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课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c37010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3.png)
0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北魏的建立和发展
拓跋鲜卑的兴起
公元386年,拓跋鲜卑首领拓跋珪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 特东)建立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在接下来的几 十年里,北魏通过战争和征服,逐渐统一了北方地区。
北魏的统治基础
北魏在建立之初,实行了“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 将游牧的鲜卑人定居在中原地区,与汉人杂居,加速了鲜卑 人的封建化进程。同时,北魏政权也积极拉拢汉人地主阶级 ,为其统治提供支持。
提高民族自信心
孝文帝推崇儒学,提高了 鲜卑族的民族自信心,增 强了民族凝聚力。
05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局限和不足
改革的局限
民族矛盾加剧
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鲜卑族和汉 族之间的矛盾,导致社会动荡不
安。
经济基础薄弱
改革未能有效解决经济基础薄弱的 问题,国家财政困难,民生凋敝。
政治体制不健全
改革未能建立起健全的政治体制, 导致权力斗争激烈,政治腐败滋生。
改革前的社会矛盾
民族矛盾
在北魏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对各族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不断加剧,导致民族矛盾 激化。例如,北魏初期实行的“门阀制度”,将人民分为不同等级,使得汉人 与鲜卑人之间的不平等加剧。
阶级矛盾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也日 益尖锐。同时,官僚地主阶级的腐败和奢靡之风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不满。
提供了改革经验
孝文帝的改革为后世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如宋元明清 时期的变法。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
孝文帝推崇儒学,传承了中华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做出了贡献。
历史意义和价值
维护国家统一
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中央 集权,有利于维护多民族 国家的统一。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课件(共24张PPT)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课件(共2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4278065a1c7aa00b42acb06.png)
读一读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 孝文行改革,旧俗尽扫光。 均田加俸禄,南迁到洛阳。 鲜卑封建化,民族融合强。
完善孝文帝档案
北魏 孝文帝
档案:
名:拓跋宏(后改姓元) (467-499)
出生时代:北魏,为魏高祖, 亦称为魏孝文帝。 出 生 地:北魏平城(今山西 大同北) 民 族:鲜卑族 信 仰:佛教 特 长:诗赋 传世佳句:
左一隅独未照。 历史评价:
大力推行汉化政策,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是古代杰出的少数民 族政治家,改革家
从平城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
地理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地处偏僻,气候恶劣,交 通不便,难有效控制中原
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
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中心地位
有利于争取汉族
地主的合作
经济落后,生产不能满足, 粮食供给困难
农业生产发达
易受强敌“柔然”威胁, 不利于控制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和南下 征服较弱的“南齐”
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比较表
民 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 化
以农耕 汉族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 方 以游牧 逐水草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少数民族 为主
而居
二、改革的内容
(一)前期
特点: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以迁都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二)中后期
特点: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二、改革二的、内容改革的内容
北朝
东魏 北齐
魏
十六国 北魏
东
西
蜀
汉
晋
西魏 北周 隋
吴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南朝
内迁各族分布图
鲜卑
鲜卑 羌qiāng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af2127587c24028915fc3c2.png)
《敕勒歌》(北魏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学习交流PPT
1
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
北朝
方
东 汉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东魏北齐 西魏北周
隋
东晋 宋齐梁陈 朝
南
南朝
方
学习交流PPT
2
学习交流PPT
3
学习交流PPT
学习交流PPT
20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
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
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
4
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 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 时期。
• ⒉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 ⒊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民族大
融合时期。 • ⒋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
展较快。
学习交流PPT
5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一是在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二是在赋税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学习交流PPT
