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数论论文
初等数论_精品文档
初等数论初等数论是数学中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整数的性质和特殊的数学关系。
它是数学发展的基础,对于数学中的许多其他分支,如代数、几何和数值分析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初等数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当时的数学家们对整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推导出了许多重要的结论。
在初等数论中,最基础的概念是整数和素数。
整数是自然数、负自然数和零的总称,它们可以用来表示数量。
素数是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正整数,它们没有其他的因子。
素数在初等数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他们是其他整数的构成单元。
在初等数论中,我们可以探讨整数的因子分解。
因子分解是将一个整数表示为素数的乘积的过程。
例如,将数字20分解成素数的乘积可以得到2×2×5=20。
因子分解在数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整数之间的数学关系。
初等数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最大公约数是两个整数中能够同时被整除的最大的正整数。
最小公倍数是能够同时整除两个整数的最小的正整数。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找到最简分数、解线性方程等。
初等数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同余。
同余是指两个整数除以一个正整数得到的余数相同。
例如,当两个整数被3除得到的余数相同时,我们可以说这两个整数互为3的同余数。
同余关系在数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研究整数之间的性质和特殊的数学规律。
初等数论还涉及到数论函数的研究。
数论函数是定义在整数上的函数,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描述整数的性质和特征。
常见的数论函数包括欧拉函数、莫比乌斯函数等。
这些函数在数论中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素数分布、整数方程的解等问题。
除了以上几个基本概念,初等数论还包括一些其他的内容,如二次剩余、费马小定理、威尔逊定理等。
这些概念和定理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
初等数论在数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是其他数学分支的基础,还有着许多实际应用。
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中,初等数论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和分析算法、构建密码系统等。
数学归纳法以及其在初等数论中的应用
+14 28 4 · ·高二第二次阶段测试化学试卷12、21班级 姓名 学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O —16 Na-23 Cl —35.5Mn-55 Ag-108一、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本大题共23题,每题3分,共69分)1.现代社会提倡低碳生活。
下列燃料能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是 A .氢气 B .天然气 C .石油 D .煤炭2.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A .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 .乙烯分子比例模型:C .次氯酸分子的电子式:D .乙酸分子的结构简式:C 2H 4O 23.下列气体中,有颜色且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是A .SO 2B .NOC .NH 3D .Cl 2 4.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A .