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PPT课件
还有其它途径吗?
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我们也要吸进O2
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金属的锈蚀
食物的腐败、动植物尸体 的分解等也需要O2
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大自然中,产生氧气的是: 植物光合作用 。
2、大自然中,消耗氧气的途径主要有:
(1)
生物呼吸作用
;
(2) 各种燃烧现象
煤、石油、天然气
(燃烧 )
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呼吸作 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腐烂分解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 结果使大气中被消耗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重新释放出的数量大至相等。
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自 然 界 中 的 碳 、 氧 循 环
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保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 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维 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碳— 氧平衡。
1.氧循环 (2)大自然中,消耗氧气的途径主要有:
①生物呼吸作用
中
②各种燃烧现象
的
③微生物的氧化分解
氧
循
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消耗,又随动
和 碳
2.碳循环 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腐烂分解等过程,
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被消耗二氧
循
化碳的数量与重新释放出的数量大至相等。
环
①控制矿物燃料的燃烧,合理开发和利用燃料,寻找新能源如太阳
防治温室效 能、生物能、地热等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应的措施: ②保护森林和植被,禁止乱砍滥伐,植树造林,利用森林涵养水源,
调节气温。 ③控制人口激增。
英语课件: . /kejian/yingyu/ 美术课件: . /kejian/meishu/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PPT
第7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
一、导入新课
【导入】在自然界中,生物不断地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那么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会因此而增加,而氧气是否又会因此而减少呢?
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问题】鱼缸内的鱼养多了,鱼会因为缺氧而上浮,甚至死亡。有什么办法 能使鱼缸内水中溶解的氧气含量上升?
臭氧分子(O3)含有3个氧原子,是氧 气(O2 )的同素异形体;一种蓝色、 带有腥臭气味的气体。
紫外线
O2
2O
O + O2
O3
臭氧不稳定:O3
O + O2
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问题】臭氧层对人和生物有什么影响? 太阳光中高能紫外线对人的皮肤、眼睛,甚至免疫系统都会造成伤害;
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会破坏植物体内的叶绿素,阻碍农作物和树木的光 合作用。
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C.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 D.以上都是
【措施】 ①减少使用化石能源,改进技术,提高利用效率; ②保护森林,植树造林; ③大力开发和推广使用非化石能源(如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等); ④控制人口增长。
三、温室效应
四、课堂练习
1.下列情况会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多( B )
A.利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B.汽车数量增加 C.发展太阳能、水能以代替煤、石油等燃料 D.植树造林
【思考】在屋内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使空气保持清新?
开窗通风,白天放 置绿色植物。
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思考】在塑料大棚里可以用什么方法使农作物增产?
人工适当补充二 氧化碳,肥水管 理,增强光照, 夜间适当降温等。
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高中生物碳循环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碳循环教案设计课时:1-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碳循环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地球上主要的碳循环过程;3. 认识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教学重点:1. 碳循环的概念和意义;2. 理解碳的自然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1. 掌握碳的自然循环过程;2. 认识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板书;2. 视频资料。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通过一个问题引入话题:碳是什么?碳在地球上是如何循环的?Step 2:碳循环的概念和意义介绍碳循环的概念,以及碳循环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Step 3:碳的自然循环过程分析碳在地球上的主要循环过程,包括生物吸收、腐化分解、海洋吸收和气候变化等。
Step 4: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探讨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如化石燃料燃烧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
Step 5: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碳循环的重要性和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Step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拓展学生对碳循环的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
Step 7: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碳循环的理解,例如写一篇关于碳循环的小文章或制作一个碳循环的模型。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碳循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认识到碳循环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也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巨大影响。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更加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地球。
补充说明:本教案设计适用于高中生物课程,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6节 自然界中碳和氧的循环1课时
紫外线
2、臭氧层的作用:阻挡和削弱过强的紫外线,对生
物起保护作用
臭氧层有什么作用? 能阻挡和削弱过强 的紫外线,对生物 起保护作用;同时, 臭氧也参与自然界 的氧循环。
措施:
各国颁布保护臭氧层的计划,在联合国探讨保护臭氧层的 有效措施。如禁止生产、使用含氯氟烃的致冷剂、发泡剂 、洗洁剂、喷雾剂等化学物质。
练一练
1、大自然中,消耗氧气的途径主要有( D ) A、各种燃料的燃烧 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C、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 D、以上都是
2、大气中的臭氧层是保护地球上生物免受紫外线伤 害的“保护伞”,臭氧是一种( C ) A、混合物 B、氧化物 C、 单质 D、化合物
氧循环:自然界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 呼吸和物质的燃烧等而减少,但又会随植物 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
根据氧的循环原理,在屋内可以用 什么方法使空气保持清新?
