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势论》王羲之
王羲之《笔势论》第一章:创临章!
王羲之《笔势论》第一章:创临章!
释文:
纸如战阵,笔如刀、戟;墨如兵甲,水、砚如城池;书写者好像是将军,笔意、结构是你的策略、计谋;运笔过程中可以知道顺利与艰难,笔锋所指皆需听令;运笔曲折、如同挥戟斩杀;每点每画、错落清析,写戈画、要斩断般肯定;豪放姿肆之处、干脆磊落,着笔温润调和;顿笔时其实是写捺画一波三柔。
开始临帖时不可能得之精妙,尽其形势!第一遍搭架子写笔画,第二遍或多或少得到帖中形势,第三遍微微有点相似,第四遍加以遒润,第五遍再加上提按跳跃。
如果还是生涩,不能就此罢休;可以重复两行三行的临写!临帖要求做到熟练、形似、神似!不要计较临帖遍数!
以上纯属作者所译;如有疏漏误译,恳请指正!。
王羲之的《笔势论》
王羲之的《笔势论》一、关于“势”这一书法美学范畴的规定“势”是书法美学的重要范畴。
历代书家对“势”都有探索和研究,并留下了连篇累牍的精彩论述。
作为“书圣”的王羲之对“势”更为重视,他认为这是学书的妙诀。
对于“书性过人”倍加钟爱的王子敬即王献之,虽未亲教,却著述《笔势论》视为“家宝家珍”,反复叮嘱子敬,“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并称“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足见其已珍视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王羲之的《笔势论》对“势”作出了自己的规定,概言之,即“规矩”。
为什么这样理解呢?其一,他在《笔势论》序中说,因王献之虽“书性过人”,但仍“未闲规矩”,才述《笔势论》以开其悟。
其二,他在《笔势论》序中又说:“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指归”“模楷”者,亦规矩也。
其三,对《笔势论》归纳为:“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从他本人对著述《笔势论》的目的、内容和材料来源的论述,我们可以认为,《笔势论》中的“势”,就是“规矩”的代用语。
然而这个代用语用得极妙,恰恰是“规矩”的深化和升华。
因为“规矩”是静态的,往往表示严格和不可逾越,但板滞、僵死;而“势”是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化的,可表达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内涵。
因此,“势”更能体现“规矩”的源流和发展趋向,更能恰当地反映书体、笔法演变的过程及变化中的本来面貌。
从这个意义上讲,用“势”比“规矩”准确得多。
王羲之《乐毅论》 (越州石氏本)这也可以从王羲之的以下论述中得到证实。
他在总结当时流行书风时说:“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以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
故辨其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他指出,失“本”断“源”、无“体制”等弊端,只有“辨其所由”,才能治好。
他的本意是否可以理解为,无论是书体的变迁,还是行笔的变化,都是书法前进过程中的必然。
变是进步、是“势”所趋;但变不是随意杜撰,而是要有“本”有“源”、有“体制”,换言之,即有“规矩”,或叫有规律。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原文译文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
今述《笔势论》一篇,一篇,开汝之悟。
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
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我告诉你,子敬,我察觉你学书法的悟性超过常人,但还没有娴熟于规矩。
父亲不亲自教儿子,自古就有此说法。
现在我著述《笔势论》一篇,来启发你的悟性。
这里论到的字势,总起来有十二章,每一章都有它的意旨,定下它的标准、楷模,详细指出这方面的错误,摘出它最重要、最实际的东西,记录在这里方便适用。
可能遇到一幅字中多处变体,但很少能触及书法的根本;因转角笔的地方屡见,而没有认识到笔法的来源。
悬针垂露的笔迹,难以成为一种体制;而波浪翻空,云气蒸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腾的势态,又足以使人迷惑,所以我要辨明书法的原由,能够治愈那些病入膏肓的俗书。
现在我写《乐毅论》一本和《笔势论》一篇,留给你藏好,不要传播给外人,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们看。
深入地研究篆籀zh òu ,可以省些功夫而容易成功,编辑各家精品专长,可以让字形更清晰,体势更显著。
留心学习的人,两个月就可以见到他的灵感成功;没有灵感和悟性的人,一百天也能知道书法的根本。
这个笔论,可以说是家宝家珍,学习它还要秘藏它,会在世间享有名誉的。
笔使用太久了,写成的字就少有奇绝的,刚刚能有所成就,又精心研究,深入思考,验证了各方面的规矩,保留它最简要的梗概,作成这篇《笔势论》。
浅析王羲之《书论》与《笔势论》
浅析王羲之《书论》与《笔势论》
王羲之是古代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论著《书论》与《笔势论》均极富盛名,一直受到众多文学专家的研究和高度重视。
