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质量度量指标v2.0
软件质量度量

软件质量度量软件质量度量是评估软件产品质量的一种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来评估软件产品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可维护性等方面的优劣。
本文将探讨软件质量度量的重要性,介绍常用的软件质量度量指标,并讨论如何有效地进行软件质量度量。
一、软件质量度量的重要性软件质量度量对于软件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
通过软件质量度量,我们可以及时了解软件产品的优劣情况,为项目管理者和开发团队提供决策依据。
同时,软件质量度量也有助于发现和解决软件产品中的问题,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因此,软件质量度量是软件项目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常用的软件质量度量指标1. 可靠性指标:包括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平均修复时间(MTTR)等。
2. 性能指标:包括响应时间、吞吐量等。
3. 安全性指标:包括漏洞数量、安全漏洞修复时间等。
4. 可维护性指标:包括代码可读性、代码复杂度等。
5. 可测试性指标:包括代码覆盖率、测试覆盖率等。
6. 用户满意度指标:包括用户反馈、用户投诉率等。
三、如何有效地进行软件质量度量1. 设定明确的质量目标:在项目的早期阶段,确定具体的质量目标,明确需要度量的软件质量指标。
2. 选择合适的度量方法:根据项目需求和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软件质量度量方法,包括自动化测试工具、代码分析工具等。
3. 收集并分析数据:根据所选的度量方法,收集软件质量相关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相应的质量度量结果。
4. 制定改进措施:根据度量结果,发现软件质量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5. 定期复审: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定期进行软件质量复审,评估和修正质量度量方法,确保度量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6. 持续优化:软件质量度量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不断改进质量度量方法,提高软件质量度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结论软件质量度量是评估软件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软件项目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合理选择和应用软件质量度量指标和方法,可以及时了解软件产品的质量状态,帮助项目管理者和开发团队做出正确的决策。
软件质量度量如何评估软件的质量

软件质量度量如何评估软件的质量软件的质量对于任何一个软件项目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而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软件质量度量是评估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软件质量的定义入手,介绍软件质量度量的概念、方法和一些常用的度量指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评估和提升软件的质量。
一、软件质量的定义软件质量是指软件产品或系统在满足特定需求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可测试性等特性。
软件质量度量旨在量化和评估这些特性,以确定软件的功能完整性、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质量水平。
二、软件质量度量的概念软件质量度量是指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一系列相关数据,对软件产品或系统的特定特征进行量化评估的过程。
度量的结果可以帮助开发团队和管理层了解软件的质量状况,从而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常用的软件质量度量方法包括静态度量和动态度量。
静态度量主要基于文档或代码的特征,如代码行数、注释比例、代码复杂度等;而动态度量则基于软件运行过程中的性能指标、异常处理情况、系统可用性等。
三、常用的软件质量度量指标1. 功能完整性在评估软件的功能完整性时,可以考虑以下度量指标:- 功能点计算:通过对软件的功能进行分类和赋值,计算出软件的功能点数,是一种常用的度量软件规模的方法;- 业务规则覆盖率:统计每个业务规则在测试用例中的覆盖率,以了解软件的功能是否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2. 性能在评估软件的性能时,可以考虑以下度量指标:- 响应时间:记录用户发送请求后,系统返回响应的时间长度,用于评估系统的响应速度;- 并发性能:通过模拟多个用户同时对系统发起请求,并测量系统的处理能力,评估系统能否承受多用户并发访问;- 吞吐量:表示单位时间内系统能够处理的请求或事务数量,用于评估系统的处理能力。
3. 可靠性在评估软件的可靠性时,可以考虑以下度量指标:- 故障率:记录软件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故障次数,用于评估软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恢复性:评估软件在出现故障后的恢复能力,包括故障检测、故障诊断和故障恢复等方面。
软件质量度量指标与方法评估产品质量的依据

软件质量度量指标与方法评估产品质量的依据软件质量作为衡量软件产品优劣的重要标准,对于软件开发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而软件质量度量指标与方法则是评估软件产品质量的依据。
本文将深入探讨软件质量度量指标与方法,以及它们在评估产品质量中的作用。
一、软件质量度量的概念与分类软件质量度量是通过量化方法对软件质量进行度量和评估的过程。
它能够帮助我们对软件产品进行有效的评估,为软件开发和维护提供有力的依据。
软件质量度量指标可以根据评估的角度和目标进行分类。
常见的软件质量度量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功能性度量指标:用于评估软件产品的功能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例如功能完整性、功能正确性等。
2. 可靠性度量指标:用于评估软件产品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靠程度,例如错误率、故障间隔时间等。
3. 可用性度量指标:用于评估软件产品是否方便用户使用,例如易学性、易用性等。
4. 效率度量指标:用于评估软件产品在特定条件下的执行效率,例如响应时间、吞吐量等。
5. 可维护性度量指标:用于评估软件产品是否易于维护和改进,例如代码可读性、可扩展性等。
6. 可移植性度量指标:用于评估软件产品是否易于移植到其他平台,例如可移植性、兼容性等。
二、软件质量度量的方法与技术在进行软件质量度量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技术。
以下是常用的软件质量度量方法与技术:1. 静态度量方法:通过检查源代码和文档,评估软件产品的质量。
这种方法主要包括代码复杂度分析、软件文档评审等。
2. 动态度量方法:通过运行软件产品,从运行行为和效果中评估软件质量。
这种方法主要包括性能测试、负载测试等。
3. 问卷调查法:通过向软件用户和开发人员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软件质量的评价。
问卷调查法可以帮助收集多样化的意见和建议。
4. 用户反馈评估法:通过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评估软件质量。
这种方法可以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和问题,并进行改进。
5. 代码评审方法:通过开展代码评审,评估软件产品的代码质量。
软件测试中的质量度量和指标

