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赤潮的类型分布与发展
赤潮是什么赤潮的产生原因及危害

赤潮是什么赤潮的产生原因及危害展开全文赤潮在国际上把它称为“有害藻华”,因为它是水中的一些细菌、原生动物和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或高度聚集从而引起水体变色现象。
赤潮是什么赤潮是海区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大量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现象,发生赤潮时海水通常会出现红色、褐色、粉红色、绿色等颜色,俗称这种水为“铁锈水”、“臭水”、“牛粪水”等。
赤潮如同地震、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古来有之,国内外早有记载。
它形成的机理复杂,是水文、气象、化学、生物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诱发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繁多,主要有东海原甲藻、夜光藻、米氏凯伦藻及中肋骨条藻等。
赤潮又分为无毒赤潮和有毒赤潮。
无毒赤潮一般是无害的,许多港湾著名的“蓝眼泪”景观,其实就是由一种夜光藻产生的赤潮。
而有毒赤潮中的赤潮生物能够生泌麻痹性贝毒、下痢性贝毒、神经性贝毒等毒素,人类一旦食用就易引起中毒反应。
此次,在泉州、漳州海域发现的赤潮优势种为链状裸甲藻,为福建有记录以来第一次出现。
它具有以下特征:(1)细胞裸露或具薄胞壁,,一般为16-32个细胞链状群体。
(2)它属于广温广盐型,生长的温度范围4℃-30℃,17-28℃快速生长,盐度范围15-35.5。
链状裸甲藻赤潮对海区其他生物有哪些危害发生赤潮的海域,赤潮生物数量异常升高,与其他生物共同竞争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导致其他物种死亡;赤潮海域水体中普遍出现高pH值、高溶解氧、高叶绿素-a等特征,夜晚又由于高密度生物的呼吸作用,水体通常又会出现缺氧状况,特别是赤潮消亡期间,死亡了的赤潮生物极易为微生物分解,从而消耗了水体中溶解氧,使水体缺氧甚至无氧,导致海洋生物的死亡;链状裸甲藻会分泌生物麻痹性贝类毒素(简称“PSP”),直接导致海洋生物死亡。
链状裸甲藻赤潮不仅危害到海洋其他生物,也会危害到人体健康。
由于水体中赤潮藻种密度较高,贝类摄食了大量具有麻痹性贝类毒素的链状裸甲藻后,毒素在体内不断富集,消费者食用了含有贝毒的水产品后,就有可能会引起食用者中毒。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次高?①处在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②处在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③国土面积大,地形复杂多样。
滑坡泥石流多发;④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季风的不稳定或规律反常,导致我国多旱涝灾害;⑤海岸线长,多台风、风暴潮。
灾情严重+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薄弱,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
自然灾害频率和强度上升的人为原因①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地质灾害加重,水旱灾害频发,风沙危害加大;②围湖造田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③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导致内涝加重;④大型工程造成地质灾害加剧;⑤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胁。
东部成为重灾区①是洪水暴雨集中地区,地势低平,有大面积内涝区;②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大风的影响较多;③北部有旱灾虫灾寒潮等灾害;④东部地区灾害种类多,人口稠密,受灾体脆弱,灾害群发。
受灾应从地形、气候、人口、经济、历史、防灾系统(预知、准备、生活、农业)等分析。
产生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原因: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②灾害强度的差异。
西欧自然灾害较少的原因是:①位于板块内陆,以平原地形为主;②气候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防治措施通用:①加强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②对已发生地区(海域)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掌握引发…的动向(及时制定技术方案),为预报…提供信息;③加强对…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的政策法规;④加强…预报,提前发布消息或警报,相关部门随时准备启动应急方案;⑤向国民进行预防知识教育,提高人们的意识;⑥及时有计划地转移和安置民众(水文、地质);蝗灾防治:参考通用。
分析角度(生物灾害通用):①生物防治。
推进专业化防治,力争将病虫害损失降到最低;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③培育抗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
树木病虫危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破坏。
防治:①林区围栏,防止人为破坏;②加强病虫害防治,建立…树种自然保护区。
微专题26:咸潮赤潮风暴潮微专题

微专题26:咸潮·赤潮·风暴潮【高考真题回顾】【例1】(2013高考天津卷)2009年4月14日晚,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
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地,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
