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分享了论语里仁篇的读后感,一起了看看吧!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1《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

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

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

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

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院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

”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

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

真正的智慧,修养
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

”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

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

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担心法律惩罚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双眼,看不到。

其实小事也是如此,学生虽然知道旷课,无节制的玩游戏不利于身心,但是无法自拔于眼前的快乐,也只能接受自身前途的坎坷。

我们作为思政工作者,应该尽自我所能去提升自我眼界,完善自我,提升学生眼界,教书育人。

“仁”,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实施起来任重而道远。

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
“仁”、“礼”、“义”。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2《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

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

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

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

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

”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

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

真正的智慧,修养
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

”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

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

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担心法律惩罚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双眼,看不到。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3《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本文中有一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它的意思就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

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孟母三迁的故事以及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与此很有些相似之处,都强调优秀的外在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明白,外在环境对人各方面的影响极大,直接影响到人的整体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生活品位、处世方式等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出身时代官宦家庭的子弟,一般都是经纶满腹,温文儒雅,言行举止之间与寒素出身的人虽不敢说有霄壤之别,用泾渭分明来形容应该不为太过。

因为自小就接受某种环境的浸润熏陶,不自觉间已经将其融为自身的一部
分。

就像整日与博雅的大家为伍、与高手过招一样,自己的水平在不经意中就有了长进。

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学校,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主阵地,应该十分重视良好校园氛围的创设。

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择校”现象,其实择的也就是学校的氛围。

很多学校都提出了营造某某校园的口号,很振奋人心。

如果真正落到实处的话,前景十分喜人。

作为老师,作为教育的守望者,我们盼望着琅琅的书声充满校园,盼望着好学、礼让之风弥漫校园,盼望着文明之花开遍校园,让就学于思的孩子能健康幸福地成长。

如此,学校、教师都应允了相应的社会职责,何愁培养不出祖国之栋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