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区别与结合-上书房信息咨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区别与结合
社会科学领域主要采用两种研究方法范式。一种范式是实证主义方法论,它模仿自然科学,主张依靠归纳法去发现新知识,用“假设—演绎”模式来检验理论,用数理统计工具来分析可量化的经验观察,确定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定量研究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具体化,它侧重于对数据的数量分析和统计计算,包括实验法、准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另一种范式是人文主义方法论,它从人文科学衍生而来的,注重收集文本信息,并从整体上进行理解和诠释。人文主义方法的具体化就是定性研究,它偏重于文本分析或叙事表达,强调对被研究对象的理解、说明和诠释,包括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
1、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区别
长期以来,社会科学研究者围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孰优孰劣,有过大量的对话和讨论,甚至激烈的争论。通过比较和争论,研究者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两种研究范式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哲学基础不同
定量研究秉承实证主义的观点,实证主义是以经验的确切资料为科学基础的哲学系统。所以,定量研究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强调客观性、操作化和概括化,要求研究者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定性研究以本体论、个人主观意义及经验为主体的知识论和价值理性为哲学基础,认为对于社会现象的理解取决于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很难做到价值中立。定性研究强调,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类自觉的或经过反思的行为”。
1.2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研究目的不同
定性研究比较注重参与者的主观感受,旨在解释社会现象,着眼于从整体上理解和诠释被研究对象,关注不同的人如何理解各自生活的意义。而定量研究通过对社会事实的测量,从中发现社会规律,旨在确定被研究对象的因果关系和相互影响,更多地注意个别变量和因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指导实践。
1.3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研究依据和研究路径不同
定量研究依据的主要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研究的依据则是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材料。研究路径上,定量研究通常从既有的理论出发,提出理论假设,然后通过问卷等工具收集经验证据来验证预想的模型、假设或理论,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自上而下的演绎过程,突出的是对既有理论的验证或推广。而定性研究更偏向于一个创立理论的过程,通过访谈和个案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侧重于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挖掘和把握,从许多不同证据之间的相互联系中概括出论题、论断或理论,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自下而上的归纳过程。
1.4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表述形式不同
定性研究主要是叙述性的说明,研究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定性研究的形式比较灵活,通常包含了多种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强调标准化研究程序和预先设计,用数字或测量而不用文字来描述事物或现象,主要通过数据、模式、图形等来说明统计结果,表达研究结论。
2、定性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作为社会研究过程的两条途径,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然而,与发展迅速并日益成熟的定量研究方法相比,定性研究方法的发展却存在更多的阻碍,发展相对迟缓,举步维艰。
作为定性研究方法主要特征的人文主义精神可以追溯到19 世纪中期。当时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威廉·狄尔泰(Wilhelm·Dilthey)认为,社会现象具有特殊性,由于人具有遭遇意识,所以人的行为没有规律性,并且难以预测。而社会历史事件也是偶然的、独一无二的,并不存在普适的历史规律。狄尔泰强调人的直觉和心理因素,否定19世纪兴起的用历史方法来研究文学艺术和其他人文科学的做法,反对以马克思·舍勒尔(Marx·Sheler)为代表的强调证据、强调事实的实证主义方法。狄尔泰指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研究领域,社会是有意识的人参与其中,研究者不可能撇开参与和解释社会的人,只能依靠主观方法和定性研究从整体中来把握社会现实。
对于定性研究,社会学家推崇实地研究方法,认为只有通过日常生活的直接观察,才能获得有关社会生活的有效知识,并构建有效的社会理论。这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其局限性,它的缺陷在于定性分析是依据典型、少量个案的资料得出结论,使结论不具备普遍性,且由
于人和社会的特殊性使其信度不高。定性研究由于这些自身性质,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1 所选取研究对象的代表性问题
定性研究大多是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来获取第一手资料,具体的方法包括参与观察、行动研究、历史研究法、人种志方法等等。在定性研究过程中,由于种种现实的原因,研究者一般只能从少数对象上取样,那么选定的研究对象能否能代表这些对象来自的整体呢?这一点存在较大的疑问。众所周知,很多实地研究中并不存在抽样的情况,研究者只能对选取的及其有限的对象进行尽可能详尽的描述,这就难以避免让人们对研究者获取的第一手资料的代表性产生质疑,从而整体上对这项研究所具有的代表性也产生质疑。这种质疑并非没有道理,因为研究者对于研究对象和案例的选择确实会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而影响其所具有的代表性。这些因素包括:选取研究对象、获得第一手资料的便捷性,研究者自身的主观倾向性等等。具体来说,研究者在对一个群体、一个组织或者一个个体进行研究的时候,通常都会选择更容易介入的研究对象,这样既节省研究时间和成本,又降低了研究难度。这些研究对象可能是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能够代表整体的,也同样有可能是具有特殊性、只有较小的代表性甚至完全没有代表性的。另外,研究者在选取研究对象时还可能会有一种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主观倾向性,即潜意识里选取一些能够证明自己设想或结论的研究对象,这样的研究对象和第一手资料必然缺乏足够的代表性,大大降低研究的真实性。
2.2 具体的研究方法相对缺乏统一性
定量研究通常采用数据的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说明,通过演绎的方法来预见理论,然后通过收集资料和证据来评估或验证在研究之前预想的模型、假设或理论。所以,定量研究采取的是相对明确和统一的研究方法,提出研究假设、采集数据、定量分析、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等步骤都基本按照自然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而定性研究采用实地研究,大多是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而获得第一手资料,更多地依赖于研究者的主观感受和亲身体验。定性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参与观察、行动研究、历史研究法、人种志等方法。这更多依靠研究者的参与和对情景的分析,主观的成分相对较大,方法也很不统一。
2.3 因果关系的推断存在相对较大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