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第二课时

编写:李歆刘珍荣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知识线索〕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方法。课文节选自前一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知识建构〕

青、冰提高修养

学习木……輮……改变才智意义(正面设喻)

博学、参省修身养性

劝学借助学习思不如学善学作用学不可以已

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善假(反复设喻)

“积”与“不积”对比积

不可以已“不舍”与“舍”对比持态度(正反对比)

“一”与“躁”对比专

〔课文研读〕

1、荀子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

提示:荀子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学不可以已”的。

(1)、学习的意义。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所以“学不可以已”。

(2)、从学习的作用。作者用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因而“学不可以已”。

(3)、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作者用了多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而“学不可以已”。

2、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提示: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

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荀子“劝”人们学习,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3、本文是如何劝勉人们勤奋求学的?

提示:全文紧扣“学”字,议论纵横开阖,不离论学;立足于“劝”,多方取譬设喻,致力诱导。

文章开头以“君子”的名义,提出“学不可以已”,即全文的中心论点。首先,作者用“青,取之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接着又用直木“輮以为轮”的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最后以“故”联系上文,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事例推论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以上论述学习的重要性,阐述了学与行的关系。荀子认为只有博学深思,才能智通神明而行无过,这充分说明了学习对行动的指导作用。

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的论述,作者先用“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正面阐说和“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的形象设喻说明学习的显著效果。又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说明人借助于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也就是要善于利用前人通过实践所积累的知识和客观的有利条件。最后得出结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同一般人有差异,而是后天善于学习的结果。

最后,作者论证学习应持有的态度,归结到“积累”和“专一”这两点。作者用“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而“圣心备焉”的结论,从正面说明学习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达到所谓“神明自得”的地步。作者用蚯蚓的“用心专一”和蟹的“用心浮躁”设喻,正反对照,进而说明在学习上尽管主、客条件不同,但要成功就必须专一而不能浮躁。

4、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设喻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1正面设喻,如“青,取之于蓝”、冰,“寒于水”、“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2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不舍”和“锲而舍之”,通过正反对比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更明白。○3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四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了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1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取之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2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三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3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四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文本探究〕

你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有何深入思考?请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思想。不少于300字。

﹙参考示例﹚

知人善任是用人之本

《劝学》中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说明借助外力之于成功的重要性。对于领导者而言,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