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 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为——指出下列各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如姬为公子泣。
草木为之含悲。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需根据具体语境,灵活翻译。具体翻译时可译为“演奏” “做”“作为”"成为"等义。 动词。
(二)用作疑问副词
(4)徐公何能及君也?
(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为什么” "怎么"。
2.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
(三)复音虚词
1. 【何如】【奈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6)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7)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8)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可表示对事物范围、数量、程度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仅”、“才”等
(5)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5.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 "就是"等。
(二)用作代词
(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9)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
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你”,不能作宾语。
3.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那些”“这” “这些"。
4.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备具体意义的词语,它们在语法结构和语义表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一、介词(Prepositions)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关系的虚词,常常用于表示位置、方向、时间等。
1. in:表示在某个位置或时间,例如“in the classroom”(在教室里),“in the morning”(在早上)。
2. on:表示在某个平面或表面之上,例如“on the table”(在桌子上),“on Monday”(在星期一)。
3. at:表示在某个特定位置或时间,例如“at the park”(在公园里),“at 5 o'clock”(在五点钟)。
二、连词(Conjunctions)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语、短语、从句等的虚词,用于表达句子之间的关系和逻辑。
1. and: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相同等级的句子或词语,例如“I like tea and coffee”(我喜欢茶和咖啡)。
2. but: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连接两个相反或不同的句子或词语,例如“I am tired, but I need to finish my homework”(我很累,但是我需要完成作业)。
3. or:表示选择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可替换的句子或词语,例如“You can choose tea or coffee”(你可以选择茶或者咖啡)。
三、助词(Particles)助词是用来补充和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虚词,它们通常不具备独立的意义。
1. to:表示动词不定式的标志,例如“to read”(阅读),“to go”(去)。
2. not:表示否定意义,通常与助动词连用,例如“do not”(不做),“can not”(不能)。
四、后置介词(Postpositions)后置介词是指放在名词、代词后面表示位置或方向的虚词。
虚词的用法和举例
虚词的用法和举例一、虚词的定义与分类虚词是指在语法上没有具体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或衔接其他词语的作用。
它们常常用来构建句子结构、表达关系和进行修辞。
虚词广泛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包括汉语、英语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虚词的用法和举例。
1. 虚词的分类根据不同功能和用途,虚词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虚词分类:(1)连词:如“和”、“或”、“但”等,在句子中起连接上下文及并列或转折关系的作用。
(2)介词:如“在”、“向”、“对于”等,主要用来表示位置、时间、方式等概念,并与其他成分搭配使用。
(3)助动词:如“is”、“am”、“will”等,在动词前面加以辅助时态、语气和否定等方面的意义。
(4)情态动词:如“can”、“may”、“should”等,表示情态、可能性或推测性操作。
(5)代词:如“我”、“你”、“他们”,表示代替名词或名次短语的意思。
二、虚词用法的主要特点虚词的用法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以下是几个主要方面:1. 操作灵活性虚词的使用较为灵活,可以根据语境和句子结构的需要进行增加、更换或省略。
这样的操作能够使句子表达得更加精炼、流畅。
2. 指示导向性虚词在句子中往往起到指示或引导作用,帮助读者理解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通过合理运用虚词,可以准确表达句子之间逻辑关系。
3. 强调语气某些虚词在句子中起到强调某种意义或情感态度的作用。
