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
高考必背文言文及解释
高考必背文言文及解释背诵高考文言文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弄清楚其中的含义,把词语、句子解释都理解透了,才能理解原文,这样才不会背得那么辛苦。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考必背文言文及解释2021,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考必背古诗文(一):阿房宫赋唐代:杜牧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不知其一作:不知乎)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有不见者一作:有不得见者)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六国灭亡,四海统一;蜀地的山变得光秃秃了,阿房宫建造出来了。
高考历年文言文翻译
一、201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翻译:孔子说:“君子的品德像风,小人的品德像草。
风吹在草上,草一定会倒。
”二、201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楚人三闾大夫屈原,遭谗被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翻译: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因遭受诽谤而被逐出,他忧愁而深思,创作了《离骚》。
三、2017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翻译:做大事不必拘泥于细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四、2016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翻译:在朝廷做官就担忧百姓,在江湖中漂泊就担忧君主。
五、2015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江水至孝感,逆流三十里,号为“黄盖”,人以为神。
翻译:江水流到孝感,逆流而上三十里,被称为“黄盖”,人们认为它是神。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高考文言文翻译的特点:1. 翻译要求准确、流畅、通顺。
翻译时要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
2. 翻译时要注意句子结构、词义、修辞等。
例如,201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中的“草上之风必偃”,要注意“草上之风”的比喻意义。
3. 翻译时要遵循原文的语序和语气。
例如,201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中的“遭谗被逐”,要注意保持原文的语序和语气。
4. 翻译时要注意文化背景。
例如,2017年高考文言文翻译中的“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要注意“大行”和“大礼”的文化内涵。
5. 翻译时要适当添加一些解释性语句,使翻译更加通顺易懂。
总之,高考文言文翻译是考查学生文言文理解和翻译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高考文言文翻译的特点和考查内容,从而在备考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翻译水平。
高考必背文言文加翻译
高考必背文言文加翻译导语:高考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把握规律,成功将水到渠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考必背文言文加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初中学生必背文言文(80篇之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2、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高考语文经典文言文翻译
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臣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江,舍舟登陆,结庐南阳,too居陋巷,不求闻达。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嗟久叹,谓臣曰:“吾待天下士,以信义为本。
”故五月渡江,深入不毛,欲以一统天下,退而求之,未尝不叹其志之壮也。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江,舍舟登陆,结庐南阳,too居陋巷,不求闻达。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高中文言文大全及翻译精选6篇
高中文言文大全及翻译精选6篇精选高中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篇一赤壁赋苏轼〔宋代〕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冯通:凭)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共适一作: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
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
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
高考必考文言文100篇(含翻译)
高考必考文言文100篇(含翻译)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高考文言文翻译整理
高考文言文翻译整理
1、爱
①故以其爱不若燕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亲爱疼爱
②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柳毅传》心爱的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爱护
④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书博鸡者事》爱戴
⑤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怜惜爱惜
⑥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舍不得吝啬
⑦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喜爱爱好
2、安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安定
②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稳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安适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奉养
⑤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抚慰安抚
⑥敬亭亦无所不安也《柳敬亭传》安心
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怎么。
语文高考文言文翻译
(7)注意用典的语句 )
例1: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译:(人民的灾难)使我像白居易那样泪湿青杉, :(人民的灾难)使我像白居易那样泪湿青杉, 人民的灾难 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例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译: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次建立霍去 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兴兵北伐, 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业,由于草率从事, 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 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例3: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练习 1.至于智伯 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至于智伯, 1.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译文:至于智伯, 译文:至于智伯,像对待国家栋梁一样对 待我,因此我就像国家栋梁(报效君王) 待我,因此我就像国家栋梁(报效君王)一 样报效他。 样报效他。 2.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 2.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 所得俸禄 译文:他得的俸禄, 译文:他得的俸禄,都用来供给别人的孤儿 孤女穿衣吃饭。 孤女穿衣吃饭。 3.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 3.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 既加之以刑 之路也。 之路也。 译文: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 译文: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 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一)如何达到“信”的要求 如何达到“
高考文言文带翻译及注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夫子哂之。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孔子曰:“善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位弟子陪坐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所以不要因为我而感到拘束。
