难点:教学如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古代文化。
三、教学方法1、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由教师进行讲解,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问题导入法:以问题作为课堂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
3、演示法:通过相关视频、图片等资料进行演示。
四、教学程序1、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文化是什么?”,让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挖掘由文化带来的思想、道德和美的资源。
2、学习环节a. 文化背景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祭十二郎文》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与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内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
b. 文学特征通过了解《祭十二郎文》的历史、文学和文化特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中人物形象、描写手法等方面来分析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
c. 文化价值教师可以通过探讨《祭十二郎文》表现的中国古代人民崇拜英雄烈士、向往美好生活等民族情感和文化价值等方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3、实践环节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组织学生就《祭十二郎文》中的某一段内容展开讨论,挖掘旧时期哪些现象和故事对当代人仍具有启示和影响等。
4、总结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课堂内容。
五、教学资料1、教学文本:《祭十二郎文》2、多媒体资料:图片、视频、PPT等六、教学评估1、考试评测: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测试学生的文献鉴赏能力和批评技巧等。
2、课堂评测:通过课堂讨论、问题交流等形式测试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情况。
祭十二郎文 优秀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教案标题: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祭十二郎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祀仪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豪感,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祭十二郎文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祭祀仪式的了解和想法。
二、文本理解(15分钟)1. 分发《祭十二郎文》的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
2. 学生彼此交流并讨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解读文本中的生词和难点。
三、文化背景介绍(10分钟)1. 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祭祀仪式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非常重要。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祭十二郎文的意义和价值。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
2. 提供写作指导和范例,帮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并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教学资源:1. 《祭十二郎文》的文本材料2. 祭十二郎文的图片和视频资料3. 学生写作练习的指导和范例教学评估:1.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学生的写作成果和表达能力。
3.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价。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祭祀仪式,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祀仪式,并进行比较和探讨。
3. 引导学生通过写作、绘画、演讲等方式,展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韩愈祭十二郎文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韩愈祭十二郎文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韩愈祭十二郎文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
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祭文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语).为何该文会让一代又一代毫不相关的人为之落泪呢?就让我们自己来体会吧!二.韩愈和他的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常自谓ldquo;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读课文:正音正句读。
1.给下列词语注音:不省()所怙()、殁()死、汴()州、孥()、薨()嗣()位、殒()生、奴婢()、窆()、尚飨()颍()水2.给下列句子断句: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②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③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五.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疑难词句1、词多义辨析①致②就③之④始⑤舍2.通假字3、活用将成家而致汝使动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做动4、倒装唯兄嫂是依宾前5、理解文化知识①季父②明年,丞相薨③万乘之公相六、导读赏析课文1.文章写了哪几个事件?家事不幸孤苦相依三别三会叹自己未劳先衰叹汝之早逝对侄死的疑惑和不得不信的现实表明自己老病衰弱、了无生趣推断死因死期安排后事照料后人2.就这些事件,作者是如何把它写得催人泪下的?①.在深沉的叙事中倾泻情感。
祭十二郎文(第一课时)教案
祭十二郎文(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背景《祭十二郎文》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经典之一,源于我国的北方地区,是一种集武术、音乐、文学、漫游、宗教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
这门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时代感,而且具有现代人们渴望的健康、和谐和美的气质。
本次教案旨在通过介绍“祭十二郎文”的起源、历史、文化内涵等知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力和文化责任感,促进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1.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起源和历史,掌握其基本知识;2.理解“祭十二郎文”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力;3.能够准确理解并领会祭十二郎文中所蕴含的智慧和道德,体会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4.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提高其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祭十二郎文”“祭十二郎文”是一种中国北方地区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
它是在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三这天,人们通过舞蹈、歌唱、表演等多种形式,来祭祀十二神将,代表了人们对守护城墙、保家卫国的守护神的崇敬和祈福之意。
2. 祭十二郎文的历史“祭十二郎文”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农村,在过去的岁月里,是以农民阶层掌握和传承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化的进程以及人们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它开始向城市和地区的中心化地带扩散,成为了一种全民性的文化活动。
3. 祭十二郎文的文化内涵“祭十二郎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重要音乐、舞蹈、文学等方面的艺术形式。
在“祭十二郎文”这个文化活动中,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美学和道德观念在底层文化里透出来的点点滴滴:敬天爱人、顺应自然、勤俭节约、尊重祖先、孝道文化等等。
这些观念和价值对于今日的中国社会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4. 祭十二郎文的教育意义学习和传承祭十二郎文,对于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责任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学习和了解这门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还能通过祭十二郎文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感悟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和作者。
2. 掌握《祭十二郎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3. 分析《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背景、作者和创作动机。
2. 分析《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分析《祭十二郎文》的主题和寓意。
2. 培养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祭十二郎文》的课文。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新课,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文学吗?文学有何作用呢?”等。
然后教师介绍《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Step 2 理解课文(10分钟)师生共同阅读《祭十二郎文》,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回答一些基本问题,例如:诗歌的内容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这首诗叫做《祭十二郎文》?等等。
Step 3 分析诗歌(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祭十二郎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例如:对比手法、象征手法、意象等等,然后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并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Step 4 探讨主题(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讨论《祭十二郎文》的主题和寓意,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例如: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作者想要向读者传递什么样的信息?等等。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示他们的思考结果。
Step 5 文学鉴赏(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例如分析诗歌的艺术形式、韵律以及美感等等。
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并展示他们的鉴赏成果。
Step 6 总结回顾(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回顾,强调《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并问学生是否在本节课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Step 7 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例如写一篇读后感,或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等等。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和作者。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教案标题:祭十二郎文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祭十二郎文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祭十二郎文的含义和重要性;2. 学习相关的词汇和知识;3. 通过阅读文章了解祭十二郎文的传统活动;4. 合作撰写一篇关于祭十二郎文的文章。