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所示气压分布状况判断,当时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 )A.甲B.乙C.丙D.丁2.在渤海沿岸,能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是()A.完善预警系统B.围海造田C.修筑沿海堤坝D.建防护林【解析】(1)判断低压中心和向岸风。
①由题干可知,风暴潮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②图中乙地西侧(左侧)为低压中心,北侧、南侧均为高压。
甲、乙、丙、丁四地中,乙地距离低压中心最近,因此受低压中心影响最显著;③各地的风向,由高压吹向低压,并向右偏转。
因此甲地为偏南风(离岸风)、乙地为东南风(向岸风)、丙地为东南风(离岸风)、丁地为南风(离岸风),因此只有乙地为向岸风;④因此综合来看,乙地距离低压中心最近,并且为向岸风,因此受风暴潮的影响最大。
(2)分析抵御风暴潮的有效措施。
①完善预警系统,可以提前预警,但不能阻挡海水涌向陆地;②围湖造田,会减弱湖泊对水的“调蓄能力”,在海水入侵时,不能有效存储水,使得海水入侵水量更大,危害更大;③修防护林,可以阻挡海水的入侵,但效果弱于堤坝;④修筑沿海堤坝,可以有效防止海水入侵,抵御风暴潮,因此选项C正确。
【参考答案】B C【例2】(2013高考题大纲版)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
据此完成1~3题。
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A.重金属盐B.氮、磷营养物C.固体废弃物D.泄露的石油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A.赤道附近B.大洋中部C.中、低纬近海D.高纬近海【解析】第1题,浮游生物的爆发性繁殖和生长是赤潮发生的原因,而浮游生物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四个选项中只有B选项的内容是营养物。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汇总

3、干旱和旱灾(属于气象灾害)☆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
干调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下降④中游围湖造田、建垸,湖泊面积减少,调节能力下降⑤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放大了“灾情”。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③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2)成因及形成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三、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一)自然背景:(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2.抗灾:③加强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3.救灾和重建: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赤潮,咸潮与海水倒灌

参考答案
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 春季降水少,气温回 升快,蒸发旺盛,河 流处于枯水期(3分), 春季农业生产用水量 大;(2分)河流入海 口水位低。(2分)
海水倒灌
海水倒灌,指的是 海水经地表到达陆 地;而海水入侵, 指的是海水经地下 到达陆地。
出现海水倒灌的原因可能是:
1.地势低平地区遇到潮汐、巨浪; 2.地下水的过分开采; 3.中游、上游农业、生产用水多,导致 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水位下降; 4.过度采沙,河床下降,导致海水倒灌; 5.出现有固定时间的天文大潮。
赤潮破坏海洋生态结构;
赤潮生物的分泌物妨碍海洋鱼类、虾类、 贝类的正常呼吸而导致窒息死亡;
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 能引起中毒死亡;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 海产品也会导致食物中毒;
赤潮生物死亡后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 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 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赤潮对生物资源的危害
指出珠江三角洲咸潮易发的季节及近年来该区 域咸潮入侵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咸潮(又称咸湖上溯、 盐水入侵)是指沿海 地区海水通过河流其 他渠道倒流进内流区 域后,水中的盐分达 到或超过250毫克∕升 的自然灾害。下图为 珠江三角洲咸潮活动 范围变化图。
参考答案
易发季节:冬季 变化趋势:不断加剧(或向河流上游扩展)。 自然原因:冬季(冬春季)降水量少,径流量较少,咸
出现海水 倒灌的地 点:
一.季风气候内河流的入海口:夏季 河水海水水位相等,冬季,河水水 位下降,导致海水倒灌。
二.喇叭型河口处。(钱塘江大潮)
海岸与海洋灾害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天津大学

第一章测试1.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A:化学B:矿产C:生物D:动力答案:ABCD2.海洋还可以进行()等开发。
A:军事B:航运C:港工D:空间利用答案:ABCD3.我国黄海沿岸海域浒苔绿潮有()的特征。
A:持续时间较短B:分布面积与覆盖面积较小C:持续时间较长D:分布面积与覆盖面积较大答案:BC4.海洋科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
A:对B:错答案:A5.我国第一个波能发电站是在广东汕尾研建完成的50 kW 岸式振荡浮子波能发电站。
A:对B:错答案:A6.土壤盐渍化不是海洋灾害。
A:错B:对答案:A7.咸潮入侵则是感潮河段在涨潮时发生的海水上溯现象。
A:对B:错答案:A8.地球表面约()的面积被海洋所覆盖。
A:0.81B:0.61C:0.71D:0.91答案:C9.海洋的动力资源不包括()。