《书论》是王羲之的重要代表作,王羲之以此文为书法流派规范定式,被誉为“古典书法第一部著作”,其内容讲述了几种文书的书法格式,并根据西汉的文书体系概括、论述了书法的美学要求,为古今书法家们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方针。
《笔势论》是王羲之对《书论》的延伸、拓展,极富研究性,重点就是构思细节,结合书法实践分析东汉《洛书》毛笔书法形成的笔划,勾勒出书法笔划美学精髓,可以说,此著作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开创了书法理论发展的新突破。
自古以来,王羲之的《书论》与《笔势论》对古今书法家们的影响很大,其特有的见解和观点能够帮助我们探究书法文化,构建出一套科学的书法体系,这一套体系一直被沿用至今,为古今书法家们提供了理论指导。
总之,王羲之的《书论》与《笔势论》成为古今书法家们研究重点,并对书法思想的发展及书法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也为高校与高等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四)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四)【原文】视形章第三视形象体,变貌犹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
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
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圆周整。
起笔下笔,忖度寻思,引说踪由,永传今古。
智者荣身益世,方怀浸润之深;愚者不俟佳谈,如暗尘之视锦。
生而知者发愤,学而悟者忘餐。
此乃妙中增妙,新中更新。
金书锦字,本领为先,尽说安危,务以平稳为本。
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制,大小尤难。
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
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渚;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
【注释】逐势,跟随笔势;瞻颜,察视容貌;须,需要;播布,传布;研精,精研;调和,协调;锋纤,锋芒;周整,整齐;忖度(cǔn duó),揣测;寻思,思考;引说,引用解说;踪由,原因经过;荣身,荣显其身;益世,有益世间;浸润,滋润;俟(sì),等待;暗尘,积累的尘埃;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发愤,因愤激而决心努力;危,端正;务,务必;促,狭小;所,处所;横,横着;江渚,江边;抽,植物出芽或出穗;寒谷,太阳光照不到的深山溪谷。
【译文】视形章第三观察字形,拟仿体势,改变的面貌仍然相同,跟随笔势观察外貌,高低错落饶有趣味。
点画分布均匀,远近相互呼应;布局要精研,笔墨要协调。
锋芒挥运,疏密结合,铁点银钩,方圆整齐。
起笔、下笔,仔细思考,引用解说原由,古今得以永久流传。
智慧的人荣显自身又有益世间,将怀抱滋润的深远;愚笨的人不等待佳妙的言论,就像观看尘封的锦帛。
生来就知道的人奋发努力,学习中有所领悟的人忘记饮食。
这才是美妙中增添美妙,新奇中更加新奇。
珍贵的翰墨,本领居先,都说安稳与端正,务必以平稳作为根本。
间隔疏密,上下齐平,体裁均匀,大小更难。
大字要促狭它以崇尚小,小字要舒展它以崇尚大,宽窄自然而各得其所,没有丧失适宜。
横画要写得正,像孤船横靠江边;竖画则要直,像春笋破土而出在寒寂的山谷中。
【解析】从点画与结构上精心研究,书法的奥妙与魅力无穷。
王羲之著《笔势论》原文译文(下),读懂熟用必成大书法家
王羲之著《笔势论》原文译文(下),读懂熟用必成大书法家作者:王羲之这是中国书圣王羲之集毕生所学与体验,留给儿子王子敬的书法秘籍。
王羲之在《序》中明确告诫儿子,这个笔论,是家宝家珍,不要传播给外人,要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们看。
学习后,会在世间享有名誉。
本文共12章,是中国书法界最高的书法理论,是书法爱好者的宝贵指导纲要。
王羲之观形章第八夫临文用笔之法,复有数势,并悉不同。
或有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
侧笔者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
押笔者入(从腹起而押之。
又云:利道而牵,押即合也)。
结笔者撮(渐次相就,必始然矣。
参乎妙理,察其径趣)。
憩笔者俟失(憩笔之势,视其长短,俟失,右脚须欠也)。
息笔者逼逐(息止之势向上,久久而紧抽也)。
蹙笔者将(蹙,即捺角也;将,谓劣尽也。
缓下笔,要得所,不宜长宜短也)。
战笔者合(战,阵也;合,叶也。
缓不宜长及短也)。
厥笔者成机(促抽上勿使伤长。
厥,谓其美也,视形势成机,是临事而成最妙处)。
带笔者尽(细抽勿赊也。
带是回转走入之类,装束身体,字含鲜洁,起下笔之势,法有轻重也。
尽为其著而后反笔抽之)。
翻笔者先然(翻转笔势,急而疾也,亦不宜长腰短项)。
叠笔者时劣(缓不宜垂)。
起笔者不下(于腹内举,勿使露笔,起止取势,令不失节)。
打笔者广度(打广而就狭,广谓快健,又不宜迟及修补也)。
译文:作字行文用笔的方法,还有好几种笔势,罗列起来都不相同。
或有藏锋的动作大(藏锋在于从笔画的中部入笔),侧锋用笔虽然粗重但缺乏力(然而也不可提起笔只用中锋,使笔画过细而且紧绷),用押笔法入笔(从笔画的中部入笔,用笔毫的一面触纸重按称为押笔。
又可以说,正好借上一笔的余势自然地带入,这种用押笔就对了),收笔处用撮笔法(要使笔毫慢慢地收拢,必须让它如当初入笔时一样尖挺,参透这奥妙的道理,察觉它的门径和趣味)。
憩qì笔的方法是俟sì失(憩笔的笔势,要看它的长短,俟失,右边的捺脚一定要好像缺失,即缺波。