平时你们常说:‘没有人了解我。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忙回答:“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遭受了军队的侵扰,接着又遭遇了饥荒。
如果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后,可以让人们勇敢,并且懂得道义。
”孔子微笑着。
“冉求,你怎么样?”孔子问。
冉求回答说:“如果是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后,可以使百姓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那就等待有德行的人来实行吧。
”孔子也微笑着。
“公西赤,你怎么样?”孔子问。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赞礼的人。
”孔子说:“好呀!”“曾点,你怎么样?”孔子问。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想法不一样。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和六七个少年,一起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下游玩,然后吟诵着歌谣回家。
高考文言文以及翻译
昔者,孟子游于齐,见梁惠王。
王问孟子曰:“吾欲从事乎文学,可得闻乎?”孟子对曰:“文学之道,广大而精微,其道深矣,非一日之功也。
君欲从事文学,必先正心诚意,然后可以入其门径。
夫文学者,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君若欲平天下,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此之谓文学之道。
”孟子又曰:“君之行,一以身作则。
若身不正,虽令不从。
君若欲令民从己,必先正己,而后令之。
民者,水也,君者,舟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君若以民为舟,则必慎其行;以民为水,则必敬其德。
是故,君之德,民之望也。
君之望,民之命也。
君之命,国之兴也。
君之兴,天下之治也。
”王曰:“善哉!”于是,惠王归国,修其德,正其身,以道其民。
民亦归心,齐国大治,邻国咸服。
【翻译】从前,孟子游历到齐国,见到了梁惠王。
惠王问孟子说:“我想从事文学,可以听到一些教诲吗?”孟子回答说:“文学的道路,既广大又精深,它的道理很深奥,不是一天就能学成的。
君上想要从事文学,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的心态,真诚地对待学问,然后才能进入学问的门径。
文学是用来修养身心、管理家庭、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
君上如果想要平定天下,首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身心,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想要端正心态,首先要真诚地对待自己的意图;想要真诚地对待意图,首先要达到真正的知识。
达到真正的知识在于探究事物的本质,探究事物的本质之后,知识才能到达,知识到达之后,意图才能真诚,意图真诚之后,心态才能端正,心态端正之后,身心才能修养,身心修养之后,家庭才能管理得井井有条,家庭管理好了之后,国家才能治理得好,国家治理好了之后,天下才能太平。
这就是文学的道路。
”孟子又说:“君上的行为,要以身作则。
如果自己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人们也不会听从。
君上如果想要让民众听从自己,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然后才能命令他们。
高中必备文言文及其翻译
原文:《滕王阁序》昔闻高阳之墟,有腾王阁者,高敞临江,重楼飞阁,朱栏玉砌,云雾缭绕。
每至春秋,宾客盈门,诗人饮酒,放歌高歌。
予尝登斯楼也,极目远眺,见长江之水,滔滔东流;遥望龟山,郁郁葱葱。
思古之幽情,发而为文。
翻译:《滕王阁序》从前听说高阳的遗址,有一个腾王阁,它高耸临江,重楼飞阁,朱红色的栏杆,白色的台阶,云雾缭绕。
每到春秋之际,宾客络绎不绝,诗人们饮酒作乐,高声歌唱。
我曾经登上这座楼,极目远眺,看到长江之水滚滚东流;远望龟山,郁郁葱葱。
思考古人的幽情,便发而为文。
原文:嗟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古人秉烛夜游,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兼备。
古人云:“千里共婵娟。
”今日之滕王阁,虽非昔日之盛,然登斯楼者,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唉!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古人手持烛光夜游,美好的时光,赏心乐事,四者兼备。
古人说:“千里共婵娟。
”今日的滕王阁,虽然不是昔日的盛景,但登上这座楼的人,也足以畅叙幽情。
原文:嗟乎!人生如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吾辈虽不及古人,然亦当效法古人,勉力学问,以期有朝一日,能成就一番事业。
翻译:唉!人生如梦,富贵不能使我放纵,贫贱不能使我动摇,威武不能使我屈服。
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
我们虽然比不上古人,但也应该效法古人,努力学习,希望有一天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原文:嗟乎!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兼备。
吾辈当以古人自勉,勿以物喜,勿以己悲。
翻译:唉!天地是万物的旅店,光阴是百代的过客。
而浮生若梦,欢愉又能有多少呢?古人手持烛光夜游,美好的时光,赏心乐事,四者兼备。
我们应当以古人为榜样,不要因为物质而喜悦,也不要因为自己而悲伤。
这篇《滕王阁序》以其优美的文辞、深刻的哲理,成为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这篇序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观,从而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高考文言文以及翻译例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温习它,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三次: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复习?”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选择别人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别人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君子不只是一味的求全。
”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能够包容一切,小人则是斤斤计较,经常忧愁。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小人则与此相反。
”孔子说:“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道’就会产生。
孝悌就是仁的根本。
”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是以和谐为美的。
无论大事小事都遵循这个原则,却有些地方行不通。
知道和谐可贵,却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
高考必考的文言文翻译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曾子曰:“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何难之有?”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矣?”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问井。
子曰:“君子以德,小人以力。
”子贡问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矣?”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各地高考文言文及翻译
一、《论语》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不也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吗?”二、《孟子》原文: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孟子说:“得道的人有很多帮助,失道的人很少帮助。
帮助最少的时候,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最多的时候,整个天下都会顺从他。
用天下顺从的力量去攻打亲戚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三、《史记》原文:太史公曰:“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氏春秋》;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翻译:太史公说:“古时候富贵的人名字被磨灭,无法计数,只有那些卓越非凡的人才会被称颂。
就像周文王被囚禁时创作了《周易》;孔子处于困境时创作了《春秋》;屈原被放逐,于是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创作了《国语》;孙子被砍断双脚,《兵法》得以完善;吕不韦被贬谪到蜀地,世人传颂《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创作了《说难》《孤愤》;《诗经》三百篇,大多是圣贤们因愤怒而创作的。
”四、《资治通鉴》原文:唐太宗曰:“朕闻之,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朕亡一镜矣。
”翻译:唐太宗说:“我听说,用铜镜可以整理衣冠;用古事作为镜子,可以了解历史的兴衰;用人作为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我经常保持这三面镜子,以防自己犯错误。
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以上四篇文言文及翻译,不仅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学的魅力,还让我们领略了古人的智慧。
高考全国卷真题文言文翻译
2022全国乙卷 《说苑·贵德》
• (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 “将奈其士众何?