A:太阳能B:风能C:潮汐能D:波能答案:A10.下列选项中,海岸带地质灾害不包括()。
A:海岸带侵蚀B:河口盐水入侵C:“负风暴潮”灾害D:海啸答案:D第二章测试1.太平洋是世界上最不平静的海洋,且以其西北部台风灾害多而驰名。
()A:对B:错答案:A2.海洋是全球自然灾害的最主要的来源。
()A:对B:错答案:A3.()灾害居我国海洋灾害之首,已成为威胁沿海经济发展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A:赤潮B:寒潮C:海冰D:风暴潮答案:D4.赤潮的产生与海水的富营养化即海水中大量氮、磷、微量元素和有机营养物质的增加有关。
()A:对B:错答案:A5.赤潮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A:过度海产养殖B:赤潮生物异地传播C:海洋污染D: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答案:ABCD6.影响范围广、灾情严重、损失巨大是以下那种灾害在我国的主要特点()A:赤潮B:海上溢油C:海冰D:风暴潮答案:D7.下列属于海洋生态灾害的是()。
A:风暴潮B:海冰C:赤潮D:海雾答案:C8.海洋灾害按性质可分为哪几类()。
A:海洋生态灾害B:海洋水文灾害C:海洋地质灾害D:海洋气象灾害答案:ABCD9.寒潮影响沿海区域时, 海面会掀起大浪, 严重时会导致沿海区域水位暴涨, 摧毁船只和沿海建筑。
2020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5学案:第二章 第三节 中国的海洋灾害

第三节中国的海洋灾害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了解风暴潮的类型,掌握我国风暴潮的时空分布特点、危害及防御措施。
了解风暴潮、灾害性海浪与台风的关系。
了解赤潮的发生原因,掌握我国赤潮的分布及危害。
中国的海洋灾害【自主学习】1.中国海洋灾害的主要类型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等。
2.风暴潮(1)危害程度:居海洋灾害之首,也是我国最主要的海洋灾害。
(2)种类①台风风暴潮a.发生时间: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以8~9月最为集中。
b.特点:来势猛、速度快、破坏力强。
c.发生地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福建、浙江是台风登陆最多的省区,也是台风风暴潮发生次数最多的地区。
②温带气旋风暴潮a.发生时间: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
b.受灾地区:主要集中在渤海和黄海沿岸。
3.灾害性海浪(1)种类:以台风引发的灾害性海浪为主。
(2)危害:翻船、损坏各类船只,造成人员失踪或死亡。
4.海啸灾害发生的频次不多,据记载,平均200年发生一次。
【合作探究】读教材P42图2-3-1,探究下列问题。
(1)在我国,风暴潮一般影响范围和严重影响的地区分别是什么地方?(2)为什么有的地方受风暴潮影响重,有的地方影响轻?提示:(1)一般影响范围:台湾东北部、福建、浙江、上海及江苏南部;严重影响的地区:浙江和福建。
(2)风暴潮由台风引起,台风登陆地区影响重,其他地方影响较轻。
【核心归纳】1.风暴潮的危害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
2.赤潮的定义、成因、危害(1)赤潮的定义:它是海洋中某一种或某几种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海水变色,影响和危害其他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灾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
(2)赤潮发生的主要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赤潮发生的原因: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我国自然灾害分布规律

(5)地震灾害。大致以北纬35°N和东经 105°E这两条线为界,可将我国地震灾害 的分布分为4个象限。西南、西北地区地震 最多,华北地区次之,东南和东北地震最 少(台湾除外)。
9
(6)农业生物灾害。农作物病害在空间上东 部重于西部,从北向南大体上东北地区主 要为玉米大小斑病,华北地区主要为小麦 条锈病,长江流域主要为小麦赤毒病,华 南主要为稻瘟病。从北向南主要的虫害是 东北和华北的粘虫,黄河河滩和沿海滩涂 的蝗虫,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稻螟,显示 了随温度梯度分布的特点。
18
( 3) 全国自然灾害区域分布格局存在着明显 的南重北轻特征,华中、西南、华东三个 地区是我国灾情最严重的区域,灾种组合 以洪涝( 滑坡、泥石流) 、风雹和台风灾害 为主;东北、西北、华北地区是我国灾情 相对较轻的区域,灾种组合以旱灾和风雹 灾害为主。
19
减灾措施措施:
减灾工程建设: 防洪(潮)抗旱工程 防震抗震工程 泥石流、滑坡、地裂缝防治工程 防沙治沙、森林防火及防护林体系建设 农林牧生物灾害防治工程
( 1) 我国自然灾害灾情总体上呈现出南重 北轻、中东部重西部轻的空间分布格局, 我国受灾最严重的省份基本全部集中于西 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与我国地处东亚 季风气候区域,常年受季风气候影响的气 候特征是一致的。
17
( 2) 旱灾与洪涝( 滑坡、泥石流) 灾害存在 一定的空间相关性,旱灾受灾最严重的省 份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洪涝灾害受灾最 严重的省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总体呈 现出南涝北旱的特点; 风雹灾害呈现全国 普发态势; 台风灾害主要集中于我国东南 沿海地区,其影响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递 减的格局。
2
主要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
