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文言文翻译
高考全国卷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
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
举孝廉,除郎中。
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
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
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
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
其为人所重如是。
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
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王涣字稚子,广汉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
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
县多奸滑,积为人患。
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
高考历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2008-2020年)

高考历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2008-2020年)2020一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祐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思惊喜,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 洵卒,赠光禄丞。
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时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敖,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
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
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很惊喜,参加殿试考中了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
高考必考文言文100篇(含翻译)

高考必考文言文100篇(含翻译)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练习(共四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2)题。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
国珍开府庆元,求士为己用。
国珍闻鼎有才,以计擒之。
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
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
持不可,曰:“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
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制。
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屡违约。
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
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
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
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
上怒,欲举兵诛之。
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
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
”乃赦之,不问。
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
(节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1.掌握实词举、习、莫(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今方氏欲举.大谋举:__________②不习.边事习:__________③莫.为计莫:__________2.掌握文言翻译基本方法(2)(2023新编,15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②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
③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3)~(6)题。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藁邑。
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高考真题文言文翻译

请翻译下列划线句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方法点拨】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二、节选自《宋史郭浩传》(全国大纲卷10(5分)(设置守备)。
44三、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山东卷10分)5(4分)(56、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令天下觖望,诚为盈溢。
臣蒙陛下、贵人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4分)(6。
7、明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
会疾廖,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
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分)(7)要求)。
四、节选自《元史•彻里》(江西卷12分)8、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
彻里曰:(4分)8?(关键词:所以、安、鬻)9、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4分)9(关键词:毁诋、左右、批其颊。
)10、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的确:“古人秉烛夜游,~有以也”2.一年的收成,年景:~凶(年成歉收)。
歉~(收成不好的年份)。
】由官吏污暴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
” (4分)10(关键词:岂、良、所致。
)五、节选自《清史稿•陶澍传》(广东卷10分)11、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
歉~(收成不好的年份)。
分)【注】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
(11“社仓法”12(3分)(12来劝励(好的)风气习俗。
13(3分) 【注】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
(13。
六、节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湖北卷9分)14、王湛字处冲,太原人。
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
历届文言文翻译题汇总

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以下是对历届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汇总,以供参考。
一、2010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战国策》翻译原文:(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翻译:我国已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如今又要行军几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二、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后汉书·吴汉列传》翻译原文:(1)禹曰:吴汉可。
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翻译: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屡次与他交谈,那人勇猛(勇敢凶猛)而有智谋,众将少有能赶得上的。
三、2012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战国策·秦策》翻译原文:(1)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翻译: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
”四、2013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史记·孔子世家》翻译原文:(1)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则经常忧愁。
”五、2014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翻译原文:(1)晋文公曰:“吾其还也。
”翻译:晋文公说:“我们还是回去吧。
”六、2015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史记·项羽本纪》翻译原文:(1)项羽曰:“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翻译:项羽说:“壮士不死即已,死就为伟大的事业献身,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就有的吗?”七、2016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史记·陈涉世家》翻译原文:(1)陈涉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翻译:陈涉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八、2017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选文:《史记·太史公自序》翻译原文:(1)太史公曰:“盖闻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翻译:太史公说:“我听说: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文言文详解