胶体稳定B .胶体有丁达尔效应C .胶体能净水D .胶粒直径在1—100nm 之间5.下列物质中只含有离子键的是A .NaOHB .CO 2C .MgCl 2D .HClH H H HC =CH ∶Cl ∶O ∶6.运输乙醇或汽油的车辆,贴有的危险化学品标志是A B C D 7.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氯水B.聚乙烯C.蔗糖.D、加碘食盐8.下列物质不.需.经过化学变化就能从海水中获得的是A.烧碱B.食盐C.单质镁D.单质溴9.下列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一组是A.35Cl和37Cl B.O2和O3C.CH3CH2OH和CH3OCH3D.甲烷和丁烷10.下列物质间的转化,通过一步反应不能完成的是A、FeCl3→FeCl2B、NO2→HNO3C、Al2O3→NaAlO2D、SiO2→H2SiO311.某溶液中存在大量的OHˉ、Clˉ、CO32ˉ,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是A.NH4+B.Ca2+C.HCO3ˉD.SO42ˉ12.N2+3H22NH3是工业制氮肥的重要反应。
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 .增加N 2的浓度能加快反应速率B .降低体系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C .使用催化剂不影响反应速率D .若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通过改变条件可以使N 2和H 2能完全转化为NH 313.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 .氧化钙溶于水 B .乙醇燃烧C .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D .断开1mol 氮气分子中的氮氮叁键14.下列图示装置的实验中,操作正确的是A .图1分离碘酒中的碘和酒精B .图2稀释浓硫酸C .图3从食盐水中获得食盐晶体D .图4除去HCl 中的Cl 2并副产漂白粉15.下列反应中,与其它三个反应不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是A .B .C .D .图1 图2 图3 图4碘酒HCl(Cl 2)石灰水溶液浓硫酸 H 2O16.食品的主要成分大都是有机化合物。
浅谈高中阶段的初等数论问题
3 6 整除。
极少的部 分 的 整 除性 得 出整 体 的整 除性 ,最
终证 得 也成 立 。 二 、用二项式 定理证 明余数或整 除问题
【 关键词 】初等数论 整除 余数 高中阶段
初 等 数 论 是研 究 整 数 最 基 本 性质 的一 门十 分 重 要 的 数 学基础 课程 ,而 其 中的整 除 与余数 则是 初等 数论 的两 个 最 基本 的概念 。虽 然在 高 中阶段 关于 这一 块 的 内容 出现 等 不 多 ,但 我们 其 实 已经 累积 了很 多 的数论 知识 和解 决数 论
一
S 2 如 果Mo d ( a ,b ) ≠O ,那 么转 S 3 ,否 则转 S 6 ;
S 3 r  ̄ - Mo d ( a ,b ) ;
S 4 a — b:
、
用数学归纳法证 明整除 问题
例1 . 是否 存在 正 整数 m,使得 f ( n ) = ( 2 n 十 7 ) ・ 3 Ⅱ + 9 对任 意 正整 数n ,都 能被 m整 除 ,若 存 在 ,求 出最 大值 ,并证 明 你 的 结论 ;若不 存在 ,说明理 由。
解 :f ( 1 ) = ( 2 + 7 ) ・ 3 + 9 = 3 6 ,f ( 2 ) = ( 4 + 7 ) ・ 9 + 9 = 1 0 8 ,
S 5 b —r ,转 S 2 ;
S 6输 出b 。
点评 :在 研 究本 问题 的时候 就 必须 理解 欧几里 得 辗转
相 除法 的基本 思想和 步骤 :给 出一 列数 :a ,b ,r , ,r 2 …, 3 ) = ( 6 + 7 ) ・ 2 7 + 9 = 3 6 0 , …猜 想 :f ( n ) f g  ̄ 被3 6 整 除 。用 数 学 r n r n ,0 . 。这 列数 从 第三 项 开始 ,每 项 都是 前两 项 相除 归纳法 证 明如下 : 所 得的余 数 ,余数 为0 的前 一项 r n 即是 a 和b 的最 大 公约数 。
数学与应用数学毕业论文(剁树枝问题,组合数学、初等数论方向)
摘要有一根正整数单位长树枝,要剁成一定长的短树枝,在剁的过程中可以重叠,问如何剁次数最少?这样的问题被称为剁树枝问题。
剁树枝问题是许多实际问题的一个模型,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题的任务是提供一般的方法使剁的次数最少。