(1)气象灾害。①干旱:干旱在我国分布最为广泛, 但不同地区受旱程度不一,建国以来,有四个明 显的干旱中心,即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西部、广 东与福建南部、云南及四川南部、其次为吉林省 和黑龙江省南部、湘赣南部。②暴雨:暴雨是我 国东部多见的自然灾害,有两个暴雨集中的地带, 一是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至东南沿海地区;二是 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带。另外沿三大纬 向山系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和南岭的南麓, 也是暴雨较多的地区。
赤潮

• 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
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 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 导致食物中毒 •这些赤潮生物死亡后尸骸的分 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 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 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大量工农业废水 和生活污水排 入海洋,特别是未经处理直接排 入而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 度日趋严重 •海洋开发、水产业带来了海洋生 态环境暖导致赤 潮发生
危害
有害赤潮发生后,导致海洋食物链的 局部中断;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被 海洋食物链中的某些生物摄入,会导 致中毒甚至死亡。 •这些赤潮破坏海洋生态结构 •这些赤潮生物的分泌物妨碍海洋鱼类、虾 类、贝类的正常呼吸而导致窒息死亡
成因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有人为因 素引起的,可能但不一定是一种有 害生态现象。主要有海域水体富营 养化;有特殊物质作为诱发因素, 已知的有维生素B1、B12、铁、锰 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环境条件, 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 的生物类型。引发赤潮的生物类型 主要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 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 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 生动物1种。
赤潮,又叫红潮,是一种水华现 象。它是海洋灾害的一种,是指 海洋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 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 条件下突发性增殖和聚集,引发 一定范围和一段时间内水体变色 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 并不一定都是红色,而是许多赤 潮的统称;发生赤潮时,通常根 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的数量、种类 而使得海洋水体呈红、黄、绿和 褐色等。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1.种类多:以洪涝、干旱和地震的危害最大 2.频率高:高于世界各国平均的频率 3.分布范围广:西北、华北、东部季风区、 西南、青藏高原、东南沿海等 4.地域差异大 二、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 1.沿海灾害带 2.沿江灾害带 3.山前灾害带
【活动】
3.分布范围广
西北、黄土高原和华北: 春秋季的干旱 东部季风区,集中在七大江河流域: 夏季的暴雨、洪涝 冬春季的森林火灾 东北和西南林区: 地震 西南、西北和华北的活动构造带: 低温冻害和冰雪灾害 青藏高寒地区:
台风、风暴潮 东南沿海地区:
→地震频发→断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 气象灾害 → 暴雨洪涝的发生→ 滑坡、泥石流
思考:
中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有哪些?
(1)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 壳运动强烈; (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 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2.频率高: 高于世界各国平均的频率震等自然灾害
——我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
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是我国陆海交接地带和西北太平 洋地震带,是受海洋风暴潮、台风、地震等影 响显著的地区,又是夏季风首当其冲的位置, 由于夏季风的不稳定性,导致我国沿海地区的 旱涝灾害频繁。加之沿海地区承载着全国41 %的人口,50%的大中城市,创造了60%以 上的国民经济产值。因此,沿海地区遭受灾害 后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成为我国自然灾害最 严重的地区。
据史料统计,自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中,共 发生水灾1029次,较大的旱灾1056次,几乎水旱灾害年 年有之。1949年以来,平均每年出现旱灾7.5次,洪涝 灾害5.8次,登陆台风7.0个,低温冻害2.5次,7级以上 地震1.3次,沿海重大风暴潮7次,较大的崩塌、滑坡、 泥石流每年近100次,严重农作物病虫害每隔3~4年发 生一次,森林病虫害每年发生面积800万公顷,草原虫 鼠害每年发生2000万公顷,都远远超过世界平均频度。 根据国家气象局资料统计,我国自然灾害平均发生频率 呈增长趋势,如气象灾害50年代是19.56次,60年代为 26.20次,80年代达28.18次。
2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东部地区灾害类型多,强度大,频率高, 损失大。 中部次之。 西部自然灾害类型多样,但损失较小。
二、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