• (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 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 “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 (1)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太公而 问道:“将如何对待(处置)他们的 官员和民众呢?”
• (2)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 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 面谴责我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 好。
2015全国Ⅱ卷 《北史·来护儿传》
•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 驾游幸,深恐非宜。
•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 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 (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 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 担心不合适。
• (2)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 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 多个州。
2012全国Ⅰ卷 《宋史•萧燧传》
•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 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 (2)后来青州遭遇严重蝗灾,(这 些蝗虫)一侵入到平原郡境内就死了, (平原郡)每年都有好收成,百姓都 歌颂赵憙。
2017全国Ⅲ卷 《宋史·许将列传》
•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 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 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 (1)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 边的大臣去做难道还不行吗?为什么 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
• (2)全让门下省复核验视,有依据 法律应判死刑但情由值得怜悯的,记 录情状上报朝廷。
2020全国Ⅰ卷 《宋史·苏轼传》
•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 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高中文言文翻译全集
原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译文:我是高阳帝的后代,我的父亲名叫伯庸。
在孟陬之地的摄提贞月,我生于庚寅年。
我父亲观察我出生时的状况,赐给我一个美好的名字:名叫正则,字叫灵均。
二、《论语》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三、《庄子》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译文:庄子与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鱼儿在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的快乐。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四、《史记》原文:孔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
”译文:孔子说:“不进行教育就杀人,叫做虐;不加警告就期望成功,叫做暴;发布命令迟缓而限期紧迫,叫做贼。
”五、《诗经》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原文: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闻之,曰:“太子丹者,人臣之礼也。
”译文:燕国的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秦王听说后,说:“太子丹,这是人臣的礼节。
”七、《左传》原文:晋侯问于士蒍曰:“吾其济乎?”对曰:“君其知之。
臣闻之,一夫荷戈,足以为天下笑;然而晋国,君之国也,未可量也。
”译文:晋献公问士蒍说:“我们能够成功吗?”士蒍回答说:“您应该知道。
我听说,一个勇士手持戈矛,足以使天下人嘲笑;然而晋国,是您的国家,不可估量。
”八、《后汉书》原文:光武以谦冲自牧,浮沉天下,三十余年,然后乃定。
高中文言文大全及翻译(最新)
高中文言文大全及翻译【篇一】《师说》唐代: 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惑矣。
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 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 年十七,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 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 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 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 如果不跟老师学习, 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 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我跟从他, 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 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 我也跟从他, 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 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 无论高低贵贱, 无论年长年幼, 道理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语文高考文言文及翻译
一、文言文阅读甲: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丙: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丁:荀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戊: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
以此为义,则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不相侵伐,家无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相安。
”己: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二、文言文翻译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而不忠诚吗?与朋友交往而不诚信吗?传授的知识没有复习吗?”3.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孟子说:“行得正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偏离正道的人会得到很少帮助。
帮助最少的时候,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最多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用天下的人顺从的力量,去攻击亲戚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4. 荀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翻译:荀子说:“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就会产生。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吧!”5. 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
以此为义,则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一、文言文翻译注意“五看”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
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
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五看:一看特殊句式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省略宾语,省略介宾短语以及介词的省略)。
在复习中,考生必须对各种句式的表现形式做到心中有数,考试时才能运用自如。
如:(2004•福建)欲而得之,又何请焉?译文:(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2004•广东)不识吾子奚以知之?译文: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以上两例中,“何请”和“奚以”都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现象,翻译时须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译出。
又如:(2004•上海)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译文: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样被欺负,也—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此例中,“有见暴如是叟者”,是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只有弄明白了句式才好下手。
二看词类活用词类活用考查得比较多的是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
如:(2002•上海)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译文是: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要翻译好这个句子,须弄清“奇”字是意动用法。
又如:(2003•全国)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译文是: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
