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蝉》是苏教版(2016版)七下第四单元“诵读欣赏”中的一首诗。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本诗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教学中,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体会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3.了解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重点与难点】

1.通过关键性的词句掌握蝉的形象,从而理解诗的主旨;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资源】

图片、幻灯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炎炎夏日即将到来,此刻,我们总会想起那烦躁的蝉鸣(模拟蝉声,引起联想)。大家可知道,我们对蝉声有一种说法,说它叫的是“胡子胡子挂起”,什么意思呢?玉米成熟前要长一些胡须一样的东西,俗称“挂胡子”,它寄托着农民伯伯想要玉米大丰收的愿望。其实,寄意于蝉的做法在古代文人的创作中也极具声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初唐诗人虞世南的《蝉》。(导入比较简单明了,直接切入主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

(生齐读PPT)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体会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3.了解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通过投影展示学习目标,学生可以了解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这样学习避免快乐盲目性,提高了有效性。)

三、知人论世

虞世南(558-638)唐初书法家、文学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能文辞,工书法,亲承王羲之七代孙僧智永传授,继承了二王(羲之、献之)的书法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丽,与欧阳询、禇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正书碑刻有《孔子庙堂碑》。诗多应制之作,文辞典丽。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

其诗文也多有佳作,《蝉》最为著名,诗人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寄托了自己的人生志趣,该诗与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并称唐代“咏蝉”诗的三绝。

(知人论世是学习诗歌、理解诗歌的不二法门,突出诗人在创作诗歌时的背景,对于学生理解诗歌尤为重要,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预习检测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緌.()疏桐

..()藉.()

区分:藉/籍

请学生朗读字词,检测其预习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是否有错误,并补充其他有形近字、易混淆的字。

(学生朗读字词,不仅可以检测其预习情况,还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字词,便于引导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积累字词的习惯,也可以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为后面课文的诵读做好准备。)

五、理解诗意

(一)尽情诵读

先自由朗读课文,再听读课文,然后自由大声地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顺畅,节奏鲜明,读出情感。最后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个人展示、集体展示、黑板默写等。

(自读,意在训练学生自学自悟,疏通文意。诵读,意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技能。同时,诵读既让学生有了阅读初感,为整体品析作好铺垫,又让课堂教学书声琅琅,热气腾腾。)(二)把握诗歌

1、重点字词

緌:蝉的头部的两根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帽带。

清露:纯净的露水。

流响: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藉:凭借

2、明晰诗意

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3、合作探究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并结合相应诗句作简要分析。

【教者提示】形状习性声音

①形状——“垂緌”;②习性——“饮清露”“居高处”;③声音——“流响”(2)“饮清露”象征着什么?

【教者提示】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表面看是写蝉的食性,实际上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3)“流响出疏桐”,此处的“疏桐”指什么?

【教者提示】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象征着人品格的高洁。

(4)“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在前两句的基础上引发诗的议论。蝉声的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别有会心的强调什么?给人什么启示呢?【教者提示】强调了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不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

(补充写作背景)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相传,本诗是诗人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

启示:品格高尚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5)这首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刻画蝉,并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者提示】托物言志

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重要部分,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字词对蝉的形象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分析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词语的鉴赏分析能力。同时讨论的过程就是思维碰撞的过程,这样可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做学习的主人。)

六、难点突破

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材料链接】

1、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形象、情感】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2、卜算子▪咏梅

南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驿站外断桥旁,梅花寂寞地开放,孤孤单单,无人来欣赏。黄昏里独处已够愁苦,又遭到风吹雨打而飘落四方。

它花开在百花之首,却无心同百花争享春光,只任凭百花去妒忌。即使花片飘落被碾作尘泥,也依然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间。

【形象、情感】诗人以清新的情调写出梅花的傲然不屈,暗喻自己的坚贞不屈。

(托物言志是初中阶段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困惑点,本节课,教者在讲授《蝉》的基础上适当的链接课外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

七、知识积累

积累写“蝉”诗句

1、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若问此心嗟叹否,天人不可怨而尤。《早蝉》

2、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早蝉》

3、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画蝉》

4、一雨一番晴,山林冷落青。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闻蝉》

5、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闻蝉》

6、新蝉终夜叫,嘒嘒隔溪濆。杜宇仍相杂,故人闻不闻。《闻新蝉寄桂雍》

7、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闻蝉感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