软件测试中的质量度量和指标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环节,而质量度量和指标则是评估测试过程和结果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探讨软件测试中常用的质量度量和指标,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一、测试覆盖率测试覆盖率是衡量测试过程中代码执行情况的指标。
它能够告诉我们测试用例是否覆盖了所要求的功能和代码。
常用的测试覆盖率指标有语句覆盖率、分支覆盖率和路径覆盖率等。
语句覆盖率是指测试用例执行时是否覆盖了代码中的每一条语句。
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是否有未执行的代码块,从而发现潜在的缺陷。
分支覆盖率是指测试用例执行时是否覆盖了代码中的每一条分支语句。
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条件判断的问题,确保程序在不同分支上的表现正常。
路径覆盖率是指测试用例执行时是否覆盖了代码中的所有可能路径。
它是最全面的覆盖率指标,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测试用例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二、缺陷密度缺陷密度是指在软件测试过程中发现的缺陷数量与代码行数之比。
它能够告诉我们单位代码行数中存在的缺陷数量,从而评估代码的质量。
缺陷密度的计算公式为:缺陷密度 = 缺陷数量 / 代码行数通常情况下,缺陷密度应该尽可能地低,因为较低的缺陷密度意味着代码质量较高。
如果缺陷密度超过了预期的阈值,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改进测试过程。
三、缺陷修复效率缺陷修复效率是指在软件测试过程中发现的缺陷修复的速度和效果。
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开发团队的响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陷修复效率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进行评估:1. 平均修复时间(MTTR):指从发现缺陷到修复缺陷所需要的平均时间。
2. 平均修复周期(MTBF):指缺陷修复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
3. 缺陷关闭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成功修复并关闭的缺陷所占的比率。
通过对缺陷修复效率的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软件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四、测试效率测试效率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任务所需要的工作量和时间。
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测试团队的运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软件项目质量测量指标

软件项目质量测量指标
软件项目质量测量指标是用来评估和衡量软件项目质量的指标或标准。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软件项目质量测量指标:1. 可靠性:衡量软件系统在固定时间内无故障运行的能力,通常用故障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等指标进行衡量。
2. 可用性:评估软件系统对用户的可用性和易用性,通常通过用户满意度、系统可用性时间等指标进行评估。
3. 性能:评估软件系统在某个负载条件下的运行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通常使用响应时间、吞吐量等指标来衡量。
4. 可维护性:评估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通常使用代码复杂度、代码可读性、软件体系结构的模块化程度等指标来衡量。
5. 安全性:评估软件系统的安全性和防护能力,通常使用漏洞数量、攻击成功率等指标进行评估。
6. 可测试性:评估软件系统的可测试性和测试覆盖率,通常使用代码覆盖率、测试用例执行率等指标进行评估。
7. 可移植性:评估软件系统在不同平台、环境下的可移植性,通常使用代码健壮性、编程语言独立性等指标进行评估。
这些指标可以根据软件项目的特定需求和目标进行定制和衡量,以评估和改进软件项目的质量。
软件质量度量指标及说明

软件质量度量指标及说明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了解和掌握软件质量度量指标是至关重要的,它们能够帮助我们评估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软件质量度量指标及其说明。
1. 可靠性:可靠性是指软件在规定条件下,按照规定的要求正常运行的能力。
常用的可靠性度量指标包括故障密度、平均失效间隔时间(MTTF)和平均修复时间(MTTR)等。
故障密度是指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故障数量与代码行数的比例,反映了软件中存在的错误密度。
2. 可用性:可用性是指软件按照规定的要求可供用户使用的程度。
常用的可用性度量指标包括平均时间到故障(MTTF)和平均修复时间(MTTR)。
MTTF是指在平均情况下,软件在无故障状态下运行的时间,越大表示可用性越高。
3. 可维护性:可维护性是指软件在修改、测试、故障排除和改进方面的容易程度。
常用的可维护性度量指标包括平均修复时间(MTTR)、修复效率和变更稳定性等。
MTTR是指修复故障所需的平均时间。
4. 可测试性:可测试性是指软件在测试过程中的容易程度。
常用的可测试性度量指标包括测试用例覆盖率和测试可行性。
测试用例覆盖率是指被测试的代码行数与被测试的总代码行数之比,反映了测试的覆盖程度。
5. 可移植性:可移植性是指软件在不同平台或环境下的适应性。
常用的可移植性度量指标包括代码冗余度和平台无关性。
代码冗余度是指在软件中存在的重复代码的比例。
以上是常用的软件质量度量指标及其说明,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估和分析,可以帮助开发团队提升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建议根据具体项目的需求和情况选择合适的度量指标,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改进。
软件工程师的软件质量度量与分析