《笔势论十二章》[晋]王羲之
筆勢論十二章[晉] 王羲之目錄序創臨章第一啟心章第二視形章第三說點章第四處戈章第五健壯章第六教悟章第七觀彩章第八開要章第九節制章第十察論章第十一譬成章第十二序告汝子敬:吾觀汝書性過人,仍未閑規矩,父不親教,自古有之,今述《筆勢論》一篇開汝之悟,凡斯字勢猶有十二章,章有指歸,定其模楷,詳其舛謬,撮其要實,錄此便宜,或變體處多罕臻其本,轉筆處眾莫識其源,懸針垂露之蹤難為體制,揚波騰氣之勢足可迷人,故辨其由堪愈膏肓之疾,今書《樂毅論》一本、《筆勢論》一篇貽爾藏之,勿播於外,緘之祕之,不可示知諸友,窮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專形彰而勢顯存意,學者兩月可見其功,天性靈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筆論可謂家寶家珍,學而祕之,世有名譽,筆削久矣。
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諸規矩,存其要略,以為斯論初成之時,同學張伯英欲求見之,吾詐云失矣。
蓋自祕之,甚不苟傳也。
創臨章第一夫紙者,陣也;筆者,刀槊也;墨者,兵甲也;水硯者,城池也;本領者,將軍也;心意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策也;颺筆者,吉凶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點畫者,磊落也;戈斾者,斬斫也;放縱者,快利也;著筆者,調和也;頭角者,蹙捺也;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腳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澀,不可便休,兩行三行,創臨惟取滑健,不得計其遍數也。
啟心章第二夫欲學書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靜慮,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則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若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昔宋翼常作是書,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見繇,即潛心改跡,每作一波常三過折,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為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點如危峰之墜石,屈折如鋼鉤,每作一牽如萬歲之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趨驟,狀如驚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虯龍之蜿蜒,謂其妙也。
若鸞鳳之徘徊,言其勇也;擺撥似驚雷掣電,此乃飛空妙密,頃刻浮沈統攝,鏗鏘啟發,厥意能使昏迷之輩漸覺勝心博識之流,顯然開朗。
房弘毅《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房弘毅《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被认为是王羲之对写字技法揭秘的书论名篇,其从用笔而言,论及藏锋、侧笔、结笔、翻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从结体而言笔画“作撇字不宜迟,捺不宜缓”;合体字,则有“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若论字的大小,则“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从布白而言,则论“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当须递相掩盖”等等。
和此前的传世书法理论相比较,显然王羲之书论中的技法内容更为广泛而系统,是书法人练习书法的最佳技法理论指导。
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
作为书法爱好者,乃至书法研习之人,在书法临摹及创作过程中,将每字的书写运笔凝入王羲之的笔势意味,自然会使自己的书法具有古人先贤的书法意境。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叮叮小文库吉凶也,也入者号令也。
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者斩斫也,放纵者快利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启心章第二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乃钟繇弟子)。
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 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伏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
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基勇也。
摆拨似惊雷掣电, 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浮沈,统摄铿锵,启发厥意。
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