二、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
西北风沙水土 流失多灾区
内蒙古暴 风雪灾害区 西部地震 高寒灾害区
东北旱涝 低温灾害区
华北地震 旱涝重灾区 华东华南旱涝 台风多灾区 台湾多地震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季节性干旱(伏旱) 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洪涝 热带风暴、台风 风暴潮、海啸等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干旱、暴雨、洪涝、热带风暴、龙卷风、 雷暴大风、干热风、暴风雪、寒潮、冷 害、霜冻、雹灾等 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 塌陷、火山、冻融、地面沉降、土地沙 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
风暴潮、海啸、潮灾、赤潮、海冰、海 水入侵、海水回灌等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与分布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且严重 的国家。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请归纳出我 国东北地区、华 北地区、西北地 区、长江中下游 地区、华南地区 和西南地区存在 的主要自然灾害 类型及主要发生 时间。
东北地区: 季节性干旱(冬春较重)、低温冻害 暴雨洪涝、森林火灾等
自然灾害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性
气象灾害 地质灾害 海洋灾害
生物灾害 农作物病虫害、鼠害、森林火灾等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我国素有“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 一荒”之说。 我国的自然灾害不但发生的频率高,而且 强度大、损失严重。平均发生频率呈增长趋 势,如各种气象灾害50年代是19.56次,60年代 为26.20次,80年代达28.18次。
西北地区: 常年干旱 (春秋较重) 冰雹 暴雨 地震等
华北地区: 季节性干旱 (春秋较重) 暴雨洪涝 地震等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影响水文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影响水文(一).洪涝1、两种类型:洪水、涝渍2、成因和多发地区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地势洼地容易发生涝渍。
案例:孟加拉国涝灾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① 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夏季西南季风强盛,降水集中多暴雨;②恒河三角洲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③ 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 孟加拉湾喇叭口轮廓,多发生风暴潮,潮水顶托,加剧洪涝;飓风活动频繁,降水强度大人为原因:①人口城市集中,受洪水威胁大;②中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③防洪意识,防洪设施薄弱。
3.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总的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4.我国暴雨洪水——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①暴雨成因: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②发生时间: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③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5.我国洪水的分类除上以外,还有两类洪水类型:海泛洪水(如风暴潮的次生灾害)、溃决洪水(如前文中的堰塞湖溃决等)。
洪水致灾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损害。
6.我国雨涝①分布:集中分布在东经110°以东,北纬20°~45°这一范围②诱发雨涝的自然因素: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根本原因);季风区降雨多、暴雨集中7.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
其中,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
分析我国农业灾情严重的原因?东部平原是我国农业的精华地带,主要商品粮基地均位于此,因此,我国洪涝的多发地区(东部季风区)恰是我国农业最集中的地区,人口、建筑、交通道路密集,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也加大了灾情的严重性。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一)自然背景:(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1地震:(1)时空分布特点:①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②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①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
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1)时空分布特点: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2)成因: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的破坏;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3.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1)时空分布特点: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球上的水 第三节 海洋与人类

