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的写景手法
最新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各种描写手法①侧面描写———衬托对比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开展。
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
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高考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1)侧面描写———衬托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突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比照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
衬托分映托和反衬。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托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2)各种修辞手法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致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大是为了强调和突出(鹤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有哪些古代诗人们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古诗中的写景手法丰富多样,包括形容词修饰、物象抒情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古代诗歌中的写景手法。
一、形容词修饰形容词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描绘物体的色彩、形态、气息等特征来丰富景物描写。
例如,《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形容了严寒的冬天中无人痕迹的山林,给人一种寒冷、荒凉的感觉。
《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用“明月光”、“地上霜”来形容夜晚的景色,增强了描绘的效果。
二、修辞手法运用古代诗歌中常用修辞手法来增加诗歌的艺术感。
比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使用了夸张法,通过将“白日依山尽”与“黄河入海流”并列,形成明显的对比效果,突出了山河壮丽景色的壮丽和浩瀚。
三、抒情描写抒情描写是古诗中常用的手法,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感受和情感。
例如,《春晓》中的“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通过描述春天的自然景物,传达出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四、运用对比通过对比描写,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景物的鲜明特征。
例如,《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用“空山不见人”与“但闻人语响”形成对比,使人感受到山林的幽静与人类的繁忙对比,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感觉。
五、以物抒情古诗中常用景物作为情感的象征,通过物象抒情的手法来描绘丰富的情感。
例如,《忆江南》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江山”用来代指江南地域,抒发了对江南美景的敬仰之情和对英雄豪杰的向往之情。
六、通过节奏表现景物通过诗句的节奏和韵律来形象景物的气势和风貌。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运用抑扬格,形象地表现出枫树的丰姿和傍晚时分的宁静与美丽。
七、运用比喻通过对景物的比喻来丰富描写,使文学形象更加丰满。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蓬门今始为君开,琴弦已为语者断”通过将琴弦比喻为已经离散的亲友,来表达对乡音乡情的思念之情。
古诗写景方法与技巧
2、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自从您到任以来,夜里听不到狗叫声, 百姓看不到官吏(扰民了)。
9、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 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 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 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 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 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 之痛自不待言。
古诗词中的杜鹃意象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中国古代 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 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 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 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 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 词中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 《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 血猿哀鸣。”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 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4、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听觉(声)、 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例: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
5、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潇湘:潇水和湘水。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前两句写眼前实景:在一个橘柚飘香的日子, 诗人在江边酒楼上为朋友送别,在秋风秋雨中送 友人上船。 后两句是想象:离别之后,朋友夜泊潇湘之上, 孤月高照,难以入眠。即使入梦,两岸猿啼也会 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宁,摆不脱了愁绪。 虚实结合,写出了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悲凉的 氛围,表达了对友人不舍和牵挂之情。
8、①亭基 渡口 春草 晚照 杨花 杜鹃 ②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寂 静的渡口,杜鹃啼鸣;春草茂盛,杨 花飘落,充满生机,动静结合。
诗词鉴赏的六种方法