策略,从笔的挥运中可知顺利艰难,笔锋的出入无不应节听令,用笔的一曲一折,如同挥刀砍杀,一点一画,错落分明。
写一个飞戈,如同斩截斫zhu㈱,豪放纵肆之处,愈见峻快锋利,着笔含蓄,滋润调和,顿笔的芒角处实际是写捺一波三折的浓缩。
开始临写的时候,不可能一下子就穷尽帖的形势。
第一遍搭好架子把字写端正,第二遍少许得到帖中字的形势,第三遍写得稍微有点像帖,第四遍加以遒丽滋润,第五遍再加上抽毫跳跃,往来映带。
如果临写生涩,不能就此停下来,两行三行,临写只求写得流利劲健,不要算计临了多少遍。
A-t 八 Yk •-启心章第二学习书法的方法,先要磨好浓墨,集中意念,考虑好字形的大小、偃仰、平直、振动,这样就会使笔锋脉络互相连属。
构思成熟了,然后才可落笔写字。
如笔画平直呆板,一个字一个字像摆算筹,上下方整,前后齐平,这不是书法,顶多不过会一些点画的写法而已。
王羲之的《笔势论》
王羲之的《笔势论》羲之告子敬曰:“吾察汝書性過人,乃未閑規矩,父不親教,自古有之。
略修《筆勢論》一篇,開汝之悟。
凡斯字勢,總有十二章,章有指歸,定其模楷,詳其舛謬,撮其要實,錄其便宜。
或變體處多,罕臻其本;轉筆處衆,莫識其源。
懸針垂露之踨,難爲體制;揚波騰氣之迹,足可迷人。
故辨其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書《樂毅論》一本及《筆勢論》一篇,貽爾藏之,必勿播于外,緘之秘之,不可示諸知友。
窮研篆籀,省功而易成;纂集精專,形彰而勢顯。
有意學之者,兩月即見其功;大無性靈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筆論》,可謂家寶家珍,學者秘之,世有名譽,筆削久矣。
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諸規矩,存其要錄。
吾作此論初成之時,同學張伯英欲求見之,吾詐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傳也。
”◎創臨章第一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矛肖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領者,將軍也;心意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策也;颺筆者,吉凶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點畫者,磊落也、戈斾也、斬斫也;放縱者,快樂也;著筆者,調和也;頭角者,蹙捺也。
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澁,筆下不滑,不可便休,三行兩行,一度創臨,惟須筆滑,不得計其遍數。
◎啟心章第二夫欲學書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靜慮,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
振動則筋脉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昔宋翼(乃鍾繇弟子)嘗作是書,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見繇。
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過折;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爲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點,如危峰之墜石,屈折如鋼鈎;每作一牽,如萬歲之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趨驟然,如驚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
似虬龍之蜿蜒,謂其妙也;若鸞鳳之徘徊,言其勇也。
擺撥似驚雷掣電,此乃飛空妙秘,頃刻沈浮,統攝鏗鏘,啟發厥意。
能使昏迷之輩漸覺勝心,博識之流顯然開朗。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版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版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第一章:墨色章墨色之章,乃是书写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墨色寓意着文字的浓淡、黑白的对比以及文字的质感和层次感。
在书写中,墨色的掌握和运用至关重要。
而王羲之在此章中详细阐述了墨色的运用原则和技巧。
第二章:章法论章法,是指文字的布局和排列方式。
在书写中,章法的恰到好处能够使文字呈现出美感和意境。
王羲之在此章中特别强调了章法的准确性和谐美,以及如何通过章法的运用来展现作者的个性和气质。
第三章:激昂疾草论激昂疾草,是指字迹的激越和急促。
这种书写方式可以表现出作者的激情和冲动。
王羲之在此章中介绍了如何通过笔画的挥洒和节奏感来达到激昂疾草的效果,并且指出了激昂疾草的运用要有度,不能过于随意和粗糙。
第四章:恬淡无华论恬淡无华,是指字迹的简洁和朴素。
这是王羲之非常重视的一种书写风格,他认为恬淡无华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内在修养和境界。
在此章中,王羲之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筆势和墨色的运用来表现出恬淡无华的效果,并且强调了书写的过程中要有恬淡无华的心态。
第五章:洒脱遒劲论洒脱遒劲,是指字迹的豪放和有力。
