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187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 旅游开发研究□张 泉 薛珊珊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旅游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本文阐述了徽州传统村落分布与文化资源概况,分析了徽州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徽州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徽州;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旅游开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千姿百态的传统村落是我国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实现文化自信和文化兴国的重要驱动力。
徽州地区是中国传统村落保存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区域,作为徽文化重要载体的徽州传统村落,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公众在增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意识的同时,也意识到了徽州传统村落的旅游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徽州传统村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结合起来,“以旅带文,以文促旅”成为徽州传统村落延续文明和激发活力的有效途径。
一、徽州传统村落分布与文化资源概况(一)传统村落的选址、分布与布局徽州传统村落素以山川秀美、钟灵毓秀著称,徽州先民注重“相形取胜”“辨方正位”等风水学说,在规划选址时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择地而居”的思想和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观念,形成了既顺应自然、取材自然,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聚落空间。
徽州先民受“程朱理学”的倡导和徽商的影响,在遵从自然的同时,又对自然环境进行积极的改造,在规划建设时善于利用地形环境,创造了独特的“仿生”型环境,如“龙形”江村、“牛形”宏村、“鱼形”渔梁村、“棋盘形”石家村等,这些村落至今保留完好。
(二)建筑资源徽州建筑独树一帜、别具风格,凝聚着徽州先民的智慧,具有深刻的文化寓意。
高高的马头墙、四方天井、粉墙黛瓦等无不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其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傍水,与山光水色融为一体;在平面布局上变幻灵活,格局紧凑而不局促;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构思精巧,讲究韵律美和形式美;在建筑雕刻艺术上,精美绝伦,综合运用了砖雕、木雕和石雕,显得既典雅富丽又独具诗情画意。
旅游视角下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现状研究
旅游视角下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现状研究——以婺源、西递、宏村为例刘学颖2012212788 张琳2012212792 谢欣玲2012210802 摘要:徽派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
然而近年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古民居正遭受史上最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在如何保护与开发上,遇到了不少难题:古村落与现代需求的冲突,旅游资源过度开发,人文价值逐渐消退,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
所以,如何更有效地保护与开发徽州古村落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本文在旅游资源的视角下以婺源、宏村为例,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其保护与开发现状,提出了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适度发展旅游业、提升收益并加强当地村民的参与性的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实现古村落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平衡。
关键词:徽州古村落,保护,开发1 徽州古村落概述徽州曾是古越人聚居地,后因战乱,成为中国历史上三次南迁人口的重要迁栖地。
人们聚族而居,在村落选址、布局营建方面充分考虑自然、社会因素,践行包含朴素生态哲学观的风水思想。
乡村聚落中的建筑类型除民宅外,还有祠堂、书院、家塾、宅园以及村落门户的水口景观与建筑和牌坊的组合、路廊桥亭和绣楼小筑等。
徽州民居建筑由点线面、黑白灰、粉墙黛瓦、马头墙组合而成,清新淡雅,聚族而居。
其选址十分讲究风水,空间结构完整。
民居、祠堂、牌坊号称徽州建筑“三绝”,砖雕、木雕、石雕这精湛的“三雕”技术更是非常巧妙地将建筑室内外的空间融为一体[1]。
2 徽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现状2.1保护现状据有关方面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仅黄山市内(不包括古徽州所辖的婺源、绩溪两县)尚存古村落101个,1911年前的古民居13438幢。
其中,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保护街区2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06处,黟县西递、宏村是全球唯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村落。
然而徽州古村落的保护现状却让人担忧。
2.1.1建筑存留与修复现状宏村古民居均为砖木结构,大多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一些古民居的墙体已出现开裂、倾斜。
徽州传统民居聚落的保护利用策划探讨
徽州传统民居聚落的保护利用策划探讨——以宏村为例摘要:徽州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徽州商人和徽派民居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
徽州民居建筑在选址、用地、材料、结构、造型等方面,与徽州地理环境和谐、协调。
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徽州民居的又一典型特点。
同时,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一方面,要面对不断扩大和深入的旅游开发,另一方面,需要对古村落及其脆弱的自然,文化和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关键词:徽州民居、开发、保护、商业化1.徽州民居的历史沿革及保护利用现状徽州包括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以及江西婺源县。
古代徽州包括黟县、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
徽州自古自然条件良好,社会状态较为稳定,而且鲜有军事战争活动。
富庶而和平的环境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
徽州民居,指的是具有徽州传统居住风格的居住建筑,也称徽派民居。
在历史不断的发展完善中做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对于今天的建筑设计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
虽然近些年来我们在对于古民居建筑主体的保护上有所进步,但是对于传统民居聚落中生活习惯的保持,历史文脉的传承却有所欠缺。
有很大部分地方存在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1.1.徽州民居形成的历史地理原因徽州的基本属地,在我国皖南的丘陵山地,大致在黄山南麓,天目山以北,处于原始江南古陆。
