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高光锋《短文两篇》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课题:短文两篇【学习目标】一、积存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体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明白得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培育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育酷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和作者酷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自主预习】一、朗诵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夕日欲颓.( ) 能与.其奇者( )二、听教师范读课文,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3、高声朗诵课文,明白得课文的重点词语。
⑴重点实词:①五色交辉..俱备:②四时..③晓雾将歇.:④夕日欲颓.:竞跃:⑤沉鳞..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⑵一词多义欲:①夕日欲颓__________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 ②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③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自:①自非亭午夜分__________ ②自康乐以来__________⑶词类活用夕日欲颓:⑷古今异义:①晓雾将歇.:②夕阳欲颓.:【合作探讨】一、“答谢中书书”女子的两个书该如何明白得?二、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当堂评判】一、第①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二、“顶峰入云,清流见底”描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3、“猿鸟乱鸣”中的“乱”字用得好不行?什么缘故?【拓展提升】一、大自然是个广漠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确实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现自己。
若是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比喻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二、古诗词中的山和川。
【课后检测】《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刻画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愉悦之情和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得意之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三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三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两篇短文,让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景观;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本写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三峡》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短文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三峡、记承天寺夜游》;2.PPT:包括短文的内容、重点难点和示范写作等内容;3.学生练习册:针对短文的阅读理解题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以及与本节课相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短文《三峡》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短文《三峡》,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并分析短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师可使用PPT呈现短文的内容,并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阅读理解练习教师分发学生练习册,让学生完成与短文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并进行讲解和讨论。
教师可以在PPT中展示答案,并解释正确答案的原因。
4.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教师通过示范写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以《三峡》为题材进行写作训练。
教师可以提供一个写作框架,让学生进行填写,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反馈。
5. 阅读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短文《记承天寺夜游》,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和意境,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
教师可使用PPT呈现短文的内容,并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6. 阅读理解练习教师分发学生练习册,让学生完成与短文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并进行讲解和讨论。
教师可以在PPT中展示答案,并解释正确答案的原因。
7.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教师通过示范写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以《记承天寺夜游》为题材进行写作训练。
教师可以提供一个写作框架,让学生进行填写,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反馈。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例如“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等。
(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2)运用朗读、默写、复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的句式和语法结构的分析。
3. 课文内容的主题和情感的把握。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背景和成就,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提问:“你们猜想一下,这篇文章会写些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韵律。
(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并尝试理解其含义。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答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2)各组选代表进行解答,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差异。
(2)学生讨论课文的“记承天寺夜游”的含义和作用。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文中的知识点。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进行学习。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苏轼的时代背景、承天寺的图片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1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础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可以借助课下注释来阅读并理解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同时学生也具备一定的分析文本的能力,但是,对于感情的把握能力不足,尤其是本文写于苏轼在经历多次浮沉之后,因此体现出来的复杂心境更难理解,这也是本节课难点所在。
【教学过程】一、导入生活中,有不扫兴的朋友是一种什么体验?(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是啊,正如大家所说,支持你的奇思妙想,理解你的情绪起伏,志趣相投、习惯一致!何其有幸,我们可以遇到不扫兴的朋友。
其实,苏轼也有一位不扫兴的朋友,他是谁呢?二、整体感知(1)不扫兴的他①知他们事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PPT出示遂、寝、荇的读音),结合课下注释,思考:这对不扫兴的朋友做了什么?(8分钟)(要想解决本题,就需要对文本大意进行理解,教师在巡班过程中及时解决难点字词、明确字音、大意)生①:他们一起去赏月师:概括得很简练,但是不够具体,可以再具体一点吗?生②:他们一起在晚上快要睡觉的时候突然兴起去赏月师:稍微具体了点,有了时间,还提到了赏月的一时兴起,很棒,但是,还不够,想想怀民怎么不扫兴了?生③:苏轼在晚上准备睡觉时,看到月亮便高兴地起身去赏月,但是想到没有人一起,所以去承天寺找张怀民,正好怀民没有睡觉,于是二人一起去赏月。
师:太完美了,有时间、地点、人物,更重要的是听完你的叙述,我都不得不感叹一句:有怀民这样的朋友真好呀!②品他们事请同学们再次大声朗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字、词中可以体现“不扫兴”?生①:从时间上可以体现,已经是晚上了,但是苏轼去找怀民,怀民并没有拒绝;生②:从“亦”字体现,因为怀民也没有睡觉,说明二人心情相同师:厉害了,找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词,我们一起反复读读这句话,看看这句话中,包含了什么感情?生突然喊道:惊喜师:对喽,还有吗?是意料之外的惊喜,还有生:意料之中的情感。