这种书写方式能够展现出作者的豪情和坚毅。
王羲之在此章中介绍了如何通过挥洒的笔势和颤动的力度来表现洒脱遒劲的效果,并且强调了洒脱遒劲要有自然流畅的姿态,不能过分追求线条的生硬和夸张。
第六章:秀挺耐久论秀挺耐久,是指字迹的秀丽和持久。
这种书写方式能够展现出作者的秀美和细腻。
王羲之在此章中介绍了如何通过优美的笔画和方正的结构来表现秀挺耐久的效果,并且强调了秀挺耐久要有稳定中融入变化的笔势。
第七章:坚韧刚硬论坚韧刚硬,是指字迹的坚固和刚毅。
这种书写方式能够展现出作者的坚强和果断。
王羲之在此章中介绍了如何通过厚重的墨色和挺拔的笔势来表现坚韧刚硬的效果,并且强调了坚韧刚硬要有精准和稳定的笔力。
第八章:飘逸灵动论飘逸灵动,是指字迹的灵活和轻盈。
这种书写方式能够展现出作者的自由和灵活。
王羲之在此章中介绍了如何通过笔墨的轻柔和行云流水的笔势来表现飘逸灵动的效果,并且强调了飘逸灵动要有舒展自然的气质,不能过于紧缩和勉强。
房弘毅书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房弘毅书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书法堂
今天为各位带来楷书大家房弘毅先生所书的《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仅供您欣赏学习!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被认为是王羲之对写字技法揭秘的书论名篇,其从用笔而言,论及藏锋、侧笔、结笔、翻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从结体而言笔画“作撇字不宜迟,捺不宜缓”;合体字,则有“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若论字的大小,则“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从布白而言,则论“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当须递相掩盖”等等。
和此前的传世书法理论相比较,显然王羲之书论中的技法内容更为广泛而系统,是书法人练习书法的最佳技法理论指导。
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
作为书法爱好者,乃至书法研习之人,在书法临摹及创作过程中,将每字的书写运笔凝入王羲之的笔势意味,自然会使自己的书法具有古人先贤的书法意境。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用笔赋》(附译文)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用笔赋》(附译文)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
今述《笔势论》一篇,一篇,开汝之悟。
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
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创临章第一夫低者阵也,笔者刀?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笔者吉凶也,也入者号令也。
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者斩斫也,放纵者快利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启心章第二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乃钟繇弟子)。
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伏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
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基勇也。
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浮沈,统摄铿锵,启发厥意。
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
王羲之《笔势论》
王羲之《笔势论》《王羲之笔势论》被认为是王羲之对写字技法揭秘的书论名篇,其从用笔而言,论及藏锋、侧笔、结笔、翻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
从结体而言笔画“作撇字不宜迟,捺不宜缓”;合体字,则有“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若论字的大小,则“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从布白而言,则论“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当须递相掩盖”等等。
《王羲之笔势论》原文译文序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
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
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
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译文:告诉你,子敬,我察觉你学书法的悟性超过常人,但是没有娴熟于规矩。
父亲不亲自教儿子,自古就有此说法。
现在我著述《笔势论》一篇,来启发你的悟性。