通过这种手法,可以使句子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虚词举例及运用分析1. 连词举例(1)并列连词“和”:例如:“我喜欢吃水果和蔬菜。
”该连词连接了两个并列的名词短语,并表示它们属于同一类别。
它对于构建复杂但平衡的句式结构非常有用。
(2)转折连词“但”:例如:“他很聪明,但懒散。
”该连词引导了一个转折关系的句子部分,将前后两个相对矛盾的观点进行对比。
这样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富有层次感和逻辑性。
2. 介词举例(1)时间介词“在”:例如:“我通常在晚上九点读书。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在古代文言文中是指一类功能虚弱、往往没有独立含义的词语。
虚词通常没有具体的指代对象,也不具备表述事件、性质或情感的能力。
虚词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连接词、助词或虚词副词的作用,用以连接或标识动作、状态和关系等。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之:表示“的”、“之”的关系,用于连接名词与名词或名词与形容词,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东方之国”、“学之深”。
2. 乎: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或“啊”。
例如:“何乎”,意为“何事呢?”;“不攻自破者,人乎人也”,意为“不攻自破的是人吗?”3. 而:用于连接并列成分,表示转折或递进关系。
例如:“父子之别,如是而已”;“志之大者,愈艰苦而愈可贵”。
4. 所:用于连接动词与宾语,表示被动的意义。
例如:“所行者,不以己之私欲也”。
5. 为:用于表示目的、结果或理由。
例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子曰:‘为政以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 以:用于连接动词与宾语,表示手段或方式。
例如:“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以降维持纪律”。
7. 于:表示时间、地点或手段。
例如:“胡人有善射者,受中国为师焉”,表示时间;“于乎千里之外,可以鄂矣”,表示地点;“忠信者,不为自己,视于事,顺于时”,表示手段。
8. 与:用于连接两个名词或代词,表示共同、对比或连接关系。
例如:“短兵不能与长兵共战”;“与时俱进”。
9. 又:用于连接两个动作的时间,表示先后顺序。
例如:“今日之事,有世俗者,有独我者。
大家必不能又如我”。
意为“今天的事情,有世俗的,有只有我一个的。
大家必定不能再像我这样”。
10. 乃:表示结果或转折关系。
例如:“虞舜用九服,乃登帝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吾与父母曾订,今乃取尔”。
11. 其:用于连接名词或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她的”、“它的”。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虚词指的是在句子中没有具体意义的词语,主要用于连接、标识语法关系、表示程度、语气等功能。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如下:1. 连接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助词和状语。
它们用于连接句子、短语或词组,构建语法关系,以确保句子的完整和逻辑性。
例如:"and"、"or"、"but"等连词;"in"、"on"、"at"等介词;"is"、"was"等助词;"very"、"quite"等状语。
2. 标识语法关系的虚词:包括冠词、代词、疑问词和关系词。
它们用于标识名词或代词的性质、数量、指代关系等,起到限定、代替或引导的作用。
例如:"a"、"an"、"the"等冠词;"he"、"she"等代词;"what"、"who"等疑问词;"that"、"which"等关系词。
3. 表示程度、语气的虚词:包括副词、助词和语气词。
它们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表示程度、方式、时间等,或用于表达说话者的语气和情感。
例如:"very"、"too"、"quite"等副词;"not"、"no"等助词;"perhaps"、"maybe"等语气词。
需要注意的是,虚词的意义较为抽象和泛化,不能独立成句,需要依附于其他实词才能构成完整的语言表达。
虚词“我们”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和用法
虚词“我们”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和用法概述:虚词“我们”是一个第一人称复数代词,在现代汉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泛的用法。
本文将探讨虚词“我们”的主要意义和用法。
意义:1. 包容性指代:作为代词,“我们”用来包括说话者及其它人或指称的人们。
它可以表达团队、群体或共同体的身份和共识。
例:我们都应该关注环保问题。
2. 对话中的含义:当说话者在对话中使用“我们”时,它可以表示与对方的共享经验、观点或意见。
这种使用方式有助于建立共鸣和加强沟通。
例:我们都知道这个问题很重要。
3. 泛指自己:有时,“我们”可以指代处于说话者当下角色或身份的人。
这种用法可以用来避免直接提及自己,给人一种客观、客观的感觉。
例: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
用法:1. 主语:虚词“我们”可以用作句子的主语,表示说话者和其他人的集体或团体。
例:我们去看电影吧。
2. 宾语:虚词“我们”可以用作句子的宾语,接受动作的承受者。
例:老师在帮助我们研究。
3. 定语:虚词“我们”可以用作名词的定语,修饰后面的名词。
例: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很聪明。
4. 状语:虚词“我们”可以用作句子的状语,表示说话者的角度、观点或目的。
例:我们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工作。
总结:通过探讨虚词“我们”的意义和用法,我们可以了解它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性。
无论是作为包容性指代、对话中的含义还是泛指自己,虚词“我们”都在表达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在写作和交流中灵活运用这一虚词,以增强共鸣和有效沟通。
