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谈想法的答题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比较

本单元三篇都是人物传记,分别出自于《史记》《汉书》《后汉书》,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

《廉》:选材典型矛盾突出;对话传神,叙事生动;对比映衬

《苏》:以事记人突出重点;描写生动,感情浓烈;对比鲜明

(对话、动作、细节、环境描写丰富生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如北海的冰天雪地、荒无人烟;社会环境,如苏武身边的人及其处境。苏武与三个叛徒的对比:贪生怕死的张胜,为虎作伥的卫律,亦敌亦友心态复杂的李陵,他们的失节衬托出苏武不屈的伟大、高尚。作者的崇敬与歌颂之情溢于言表)

《张》:体例常见层次分明语言平实感情含蓄

(从人物的名、字、籍贯开始,按时间顺序记叙了张衡的一生;重点介绍人物的功业成就,尤其是在科学方面的贡献;语言凝练,惜墨如金,没有对话,少细节描写,少形容词,多概述和说明;作者的景仰之情暗含于文中。)

一.导入

1.文体

杂文:文艺性的政论文,短小、活泼、锋利。(政论文:说理的,论辩的,有针对性和时代感;文艺性:说理形象生动,有文学性。)

2.写作背景

①本文写在什么时候?1934年6月4日

②文章谈得是什么方面的问题?(首段和末段)

——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中国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

③背景

30年代前后,社会上关于文化遗产问题有过很多观点,最典型的就是全盘继承和全盘否定,表现为吹捧“国粹”提倡复古、崇尚西化。对此鲁迅先生都作过批判,其中最重要、最有份量的就是这篇《拿来主义》。

二.析题

1.看到这个题目,我们会联想到哪些词?

——“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是一个很严肃的词;“拿来”是个很通俗的词,表示很平常的行为。鲁迅把“拿来”上升到“主义”的高度,可见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和对这种态度的强调。

2.如果就这个题目提三个问题的话,你会怎么问?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本文对这三个问题都作了回答,但不是按照这样一个顺序的。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作?对于“拿来主义”作者是怎么解释?带着这两个问题预习课文。

三.分析课文

1.全文共10段,哪一段是对“拿来主义”的正面解释?关联词“所以”说明什么?——第7段。前6段是解释原因。所以本文的论证结构是“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

2.先来看前6段——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快速找出前6段中出现了哪些和“拿来主义”关系紧密的词语?作者重点论述的是哪几个?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来、抛给、送来

3.送去主义

⑴为什么要在“送去”之前先讲“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

因为闭关自守,导致落后挨打,之后就变成门户大开,什么都送出去了。所以闭关主义导致了送去主义,是根源。

⑵文中列举了哪些送去的现象?列举时用什么样的口吻?哪些词句特别有讽刺感、奚落感

明确:

国民党政府在文艺上-古董巴黎展览,国画欧洲展览,梅博士到苏联欧洲传道。

讽刺:捧,挂,活人替代了古董…一点进步了。(讨好、献媚、邀宠)

——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对这种媚外求荣的“送”是非常反对的。

⑵送去的危害是什么呢?(齐读2、3段)

明确:

首先这不是正常的文化交流,这种单方面的“送去”是不符合“礼尚往来”的礼节。它有往而无来,实质是献媚邀宠,甚至是卖国求荣。所以我们要“拿来”!

接下来用尼采和挖煤的例子类比送去的行为,讽刺那些盲目自大、自欺欺人的送去主义者,中国并不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而一味“送去”的后果是,子孙沦为乞丐,只能乞求施舍,甚至亡国灭种。所以作者认为在送去之外,更要“拿来”!

4.“抛来”“抛给”有什么不同?作者是怎么谈“送来”的呢?

明确:打蓝球——有定位、有目的

抛来:把没有用的东西扔过来,或无代价的送人(施舍),一般没有不良企图和侮辱意味。

抛给:就是“送来”的实质。(体面的说法是自我安慰、自我粉饰)

——列举了很多送来的东西,有的毒害身体,有的腐蚀精神;既有经济上的掠夺,又有文化上的侵略。可见“送来”(抛给)是别有用心、怀有企图的,是帝国主义的阴谋。所以任凭别人“送来”的话,一定会遭殃、受害。

总结:

文章没有开篇就说“拿来主义”,而是先谈“送去主义”和“送来”,用了六段(全文近一半的篇幅)揭露“送去”和“送来”的危害,衬托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从而回答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这种因果论证的说理方法叫做先破后立,破中有立。

5.接下来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这三句的顺序能不能打乱?

——从思考到实践,“运”强调分析,“放”强调鉴别,“自”强调主动、勇敢。

6对于怎么来拿的问题,作者换了一种方法来讲。什么方法?作者打了几段比方?

齐读并画出喻体

明确:

比喻论证,8、9两段。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鱼翅、鸦片、烟灯烟枪、姨太太

7.第八段的喻体有几个?这些比喻在讲什么?都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哪几种错误态度?

明确:

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的态度(什么用来比喻文化遗产?“大宅子”——传统、丰富)孱头: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者)

混蛋:割断历史,盲目排斥(虚无主义者+左倾幼稚病患者)

否定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

废物: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者)

——这是作者否定的几种态度,即对待文化遗产不该这么继承。故段尾“拿者是全不这样的”

8.拿来主义者是怎么做的呢?第9段一开头就表明态度:占有,挑选。(运用、放出、自己)

这一段里也打了不少比方,有几个?这些都是比喻什么?

明确:

文化遗产的类型

鱼翅:精华(继承、吸收——让其大众化,而不是只供少数人享用)

鸦片:精华和糟粕兼有(区别对待,批判吸收)

烟枪烟灯:旧形式(少量存留)

姨太太:糟粕(抛弃、毁灭)

——通过对各种文化遗产的形象的描绘,揭示出应该怎样区别对待文化遗产。八、九两段一反一正,阐明了怎么来拿的问题。

9.最后一段是总结

明确:总的原则-具体作法-目的作用(创新)-条件(胆识品格)-意义(重要性迫切性)

改造国民素质,建设民族新文化。

四.归纳总结

全文在千余字的篇幅里谈了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如何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

——通过比喻说理,以小见大,深入浅出,使抽象深刻的道理变得浅显、生动。

读了本文,你觉得杂文有什么特点?

——短小精悍、切中时弊、幽默犀利(讽刺性强、不失幽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