软件工程师的软件质量度量与分析软件工程师是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负责设计、开发和测试软件系统的专业人士。
在软件工程师的角色中,确保软件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评估和改进软件系统的质量,软件工程师需要掌握软件质量度量与分析的方法。
一、什么是软件质量度量与分析软件质量度量是通过度量指标对软件系统的特性进行量化评估的过程。
质量度量可以帮助软件工程师了解软件的稳定性、可靠性、可维护性等方面的特性是否满足预定的标准。
而软件质量分析是对质量度量结果进行解释、总结和分析的过程,以便帮助软件工程师制定改进软件系统的措施。
二、常见的软件质量度量指标1. 可靠性:软件系统在给定环境下正常工作的概率。
常用的可靠性度量指标包括故障率、平均修复时间等。
2. 可用性:软件系统为用户提供功能的时间比例。
可用性度量指标通常包括平均无故障时间、平均修复时间等。
3. 效率:软件系统在给定资源下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和资源消耗。
常用的效率度量指标包括响应时间、吞吐量等。
4. 可维护性:软件系统随时间演化的难易程度。
可维护性度量指标通常包括代码复杂度、缺陷密度等。
5. 安全性:软件系统抵御攻击和保护用户数据的能力。
安全性度量指标常包括漏洞数量、安全事件响应时间等。
三、软件质量度量的工具和技术1. 静态代码分析工具:通过分析源代码进行静态扫描,检测潜在的编码错误、不规范的编码风格等问题。
常用的静态代码分析工具包括SonarQube、PMD等。
2. 自动化测试工具:通过编写测试用例和执行自动化测试脚本,对软件系统进行功能、性能、安全等方面的测试。
常用的自动化测试工具包括Selenium、JUnit等。
3. 数据分析工具:通过分析软件系统生成的日志和运行数据,了解软件系统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性能、稳定性等方面的表现。
常用的数据分析工具包括ELK Stack、Grafana等。
四、软件质量度量与分析的好处1. 评估软件质量:软件质量度量与分析能够提供客观的数据,帮助软件工程师了解软件系统的各个方面的质量水平,为问题定位和改进提供依据。
软件质量度量指标v1.0

软件质量指标度量V 1。
02012。
3目录1综述 (3)1。
1编写目的 (3)1.2阅读指南 (3)2软件质量指标 (4)2.1需求功能点覆盖率 (4)2.2用例执行覆盖率 (4)2.3缺陷修复率(截至于**年*月*日) (5)2.4缺陷遗留个数(截至于**年*月*日) (5)2.5缺陷分布统计(模块缺陷率) (5)2.6缺陷分布统计(严重缺陷率) (6)2.7缺陷密度及收敛 (6)3测试过程质量指标 (9)3.1缺陷探测率 (9)3。
2有效缺陷率 (9)3。
1用例执行效率 (10)3。
2缺陷发现率 (10)4交付质量指标 (12)4。
1加载回退率 (12)4.2故障回退率 (12)5版本说明 (13)1综述1.1 编写目的本文档主要为测试经理、测试组长/测试人员、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开发人员等提供软件质量、测试质量、交付质量等衡量依据。
通过不同指标的目标设定、过程跟踪、结果分析,为当期被测产品的质量提供可参考的数据,也为后续测试提供数据的基础积累,并作为制定方法流程的依据。
1.2 阅读指南●软件测试质量指标主要针对研发项目、商务项目被测产品出具数据度量。
●测试过程质量指标主要为测试经理、测试组长对测试人员的测试执行质量出具数据度量。
●交付质量主要为新需求的交付质量出具数据度量。
三者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
2软件质量指标2.1 需求功能点覆盖率【需求覆盖率】:计算测试用例总数之和除以与之一一对应的功能点数之和,主要查看是否有功能点遗漏测试的情况。
【公式】:∑测试用例数(个)/ ∑功能点(个)说明:用例覆盖需求矩阵,一个需求对应多个功能点。
【数据来源】:《联通集中集团客户业务支撑系统销售管理用户需求说明书》《联通集中集团客户业务支撑系统销售管理需求跟踪矩阵》【计算结果】需求覆盖率=113/8=14。
132.2 用例执行覆盖率【用例执行覆盖率】:计算测试用例执行总数除以与之一一对应的测试数之和,主要查看是否有测试用例执行遗漏或有效的情况。
软件测试中常见的质量度量指标

软件测试中常见的质量度量指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质量度量指标是评估软件质量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软件进行测试和评估,可以确定软件是否满足预期要求,并为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改进提供指导。
下面将介绍软件测试中常见的质量度量指标。
1. 缺陷密度(defect density):缺陷密度是指在特定的软件模块或代码行数中发现的缺陷数量。
它可以用来评估软件的稳定性和质量水平。
较低的缺陷密度表示软件较稳定,代码质量较好。
2. 测试覆盖率(test coverage):测试覆盖率是指在软件测试中所覆盖到的代码或功能的比例。
它可以衡量测试用例对软件的覆盖程度。
较高的测试覆盖率意味着测试用例对软件的覆盖较全面,有助于发现潜在的缺陷和问题。
3. 缺陷修复速度(defect fix rate):缺陷修复速度是指从发现缺陷到修复缺陷的时间间隔。
较快的缺陷修复速度可以减少缺陷对软件的影响,并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MTBF):MTBF是指连续运行的软件系统在发生故障前的平均时间间隔。
较长的MTBF表示软件系统较稳定,故障出现的频率较低。
5. 回归测试覆盖率(regression test coverage):回归测试覆盖率是指回归测试用例对软件的覆盖程度。
回归测试用例是为了验证软件在添加新功能或修复缺陷后是否仍然保持原有的稳定性和功能完整性。
较高的回归测试覆盖率可以减少软件在改动后出现新的缺陷的风险。
6. 可靠性指标(reliability metrics):可靠性指标用于评估软件系统在特定环境和使用条件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常见的可靠性指标包括故障率(failure rate)、可靠性增长指数(reliability growth index)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评估软件的可靠性,并为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
7. 压力测试指标(stress testing metrics):压力测试指标用于评估软件在高负载和压力下的性能和稳定性。
软件质量度量和评估指标