参考资料:1. 张庆勇. (2007). 动态句式中“我们”词的话语功能.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上海外语教育大学学报), 93-96.2. 刘保胜. (2003). “我们”概念的再认识.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9-62.3. 杨志柏. (2018). 反观“我们”与“你们”的说话人称:以“广西人”话语示例为考察. 语言科学, 207-213.。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什么是虚词及其作用虚词,又称虚助词或灵活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一种语法关系或修饰其他成分的词类。
它们没有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18个常见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二、介词1. 关于“在”字“在”字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介词之一。
“在”字可以表示位置、状态、时间等多种含义。
例如,“我在屋里”表示位置,“我在学习”表示状态,“我要在六点起床”表示时间。
2. 关于“对于”字“对于”字主要表示观点、态度或对某人或某事物的关系。
“对于你来说,这个问题难吗?”表达了提问者想了解对方观点和看法的意图。
3. 关于“因为”字“因为”字主要引导原因状语从句,在句子中说明产生某种结果的原因。
“因为下雨,所以他没有去跑步。
”这个句子中,“因为下雨”的部分解释了“没有去跑步”的原因。
三、连词1. 关于“并且”字“并且”字主要起到衔接的作用,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同时存在或同一时间发生。
“她既漂亮,而且聪明。
”这个句子中,“并且”的作用是将两个描述女性优点的形容词进行衔接。
2. 关于“或者”字“或者”字主要表示选择关系,表达在几种可能性中选取一种进行。
例如,“下雨了,我们可以选择去看电影或者待在家里读书。
”四、助词1. 关于“了”字“了”字起到标志动作已经完成的意义,可以表示过去或将来的动作。
“他昨天买了新房子。
”这个句子中,“了”字表示这个动作已经在过去完成。
2. 关于“得”的用法与意义“得”字可以表示程度、结果等含义。
例如,“他跑得很快”表示跑步的程度很高,“你做错了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五、副词1. 关于“很”的用法与意义“很”是一个常见副词,它表示程度,修饰形容词、副词等。
例如,“她很漂亮”,其中“很漂亮”表示了漂亮的程度。
2. 关于“还”的用法与意义“还”字可以表示程度、时间上的限制。
“我还有一些事情要做”表示现在还没有完成,还需要继续做下去。
六、助动词1. 关于“能”字“能”字表示可能性和能力,“他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表示他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和能力。
虚词字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虚词字的用法及例句意义虚词是语法上的一个特殊类别,其字面意义较为模糊,主要用于进行语句成分的连接、衔接和修饰等功能。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使句子更加流畅自然,并且帮助表达者准确传达想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虚词及其用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虚词。
一、连词1. 并列连词“和”:表示并列关系或连接两个相同成分。
例句:他喜欢音乐和艺术。
我爱读书和写作。
2. 转折连词“但是”: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例句:她工作很努力,但是没有得到提升。
这个游戏看起来简单,但是实际上很有挑战性。
3. 递进连词“而且”:表示递进关系或增加新信息。
例句:这台电视不仅画质清晰,而且价格实惠。
他学习努力,而且参加了许多社团活动。
4. 因果连词“因为”:表示原因或解释前后事件的因果关系。
例句:我们没能赢得比赛,是因为队员们太紧张。
他没去上学,因为生病了。
二、介词1. 表示位置关系的介词“在”:用于表示某物或某人所处的位置。
例句:书在桌子上。
我在图书馆里学习。
2. 表示时间关系的介词“在”:用于表示某一特定的时间点或段落。
例句:明天我们要在8点钟到达机场。
我通常在晚上10点睡觉。
3. 表示方式、方式等方面的介词“以及/和”:用于列举事物或说明方式方法等。
例句:我们需要水、食物以及防护设备去野营。
这个项目需要耐心、技巧和团队合作。
4. 表示目的或用途的介词“为了”:用于说明行动或做某事的目的。
例句:她努力学习,为了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
我每天早起锻炼身体,为了保持健康。
三、副词1. 表示程度强弱关系的副词“很”:用于修饰形容词或动词,表示程度较高。
例句:这本书很有趣,我一口气读完了。
他很擅长游泳,每次比赛都取得好成绩。
2. 表示时间关系的副词“经常”:表示频繁发生或持续存在的状态。
例句:他经常去健身房锻炼身体。
我经常和朋友们一起看电影。
3. 表示方式或方式方面的副词“慢慢地”:表示缓慢或逐渐进行。
例句:孩子们慢慢地长大了。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指示代词,表示地点,时间和程度,意为“在此以后”。
例如:于是之后,他便离开了。
2.所:指示代词,表示所说的事物,用于指示上文或前文提到的事物,意为“说道的”。
例如:所谓的节俭就是节约和勤俭的意思。
3.其:指示代词,表示未曾提到的,或代替事物的代词,意思是“那”或“它”。
例如:其实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4.具:形容词,表示拥有特定属性或特质,意思是“有”。
例如:这
种做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5.以:介词,表示用,通常放在动词前,意思是“用”。
例如:以谨
慎的眼光审视问题。
6.致:介词,表示对事的影响,意思是“对…有影响”。
例如:致使
大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7.于:介词,表示状态,意思是“对…处于”。
