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沈阳北大营 打响抗日第一枪

合集下载

天一大联考河南2022-2023学年(上)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含答案)

天一大联考河南2022-2023学年(上)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含答案)

天一大联考河南2022-2023学年(上)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内容广泛,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

孔子的文学思想与艺术精神,也都可以在《论语》中找到最直接、最显明的论说。

孔子把学习“诗”“乐”放到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突出的地位,认为“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不学诗,无以言”。

他把“文”列为“四教”之首位:“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尽管这里的“文”多指“文献”,不完全指文学,但文学、文字、文章、文化的意义也是不能排除的。

孔子把“诗”和“礼”并列,“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道德修养、言辞应对等多方面说明学习文艺的重要意义。

他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对文学的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做了全面论述。

孔子主张“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现欢乐和悲哀的感情应该适度,不能过分;反过来,认为无度的郑声“淫”是应该摒弃的,主张“放郑声”,这是孔子思想中庸之道在文艺思想上的反映。

他还提出“思无邪”,确立了儒家评诗的标准;倡导“中和”之美,建立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统一的观点,这些,都是开创性的。

孔子文学观既尚文,又尚用,“惟其尚文,所以不同于墨家;惟其尚用,所以又不同于道家”(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在春秋纷乱的大时代,孔子既然也希望自己的学说能被国君采纳,“尚用”就是很自然的。

十四年抗战在沈阳打响第一枪征文

十四年抗战在沈阳打响第一枪征文

十四年抗战在沈阳打响第一枪
历史的长河中,淘尽千古英雄,最璀璨的精神和民族气节永远铭记于心中的。

在这历史的长卷中,翻开最沉重的那一页---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应该被铭记,沉痛化为力量。

历史的黄钟大吕不绝于耳,提醒着每一个国人,不要忘了——“九.一八”。

当9月18日防空警报拉响时,我的内心悲凉、感慨万千、无比的沉重,我想1931年在沈阳北大营,王铁军的第一枪就是一个时代的号角。

打响第一枪——时代的绝响。

在九一八事变当夜的北大营突围战中,上校团长王铁汉率领620团官兵,在“不抵抗”的命令下撤退时违抗军令,面对猖狂的日军下令开枪,打响了中国14年抗战第一枪,也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

在日军连续炮轰5个小时的北大营,不能抵抗,只能突围,王铁军是一个军人,一个有血气的军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军人的天职,保家卫国更是军人的使命,日军的目的就是屠杀北大营的军人,不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一枪必须要打响,这是抗战的第一枪,时代的绝响。

沈阳一座城——中国抗战起点。

沈阳是历史缩影见证的一座城市,重大抗战节点性事件都发生在沈阳,沈阳既是中
国抗战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终点的终点。

这座城饱受沧桑,战争也给这座城注入了精神支撑,这里的人们有着爱国的情怀。

还有很多发生在沈阳的抗战故事,让沈阳抗战精神融入血脉、刻入脑记、根植心中,让沈阳抗战故事、沈阳抗战精神、沈阳抗战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享誉国内外,将沈阳抗战精神成为城市精神的元素。

十四年抗战在沈阳第一枪打响,吾辈当警醒自强不息,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唯有不负韶华,砥砺前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和生活中做好自己的事情,我们定能稳步向前。

有关烈士黄显声资料介绍

有关烈士黄显声资料介绍

有关烈士黄显声资料介绍黄显声,辽宁省岫岩人。

在沈阳打响了抗日第一枪,是东北义勇军的缔造者之一。

下面是为你搜集黄显声资料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黄显声是打响沈阳抗日第一枪的东北军高级将领,也是最先接受党的领导的将领。

黄显声1896年出生在辽宁岫岩,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补习班,也是五四运动的参与者。

五四运动之后决定弃武从文。

后来他担任了第119师师长、张学良卫队旅旅长、东北军骑兵师长兼副军长,东北讲武堂教育长、西安王曲训练班教育长、东北军参谋处处长、辽宁省警务处长兼沈阳市公安局长,代理北宁路局长、北平军分会总务处长、五十三军副军长、东北义勇军总司令。

1931年9月18日夜里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突然向沈阳北大营进攻。

国民党的高级领导原本是要避免冲突,退出大营,但是黄显声却顽强抵抗,与日军鏖战了三天三夜,1935年夏,张学良就任“西北剿总”副司令后,任他为骑兵军副军长。

1936年冬,他受张的委派到河北任五三军副军长兼一一九师师长。

“西安事变”发生后,他表示坚决拥护,并做好了迎战准备。

就是张学良被扣之后,也未动摇他抗日救国的决心。

938年春,他受到周恩来的鼓励和邀请,准备去延安参加抗大的领导工作。

就在他决定动身离开武汉的前夕,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了他。

1949年11月27日下午,特务杨进兴带人来到黄显声囚室,以军统局处长徐远举要求会见为由,将其骗至白公馆外。

几人步行不久之后,黄显声被国民党特务杨进兴从背后放冷枪杀害。

黄显声的故事要说黄显声的故事,除了黄显声和黄彤光在狱中的一段狱中恋情的爱情故事,另外的就要说说黄显声和小萝卜头的故事了。

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小烈士。

宋振中的父母都是共产党员,父亲宋绮云是杨虎城将军的秘书。

宋振中八个月的时候,他的父母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他也被带进了监狱。

直到九岁去世,宋振中短短的人生中,竟有八年的时间都是在狱中度过的,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未免太过可怜了。