采用例举、分析、归纳、证明的流程,给出了剁树枝问题最少次数的递推关系和具体表达式,并对其进行了证明。
关键词初等数论;组合数学;递归;数学归纳法AbstractSuppose there is a positive integer units long branches, to chop them into a certain length of short branches. During the cutting process overlap is allowed, then how many times is needed at least? This problem is known as cutting the tree problem. The cutting branches-problem is a model for many practical problems, with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Based on the idea of dynamic programming, the recursion formula of the least number of movements necessary for this problem is presented. The direct formula of the least number of movements necessary for this problem is given and proved by triple mathematical induction and pure combinatorics.Key words number theory;combinatorial mathematics;recursive; mathematical目录摘要 (2)第一章.绪论 (4)1.1 剁树枝问题的简介 (4)1.2 剁树枝问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方法 (4)第二章.主要理论:递归关系 (5)第三章.推导过程 (6)3.1 剁成1分米长的短树枝的情况 (6)3.2 剁成2或3分米长的短树枝的情况 (9)第四章.结论 (13)致谢 (14)参考文献 (15)附录:外文参考文献 (16)参考文献翻译 (18)第一章.绪论1.1 剁树枝问题的简介有一根正整数单位长树枝,要剁成一定长的短树枝,在剁的过程中可以重叠,问如何剁次数最少?这样的问题被称为剁树枝问题。
初等数学研究论文
姓名:苏章燕学号:201102024002 班级:师范1班分类思想摘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在这学期做高考题和中考题过程中,很多题上面都有体现。
是在问题的解答出现多种情况且综合考虑无法深入时,我们往往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分别进行讨论,得出每种情况下相应的结论,这种思想方法就是分类的思想。
关键词:分类讨论、函数、例题、集合分类一、分类要素分类的思想运用到每个具体数学问题中都有三个基本内容,即分类三要素,在分类的合定义中,三要素就是全集,子集和子集的分类根据。
分类的逻辑定义中,三要素是母项,子项和分类标准。
二、分类的规则在问题讨论前,首先应弄清楚我们所研究对象的范围,即全集。
分类就要在这个特定范围内进行,要防止在全集不明确的情况下或全集外进行讨论。
每次分类都必须以同一本质属性为标准,被分概念或集合有若干本质属性,确定某一个作为分类标准。
那么在分类过程中就要始终使用这个标准。
同一次讨论中标准只能是一个。
如实数在讨论绝对值时,可分为整数、负数和零;在讨论其他性质和运算时可分为有理数与无理数。
又如函数按自变量个数可分为一元函数、二元函数乃至多元函数;按单调性可分为增函数、减函数和非单调函数(在某一区间内);按定义域可分为在R上都有意义的函数与定义域不是R的函数;按奇偶性可分为奇函数、偶函数和非奇非偶函数(在定义域内);按属性可分为代数函数和超级函数。
诸如此类,按不同标准就有不同的分类。
分类的完整性,把集合A分为A1、A2、···An等n个子集的分类,集合A应是这n 个子集的并集,集合的每一个元素都属于且仅属于其中的一个子集,分类时必须防止遗漏,如把角分为第一象限角、第二象限角、第三象限角、第四象限角,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分类,因为终边落在坐标轴上的角就不在其中。
分类的互斥性,分类中分成的各部分必须是互相排斥的,即分类中各个子集的交集是空集,如平面几何中把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分类就是不正确的分类,因为存在着等腰锐角三角形,这是由于破坏了分类的互斥性。
初等数学内涵探究论文
初等数学内涵探究论文摘要:运用数字推理建立数值逻辑公理系统雏形,辩证认识、探讨初等数学基本理论的深刻内涵,继续深化认识,…。