例如:孩子们处于一
种无助的状态。
8.仍:副词,表示状态,意思是“仍然”或“还是”。
例如:他仍是
个孩子。
9.然: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例如:他不服气,然后离开了。
10.者:名词后缀,用于表示人或事,意思是“…的人”或“…的事物”。
例如:发明者们在不断的改进其设计。
11.故: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九、【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 。 2.以为,认为。 3.判断词,是。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 “为……所”,译为“被”。
2.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 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3.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 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4.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 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 作用,可不译。
5.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
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可译为“与……比 较起来怎么样。”
十六、【则 】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 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 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 是”。
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 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 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8.表示目的关系,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一)助词1.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的客人称赞我没,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2.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解析:“之”在这里即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动词,到……去。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解析:本句中的“之”后面跟地点性的名词,所以为动词,翻译成“到……去”。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而】(一)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连接“博学”和“日参省”表示强调,是”而且“的意思,表递进关系。
因此本句可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2.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因此本句可译为: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在这里可以不用翻译。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曾经踮起脚尖往远处看,不如登上高处看到的范围广。
4.表示因果关系。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因果关系,可以不译,或者译为“因而”,因此本句可译为:刘表厌恶刘备的贤能,不能够重用他。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文言虚词字是古文词语,是汉字文字的一种特殊种类。
它们一般不会有具体的意义,而是通过语境表达出抽象的概念,用来表达语气、引用、反问、加强语气等等。
它们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以(亦称“虚、空、空字”)结尾,而作它的开头部分,可以是名、动词或其他虚。
文言虚词字主要用于构成句子的自然语序,其用法有以下几种:一、具有联结作用的虚文言虚词字常用以联结句子,如“而”、“乃”、“以”、“若”等,有时是表示“因此”或“接着”,而有时又可以代表“又”“还”或“本来”等意思。
二、表示“比喻”的虚这类虚可以表示“比喻”的意思,如“如”、“似”、“若”等,一般用来表示两者间的相似之处,或者表达不同的叙述。
三、表示“提示”的虚这类虚可以表示“提示”的意思,如“倘”、“欤”、“其”等,表示某种假设的情况或结果,也可以用来对某种可能性做出警示。
四、表示“疑问”的虚这类虚可以表示“疑问”的意思,如“有”、“无”、“何”等,用来表达疑问,或者代替“否定”来表示不肯定或不确定的意思。
五、表示“总结”的虚这类虚可以表示“总结”的意思,如“则”、“然”、“乃”等,表示对以前所讲内容的总结,或者将分类事物归纳出一定的特征,以便于更好地理解。
文言虚词字有着多样的意义和用法,在文言文中,尤其是古典汉语文体中,它们往往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因此,学习和掌握它们非常重要。
总之,文言虚词字是一种重要的文字特征,它以其抽象的概念表达语气、引用、反问、加强语气等等,具有很强的语言特点和文化魅力。
它们主要用于构成句子的自然语序,可以以联结、比喻、提示、疑问或总结等形式出现,具有很强的语言运用性和多样的表达功能。
掌握文言虚词字的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思想。
30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
30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没有具体意义或意义模糊的词语,主要用于构建句子结构、衔接语意关系,或者表示语气、情感等。