【详解详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原文】周尧卿,字(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子余。
其先(祖先)汝阴人。
尧卿警悟(机警聪明)强记(记忆力强。
成语:博闻强记),七岁善(擅长)赋诗,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还没到壮年,叫作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以学行(学问品行)知名。
天圣(年号)二年登(考中)进士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积官(累积官衔和爵位)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
卒,年五十三。
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解释)各三十卷。
【译文】周尧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阴人。
尧卿聪明机警,博闻强记,七岁时就擅长作诗,二十岁时以学识和品行而闻名。
天圣二年考中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和饶州通判。
去世时年五十三岁。
他的文集有二十卷,《诗》和《春秋》的注解各有三十卷。
【原文】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忧愁哀伤)如(像……一样)成人(状语后置句,如成人忧戚),见母氏则抑(抑制)情忍哀,不欲伤(动词使动用法,使……伤心)其(代词,代母亲)意(内心)。
母异(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惊异)之谓族人曰是(这)儿爱我如此(像这样)(状语后置句,是儿如此爱我)多(很,非常)知(懂得)孝养我矣。
卒(尽,终)能孝养,志(志气,意志)如母之言。
其于(对于)昆弟(同宗兄弟,堂兄弟),尤(特别)笃(深厚,厚道)有爱。
【译文】尧卿在十二岁时失去了父亲,像成年人一样悲伤哀痛,见到母亲就抑制情感、忍住哀痛,不想让母亲伤心。
母亲对此感到诧异,对亲戚说:“我的儿子像这样爱我,非常懂得孝顺赡养我。
”尧卿一直孝敬赡养母亲,他的志向如同母亲所说的那样。
他对待兄弟,尤其厚道友爱。
【原文】执母丧(执丧,奉行丧礼,守孝),<于>倚庐(居父母丧时所居住的简陋房子)<住>三年,席薪枕块(席,以……为席子;枕,以……为枕头;薪,木材;块,土块。
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文言文真题注释及翻译

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文言文真题注释及翻译齐助楚攻秦,取(攻占、攻取)曲沃。
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主谓间助词,取独)交善(交好、友好),惠王患(担心)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正当、正在)欢(交好、友好),子为(替、给)寡人虑之,奈何(怎么办)?”张仪曰:“王其(还是,表委婉商量语气)为臣约车(准备车马)并(和)币(金钱),臣请试之。
”张仪南(名词作状语,到南方)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于敝邑(古代对本国的谦称,犹言偏僻的地方)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尊称,指楚国)与之欢。
大王苟(如果)能闭关绝(断绝邦交)齐,臣请使(让)秦王献商于之地,方(方圆)六百里。
若此(如果这样),则是北(名词作状语,在北面)弱(使动,使…削弱)齐,西德(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于秦[状语后置句,在西面对秦国施加恩惠],而(并且,表递进)私(动词,私人占有)商于之地以为(作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通“悦”),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之于(介词,在)朝廷曰:“不榖(也作“不谷”,古代诸侯自称之谦辞)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
”群臣闻见者毕(全、都)贺,陈轸后(最后、后来)见,独(唯独)不贺。
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表转折,反而)患(祸患)必至也。
”王曰:“何也(为什么)?”对曰:“夫秦所以(…的原因)重(重视)王者,以(因为)王有齐也。
今地未可得而(却,表转折)齐先绝,是楚孤(宾语前置,使楚国孤立)也,秦又何(怎么会)重(重视)孤国?且(况且,何况)先绝齐,后责(索取)地,必受欺于张仪。
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停止)口无言,以待吾事。
”楚王使(派遣)人绝齐。
张仪反(返回),秦使人使(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暗中合盟)。
高考语文历年文言文翻译

一、例题一原文: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加以改正。
”解析:本句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翻译时要注意直译,即把原文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
同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的“善者”和“不善者”是名词,分别翻译为“优点”和“缺点”,体现了文言文中的名词活用现象。
二、例题二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翻译:世界上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伯乐却不常有。
解析:本句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翻译时要注意直译。
同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的“常有”和“不常有”是动词,分别翻译为“经常有”和“不经常有”,体现了文言文中的动词活用现象。
三、例题三原文: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翻译:燕赵的收藏,韩魏的经营,齐楚的精英,历经几世几年,掠夺他们的财富,堆积如山。
解析:本句中的“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是文言文中的并列句式,翻译时要注意将各个并列成分分别翻译出来。
同时,“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中的“剽掠”和“倚叠”是动词,分别翻译为“掠夺”和“堆积”,体现了文言文中的动词活用现象。
四、例题四原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翻译: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走到千里之外;不积累细流,就无法汇成江海。
解析:本句中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式,翻译时要注意将各个并列成分分别翻译出来。
同时,“跬步”和“小流”是名词,分别翻译为“小步”和“细流”,体现了文言文中的名词活用现象。
总结: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求学生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将文言文的意思表达出来。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直译:将原文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不添加自己的理解。
文言文高考真题翻译故事

