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门源回族宴席曲的音乐特征和文化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门源回族宴席曲的音乐特征和文化功能作者:苏娟
来源:《群文天地》2015年第03期
回族是青海世居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宴席曲是青海回族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回族把结婚办喜事称为“吃宴席”,宴席曲是专门在婚宴或其他喜庆场合,邀请“唱把式”演唱的一种民间歌曲形式。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海北州的东北部,大通河中游,是一个美丽神奇而富饶的地方,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了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的音乐文化,宴席曲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歌种之一。
一、青海门源回族宴席曲的渊源
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的回族在青海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朝,宴席曲的历史渊源与当地回族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密切相关。对于任何一种没有相关史料明确记载口耳相传的艺术形式,它的历史渊源都会产生讳莫如深、众说纷纭的现象,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经过笔者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发现关于青海门源回族宴席曲的历史渊源,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1、“宴乐说”:这种说法源于宴席曲的名称。“在南北朝和唐宋时期的文化大交流中,已有外域少数民族民歌传入内地,于中原民歌合流,成为一种新音乐体系,主要用于宫廷宴饮间的歌舞,称“宴乐”(燕乐),宴席曲为婚典上的宴乐,其名称也可能由此演变而来。”
2、“元曲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从宴席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来分析。“众所周知,回族是元朝时期才真正形成的一个民族。而从筵席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来看,它是从元曲中脱胎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说唱表演。据此,有学者推测,回族宴席曲在华夏大地上至少已经传唱了五百多年”。“依据宋词元曲的发展和现存的宴席曲曲调、曲文来看,回族宴席曲就是产生于元朝的一种民族民间散曲”。
3、“多元说”:这种观点认为宴席曲是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种民间音乐形式不断融合和发展的产物。“唐代的胡旋舞,拓枝舞曲,到元代的“散曲”,明清时期的伊斯兰音乐,以及蒙古族音乐和流行于西北地区的“花儿”等各类民间小调,共同融合产生了回族宴席曲,这种音乐与舞蹈结合,长于叙事、载歌载舞、生动活泼的艺术。”
综合以上说法,笔者认为“多元说”是目前较为科学全面的论述,门源的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地理位置特殊加之回族的来源复杂,因此,宴席曲作为民族文化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一定是历代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多元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
二、门源回族宴席曲的音乐特征:
(一)门源回族宴席曲的分类
门源回族宴席曲题材丰富、体裁多样,内容涉及回族人民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历史地理、恋爱婚姻、风俗习惯等各方面,歌词引经据典、包罗万象,是该地人民思想感情、伦理道德和民族风情的集中体现。从歌词表现的内容来看,可分为赞歌、生活歌、劝谕歌,出征歌、诉苦歌、历史故事歌和新编歌曲等;从歌曲的表现功能分贺辞赞歌、异乡恋歌、春闺怨歌、劝谕歌、人物历史歌打莲花和其它七种类型;从歌曲的音乐结构特征又可分为表礼、叙事曲、五更曲、打搅儿和散曲。
(二)门源回族宴席曲的音乐特点
1、音阶、调式
门源回族宴席曲主要以五声徵调式、羽调式和商调式为主,而宫调式和角调式应用较少。分别以Re、SoL、La三个音为骨干音;有少数作品出现微降7,这种现象在西北民间音乐较普遍,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门源回族宴席曲旋律中浓郁的地域民间音乐特色。
2、节奏节拍
门源回族宴席曲的节奏以四四拍居多,还有四二拍、四三拍和少量的变拍子等,这种节奏既可抒情,也可叙事。由于受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门源回族宴席曲的节奏较自由舒展,使人联想起连绵起伏的祁连山脉,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海,浩瀚壮丽的浩门河流。如《找正宫》旋律以长音开始,旋律以上行三度小跳到全曲高音区的宫音,然后迂回下行之后又以长音结束全乐句。
3、曲式结构
①两乐句或四乐句构成的复乐段是门源回族宴席曲最常见的音乐结构形式,如《大老爷》为A(a+b)+A1(a1+b1)第一乐段由对比的上下乐句组成,第二乐段也由两句组成,是前一乐段的变化重复。这种结构中第二乐段经常是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它与中国传统音乐追求的“同中求变,变中求同”的曲式结构原则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
再如《十不亲》为A(a+b+c+d)+A1(a1+b1+c1+d1)是两个四句构成的复乐段结构,第一乐段为典型的起、承、转、和四句乐段,第二乐段也是由四句构成,每一乐句是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
②多乐句构成的单乐段是门源回族宴席曲另外一种重要的音乐结构形式,它一般由五句以上的乐句构成,这种结构一般是由某一乐句的重复、变化、发展而形成,它的最大特点是音乐结构的非对称性和音乐陈述方式的开放性见长,主要曲目有《太平歌》、《方四娘》、《莫奈何》等。
③两句体乐段的形式在门源回族宴席曲也有所运用,如歌曲《瞌睡多》就是两个对比乐句组成的单乐段结构a(5)+b(5),这种结构有规整(或方整)和非方整两种形态,规整结构一般是上下两乐句小节数相同(如2+2、3+3、4+4、5+5、6+6等)这种结构对称、均匀,音乐陈述方法以呈示性为主;非方整结构指上下两乐句小节数不等,结构不对称,音乐运动以动力性陈述为主。
④三句体乐段结构一般是由二句乐段重复变化发展而来,有的是将第二乐句变化重复形成a+b+b1结构,如《蓝桥相会》等。
4、旋法特征
①四度音程律动
由于受到西北地区民间音乐旋法的总体影响,双四度框架的旋律形态是门源回族宴席曲特征之一。在歌曲《方四娘》中,SoL—Do、Do—SoL、La—Mi、SoL—Re的双四度音程关系成为贯穿该歌曲特性旋律线条和旋法特征。
②大二加小三的核心音调
在宗教信仰和民族审美心理的驱使下,门源回族宴席曲的旋律也有以大二加小三的核心音调为主的形态,这种旋法保留了回族音乐古朴的特征,音区变化不大、音域较窄,旋律起伏不明显,具有小调的色彩,成为回族独特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例如《白鹦哥》。
三、门源回族宴席曲的文化功能
(一)门源回族宴席曲的文化价值
众所周知,客观事物的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一定文化需要的特殊性质或者能够反映一定文化形态的属性就是文化价值,宴席曲作为门源回族民族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文化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主要包括音乐价值、文化价值和传承价值等。
1、音乐价值
“宴席曲是流行于青、甘、宁三省区的回族民间文化艺术,门源是具有代表性的流行地,被称为“伊斯兰文化走廊”。首先,门源回族宴席曲长于抒情,音乐具有古典套曲的特点,旋律中融合了古代西域各部族的民间音乐特色,并且保留着元明时代西北少数民族歌舞小曲的古老风貌,它对于研究古代民间歌曲的音乐结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较高的音乐价值;其次,门源回族宴席曲的音乐曲调丰富、节奏明快、风格独特,体裁有:赞歌、问答歌、叙事歌、诙谐曲等,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重唱、表演唱等,演唱时抒情与叙事俱佳,载歌载舞、歌舞结合,不仅是研究回族历史演变、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回族音乐特征、音乐功能、音乐价值等方面的主要载体;第三,门源回族宴席曲是回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