以下列举了30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常见用法和意义:1.乃:表达原因、结果等关系,相当于“因为”、“所以”。
2.之:起连接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地”等。
3.以:表示目的、手段、条件等,相当于“为了”、“用”、“如果”等。
4.为:起连接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为”等。
5.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然而”。
6.乎:用于疑问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7.亦:表示“也”、“还”等,用于肯定句、疑问句、否定句等。
8.方:表示目的、结果等,相当于“为了”、“以至于”等。
9.将:表示将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要”、“将要”等。
10.故:表示原因、结果、连词等,相当于“所以”、“因此”等。
11.即:表示连词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就是”、“也即是”等。
12.乃:表示结果、动作让渡等,相当于“才”、“只是”等。
13.焉:表示地点、程度、方式等,相当于“在哪里”、“多少”等。
14.过:表示经历、肯定、能力等,相当于“经历”、“必定”等。
15.然:表示转折、结果等,相当于“但是”、“如此”等。
16.及:表示连接、接近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跟”等。
17.岂: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岂非”等。
18.以:表示手段、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如果”等。
19.抑:表示抑制、转折等,相当于“却”、“而是”等。
20.境:表示状态、程度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的”等。
21.虽:表示转折、让步等,相当于“虽然”、“不过”等。
22.奈:表示无奈、惋惜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可怜”等。
23.还:表示还回、表示程度等,相当于“还给”、“更加”等。
24.物:泛指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东西”、“物品”等。
25.必:表示肯定、必须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定”、“必须”等。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 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5个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何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战?(《曹刿论战》)且1.用作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河水清且涟漪。
(《伐檀》)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如: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黔之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一.之的用法及意义:1) 代词,他,他们,它,它们或自称:a.公与之乘;b.公与之乘;c.陈胜佐之;d.肉食者谋之;f悉以咨之;g.属予作文以记之。
2)结构助词,的:a.小大之狱b.三里之城c.天子之怒;d.物外之趣;f.古仁人之心3)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无实意: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心之所向;c.孤之有孔明;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f.虽我之死;g.日月之行;h.当余之从师也;m.髻鬟之始掠也;l.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4)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无实意,助词:a.何陋之有?b.宋何罪之有?5)音节助词,不译:a.公将鼓之;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c.怅恨久之6)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助词:a.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b.马之千里者;c.北顾黄河之西流7)动词,去,到,往:a.辍耕之垄上;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c.吾欲之南海;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8)表示同一关系,代词,这样的,那样的,这类的:a.魁父之丘;b.云梯之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二、其的用法和意义:1)代词,他,他们,它,它们(的):a.百姓多闻其贤;b.以彰其咎;c.其妻献疑曰;d.增其旧制;f.恐前后受其敌2)指示代词,这,那(种,个,样),其中的:a.不能名其一处;b.其一犬坐于前;c.欲穷其林;d.以其境过清;f.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g、其一富,其一贫;h.其人视端容寂3)副词,难道,怎么,表反问语气:a.其真无马耶?b.其如土石何?4)副词,表推测语气,恐怕,大概:a.其真不知马也5)副词,表期许语气,加强语气:a.安陵君其许寡人6)连词,如果:a.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三、而的用法:1)表并列,又,并且:a、黑质而白章;b、中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起坐而喧哗者;d、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f.