昔年,有学子名李华,年方弱冠,聪慧过人,勤奋好学。
一日,李华得《史记》一卷,爱不释手,遂立志翻译其中一篇,以飨同好。
是篇名为《淮阴侯列传》,记淮阴侯韩信之事。
淮阴侯,姓韩,名信,淮阴人也。
初,韩信虽贫,然胸怀大志,欲求一展鸿图。
时,刘邦起兵反秦,韩信遂投刘邦麾下,以其智谋,助刘邦建立汉朝。
故事如下:淮阴侯者,淮阴人也。
少时,家贫,无以为生,乃以编草鞋为业。
韩信虽贫,然胸怀大志,欲求一展鸿图。
时,刘邦起兵反秦,韩信遂投刘邦麾下,以其智谋,助刘邦建立汉朝。
韩信初投刘邦,刘邦未之重用。
一日,刘邦设宴,群臣皆至。
宴间,刘邦问:“吾与众位大臣,谁可当此重任?”群臣皆默然,不知如何回答。
此时,韩信挺身而出,对曰:“臣韩信,虽不才,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刘邦闻言,大喜,遂拜韩信为将。
韩信拜将后,率兵征战,屡立战功。
刘邦遂封韩信为淮阴侯,赐予万户之封。
淮阴侯感激涕零,誓死效忠刘邦。
后,刘邦病重,吕后欲谋夺皇位。
淮阴侯闻之,遂起兵讨伐吕后。
吕后闻讯,大惊,遂与韩信决战。
两军对垒,韩信以智取胜,吕后败退。
韩信乘胜追击,欲一举消灭吕后势力。
然,韩信之败,非吕后之过,乃韩信之过也。
韩信自恃才高,不遵军纪,骄横跋扈,致使部下离心离德。
吕后乘机离间,韩信遂被部下所害。
淮阴侯韩信,一代名将,竟因骄横而丧命。
后世之人,皆以韩信为鉴,诫骄戒躁,勤政爱民。
李华翻译此篇,感慨万分。
他深知,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韩信之败,实乃人生之败。
然,人生之路,曲折坎坷,唯有谦虚谨慎,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李华将此篇翻译完毕,心中豁然开朗。
他深知,学问之道,在于勤奋。
他立志,今后定要勤奋好学,不负韶华,以成一己之才。
自此,李华更加努力地学习,终于成为一代才子。
他翻译的《淮阴侯列传》,流传后世,成为后世学子学习的典范。
故事至此,李华感慨道:“人生在世,当如淮阴侯韩信,立志高远,勤学苦练,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言罢,李华捧卷而泣,立志要以韩信为榜样,奋发向前。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历年真题、易错题专项(文言文阅读之翻译题)练习(附答案)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历年真题、易错题专项(文言文阅读之翻译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二月,定卫所官军及将帅将兵之法。
有事征伐,诏总兵官佩将印领之,既旋,则上所佩将印于朝。
权皆出于朝廷,不敢有专擅。
丙辰,禁宦官预政典兵。
上曰:“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
”二年秋,命吏部定内侍诸司官制。
上曰:“古时此辈所治,止于酒浆醯醢,司服守祧。
驭之之道,但当使之畏法,不可使之有功。
有功则骄恣,畏法则检束。
”冬十月,诏天下郡县立学。
上谕中书省臣曰:“朕谓教化之道,学校为本。
今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
”八年春,诏天下闾里皆立社学,延师儒教子弟,有司以时程督,谕曰:“致治在于善俗,善俗在于教化。
教化行,虽闾阎可使为君子;教化废,虽中材或坠于小人。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事征伐,诏总兵官佩将印领之,既旋,则上所佩将印于朝。
(2)教化行,虽闾阎可使为君子;教化废,虽中材或坠于小人。
2023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文言翻译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文言文翻译【原文】材料一: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
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
”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
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
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
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
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
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
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
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
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
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
”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
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
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
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武臣曰:“诺。
”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
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
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
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
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
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
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
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①襄子:赵襄子。
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
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
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高考文言文翻译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故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注】①故:所以。
②终:最终。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易:容易B. 终:最终C. 犹:还D. 故:所以【答案】A2. 下列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故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B. 故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C. 故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D. 故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答案】A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首先提出一个中心论点: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
B. 文章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的观点。
C. 文章最后指出,如果圣人能够“终不为大”,那么就可以“成其大”。
D. 文章通过论述“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进一步阐述了“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的观点。
【答案】C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2)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答案】(1)轻易地许下的诺言必定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
(2)因此圣人总是把事情看得很难,所以最终没有困难。
【参考译文】所以天下所有困难的事情,一定是从容易的事情开始的;天下所有巨大的工程,一定是从细微的小事积累起来的。
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功,所以能够做成大事。
那些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人,一定很少能够兑现自己的诺言;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人,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
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把事情看得很难,所以最终没有困难。
高考文言文逐字翻译真题