宋振中从小跟着母亲徐林侠在女牢中长大,一直到四五岁还没有见过关在男牢中的父亲。

《长征胜利万岁》 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长征胜利万岁》 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的“14年扰战”概念,主要是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至“七七事变”之前东北军民的六年抗战也包含在了“扰日战争”这一历史概念中。
这一修改可以说是对抗战问题认识的巨大进步,也更为符合历史事实。“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首先,中国抗战第一枪在1931年沈阳北大营就已经打响;第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1931年至1937年之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付出了大量牺牲。在1931年至1937年间,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就在积极部署抵抗,9月19日还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军在共产党领导下壮大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发动广大民众参加抗战。在此期间,国民党方面也有东北军余部继续进行对日抗战,还有十九路军参加的淞沪抗战也属于其中的一部分。确立“14年抗战”,无疑有利于全面有效还原我国当年抗日战争的基本历史事实。有助于消除此前人们在认识上的混乱,同时更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C.虽然现在所学的一些专业课,对我们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不过我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只要下苦功,就一定能够学好。
D.通过学习《我的五样》,使我们对自己生命的存在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
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黔驴技穷(qín)窑洞(yáo)追剿(jiǎo)闽南(mǐn)
B.千钧雷霆(tíng)堵截(jié)寒噤(jīn)寒喧(xuān)
③也许我们曾经自怨自艾过自己的身世,也曾经因为某些方面的失败而怨天尤人,但请别忘了:生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是公平的,我们应该感谢生活。
④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能通过前端抓拍机上传的抓拍人脸图片对在逃人员进行实时比对报警,并及时通知现场安保人员,让犯罪分子无所遁形。

九一八事变中国打响东方反法西斯第一枪

九一八事变中国打响东方反法西斯第一枪

九一八事变中国打响东方反法西斯第一枪1931年9月18日,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天。

这天晚上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第三中队所属的河本末守中尉率其部下,经过长时间密谋和精心策划,炸毁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南满铁路,栽赃嫁祸于中国守军。

以此为借口,日本关东军向中国军队发起猛烈攻击,炮轰沈阳北大营和兵工厂,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落后就要挨打日本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把侵占东北作为其吞并中国、称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首要战略目标。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侵占朝鲜、中国的台湾、澎湖、辽东半岛,并攫取在中国设厂、开矿等特权。

1904年到1905年间,日俄在中国东北交战,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非法获得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驻军权利,并攫取了中国辽东半岛、旅顺、大连及长春到旅顺铁路的权益。

1927年夏,日本政府强化对华侵略政策。

田中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图谋侵占“满蒙”的“根本政策”,抛出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对日本的生存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公然宣称“惟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日本侵占中国野心的大暴露。

在此前后的中国国内形势,国民党内部争权夺利、四分五裂。

国民党把消灭共产党作为首要任务,连续发动对江西中央苏区和各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军事“围剿”。

九一八事变爆发两个月前,蒋介石在告全国同胞书中,说什么“当此赤匪、军阀、叛徒与帝国主义者联合,生死存亡间不容发之秋,自应作安内攘外之奋斗”。

由于国民党实行“惟攘外必先安内”基本政策,使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野心更加狂妄,终于酿成战争的大祸。

不抵抗不得人心对日本的侵略行径,举国震惊、各界愤慨。

当时,日本关东军不到2万人,东北军有20万。

除有小部分进行军事抵抗外,东北军奉行“不抵抗政策”。

事变发生后,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传达张学良的命令: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东北军在沈阳北大营打响了抗战第一枪

东北军在沈阳北大营打响了抗战第一枪

东北军在沈阳北大营打响了抗战第一枪作者:王建学来源:《百年潮》2009年第01期长期以来,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一种主流观点,即认为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坚决执行了“绝对不准抵抗”的命令,在九一八事变中不放一枪就把沈阳城让给了日军。

即便是近年来一些史学研究者经过考证认为中国军队实际上进行了抵抗,但是由于史料多数来源于北大营亲历者和一些东北军将士的回忆,而没有引起重视。

2008年9月18日,著名收藏家詹洪阁先生向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捐献了7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为反驳这种所谓主流观点,并进而在谁打响了中国抗战第一枪的问题上提出新的看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1945年8月15日投降前后,日本销毁了大批侵华罪证。

詹洪阁先生捐献的7幅照片,应该说是弥足珍贵的。

这些照片是日军为记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自己拍摄并进行纪念和发行的。

这些照片都以北大营为背景,从不同场面和不同视角,反映了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具体过程。