泉香而酒洌;g.溪深而鱼肥2)表递进,而且:a、邹忌修八尺又余,而形貌昳丽;b、学而时习之;c、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f、蔚然而深秀者;3)表顺承,就,然后或不译/a、野芳发而幽香b、夺而杀尉;c、温故而知新;d、择其善者而从之;f、既醉而退;g记之而去;h、收而攻蕲;m、启窗而观4)表修饰,不译,或译为“着”或“地”:a、朝而往,暮而归;b、面山而居;c、笑而止之曰;d、暮而果大亡其财;f、随波而逝;g、挺剑而起;h、见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5)表转折,却,但是,可是:a、人不知而不愠;b、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c、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d、而不知人之乐6)表因果:a、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b、水落而石出者7)表假设: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四、以的用法:1)介词,把: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b、因以之为号;c、以丛草为林;d、投以骨;f、必以分人;g、以头抢地;h、以书假余2)介词,用,拿:a、以衾拥覆;b、徐喷以烟、c、以径寸之木;d、述以文者;f、以乡人子谒余;g、以钱币覆之;h、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m、祭以尉首3)介词,凭借,依靠:a以君之力;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
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c、以残年余力4)介词,按照,依照:a、必以情;b、策之不以其道5)介词,由于,因为: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徒以有先生也;c、以其境过清;d、扶苏以数谏故;f、以是人多以书假余;g、此独以簸之故父子相保;h以游坠马6)表目的的连词,来,用来:a、以光先帝遗德;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c、属予作文以记之;d、以咨诹善道;f、杀之以应陈涉7)连词,以致(于):a、以伤先帝之明;b、以塞忠谏之路8)连词,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9)动词,以为,认为:a、先帝不以臣卑鄙;b、皆以美于徐公五、为的用法:1)介词,向,对,表动作对象:a、不足为外人道也;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2)介词,被: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士卒多为用者;c、仅有敌船为火所焚;d、山峦为晴雪所洗;f、贤能为之用;g、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介词,替,给,表动作替代;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b、请为父老歌;c、欲为圣明除弊事4)介词,为了:a、为宫室之美;b、不必为己;c、为报倾城随太守;d、乡为身死而不受;f、公输盘为楚为云梯之械5)介词,因为:a、愿为市鞍马;b、为有源头活水来c、为有暗香来6)动词,是,就是:a、中俄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知之为知之;c、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d、若为佣耕7)动词,成为,作为,变成:a、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b、以丛草为林;c、仁以为己任d、冰,水为之。
8)动词,发明,制造,制作,雕刻:a、子墨子为我为云梯b、为人五,为窗八9)动词,做,当:a、为之,则难者亦易也;b、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10)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呢:夫子何命焉为?六、然的用法:1)转折连词,但是,然而:a、然足下卜之鬼乎?b、然志犹未已。
c、然而不胜者。
d、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2)代词,这样,如此:a、人恒过然后能改;b、谓为信然;c、吴广以为然;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a.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弛然而卧。
b.用做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如:屋舍俨然;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c.用于词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4)然则,既然这样¨¨¨那么:a、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b、然则何时而乐耶七、且的用法:1)表顺承,而且,并且,连词:a、且人之患志之不立b、且立石于其墓之门;c、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2)表递进,连词,况且,何况,而且:a、且焉置土石?b、且壮士不死即已3)表并列,又¨¨又:a、而向之香且甘者;b、河水清且涟漪;c、是赵弱且怯也4)尚且,还,连词:且与与常马等不可得;b、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5)将要,将近,副词:a、年且九十b、久居,祸且及汝;c、不出,火且尽6)暂且,姑且: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b、存者且偷生;c、这个,你且收着;d、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