这里论到的字势,总起来有十二章,每一章都有它的意旨,定下它的标准、楷模,详细指出这方面的错误,摘出它最重要、最实际的东西,记录在这里方便适用。
可能遇到一幅字中多处变体,但很少能触及书法的根本;圆精用笔的地方屡见,而没有认识到笔法的来源。
悬针垂露的笔迹,难以成为一种体制;而波浪翻空,云气蒸腾的势态,又足以使人迷惑,所以我要辩明书法的原由,能够治愈那些病入膏肓。
现在我写《乐毅论》一本和《笔势论》一篇,留给你藏好,不要传播给外人,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们看,深入地研究篆籀,可以省些功夫而容易成功,编集各家精品专长,可以让字形更清晰,体势更显著。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
第1章序告汝子敬:吾观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辨其由堪愈膏肓之疾,今书《乐毅论》一本、《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天性灵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
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
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第2章创临章夫纸者,阵也;笔者,刀槊也;墨者,兵甲也;水砚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斾者,斩斫也;放纵者,快利也;着笔者,调和也;头角者,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取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第3章启心章夫欲学书之法先干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操作数,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常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状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
若鸾凤之徘徊,言其勇也;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浮沈统摄,铿锵启发,厥意能使昏迷之辈渐觉胜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
第4章视形章视形象体变貌犹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纎,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员周整,起笔下笔忖度寻思,引说踪由永传,今古智者荣身益世,方怀浸润之深,愚者不俟。
历代书论译释楷书丛帖之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历代书论译释楷书丛帖之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系王羲之所作,被认为是王羲之对写字技法的揭秘的书论名篇,其从用笔而方,论及藏锋、侧笔、结笔、翻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
书论中的技法内容更为广泛而系统,是书法人练习书法的最好技法指导理论。
房弘毅书8.1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系王羲之所作,被认为是王羲之对写字技法的揭秘的书论名篇,其从用笔而方,论及藏锋、侧笔、结笔、翻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
书论中的技法内容更为广泛而系统,是书法人练习书法的最好技法指导理论。
房弘毅书8.1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系王羲之所作,被认为是王羲之对写字技法的揭秘的书论名篇,其从用笔而方,论及藏锋、侧笔、结笔、翻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
书论中的技法内容更为广泛而系统,是书法人练习书法的最好技法指导理论。
房弘毅书8.1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系王羲之所作,被认为是王羲之对写字技法的揭秘的书论名篇,其从用笔而方,论及藏锋、侧笔、结笔、翻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
书论中的技法内容更为广泛而系统,是书法人练习书法的最好技法指导理论。
房弘毅书8.1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系王羲之所作,被认为是王羲之对写字技法的揭秘的书论名篇,其从用笔而方,论及藏锋、侧笔、结笔、翻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
书论中的技法内容更为广泛而系统,是书法人练习书法的最好技法指导理论。
房弘毅书8.1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系王羲之所作,被认为是王羲之对写字技法的揭秘的书论名篇,其从用笔而方,论及藏锋、侧笔、结笔、翻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
书论中的技法内容更为广泛而系统,是书法人练习书法的最好技法指导理论。