【解析】1选A,2选D。第1题,20~30 ℃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我国南方 近岸海域纬度低,热量条件好,适宜赤潮生物的生长。城市近岸海域向海洋排放 大量废水,为赤潮生物提供了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我国北方近岸海域及乡 村近岸海域在温度及营养物质供应上不利于赤潮生物生长。第2题,夏季海水温 度高,我国大部分河流处于汛期,入海径流量大,带来大量营养盐类,适宜赤潮生物 的繁殖。
【提醒】滨海砂矿在海滨地带或陆架区沉积富集,而不是分布在深海。
【知识拓展】海底地貌及特点
海底地形
大陆架
大陆坡
大洋 底部
洋盆 海岭 海沟
特点 大陆向海洋延伸部分,水深不超过200米,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 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 大洋底部,有锰结核分布 板块的生长边界 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典题例析】 大洋中部的表层磷酸盐等营养盐类物质是随冷水上升而从海区深层带来的, 盐类越多,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越发育。如图是太平洋中部南北纬40°间大洋表 层(0~100米)生物含量的纬度分布图,横向为纬度,纵向为每立方米表层海水中的 生物含量。结合材料,完成(1)、(2)题。 (1)据图可判断( ) A.海洋生物的纬度分布很不均匀 B.寒带海区海洋生物丰富 C.海洋生物的纬度分布均匀 D.副热带海区海洋生物丰富
空间 资源
类型 运输空间 生产生活空 间 通信空间 储藏空间
娱乐空间
分布
内涵 开发利用的意义
海港码头、运输船舶、海上航道等 海上、
海上电站、人工岛,海洋牧场等
海中、 海底环
海底光缆
境中可
利用的 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洋倾废场
空间部
海洋公园、滨海浴场、海上运动区 分
海洋空间资源利 用形式多样,拓 宽了人类生存空 间;随着人类向 海洋挺进,利用 空间更为广阔
2021高中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中国地理 ---海岸及海域学案

地理海岸及海域知识整合海岸我国海岸线曲折、漫长,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总计32021多m。
其中大陆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全长18000多m。
我国是世界上海岸线较长的国家之一。
由于我国海岸线漫长和平原海岸比例较大,所以海岸带面积宽阔海岸带的资源环境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整个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
自202170年代末期以来,海岸带地区已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被喻为“地带”。
一、我国海岸的基本格局(一)我国海岸变迁与气候有关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的华夏系、新华夏系及华夏式构造体系,虽然它们形成时代不同,但却都是亚洲大陆在向低纬度推移过程中,东部陆壳与太平洋洋壳向北相对运动之间所产生的相对扭动的结果。
其中尤以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列沉降带和三列隆起带规模最大、地貌形态最显著,这一系列隆起带和沉降带就象大海里的波涛,由西向东推向太平洋,而且越向东,波涛的振幅越高,构造的强度越大,火成岩的活动越强烈,沉降带堆积地层的年代越新。
由西向东第一列盆地沉降带是在印支运动时陷落的,堆积了晚三叠纪、侏罗纪为主的地层;第二列平原沉降带是燕山运动时出现的,堆积了白垩纪、老第三纪为主的地层,而第三列海盆沉降带则是在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完成的,沉积了新第三纪为主的地层。
(二)海侵海退,岸线变迁南北有异二、我国海岸类型、重要港口和岛屿海岸轮廓;向东南突出,呈弧形,三个半岛伸向弧外。
(一)海岸类型:平原海岸、山地丘陵海岸、生物海岸1、平原海岸(沙岸):(1)主要类型:三角洲海岸、淤泥质海岸、砂砾质海岸(2)平原海岸形成原因:(3)特点①岸线平直,水浅滩多,缺乏天然港湾。
②岸上地势平坦,岸外多滩与沙洲,无基岩岛屿。
③有大河与内陆腹地相通。
在河口常有重要海港。
局部地方为山地丘陵海岸。
2、山地丘陵海岸(基岩海岸):(1)形成原因:(2)特点①岸线曲折,水深湾大,多港湾和半岛。
②岸上地形起伏,岸外岛屿群列。
③无大河与内陆腹地沟通。
中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研究

中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一、概述中国,作为世界上拥有最长海岸线和广阔海域的国家之一,海洋灾害的应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海洋灾害的特性、发生规律以及应对策略,提升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水平,保障沿海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稳定。
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多种类型,它们不仅给沿海地区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造成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海洋灾害的类型、特点、发生规律入手,探讨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海洋灾害的定义与分类海洋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发生在海洋环境中,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产生负面影响的各种灾害事件。