9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各地豪强地 主聚族而居,纷纷以宗族乡党的形式,占据有利地势 筑坞立堡,割据一方,武装自卫,从事生产,维持生 存。这些豪强地主称为宗主,坞堡里的农民实际上是 坞堡主控制的依附程度不等的农民,向坞堡主交纳地 租,承担劳役和兵役。魏道武帝建立北魏政权时,为 了取得各地宗主的支持,被迫承认宗主在地方上的势 力和他们的政治经济权利,并任命他们为政府收纳地方 租税,征发兵役、徭役。这种宗主督护制有许多弊端, 宗主往往隐瞒户籍借此逃避赋役。
《孝文帝改革措施》ppt课件
![《孝文帝改革措施》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a677e8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ff.png)
三长制与府兵制
三长制
设立邻长、里长、党长,负责基 层组织建设和户籍管理。这一制 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提 高了行政效率。
府兵制
将士兵户籍独立编组,集中管理 ,定期轮换。这一制度增强了军 队的战斗力,提高了军事管理的 效率。
迁都洛阳与汉化政策
迁都洛阳
将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有利于加强 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推动了民族融合 。
商业改革
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市舶司,开放海禁, 促进对外贸易。
税收改革
实行租调制,减轻农民负 担,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政治改革
官制改革
推行科举制度,选拔有才 之士担任官职。
法律改革
制定《北齐律》,完善法 律体系,维护社会秩序。
军事改革
实行府兵制,提高军队战 斗力。
文化改革
推崇儒学
文化交流
设立国子监,推广儒家思想,提高人 民道德水平。
对后世改革的借鉴意义
总结词
孝文帝改革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后世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而其不足之处也值得后世改革 者引以为戒。
详细描述
孝文帝改革的成功经验包括:注重民族融合、加强中央集权、推行符合实际的改革措施 等。这些经验可以为后世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孝文帝改革的不足之处也提醒后 世改革者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以避免
与南朝进行文化交流,引进南方文化 元素,丰富中华文化内涵。
佛教兴盛
支持佛教发展,修建寺庙,弘扬佛法 。
03
具体改革措施
均田制与租调制
均田制
将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同时限制了 豪强大族的土地兼并。这一制度确保了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735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735人教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34dacc302768e9951e738f4.png)
• ⒊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 民族大融合时期。
• ⒋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 经济发展较快。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2、有利条件——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 3、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4、推动力——统治者因素
孝文帝能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通过创建新制、迁都洛 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 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这有利于北方 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 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 基础。他是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敕勒歌》(北魏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
北朝
方
东 汉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东魏北齐 西魏北周
隋
东晋 宋齐梁陈 朝
南
南朝
方
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 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 割据的时期。
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年由平城迁到洛 阳。 (3)目的: 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3、后期——移风易俗 (1)特点: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 ①易服装: 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②讲汉话: 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④通婚姻: 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⑤改籍贯: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三、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开课PPT课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开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cfeb50a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4.png)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措施
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2、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
A、各民族间的战争
B、统治阶级的政治改革
C、各族人民的长期交往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
A、均田制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
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为隋、唐所沿用, 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 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局限性: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根本抑制土地兼并。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前期——制度改革(冯太后主持) (重点是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你对这个时代还知道些什么?