房弘毅书8.1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系王羲之所作,被认为是王羲之对写字技法的揭秘的书论名篇,其从用笔而方,论及藏锋、侧笔、结笔、翻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
书论中的技法内容更为广泛而系统,是书法人练习书法的最好技法指导理论。
房弘毅书8.1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系王羲之所作,被认为是王羲之对写字技法的揭秘的书论名篇,其从用笔而方,论及藏锋、侧笔、结笔、翻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势论》王羲之王羲之的《笔势论》,对学习书法很有益处,细细的品味,每一句话都是精典。
我用了两天的时间,参考着卜希旸老师的解说,把这本文章改译成了白话文,以和朋友们分享。
由于古文的水平较低,有些句子可能理解的不到位,有错误之处请好友指正。
《笔势论》王羲之告诉你子敬(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
我观察你学书法的悟性超过别人,但仍然不够娴熟,没找到规律。
父亲不亲自教的,古来就有。
今天我著一篇《笔势论》,来开发你的悟性。
凡写字的笔势,总起来有十二章,每一张都有它的旨意,有它的标准和楷模,详细的指出了写字中各方面的错误,收集了最重要、最实际的要点,记录在这里方便使用。
一副字中的字多处变体,但很少触及到书法的根本,圆转用笔处很多,而没有认识到笔法的来源。
悬笔垂露的笔迹,难以成为一种体制。
扬波腾起的态势,可以迷惑人,但分析其理由,才能够治愈病入膏盲的病态。
今天写《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你要藏好,不要对外传播,秘密的放好,不要给朋友们看。
要深入的研究大小篆的字体,可以省去很多时间,并且很容易成功。
集各家精品之专长,字形体势更能清晰彰显。
留心学习者,两月就可见到功效,没有灵感和悟性的人,一百天也能知道书法的根本。
这篇笔论,可以说是家宝家珍,学习好还要珍藏好,能在世间留有名誉。
笔使用的太久了,写出的字很少出奇迹。
我刚刚有成就时,又精心研究,认真思考,考察了多家规律,总结出了要点,写成了这篇《笔势论》。
刚完成的时候,我的同学张伯英要求看看,我谎说丢了,自己秘密的藏着不外传。
创临章第一我们写字时,纸张就是布阵,毛笔就是刀器,墨水就是兵甲,砚台就是城池。
运笔的本领就是将军,心意就是副将,结构就是谋略,用笔者把握吉凶,笔的运行就是号令,一曲一折就是杀戮,一点一画就是落石,左右摆动就像用刀斧砍,放纵时要快捷利索,着笔时要含蓄调和,顿笔时要收缩。
开始临写的时候不可能一下子就临尽帖的形势。
一遍摆正字的每一画位置,第二遍少许有字的形势,第三遍微微像帖,第四遍就会雄劲圆润,第五遍就会临的像帖。
如果还是临写生涩,不可休止,两行三行,要临写到滑健为止,不得计算遍数。
启心章第二学习书法,先研好墨汁,集中精力思考,预想字型大小、偃仰、平直、振动,这样就会使字筋脉相连。
写前先思考,然后再作字。
若是平直相似、形状像算盘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这不是书,最多是点画的写法而已。
过去,钟繇的弟子宋翼,就这样写字,钟繇批评了他。
他三年不敢见老师,自己潜心研究,改正劣迹。
每作一波,都写三次折笔;每作一竖,要隐锋而写;每作一横,像列阵排云;每作一折,像百弓齐发;每作一点,像险峰坠石;每作一趯,屈折的像钢钩;每作一牵,像万年的古藤;每作一放纵,像快步行走。
成文后像驚蛇出水激起的浪花,好像是蜿蜒的蚯蚓,都说很妙。
若像鸾凤之徘徊,是其勇。
用笔摆拨像惊雷闪电,这是用笔的神奇,瞬间笔墨沉浮,铿锵有力,会启发人的意气,能使昏迷之人渐开心窍,能使有博识的人豁然开朗。
视形章第三观察字形,模仿字体,虽然外貌变化,其实质仍然相同,顺着笔势去观察,高低错落很有趣,点画分布均匀,远近相互呼应。
笔画的分布要精心研究,笔墨的浓淡调合好,笔锋的往来要相牵带,疏密相互配合,点铁钩银,方圆周正,起笔下笔,忖度寻思,考虑笔画的来由,方能永传今古。
有智慧的人书写,可以得到荣耀,有意于社会,能使人意识到书法的深奥。
愚蠢的人不好谈论书法,如同在昏暗之处看不到光明一样。
人生要知道发愤,学习要有悟性并废寝忘食,才能妙中增妙,新中更新。
再好的笔墨锦帖,还是用笔的本领为先。
说尽字的安稳险峻变化,必须以平稳为本,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平均其体制,大小很难。
大字贵在写小,小字贵在写大,宽窄得体,不失其宜,横则正,好像孤舟横在江上,竖则直,像春笋在山谷中挺立一般。
说点章第四每写一点,要像大石屹立,或者像蹲鸱,或像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
落笔处如鱼鹰的尖嘴,如老鼠的粪便,写所有的点,要写成这样的形状,其意义在于,不论你收获多少,所有学者都会有所开悟。
处戈章第五写“戈”字要像刀斧砍一样,如同一根杆子巍巍而立,如同高大的松树,屹立于溪流峡谷,欲倒之势又好像百钩之力的弓弩被刚刚拉开,体味“戈”的意思,奥妙难以说尽,笔锋抒放好像拉开的弓,射出的箭。
收笔时,好像虎斗龙跃,直画如临谷的劲松,钩部又像临水垂钓的悬钩,又似直插云间的山岭。
(笔势生动)斜处像倾倒的山崖,天门腾翻而大地跃动。
(笔势静穆)像四海安宁五岳封顶,(笔法的高明)像烛光明照日月静明。
(笔法的艳美)如彩绸在飘翻。
健壮章第六屈脚的写法,如同拉开弯弯的角弓,“鸟”“焉”“为”“乌”这一类字。
立人之法,象鸟立在柱头,单立人、双立人是这样。
踠脚的写法好像壮士的胳膊。
“凤”“飞”“凡”“气”类的字,要快速的牵引,如云中的闪电。
“日”“月”“目”“囚”字,笔的运动如踠脚斡旋,上捺下撚始终转折,都要和韵,不要使它忽然变化的像马蜂的腰,像鹤的膝关节。