它位于江南吴越文化区的闽浙山地和楚文化区的江湖山地之结合部:徽州的新安江、龙田河水系下汇钱塘,徽州的婺江、阊江水系西入鄱阳湖,世称徽州“吴头楚尾”,是“吴楚分源”之地”。
徽州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徽州商人和徽派民居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徽州人最早的商业活动源自于徽州物产“结构性失调”,徽州自然环境“地狭人稠”促使“徽民寄命于商”。
虽然物产比较丰富,但土地有限,村落密集度大,农民生活困难。
因此,生活所迫徽州人不得不背井离乡,“求衣食于四方”。
其次,徽州四周为群山,陆上交通闭塞,新安江等水路从而成为徽商境内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据徽学家叶显恩所提供的资料,南北朝大明八年(464年),徽州有3.6万人,到了唐天宝元年(742年)就有24万多,人口增加了36.5倍,再到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已有54.2万多人,又比唐代增2.2倍,到元至正27年(1367年),已有82.4万多人,而到明万历六年(1578年),人口以达145.2万多人,到了清代这种状况更突出。
徽州古民居的现状与保护
徽州古民居的现状与保护“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将我省南部的古徽州描绘得令人魂牵梦绕、浮想联翩。
然而,近年来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古民居正以每年50幢的速度消失,很多古民居现状堪忧。
徽州古民居的现状现状一、古民居维护经费匮乏据了解,黄山市有101个古村落及1.3万余幢古民居,其中在1985年的黄山市文物普查时,1795年以前的古民居有4700余幢。
然而,近些年来,古民居正以每年50幢的速度消失。
细心的朋友算了一笔账,这些古民居一共有1.3万余幢,如果一年消失50幢,那260年之后这些古民居基本就要消失了。
在这些古民居的保护中,黟县的西递和宏村相对而言是保护得比较好的,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西递、宏村古民居群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现存完好的明清民居440多幢,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为世所罕见,其中宏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为汪姓聚居之地,西递村至今尚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有近200幢。
但是,就是这样两个地方,也同样没有专项保护资金,越是要发展旅游,就越需要资金去保护,保护的费用就更高。
现状二、部分古民居被边缘化黄山市的大多数古民居都属于当地农民所有。
很多当地农民为了改善环境,会新建一些房屋,所以部分古村落中出现了新建房屋和古建相互交错的情况,部分古村已看不出古朴风貌,更看不到原来古村落的面貌。
很多古民居因为地基降低和年久失修,已破败不堪,部分村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甚至会出现擅自拆除一些受到保护的老房子等现象。
近些年,拆除、倒卖徽州古建及古建构件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这也让这些徽派古建筑的保护变得更为迫切。
尽管现在部分古民居因为不在景区范围内,面临着边缘化的危险,但是这些古民居还是有其保存价值的,如果消失了,那是非常可惜的。
现状三、个人认领保护遇困局为了更好地保护徽派古建筑、古民居,黄山市政府2009年12月份全面部署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并在今年年初正式出台《黄山市古民居认领保护利用暂行办法》。
浅析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以西递宏村为例
摘要:中国古村落作为历史遗产,已经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
它集历史、艺术、美学、建筑、科考、人类学等许多方面的价值于一身,收到国内外旅游者学者的青睐。
同时,古村路也是一种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古村落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保护是发展的前提基础,也是古村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发展一.引言古村落在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同时,也存在也许多问题,盲目的开发,以利益为重却忽略了保护的重要性。
本文以西递宏村为例,探讨古村路保护的重要性,分析古村落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保护与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二.古村落保护的重要性古村落是古代物质文化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聚地,是城市历史文明的内核和载体,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历史禀赋、稀有资源和宝贵财富。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国家。
很多先人居住过的地方经过岁月的冲刷仍然保留至今,成为一座座古村落镇、古村落。
他们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不仅存在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还有着突出的、普遍存在的历史、社会、文化价值。
正因如此,吸引了无数的游人纷至沓来,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古村落的环境、文化保护带来巨大压力。
西递宏村是徽州古村落的代表,徽州古村落是徽文化的文化特质丛,是研究徽文化的活化石, 是徽文化的符号、象征与标志。
三.西递宏村古村落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一)西递宏村旅游发展现状概况安徽省黟县西递、宏村作为中国皖南古村落的杰出代表, 是徽州文化和徵派建筑最具典型地方传统特色的古村落, 现存完好的明清民居440多幢, 其布局、结构、工艺为世人所罕见。
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做出决定, 将中国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并做出高度评价。
此后两村声名鹊起, 大量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旅游直接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都有了质的飞跃。
同时,收入的提高也一定程度的反哺了古村落的保护。
虽然,古村落的保护也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的来看这种保护还处在保护的初级阶段。
徽州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建议
徽州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建议古村落是一种传统的人类聚居空间,是地方人文历史的缩影,沉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悠久的历史与辽阔的地域形成了不同气质的古村落。
同时也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徽州古村落作为我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唯一的古村落型旅游地,凭借着它独特的历史性、科考性和艺术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研究者。
与此同时不断攀升的客流量正在威胁着徽州古村落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古村落资源的价值,保护好这些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1、徽州古村落特点西递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
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二十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