其中有两幅照片最为珍贵:图一是日军为在进攻北大营时被击毙的一名士兵修建墓碑时的场景,墓碑上刻有“故陆军步兵伍长,新国六三君之碑”;图二是几名日军士兵在新国六三墓碑前举行悼念仪式的照片。

照片文字中显示的具体时间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的9月19日。

结合有关资料,分析这两幅照片:第一,日军驻奉天独立守备队在九一八事变进攻北大营时,由于东北军的反击,当场被击毙了步兵伍长新国六三等人。

这两张照片就是日军为表彰和纪念新国六三而修建墓碑和祭奠时的真实照片,时间应该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地点是北大营附近。

修建墓碑的目的是让进攻北大营的日军参拜和祭奠,同时也是对新国六三的褒奖和纪念。

第二,这两幅照片是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为彪炳“战绩”而发行的,类似现在的明信片。

从后面的纪念印章可以看出,有相当一批日本人持有这种明信片,因此这两张照片有一定影响。

既然作为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战绩”而留存,那么流入民间为收藏家所收藏当属正常。

据照片原持有人称,他的长辈曾有人在日伪时期为日本人做事,因而能够得到这些照片,并且留存下来。

2019-2020学年沈阳市育源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沈阳市育源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沈阳市育源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5G是通信行业的重点,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当中,我国的电信运营商和电信设备制造商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疫情以后,5G的网络规模、用户规模和5G的应用将会爆发。

共建共享网络会成为移动通信行业的一种趋势。

因为移动通信还要不断地发展,有了5G以后,将来还有6G,那么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频率资源是有限的。

未来我们要取得更多的频率,难度是更加大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共建共享网络是一种方向,是一种趋势,此次疫情期间电信运营商已经在共建共享网络方面,开了一个很好的头,这会成为一种行业的趋势。

共建共享5G网络有几个明显的好处。

一是加快速度。

运营商加快合作,就可以加快5G网络建设的速度。

二是有利于节约资源。

如果把运营商的频率资源合在一起来用,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了。

三是共建共享可以降低成本。

专家建议国家可以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来支持电信运营商共建共享网络。

(摘编自《疫情之后5G领域怎么走?》)材料二:近年来,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不少世界级未来学家、科技作家看好。

比如,《科技想要什么》的作者凯文·凯利认为,“中国将成为全球创新中心”;《大趋势》的作者奈斯比特表示:“中国在人类即将到来的新浪潮中取得领先地位。

”然而,赞许并不会让我们妄自尊大,因为与其说“中国科技浪潮来了”,不如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了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中国奋力赶上了潮头。

历史上,观察家们总是通过基础设施的升级,去观测技术革命推动的经济重大转型,进而预测发展模式、治理模式乃至全球话语权的改变。

而在新的技术浪潮中,5G、太阳能、高铁、移动支付等应用,让人们相信中国在通信、能源、交通等新型基础设施上展现出塑造未来的潜力。

当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中国超大市场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愈发凸显。

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抵御侵略的第一枪

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抵御侵略的第一枪

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抵御侵略的第一枪九一八事变,即1931年9月18日发生在中国东北的一起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日本侵略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抵御侵略的第一枪。

这次事变不仅对中国东北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和伤亡,更是对整个中国民族的触动和考验。

以下是对九一八事变及其影响的概述。

一、事变经过及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中国东北,现今辽宁省沈阳市附近。

事变的背景是日本对中国的不断侵略欲望与中国政府的软弱无力。

由于政府腐败和军事准备的不足,中国在面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时缺乏强有力的反击手段。

具体来说,事变当天,一炸弹被炸在沈阳铁路上,实际由日本军队策划并进行。

随后,日本以中国士兵袭击铁路为借口,进而占领了沈阳,并逐渐向周边地区扩张。

这次事变实质上是日本为了控制东北地区的战略目的而故意挑起的。

二、中国人民的反击九一八事变震惊了全中国,民众纷纷表达了强烈的抗议情绪。

在事变之后的数月里,中国各地都举行了激烈的示威游行和群众运动,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行为的坚决抵制。

同时,九一八事变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抵抗意识。

在东北地区,抗日义勇军和游击队迅速组织起来,积极抵抗日军的侵略。

他们与日本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战斗,凭借着他们的勇气与顽强的抵抗意志,成为中国抵御侵略的第一道防线。

三、九一八事变的国内外影响1. 国内影响: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国内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共两党在此时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进一步加强了他们之间的合作。

这也催生了华北、中原、东北的抗日统一战线,使中国抵抗侵略的力量得到了巩固与壮大。

2. 国际影响:九一八事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各国纷纷对日本侵略行径表示遗憾和谴责,并提出了制裁日本的措施。

然而,由于各国对中国的支持不足和内部矛盾,对日本的制裁措施效果有限。

这也加深了中国民众对世界的不满和对国际正义的呼吁。

四、九一八事变的启示九一八事变的发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首先,事变表明了中国政府的软弱无力和内部腐败对国家安全造成的严重影响。