还有:(2004•湖南)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句中“全”和“名”,一个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一个是名词用作动词,知晓这两个字的活用现象,才能翻译得准确得体。
三看通假现象通假现象大致有五种情况:1、音同形似;2、音同形异;3、音近形似;4、音近形异;5、音异形似。
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有180个左右,平时注意了积累,考试时就不为难了。
如:(2002•上海春季)知者创物,能者述焉。
译文是: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传述)。
这句话考查的重点是对“知”和“焉”的理解,如果不了解“知”字的通假现象,就丢失了一个得分点。
又如:(2004•青海)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译文: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开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饮食。
(2004•江苏)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
译文: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绩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
青海卷中“裁”就是通假字,通“才”,理解为“只,仅仅”。
江苏卷中的“少”通“稍”,理解为“稍微,稍稍”。
如果对通假现象不了解,句子就很难翻译正确。
四看古今异义古今异义的考查近几年在文言文客观题中时有考查,并且多以古今异义的复合词出现。
2001年全国题考查了“反间、南面、鼓噪、扰乱”,2002年北京题考查了“穷困”,2003年北京题考查了“具有”等等,2004年则拓展到了主观翻译题中。
(2004•天津)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译文: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追击败兵。
句中的“意气”一词,就不能按现代汉语中的“意气”来翻译,否则失当。
五看固定结构固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查点。
200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就考了这样一个句子:其李将军之谓也:译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就考查了“其……之谓也”这个固定结构。
(2004•湖北)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译文: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人能够取代薛季昶。
句中“无以”就是一个固定结构。
常见的固定结构有20多种,笔者认为以下几种需特别引起注意:如……何、奈……何、若……何,译为“对(把)……怎么办呢”?如:若楚惠何?对楚国的恩惠怎么办呢?何……为、何以……为、奚以……为译为:“还要……干什么呢”?如: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上天要使我灭亡,我还要渡河干什么呢?得无……乎、无乃……乎译为:“恐怕……吧”?如: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庸……乎、其……乎译为“难道……吗”?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难道我中国果真是老大吗?二、文言文翻译“六字经”2002年起,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语句不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改为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两条,分值为5分。
2004年高考将再增一条,共三条,大概为8分。
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
由于这类试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此,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式。
综观两年高考以及平时练习,这已成为学生的拦路虎。
加强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已是刻不容缓。
那么,怎样正确地翻译文言文呢?文言文要翻译要忠于原文,沟通古今。
忠于原文,就是原文中每一个字都要落实。
如2002年北京卷“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除了语气词“也”外,都要落实。
可译成:“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识别人才。
沟通古今,就是根据古今语言差异的实际加以妥善处理,可概括为“留”、“删”、“补”、“调”“换”、“贯”六字。
“留”,就是保留不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2002年全国卷“其李将军之谓也?”中的“李将军”。
“删”,就是删略。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有人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
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
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补”,就是根据现代语言习惯或表达需要作必要的添补。
一是省略的添补。
文言文常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连词、量词的现象,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习惯加以增补。
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司马光《赤壁之战》)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二是内容的添补。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语意更顺畅,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翻译时,就要在“何以能鼓乐也”前加“不然”,语意才衔接。
“调”,就是调整语序、句序。
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习惯,对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语序调整。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换”,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3、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三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
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
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译句应换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
意义完全相反。
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换为“才离开”。
例3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
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
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贯”,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
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这往往指前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
文言文中修辞格运用的相当普遍,有些如果按字面翻译,往往会造成误解。
如:“今治水军八十万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赤壁之战》)这就是一种委婉说法。
明明大兵压境,杀气腾腾,却故意说得十分轻松自在。
对这类句子的翻译,则要意译。
一般说来,最后一个方法总是最有用的,有些同学看了这个方法就很高兴了,以为前五个都不行了。
必须说明的是,这个“贯”不能随便使用,因为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补调换),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
三、文言文翻译五法文言文翻译是对学生文言文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
翻译时需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所谓“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文风格。
“达”,就是文句要通顺,表达要准确。
“雅”,就是文字简明、优美。
中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注意对原文词语的保留、替换、增补、删除、调整,下面简介几种常用的方法:一、保留专有名词凡是专用词语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官职名、器具、度量衡名称等,均保留不译。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句子中的“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
这些专有名词不必翻译,照搬即可。
二、替换差异词语文言句中有些词语古今差异很大,需要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汉语来替换。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双音词替换单音词。
例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译为:安闲文静寡言少语,不羡慕荣华利禄。
2、用本字替换通假字,用今词语替换古词语。
如:“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这里的“知”通“智”。
3、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
有的词义扩大:如“江”“河”原专指长江、黄河,后泛指普通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如“妻子”古指妻子和儿女,今专指妻子;有的词义发生变化: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指为正义事业而失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