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1)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徽州古村落是徽州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古徽州的历史风貌。
是皖南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文化内涵深厚。
(2) 环境优美,布局巧妙。
西递、宏村选址精妙,遵循徽州建筑的风水原理,注重“天人合一”,依山造屋,傍水结村。
尤其是宏村还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
村落的布局十分考究,往往都着意模仿一些有寓意的图案,西递的整个村落呈船形,宏村水系则是依牛的形象设计。
加之宏村完备的供水系统,使得村民“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渠”。
给村名的生活、生产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堪称“中华一绝”。
(3) 建筑至今保存完整。
黟县境内至今还保存着3500多幢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
其中西递村目前保存有明代民居建筑1 幢,清代民居建筑122 幢,被誉为“明清民居博物馆”,宏村现存有明清时期修建的民居158 幢,其中有137 幢较为完整。
徽州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徽州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本论文旨在研究徽州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徽州是中国南方一带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群,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吸引了广大研究者和游客的关注。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进程和不可避免的自然破坏,徽州古建筑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保护与传承徽州古建筑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文化意义。
本论文将通过对徽州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保护现状的综合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以期为后人留下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首先,徽州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徽州古建筑的研究背景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传承和保护意义:徽州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杰出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徽州古建筑,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和工艺技术,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2.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徽州地区地理环境独特,山水相依,气候宜人,为徽州古建筑的兴盛提供了有利条件。
徽州古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受到历史背景的影响,研究徽州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可以深入了解徽州地区的历史沿革、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
3.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徽州古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而闻名。
徽派建筑是徽州古建筑的代表,它融合了汉族传统建筑和南方各地建筑风格的特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
研究徽州古建筑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可以揭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4.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推进,徽州古建筑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因此,研究徽州古建筑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研究徽州古建筑的保护现状、管理机制和技术手段,可以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
综上所述,徽州古建筑的研究背景包括其文化传承和保护意义、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以及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徽州古建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魅力,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有效的措施和策略。
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例
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例摘要:中国传统村落是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生态环境和社会价值的重要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具有强烈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
然而,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许多传统村落被破坏了,使得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村落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保护文化遗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例,探讨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传统村落,徽州,保护,发展,策略建议一、简介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国镇乡建筑的代表性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生态环境和社会价值。
传统村落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许多传统村落被破坏了,使得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村落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保护文化遗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问题。
徽州传统村落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村落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本文将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例,探讨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二、徽州传统村落的现状徽州传统村落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徽州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特点,以“四合五落六院七梁八柱”为基本构成形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地域风貌。