开窗通风
使用清新剂
白天放置绿色植物
在塑料大棚里可以用什么方法使 农作物增产?
人工补充二氧化碳
肥水管理
增强光照
夜间适当降温
你 听 说 过 “ 女 娲 补 天 ” 的 故 事 吗
臭氧层距地面20—35 千米的平流层,集中 约90%的臭氧,质量 达约3亿吨!
1、你知道炎热的夏天出门为什么要用防晒霜?
(防止紫外线灼伤皮肤)
2、你听说或知道臭氧吗?臭氧对防止紫外线有 什么作用?
1、臭氧化学式:O3
(1)来源: O2=====2O O+O2====O3
3O2===========2O3
八年级下册科学《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3)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通过实验验证氧循环和碳循环的过程。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氧循环和碳循环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课后作业:布置与氧循环和碳循环相关的思考题和实践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讨论主题:
-氧循环对生物生存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碳循环与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
-解释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基本过程。
5.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6.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氧循环和碳循环相关的课外阅读、科普讲座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物质循环过程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学习将更具挑战性和探究性。学生对实验和观察等活动充满兴趣,喜欢通过实践活动探索科学知识。然而,他们对复杂的生态循环过程及其内在联系的理解可能仍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此外,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逐渐增强,对氧循环和碳循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有较高的关注度。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探究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2.教学策略:
3.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知识点梳理
1. 碳循环的概念与过程
- 碳循环是指碳在自然界中的不断循环过程。
- 主要包括以下过程:
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2)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2)视频: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碳循环和氧循环相关的视频,如光合作用的过程、呼吸作用的过程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在线工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一些在线工具,如虚拟实验室、在线知识库等,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教师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包括PPT、视频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探究碳循环和氧循环,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机制,提高学生的科学解释能力。同时,通过关注碳氧平衡对地球生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十.板书设计
- 重点知识点:碳循环、氧循环、碳氧平衡、碳循环和氧循环之间的关系。
- 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碳汇、碳中和。
- 句: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氧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包括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等;碳氧平衡对地球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如维持生物圈的稳定、影响气候的变化等。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教师根据碳循环和氧循环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作业设计方案》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理解二者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及互相关联。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能够掌握碳和氧在自然界中的运转过程,以及它们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设计目标:1. 了解碳循环和氧循环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 掌握碳和氧在自然界中的运转过程;3. 理解碳和氧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互相干系;4. 能够分析碳和氧循环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设计内容:1. 碳循环和氧循环的基本观点介绍;2. 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运转过程分析;3. 碳和氧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互相干系;4. 碳和氧循环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5. 碳循环和氧循环的应用实例分享。
四、设计步骤:1. 学生自主进修:让学生通过教室教学、书籍阅读等途径自主进修碳循环和氧循环的相关知识,理解其基本观点和原理。
2. 小组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究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运转过程,并就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展开讨论。
3. 知识整合分享: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钻研效果,从不同角度分析碳和氧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及互相干系。
4. 环保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让他们亲身感受碳和氧循环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
5. 作业撰写总结: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的作业总结,包括对碳和氧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
五、评判方式:1. 学生作业总结的质量和逻辑性;2. 学生在小组探究和讨论中的表现;3. 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4. 学生对碳循环和氧循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作业要求:1. 作业总结字数不少于800字;2. 作业内容要求准确、清晰、有条理;3. 作业要求结合实际案例展开分析;4. 作业提交时间及形式详细说明。
七、作业设计效果: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碳循环和氧循环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对自然界中碳和氧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环保认识和责任感,增进他们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珍爱和改善。
7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pptx
类)又成为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并通过动物或人的呼吸释放回 到大气中又可被植物利用。第三种形式是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它返回大气中后重新进入生 态系统的碳循环。3、碳循环与氧循环的关系:
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含碳物质和含氧物质的循环。 在自然
界中,氧循环与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氧循环和碳循环,保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恒定 ,维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碳一一氧平衡。 除了碳、氧元素循环外,自然界中还存在着氮、磷、
变6、如图为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测定装置,测定仪的叶室为透明玻璃材料制成。分析仪可以测出植物从叶 室内的空气中吸收或释放二氧化碳的量。利用该装置研究温度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请分析回答 下列问题:(1)先将上述装置置于暗处,测定单位时间内叶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值,该变化值越大表示越强。 (2)在预先设定的不同温
八年级下科学2、6自然界中氧和碳循环学案.