关键词:1、分数整,2、相对整性质,3小数相对整,4、分数相对整,5、广义整数,6、有限不循环小数,7、有限循环小数,8、最大分数单位1/2,9、小数单位、最大小数单位0.5,10、双素数11、狭义数学真理12、广义数学真理等等一、建立初等数学数值逻辑公理系统雏形:(一)、探讨认识初等数学深刻内涵,需要不断深化认识、不断完善,还要考虑到易懂易理解,一篇不成熟的数学论文,反反复复,大同小异,颇感不妥,抱歉了!今后若有新的认识,以数学基本知识的方式单独发表论文,以前的数学学术观点、理念不再重复,…,再次抱歉、敬请谅解!(二)、数字推理——数值逻辑辩证推理:究竟是到数值逻辑系统外部探寻系统运算规律?还是在数值逻辑系统内部探寻系统运算规律?很显然,要在数值逻辑系统内部探寻系统运算规律,事实证明,数理逻辑与实无限并未完全揭示出数值逻辑公理系统运算规律,初等数学基本理论尚有不足之处,它是实无限数学理论和数理逻辑无法解决的数学矛盾与问题,关于数学的无限矛盾,实无限不能解决的数学矛盾,运用潜无限数学思维理念与潜无限手段去解决,未尝不可,…。
用那10个阿拉伯数字演绎数学真谛,1生2、2生3、“10”生无限,确切地说正整数数列:0,1,2,3,4,5,6,7,8,9,……,…如果从数学的集合论和数论、哲学角度出发,运用算术的方法分别选取:1,2,3,4,5,6,7,8,9,10,……,…分别地建立起最基本最原始幼稚可笑的有理数数列群与子集合:第1系列:0/1,1/1,2/1,3/1,4/1,5/1,6/1,……,…第2系列:0/2,1/2,2/2,3/2,4/2,5/2,6/2,……,…第3系列:0/3,1/3,2/3,3/3,4/3,5/3,6/3,……,…第4系列:0/4,1/4,2/4,3/4,4/4,5/4,6/4,……,…第5系列:0/5,1/5,2/5,3/5,4/5,5/5,6/5,……,…第6系列:0/6,1/6,2/6,3/6,4/6,5/6,6/6,……,…第7系列:0/7,1/7,2/7,3/7,4/7,5/7,6/7,……,…第8系列:0/8,1/8,2/8,3/8,4/8,5/8,6/8,……,…第9系列:0/9,1/9,2/9,3/9,4/9,5/9,6/9,……,…第10系列:0/10,1/10,2/10,3/10,4/10,5/10,6/10,……,………,……如何再去分别探索在何范畴内各基数间存在着2,3,4,5,6,7,8,9,10,11,12,……,…的倍数时——数值逻辑公理系统运算规律?:第1系列:0/1=0,1/1=1,2/1=2,3/1=3,4/1=4,5/1=5,……,…第2系列:第2环节:2(0/2+1/2+2/2)=(1/2+2/2+3/2)=(0.5+2/2+1.5)第3环节:3(0/2+1/2+2/2)=(2/2+3/2+4/2)=(1+3/2+2)第4环节:4(0/2+1/2+2/2)=(3/2+4/2+5/2)=(1.5+4/2+2.5)第5环节:5(0/2+1/2+2/2)=(4/2+5/2+6/2)=(2+5/2+3)第6环节:6(0/2+1/2+2/2)=(5/2++6/2+7/2)=(2.5+6/2+3.5),……,…第3系列:第2环节:2(0/3+1/3+2/3+3/3)=(1.5/3+2.5/3+3.5/3+4.5/3)=(3/3+4/3+5/3)=(0.5+2.5/3+3.5/3+1.5)第3环节:3(0/3+1/3+2/3+3/3)=(3/3+4/3+5/3+6/3)=(1+4/3+5/3+2)第4环节:4(0/3+1/3+2/3+3/3)=(4.5/3+5.5/3+6.5/3+7.5/3)=(7/3+8/3+9/3)=(1.5+5.5/3+6.5/3+2.5)第5环节:5(0/3+1/3+2/3+3/3)=(6/3+7/3+8/3+9/3)=(2+7/3+8/3+3)第6环节:6(0/3+1/3+2/3+3/3)=(7.5/3+8.5/3+9.5/3+10.5/3)=(11/3+12/3+13/3)=(2.5+8.5/3+9.5/3+3.5),……,…第4系列:第2环节:2(0/4+1/4+2/4+3/4+4/4)=(2/4+3/4+4/4+5/4+6/4)=(0.5+3/4+4/4+5/4+1.5)第3环节:3(0/4+1/4+2/4+3/4+4/4)=(4/4+5/4+6/4+7/4+8/4)=(1+5/4+6/4+7/4+2)第4环节:4(0/4+1/4+2/4+3/4+4/4)=(6/4+7/4+8/4+9/4+10/4)=(1.5+7/4+8/4+9/4+2.5)第5环节:5(0/4+1/4+2/4+3/4+4/4)=(8/4+9/4+10/4+11/4+12/4)=(2+9/4+10/4+11/4+3)第6环节:6(0/4+1/4+2/4+3/4+4/4+)=(10/4+11/4+12/4+13/4+14/4)=(2.5+11/4+12/4+13/4+3.5),……,…第5系列:第2环节:2(0/5+1/5+2/5+3/5+4/5+5/5)=(2.5/5+3.5/5+4.5/5+5.5/5+6.