然而,徽州传统村落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一些历史建筑被拆除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面临着巨大的难度。
而且,传统村落的人口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传统村落的经济极为单一,发展面临瓶颈,这也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学者、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共同努力。
徽派传统村落保护标准
徽派传统村落保护标准
徽派传统村落保护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传统建筑风貌:不得改变传统建筑原有高度、体量、外形及色彩等建筑风貌,禁止各类破坏活动和行为,对影响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的建筑予以整治。
特别注意土石木等乡土材料的使用,并保持新建民居形制、高度、色彩等方面的传承和协调。
2.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与生态、生产、生活等三方面息息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认定工作,使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传播。
3. 整治和完善基础设施:包括村内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以及消防、防灾避灾等必要的安全设施。
同时要开展村落垃圾污水治理和河道综合治理,保护和修复水塘、水井、沟渠等设施。
4. 制定防火安全措施:按有关标准设置配备消防设施。
5. 强化系统思维、整体观念:坚持村落结构肌理与山水格局保护并重,使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成为传统村落最鲜明的标识。
6. 传承徽州文脉:以“文化自信”为引领,突出村落特色,以乡土教育为重要内容,挖掘村落历史环境遗存的故事感、情绪感,植入非遗的动态表演、活态体验,做好徽文化创新性发展。
7. 通过文旅结合等业态重构:重启村落内源发展动力,再建村落文化共同体,传承延续优秀文化。
总之,徽派传统村落保护标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建筑风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防火安全等方面,旨在保护和传承这些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
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保护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
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保护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一、引言徽州传统聚落及其古建筑是我国古建筑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精髓。
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技术,以及创新应用的关键点。
二、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的特点1. 建筑特点徽州古建筑以“四边三间一天井”为基本格局,采用木石结构,建筑均为青砖黑瓦,古朴典雅,雕梁画栋,独具特色。
2. 文化特点徽州传统聚落承载了丰富的徽商文化和徽州文化,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生活方式。
三、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保护利用的关键技术1. 数字化保护技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古建筑进行全面立体扫描和建模,能够准确记录古建筑的细节和结构,为后续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2. 传统材料保护技术保护徽州古建筑应当尽量采用传统的材料和工艺,以保持其原汁原味和历史风貌。
3. 环境保护技术徽州传统聚落所处的环境是其维护和保护的关键,需要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止自然环境对古建筑的侵蚀。
4. 利用技术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光伏发电、智能化管理系统等,为徽州传统聚落注入新的能量,提升其活力和吸引力。
四、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保护利用的实际应用案例1. 徽州古城的保护与利用通过数字化保护技术,对徽州古城进行了全面的立体扫描和建模,为后续的修复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引入了环保材料和智能化管理系统,提升了古城的管理水平和游客体验。
2. 宏村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宏村古村落在保护传统建筑的也积极引入了现代设计和科技元素,打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项目,促进了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五、对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保护利用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对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进行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我认为应该充分尊重传统文化,同时结合科技和创新,实现文化传承与当代生活的有机结合。
在保护古建筑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让古建筑焕发新的活力,成为当地和社会的共同财富。
徽州非典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延续分析
徽州非典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延续分析1徽州非典型传统村落的概况1.1徽州非典型传统村落及保护的基本概念(1)徽州非典型传统村落的概念。
建筑风貌及村落格局保存的相对不太完整,有的甚至破坏严重,历史建筑保存的数量少,生活性轨迹较重,现代化改造较多的,但其历史文化遗产在某方面的保存价值较高(如屯溪篁墩村和休宁县的黄村)。
(2)保护的内涵。
保护则是村落实体空间和历史文化遗产(即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两方面。
其中村落空间(物质要素)包括:聚落、民居以及散落在其中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由道路、街巷及水系构成的传统村落格局和空间形态;古村镇所根植的,以农田、水系、山岭等人工、自然环境为内容的田园环境。
村落的历史传统文化(非物质要素)包括:徽派文化、民俗风情、传统艺术等内容。
1.2徽州传统村落的构成特点徽州传统村落注重血缘、大多聚族而居,村落以宗祠为中心展开布局,形成聚合状村落组团空间,表达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营造适宜的聚居外环境的特点。
他们更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精华及历史记忆,是地域文化特色的表达。
1.3徽州非典型村落的保存现状但目前对于徽州传统村落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岁月的流逝以及传统村落经济发展压力的冲击,使得传统的聚居及生活模式与现代社会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已经慢慢不适应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现实中大量历史建筑所谓保护性破坏现象的层出不穷,传统村落原有的物质外壳与新的生活内容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致使村落的传统空间环境和风貌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积淀了几百年的乡土文化和原生态聚落环境逐渐消失。