• 花木兰 孔雀东南飞 梁祝 驸马 门神 • 王羲之 顾恺之 祖冲之 陶渊明 • 谢灵运 郦道元 九品中正制 • 淝水之战 北府兵 麦积山石窟 •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莫高窟 少林寺 • 《齐民要术》 《说文解字》 《文心雕龙》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1)背景:
材料 :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
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 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 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 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 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 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 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 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拔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 了北魏的衰亡。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PPT课件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1cd64c1453610661fd9f4da.png)
书》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冯太后曾在北魏献文 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 朝听政”,成为北魏朝廷 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时 已开始了以汉化为中心的 社会改革,孝文帝的改革 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 开的,孝文帝改革的伟大 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 于这位了不起的巾帼人物。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充分,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 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加速了对边 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各族人民友好交往,民族融合有了新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密 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是多民族封建国 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
以农耕 汉族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 方 以游牧 少数民族 为主
逐水草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而居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孝 文 帝:
公元471年,拓跋宏即位,称孝 文帝。生于467年,卒于499年,他 四岁即皇帝位。即位19年时,冯太 后去世,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 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 的影响,
民族融合的途径或形式:一是民族迁徙:二是战争:三是友好往来: 四是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统治者政策的调整;五是和亲、通婚。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史海拾贝
《敕勒歌》的创作与翻译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cb5ea88769eae009591bec16.png)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❼新课情境导入/趣味素材激活]课前新知预习/基础自主初探❸要点探究归纳*疑难名师点拨❸典例精析导悟f典型例题探究)❺知能巩固提升/知能达标演练)冯太后对孝文帝一直存有戒心,孝文帝聪慧早 熟,冯太后担心他长大后会对自己不利,所以 并不喜欢他。
有一次,冯太后在大冷天里,把 穿着单衣的小皇帝关在一间空屋子里,3天不给 他饭吃,还打算废掉他。
后来因为大臣的劝 阻,拓跋宏才保住了皇位。
而拓跋宏从小就跟 着冯太后,对待冯太后就如亲生母亲一样。
所 以,即使被责罚也毫无怨言。
在这两个人的努 力下,北魏进入发展的新时期。
请思考: 1. 冯太后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有怎样的影响? 2. 北魏孝文帝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结果如何?新课情境导入/趣味素材激活 厂••…温馨提示 ...... ..... •: I 如杲您在观寿仁谡件的过I g耘中出戎屈字现社请关闭折麦 j 有的灯乳靈复打开可正常观| *谢・若有不便,啟请谅解! 孝文帝课前新知预习/基础自主初探、^***^ja©自主预习/基础检测I ■■7、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概况:(1) 主持者:冯太后。
(2) 改革重点:建立各种新的制度,以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2.措施:⑴制定一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② 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
俸禄由一国家统一 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准官吏自筹。
③ 影响:使吏治有所好转,成为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原 因。
(2) 推行均田制:① 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①背景:, 贪污成风。
②内容: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作用: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 设立三长制:①目的:配合均田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②内容: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③职责:检查一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④作用:使国家从_史主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完整版课件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完整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314bf35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78.png)
俸禄制 均田制
三长制
租调制
改革前
俸禄制 官吏……
改革后
官吏……
吏治好转,矛盾缓和,政局安定,为各项改革 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均田制
改革前提: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改革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 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为后宫,并分 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同 时还将北魏公主下嫁汉族地主,鲜卑、汉 族互为姻亲。
同时规定迁至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 阳为原籍。
小结:改革后期——孝文帝的移风易俗
1.特点: 由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⑴易服装
⑵讲汉话 ⑶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⑷通婚姻 ⑸改籍贯
面对众多守旧反迁都的势力,请你设计 一下孝文帝会用什么更高明的手段达到其 迁都的目的?
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年由平城迁都到洛阳。
迁都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三、改革后期——孝文帝的移风易俗
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请你以北 魏人的身份谈一谈风俗习惯发生 了哪些巨大的变化?
一、改革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
⑵推行均田制 ⑶设立三长制
配合
⑷推行租调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北魏平城遗址
平城
洛阳
各抒己见: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1.孝文帝自身的原因。
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教养之下,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认为鲜卑族必须学习汉族 文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
3.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共35张PPT)
![3.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共3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959c5b9284ac850ad0242b2.png)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 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 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
北魏文成帝皇后文 明皇后——冯太后
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 祖母冯太后。冯出身于汉族,对孝 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汉文 化教育,亲自督促学习儒家经典, 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指导他阅读 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 后对文帝管教很严,要求孝文帝身 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文帝的 表现,不报则加以责罚。在冯太后 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 生了浓厚兴趣。 孝文帝意识到本民族的落后, 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 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改革 影响是深刻的。
1、与汉族“同文轨”;利于“移风易俗”; 黄河 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 2、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南北15 里,“十万九千户”,约60万人口,是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 最大的城市。该城以里坊制度布局管理,其格局为隋唐长安 城、洛阳城所仿效。
魏晋南北朝(220—589)
对这个时代,你知道些什么?