§2.6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第一课时姓名一、学习目标:1、了解氧循环的途径,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2、了解大气层中臭氧层的作用及其保护。
重点:自然界中氧的循环二、学习过程:(一自然界的氧循环现象:蜡烛熄灭时间 A 钟罩较 , B 钟罩较。
(长或短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把该装置放置在黑暗的环境中,结果会怎么样?现象:蜡烛熄灭时间 A 钟罩较 , B 钟罩较。
(长或短实验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图表模型来模拟玻璃罩内氧气的循环过程 (蜡烛或植物O2 CO2在整个大自然中,消耗氧气的途径有哪些?产生氧气的途径是什么?氧气的途径:产生氧气:思考题:1、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场所,有什么办法使教室的空气保持清新 ?2、王某在大棚内种植了大量的蔬菜,请你给他想想办法 , 如何使棚内的蔬菜增产?(二保护臭氧层臭氧层的作用: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保护臭氧层的方法:三、例题解析:例 1.当你在复印社复印材料时,经常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这种气味就是臭氧的气味。
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
请写出氧气变臭氧的化学方程式在距地面 20~35千米的大气平流层里有一层臭氧层,臭氧层有吸收的作用, 可以说是我们地球的保护伞。
但在青藏高原,其上空臭氧总量正在不断减少,这将是继南北两极之后出现的世界上第三个“臭氧空洞”,请你说说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例 2、人类发明并使用氟利昂(主要用作致冷剂若干年后,科学家发现氟利昂在紫外线的氯原子臭氧氧气日光照射下能分解出氯原子破坏臭氧层,其破坏臭氧的循环示意图如图所示:(1请写出臭氧的化学式:。
(2上述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填序号。
(3 经过上述①②③的反应过程后, 反应物氯原子的个数 (填“有” 或“没有” 发生变化。
(4若贝尔奖获得者莫利纳博士指出:“少量的氟利昂就能对臭氧层产生巨大的影响”, 请你根据循环示意图论证他的观点:。
教学设计: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2、了解大气层中臭气层的作用及其保护3、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重点难点:自然界的碳、氧循环【情景引入】课堂引入:自然界中,生物不断进行进行呼吸,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那么地球上会不会因此而耗尽氧气,充满了二氧化碳呢?【课堂交流】一、自然界中的碳循环1、自然界中碳的形式:在空气中,以二氧化碳为主在生物体内,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2、自然界中碳的循环的途径:燃烧→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有机物→植物呼吸作用动物吸收→体内氧化动植物残体→微生物的分解→煤、石油、天然气→二氧化碳思考: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这对碳的循环会产生什么影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二、温室效应1、实验:温室的保温原理两个塑料杯内,分别盛半杯清水,并在其中一个加盖一块玻璃片,晒1小时,测量水温。
现象:乙杯温度大。
2、温室的保温作用:太阳光透过温室的玻璃后,使室内地面温度升高,而地面的反射却很少能穿透玻璃,因此温室具有保温作用。
3、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对地球起着保温作用。
利: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的稳定,适于动植物生存。
弊: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一系列的恶果。
讨论:温室效应有什么利弊,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治温室效应的加剧??三、自然界中的氧循环讨论:有什么办法能使鱼缸内水中溶解的氧气含量增加?――在缸内养一些水草,可以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光合作用)阅读材料:日渐兴起的生态球(让学生搜索有关材料,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实验:证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视频补充)结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蜡烛燃烧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讨论:在大自然中,消耗氧气的途径主要有哪些?产生氧气的途径主要有什么?――消耗氧气的途径:物质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败等。
――产生氧气的途径:光合作用*自然界的氧循环――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和物质的燃烧等而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
3.7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教学教学设计)八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浙教版)
3.请阅读课外资料,了解一个关于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实际案例,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4.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氧循环或碳循环中的一个过程,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5.请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将氧循环和碳循环的知识应用到环境保护中,并提出一个具体的建议。
-碳酸盐的分解:地质过程中,碳酸盐矿物分解释放二氧化碳。
3.氧循环和碳循环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平衡,保障生物的生存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参与生物体的代谢过程,提供能量和构建生物大分子。
-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化,调节地球的热平衡。
4.环保意识培养:
-认识到氧循环和碳循环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6.课堂互动环节设计:
-提问和讨论: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氧循环和碳循环的相关知识,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观点。
-小组合作:设计小组活动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分享心得: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7.课后作业布置: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内容,布置相关的习题和实践活动,巩固学习效果。
2.教学难点:
(1)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具体过程:学生对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具体过程理解不深,难以把握其中的关键环节。
(2)氧循环和碳循环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难以理解氧循环和碳循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环保意识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环保工作,是本节课的难点。
