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家文化传统和中国现代文化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儒家文化传统和中国现代文化建设

摘要:世界现代化第三次浪潮从基督教文化圈转向儒教文化圈,中国为充分 求得更好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儒教伦理中有利于现代化进程的合理性因素。

关键词:亚细亚生产方式 儒教伦理 现代化进程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解读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最早提出了原始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 代资产阶级几种社会形式,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从社会发展类 型的角度排列出几种生产方式,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 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① 。马克思以 “亚细亚”这一地域名词来修饰亚洲的生产方式。

在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对东方亚细亚社会做了进一步的思考。根据 马克思的研究,以中国、印度语俄罗斯为代表的东方亚细亚社会处于原始公社或 农业公社的发展阶段。分别看来,他们基本上没有走向奴隶制,也没有导致封建 制,而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亚细亚模式。这一判断的逻辑依据是:亚细亚生产方 式保存着土地公有制,与原始公社制接近,而欧洲的封建生产方式则是典型的土 地私有制,并演变为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②

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亚洲公社制。马克思认为“公社”是亚洲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这样

“公社”被称为“农村公社” 的公社形式在印度与俄国表现的特别明显。在印度,

而在俄国被称为“村社” 。农村公社最坏的一个特点就是社会被分解成许多摸样 相同却互不联系的原子现象。 ③ 印度的农村公社将印度前现代的自然经济保护得 为最完整,也就极大地阻碍了印度社会的进步。1845 年,哈克斯特豪森在其出 版的《对俄国的内部关系、人民生活特别是农村设施的考察》一书中,公布了他 :广袤的俄国平原上存在着大量的、活生生的类似于印度公社的“村 的“发现”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页。

②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9­61页。

社”

。 ① 血缘共同体、社会组织上的家长制、土地制度的原始共有,是亚细亚共社

制的基本特点。

第二,亚洲的原始公有。马克思在与恩格斯的通信中说: “贝尼尔埃完全正

确地看到,东方(他指的是土耳其、波斯、印度斯坦)一切现象的基础是不存在

土地私有制。这甚至是了解东方天国的一把钥匙。

” ② 恩格斯同意马克思的观点,

“不存在土地私有制,的确是了解东方的一把钥匙。这是东方全部政治史 他说:

“在亚细亚的(至少是占优势的)形式中,不 与宗教史的基础。

” ③ 马克思强调:

存在个人所有,只有个人占有;公社是真正的实际所有者;所有财产只是作为公

” ④ 印度不存在土地私有,即使是“集体房屋和集体住所” 共的土地财产而存在。

也是公有。这样的土地公有在近代的俄罗斯保存依然完好, “这种形式按照这些

民族保持传统的程度或多或少地保留下来, 斯拉夫人中的公社所有制就是这个例

。 ⑤

子”

第三,国家力量的强大。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农村公社的“原子式”结构

“各 导致的无交换状态时亚细亚社会长期停滞的原因, 也是东方专制主义的温床。

个公社相互间的这种完全隔绝的状态, 在全国造成虽然相同, 但绝非共同的利益,

这是东方专制制度的自然基础。 从印度到俄国, 凡是这种公社形态占优势的地方,

” ⑥

它总是产生这种专制制度。

在东方专制主义形成的原因问题上,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水利——专制”

一说。他认为,亚洲的“气候和土地条件,特别是从撒哈拉经过阿拉伯、波斯、

印度和鞑靼区直至最高的亚洲高原的一片广大的沙漠地带, 使利用渠道和水利工

,水利工程之巨大以致“迫切需要中央 程的人工灌溉设施成了东方农业的 基础”

, ⑦ 这就促成与巩固了东方专制主义。

集权的政府来干预”

第四, 亚洲停滞主义。 从总体上看, 马克思认为亚洲社会是一个停滞的社会。

这样的停滞状态不仅存在于古代亚洲,也存在于近现代亚洲。 ⑧

“一旦人类终于定居下来, 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中说:

① 吴泽:《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通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8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5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81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5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18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页。

这种原始共同体就将依种种外界条件(气候的、地理的、物理的等等条件),以 及他们的特殊自然习性(他们的部落性质)等等而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 ” ① 马克

” ②

思以印度为观察对象,认为“孤立状态是它过去处于停滞状态的主要原因。

农村公社顽固地存在着, 表征着亚洲某些民族在社会 “发育” 中的停滞状态, 犹如动物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返祖”现象。也就是说,农村公社的存在,也是人 类文明进程中的“返祖”现象。 ③

二、中国式的“朝代循环”

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运动为起点。 而根据领导 力量和运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这一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860 年至1911年, 这一阶段是清王朝最后50年中试图挽救自身衰亡而进行的现代化 的努力。第二阶段,从1912年至1949年共和时代争取要按照西方资本主义模式 建立独立的现代化国家而作的努力。

从世界历史范围来看,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虽然早先出现了 早于西方的某些新发展趋向, 但未能使中国率先走向现代社会的道路。 就其原因, 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中国式的“朝代循环” ,这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独特运 动形式 。

中国的历史发展长期以来都是渐进性变革与突发性变革相结合, 但具有独特

(dynastic cycle).

性,即形成为中国式的“朝代循环”

政治上,中国的权力结构是一种高度一元的“巨型帝国”式的金字塔结构。 金字塔的顶端是高度集中的绝对皇权,金字塔的下层是一个无比宽厚的地盘,是 由地主乡绅操纵的、家族本位的、高度分散的办自然经济社会。这样一种双层板 块政治结构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板结性, 只有非常有限的容纳社会变革的能力与 功能。经济方面,传统经济结构阻碍了农业和商业的经济剩余转移到工业部门。 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体制对摄取外来科学知识的抵触和对社会变革的 抵触。 ④

总体说来,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既不是单独由“外因”引起的单向运动, 也是内外因对立两极之间的直线运动,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多线性多方向的矛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18­620页。

③ 盛邦和:《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中州学刊》2006年4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