九一八事变简介资料大全

九一八事变简介资料大全

九一八事变简介资料大全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

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九一八事变简介资料大全,欢迎参阅。

九一八事变简介资料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

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

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

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

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意义九一八事变及时向全国人民敲起警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越来越成为华夏儿女的共识。

在民族危机感逐步加深的过程中,民族责任感也迅速提高,并付诸实践;许多爱国知识分子积极发表政见和主张,呼吁全国人民“彻底明了国难的真相!”“人人应视为与己有切肤之痛,以决死的精神,团结起来作积极的挣扎与苦斗”,广大民众和各界人士以各种形式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国共两党是当时中国的两大政党,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民族团结也日益增强,两党的民族使命感迅速增强,有力的促进了两党的再次合作,从东北地区到西北地区,最后发展到全中国,终于开创了团结御侮,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新局面,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九一八事变的地点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九月十八日的这一天,日本关东军成功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进一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那么这一次的事件又发生在什么地方呢?“九一八事变”不单单指的是沈阳地区,它更指的是整个东北地区。

在1931年的9月18日的夜晚十点多左右,在日本关东军的安排之下,铁道“守备队”中的一支下分队在精心策划下,成功的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由日本人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在事发之后,还栽赃嫁祸给了中国军队,称是中国人炸毁的铁路。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习题: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习题: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第2课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跋(bá)涉窑(yáo)洞千军雷霆(tínɡ)B.追剿(jiǎo)熙熙攘攘寒暄(xuān)C.闽(mǐn)南黔(qián)驴滇(diān)南D.娄(lóu)山彝(yí)族寒噤(jīn)【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掌握现代汉语拼音的能力。

D项,寒噤(jìn),其他选项均正确。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付梓.(xīn)孱.(càn)头庐冢.(zhǒng)命途多舛.(chuǎi)B.央浼.(měi)琴瑟.(sè)西畴.(chóu)茕.(qióng)茕子立C.恁.(lèn)地飞湍.(tuān)青荇.(xìng)苌.(zhǎng)弘化碧D.蹙.(cù)缩糍.(zí)粑敕.(shù)造前合后偃.(yǎn)【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

A项,“付梓”中“梓”读作“zǐ”;“命途多舛”中“舛”读作“chuǎn”;C项,“恁地”中“恁”读作“nèn”;“苌弘化碧”中“苌”读作“cháng”;D项,“糍粑”中“糍”读作“cí”;“敕造”中“敕”读作“chì”。

故选B。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2.13国家公祭日是一个令无数人心痛的日子,它昭示着一段需要铭记的历史。

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在长达40多天________的大屠杀中,30万同胞横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最黑暗的一页。

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山河破碎的血泪、满目疮痍的痛楚、生灵涂炭的悲剧,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构成民族共同的记忆,每一次回想起来总让人_______,每一次重温之时总让人悲痛不已。

2021届深圳市红岭中学园岭校区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2021届深圳市红岭中学园岭校区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2021届深圳市红岭中学园岭校区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抗战十四年,修改有深意记者日前从教育部获悉: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

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扰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并要求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

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的“14年扰战”概念,主要是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至“七七事变”之前东北军民的六年抗战也包含在了“扰日战争”这一历史概念中。

这一修改可以说是对抗战问题认识的巨大进步,也更为符合历史事实。

“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

首先,中国抗战第一枪在1931年沈阳北大营就已经打响;第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1931年至1937年之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付出了大量牺牲。

在1931年至1937年间,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就在积极部署抵抗,9月19日还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军在共产党领导下壮大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发动广大民众参加抗战。

在此期间,国民党方面也有东北军余部继续进行对日抗战,还有十九路军参加的淞沪抗战也属于其中的一部分。

确立“14年抗战”,无疑有利于全面有效还原我国当年抗日战争的基本历史事实。

有助于消除此前人们在认识上的混乱,同时更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14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

8年抗战不能将为民族而战的大量英烈包含在内,特别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流血牺牲,“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世界闻名,特别是我们的国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这些不被算作抗战历史,是极大的不公。

关于九一八事变资料简介

关于九一八事变资料简介

关于九一八事变资料简介“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每当这首《松花江上》响起,那段沉重的历史总会浮现在我们眼前。

1931 年 9 月 18 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当晚 10 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 800 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

日军在此布置了一个假现场,摆了3 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

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

次日晨 4 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由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

5 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

战斗中东北军伤亡 300 余人,日军伤亡 24 人。

事变发生后,东北军奉行“不抵抗政策”。

这一政策致使日军在短短4 个多月内,迅速占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大部分地区。

1932 年 2 月,东北全境沦陷。

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 14 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3000 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

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在这场事变中,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

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无数家庭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

他们强占土地,掠夺资源,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然而,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

东北各地的抗日义勇军纷纷崛起,他们以各种方式与日军进行斗争。

其中,马占山将军领导的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武装抗日的第一枪。

事变中的东北抗日义勇军

事变中的东北抗日义勇军

事变中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义勇军是在中国东北地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力量。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了东北地区,引发了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烽火。

在这场事变中,东北抗日义勇军以其勇敢、坚决的抵抗姿态,爆发出强大的抗日力量,对日本军队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为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立下了赫赫战功。