真题示例:(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魏,亦终将为秦所易。
安陵君弗听,吾恐安陵君国之危,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对曰:“否,臣闻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大王以地求安陵君,安陵君以地应大王,此乃传道、授业、解惑之事也。
且大王之求地,非求安陵君之地,乃求安陵君之心也。
大王若能以心求地,安陵君必以地应大王。
”秦王曰:“然则安陵君之心,寡人已得之矣。
寡人愿与安陵君共守此地,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对曰:“大王之许寡人,乃所以成大王之志也。
然臣闻之:‘智者见利思义,勇者见义思利。
’今大王欲以地求安陵君,安陵君欲以地应大王,此乃智者见利思义之事也。
大王若能以义求地,安陵君必以地应大王。
”秦王曰:“善。
”于是秦王乃与安陵君共守此地。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师”指老师,是传授知识、技能的人。
B. “义”指道德、道义,与“利”相对。
C. “共”指共同,表示一起、一同。
D. “善”指好、善,表示同意、赞赏。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②大王之求地,非求安陵君之地,乃求安陵君之心也。
解题思路:(1)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的理解。
选项A、B、C、D分别对应“师”、“义”、“共”、“善”四个加点词。
通过阅读原文,我们可以知道,A项“师”确实指老师;B项“义”与“利”相对,表示道德、道义;C项“共”表示共同;而D项“善”在原文中表示同意、赞赏。
因此,正确答案为D。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翻译时,要注意字词的正确理解,以及句子的通顺。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文言文真题注释及翻译