师:恰恰体现二人的知音关系。
还有一个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设计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优秀范文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联想,感受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和词语。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记承天寺夜游》。
2. 相关参考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及其作品《记承天寺夜游》。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感受作者在夜晚游览承天寺的心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7. 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承天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念无与乐者步于中庭庭下如水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教师也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和修辞手法。
27《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27《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句,熟读成诵2、在读的过程中赏析文章,欣赏文中月景,理解作者特殊心境。
[重点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课型] 朗读、讨论、赏析[课时安排]一教时[授课时间][教学过程]一、导入,走近苏轼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诵读过他的一首诗,叫《浣溪沙》。
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诗)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好。
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境可想而知。
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
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
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出示课题)二、走进课文,与苏轼同游承天寺1、叩开生字之门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学生齐读。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2、叩开词句之门结合注释,教师点拨,翻译全文。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念:想、思考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遂:于是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叉错杂盖:原来是相与:共同、一起但:连词,只是,不过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诵读课文三、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谈心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笔下如诗如画的月色,并抓住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苏轼谈心,探索他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并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2.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1.《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2.《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
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
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所学的文章,找出所学过的描写月色的语句,并学着仿写,提高学生的比较、写作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用音乐《月亮代表我的心》引入,设置感情基调。
列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名句,体会在文人笔下的“月之情,夜之意”二、预习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简介作者,老师再简单介绍一下写作背景三、正课1.朗读朗读课文后,把握节奏,师生互读,相互品评。
然后学生找出写月的词句,并赏析,比较。
2.赏析写景的妙句重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结合本册的所学的课文,试找出写月的语句。
◇《芦花荡》:“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案:《记承天寺夜游》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并能够朗读《记承天寺夜游》的内容。
3 .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5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描写技巧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记承天寺夜游》的课文材料。
2 .教学PPT或黑板。
3 .学生个人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与学生们互动交流,询问学生们对夜景的喜好和认识。
2 .展示一些夜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夜景的感受。
二、课文导读(10分钟)1 .简要介绍《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和作者。
2 .学生跟读课文,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3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三、课文理解(15分钟)1 .以小组形式讨论,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承天寺的夜景有哪些特点?b.作者对承天寺的夜景有何感受?c.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有哪些?d.你对承天寺的夜景有何感受?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四、景物描写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色彩、光影、音响等方面。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五、审美情趣培养(10分钟)1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夜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2 .让学生思考夜景的审美价值,并与课文中的夜景进行对比,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写作练习(15分钟)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夜景的描写。
3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提高写作水平。
七、课堂练习(15分钟)1 .教师出示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检查答案,解答学生的疑惑。
八、教学评价(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参与度等方面。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和作者有一定了解。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朗读课文内容。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6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6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最新优秀精品教案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1、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千古奇才”——苏轼
激趣引思
二、检查预习,明确目标
教师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诵读,识字词。
明确目标
检测预习
3、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初读课文,注意节奏。
①作者简介②背景介绍
2.重点文言词汇知识梳理。
①古今异义。(户,但)
词类活用。(步)
3.译注感知
课题
10.短文两篇
课时
第二课时
主备
副备
教学目标
1.积累相关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的语言、画面及布局,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点:积累相关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难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画面及布局,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①疏通文意(结合注释,小组合作,译注课文。)
②整体感知(夜游的原因,情感)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感知山水小品的语言节奏,并梳理字词知识,在此基础上,译注课文。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及简单译注能力。