针对以上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生动的案例、图示和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氧循环和碳循环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深入探讨氧循环和碳循环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教师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为学生树立榜样。
初中生物里的碳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里的碳循环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2. 掌握碳循环的基本原理和关键环节;3. 能够运用碳循环的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碳循环的基本原理;2. 碳循环的关键环节。
教学难点:1. 碳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作用和相互关系;2. 碳循环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2. 相关图片或图表;3. 教学道具或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二氧化碳(CO2)是如何产生的?2. 学生回答后,总结:二氧化碳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气体,它存在于我们的呼吸、燃烧、化工生产等过程中。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碳循环的概念: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地球圈之间不断地循环的过程。
2. 讲解碳循环的基本原理:碳元素在生物圈中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生物体之间传递,最终回到无机环境中。
3. 介绍碳循环的关键环节:a. 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释放氧气;b. 呼吸作用: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c. 分解作用:分解者(如细菌、真菌)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举例说明碳循环在自然界中的实际应用:如森林火灾后的碳循环过程;2. 引导学生分析碳循环过程中的各环节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碳循环的基本原理和关键环节;2. 强调碳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碳循环示意图;2. 选择一个实例,分析碳循环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了碳循环的基本原理和关键环节,能够运用碳循环的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作业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7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
- 动植物呼吸作用与氧循环
- 燃烧与氧循环
- 光合作用与氧循环
- 碳的来源与去向
- 碳循环过程
- 氧循环与碳循环的关系
- 人类活动对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影响
2. 关键词:
- 呼吸作用
- 燃烧
- 光合作用
- 碳循环
- 氧循环
- 人类活动
3. 句:
- 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至关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教师评价与反馈:
1.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积极的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对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进行公正的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对随堂测试结果进行详细的评价和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3.2 碳循环中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而氧循环中的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4. 人类活动对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影响:
4.1 燃烧化石燃料: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产生的二氧化碳,加剧了温室效应,影响了碳循环的平衡。
4.2 森林砍伐: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碳汇,大量砍伐森林导致碳储存减少,影响了碳循环。
3. 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自然界中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关注,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科学知识:使学生掌握自然界中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氧和碳的基本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氧循环和碳循环的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学生知道动植物呼吸作用、燃烧、光合作用等过程都与氧和碳有关。
5.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2024)上册
1. 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关于碳循环的科普文章、研究论文等。这些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碳循环的知识,并拓展他们的视野。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学生可以寻找相关的在线课程、观看科普视频、参加环保活动等,以加深对碳循环的理解和实践。
3. 学生可以进行一些拓展实验,如在家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观察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情况。或者调查周围的二氧化碳浓度,了解不同环境下的碳循环情况。
(2)碳循环意义的理解:学生对于碳循环对于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的理解。例如,学生需要理解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的重要性。
(3)人类活动对碳循环影响的认识:学生需要了解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如燃烧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剧全球气候变暖。例如,学生需要理解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工业生产过程中也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影响。
