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岭记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抒己见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古往今来,多少英烈正气永存。
试列举你所知道的浩然正气 的人物,用自己的话语展现出来。
第3段写了三件事。一是“忠烈未死”的传闻,二是 英、霍山的义军假托史可法的名义抗清。前者反映了人民 对史可法的爱戴,也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后者说明史 可法已经成为民族魂的象征,成为英勇不屈,反抗异族侵 略的光辉旗帜。这两件事都从侧面烘托了史可法。第三件 事是孙兆奎同洪承畴的交锋。文章对此作了较详的记叙。 洪承畴高居上座,却惶恐地询问史可法的生死。孙兆奎被 执阶下,却拒不回答,反而针锋相对,尖锐辛辣地羞辱叛 徒。作者通过史可法同洪承畴的正反对比,突出了史可法 的伟大。史可法的殉国是真的,他虽死犹生,浩气长存; 洪承畴的“殉国”是假的,他虽生犹死,遗臭万年。作者 对这次交锋的记叙虽较详(相对同段前两件事而言),但 直接记叙洪承畴也只两句,寥寥几笔,却把一个大汉奸虚 伪、狡诈和狼狈不堪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对于死,他预先作了安排,考虑周到。他说:“仓皇中不可 落于敌人之手以死。”当他征得史德威同意,帮助他“临期成此 大节”时,他欢喜地认史德威为义子,这一喜一认,充分表现了 史可法决心为国献身,宁死不辱的精神。后来城陷时,史可法首 先“拔刀自裁”;诸将抱持时,他又“大呼德威”;面对强大的 敌人,他“瞠目曰:‘我史阁部也。’”当“和硕豫亲王以先生 呼之,劝之降”时,他“大骂而死”。描写不多,一个忠烈刚强 的民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巩固扩展
面: 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庐山草堂记》
(名词作动词 面对)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
谏》Leabharlann Baidu
(名词作状语 当面)
1、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2、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衣赭衣《报任安书》
4、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一)本文的思路与结构是怎样的?
本文为节选。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记叙, 后一部分议论抒情。 第一部分(1~3段):记叙了史可法殉国前后 的情况及有关的几件事。可分为三层。第一层 (1段):记史可法殉国前的安排。第二层(2 段):记史可法殉国时的情况。第三层(3段): 记史可法殉国后的几件有关事情。 第二部分(4段):是就生与死的问题,承接上 文,深入议论史可法殉国流芳百代的意义,突 出文章中心。
(五)为什么以“梅花岭记”命题?
文章写史可法殉国的事,以“梅花岭记”为 题,原因是:①作者的目的除了记叙史可法殉 国的史实,还要借凭吊梅花岭上的史可法墓来 抒发自己的感慨,否定了画蛇添足的“神仙之 说”,赞扬史可法精神永驻,表达自己对史可 法的崇敬;②以梅花的冰清玉洁、傲霜怒雪的 性格象征史可法的高尚品德,歌颂他坚强不屈 的民族气节。
名句理解
1、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
2、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 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 而况冒其未死之名哉!
讨论赏析
文章采用何种方式刻画史可法忠烈形象?
殉国惨况 托名起师 洪孙对话
正面描述 侧面烘托 反面对比
(议论) 其气浩然 常留天地 之间
文章主要突出史可法的形象,为什么 以《梅花岭记》为题目?
梅
花
全 祖
岭
望记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理解文意.
2、刻画人物的方法.
3、体会史可法忠贞不渝、宁死 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浩然正气.
朗读活动
1、快速朗读,正字正音
酉 殉 硕 殒 恚 麾 瞠 宛然
徇陨
嗔
词语练习
1、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 2、吾誓与城为殉 3、谱汝诸孙中 4、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 5、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
作者首先针对“未尝殒于城中”、“忠烈未死”
的传说发表议论,并对世俗关于颜真卿、文天祥成
仙的传说加以否定。这表明两重意思。一是用历史
上忠贞爱国的颜真卿、文天祥同史可法相比,说明
史可法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崇高,为人民所纪念。
二是这些爱国英烈之所以不朽,不在于他们究竟是
以出世还是入世的面目出现,而在于“其气浩然”。
他们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对人民永远有着强大
的影响,这就深刻揭示了史可法殉国的重大意义。
最后作者又写了自己在梅花岭的感受,进一步表达
对史可法的崇敬。
(二)作者是怎样刻画史可法的英雄形象的?
作者对史可法是通过正面描述、侧面烘托和反面对比来表现 的。
1、2两段是正面描述。文章开始交待时间之后,就用“江都 围急”四字交待当地形势,又以“知势不可为”一语写出史可法 是在局势已无可挽回的情况下,出于对眼前危局的清醒认识,才 下决心“誓与城为殉”的。他不是轻率的人。
(三)末段几句话应如何理解?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出世入世之面目?”作者引述世 俗关于颜真卿、文天祥成仙的传说并加以否定,有两重意思:一是 用历史上忠贞爱国的人物与史可法相比,说明他的爱国精神、民族 气节的崇高,值得人们永远纪念;二是指出这些英烈之所以不朽, 不在于他们是成为神仙(出世)还是活在人间(入世),而在于他 们的浩然之气“常留天地之间”和他们对后世人民的巨大影响。这 一观点,既指出了传说的可笑,更明确了史可法等英烈殉国的价值 和意义。但是,把爱国精神、民族气节一概而归诸“圣贤家法”, 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体现。“想见当日围城光景,……冒其未死之 名者哉?”这句话是在前句意思的基础上谈后人的感受和认识。 “宛然可遇”已经证明了英烈的精神和气节流传后世,不必再问灵 魂是否解脱,更不必再假冒他们的名字来做事。其实,“冒名”一 事,作者批评显得过激,为了增强号召力,迅速壮大队伍,以对付 敌人,“托忠烈之名”或其他名义也是无可厚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