5/5+7.5/5)=(4/5+5/5+6/5+7/5+8/5)=(0.5+3.5/5+4.5/5+5.5/5+6.5/5+1.5)第3环节:3(0/5+1/5+2/5+3/5+4/5+5/5)=(5/5+6/5+7/5+8/5+9/5+10/5)=(1+6/5+7/5+8/5+9/5+2)第4环节:4(0/5+1/5+2/5+3/5+4/5+5/5)=(7.5/5+8.5/5+9.5/5+10.5/5+11.5/5+12.5/5)=(10/5+11/5+12/5+13/5+14/5)=(1.5+8.5/5+9.5/5+10.5/5+11.5/5+2.5)第5环节:5(0/5+1/5+2/5+3/5+4/5+5/5)=(10/5+11/5+12/5+13/5+14/5+15/5)=(2+11/5+12/5+13/5+14/5+3)第6环节:6(0/5+1/5+2/5+3/5+4/5+5/5)=(12.5/5+13.5/5+14.5/5+15.5/5+16.5/5+17.5/5)=(16/5+17/5+18/5+19/5+20/5)=(2.5+13.5/5+14.5/5+15.5/5+16.5/5+3.5),……,…第6系列:第2环节:2(0/6+1/6+2/6+3/6+4/6+5/6+6/6)=(3/6+4/6+5/6+6/6+7/6+8/6+9/6)=(0.5+4/6+5/6+6/6+7/6+8/6+1.5)第3环节:3(0/6+1/6+2/6+3/6+4/6+5/6+6/6)=(6/6+7/6+8/6+9/6+10/6+11/6+12/6)=(1+7/6+8/6+9/6+10/6+11/6+2)第4环节:4(0/6+1/6+2/6+3/6+4/6+5/6+6/6)=(9/6+10/6+11/6+12/6+13/6+14/6+15/6)=(1.5++10/6+11/6+12/6+13/6+14/6+2.5)第5环节:5(0/6+1/6+2/6+3/6+4/6+5/6+6/6)=(12/6+13/6+14/6+15/6+16/6+17/6+18/6)=(2+13/6+14/6+15/6+16/6+17/6+3)第6环节:6(0/6+1/6+2/6+3/6+4/6+5/6+6/6)=(15/6+16/6+17/6+18/6+19/6+20/6+21/6)=(2.5+16/6+17/6+18/6+19/6+20/6+3.5),……,…第7系列:第2环节:2(0/7+1/7+2/7+3/7+4/7+5/7+6/7+7/7)=(3.5/7+4.5/7+5.5/7+6.5/7+8.5/7+9.5/7+10.5/7)=(5/7+6/7+7/7+8/7+9/7+10/7+11/7)=(0.5+4.5/7+5.5/7+6.5/7+8.5/7+9.5/7+1.5)第3环节:3(0/7+1/7+2/7+3/7+4/7+5/7+6/7+7/7)=(7/7+8/7+9/7+10/7+11/7+12/7+13/7+14/7)=(1+8/7+9/7+10/7+11/7+12/7+13/7+2)第4环节:4(0/7+1/7+2/7+3/7+4/7+5/7+6/7+7/7)=(10.5/7+11.5/7+12.5/7+13.5/7+14.5/7+15.5/7+16.5/7+17.5/7) =(13/7+14/7+15/7+16/7+17/7+18/7+19/7)=(1.5+11.5/7+12.5/7+13.5/7+14.5/7+15.5/7+16.5/7+2.5)第5环节:5(0/7+1/7+2/7+3/7+4/7+5/7+6/7+7/7)=(14/7+15/7+16/7+17/7+18/7+19/7+20/7+21/7)=(2+15/7+16/7+17/7+18/7+19/7+20/7+3)第6环节:6(0/7+1/7+2/7+3/7+4/7+5/7+6/7+7/7)=(17.5/7+18.5/7+19.5/7+20.5/7+21.5/7+22.5/7+23.5/7+24.5/7) =(21/7+22/7+23/7+24/7+25/7+26/7+27/7)=(2.5+18.5/7+19.5/7+20.5/7+21.5/7+22.5/7+23.5/7+3.5),……,…第8系列:第2环节:2(0/8+1/8+2/8+3/8+4/8+5/8+6/8+7/8+8/8)=(4/8+5/8+6/8+7/8+9/8+10/8+11/8+12/8)=(0.5+5/8+6/8+7/8+9/8+10/8+11/8+1.5)第3环节:3(0/8+1/8+2/8+3/8+4/8+5/8+6/8+7/8+8/8)=(8/8+9/8+10/8+11/8+12/8+13/8+14/8+15/8+16/8)=(1+9/8+10/8+11/8+12/8+13/8+14/8+15/8+2)第4环节:4(0/8+1/8+2/8+3/8+4/8+5/8+6/8+7/8+8/8)=(12/8+13/8+14/8+15/8+16/8+17/8+18/8+19/8+20/8)=(1.5+13/8+14/8+15/8+16/8+17/8+18/8+19/8+2.5)第5环节:5(0/8+1/