一、事变爆发及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组建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在中国东北地区打响了侵华战争的第一枪。

这一天,日本军队利用横行霸道的借口,突然袭击了位于沈阳的中国军队,并迅速占领了沈阳、大连等重要城市。

侵略者的行径触动了东北地区的民族自尊心,中国人民愤慨万分,积极响应抗日的号召。

面对外来侵略,东北地区的抗日人士迅速行动起来,他们自发组织起各种抗日团体,进行抗日宣传,动员人民起来抗击侵略者。

并且,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筹措军队装备,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组建起了抗日义勇军。

这些抗日义勇军分散而又统一,各自在各个战区进行着顽强抵抗,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抗日主力军。

二、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抗击日军东北抗日义勇军凭借其英勇不屈的斗志,在东北地区与日本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他们以小规模的游击战为主,采取狡猾灵活的战术,对抗日军进行了多次有效的袭击和抵抗。

在长时间的游击战中,东北抗日义勇军成功地摧毁了多个日军的重要据点,使得日军的行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他们缴获了大量的日本军火弹药,为后续的战斗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抗日战争中,东北抗日义勇军为中国军队的武器配给、粮食供应等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三、东北抗日义勇军对中国战争胜利的贡献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抗击日军不仅带给中国人民希望和勇气,更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首先,东北抗日义勇军以其灵活机动的特点,在东北地区缠斗日军,有效地引消耗了敌人的实力。

他们的游击战术使得日本军队无法将全部兵力集中在中国其他战区,为中国的其他正规军队造成了有利条件。

其次,东北抗日义勇军通过协同作战和资源共享,形成了对日作战的合力。

王铁汉:九一八 打响抗日第一枪

王铁汉:九一八 打响抗日第一枪

王铁汉:九一八打响抗日第一枪“铁汉”,这个名字无愧于他——王铁汉,一个真正的血性汉子,一个真正的铁血男儿。

就是他,在那“九·一八”之夜,在那国难当头的时刻,毅然抛弃上级的“不抵抗”命令,以民族大义为重,忍无可忍地下令打响了抗日的第一枪。

当时,正在东北军陆军第七旅当团长的王铁汉年方二十六、七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他的团与同旅另外两个团就驻扎在北大营。

那天夜里十时二十五分许,“九·一八”的爆炸声刚过,埋伏在北大营围墙外面的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的步兵在炮兵掩护下,以坦克开路,向北大营发起攻击。

东北军参谋长竟然命令说: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晚十一时刚过,两个兄弟团已开始分别向北大营的东面撤退。

王铁汉此时因未接到撤退命令而依然坚守营房。

子夜时分,第七旅旅长终于从沈阳城内打来电话,指示说“不抵抗,等候交涉”,随后却失去联络。

凌晨一时四十分,进攻的日军开始接近王铁汉团,并炮击营房。

这时,东北军参谋长再次来电话询问情况,并严令不准抵抗。

王铁汉激愤地回答“敌人侵我国土,攻我兵营,斯可忍,则国格、人格,全无法维持。

而且现在官兵愤慨,都愿与北大营共存亡。

敌人正在炮击本团营房,官兵不能持枪待毙。

”这位参谋长当即质问:“你为什么不撤出?”王铁汉说:“只奉到不抵抗、等候交涉的指示,并无撤出的命令”。

参谋长气哼哼地说“那么你就撤出营房,否则,你要负一切责任!”电话随即中断。

正在王铁汉准备撤退的时候,日军开始向王铁汉团发起新一轮进攻。

被逼无奈的王铁汉怒火中烧,毅然下令还击。

凌晨五时,就在日军攻击顿挫之际,王铁汉率部忍痛撤出了北大营。

就是这样,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打响了抗日第一枪。

后来,王铁汉先后率部参加了长城抗战、淞沪抗战、长沙会战、南昌会战、浙赣战役。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后,王铁汉曾奉命赴杭州受降。

后来,王铁汉回到辽宁,出任了国民政府最后一任辽宁省政府主席。

九一八事变中 国抗日战 争的起点

九一八事变中 国抗日战 争的起点

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1931 年 9 月 18 日,夜,月黑风高。

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事变发生前,日本已经对中国进行了长时间的侵略和渗透。

19 世纪末,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占了中国的台湾及澎湖列岛,获得了巨额赔款,进一步刺激了其侵略扩张的野心。

此后,日本又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中国攫取了更多的特权。

20 世纪初,日本提出了所谓的“大陆政策”,其核心目标就是要逐步侵占中国。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了长期的侦察和情报收集,为其侵略行动做准备。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东北军奉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占领了东北全境。

然而,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

在这片被日军侵占的土地上,抗日的烽火迅速燃起。

东北各地的民众和爱国官兵纷纷组织起抗日义勇军,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的斗争。

这些义勇军来自不同的阶层和群体,有农民、工人、学生、知识分子,还有原东北军的官兵。

他们虽然装备简陋,缺乏统一的指挥和训练,但凭借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

著名的抗日英雄马占山,率领部队在江桥打响了抗日第一枪,给了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还有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无数的抗日英烈,他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日斗争,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和尊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