四、文本精读 把握情感
1.“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心情的寂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Fra bibliotek悠闲赏月的欣喜。)
教后反思:
2.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写月不着于月)
3.写月名句积累。
教师出示问题并提示,学生或自主或合作尝试解答问题。教师可恰当予以补充。
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写景文的简析,和作者情感的主情绪把控法。
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导入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跟着宋朝的大文豪一起去游玩,游玩的地方叫作“承天寺”。
下面,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承天寺”吧。
明确:多媒体展示承天寺的文字介绍和图片背景。
不知道大家知道苏轼的哪些情况,请你来说说。
明确:同学们简单介绍以后,多媒体展示有关苏轼的介绍文字。
有的同学已经知道了,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苏轼的一篇美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引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一)请大家认真朗读课文,做好以下工作:1、找出文中的生词和难解词,查字典理解这些字词的意思。
2、根据自己所积累的语文知识,翻译理解这篇文章,画出不能理解的语句。
(二)帮助学生疏通课文。
1、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语句的翻译问题。
2、重点敲击有关知识: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盖:原来。
但:只是。
耳:罢了。
三、读课文,赏美景。
(一)引用课文导读的话“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
”激发学生读课文,找出文中描绘月夜景色的语句。
明确:1、月色入户。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二)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这是怎样的月夜景色?明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给予鼓励。
四、细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设疑释题)(一)抓住题目中的“夜游”二字,提出引发思考的问题。
1、我们可能也在父母长辈的带领下去游玩过,但你有过像作者那样“夜游”的经历吗?明确:提供学生练习叙述的场景。
2、我们在欣赏了作者夜间游览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的同时,我们不禁有了疑问:作者为什么要夜间来游呢?请大家在细致地读课文,找出关键性的语句,再联系课文有关的说明,认真想想原因。
明确:引发学生在全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积极思考。
(二)在学生深入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四个问题:1、为何夜游?(找出课文语句朗读,并提出自己的假设)2、与谁夜游?(找出课文语句朗读,并介绍张怀明背景)3、怎样夜游?(找出文中记叙夜游的语句,阅读体味)4、如何结束夜游?(结合全文,体味最后一句话)(根据多媒体的辅助,依次解决四个问题)(三)揭示作者的内心真实作者企图将自己内心的变化过程,形象化成文字,以记录自己当时的复杂内心变化,即“以文形思”。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研学案1(新版)新人教版 .doc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研学案1(新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 、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预备知识:关于文言文的翻译,在文言词汇积累的基础上,采用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其中一种或两种综合使用都可以。
我们往往习惯直译法。
预习提示:1、《记承天寺夜游》的体裁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家_______家。
2、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来阅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节奏。
互相检查。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藻.()荇.()3.结合书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
将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同桌或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解决。
请独立尝试翻译下列重点语句: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4、背诵全文。
先自己练习背诵,然后同桌两人一个背一个听,互相纠错。
5、根据背诵请,默写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 __________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何处无松柏?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自学检测:1、《记承天寺夜游》的体裁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家_______家。
2、掌握重点书下注释,组长提问检查。
念无与 _______相与 ________中庭 _______空明 _________闲人____________3. 再读课文,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第11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素养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多角度解读文本,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1)识记本单元生字词,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
(2)学习默读,在保证阅读感知的整体性和一定阅读速度的前提下贯通全文。
(3)学会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了解文章大意。
(4)了解多彩的学习生活,感受他人学习的智慧,获得人生启示。
1.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2.多角度解读文本,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知人论世 筑牢基础【情景导入】在一个宁静而悠长的夜晚,万籁俱寂,月光如洗,轻轻洒满了古老而静谧的大地。
星辰点点,仿佛是天际最温柔的笔触,在深蓝的天幕上勾勒出一幅幅梦幻的画卷。
今天,让我们跟随东坡先生的脚步,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宁静与美好。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写作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过着有职无权的闲散生活。
元丰六年01学习目标 02 知人论世(1083年),苏轼与张怀民同被贬谪,暂寓承天寺。
一个秋夜,苏轼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二人共赏中庭月色,苏轼有感而发,写下此文。
文章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复杂微妙的心境,以及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03深入文本学习活动一:初步感知文本内容(一)诵读感知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学案

短文两篇学案《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前自学(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藻: zǎo 荇: xìng 遂: suì(二)知识积累1、关于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0岁举进士,多次被朝廷命官,又因新旧两党斗争,多次遭贬谪,一生坎坷。
2、作品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的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地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时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二、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活动:(一)导人晚风轻轻,皓月当空,似真似幻。
这美妙的意境怎不令人神往?因它有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甜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乌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幽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悲切。