花木兰 梁祝 王羲之 顾恺之 祖冲之 陶渊明 九品中正制 淝水之战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莫高窟 少林寺 《齐民要术》 《说文解字》 《文心雕龙》
这两尊北魏骑马 武士陶俑令我们 想起北魏骑兵纵 横驰骋、骁勇杀 敌的战争场景。 “马背上得天 下”,是魏晋南 北朝时期北方游 牧民族迅速崛起、 逐鹿中原、饮马 长江的普遍现象。
迁都洛阳
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拔澄讨论迁都洛 阳的问题。魏主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 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 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 宅,和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拔澄的回 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辑平九服,苍生闻 此,应当大庆。” 1、根据材料,概括“魏主”迁都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洛阳的原因是什么?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PPT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PPT](https://img.taocdn.com/s3/m/6d90388b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11.png)
改革旳不足之处
1、忽视了北部边境
2、忽视了军事上旳改革
3、全盘吸收汉文化
4、后继乏人
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3、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旳;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波折性。
民族融合:汉化与封建化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从图片中 两尊佛像 及材料中 你又能得 到什么认 识?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横蛮精悍之血,注入中 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 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民族旳交流与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华(为 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1、北魏崛起➢并北统方一长黄久河战乱流,域人(民改渴革望前统提一。)
➢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 魏晋:游牧至➢山北西魏和军内事蒙力古量强,骑兵强悍。 东晋:建立代➢国北,不魏久接为受前了秦汉所文灭化,加紧了发展。 386年拓拔珪重建北魏, 思3索98:年北迁魏都何平以城能在这么多旳民族政权中脱颖而出, 完4毕39一年统拓北拔方焘旳统伟业呢? 一黄河流域
4.革除旧俗:
(1)措施:
①易服装: 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 ②讲汉话: 要求朝臣讲汉话; 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 第高下选拔人才
改汉姓
定门第等级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 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下 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 氏门第最高外,以穆、 陆、贺、刘、楼、于、 嵇、尉八姓为首,其门 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 卢、李、郑)相相应; 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ppt北魏孝文帝改革(共28张)
![ppt北魏孝文帝改革(共28张)](https://img.taocdn.com/s3/m/1d0ef92e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7d.png)
孝文帝改革(gǎigé)的评价
性质: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封建化改革
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北 魏社会的发展,巩固统治
作用: 促进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社会矛盾,
巩固了封建统治
促进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最重要) 结果:
第26页,共28页。
四、改革成功的原因: 改革顺应时代潮流和民族融合的趋
势;
孝文帝的胆略(dǎnlüè)和卓识,冲破 阻力,毅然改革。
第27页,共28页。
马克思在谈到民族问题(wèntí)时,有一
段很精彩的论断:“野蛮的征服者总是 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 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2、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3、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政策,以及残酷的经济掠夺,激化了社 会矛盾。
目的: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 会的发展,进行改革。
第16页,共28页。
冯太后与孝文帝
为了缓和日益尖锐
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
的发展,孝文帝拓跋宏
即位后,
由祖母
冯太后
北魏孝文帝
主持开
(jūn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
tián)
制
意义 大量荒地被耕种,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
复发展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推动了北方内迁的少数民族改变 落后的游牧生活方式,转化为封
建农民, 推动了民族融合
第20页,共28页。
改革前的情况:
吏整
治 顿 没有明确的政 绩考核制度
没有俸禄 制度
(zhěngdùn)
方位 民族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共19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共1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a879d3a3186bceb18e8bb2b.png)
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 ---使吏治有所好转,但不能根本抑制腐败
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平城是祖宗定下来的都城,已近百年了,我们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不能迁。
北魏政府
北魏政府
宗主
州郡
农民 影响:
农民 邻长里长党长
①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②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租调制
改革前 赋税征收混乱,农民负担重;
改革后
内容:租(缴纳粮食)调(缴纳绢帛)
影响:改变以前赋税征收的混乱,减轻农民的 负担;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农业人口增多,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 亩, … …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 田 … …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 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资治通鉴》
国家所有
禁 露田
男:40亩 女:20亩
农民所有
限 桑田
男:20亩
麻田
男:10亩 女:5亩
认识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 化
“我们平城周围多数是鲜卑人,而洛阳周围多数 是汉人,语言不统一,多别扭。”
“平城是祖宗定下来的都城,已近百年了,我们 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不能迁。”
“洛阳是汉人居住区,如果把都城迁到那里,会 威胁我们的统治。”
面对众多的守旧 反迁都势力,请你设 计一下孝文帝会用什 么更高明的手段达到 其迁都的目的?