软件质量度量和评估指标软件质量度量和评估是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对软件的质量进行度量和评估,可以帮助开发团队更好地了解软件的表现和性能,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优化和改进。
本文将介绍软件质量度量的重要性以及常用的软件质量评估指标。
一、软件质量度量的重要性软件质量度量是通过收集和分析各项指标数据来评估软件质量的过程。
它可以帮助开发团队定量地了解软件的性能、效率、可靠性等方面,并为软件的成功发布和维护提供指导和支持。
首先,软件质量度量可以帮助团队发现软件中的问题和风险。
通过定期进行质量度量,可以对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监控,及早发现和解决潜在的质量问题,从而减少后期修复的成本。
其次,软件质量度量可以帮助团队进行性能优化。
通过对软件的运行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及时发现软件的性能瓶颈和优化空间,从而提高软件的响应速度和用户体验。
最后,软件质量度量对于软件的评估和改进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明确的度量指标,可以对软件的质量进行客观评估,为团队提供反馈和改进的方向。
二、常用的软件质量评估指标1. 可靠性指标可靠性是衡量软件正常运行时间和出现故障的比例。
可靠性指标包括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平均修复时间(MTTR)、故障率等。
其中,MTTF是指从系统启动到发生第一个故障所经历的平均时间;MTTR是指修复一个故障所需要的平均时间;故障率则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故障的概率。
2. 性能指标性能是软件运行时所表现的速度和效率。
性能指标包括响应时间、吞吐量、并发用户数等。
响应时间是指从用户发出请求到系统返回响应的时间;吞吐量表示单位时间内系统能够处理的请求数量;并发用户数则表示系统在同一时间能够同时处理的用户数量。
3. 可维护性指标可维护性是评估软件是否易于维护和修复的指标。
可维护性指标包括代码可读性、模块化、可重用性等。
代码可读性是指代码的可理解程度和易于阅读的程度;模块化表示软件的功能是否被模块化,便于维护和扩展;可重用性则指组件、代码等是否可以被复用。
软件工程中的软件质量评估与度量指标

软件工程中的软件质量评估与度量指标软件质量评估是软件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通过对软件产品进行全面的度量与评估,旨在确保软件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
本文将介绍软件质量评估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的度量指标。
一、软件质量评估的基本概念软件质量评估是对软件产品进行审查和检查,以确定其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和用户需求。
它包括对功能、可靠性、效率、易用性、可维护性、可移植性等方面进行评估。
软件质量评估的目的是发现软件中的潜在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二、常用的软件质量度量指标1. 功能性功能性是衡量软件产品能否满足用户需求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度量指标包括功能点分析、用户需求覆盖率等。
功能点分析是根据软件的功能需求对其进行分类、计算和统计,以评估软件的功能性。
2. 可靠性可靠性是指软件在规定时间内保持正常运行的能力。
对于可靠性的评估,可以采用失效率、平均失效间隔时间等指标来衡量。
失效率是指在规定时间内软件发生故障的概率,平均失效间隔时间是指软件连续正常运行的平均时间。
3. 效率效率是衡量软件资源利用率和响应时间的指标。
常用的度量指标包括吞吐量、响应时间和资源利用率。
吞吐量是指单位时间内软件处理的事务数量,响应时间是指用户请求后软件给出响应的时间。
4. 易用性易用性是指软件是否容易掌握和使用的指标。
常用的度量指标包括用户满意度、操作界面友好性等。
用户满意度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操作界面友好性可以通过专家评审来评估。
5. 可维护性可维护性是指软件在修改和维护过程中的难易程度。
常用的度量指标包括代码复杂度、模块独立性等。
代码复杂度可以通过统计代码的行数、圈复杂度等来衡量,模块独立性可以通过计算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来评估。
6. 可移植性可移植性是指软件在不同环境中能否正常运行的能力。
常用的度量指标包括代码耦合度、平台依赖性等。
代码耦合度是指软件各模块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平台依赖性是指软件对特定平台的依赖程度。
三、软件质量评估的重要性软件质量评估对于软件工程的成功至关重要。
软件质量度量与指标

软件质量度量与指标软件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对于软件的质量和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确保软件的质量,软件质量度量和指标成为了一个关键的话题。
本文将介绍软件质量度量和指标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以及其在软件开发和测试中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软件质量度量与指标的基本概念软件质量度量是指用来衡量软件产品或软件开发过程质量的方法和指标。
它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评估和预测软件的质量水平和性能。
软件质量指标则是衡量软件质量的具体指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量软件的可靠性、可用性、安全性、性能等方面。
第二部分:软件质量度量与指标的分类软件质量度量和指标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内部度量和外部度量、过程度量和产品度量等。
1. 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静态指标是通过对软件静态特征进行分析得出的指标,如代码复杂性、注释覆盖率等。
动态指标则是通过对软件在运行时的行为进行监测和分析得出的指标,如执行时间、内存占用等。
2. 内部度量和外部度量:内部度量是通过对软件内部特性进行度量得出的指标,如代码质量、结构设计等。
外部度量则是通过对软件输出的结果和表现进行度量得出的指标,如可靠性、用户满意度等。
3. 过程度量和产品度量:过程度量是对软件开发过程的度量,如需求分析、设计、编码等过程的效率和质量。
产品度量则是对软件最终的产品质量进行度量,如功能完整性、性能稳定性等。
第三部分:软件质量度量与指标的应用软件质量度量和指标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
1. 需求分析阶段:通过对需求文档的度量,可以评估需求的完整性、一致性和清晰性,从而提高软件系统的可理解性和可维护性。
2. 设计阶段:通过对设计文档的度量,可以评估设计的合理性、模块化程度和可扩展性,从而提高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复用性。
3. 编码阶段:通过对源代码的度量,可以评估代码的复杂性、重复性和可读性,从而提高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测试性。
软件质量度量与评估指标