长此以往,传统文化所赋予它的差异特色已经消失殆尽,当前形势下保护传统村落对于整个徽文化的传承是非常必要的。
2国内外相关研究经验借鉴2.1保护理念的更新历程国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历程经历了由早期的以文物和历史性建筑保护为主过渡到20世纪60年代的以历史性城镇(村)遗产保护为主的时期,从1964年《威尼斯宪章》揭露出,需对历史事件见证之场域加以保护维护;1987《华盛顿宪章》提出,历史遗迹保存维护的对象应当从点发展为面,并强调历史遗迹的维护,也应为经济与社会整体发展政策及城市开发政策的一部分;1999年《国际文化旅游宪章》则肯定了文化遗产可以被经济化,并揭露出利用文物古迹或历史建筑来发展文化旅游的最重要目的,应是彰显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指出,发展文化旅游同时应使文化遗产本身及其居民获得收益。
论徽州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目录内容提要 (1)关键词 (1)前言 (2)一、徽州古民居概述 (3)二、徽州古民居保护与开发现状 (4)(一)保护现状 (4)(二)开发现状 (5)三、徽州古民居保护与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6)(一)多种因素导致拆旧建新及更新 (6)(二)防火及防蚁害形势非常严峻 (6)(三)过度发展旅游业造成的破坏 (8)(四)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 (9)四、徽州古民居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及建议 (9)(一)开发建设现代化住宅小区 (10)(二)加强白蚁防治及防火工作 (10)(三)适度发展旅游业 (11)(四)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13)五、结语 (15)注释 (16)参考文献 (16)成果申明 (17)致谢 (17)论徽州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以西递、宏村为例胡德兵(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内容提要】徽派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
其中,徽州古民居是徽派建筑中数量最多的一个门类,作为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与人们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历史上有过相当长的一段辉煌时期。
然而,近年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古民居正遭受史上最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在如何保护与开发上,遇到了不少难题,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
所以,如何更有效地保护与开发徽州古民居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这二个方面都十分重要,不可偏废。
到目前为止,关于研究徽派建筑的文章已有不少。
在这里,笔者主要是从民族学的角度阐发对民居保护和开发的想法,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西递宏村古民居保护开发【作者简介】胡德兵(1985~),男,汉族,安徽省青阳县人,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2005级民族学本科生。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Civilian Residences in Huizhou——A Case Study Of Xidi and Hongcun VillagesHU De-bing(School of National Culture, Guizhou Nationality College,Guiyang,Guizhou 550025) 【Abstract】Anhui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nhui culture, it is important to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mankind. The ancient Huizhou residences is one of the largest number of categories in Anhui construction, a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Anhui construction, is the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and have had quite a long period of glory in history.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ourism, a number of ancient residential areas are suffering the most serious damagein the history, especially in how to protect and develop, met with a number of problems,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conspicuous. Therefore, how to more effectively protect and develop the ancient Huizhou residential areas has become a very pressing issue. Both aspects are very important, never can be neglected. So far, there are many articles study on Anhui construction. Here, I mainly learn from the nat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elucidation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residences, proposed some pointed countermeasures and the suggestion ,with a view to the development and heritage of Anhui culture can be helpful.【Key words】Xidi Village Hongcun Village ancient civilian residences protection development前言翻开中国地图,在安徽省南部黄山脚下的新安江畔,有一片文化历史灿烂悠久且保留完整的区域,这就是徽州。
徽州古村落的地域特色与保护利用
徽州古村落的地域特色与保护利用古村落是“乡村文化的活化石”,徽州古村落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被誉为“最美乡村”,园林化的村落组景、独具特色的建筑类型、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体现着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生态和社会历史文化,是徽州独具特色地域文化的“标本”。
徽州现存的古村落群遍及各个角落,如何守望这片“乡愁”,处理好传承与发展、修复与创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做到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持久关注。
一、徽州古村落的地域特色徽派建筑是中国乡土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地域化特征明显。
徽州古村落依山傍水而建,村民聚族而居,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将自然形态与村落营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既改善和提高原有的生存与生活环境,又突出了社会责任感与个人精神追求。