八、则的用法:1)表承接,于是,那么,就,副词:a、伺其欣悦,则又请焉;b、则有去国怀乡c、有仙则名;d、作则飞沙走砾f、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可是,却,连词:a、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3)表假设,如果,连词: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就是,是,判断动词: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九、者的用法:1)代人,事,物,¨¨¨的人,东西,事情,地方,原因:a:感极而悲者矣b、然而不胜者c、以中有足乐者d、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f、为忠善者g、子孙荷担者三夫h、无敢哗者;m、诸郡县苦秦吏者l、知之者不如好之者n、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2)代词,用在主语之后,表判断和复指:a、北山愚公者b、陈胜者,阳城人也;c、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d、颓然乎其间者3)用在标时间的名词后,表停顿:卿今者才略4)定语后置的标志: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5)者也连用,加强语气,重点在后者,“也“表肯定语气,者也连用表判断。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b、莲,花之君子者也6)与“若“连用,相当于”¨¨的样子“”¨¨似的“,如:a、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b、言之,貌若甚戚者十、于的用法:1)介词,在:a、战于长勺;b、其一犬坐于前;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d、多会于此f、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g、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介词,到:a、还于旧都;b、而飞于北海;c、仓鹰击于殿上d、出于秦川f、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介词,从:a、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b、发于南海c、受地于先王d、起于鲁4)介词,向,给,对,同:a、告之于帝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欲报之于陛下也5)介词,比,胜过:a、皆以美于徐公b、曹操比于袁绍c、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d、苛政猛于虎6)介词,被:受制于人7)介词,对于,对:a、万钟于我何加焉?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8)由于,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十一、与的用法:1)动词,给,给予,帮助: a、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 b、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2)和,同,跟,连词:a、吾与汝毕力平险b、与同年饮于楼上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介词,和,跟,同,介入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a、神情与苏黄不属;b、与臣而将四矣;c、与儿女讲论文义4)语气助词,表疑问,呢,吗: a、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 b、无怀氏之民与5)“相与“连用,一起,共同:相与步于中庭十二、乃的用法:1)代词,你的:家祭无忘告乃翁2)判断动词,是,就是:a、真乃神人也;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表承接,于是,就,副词:a、乃重修岳阳b、见渔人,乃大惊c、乃记之而去4)副词,才:a、去后乃至;b、乃入据陈;c、乃吾前狼假寐d、蒙乃始就学5)副词,却,竟然:a、乃不知有汉b、今甚智乃反不能及6)副词,表疑问语气:难道,怎么:高皇帝旨意,乃敢不听?十三、虽的用法:1)表转折,虽然:a、风力虽尚劲b、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2)表假设,即使:a、虽千里不敢易也;b、虽杀臣,不能绝也;c、虽我之死十四、乎的用法:1)表反问语气,呢,吗: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君将哀而生之乎c、将军岂有意乎;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f、此何遽不为福乎2)表商量语气,吧:a、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b、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3)形容词词尾,无意:宜乎众矣4)介词,相当于“于“:a、在乎山水之间也b、颓然乎其间c、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十五、焉的用法:1)句末语气助词,啊,呀:a、今其室十无一焉;b、始一反焉c、不可亵玩焉2)兼词,于之,于此: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惧有伏焉c、父异焉d、不复出焉3)疑问语气代词,怎么,哪里:a、且焉置土石?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4)句末语气助词,呢:a、又何间焉;b、夫子何命言为?c、万钟于我何加焉?十六、也的用法:1)表判断语气: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b、吴广者,阳夏人也2)表陈述或解释语气: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b、师者,所以授业解惑也c、以为且啮己也,甚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