诗词鉴赏的六种方法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
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
诗词鉴赏的六种方法是什么呢?一、侧面描写——衬托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
二、各种修辞手法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三、正面描写——动静结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四、正面描写——虚实结合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想象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五、正面描写——色彩的渲染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六、正面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古诗的写景手法
古诗词中的8种写景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白描1、正侧结合杨柳枝词唐·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指有直接描写“主要景物”,同时也描写“主要景物”旁边的与之相关的其他景物,目的是为了使“主要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前两句直接描写柳树。
后两句写垂柳生长之地。
前两句是正面描写,后面句是侧面描写,这就是正侧结合。
目的“要说柳树好”。
手段“先正面说柳树好,再侧面说柳树生长的环境太差,以此来说明柳树特别好。
”暗示:别的树长在好的环境,它的好,不是真的好。
在日常生活中,“正侧结合”的运用非常多,虽然不是用于写景,但原理与效果都是一样的。
例如:“高考状元”总是与“家境贫寒”绑定在一起的;成功企业家“辉煌成就”的背后都是“白手起家”,而不是传说中的那句“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2、动静结合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指有动态的景物描写,也有静态的景物描写。
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也是与衬托相关的。
通常主写的都是“静景”,写“动景”都是为了衬托“静景”的。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是动景。
动静结合,尽管只是文字,但给人的画面感很强。
“竹喧”“莲动”,也都是动景,写这个动景,却似乎告诉我们另外的静景:山不静能听到竹喧吗?水不幽能感觉到莲动吗?图书馆里虽然有很多人,但一根针掉地上都能听到。
类似的说法,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针掉地上”是动景,其作用是衬托“很多人在图书馆里非常安静”这个静景。
3、声色结合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指写景时有声音的描写与颜色的描写。
前两句看似很普通,“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涉及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画面绚丽多彩。
古诗词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技巧
古诗词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技巧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传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也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
古诗词中,景物描写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表现手法,它可以借助自然界或人文环境的形象来抒发诗人的情感,也可以通过对景物的选择、布局、渲染等方式来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意境,从而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古诗词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技巧:一、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运用语言的特殊方式来增强语言的表现效果和美感的方法,它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多种形式。
古诗词中,修辞手法是写景的常用手段之一,它可以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也可以使景物与诗人的情感产生联系,从而达到借景抒情或寄寓寓意的目的。
例如:比喻:比喻是指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从而突出后者的某种特征或品质。
比喻可以使景物更加具体化或抽象化,也可以使景物更加美化或丑化,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里用银河落九天来比喻庐山瀑布,既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高度和壮观程度,又赋予了瀑布一种神奇和超凡的气质,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向往。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里用火和蓝色来比喻江花和江水的颜色,既突出了江南风光的鲜艳和明亮,又暗示了诗人对江南的热爱和怀念。
拟人:拟人是指把无生命或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类的特征或行为,从而使之具有生命力和情感。
拟人可以使景物更加活泼有趣,也可以使景物与诗人产生共鸣或对话,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里用花溅泪和鸟惊心来拟人化花和鸟,既形象地描绘了春天草木茂盛的景象,又折射出诗人对国家的忧伤和对亲友的思念。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中国古典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
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
1、点染点染,是国画的术语。
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在古诗中,写景的手法有哪些(1)
13.用典 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那是“情”。)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
《孔雀东南飞》文中写迎娶刘兰芝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其场面写得越热闹,其悲情越强烈。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五、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古诗词常见的描写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描写手法(一)动静结合。
在描写景物时注重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或有动有静,或以静写动,或以动写静。