徽州古村落布局形态受山水环境的影响。
徽州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八山一水一分田”,依据山形水势,徽州古村落形式多样,有处于盆地之中的块状村落,有沿河流或顺山脉、山坞呈带状分布的线状村落,更多的是复合式的村落形态。
许多古村落在后期规划建设中因势利导,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相结合,逐步完善人居环境,形成独特的“仿生”型环境,如宏村的“牛”形、西递的“船”形、石家村的“棋盘”形,渔梁的“鱼”形等,生存与发展的调适造就了生态宜居的“最美乡村”。
徽州古村落演化过程中经历“移民性”到“本土化”的转化。
中原世家大族三次南迁时“择地而居”,村落选址模式三面环山,一面临水,集合了风水因素、安全功能、生活需要等多方面元素。
族群聚居与族群管理是徽州古村落社会的主要特点,水口、街巷、祠堂、天井等围合空间序列呈现“内向性”;马头墙的出现,矫正了徽派建筑森严、凝重的建筑形制,高低错落有致的群体组合增加古村落韵律与灵动;路、桥、井、台、阁、塔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与补充,完善了村落园林化的景观群组。
徽州古村落文化丰富多彩。
徽籍精英与徽商在村落建设上不遗余力,带动村族乐善好施,敦邻睦里,新安理学、新安画派等文化教育活动得以全方位发展,文风昌盛,人才辈出。
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摘要】中国古村落是一种独特而又脆弱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观赏与科学价值,己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
古村落作为一种传统的人居空间,有悠久的历史,璀璨的地域文化,是历史的微缩景观,在历史、艺术、美学、建筑、科考、人类学等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一种珍贵的历史遗存,所以历年来它一直成为旅游开发中的重要角色。
适度的开发是必要的,但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以破坏古村落的珍贵遗存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
本文将从保护的角度探讨中国古村落的发展问题。
【关键词】皖南古村落;古村落的保护0.导言作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唯一的古村落型旅游地,徽州古村落已成为中国古村落旅游的代表,吸引着众多旅游者、研究者。
与此同时,不断攀升的客流正在给这些古老的村落构成巨大的压力和威胁。
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到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各个方面的价值,并保护好这些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才能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1.徽州古村落旅游资源的保护1.1古村落的乡土建筑保护乡土建筑是指乡村中土生土长的建筑,即农村里的建筑,包括农村里的寺庙、祠堂、住宅、商店、书院以及亭、廊、桥梁、道路等一切建筑,它们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村落整体。
1.1.1乡土建筑的价值乡土建筑与城市建筑相比,以建筑类型论,他们没有城市建筑那么多而全;就建筑技术论,也没有城市建筑那么复杂和成熟;就建筑装修与装饰而论,也远不及城市建筑那么讲究与精致。
但是他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却有突出的特征:一是乡土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城市建筑更为紧密,更加融合;二是乡土建筑的形态比城市建筑更为多样;三是乡土建筑的装饰,无论在装饰形态和内容上都显得活泼而多彩;四是乡土建筑的环境不仅含有物质文化,而且还包涵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
1.1.2乡土建筑的保护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2006年国务院决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周六为全国“文化遗产日”,各地举行各种活动以提高全民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这是提高国民素质很重要的一项举措。
徽州古城整体性保护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对策
徽州古城整体性保护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对策徽州古城整体性保护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对策徽州古城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县城,与山西平遥、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并称中国四大古城。
徽州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分内城、外廓,有瓮城、谯楼和东西南北四大古城门,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
歙县从唐宋以来共建了400多座牌坊,现在仍然保存完好的有104座,这在中国国内是绝无仅有的。
歙县徽州古城现有四大历史文化街区和五条特色街巷,其中徽州府衙历史文化街区5.4公顷、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9.3公顷、渔梁历史文化街区8.9公顷以及鲍家庄历史文化街区1.1公顷。
徽州古城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许国石坊、棠樾牌坊群和渔梁坝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安碑园、长庆寺塔、太平桥、南谯楼、新州石塔、东谯楼、曹氏二宅、渐江墓、方士载宅、圣僧庵壁画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9项。
其中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有,一是许国石坊: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座单间双柱三楼式的石坊组成。
石材粗犷厚重,雕饰巧夺天工,是全国罕见的典型明代石坊建筑。
二是徽州府衙:由仪门、正堂、二堂、知府廨组群、月台、穿堂等主体建筑组成,包括照墙、左侧钟楼、承宣坊、左侧旌善亭以及右侧申明亭等,呈现着明代府衙“规模宏敞,面势雄正”的旧貌,在建筑、史学界素有“徽州故宫”之称。
三是渔梁坝:作为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鬼斧神工,气势恢宏。
国家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说:“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四是棠樾牌坊群:七座牌坊逶迤成群,雄伟壮观,全国罕见。
以“忠、孝、节、义”为序的每一座牌坊都有一部悲壮的动人故事。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
徽州古城孕育了徽文化,徽文化成名了徽州古城。
世人对徽州古城的研究形成了一门学问,那就是在国际学界地位显赫的徽州学,徽州学包括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民俗等等。
浅探徽州古村落的生态保护与发展
浅探徽州古村落的文化生态保护价值摘要:古村落不仅是历史文化的源泉,也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明留下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本文阐述了徽州古村落的文化生态内容及其面临的现状,从而进一步提出了新世纪徽州古村落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及措施。