软件质量度量与评估指标软件质量是衡量软件产品是否符合用户期望的一个重要指标。
而软件质量度量和评估是判断软件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软件质量度量和评估指标入手,分别介绍软件质量度量和评估的概念、方法及相关指标,以便开发者在软件产品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估软件质量。
一、软件质量度量软件质量度量是用定量指标来衡量软件质量的过程,目的是了解和评估软件产品的质量、成本和进度。
软件质量度量可用于监控软件开发过程,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确保软件产品符合用户要求、能够满足其需求。
软件质量度量包括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
内部质量是软件产品在开发过程中依照规格书设计与实现过程中达到的质量水平,而外部质量则是指软件产品面向用户展现的质量特性。
软件质量度量的追求目标是使外部质量达到最佳,同时内部质量也应该满足一定的标准,达到高质量、高效率、高可维护性的目的。
软件质量度量的指标有很多,常见的有代码规模、代码复杂度、代码可读性、代码的可测试性、代码的可靠性、代码的可重用性、代码的可维护性等。
这些指标能够帮助开发人员更加全面地了解软件产品,发现其中的问题,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改进。
二、软件质量评估指标与软件质量度量不同,软件质量评估指标是根据特定需求或标准来定量评估软件产品的质量。
软件质量评估指标可以用于比较不同版本、不同软件产品之间,是否满足相同的需求和标准。
而且,软件质量评估指标还能为收入等商业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
软件质量评估指标包括功能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和性能等方面。
其中,功能性是指软件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可靠性是指软件产品能够在规定时间内正常运行不出现故障;可用性是指软件产品的易用性和效率性;可维护性是指软件产品在运行过程中能够维护和修改;可移植性是指软件产品能够在不同环境中正常运行;而性能是指软件产品在负载和容量等方面的表现。
在软件质量评估时,可根据需求使用不同的度量方法和指标,如代码复杂度、代码行数、代码覆盖率、测试通过率、问题修复时间等。
软件质量度量指标v10

软件质量度量指标v101. 引言软件质量度量是衡量软件开发过程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采集和分析软件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可以对软件质量进行评估,并提供改进软件开发过程的指导。
本文档旨在介绍软件质量度量的相关概念和指标,以及其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软件质量度量指标v10是经过多次修订和优化的最新版本,以满足不断变化的软件开发需求。
2. 软件质量度量指标概述软件质量度量指标是用于描述、衡量和评估软件质量特性的准确、可靠、有效的度量标准。
它们可以帮助开发团队评估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质量水平,并确定改进策略。
常见的软件质量度量指标包括:代码复杂度、代码覆盖率、测试覆盖率、错误率、可靠性指标、性能指标、安全性指标等。
3. 软件质量度量指标分类3.1 代码质量度量指标代码质量度量指标用于评估软件代码的质量水平,包括以下指标:•代码复杂度:衡量代码的复杂性,如圈复杂度、路径复杂度等。
•代码规范性:评估代码是否符合编码规范。
•代码可维护性:评估代码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和可维护性。
3.2 测试质量度量指标测试质量度量指标用于评估测试过程和测试用例的质量,包括以下指标:•测试覆盖率:评估测试用例对代码的覆盖程度,如语句覆盖率、分支覆盖率等。
•错误率:评估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错误数量和类型。
3.3 系统质量度量指标系统质量度量指标用于评估软件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包括以下指标:•可靠性指标: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如平均无故障时间、失效率等。
•性能指标:评估系统的性能水平,如响应时间、吞吐量等。
•安全性指标:评估系统的安全性和防护能力,如漏洞扫描结果、访问控制级别等。
4. 软件质量度量流程软件质量度量流程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进行软件质量度量的具体步骤和操作。
常用的软件质量度量流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确定度量目标:根据项目需求和开发团队目标,明确软件质量度量的目标和范围。
2.选择度量指标:根据软件开发过程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合的软件质量度量指标。
软件测试中的效果评估与度量指标

软件测试中的效果评估与度量指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测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软件测试可以发现和修复软件中的缺陷和错误,保证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然而,仅进行软件测试还不足以评估软件质量的高低。
为了更全面地评估软件测试的效果,需要使用一些度量指标来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
效果评估是软件测试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软件的质量和性能进行评估和改进。
通过对测试效果的评估,可以提高软件测试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测试成本和时间。
在软件测试的效果评估中,有一些常用的度量指标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评估,下面将介绍几个常用的指标。
测试覆盖率是评估软件测试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可以用来衡量测试的广度和深度,即测试是否覆盖到了软件的各个功能和代码块。
常用的测试覆盖率指标包括语句覆盖率、分支覆盖率、条件覆盖率等。
通过统计代码被测试覆盖的比例,可以判断测试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缺陷密度也是一个常用的软件测试效果评估指标。
缺陷密度是指单位测试代码中的缺陷数量。
通过统计测试过程中发现的缺陷数目,可以了解软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如果缺陷密度较高,说明软件存在较多的缺陷,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测试工作。
测试用例执行率也是一个重要的度量指标。
测试用例执行率是指执行的测试用例数量与总测试用例数量之比。
通过对测试用例执行率的评估,可以了解测试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如果测试用例执行率较低,说明软件测试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测试用例的设计和执行策略。
缺陷修复速度也是一个重要的软件测试效果评估指标。
通过统计缺陷被发现后修复的时间,可以了解软件维护团队的效率和响应速度。
如果缺陷修复速度较慢,可能会导致软件质量下降和用户满意度降低。
用户满意度是评估软件测试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用户满意度可以通过用户调查和反馈来获取,通过收集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了解软件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根据用户的反馈意见,可以进一步优化和改进软件测试工作,提高用户满意度。
综上所述,软件测试中的效果评估与度量指标是评价软件质量和测试工作的重要手段。
软件质量度量指标及说明