1931 年 9 月 20 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指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呼吁全国人民奋起抵抗。

九一八事变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枪

九一八事变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枪

九一八事变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枪九一八事变: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枪九一八事变,又称为“沈阳事变”或“九一八年事件”,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东北的行动。

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正式开始,也标志着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发出了第一枪。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和中国抵抗的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1931年时,中国正面临着社会动荡局势和民族危机。

自从1840年以来的鸦片战争,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而日本,则积极扩展其势力范围,并对中国施加影响力。

日本军国主义势力逐渐强大,寻求进一步扩张的机会。

二、事件经过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关东军以“中国军队炮击辽宁安东”为借口,在沈阳附近的南满地区进行自导自演的炸弹爆炸事件。

此事件成为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线。

接下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对东北地区的全面进攻,并很快占领了沈阳、大连等重要城市。

三、中国抵抗的意义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人民开始以各种形式展开了抵抗。

抵抗的形式包括和平抗议、武装斗争以及1931年底成立的东北抗日联军。

九一八事变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日本侵略的起点,更重要的是它唤起了全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抵抗精神,为今后更为激烈和艰苦的抗战奠定了基础。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使得中国掀起了抵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波浪潮。

这次事件被中国人视为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的丧失,成为中国人民要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侵略的呼声。

九一八事变也成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精神图腾,广大民众争相响应国家的召唤,勇敢地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

九一八事变的影响远不止于中国国内。

它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使得中国的抗日斗争成为全球抗法西斯运动的一部分。

九一八事变引起了东北亚地区的战乱,也为日本继续侵略中国的行径开了先例,为后来发生的南京大屠杀等惨剧埋下了伏笔。

然而,九一八事变和整个抗战的历程也揭示了中国国内的诸多问题和困难。

中国此时正处于政治动荡时期,在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军队装备不足等方面都存在着局限性。

九一八事变后中 国人民是如何抗日的

九一八事变后中 国人民是如何抗日的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是如何抗日的《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是如何抗日的》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自此,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 14 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在东北,爱国将领马占山率领部队奋起抵抗。

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人民武装抗日的第一枪。

尽管敌众我寡,但中国军人英勇无畏,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东北各地的民众也纷纷组织起来,成立抗日义勇军、抗日救国军等武装力量。

他们在冰天雪地中,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殊死搏斗。

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立即发表宣言,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

在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应运而生。

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抗日英雄,带领着抗联战士们在林海雪原中与日军周旋。

他们爬冰卧雪,忍饥挨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坚持战斗。

杨靖宇将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

日军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剖开他的腹部,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

赵一曼女士在被捕后,面对日军的酷刑,始终坚贞不屈,英勇就义。

抗联战士们的英勇事迹,彰显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日精神。

在华北地区,广大民众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

学生们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高呼抗日口号。

工人举行罢工,抵制日货。

各界人士纷纷捐款捐物,支援抗日。

在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抵抗。

淞沪会战、长城抗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中,中国军队浴血奋战,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虽然在一些战役中中国军队失利,但他们的抵抗也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贡献。

在敌后战场,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人后方,建立抗日根据地。

他们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破坏敌人的交通线,袭击敌人的据点。

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灵活多样的作战方式,让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参观东北沦陷史陈列馆观后感作文

参观东北沦陷史陈列馆观后感作文

参观东北沦陷史陈列馆观后感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老师,上周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参观了东北沦陷史陈列馆。

我们住在沈阳,这个陈列馆就坐落在著名的沈阳故宫遗址公园里面。

一进大门,我就被那座巍峨高大的建筑给震撼住了!原来是一座旧时皇家宫殿的遗址,里面陈列着很多珍贵的东西,讲述了一段令人心酸的历史。

我们先来到了一个介绍当年东北沦陷的大厅。

那时是1931年,日本军队突然攻打了沈阳北大营,接着又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

我看到一面巨大的地图,上面密密麻麻的小旗子和箭头,代表着日军是怎样一点点侵占我们东北的领土。

旁边还展示着当时新闻报纸的头版,大字标题写着"918事变爆发"、"东北沦陷"。

看着这些,我的心里充满了愤怒和悲伤。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伪军伪政权"的展厅。

那里陈列着很多日伪当局的旗帜、服装、文件等物品。

我看到一些画着暗黑骷髅头的旗帜,被称为"亵渎旗",充满威胁和谩骂的字眼。

有一个像个大帽子似的警帽,是当年东北伪警察的制服。

妈妈告诉我,那些伪军伪政权是日本帝国主义者为了殖民统治东北而扶持起来的傀儡政权。

看到这些展品,我感到很生气,同时也很羞愧。

最令我痛心的,是接下来参观的"民族压迫与人民反抗"的展览。

我看到一幅幅惨绝人寰的照片,有的是日军在村庄里肆意焚烧、杀戮平民,有的是被马牲畜踩死的婴儿,有的是被枪毙的爱国志士......每张照片旁都写着受篇2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上周六,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参观了东北沦陷史陈列馆。