8+2/8+3/8+4/8+5/8+6/8+7/8+8/8)=(16/8+17/8+18/8+19/8+20/8+21/8+22/8+23/8+24/8)=(2+17/8+18/8+19/8+20/8+21/8+22/8+23/8+3)第6环节:6(0/8+1/8+2/8+3/8+4/8+5/8+6/8+7/8+8/8)=(20/8+21/8+22/8+23/8+24/8+25/8+26/8+27/8+28/8)=(2.5+21/8+22/8+23/8+24/8+25/8+26/8+27/8+3.5),……,…第9系列:第2环节:2(0/9+1/9+2/9+3/9+4/9+5/9+6/9+7/9+8/9+9/9)=(4.5/9+5.5/9+6.5/9+7.5/9+8.5/9+9.5/9+10.5/9+11.5/9+12.5/9+13.5/9) =(6/9+7/9+8/9+9/9+10/9+11/9+12/9+13/9+14/9)=(0.5+5.5/9+6.5/9+7.5/9+8.5/9+9.5/9+10.5/9+11.5/9+12.5/9+1.5)第3环节:3(0/9+1/9+2/9+3/9+4/9+5/9+6/9+7/9+8/9+9/9)=(9/9+10/9+11/9+12/9+13/9+14/9+15/9+16/9+17/9+18/9)=(1+10/9+11/9+12/9+13/9+14/9+15/9+16/9+17/9+2)第4环节:4(0/9+1/9+2/9+3/9+4/9+5/9+6/9+7/9+8/9+9/9)=(13.5/9+14.5/9+15.5/9+16.5/9+17.5/9+18.5/9+19.5/9+20.5/9+21.5/9+22.5/9)=(16/9+17/9+18/9+19/9+20/9+21/9+22/9+23/9+24/9)=(1.5+14.5/9+15.5/9+16.5/9+17.5/9+18.5/9+19.5/9+20.5/9+21.5/9+2.5)第5环节:5(0/9+1/9+2/9+3/9+4/9+5/9+6/9+7/9+8/9+9/9)=(18/9+19/9+20/9+21/9+22/9+23/9+24/9+25/9+26/9+27/9)=(2+19/9+20/9+21/9+22/9+23/9+24/9+25/9+26/9+3)第6环节:6(0/9+1/9+2/9+3/9+4/9+5/9+6/9+7/9+8/9+9/9)=(22.5/9+23.5/9+24.5/9+25.5/9+26.5/9+27.5/9+28.5/9+29.5/9+30.5/9+31.5/9)=(26/9+27/9+28/9+29/9+30/9+31/9+32/9+33/9+34/9)=(2.5+23.5/9+24.5/9+25.5/9+26.5/9+27.5/9+28.5/9+29.5/9+30.5/9+3.5),……,…第10系列:第2环节:2(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5/10+6/10+7/10+8/10+9/10+10/10+11/10+12/10|+13/10+14/10+15/10)=(0.5+6/10+7/10+8/10+9/10+10/10+11/10+12/10|+13/10+14/10+1.5)第3环节:3(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10/10+11/10+12/10+13/10+14/10+15/10+16/10+17/10+18/10+19/10+20/10)=(1+11/10+12/10+13/10+14/10+15/10+16/10+17/10+18/10+19/10+2)第4环节:4(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15/10+16/10+17/10+18/10+19/20+20/10+21/10+22/10+23/10+24/10+25/10)=(1.5+16/10+17/10+18/10+19/20+20/10+21/10+22/10+23/10+24/10+2.5)第5环节:5(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20/10+21/10+22/10+23/10+24/10+25/10+26/10+27/10+28/10+29/10+30/10)=(2+21/10+22/10+23/10+24/10+25/10+26/10+27/10+28/10+29/10+3)第6环节:6(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25/10+26/10+2710+28/10+24910+30/10+31/10+32/10+33/10+34/10+35/10)=(2.5+26/10+2710+28/10+24910+30/10+31/10+32/10+33/10+34/10+3.5),……,…;……,……关于上述初等数学起点最简单最原始幼稚可笑的数值运算是否蕴涵着数值逻辑运算规律和深刻的数学内涵?