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1年灭胡夏 436年灭北燕
439年灭北凉
影响: 结束西晋以来的北方分裂割据; 创造了稳定的环境,促进了生产发展; 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战书上写道:“吾今所 遣斗兵,尽非我国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 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 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这不能说明
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迫在眉睫
东汉后的政权更替情况
东 汉
魏
西 十六国 晋
北朝
隋
蜀吴
东晋 南朝
公元301至460年,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建立 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燕、后燕、南燕、 北燕、前秦、后秦、西秦、前赵、后赵、成汉、胡夏等 十六个政权,此外当时还有仇池、代国、高句丽、冉魏、 西燕、吐谷浑、西蜀和翟魏等政权并存或更替,因此历 史上的“十六国”时期并不止十六个国家。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黄河流域当时处于分裂状态 C、北魏统治范围内民族众多 D、中国正处于政局大分裂时期
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 对中原的危害。
豪右所占夺——豪强兼并土地; 民多荫附——自耕农破产,脱离政府控制; 皆无官役——政府赋税得不到保障; 倍于公赋——阶级矛盾激化; 岁饥民流——农民流亡,农业劳动力流失;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1)鲜卑族的崛起 族 源:东北(大兴安岭一带); 魏晋时:拓跋部游牧于山西内蒙古一带; 东晋时:前秦瓦解,北方再次分裂;
386年:建立北魏 398年:迁都平城,399年拓跋珪称帝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1)鲜卑族的崛起 (2)拓跋珪(道武帝)的改革 参照汉族统治方式
改革的措施: 分土定居; 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仿汉制设官; 延揽人才,重用汉儒,完备国家机构; 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冯太后的改革措施
改革初期由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措施: ⑴俸禄制
⑵均田制 ——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占田权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 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受之田率倍之, 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太和九年《均田令》
ຫໍສະໝຸດ Baidu
均田制
均田,即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农民 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为国有 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
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统一黄河流域后,北魏面临的统治危机: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人民起义,社会动荡
北魏解决统治危机的改革思路: 1、弥补政治制度的欠缺; 改变基层的宗主督护制统治方式 调整混乱的赋税制度 2、取消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3、协调与缓和社会矛盾。
冯太后与孝文帝
1、孝文帝即位: 471年,拓跋宏通过禅让即位(5岁)
北魏帝王世系表:
道武帝:拓跋珪
魏先世曾建代国,376 年为前秦苻坚所灭。 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 同年改国号为魏。
明元帝:拓跋嗣
太武帝:拓跋焘 …… 献文帝:拓跋弘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孝文帝:拓跋宏(元宏)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严重的统治 危机,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三、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 汉族先进文化。
2、冯太后(汉族)临朝听政 (1)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
3、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4、孝文帝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北魏孝文帝改革
【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冯太后的改革措施
改革初期由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措施:
⑴俸禄制 ——以整顿吏治
俸禄制,即将官吏划分等级,发给薪资,经历了秩石制 和品级制两大阶段。秩石制源于秦国,秦汉成为定制, 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前后推行约千年。三国时曹魏 官分九品,与秩石并行。北魏太和八年,颁行俸禄制, 按官员品级发给俸禄,规定百官在俸禄之外贪赃满绢一 匹者,即处死刑。俸禄制历北齐至隋、唐统一,推行于 全国,一直沿袭至清末。
均田制始于孝文帝太和九年的均田令,至唐前期一直是 政府的基本土地制度。唐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 日益严重,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
在均田制推行的时代,地主土地私有制度并未消失,而 是被纳入了均田制内。私地在不变动所有权前提下,也按 均田令规定进行了登记,充抵应受额。
均田制推行的关键,在于土地的“还受”:“诸民年及 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农民所受之田大多不准买卖,年老身死后,还田给官府。 但“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另外宅田也可以买卖。
规定:受田数量男女有别;鼓励垦荒;按级别给官僚分 配公田;允许人民有条件迁移。
作用: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
冯太后的改革措施
改革初期由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措施:
⑶三长制 ——抑制地方豪强、加强基层管理
北魏初期,宗族坞堡林立。政府利用“宗主”来管理基层。 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只为宗主的私家人口, 国家不得征调。 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征 收租调、征发兵役徭役。三长直属州郡,原荫附于豪强的 荫户也成为国家的编户,这就增加了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 农数量,有利于政府收入和农业发展。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1)鲜卑族的崛起 (2)拓跋珪(道武帝)的改革 参照汉族统治方式
改革的措施:
改革的历史意义: 拓拔部由畜牧为主的游牧生活转向农耕为
主的定居生活; 完备了国家机构,为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1)鲜卑族的崛起 (2)拓跋珪(道武帝)的改革 (3)拓跋焘(太武帝)统一北方
“计口授田”
“计口授田”,是拓跋氏在孝文帝之前实行了一百多 年的一种制度,带有氏族公社制度的残存,如“先贫后 富”的土地分配原则。后来制定均田法的时候,“计口 授田”精神很大幅度地被吸收进去了。
从史料中看,从道武帝拓跋珪开始统治的时候起,就 有屯田和“计口授田”。当时,拓跋氏正从游牧的原始 社会末期向定居跃进,“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 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计口授田”带“民屯” 性质,劳动者包括俘虏来的“山东六州民吏”与“徒何、 高丽杂夷”以及“百工技巧”,安排在平城附近的畿内 之地。以此为基地,逐渐向更辽远的一条农垦线上扩展。 这些劳动者身上带有强制性,很像是国家的军事隶农。 国家不仅给他们分配土地,还给农具和耕牛,这些耕牛 很大可能是对蠕蠕的战争中掠夺过来的。