软件质量度量指标及说明一、引言软件质量度量是软件工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开发团队评估和控制软件产品的质量,从而确保软件具有高可靠性、高效率和高安全性。
软件质量度量指标是评价软件质量的有效手段,它为开发团队提供了客观、可比较和可量化的数据,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和改进软件质量。
本文将探讨软件质量度量指标及其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指标。
二、软件质量度量指标及说明1. 可靠性指标可靠性指标是评价软件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可靠性指标包括故障率、平均无故障时间、可用性等。
故障率是指软件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故障的频率,平均无故障时间是指软件系统连续运行的平均时间,可用性是指软件系统可正常运行的比例。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开发团队评估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而进行改进和优化。
2. 效率指标软件系统的效率指标是评价软件系统执行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效率指标包括响应时间、吞吐量、资源利用率等。
响应时间是指软件系统对外部请求做出响应的时间,吞吐量是指软件系统单位时间内处理的任务数量,资源利用率是指软件系统对系统资源的利用程度。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开发团队评估软件系统的执行效率和资源消耗情况,从而进行性能调优和提升。
3. 可维护性指标可维护性指标是评价软件系统易于维护和改进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可维护性指标包括代码复杂度、代码可读性、代码可维护性等。
代码复杂度是指软件系统代码的复杂程度,代码可读性是指代码是否易于被他人理解,代码可维护性是指代码是否易于被修改和维护。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开发团队评估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指导其进行代码重构和优化,提高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4. 安全性指标软件系统的安全性指标是评价软件系统信息安全和数据保护能力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安全性指标包括漏洞数量、安全事件响应时间、安全漏洞修复周期等。
漏洞数量是指软件系统存在的已知安全漏洞数量,安全事件响应时间是指软件系统对安全事件的响应速度,安全漏洞修复周期是指软件系统修复已知漏洞所需的平均时间。
BUG等级得分资料

软件质量评估参照标准深圳市艾派应用系统有限公司Shenzhen iPi Application System Co.,Ltd. 核1前言为了评估研发部的项目版本质量,提供研发过程改进的参考数据及提倡各项目之间的质量横向对比,故制定此《软件质量评估参照标准》,以期更好、更快的提高软件产品质量。
2评估对象正式送测且在测试环境下正常完成测试的版本;3评估方法根据研发部门现有项目状况,以及度量基准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及方便程度,现主要采用如下方式:✓定义评估参数及每个参数的得分比重;✓定义按测试用例数来度量软件规模等级;✓定义不同等级下的评估参数取值范围;根据以上3个基本要求,再拟定算法最终得出该版本的得分。
4评估数据来源评估数据来源主要来自于质量组的测试用例数以及BUG数据,其中需使用的名词解释如下:测试用例数:指在QC中当前版本执行的用例数(统计来源:DESSTEPS或step表中的数据)。
有效BUG数:指对应版本中正确有效的BUG数,不包括被Rejected及Cancel的BUG数。
5评估参数定义评估参数包括BUG密度、提交次数、返修率、基于等级的BUG得分四项;同时存在如下声明:✓版本打回:版本打回指在经过冒烟测试时被测试人员拒绝接收的版本,版本打回计多提交一次;它主要包括3类打回的情况:a.版本提交后测试问题过多,每走一个功能点就出现多个问题等,严重影响测试效率;b.版本提交后测试过程中因影响测试重新进行了关键性代码提交;c.版本提交后无法正常进行测试,排除2小时仍没有解决。
注:对于版本打回失误的情况,项目经理可进行申诉。
✓历史问题:指当前项目中存在的但非当前版本引入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提高最终上线的项目质成功时,会将新产生的问题纳入当前版本评估中,同时评估需叠加相应的用例数(功能问题对应1~10个用例;非功能问题对应1~5个用例)。
5.1BUG密度指基于执行测试用例的BUG密度;。
计算公式:缺陷数/(当前版本执行的用例总数+叠加用例数)评价目的:BUG的密度控制所占比重:30分5.2提交次数指版本实际的提交次数;当存在非常小的需求的迭代版本提交送测时,仍按常规的提交次数计算(版本打回的重新提交也统计在内);对于多模块的分次送测,以单模块的最大送测次数为计(如DC单独送测4次,desktop单独送测2次;则统计本版本的送测次数为4);对于明确的分阶段迭代提交,则按总提交次数/2+1的方式计算提交数(完全历史BUG的修复安排引发的提交次数不进行统计)评价目的:过程版本修订质量控制及测试质量控制所占比重:25分5.3返修率指非一次修复成功的BUG占有率;对于返修多次的BUG,需以+1的方式统计(即一个BUG返修2次,则计2个返修BUG)计算公式:返修率=返修BUG总数/有效BUG总数;评价目的:修订BUG质量及BUG的编写质量所占比重:20分5.4BUG等级评分按等级分值定义:致命问题:5分;严重问题:2分;一般问题:0.5分;轻微问题:0.1分。
CMM简介和ISO培训4688

图3 各级组织管理者对过程的可视性
一、问题的提出
缺陷/千行源代码
1
2
34ຫໍສະໝຸດ 512.0011.95
10.00
8.00
6.00 5.52
4.00
2.39 2.00
0.92 0.32
0.00
SEI软件开发过程成熟度等级 软件缺陷随软件开发过程改进而减少。
回目录
四、CMM结构
回目录
四、CMM结构
1. 关键过程域 KPA—Key Process Area
集成软件管理
ISM
3
培训大纲 组织过程定义
TP
级
OPD
规范化过程
组织过程关注
OPF
软件配置管理 SCM
可重复
软件质量保证
SQA
软件子合同管理
SSM
2
软件项目追踪 软件项目策划
SPT
级
SPP
需求管理
RM
个别过程
初始
图4 关键过程域
回目录
四、CMM结构
2级关键过程域的目标:
关键过程域
目
标
需求管理 Requirements Management
过程特征
优化 可持续改进的 过程改进已制度化
已管理 可预见的
产品及过程已量化控制
已定义 标准和一致的 软件工程过程和管理过程已被定义和集成
可重复 已规范的
建立了项目管理体系,性能可重复
初始 个别的
过程不正规,是个别的,性能不可预测
图3(见下页)给出了各级组织管理者对过程的可视性。
回目录
三、CMM的成熟度
• 项目的软件质量管理活动制定了计划 • 软件产品质量的度量目标及其优先顺序已确定 • 为达到软件产品质量目标所取得的进展 已量化并得到控制
软件测试中的质量度量与度量指标