这个陈列馆位于沈阳市,是专门介绍二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的一个地方。

进门的时候,我就被陈列馆庄严肃穆的气氛所震撼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巨大的浮雕墙,上面雕刻着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残酷场景。

浮雕中,一群日本士兵怒目圆睁、手持钢枪,正在殴打和虐杀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

看到这面浮雕,我心里顿时觉得很难过。

抗日十大事件

抗日十大事件

抗日十大事件北大营:打响抗战第一枪"抗日十大事件"之---"九一八"事变事件回放: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借口"中村事件",于该夜10时30分突袭沈阳城外交官屯南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并炮击北大营营房,随即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命关东军进攻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时,北大营作为打响中国局部抗战第一枪的地方,再度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李景云,今年89岁,自出生之日起便一直住在距北大营不远处的大东区二台子地区。

"那天刚刚睡到半夜,就被一阵阵猛烈的机关枪声惊醒,紧接着就是炮弹落地的轰轰声,随即就把天映红了。

"在位于大东区二台子地区的一座老房子里,记者见到了李景云老人---这是目前我们唯一能找得到的距北大营最近的见证人。

尽管老人前一阵子患上了脑血栓,说话并不是很清楚,但是谈起当年曾经发生的那个惊天动地的事件,李景云老人的思维却异常清晰."我打小就在北大营附近住,‘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候刚刚15岁。

"回想起往事,老人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当年我们家一个月靠几块大洋,用来养活9口人,时常吃不上饭。

"由于身体原因,老人不能经常去离家并不太远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可老人对当年所发生的一切却时刻不能忘记。

"我总跟我那大孙子讲起‘九一八‘。

"尽管已经大学毕业的大孙子对当年爷爷所经历的一切还比较陌生,但只要孩子来,老人都会不厌其烦地讲述当年的故事。

上海学生声援"一二九"抗日十大事件"之---"一二九"运动事件回放:1935年12月9日,北平发生的"一二九"运动是中国X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北平爱国学生6000余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一八”事变:沈阳北大营打响抗日第一枪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沈阳悍然发动了震惊世界的“918事变”,占领了东北军的驻地北大营,不久又占领了整个东北。

事变发生后,中国军队是否进行了抵抗?东北军是怎样撤出北大营驻地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到底从何时开始?这些半个世纪前的历史谜团始终困惑着人们。

2006年11月12日上午,在沈阳市中山公园孙中山纪念馆举办的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图片展的开幕仪式后,记者采访了着名抗日将领王铁汉的女儿王翠凤及918战争史专家张一波教授。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王铁汉在北大营率军抵抗,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关东军制定的一个蓄谋已久的侵略计划。

据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德良考证:1931年6月末驻沈阳的关东军头目板垣、石原、花谷正等已制定出具体的侵略东北的计划,原定实施时间是9月28日。

后来由于该计划在日本军队内部暴露,这伙关东军头目才决定提前10天实施。

1931年,31岁的王铁汉正在东北军陆军第7旅620团任团长。

他的团与另外两个团驻扎在东北军的军事基地――北大营。

北大营始建于1907年,建成后一直是驻兵重地,成为保卫沈阳的北面藩篱。

当时的第7旅是东北军的王牌旅,总兵力有9700多人。

9月18日22时20分,突然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段附近一股浓烟腾空而起。

这是事后查明日军自己炸坏南满铁路一段,诡称中国军队炸毁铁路的爆炸声。

这是震惊中国的一响,也是震惊世界的一响!
当时王铁汉正在家中,他以为是地雷爆炸,这是近几天司空见惯的事,并没引起注意。

22时25分左右,爆炸声刚过,又响起隆隆炮声,埋伏在北大营围墙外面的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的步兵在炮兵掩护下,以坦克开路,突然向北大营发起攻击。