439年灭北凉
影响: 结束西晋以来的北方分裂割据; 创造了稳定的环境,促进了生产发展; 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战书上写道:“吾今所 遣斗兵,尽非我国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 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 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这不能说明
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迫在眉睫
东汉后的政权更替情况
东 汉
魏
西 十六国 晋
北朝
隋
蜀吴
东晋 南朝
公元301至460年,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建立 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燕、后燕、南燕、 北燕、前秦、后秦、西秦、前赵、后赵、成汉、胡夏等 十六个政权,此外当时还有仇池、代国、高句丽、冉魏、 西燕、吐谷浑、西蜀和翟魏等政权并存或更替,因此历 史上的“十六国”时期并不止十六个国家。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黄河流域当时处于分裂状态 C、北魏统治范围内民族众多 D、中国正处于政局大分裂时期
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 对中原的危害。
豪右所占夺——豪强兼并土地; 民多荫附——自耕农破产,脱离政府控制; 皆无官役——政府赋税得不到保障; 倍于公赋——阶级矛盾激化; 岁饥民流——农民流亡,农业劳动力流失;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1)鲜卑族的崛起 族 源:东北(大兴安岭一带); 魏晋时:拓跋部游牧于山西内蒙古一带; 东晋时:前秦瓦解,北方再次分裂;
386年:建立北魏 398年:迁都平城,399年拓跋珪称帝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1)鲜卑族的崛起 (2)拓跋珪(道武帝)的改革 参照汉族统治方式
改革的措施: 分土定居; 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仿汉制设官; 延揽人才,重用汉儒,完备国家机构; 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冯太后的改革措施
改革初期由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措施: ⑴俸禄制
⑵均田制 ——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占田权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 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受之田率倍之, 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太和九年《均田令》
ຫໍສະໝຸດ Baidu
均田制
均田,即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农民 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为国有 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
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统一黄河流域后,北魏面临的统治危机: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人民起义,社会动荡
北魏解决统治危机的改革思路: 1、弥补政治制度的欠缺; 改变基层的宗主督护制统治方式 调整混乱的赋税制度 2、取消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3、协调与缓和社会矛盾。
冯太后与孝文帝
1、孝文帝即位: 471年,拓跋宏通过禅让即位(5岁)
北魏帝王世系表:
道武帝:拓跋珪
魏先世曾建代国,376 年为前秦苻坚所灭。 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 同年改国号为魏。
明元帝:拓跋嗣
太武帝:拓跋焘 …… 献文帝:拓跋弘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孝文帝:拓跋宏(元宏)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严重的统治 危机,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三、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 汉族先进文化。
2、冯太后(汉族)临朝听政 (1)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
3、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4、孝文帝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北魏孝文帝改革
【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冯太后的改革措施
改革初期由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措施:
⑴俸禄制 ——以整顿吏治
俸禄制,即将官吏划分等级,发给薪资,经历了秩石制 和品级制两大阶段。秩石制源于秦国,秦汉成为定制, 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前后推行约千年。三国时曹魏 官分九品,与秩石并行。北魏太和八年,颁行俸禄制, 按官员品级发给俸禄,规定百官在俸禄之外贪赃满绢一 匹者,即处死刑。俸禄制历北齐至隋、唐统一,推行于 全国,一直沿袭至清末。
均田制始于孝文帝太和九年的均田令,至唐前期一直是 政府的基本土地制度。唐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 日益严重,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
在均田制推行的时代,地主土地私有制度并未消失,而 是被纳入了均田制内。私地在不变动所有权前提下,也按 均田令规定进行了登记,充抵应受额。
均田制推行的关键,在于土地的“还受”:“诸民年及 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农民所受之田大多不准买卖,年老身死后,还田给官府。 但“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另外宅田也可以买卖。
规定:受田数量男女有别;鼓励垦荒;按级别给官僚分 配公田;允许人民有条件迁移。
作用: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
冯太后的改革措施
改革初期由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措施:
⑶三长制 ——抑制地方豪强、加强基层管理
北魏初期,宗族坞堡林立。政府利用“宗主”来管理基层。 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只为宗主的私家人口, 国家不得征调。 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征 收租调、征发兵役徭役。三长直属州郡,原荫附于豪强的 荫户也成为国家的编户,这就增加了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 农数量,有利于政府收入和农业发展。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1)鲜卑族的崛起 (2)拓跋珪(道武帝)的改革 参照汉族统治方式
改革的措施:
改革的历史意义: 拓拔部由畜牧为主的游牧生活转向农耕为
主的定居生活; 完备了国家机构,为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1)鲜卑族的崛起 (2)拓跋珪(道武帝)的改革 (3)拓跋焘(太武帝)统一北方
“计口授田”
“计口授田”,是拓跋氏在孝文帝之前实行了一百多 年的一种制度,带有氏族公社制度的残存,如“先贫后 富”的土地分配原则。后来制定均田法的时候,“计口 授田”精神很大幅度地被吸收进去了。
从史料中看,从道武帝拓跋珪开始统治的时候起,就 有屯田和“计口授田”。当时,拓跋氏正从游牧的原始 社会末期向定居跃进,“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 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计口授田”带“民屯” 性质,劳动者包括俘虏来的“山东六州民吏”与“徒何、 高丽杂夷”以及“百工技巧”,安排在平城附近的畿内 之地。以此为基地,逐渐向更辽远的一条农垦线上扩展。 这些劳动者身上带有强制性,很像是国家的军事隶农。 国家不仅给他们分配土地,还给农具和耕牛,这些耕牛 很大可能是对蠕蠕的战争中掠夺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