单凭直觉无法回答,千百年来实无限理论和玄学无法理解与接受它、也不可能去探究,…,目前,只能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常言道,最简单的最质朴的恰恰是最深奥的、最难以理解接受的,数学是被应验的,我们将上述运用亚里士多德潜无限数学思想和辩证法指导下,在数论、集合论内涵条件下形成的普遍运算规律概括归纳为:1、第1系列并未派生子集合:0/1=0,1/1=1,2/1=2,3/1=3,4/1=4,5/1=5,6/1=6,……,是特殊矛盾特殊规律、为特殊特别系列、特殊矛盾例外,务必将其排斥在外,如果不将其排斥在外、这系统同样无法理解与接受,其实它就是分数整(整数分数);2、数值逻辑公理系统(从第2系列起均派生子集合):{[0~1]}1↓{[1~2]}3↓{[2~3]}5↓……,…(此结构式上下交错对应莫散开){[0.5~1.5]}2{[1.5~2.5]}4{[2.5~3.5]}6……,…第1环节:1∑{[0~1]}=∑{[0~1]},第2环节:2∑{[0~1]}=∑{[0.5~1.5]},第3环节:3∑{[0~1]}=∑{[1~2]},第4环节:4∑{[0~1]}=∑{[1.5~2.5]},第5环节:5∑{[0~1]}=∑{[2~3]},第6环节:6∑{[0~1]}=∑{[2.5~3.5]},第7环节:7∑{[0~1]}=∑{[3~4]},第8环节:8∑{[0~1]}=∑{[3.5~4.5]},第9环节:9∑{[0~1]}=∑{[4~5]},第10环节:10∑{[0~1]}=∑{[4.5~5.5]},……,……∑{[0~1]}意指0与1之间的基数之和,∑{[0.5~1.5]}意指0.5与1.5之间的基数之和,它们是集合族、有无穷个子集合或有无穷个数组,其他依次类推,很显然,如果说{[0~1]}和{[0.5~1.5]}的基数是实无限,那么它的基数(有理数与无理数)就会一下子全部冒出来究竟具体有多少?无人具体知晓也无法具体知晓,自古至今一筹莫展,务必突破传统数学思维理念的严重束缚,让事实说话,符号↓:意指派生子集合,在有理数系统数值逻辑运算过程中,小数0.5,1.5,2.5,3.5,4.5,5.5,6.5,……从系统发展变化过程中产生分化出来,占据整数位置,充分地十足地体现其相对整性质(亦可理解为哲理整性质),即派生子集合,为奇数能被2相对整除提供科学依据,蕴涵着完整数值逻辑运算规律2,3,4,5,6,7,8,9,10,11,12,……,数论、集论、初等数学、自然辩证法四位一体、辩证统一,自然辩证法(现代哲学)以对立统一规律为切入点注入初等数学、数学基础并为其指明前进方向,至此,需要引入数学新概念,相对整性质、小数相对整、等等概念:相对整性质:其他普通小数的绝对值与小数0.5,-0.5,1.5,-1.5,2.5,-2.5,3.5,-3.5,4.5,-4.5,5.5,-5.5,6.5,-6.5,......的绝对值相比较更零散,换言之,小数0.5,-0.5,1.5,-1.5,2.5,-2.5,3.5,-3.5,4.5,-4.5,5.5,-5.5,6.5,-6.5,......的绝对值和其他普通小数的绝对值相比较整装(在数值逻辑公理系统中),将这一特殊性质统称为相对整性质,为什么会拥有相对整性质,因为1/2=0.5、1/2是最大分数单位、则0.5是最大小数单位,...,相对整性质为奇数能被2相对整除提供科学根据,只有在本数值逻辑公理系统中,才能够发现相对整性质,否则无从谈起,……。
HPM的初等数论绪论课教学设计论文
HPM的初等数论绪论课教学设计论文HPM的初等数论绪论课教学设计论文关键词:HPM;数学史;初等数论;数学教学一、引言初等数论以整除为基础,研究整数性质和方程(组)整数解,是近代数学中最典型、最基本的概念、思想、方法和技巧。
初等数论课程是我校小学教育(理科方向)和数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学生通过本课程中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初等数论的基础内容,即算术基本理论和最大公约数理论;掌握初等数论的核心,即同余理论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整除理论和同余理论来求解几类最基本的不定方程;掌握连分数等有关概念和性质及其应用;通过观察、实验、猜测、分析、计算、推理等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了解初等数论的价值,为学生以后继续学习数论或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然而,初等数论教材重在阐述数论理论知识的结果,忽视介绍知识的背景、发生与形成过程,某种意义上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针对初等数论课程的性质,在绪论课中结合