王铁汉得知消息觉得事态并不寻常,立即骑马赶到团部。

他拿起电话呼叫旅部,始知旅长仍在城内。

11时之后王铁汉得知,另两个团已经向东山嘴子撤退,但他始终没有接到上级的命令,只好留在兵营做战斗前的准备。

到12时,旅长终于从沈阳城内打来电话,指示说:“不抵抗,等候交涉。

”随后就失去联络。

“等候”不等于“挨打”。

王铁汉巡视了620团的防区,决心在日军向营房进攻时,进行还击。

19日凌晨1时40分,日军步兵200余人和后续部队,向620团营地逼近并炮击营房。

这时,东北军司令长官公署军事厅长荣臻来电话询问情况,并严令“不准抵抗”。

王铁汉激愤地回答:“敌人侵吾国土,攻吾兵营,斯可忍,则国格、人格,全无法维
持。

而且现在官兵愤慨,都愿与北大营共存亡。

敌人正在炮击本团营房,本团官兵不能持枪待毙。


荣厅长当即指示:“将弹药缴库。

”王铁汉斩钉截铁地说:“在敌人炮攻之下,实在无法遵命,我也不忍这样执行命令。

”荣厅长又问:“你为什么不撤出?”王铁汉回答:“只奉到不抵抗、等候交涉的指示,并无撤出的命令。

”荣厅长气哼哼地说:“那么你现在就撤出营房,否则,你要负一切责任!”电话也告中断。

正在王铁汉准备组织部队撤退的时候,日军的炮火更加猛烈,北大营上空火光冲天,炮弹呼啸,400余名日军在炮火掩护下已经向二营发起新的进攻。

王铁汉眼见着许多战士倒在日军的枪弹下,北大营的东北军伤亡惨重……
“狗日的……!”王铁汉义愤填膺,从腰间拔出手枪,高声命令道:“打!”
打!这是爱国将士发自肺腑的声音!打!这是中华民族的愤怒呐喊!打!这是王铁汉为了保护更多的战士免于牺牲、为了扞卫中国军队的尊严,冒着违抗“将弹药缴库”的军命被迫选择的自卫还击战!
王铁汉的命令下达之后,东北军的子弹愤怒地射向敌人,日军当即死伤40余人,其余的日军龟缩回去。

凌晨5时,就在日军攻击受挫之际,王铁汉在上级再一次催促撤退的命令下,率部队忍痛撤出了北大营。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军队抵抗了三个小时后,全部撤出北大营。

王铁汉以他的“铁汉”雄风,在那个屈辱之夜,为扞卫民族尊严挺身而出、拔枪而起,率军给侵略者的迎头一击。

他向世界昭示:中国人民不可辱!中华民族不可欺!中华民族坚苦卓绝的14年抗日战争开始了!
后来,王铁汉先后率部参加了长城抗战、淞沪抗战、长沙会战、南昌会战、浙赣战役等着名抗日战事,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国军队抗日将领。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他曾奉命赴杭州受降。

1948年,王铁汉两次重返北大营,曾经痛哭连呼:“惨不惨!……”
辽宁“九一八战争研究会”名誉会长,辽宁省党校78岁高龄的老教授张一波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的权威研究专家。

他一直从事918战争的历史研究、资料整理、实地考证工作。

记者就是应他的邀请前往沈阳进行这次采访的。

他给记者讲述了下面的往事:
北大营,作为九一八事变的一个重要发生地,现已经不复存在。


剩下一处面积不到300平方米的残缺掩体,一棵104岁老杨树。

见证历史的遗迹在逐渐消失,他一直在为“留住历史的记忆”奔走呼喊,为九一八事变寻找历史证人。

去年,张一波教授发出了一个特殊的“寻人启事”:寻找北大营邻居100人;寻找北大营将士遗属亲友100人;寻找北大营撤退战役知情者100人;他还寻找到下令打响抗日第一枪的王铁汉的贴身警卫兼司机李明德。

李明德是沈阳教学仪器厂的离休干部,有着传奇式的经历。

他最早为国民党参谋总长、东北行营主任陈诚当司机,1947年初开始给国民党辽宁省政府主席兼沈阳防守区司令官王铁汉当贴身警卫兼司机? 。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前一天,又成为张学良四弟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张学思的司机,后又为全国政协副主席高崇民开车5年。

据李明德回忆:王铁汉在沈阳任职期间,曾带他去过两次北大营。

第一次是1948年2月上旬的一天,在车里,王铁汉详细讲述了918夜里日军进攻北大营的情景。

王铁汉说,当时东北军并不是一点防备都没有,北大营里的树都是呈现三角形布局种下的,为的就是用来抵挡来自不同方向的子弹。

日本军队打进来时,620团不少士兵都爬到了树上。

后来,树上的战士暴露,我下令开枪,与敌人展开肉搏……
第二次是1948年4月的一天,王铁汉请马占山等抗日将领再次来到北大营。

王铁汉当时很激动地对大家说,日本军队进攻北大营时,我们兵力将近 8000人,敌方的兵力仅有不到700人。

我们并不是不能战胜敌人,是上面“不抵抗”的命令逼迫我们撤退。

正是因为这个“不抵抗”命令,日本人才打进了中国,14年间伤害了我们几千万同胞!…… 王铁汉说着说着失声痛哭起来,连声说:“惨不惨?惨不惨?!” 马占山也跟着哭了,在场的人全都流下眼泪。

张一波教授告诉记者:王铁汉1999年在台湾去世前,曾委托回大陆的朋友谭维中寻找当年的司机李明德,但是一直没有找到。

去年,李明德老人的出现了却了王铁汉未遂心愿,也为918提供了新的重要见证。

78岁的张一波教授将晚年全部精力都放在九一八事变的研究上,他卖掉自己惟一的房子换回资金创办“九一八战争研究会”和“九一八战争网站”;他几十年如一日,披肝沥胆,为还历史真相奔走呼号;他忠告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

今天,当年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见证九一八事变的人所剩无几,但是,那段历史和日本侵略者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苦难历史却不可以忘却。

正如张一波教授所说:“我们研究九一八事变,并不是纠缠历史,
而是为了和平,记住战争;为了友好,研究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我们的愿望是通过历史研究,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