软件测试中的质量度量与度量指标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软件测试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通过评估和验证软件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性能,以确保软件的质量符合预期。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管理软件测试过程,我们需要使用质量度量与度量指标。
本文将介绍软件测试中的质量度量与度量指标,并讨论其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质量度量的定义与重要性质量度量是指通过度量指标进行量化,评估和测量软件系统的特性、性能和可靠性等方面的方法。
质量度量的本质在于通过数据和指标量化软件系统的特性,以便更好地评估和监控软件的质量。
它在软件测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测试进展:质量度量可以帮助测试团队评估测试的进展情况,了解测试的覆盖范围和完成度,以便更好地安排测试资源和进度。
2. 发现质量问题:通过质量度量,可以快速识别软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前进行修复,以免对软件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影响。
3. 监控测试效果:质量度量可以帮助测试团队了解测试的效果和效益,找出测试的有效性与否,从而及时调整测试策略和方法,提高测试的效果和质量。
4. 提高软件质量:质量度量可以帮助开发团队更好地了解软件的质量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软件的质量水平。
二、常用的质量度量指标在软件测试中,有许多常用的质量度量指标可以用来衡量软件系统的各个方面。
下面是几个常见的质量度量指标:1. 缺陷密度:缺陷密度是指在特定功能或模块中发现的缺陷数量与相关代码或测试用例数量的比值。
较高的缺陷密度可能意味着代码质量较低或测试覆盖不足。
2. 测试覆盖率:测试覆盖率是指测试用例覆盖到软件系统中各个功能和分支的程度。
通过测试覆盖率,可以评估测试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3. 平均修复时间:平均修复时间是指发现一个缺陷到修复该缺陷所需的平均时间。
通过平均修复时间可以评估开发团队对缺陷的处理速度和效率。
4. 平均测试周期:平均测试周期是指对一个功能或模块进行完整测试所需的平均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件质量指标度量V 2.02014.12目录1综述 (3)1.1编写目的 (3)1.2阅读指南 (3)2 ...................................................................................... 软件质量指标42.1需求功能点覆盖率 (4)2.2用例执行覆盖率 (4)2.3缺陷修复率(截至于**年*月*日) (5)2.4缺陷遗留个数(截至于**年*月*日) (5)2.5缺陷分布统计(模块缺陷率) (5)2.6缺陷分布统计(严重缺陷率) (6)2.7缺陷密度及收敛 (7)3 ..........................................................................测试过程质量指标93.1缺陷探测率 (9)3.2有效缺陷率 (9)3.1用例执行效率 (10)3.2缺陷发现率 (10)4 ...................................................................................... 交付质量指标124.1加载回退率 (12)4.2故障回退率 (12)5 .................................................................................................. 版本说明131综述1.1编写目的本文档主要为测试经理、测试组长/测试人员、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开发人员等提供软件质量、测试质量、交付质量等衡量依据。
通过不同指标的目标设定、过程跟踪、结果分析,为当期被测产品的质量提供可参考的数据,也为后续测试提供数据的基础积累,并作为制定方法流程的重要依据。
1.2阅读指南软件测试质量指标主要针对研发项目、商务项目被测产品出具数据度量。
测试过程质量指标主要为测试经理、测试组长对测试人员的测试执行质量出具数据度量。
交付质量主要为新需求的交付质量出具数据度量。
三者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
2软件质量指标2.1需求功能点覆盖率【需求覆盖率】:计算测试用例总数之和除以与之一一对应的功能点数之和,主要查看是否有功能点遗漏测试的情况。
【公式】:∑测试用例数(个)/ ∑功能点(个)说明:用例覆盖需求矩阵,一个需求对应多个功能点。
【数据来源】:《联通集中集团客户业务支撑系统销售管理用户需求说明书》《联通集中集团客户业务支撑系统销售管理需求跟踪矩阵》【计算结果】需求覆盖率=113/8=14.132.2用例执行覆盖率【用例执行覆盖率】:计算测试用例执行总数除以与之一一对应的测试数之和,主要查看是否有测试用例执行遗漏或有效的情况。
【公式】:∑执行的测试用例个数(个)/ ∑测试用例个数(个)*100%【数据来源】:《iSMS测试进度跟踪表》【计算结果】:用例执行覆盖率=100%2.3缺陷修复率(截至于**年*月*日)【缺陷修复率】计算已修复(关闭)的缺陷总数除以有效缺陷总数,主要查看是否有测试用例执行遗漏或有效的情况。
【公式】:∑修复(关闭)的缺陷数量(个)/ ∑有效缺陷数量(个)【数据来源】:从公司内部缺陷管理系统中导出数据:【计算结果】:缺陷修复率=206/216*100%=95%2.4缺陷遗留个数(截至于**年*月*日)【缺陷遗留个数】统计待分配、待修改、重新处理的缺陷数量【公式】:待分配+待修改+reopen状态的缺陷【数据来源】:从公司内部缺陷管理系统中导出数据【计算结果】:缺陷遗留个数=10,且为C类以下bug(建议性缺陷)2.5缺陷分布统计(模块缺陷率)【模块缺陷率】:计算各模块的缺陷数除以总体缺陷之和,主要查看模块的质量的情况。