2022年高考乙卷文言文真题注释及翻译圣人之于(对于)天下百姓也,其(恐怕,大概)犹赤子乎!饥者则食.(拿东西给人......吃,供养).....之,寒者则衣(拿衣服给人)之,将(扶持)之养(抚育)之,育(培育)之长(抚育,使......生长)之,唯恐(只担心)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漂流,漂浮,行船)西河而下,中流(河流中游),顾(回头看)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固(指地势险要和城郭坚固)也,此魏国之宝也。
”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
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倒装句,不修德义),而禹灭之。
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古代把有罪的人驱逐到边远地区,流放,放逐)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险要的地形)。
若君不修德(修养德行),船中之人尽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也。
”武侯曰:“善(对,好,表示赞许同意的应答词)”。
武王克(攻破)殷,召(召见)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奈……何”,把……怎么办。
)?”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同时)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憎恶,讨厌)其余胥(墙壁)。
咸(都)刈(杀)厥(那些)敌,靡(没有)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
”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
”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居住)其宅(住处),田(种植,耕作)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惟亲仁,成语有“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百姓有过(过错),在予一人。
”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乎......矣,意为......地,......啊”。
)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背着)薪(柴)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气的样子)叹曰:“令吏养之。
”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到,及),治国之本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翻译下列划线句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方法点拨】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二、节选自《宋史郭浩传》(全国大纲卷10(5分)(设置守备)。
44三、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山东卷10分)5(4分)(56、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令天下觖望,诚为盈溢。
臣蒙陛下、贵人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4分)(6。
7、明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
会疾廖,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
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分)(7)要求)。
四、节选自《元史•彻里》(江西卷12分)8、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
彻里曰:(4分)8?(关键词:所以、安、鬻)9、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4分)9(关键词:毁诋、左右、批其颊。
)10、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的确:“古人秉烛夜游,~有以也”2.一年的收成,年景:~凶(年成歉收)。
歉~(收成不好的年份)。
】由官吏污暴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
” (4分)10(关键词:岂、良、所致。
)五、节选自《清史稿•陶澍传》(广东卷10分)11、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
歉~(收成不好的年份)。
分)【注】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
(11“社仓法”12(3分)(12来劝励(好的)风气习俗。
13(3分) 【注】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
(13。
六、节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湖北卷9分)14、王湛字处冲,太原人。
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
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
今日当与汝言。
(3分)(14)(3,(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
15、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
(3分)(15)(3分)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
16“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
(3分)(16)(317.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答案】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翻译】魏舒身高八尺二寸,不善于和常人交往,年轻的时候擅长射箭,如山林或野外打猎,常常收获很多,后来担任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常和部将参佐们玩射箭游戏,魏舒在旁边给他们计分。
后来有一次参加的人不够,就让魏舒充数,结果魏舒百发百中,加上他对于射箭的言辞恰如其分,极尽射箭的精妙。
七、选自《郑思肖集·自戒》(湖南卷10分)18、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
(3分)(18)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19、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19)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20、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
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3分)(20)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解析】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1)行:一词多义,此处指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法度,名词作动词,符合法度。
(2)虽,即使。
与,给予。
无故,古今异义,无缘无故。
妄: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
(3)若人,这样的人。
益,对……有好处。
两个“也”字判断句。
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21.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於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答案】B本题新颖而又回归课本,对很多考生来说是熟悉的陌生题。
单凭感觉很难选出答案,需要冷静地去分析对与错。
这四段文字均出自人教版高中必修与选修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中。
A项出自必修四《苏武传》课后第三题,意思是:“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
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
”B项出自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第四题,意思是:“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式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人却往往因为胆小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
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
回来后有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
”故正确的断法是“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
势不过诛,然土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原题就是加标点。
C项出自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第三题,意思是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但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D项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这是对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和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孟子见梁惠王》的延伸阅读,强调民本思想,意思是“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
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这护城河,筑牢这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城池、国家,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那么这就可以行得通了。
”八、节选自《小仓山房文集·与薛寿鱼书》(天津卷8分)【注】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评价薛雪,批评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
22、今执逮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2分)(22)即使是你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
23、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⑤之说为斤斤乎?(2分)【注】⑤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23)你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来为过世的祖父作传。
24、仆昔疾病,姓名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
朱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4分)【注】⑥周、程、张、朱: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均为理学家。
⑦刀圭: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
(24)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第一句的关键词是“虽”“词”。
第二句的关键词是“以”“传”“所共信”。
第三句的关键字是“活:使……活”“所以:……原因”。
九、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四川卷10分)25、贺钦,字克恭。
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听其论学,叹曰:“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
(3分)(25)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26、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
如是者十余年,虽不出户庭,而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
(3分)(26)不久,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磨练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
27、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
(4分)(27)地方官吏激起变乱,百姓就没有罪,能不杀戮而等待命令,还算得上是安分守法的百姓。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 即:即使。
而:然而。
奚:什么。
句式:而我奚以为用?要译出问句语气特点,宾语前置语序要恢复。
重点词语翻译准确,语句通顺。
(2) 既而:不久。
从:跟随。
器业:才能学识。
(3)止:停止。
尚:还算得上。
十、节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之《松江府通判许君传》(安徽卷10分)28、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
(5分)译文: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所没有的事情,于是就在河岸边立了石碑来记录此事。
29、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为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5分)译文: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难道比他们少吗?【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 以为:认为。
因:于是。
以:来。
(重点词语翻译准确,语句通顺)(2) 虽然:即使这样。
以:把。
施设:施政。
为足有为者: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
句式:岂其有歉于彼邪?难道比他们少吗?十一、节选自《苏辙集》之《伯父墓表》(江苏卷10分)30、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
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
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3分)(30)(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31、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3分)(31)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32、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
出游于途,行中规矩。
入居室,无惰容。
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
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4分)(32)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十二、编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九》(辽宁卷10分)33、周顗(yǐ)字伯仁,少有重名,神采透彻。
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顗,顗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5分)。
(33)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周顗,周顗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顗。
(译出大意给2分;“折”“校”“宗”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1)从:表示叔伯关系。
折:压倒。
校:动词,计较。
宗:尊崇。
34、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