这些灾害通常包括风暴潮、海啸、赤潮、海洋污染等,它们不仅威胁沿海地区的人类安全,还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经济造成长期损害。
气象相关灾害:这类灾害主要由气象条件引起,包括风暴潮、台风、飓风等。
风暴潮是由于强烈的风吹拂海面,导致海水异常升高,进而可能引发洪水和侵蚀。
台风和飓风则是强烈的气象系统,能引发极端风浪和暴雨,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影响。
海洋地质相关灾害:这类灾害与海洋地质活动有关,如海底地震、海啸等。
海底地震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可能引发海啸,即一系列巨大的海浪,对沿海地区造成破坏。
生态相关灾害:这类灾害主要由海洋生态系统的异常变化引起,如赤潮、海洋酸化等。
赤潮是由某些海洋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引起的,可能导致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海洋酸化则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导致海洋pH值下降,对珊瑚礁和贝类等生物造成威胁。
人为因素引起的灾害:人类活动也可能引发海洋灾害,如海洋污染、过度捕捞等。
海洋污染可能来自陆地上的工业排放、农业活动或船舶事故,对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过度捕捞则可能导致某些海洋生物种群的崩溃,影响海洋生态平衡。
通过对海洋灾害的定义和分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灾害的本质和影响,为制定有效的应急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海 洋 环 境 科 学 第 22 卷
为赤潮监测方法和手段的确定 、预报模式的参 数优化提供依据 。
Abstract : On basis of location , water dynamic , nutrient loading , red tides are classified as six types of estuary type , bay type , cul2 ture zone , coastal water type , upwelling type and open sea. About analysis of red tides records shown t hat estuary type occupy 30 % of all , t hose of bay 29 % ,t hose of culture zones 27 % , t hose of coastal water type and upwelling type bot h 6 % , and t he least , t hose of open sea 2 %. Estuary redtides mainly occur in Yangtze river estuary , Zhujiang River estuary , Liao River estuary etc. ; bay type have mainly been found in Dalian Bay , Dapeng Bay and Shenzhen Bay etc. ; culture zone type mainly in shrimp pools and shallow sea culture fields , coastal water ones mainly in t he sout h of Liaodong Peninsular and Qinhuangdao Coast , upwelling type are along Zhe2 jiang coast , open sea type mainly in t he center of sout h Yellow sea. The frequency of all red tide events except bay ones tends to in2 crease. finally , in t his paper ,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have been suggested. Key words : redtide ;type of formation ;distribution ;temporal trend
近年来 ,赤潮灾害的频繁发生对社会经济 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也因此成为社会广 泛关注的话题 ,赤潮能否预报并借以减轻灾害 造成的损失业已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关注的 焦点 ,但由于赤潮成灾机理的复杂性 ,现在看 来赤潮预报还是一个很遥远的事 。但这不能 成为我们目前止步不前的理由 。作为预报研 究工作要在对灾害机理的模糊不清和社会对
此类赤潮发生类型是其营养物质不是通 过大的江河输运而来 ,多来源于沿岸的工业 、 生活污水的排放 ,水交换能力差 ,封闭或半封 闭型的海湾 ,水流缓慢 ,有利于赤潮生物的生 长 ,潮汐的作用大 ,沿岸有机物随潮汐的反复 回荡 ,使底部营养物质扰动起来 ,又被推到沿 岸 ,加剧了氮 、磷等营养元素在沿岸的积聚 ,同 时沿岸的微量元素也易于进入海域 ,为赤潮生 长提供了所需的营养物质[6 ] 。 2. 3 养殖型赤潮 2. 3. 1 岸滩型
Type of f ormation ,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trend of red tides occurred in the China Sea
ZHAO Dong2zhi1 ,2 ,ZHAO Ling2 ,ZHAN G Feng2shou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stuarine and Coastal Research , ECNU , Shanghai 200062 , China ;2. National Marin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Center , Dalian 116023 , China)
典型的上升流型赤潮区为浙江近海 ,约在 每年 5 月中 、下旬 ,随着台湾暖流向北伸展势 力的逐步加强 ,在向岸剩余压强梯度8 月达最强 ,9~10 月台湾 暖流向北伸展态势逐渐消衰而使上升流逐渐 消失 。上升流携带底层营养盐至表层 。为浮 游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 ,导致了海水的富 营养化 ,上升流区及其边缘海水比较肥沃 ,往 往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8 ] 。 2. 5 沿岸流型