北魏孝文帝改革.ppt
![北魏孝文帝改革.ppt](https://img.taocdn.com/s3/m/3f367dc1ce2f0066f5332248.png)
(3)、三长制
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改革前)
北魏政权
农民
(改革后)
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也利于推行均田制
"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
(4)租调制
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 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一场自上而 下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旨在维护 统治的封建化运动。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1、前期—— 重点:创建新制度 公元484年,北魏帝国掀起一场反腐风 暴,郡县长官因贪污被处死的有四十余 人,这是因为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什么措 施?实施这一措施的原因是什么?
冯太后,北魏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
孝文帝改革运动的发起人与主持者之 一.由于她去世后为谥称“文明太皇太 后”,所以历史上又称她为“文明太 后”。冯太后是位典型的“铁碗女 人”。在朝廷内部政治斗争中,她沉 着果断,坚忍精明,牢牢地掌控了北 魏朝廷的军政大权,曾在献文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 朝听政”,成为北魏朝廷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时已开 始了以汉化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孝文帝第一阶段的改革 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 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于这位了不起的巾帼人物。
民族矛盾
思考:产生危机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
马背上得天下,不能在马背上治之。
4、改革的推动力
——统治者的因素 1、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积极推动北魏统 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想通过学习先进 的汉文化改变鲜卑落后的局面,巩固统治。
冯太后(公元442-49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统一黄河流域后,北魏面临的统治危机: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人民起义,社会动荡
北魏解决统治危机的改革思路: 1、弥补政治制度的欠缺; 改变基层的宗主督护制统治方式 调整混乱的赋税制度 2、取消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3、协调与缓和社会矛盾。
冯太后与孝文帝
1、孝文帝即位: 471年,拓跋宏通过禅让即位(5岁)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1)鲜卑族的崛起 族 源:东北(大兴安岭一带); 魏晋时:拓跋部游牧于山西内蒙古一带; 东晋时:前秦瓦解,北方再次分裂;
386年:建立北魏 398年:迁都平城,399年拓跋珪称帝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1)鲜卑族的崛起 (2)拓跋珪(道武帝)的改革 参照汉族统治方式
改革的措施: 分土定居; 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仿汉制设官; 延揽人才,重用汉儒,完备国家机构; 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迫在眉睫
东汉后的政权更替情况
东 汉
魏
西 十六国 晋
北朝
隋
蜀吴
东晋 南朝
公元301至460年,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建立 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燕、后燕、南燕、 北燕、前秦、后秦、西秦、前赵、后赵、成汉、胡夏等 十六个政权,此外当时还有仇池、代国、高句丽、冉魏、 西燕、吐谷浑、西蜀和翟魏等政权并存或更替,因此历 史上的“十六国”时期并不止十六个国家。
北魏帝王世系表:
道武帝:拓跋珪
魏先世曾建代国,376 年为前秦苻坚所灭。 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 同年改国号为魏。
明元帝:拓跋嗣
太武帝:拓跋焘 …… 献文帝:拓跋弘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孝文帝:拓跋宏(元宏)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严重的统治 危机,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三、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 汉族先进文化。
2、冯太后(汉族)临朝听政 (1)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
3、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4、孝文帝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北魏孝文帝改革