关键词:古村落;现状;文化生态;the Cultur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Value of Huizhou Ancient VillagesAbstract:Not only the ancient villages is the sourc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but also China's thousands of years of farming civilization ,it left a 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e for u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content of Huizhou ancient village and it’s current situation,and then to proposed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s of Huizhou Ancient Village in the new century.Key words:Ancient Villages;Current Situation; Cultural Ecology;1.前言徽州古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根基,是人类上千年来适应与利用自然的历史证明。
徽州古村落体现了徽文化的特征,是徽文化研究的源泉, 同时也是徽州古文化的象征与标志[1]。
以徽州区灵山村为例浅析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
总第263期2013年12月(中)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263December 2013(B)以徽州区灵山村为例浅析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杨阳黄炜(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徽·黄山245041)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3)35-0205-02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1210375011);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KJ2013Z310);安徽省省级特色专业(2011年55,建筑学)基金资助项目。
摘要本文以徽州区灵山村为例,在对当地村落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发展定位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经验,对其进行了规划与设计。
希望通过理论知识与实际实践为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徽州古村落保护开发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uizhou AncientVillage:Taking Lingshan Village in Huizhou District as anExample //Yang Yang,Huang Wei Abstract The article takes Lingshan Village in Huizhou District as an example,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abou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cultural environment,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local village,in combination with predecessors'experience,the article makes a planning and a design of it.We hope that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actual practice c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izhou Ancient Vil-lages.Key words Huizhou Ancient Village;protection;development 1徽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指导思想对于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首先要遵循先人“融于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原则。
世界文化遗产——徽州古民居现状及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徽州古民居现状及保护徽州古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古民居的现状以及保护情况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徽州古民居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是中国明清时期的黄山徽派建筑的代表。
这些古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工艺精湛,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
徽州古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和青石,结构稳固,耐久性强。
其建筑形式多样,有庭院式、四合院式和楼房式等不同类型。
然而,由于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徽州古民居的现状并不容乐观。
首先,由于徽派建筑多采用木材结构,很容易受到白蚁、风雨等自然因素的侵蚀,导致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受到威胁。
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徽派古建筑被拆除或改建,导致原有建筑风貌的破坏。
此外,对徽派文化的认识不足也给保护工作带来了挑战,许多人对徽州古民居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缺乏了解,导致对其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为了保护徽州古民居的独特价值和文化意义,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保护徽州古民居的法律地位,严禁拆除和破坏。
其次,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对于违法拆除和破坏徽派古建筑的行为进行惩罚,增加违法成本和风险。
同时,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徽派文化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通过展览、讲座和文化活动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徽派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此外,还加强技术保护和修缮工作,开展对徽派古建筑的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并采用适合的保护修缮技术,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原貌恢复。
虽然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加强监管和执法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和精力,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力度加强执法力度,并提高对整个保护过程的监管效能,以确保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其次,加强宣传和教育需要长期而持续的工作,需要通过多种媒体和渠道,向公众传播徽派古建筑的价值和意义,增强社会对保护工作的支持和参与。
最后,技术保护和修缮也需要专业的人才和经费的支持,需要加强对相关行业人员的培训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提高技术保护和修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