1.《山居秋暝》王维(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场大雨刚刚过去,深山中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撒落下斑驳的倩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中传出洗衣姑娘的谈笑声,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顺流而下的渔船划破了荷塘的宁静。
任凭春天的芳草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尚可自由自在地留连观光。
此诗选择了初秋雨后终南山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系列景物,既有动态的清泉、青莲、渔舟,又有静态的明月、青松、翠竹、山石,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把景物和人物和谐、完美地配置在一幅画面上,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和理想中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
文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很多人取名为“松月泉石图”,视觉、听觉、触觉,一应俱全,暖色、冷色、中和之色,交相辉映。
山泉清澈,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这是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之美啊!又如唐代诗人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河滩,船尾大鱼跳出水面发出拔刺的响声的情景,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二)点面结合。
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有点有面,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2.《江雪》柳宗元(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人的踪影。
只见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老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独自垂钓。
这首诗像电影的摄像头一样先从万里高空采摘“千山鸟飞绝”的雪景,从千山万壑遍查“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再从万里高空将镜头推向山上的小径,又从一个小径“摇”、“晃”飞掠过所有的小径,再将镜头锁定在寒江的波流,悄悄地聚焦在寒江之上的一叶孤舟,再缓缓推向孤舟中垂钓的蓑笠渔翁,然后镜头从俯视的角度调整为平视,再慢慢推进特写钓者的身形和神态,直到特写出钓者平和从容的身态,直到刻画出钓者恬淡怡然的心态,直到展现出诗人广阔畅达而丰富细腻的襟怀。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衬托对比)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古诗词鉴赏描写角度
古诗词鉴赏描写角度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歌写景手法
古典诗词中的7种写景手法一、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
【注意】“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
“写景手法”是写景的方法。
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
二、示例1、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的第三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侧写,写的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
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
“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
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
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
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在古代诗歌中,写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不仅能让读者产生视觉感受,更能让读者进一步反思人生哲理。
本篇文档将介绍七种古诗词写景的方式,帮助高考生深入学习古典诗词。
第一种写景方式:直接描写这是最常见的古诗词写景方式,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种方式。
表现为作者直接描写自然或人物具体形象,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人物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直接描写方式例子:暮色苍茫看势滞, - 《将进酒》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登高》杜甫第二种写景方式:抓住特定景物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将一个具体的景物作为主要切入点,通过深入描写这个景物的特点来阐述自然美的感受。
通过突出某一个特定的景物,来呈现整个自然景象。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抓住特定景物方式例子: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 《木兰诗》匿名木兰当户织, 描述的是一种寂静、空灵的氛围:在静静的夜晚,唯一听见的是温柔、忧伤而又无奈的女子叹息声。
第三种写景方式:借景抒情古典诗词有时借助环境、某个景观来表达情感,这种方式被称为借景抒情。
通过将已知景物与抒情的心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顶峰的诗意效果。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借景抒情方式例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静夜思》李白这里的月亮完美地借景表达了作者的离愁,让读者深深体会到岁月变迁的无常与不可控。
第四种写景方式:意象联想这种方式比较难解释,在语言表达上通常伴随着大量的空灵、抽象和哲思。
这种写景方式主要是通过抽象的词汇和意象来暗示和引导读者产生感受。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意象联想方式例子:花底滑钱庄,绿水东流。
桃花不言下自成蹊。
- 《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这里以花、水、桃花为起点,以抽象化的逻辑来表现自然的诗意。
第五种写景方式:以人为龙头,写自然和社会的交往这种写景方式借助人文元素,将自然和社会幻化成互相交错的场景。
通过人物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反映社会的价值观和人性尊严。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手法之动静结合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手法之动静结合古代诗歌常用写景手法中的动与静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而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体现得尤其明显。