说明:此指标不能单纯看结果,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如模块的粒度是否划分均匀,模块的重要性,模块包含的内容是否更容易发现bug等。
【公式】:本模块的缺陷数(个)/ ∑各模块的缺陷数(个)*100%【数据来源】:QC管理平台【计算结果】可通过导出表格、分析图形的方式来度量结果2.6缺陷分布统计(严重缺陷率)【模块缺陷率】:计算各模块的严重缺陷数除以总体缺陷之和,主要查看模块的质量的情况。
说明:此指标不能单纯看结果,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如模块的粒度是否划分均匀,模块的重要性,模块包含的内容是否更容易发现bug等。
【公式】:本模块的严重缺陷数(个)/ ∑各模块的严重缺陷数(个)*100%【数据来源】:QC管理平台【计算结果】可通过导出表格、分析图形的方式来度量结果2.7缺陷密度及收敛【模块缺陷率】:计算各版本缺陷数除以测试模块,主要查看版本是否趋于稳定情况,通过数据图表等方式来衡量版本交付的风险大小,是衡量版本是否可交付的重要依据之一。
说明:如果缺陷密度逐渐收敛,说明版本逐渐稳定;如果趋势起伏不定,需要分析研究原因,查找不稳定的原因;如果缺陷密度趋势呈波状,一定要重视起来,说明版本及其不稳定,确认发布时要慎重。
【公式】:本版本的缺陷数(个)/ ∑已测各模块数(个)【数据来源】:日常跟踪数据、QC管理平台【计算结果】可通过导出表格、分析图形的方式来度量结果62011.12.182727 1.0 72011.12.1927140.5 82011.12.2033140.4 92011.12.2133160.5 102011.12.223390.3 112011.12.253380.2趋于收敛的缺陷密度图:起伏不定的缺陷密度图:3测试过程质量指标3.1缺陷探测率【缺陷探测率】:计算内部发现的缺陷数除以内部发现的缺陷数与用户发现的缺陷数之和,主要查看内部发现缺陷的能力。
说明:缺陷探测率越高,即内部发现的bug数越多,发布后客户发现的bug 数就越少,质量成本就越低。
【公式】:内部发现的缺陷数(个)/ (内部发现的缺陷数(个)+用户发现的缺陷数(个))*100%【数据来源】:日常跟踪表,QC平台,用户缺陷平台或列表【计算结果】:缺陷探测率=80/(80+5)=94%3.2有效缺陷率【有效缺陷率】:计算被开发人员确认的BUG数总和除于本人上报BUG 的总和,可用于查看测试人员的个人测试质量,也可用于查看整个测试组的测试质量。
无效BUG状态包括:问题重复、不是问题、不可复现状态。
这项指标用于考察测试人员发现的、被确认为缺陷的缺陷数高低或者百分比,数和比率越高测试质量越高。
注意:由于系统框架根本性的、初始化参数设置错误引发的、错误数据、错误环境等而开发人员因无法修正、可以通过改变环境而无需修改程序、重新导入数据、再次发布而解决的BUG为有效BUG【公式】:测试人员发现的有效缺陷数(个)/测试人员发现的总缺陷数(个)*100%【数据来源】:日常跟踪表,QC平台,用户缺陷平台【计算结果】3.1用例执行效率【用例执行效率】:计算测试人员执行的用例数除以执行测试的时间,主要查看测试人员执行测试的效率。
说明:此指标的统计需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用例的执行步骤相对来说分布较均匀,执行时间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公式】:∑测试人员执行的用例数(个)/ ∑执行用例的时间(小时)【数据来源】:日常跟踪表,QC平台,用户缺陷平台或列表【计算结果】:3.2缺陷发现率【缺陷发现率】:计算测试人员各自发现的缺陷数总和除于各自所花费的测试时间总和。
由于执行效率不能足够代表测试人员是否认真工作,那么,每小时发现的缺陷数就是重要的考核指标,测试的工作可以通过这项指标得到反馈。
注意:此项指标的统计可作为测试质量的一个依据,但实际工作中如果用此指标作为考核测试人员的唯一依据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缺陷数可通过减小缺陷粒度、增加微小缺陷、增加不能确定bug数来提高分子数,这样会增加缺陷流转处理成本,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建议慎用。
【公式】:∑提交缺陷数(个)/ ∑执行测试的有效时间(小时)【数据来源】:日常跟踪表,QC平台,用户缺陷平台或列表【计算结果】:4交付质量指标4.1加载回退率【加载回退率】:计算计划上线需求个数减去加载回退的需求个数之差除以计划上线需求个数,主要查看新需求上线交付质量。
说明:上线加载当日无法满足上线条件,导致回退。
【公式】:(上线需求数(个)-加载当时回退需求数(个))/上线需求数(个)*100%【数据来源】:生产门户需求管控平台,客户需求管理平台等【计算结果】加载回退率=(15-1)/15*100%=93%4.2故障回退率【加载回退率】:计算计划上线需求个数减去故障回退的需求个数之差除以计划上线需求个数,主要查看新需求上线交付质量。
说明:上线加载次日,用户无法使用,引发投诉,进行故障回退。
【公式】:(上线需求数(个)-故障回退需求数(个))/上线需求数(个)*100%【数据来源】:生产门户需求管控平台,客户需求管理平台/缺陷管理平台等【计算结果】故障回退率=(16-2)/16*100%=88%5版本说明1.鉴于自己的经验有限,尤其侧重于测试方面,故总结的度量指标多为测试指标。
2.其实软件的质量保证需要多种途径、多个层次、多个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现,测试只是其中一条途径。
休哈特说“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可见“测试只能发现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
戴明博士说“引起效率低下和不良质量的原因主要在公司的管理系统而不在员工”,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对高质量的追求。
3.我正在系统学习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方面的知识,后续会整理出更为全面的度量指标,和同行及致力于提高软件质量的朋友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