本章节内容是对学生之前学习的碳元素知识的巩固和扩展,也为之后学习碳的化合物打下基础。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碳循环的知识。同时,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科学解释、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四个方面。通过学习碳循环的知识,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如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碳循环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培养科学解释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分析碳循环的复杂性,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此外,学生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能够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科学态度。总之,本章节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碳循环和氧循环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2. 掌握碳循环和氧循环的基本过程和关键环节;3. 能够诠释碳循环和氧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导学内容:一、碳循环:1.1 观点: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各种环境中循环的过程。
1.2 过程:(1)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开释二氧化碳;(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开释氧气;(3)动植物死亡后,其有机物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开释到大气中;(4)碳还可以通过海洋的溶解和沉积进入地球内部。
二、氧循环:2.1 观点:氧循环是指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2.2 过程:(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开释氧气;(2)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并开释二氧化碳;(3)氧气还可以通过水体的溶解和再开释进入大气中。
导学任务:1. 请结合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过程,诠释它们之间的干系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请列举一些影响碳循环和氧循环的因素,并分析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3. 请思考如何珍爱和增进碳循环和氧循环的平衡,从而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导学练习:1. 碳循环和氧循环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简洁诠释。
2. 为什么碳循环和氧循环被认为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循环之一?请说明理由。
3. 如果地球上的氧气含量下落,将会对生物和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请谈谈你的看法。
拓展练习:1. 请调查一些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的最新钻研效果,并分享给同砚们。
2. 请设计一个实验,观察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开释和吸收情况。
导学反思:通过进修本节课的内容,我们了解了碳循环和氧循环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未来的进修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环境珍爱,积极参与碳减排和氧气增氧的行动,共同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PPT教学课件
典例1 根据氧循环的原理,生活中下列方法不可能使室内空气清新的是( )A.开窗 B.在阳台上种花C.在室内多放点盆栽 D.装空气清新装置
C
[解析] 空气清新主要指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较高。室内的光照总体上是不充足的,尤其是晚上,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处于与人争夺氧气的状态,不利于室内氧气含量的提高。
(2)请写出图二中 <m></m> 段该植物一直进行的生理活动的文字表达式: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水+能量
[解析] 呼吸作用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特征,图二中 段该植物一直进行的生理活动是呼吸作用,其表达式为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 水+能量。
B
[解析] 多使用一次性餐具,能增加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加大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题型 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典例4 某科学小组为探究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作用,设计了如图一所示的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此实验忽略温度等因素对装置内气体体积的影响)。将图一装置放在室外培养24小时,连接氧气检测仪,测得装置内一昼夜氧气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二。请据图分析作答。
知识点2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教材第117页读图:碳循环的主要途径
2.碳循环的意义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被消耗,又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各种燃烧以及微生物的氧化分解等过程,源源不断地产生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体上保持稳定的状态。
3.碳—氧平衡在自然界中,氧循环与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保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维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PPT教学课件
Ben: Do you want to go to an action
movie?
Sally: No, I don’t like action movies.
Ben: 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
Sally: I like documentaries. What kind
tragedy
comedies 喜剧片
action movies 动作片
kinds of movies
thrillers 恐怖片
Cartoons 动画片
documentaries 纪录片
1a Mach the kinds of movies with the posters.
1. action moviea
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树为什么会生长?
光合作用
6CO2+6H2O ====== C6H12O6+6O2
葡萄糖
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三大元素 是什么?
碳元素、 氢元素、氧元素
C
H
O
地球上拥有化合物数量最多的元素
广泛分布于大气、海洋、地壳岩石和生物 体中,并循环不止
是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成分,是构成生命体 的基本元素,是构成煤、石油、天然气的 主要元素
思考:
根据氧的循环原理,在屋内可以用什么方 法使空气保持清新?
在塑料大棚里可以用什么方法使农作物增 产?