主要指沿海滩涂养虾开发利用过度 ,养虾 废水 、残饵和排泄物的大量排放使近岸海水污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第 3 期 赵冬至等 : 我国海域赤潮灾害的类型 、分布与变化趋势
摘 要 : 根据赤潮灾害发生的空间位置 、水动力 、营养物质来源等因素 ,将赤潮灾害类型划分为河口型 、海湾型 、 养殖型 、沿岸流型 、上升流型和外海型六类 。对赤潮灾害记录分析表明 ,河口型赤潮的发现次数占总数的 30 % , 海湾型赤潮占 29 % ,养殖型赤潮占 27 % ,沿岸流型和上升流型均各占 6 % ,外海型赤潮最少 ,只占 2 %。并讨论 了不同类型的赤潮灾害发生的主要区域 ,除海湾型赤潮的发现次数呈下降趋势外 ,其他各类型成因的赤潮均呈 上升趋势 。 关键词 : 赤潮 ;机制类型 ;分布 ;变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 : X5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26336 (2003) 0320007205
1 分类的依据
关于赤潮灾害成因的分类 ,不同专业领域 的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 如有毒赤潮和无毒赤潮 ,外来型和原发型赤 潮 ,单相型 、双向型和复合型赤潮等[1 ] 。由于 赤潮的发生包括生物主体条件 、基础条件 (营 养盐条件 、水动力条件) 和诱发条件 (气象条件 等) 等[2 ] ,这些分类涵盖了其中的部分内容 , 不能完全解释赤潮灾害的机理 ,同时由于赤潮 的成因与发生机制因赤潮起因生物种类不同 有所差异 ,并且与地理位置 、水文状况 、气象条 件等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且海区的水 文条件 、温度盐度的变化 、营养物质的输送又 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有关 ,即使相同的赤潮生物 种类在不同的海区也表现出极不相同的生消 特征 ,上述分类不能反映全面赤潮的成因机 制 。因此可以说海区的自然地理特性 、水动力 条件和营养物质的来源及输送方式 ,奠定了赤 潮灾害发生的基础 。营养盐是赤潮发生重要 的物质基础 ,其主要来源于陆地 、大气 、海底的 底质沉积物和海洋养殖投放的饵料 ;与陆地生 态系统显著不同的是生活在水中的媒介浮游 生物 ,其生命所需的物质不象陆地生物那样依 赖土壤和空气 ,它需要水体来完成陆源 、底质 和大气来源的营养物质的输送工作 ,并通过水 动力条件来完成大幅度的移动 。因此 ,它扮演 着双重角色 ,不仅是生源物质输送的载体 ,同 时也是其运动的交通工具 。但由于赤潮灾害 现象多发生于近海 ,近海水动力的复杂性直接 导致了赤潮成因机理的复杂性 。
赤潮预报的强烈需求之间不断缩小差距 ,但在 需要明确赤潮预报的指标 、内容 、方法 、手段等 以前 ,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要分清赤潮灾害 的类型 ,以便弄清不同赤潮类型的成灾机制 , 这是赤潮预报的最基本前提 ,也是我们实施赤 潮灾害监测 、优化预报模式 ,达到减灾目的的 基础 。
本文通过赤潮灾害成因机制的分类研究 ,
收稿日期 : 2002211228 ,修改稿收到日期 : 2003204210 基金项目 : 国家 863 计划 (2001AA636020)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 (2001BA603B20620121) 作者简介 : 赵冬至 (19642) ,辽宁辽阳人 ,研究员 ,主要从事赤潮 、溢油 、水质及海洋生态环境卫星遥感与 GIS 相关技术研 究 。dzzhao @nmemc. gov. cn ,dzzhao @online. ln. cn
9
染 。动力条件弱 ,水体运动方向与岸线垂直 , 以潮汐作用为主 ,污染物聚集在沿岸 ,稀释扩 散速度慢 、底泥易于保存和释放营养细胞 。此 类赤潮发生的面积小 ,持续时间短 ,对水产养 殖业的危害大 。 2. 3. 2 近岸型赤潮
海产养殖自身污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造 成大量生物性堆积 。人工养殖的滤食性贝类 的大量排泄物和死亡个体堆积在海底 ,不断分 解 ,在高温 、大风等异常环境条件下 ,加速矿化 并进入水体 ,造成海水的富营养化 ,为赤潮生 物的生长繁殖及赤潮发生提供丰厚的物质基 础 。筏式养殖架及扇贝笼等提供了附着基 ,附 着生物全年的排粪对营养物质也有重要的贡 献 。而且 ,大面积的人工水产养殖导致养殖水 域食物链趋向简单化 ,生物多样性降低 ,生态 系统进行自我调节和抵御外界扰动的能力减 弱 ,容易爆发赤潮 。近岸海区内大量养殖扇贝 的吊笼和吊养的贻贝明显阻碍了海水的正常 流动 。潮流不畅大大降低了海域的自净和自 我调节能力 ,容易出现有机污染物在海底堆积 和海水的富营养化 。同时 ,水体的相对稳定有 利于赤潮生物的聚集[7 ] 。 2. 4 上升流型赤潮
2 结果与讨论
对在我国近岸海域纪录到的赤潮分布特 征分析的基础上 ,主要依据赤潮发生的空间位 置 、营养物质来源以及水动力条件 ,将赤潮灾 害划分为以下类型 :
2. 1 河口型赤潮 淡水径流在此类赤潮的发生过程中起着
重要的作用 ,为赤潮生物细胞的增殖提供了环 境条件和物质基础 ,尤其在夏季降雨之后 ,由 于河流注入的淡水盐度低 、温度高 、营养盐和 腐殖质 、微量元素等的含量大大增加 ,提供了 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 。淡水径流导致河口区 水体分层程度增加 ,使水体更具有潜在的稳定 性 ,利于赤潮的持续发展[3 ] ;河口区水体盐度 的大小是河流淡水和海洋盐水相互混合的结 果 。向口外盐度逐渐增加 ,表底层盐度的分布 存在 着 及 其 明 显 的 差 异 , 垂 直 分 布 明 显[4 ] 。 长江口的研究结果表明 ,生源要素在河口的时 空分布不仅受化学过程 、生物过程和沉积过程 的影响 ,也受到河口物理过程和地形特征的影 响 ,N 、P 、Si 等值线在河口区的分布呈舌状 ;长 江口最大混浊带的浮游生物调查结果表明 ,浮 游生物按种类的生态习性可大体分为 3 种类 型即河口和近岸低盐性类群 、江湖淡水类群和 外海暖水性类群 ,其中数河口和近岸低盐性类 群的种类最多 ,约占总数的 80 % ,并细分为代 表性种为缘状中鼓藻和具槽直链藻的半咸水 类群 、代表性种为布氏双尾藻 、尖刺菱形藻等 和代表种为骨条藻和园筛藻的光耐性的近岸 种[5] 。 2. 2 海湾型赤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