今天,让我们再走进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去领略那里的月景,感受别样的心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导朗读2、积累词句⑴重点字词: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怀民亦未寝()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欣然起行()()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⑵重点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译文:。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3、探究质疑(1)理清课文结构夜游的原因:夜游的景色:抒发的感慨:(2)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答:(3)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设计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优秀范文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念奴娇”、“承天寺”、“夜游”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锻炼自己的信息筛选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课文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课堂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提问:“你们对承天寺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念奴娇”、“承天寺”、“夜游”等。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示范运用到写作中。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反馈指导。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7. 课后作业:(1)朗读、背诵课文。
(2)完成课堂练习题。
8. 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关键词语:念奴娇、承天寺、夜游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以及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10《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10 《短文两篇》学案(二)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美及布局的匠心所在。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美及布局的匠心所在。
一、自主预习,积累知识1.文学常识积累苏轼(1037-1101), (时期) 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 ,号 。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2.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荇.______ 寝._____ 交横. 念无与为.乐 3. 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月色入户.: (4)遂.至承天寺: (5)怀民亦未寝.:(6)积水空明..:(7)盖.竹柏影也:(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学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一、学习目标导航⑴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⑵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⑶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⑷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二、语言积累1.加点字注音昔日欲颓.能与.其奇者遂.至承天寺藻荇.交横竹柏.影也怀民亦未寝.2.易写错字沉鳞竞.跃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3.字词解释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用自己的话疏通文意。
4.翻译句子⑴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⑵实是欲界之仙都。
⑶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⑷相与步行中庭。
⑸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名句积累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⑵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⑶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你认为哪些还需要积累?☆☆☆《答谢中书书》课文学习三、初步感知1.划分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3.读了文章以后,你想怎样理解这两个“书”字?☆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意思,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结构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四、品味语言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五、写作借鉴(请结合文章说明)比较《答谢中书书》和现在书信的联系点和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什么不同?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什么?2.请大家带着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来品味课文。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六、质疑探究1.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学习三、初步感知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4.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概括每部分的意思,理清文章思路。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个层次大意。
表达方式:第一层,(1—3句)_______________。
(表达方式是记叙,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_________________。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末句)_________________。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的胸襟。
)四、品味语言1.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文中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是:念吾与为乐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他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对这句话怎样理解?5.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燃出一个怎样美妙的境界?六、质疑探究1.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2.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3.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描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两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许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时抒发了自己的感情,举例注明作者。
☆☆☆七、链接资料库1.《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是南北朝时南朝的齐梁时作家,字通明,华阳隐居,有作品《陶隐居集》。
齐高帝曾经召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链接: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
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
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
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描写月亮的诗句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7、举杯望明月,对钦成三人。
——李白八、链接中考阅读理解【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13年·湖南省长沙市】1.用“/”为文中句子标出停顿。
(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4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8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_ ”。
(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4分)【2012年·辽宁大连市】5.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 ) ②月色入户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6.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7.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2012年·山西太原市】9.用“/”为文中句子标出停顿。
(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2.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2009年·浙江台州市】(二)【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