适当地放几盆植物盆栽可以增加室内氧含 量,而大棚里可以通一些二氧化碳以增加 光合作用
全球温度和二氧化碳的变化
石油的形成
燃烧 释放
二氧化碳
Unit 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作业设计方案》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目标:通过本次作业,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基本观点和过程,掌握其重要性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环境认识和科学素养。
二、设计内容:1. 氧循环和碳循环的观点和重要性:介绍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定义、作用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2. 氧循环和碳循环的过程:分别介绍氧循环和碳循环的过程,包括生物呼吸、光合作用、分解作用等环节,让学生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3. 影响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因素:探讨影响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因素,如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爱和维护自然界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循环。
三、设计步骤:1. 学生自主进修: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氧循环和碳循环的基本观点和过程。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氧循环和碳循环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
3. 教室展示:学生将小组讨论的效果进行展示,分享对氧循环和碳循环的认识和看法。
4. 作业完成: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氧循环和碳循环的作业,包括观点、过程、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案等内容。
四、评估方式:1. 作业评定:根据学生完成的作业内容和质量进行评定,重点考察学生对氧循环和碳循环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参与度评判: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教室展示中的表现,包括积极性、合作性和表达能力等方面。
3. 考察效果:通过学生的作业表现和教室表现,评估本次作业设计的效果和学生对氧循环和碳循环的掌握水平。
五、拓展延伸: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氧循环和碳循环在自然界中的实际情况,加深学生对氧气和二氧化碳循环的认识。
2. 环保行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珍爱自然界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循环。
六、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增强环境认识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珍爱环境、热爱自然的认识和行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
授课对象:八年级
授课时间:1课时
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是浙教版科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中第六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程分为氧循环与碳循环两大部分并拓展了臭氧与温室效应的一些知识,氧循环与碳循环均分别通过其循环途径作出其循环图示,其中碳循环是在氧循环的基础上进行讲解,通过生活中的经验入手讲解氧循环,再由氧循环扩展到臭氧层的知识,而碳循环在氧循环基础上加以解释,据此讲解由于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故而将本节课的内容完整联系在一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大家对碳氧循环都将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学情分析:
从教材整体来分析,《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一课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基础上的后续,学生对氧和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也有所了解,知道一些物质的相互转化后也就可以明白氧和碳进入循环的部分路径,初二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能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和运用。
但还不能了解土壤中的一些微生物分解作用,对于碳循环的部分途径了解的不够全面,对于臭氧与温室效应也不是很了解,通过这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们了解全面培养他们系统的总结知识的能力,并且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配合教师,对现象进行解释。
因此可以主动学习,最终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2)了解大气层中臭氧层的作用及其保护。
3)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
过程与方法:
1. 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和氧循环的方法。
2. 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对人类的危害,发展自身推理、联想和思维迁移能力。
3. 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体验成就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 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3. 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教学难点:碳循环的途径,氧循环的途径教学准备:教学相关内容的准备
教学过程:
拓展思考,学以致用
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场所,只有拥有一个良好的
环境,我们才可以学习的更好,那么大家思考一
下: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教室的空气保持清新呢?
由以上小妙招提醒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可
以利用这些小妙招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更好地
学习与生活。
及时开窗换
气、用空气清
新装置、白天
在能光照的
地方放一些
绿色植物。
活学活用,
在生活中强
化所学知识
新知识连接
黑板中写下臭氧分子式O3,可能有些学生没
看仔细,从而导出臭氧,告诉学生要仔细。
氧气培养学生细
心的品质
臭氧知识从性质、来源、分布方面讲解臭氧知识。
性质:天蓝色,刺激性腥臭味的气体
来源:O22O O+O2=O3(放电情况下也可产生)
分布:大气中的臭氧90%聚集在距地面20-35千米处的大气平流层里,即臭氧层。
利用太阳与地球的故事导出臭氧层的作用:阻挡紫外线,保护人和生物体。
由此引出臭氧层的现状:臭氧层正遭受破坏,并出现臭氧空洞。
追寻原因:氯氟烃,讲解氟利昂。
有原因就有解决办法,得出各国所做的举措,并宣传9月16日为世界保护臭氧层日。
积极思考,
理解老师所
讲内容。
运用故
事,增添
新知识的
趣味性,
学生更有
兴趣。
拓展与思考
由世界各国的行动过渡到我们自身的行动布
置课后小任务:搜集有关臭氧层保护措施的资
料,并将其使用在日常生活中保护我们的臭氧
层,那是不是保护的臭氧越多越好呢?近地面的
臭氧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对肺功能也有
影响,较高浓度的臭氧对植物也是有害的。
这也
是为什么在打印复印的地方要经常开窗换气的
原因了。
大家在生活中除了注意保护臭氧,也要
注意防止臭氧对自己的危害。
思考我们可
以为臭氧层
做些什么?