【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冯太后的改革措施
改革初期由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措施:
⑴俸禄制 ——以整顿吏治
俸禄制,即将官吏划分等级,发给薪资,经历了秩石制 和品级制两大阶段。秩石制源于秦国,秦汉成为定制, 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前后推行约千年。三国时曹魏 官分九品,与秩石并行。北魏太和八年,颁行俸禄制, 按官员品级发给俸禄,规定百官在俸禄之外贪赃满绢一 匹者,即处死刑。俸禄制历北齐至隋、唐统一,推行于 全国,一直沿袭至清末。
冯太后的改革措施
改革初期由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措施: ⑴俸禄制
⑵均田制 ——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占田权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 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受之田率倍之, 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太和九年《均田令》
均田制
均田,即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农民 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为国有 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
“计口授田”
“计口授田”,是拓跋氏在孝文帝之前实行了一百多 年的一种制度,带有氏族公社制度的残存,如“先贫后 富”的土地分配原则。后来制定均田法的时候,“计口 授田”精神很大幅度地被吸收进去了。
从史料中看,从道武帝拓跋珪开始统治的时候起,就 有屯田和“计口授田”。当时,拓跋氏正从游牧的原始 社会末期向定居跃进,“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 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计口授田”带“民屯” 性质,劳动者包括俘虏来的“山东六州民吏”与“徒何、 高丽杂夷”以及“百工技巧”,安排在平城附近的畿内 之地。以此为基地,逐渐向更辽远的一条农垦线上扩展。 这些劳动者身上带有强制性,很像是国家的军事隶农。 国家不仅给他们分配土地,还给农具和耕牛,这些耕牛 很大可能是对蠕蠕的战争中掠夺过来的。
均田制始于孝文帝太和九年的均田令,至唐前期一直是 政府的基本土地制度。唐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 日益严重,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
在均田制推行的时代,地主土地私有制度并未消失,而 是被纳入了均田制内。私地在不变动所有权前提下,也按 均田令规定进行了登记,充抵应受额。
均田制推行的关键,在于土地的“还受”:“诸民年及 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农民所受之田大多不准买卖,年老身死后,还田给官府。 但“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另外宅田也可以买卖。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黄河流域当时处于分裂状态 C、北魏统治范围内民族众多 D、中国正处于政局大分裂时期
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 对中原的危害。
豪右所占夺——豪强兼并土地; 民多荫附——自耕农破产,脱离政府控制; 皆无官役——政府赋税得不到保障; 倍于公赋——阶级矛盾激化; 岁饥民流——农民流亡,农业劳动力流失;
规定:受田数量男女有别;鼓励垦荒;按级别给官僚分 配公田;允许人民有条件迁移。
作用: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
冯太后的改革措施
改革初期由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措施:
⑶三长制 ——抑制地方豪强、加强基层管理
北魏初期,宗族坞堡林立。政府利用“宗主”来管理基层。 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只为宗主的私家人口, 国家不得征调。 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征 收租调、征发兵役徭役。三长直属州郡,原荫附于豪强的 荫户也成为国家的编户,这就增加了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 农数量,有利于政府收入和农业发展。
431年灭胡夏 436年灭北燕
439年灭北凉
影响: 结束西晋以来的北方分裂割据; 创造了稳定的环境,促进了生产发展; 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战书上写道:“吾今所 遣斗兵,尽非我国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 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 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这不能说明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1)鲜卑族的崛起 (2)拓跋珪(道武帝)的改革 参照汉族统治方式
改革的措施:
改革的历史意义: 拓拔部由畜牧为主的游牧生活转向农耕为
主的定居生活; 完备了国家机构,为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1)鲜卑族的崛起 (2)拓跋珪(道武帝)的改革 (3)拓跋焘(太武帝)统一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