例如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作为古诗中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动静也就必然成为了考察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依据,在考试中常出现“分析写景诗句中的动与静”这一类题型。
考生在答这类题目的时候,往往笼统地将这种写景手法概括为动静结合,而实际上,动静结合只是描写景物的动与静中的其中一种类型。
除此之外,还有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运衬动、动静互衬等6种。
在答题时,我们不能将这些类型一概而论,而应该做到具体诗句具体分析。
下面,就对描写景物中动与静的7种类型作简单介绍。
①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再如江西诗派潘大临的《江间作四首(其三)》中“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一句,写的是俯视沙滩,一片明亮,原来是一群白鹭栖息于此;仰望天空,天空如此辽阔,一只鸿雁正在振翼高飞,似在后退。
用“拳”字形象的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②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
古诗词六种常见描写手法
古诗词六种常见描写手法高考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
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
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高考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1)侧面描写———衬托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
衬托分映衬和反衬。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2)各种修辞手法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景手法:典型提问方式是:诗人是如何写景的?是怎样写景的?诗人写景有哪些特点?回答这样的问题,要紧紧扣住作者是如何描写景色的,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把景色描写得特别好的,不涉及思想感情,这是和一般艺术手法最重要的区别,这一点要注意。
如果要问写景的妙处、好处等等,直接将答案后面加上突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就好了。
写景的手法主要有下面几类:层次、感官、修辞、虚实、动静。
(一)层次。
包括远近、高低、点面,还有色彩。
可以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说是“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由点及面”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诗歌可能没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描写顺序,这个时候不要强行的去“安排”,其实,只要说诗人写景“远近结合,高低错落,富于层次感”就可以了,对于色彩,只要点出诗中运用的色彩词,强调色彩艳丽或者对比鲜明就可以了。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瓦①南宋·范成大碧瓦楼头绣幕遮②,赤栏桥外绿溪斜③。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④。
注释:①题目从首句两字截取而来。
②绣幕:彩绣的帷帐。
③赤栏:红栏杆。
④棠梨:又名白棠,蔷薇科。
落叶亚乔木。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棠梨树似梨而小,……二月开白花。
”请结合诗句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描写春日的美景的。
答:答案:诗人先写了近处的阁楼,再写远处的流水、小桥,由近及远;先写漫天的柳絮,再写满地的落花,由上到下,写景富有层次;绿的瓦,锦绣的帷幕,碧绿的溪水,红色的桥栏,五彩绚丽,让人感到春天的繁盛;飘舞的柳絮,满地静静的落花,动静结合,写出了春日特有的美景。
(二)感官。
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注意,触觉不仅仅是主动的去触摸,还可以是被动的感受,比如拂面的春风,等等。
最后说“从多种感觉来写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雪中唐·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中没有直接写雪如何大,却能让读者深深地感到这一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写雪的。
答:答案:诗人先是惊讶地感到“衾枕”变得寒冷了,又看到“窗户”外一片明亮,时而听到屋外积雪压断竹子的声音,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多种感觉,侧面描写,突出了雪的大,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三)修辞——比喻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狐鼠南宋•洪咨夔狐鼠擅①一窟,虎蛇行九逵②。
不论天有眼,但管地无皮。
吏鹜肥如瓠③,民鱼烂欲糜。
交征④谁敢问,空想素丝诗⑤。
注:①擅:占据。
②逵:四通八达的大道。
③瓠:葫芦。
④交征:上下不断征收、摊派各种税费。
⑤素丝诗:语出《诗经•羔羊》,是赞美清官的诗。
诗人描写贪官污吏生动形象又入木三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贪官污吏的。
答:答案: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相互勾结的贪官污吏比作一个窝里的狐狸老鼠,把横行乡里的官吏比作在大道上肆意横行的老虎毒蛇,把搜刮民脂民膏而脑满肠肥的贪官污吏们比作是大葫芦,而把备受压迫剥削的百姓比作任人宰割的砧上鱼,形象生动又入木三分。
!(三)修辞——比喻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忆江南三首(其一)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①;日出江花②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③蓝④。
能不忆江南?注:①熟悉。
②江上的浪花。
③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④蓝草,深绿色,可以用来提炼蓝色染料。
诗人是如何描绘江南的春景的?答:答案: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描写太阳初升,江中的浪花,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一江碧绿的春水,比蓝草还要绿。
写出了江南春天色彩艳丽的特有美景。
修辞——拟人例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①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②相识,欲别频啼③四五声。
注释:①移家:搬家。
②浑:全。
③频啼:连续鸣叫。