培养学生保
护环境意
识,增强学
生自我保护
意识。
新内容导入
通过自然界中氧循环的途径了解到碳也是
循环的,导入下一个重点:碳循环。
复习氧循环巩固知识
碳循环结合书本上的图示,将碳循环进行梳理。
以碳为旅行家作为出发点,完整的将碳循环走一
遍,将各个过程演示出来。
(板书内容)
通过碳循环的梳理,得到碳循环的四条途径,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完成书上的填空。
认真听取老
师的讲解,并
积极思考其
中的过程。
以欢乐易懂
的方式让学
生主动积极
参与到学习
中,并培养
学生总结归
纳能力。
连接由碳循环的途径过渡到二氧化碳,提出二氧化碳的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对地球
上的生物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这是因为二氧
化碳在中层大气的热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发散思维,了解全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全面正
对地球产生一种“温室效应”。
讲解误区,温室效应并不是由二氧化碳含量增多而造成的,从而得出温室效应的定义:是指大气中二氧化碳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保温作用。
说起保温作用,大家是不是就疑惑了呢?本来天气就很热了,怎么还要去保温呢?是不是不要这层保温系统,生活在地球上会更舒适呢?其实不然,科学研究表明:由于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15摄氏度,否则将会下降到-18摄氏度。
这个温度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所以温室效应是保证地球上的气温适应动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适宜的温室效应对于人类和各种生物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而且,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保持不变的话,大气表面的温度也将维持恒定。
但是近年来由于过量使用燃料,再加上森林面积锐减,人为排放大量碳的化合物,导致温室效益加剧,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温室效应加剧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呢?大家说的都非常好,但是温室效应的危害也远远不止这些,为了人类的幸福生活,每一个人都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环境,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
破除误区,
正确理解温
室效应
冰川融化海
平面上升,导
致洪水发生
全球化气候
变暖,破坏生
态平衡
确科学对待
事件的态
度,同时在
生活中树立
保护环境的
良好意识
板书设计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氧产生的途径:植物光合作用
氧消耗的途径:生物呼吸
物质燃烧
分解腐烂
氧循环:自然界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和物质的燃烧等而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
臭氧及臭氧层
碳循环
碳循环的主要途经:
⑴CO2光合作用有机物植物的呼吸作用 CO2
⑵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物吸收体内氧化 CO2
⑶ CO2 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分解作用 CO2
⑷ CO2 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地下漫长反应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 CO2
课后习题
1、大自然中,消耗氧气的途径主要有()
A、各种燃料的燃烧
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C、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
D、以上都是
2、大气中的臭氧层是保护地球上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的“保护伞”,臭氧是一种():
A、混合物
B、氧化物
C、单质
D、化合物
3、CO2占空气总体积的0.03%;自然界中CO2的循环如下图所示,在A处不参与该循环的是()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含碳燃料的燃烧
C、发展利用氢燃料
D、人和动物的呼吸
4、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是通过二氧化碳来完成的,自然界中主要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是()
A、呼吸作用
B、蒸腾作用
C、光合作用
D、分解作用
5、关于温室效应,有下列说法:
①温室效应有利也有弊;
②温室效应加剧是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
③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
④发展太阳能、水能以代替煤、石油等燃料,可以防止温室效应加剧;
⑤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
⑥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可以消除温室效应。
其中正确的是 .
6.大自然中氧气的消耗有多种途径,下列不是氧气在大自然中消耗的途径是()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物质的燃烧
C、合成臭氧
D、生物的呼吸作用
7.当你复印材料时,经常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这种气体就是臭氧,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B臭氧与氧气性质完全相同
C臭氧与氧气是同种物质 D该变化是化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