教学准备:1. 祭十二郎文的相关资料和图片;2. 学生用品,如纸张、铅笔等;3. 阅读材料和相关练习题;4. 分组合作的指导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如春节、端午节等。
2. 介绍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和意义,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分享祭十二郎文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解释相关的词汇和知识。
2. 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阅读理解(15分钟)1. 分发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祭十二郎文的传统活动和庆祝方式。
四、合作撰写(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如历史、庆祝方式等,合作撰写一篇关于祭十二郎文的文章。
2. 提供指导材料,包括文章结构和写作要点。
3.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和分享想法,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展示和讨论(10分钟)1.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文章,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2. 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和合作。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总结祭十二郎文的重要性和学到的知识。
2.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合作中的表现和收获。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祭十二郎文的庆祝活动。
2. 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如制作十二郎文的模型等。
教学评估:1. 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2. 学生合作撰写的文章的质量和表达能力;3. 学生在展示和讨论环节中的参与度和表现;4. 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兴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十二郎文教学目标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文言常识。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4.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设计一、导语《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
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间做什么,也许时间只有一个用处,它会帮助我——是帮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
”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世界还在,我还在,而你却不在了?一个父亲守着他注定要夭折的孩子,这种场景多么残酷。
妞妞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极可爱也极可怜的她度过了短促的一岁半时间。
对于作者来说,妞妞的故事是他生命中最美丽也最悲惨的故事,至情至性的周国平用他的笔留住了和妞妞相处的五百六十二个日日夜夜,写下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人的一生中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
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
而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是这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也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前人读罢此文的评价:《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二、韩愈和他的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文体介绍: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体,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正因为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
而本文不落窠臼,一改过去惯例,没有一句赞颂的话(只是在文中顺便提到伯兄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纯明”),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 , 抒发悲伤情感 , 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五、分析课文:正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2-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二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
第三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恶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
从此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
第四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应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五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六自然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
第七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第八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
第九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切知道只而死期的悲哀。
第三部分(10-12):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之事。
第十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第十一自然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俱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十二自然段全文结束,“眼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悲痛不已。
”全文十二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时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续写自己的惶恐、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
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难怪东坡先生会有“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的说法。
1、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悼念十二郎。
2、那为什么要写到自己的身世?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之间的深厚感情,为下文抒发自己对十二郎的深深思念之情打下基础。
3、韩愈和十二郎之间的感情深厚到怎样的程度?虽为叔侄关系,实为兄弟情谊。
4、第二段中有一个动人的细节,你认为是什么是?“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
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
5、第三段作者叙述了两人的三别三会。
大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叙述自己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往事历历在目,记忆之深是因两人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同时也是指责自己,反省自己为“求斗斛之禄”而带来无法挽回的悔恨,使人读来无限悲哀。
6、第四段韩愈写到诸兄之死,他们都是“康强而早世”的,作者写这些有何作用?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
诸兄死去已令人悲痛不已,在人丁不盛的情况下,十二郎的死更令人悲伤不已,感到绝望。
7、第五段中,用到了很多文言虚词,大家找一找并说说他们在传情达意上有怎样的作用?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接着将“也”与“乎”连用,表明作者对十二郎的早死的质疑,不愿接受这残酷的现实,整个句群用的是假设语气。
“未可以为信也”的“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紧接着的两个“也”连用:表假设;最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
接下的三个“矣”: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这样连接不断的使用语气词,既增强了节奏感,从而增强作品的感人力量;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
8、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对十二郎忆念之深。
9、最后三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替他处理家务后事;反复表现愧疚之意、丧侄之痛;替他教子养女。
10、文章结尾“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结合全文来看韩愈究竟有哪些感情?白居易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为世间少有的哀情——悲家事不幸;悔“旅食京师”;叹未老先衰;恨小病丧命;衷后辈孤苦;疚丧葬难周。
11、作者抒发的以上这些情感是蕴含在文中的,大家不妨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本文抒情的段落有 2、 5、 10、 11自然段,标志性词语为段首“呜呼”。
12、十二郎远殁它乡,文章却以“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
开篇一个“告”宇,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
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
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13、十二郎远殁它乡,文章却以“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一个难点,需要细读体会,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
开篇一个“告”宇,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
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
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14、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云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15、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愤的?同桌共同讨论后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
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
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
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16、提问: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