诗人写景别有深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描写自己旧居周围的景色的。
答:答案:诗人运用了拟人的艺术手法,描写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在我身边轻盈舞动的情景,满含深情,伸出多情的手臂牵扯着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住了这么久,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像是老相识一样,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啼叫声声与我告别。
写景生动形象,富于人情味。
修辞——借代例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浦北宋•王安石南浦东冈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这首诗最后两句写景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一下。
答:答案:诗人运用了借代的艺术手法,用鸭绿色代指碧绿的湖水,微风中,碧绿的湖水荡起粼粼波纹,用鹅黄色代指淡黄的柳条,刚刚萌发出淡黄嫩芽的柳条在阳光的照耀下轻柔的舞动,突出了早春景物特有的色彩,生动准确。
修辞——夸张例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答案:诗人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边塞戈壁沙漠有着百丈厚的坚冰,彤云密布覆盖着万里之遥。
极写边塞的苦寒,自然条件的恶劣。
例8、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前两句写景有什么特点?答案: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写黄河之长,华山之高,突出了沦陷于敌手的中原大好河山的庄严壮丽。
练习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写景手法,下面就用这首诗作为一个练习,答案明年发布例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寻李校书元稹款款春风淡淡云,柳枝低作翠笼裙。
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
带雾山莺啼尚小,穿沙芦笋叶才分。
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
本诗写景形象,景物如在眼前,试对其写景手法进行赏析,至少写出两种。
答案:层次——远近结合:第一句写高处的云,第二句写低处的柳树,从上到下写景;第三句写近处的梅花,第四句写远处的江水。
远近结合,高低错落,富于层次感写出了春日一片生机勃勃的美景。
色彩:绿的柳枝,红的梅花,白色的浪花,碧绿的水波。
色彩艳丽,鲜明生动,写出了春天五彩缤纷的特有美景。
修辞——比喻:茂密的柳枝好像少女的翠笼裙,梅花的花蕊就像鸡舌,江上的波浪像洁白的琼花,写出景物的美好的外形特征;修辞——拟人:梅花“含”着鸡舌,江水把“弄”着浪花,赋予梅花与江水以人的动作、感情,写出了景物的生机与活力;动静——动静结合:拂面的春风、浪花层层的江水、山莺娇嫩的啼叫是动景,柳枝、梅等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春天特有的美景。
(四)动与静概念主要是以动衬静、化动为静和动静结合三种。
“动”包括运动、有声、还有蓬勃的生命力。
“静”,就写景而言,可以是静止的静、宁静的静。
而没有了一般艺术手法中的“闲适的静”这一点,这是因为“闲适的静,内心的恬淡悠闲”是属于感情范围的,在“如何写景”这个问题里涉及不到,希望大家特别注意。
下面的答案中,红色斜体加下划线的内容在回答“如何写景”“怎样写景”时是不需要的,但是在回答一般艺术手法的问题时,涉及思想感情的时候,就需要答出来,请大家注意体会区别。
1、以动衬静①以有声衬无声。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维《入若耶溪》用蝉与鸟的鸣叫衬托出山林的幽静安宁。
更突显了诗人渴望归隐山林的愿望。
②以运动衬静止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刘禹锡《石头城》以来来回回的潮水拍打着城墙衬托屹立不动的石头城遗址,更突出了空城的岑寂荒凉。
表达了诗人对六朝繁华不在,昔盛今衰的历史慨叹。
③以运动衬心境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曾巩《西楼》诗人通过海浪、北风、雷声、急雨种种动态的景物,描写了一幅风起云涌,雷雨交加的壮阔画面。
衬托出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
注意:不答思想感情了,那就成了单纯写动态景物了,再称为“以动衬静”就不太准确了。
但我们希望大家明白的是,把景物的动态描写出来,本身就是一种写景的手法。
2、化静为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毛泽东《沁园春·雪》问:作者是如何描绘雪后的北国风光的?答:将静态的景物赋予一种动态。
皑皑白雪之下,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将黄土高原的雪景描写的生动传神。
表现了作者对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的赞美,和改造祖国天地的伟大抱负及胸怀。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问:作者写景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将静态的景物赋予一种动态,山本是静止的,这里诗人却化静为动,写门外的青山好像推门而入,献上满目的苍翠。
将出门就可以看到扑面而来的苍翠欲滴的山色景象写得活灵活现。
表达了诗人对田园山水生活的喜爱之情和闲居的恬淡心境。
3、动静结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① 张先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②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③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④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①这首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岁次乙卯,退居故乡吴兴的张先度过了他人生的第八十六个寒食节,写下了这首词。
②秋千架的形状形似竹笋,因此叫笋柱。
③捡拾翠鸟的羽毛,用以点缀首饰。
这里代指女子春游。
④指游玩聚会的人散去。
上片“竞”“并”“拾翠”“踏青”这一系列富有动态的词语,描绘了一幅民众春游嬉戏的热闹画面,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盛况。
下片描绘出春天月夜的幽雅、恬静的景色。
整首词动静结合,写出了春日又生机勃勃又宁谧安详的特点。
表达了词人虽年事已高,但富于生活情趣,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恬淡而又舒畅的心情。
例题:[2005全国卷3]雨后池上刘攽(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①,淡磨②明镜照檐楹③。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④万点声。
【注释】①平:指水涨与地面平。
②淡磨:轻磨拂拭。
古代用铜做镜子,铜磨光以后能清楚地照见人影。
淡,轻。
磨,拭。
③檐楹:指塘边房屋的瓦檐、楹柱。
④荷心:荷叶。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这里的关键是找到能分别代表静态与动态的词,这里要大家仔细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