放纵要存气力,看笔取势,行笔中要宽宏旷达,像勇士伸出钩坚强对敌。
麒麟以角相斗,龙虎以牙相争,像握紧拳头而筋蹦起,勇士身强力壮。
如果笔法到了这个程度,就是有功力了。
笔画间的牵连引带很深妙,清晰地摆在眼前,振作精神,提升意志,这是秘密,不可外传。
写右边的折钩,要迅速的带过,向下时笔豪微微分开,向左旋转要与向右的相呼应,不要让中间腰部缓慢,看笔取势,直接向下,笔法的趣意就在里面,学书的没有不醒悟的。
教悟章第七凡写字中处理笔画的办法,都不能倾倒笔豪在笔画的左右两边,左右两边相同的笔画,右边的要比左边的粗些,横画贵在纤细,竖画贵在粗壮。
分间布白,远近宜均匀,上下得体,自然平稳,当应互相掩映,不能将一画孤立的突露,展转翻笔之处,应当细细的观察再运用。
观形章第八写字用笔的方法,还有很多形式,排列起来都不相同。
有的藏锋动作大,从笔画的中部入笔。
侧锋用笔的粗重但乏力,但也不能提起笔来用中锋使笔画纤细绷。
用押笔(从笔画的中部入笔,笔豪的一面入纸重按叫押笔)者,借上一笔余力自然带入这样的押笔就对了。
结笔者入。
结笔又叫撮笔,收笔时慢慢地收拢,让它如当初入笔时那样的尖挺,考察其中的奥妙和道理,很有趣味。
憩笔者俟失。
憩笔(中间停顿)要看长短,右脚须欠些。
息笔者逼逐。
就是使笔锋尽快离纸,要用息止的笔势运笔向上,慢慢的收紧。
蹙笔者将,蹙就是捺的尖角,将笔在重压后散破而又要尽势收敛到捺脚。
要慢下笔,选好位置,捺角要粗不要长。
战笔者合,“战”是作战布阵,“合”是相互策应。
要配合默契,不要考虑是短是长了。
厥笔者成机,厥笔提笔收豪而上行,不要画得太长。
厥是说这一笔很美,要看笔画的形势,随机运笔让它成为最具妙趣的地方。
带笔者尽。
带笔就是上笔写完不间断接着写下笔,带笔要尽到位,带笔要提笔轻行,不要重按,而使笔画粗重。
带笔是回转笔锋自然运笔的方法,因为提笔而行,笔豪似乎裹束着,笔迹滋润光洁,起落笔的力度,笔法有轻有重。
尽,就是着纸之后反相逆行出锋。
翻笔者先然。
翻笔的方法用在前面,翻转笔势,速度要快,不宜长腰短项。
叠笔者时劣。
叠笔时运笔要缓,不要动作太大,动作太大容易出破锋。
起笔者不下。
起笔处不要直下,要从笔画中部开始用笔,不要露锋,起笔住笔要把握笔势,不要让其失去节制。
打笔者广度。
打笔的方法要快而重,落笔广而行笔渐窄,广就是说快而有力,而且不能迟缓和修补。
开要章第九写字的笔势,很难准确地表述出来,笔锋锐利,来去有法则,反复往来的方法,在于先精熟观察,然后下笔。
写撇的时候,不宜慢,写捺的时候不宜缓,捺脚不宜太粗太重,中间不宜太瘦细,又不亦斜,不要太尖利,不要故作菱角。
两字合一体的字,并排的不宜太宽阔,上下结构的不宜太长,单字不要太小,合体字不要太大,密胜于疏,字形短胜于长。
节制章第十学书作字的根本,需要遵守正确的法则,字的形势不应上宽下窄,也不能头重尾轻,都是不好的,也不要过于密,密则是痨病缠身,不舒坦。
又不能过于疏,疏了就像溺水的飞禽,到处疏跨不紧。
不要过于长,长了就像死蛇挂在树上,腰肢无力。
也不能短,短了则像踏死的蛤蟆。
这些都是大忌,不可以不慎重。
察论章第十一临帖的方法,很奥妙无穷。
有鸾鹊回返之体形,变化字的体型于一行之中。
或者有临着峡谷生长的长松一样的戈法,放飞龙腾一般的写于纸上。
挥笔如同峰烟起,像万把钢刀相互舞动的氛围。
笔墨落于纸上,像一尊尊石碑、盾牌般的矗立,像快步踏到江波一样的流畅锦绣。
若不端正严格的执笔方法,就无法表达作者的心灵。
我的临帖之道,废寝忘食,不懈的坚持多年,到现在稍有称意了。
譬成章第十二学习书法的途径有多种。
最初学习时要学的像模本,慢慢的写,把握好字的形势,急急忙忙就会失去规矩。
如果急于求成,书理就很难把握了。
要把握好字的形质,要快健的轻松转动手腕,大小字型没有妨碍,互不抵触。
不要以写小字容易就忙于动笔,不要以大字难写而慢慢展毫。
这些都会把字写得筋骨不协调,生动的笔画和死板的笔画混在一起.如果有一个“点”位置不合适,就像美人的一只眼睛有了毛病。
一笔“画”写的不好,就像壮士折去了一只胳膊。
给你《乐毅论》一本,为传家之宝,学这本书能得到成功,其他的也就容易学了,不要认为难学就懒惰啊。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作)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
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
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chuan错乱)谬,撮(cuo 聚)其要实,录此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
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zhou大篆字体),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tan深广)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创临章第一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
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pei旌旗)者斩斫(zhuo斧刃)也,放纵者快利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cu快速)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qiu 雄壮)润,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启心章第二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yan仰卧)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