数学史知识,在HPM的视角下进行绪论课的教学设计,HPM视角下的绪论课教学的目的在于将初等数学与数学史等其他知识衔接起来,尽量消除数学教学的枯燥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初等数论的价值,进而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目标感,吸引更多的学生热爱数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HPM指的是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关系,其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数学教育水平,具体方法是通过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数学史。
二、初等数论的主要内容1、整除理论:整除理论是数论中最重要的基本内容。
本章首先简要介绍自然数与数学归纳法,然后引进整除的概念,利用带余除法和辗转相除法这两个工具,建立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理论,进一步研究素数的基本性质和极具重要性的算术基本定理。
这一理论的主要成果有:算术基本定理、数的十进制、高斯函数、费马数、梅森数、完全数等。
2、同余理论:同余是初等数论的又一基本概念。
同余概念的引入,使许多数论问题的讨论得到简化,极大地丰富了数论内容,因而同余在数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涉及内容有同余及其基本性质,剩余类与剩余系,欧拉定理和费马定理及其在循环小数和公开密钥问题上的应用。
初等数论论文
初等数论数学思想对高中数学竞赛的指导学号: 班级: 姓名:摘要:初等数论是研究数的规律,及整数性质的数学分支,它是数论的一个最古老的分支。
在高中数学中引入初等数论,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的认识。
初等数论中的数学思想对高中数学竞赛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初等数论 数学竞赛 数学思想 应用数论,这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学科既是典型的纯粹数学,又是日益得到广泛应用的新“应用数学”.在数论中,初等数论是以整除理论为基础,研究整数性质和方程(组)整数解的一门数学学科,是一门古老的数学分支.它展示着近代数学中最典型、最基本的概念、思想、方法和技巧.目前,初等数论在计算机科学、代数编码、密码学、组合数学、计算方法等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不可缺少的数学基础.数论的魅力在于它可以适合小孩到老人,只要有算术基础的人均可以研究数论.初等数论貌似简单,但真正掌握并非易事,它的内容严谨简洁,方法奇巧多变,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1 转化思想方法转化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是指问题之间的相互转化,或者将问题的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把复杂问题转化成较简单问题、将陌生问题转化为已解决或熟悉的问题[1].通过恰当的化归转化不仅能够顺利地解决原问题,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整除是数论中的基本概念,此问题是数论中比较简单的一种类型.有时我们需要判断几个分式的和是一个整数,这样直接求其是整数比较困难,因而常常化为整除问题解决. 例2(第35届美国中学数学竞赛题)满足联立方程⎩⎨⎧=+=+2344bc ac bc ab 的正整数()c b a ,,的组数是() ()A 0 ()B 1 ()C 2 ()D 3 ()E 4 解(质因数分解法)由方程23=+bc ac 得 ()23123⨯==+c b a .a ,b ,c 为整数,1=c 且23=+b a .将c 和b a -=23代入方程44=+bc ab()4423=+-b b b ,即()()0222=--b b ,21=b ,222=b .从而得211=a ,12=a .故满足联立方程是正整数组()c b a ,,有两个,即()1,2,21和()1,22,1,应选()C .这说明数学问题上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转化为整除问题.另外,整除问题也可以转化为其它问题.我们知道同余理论是初等数论的核心,有时整除问题转化为同余问题解决,思路更清晰、自然、计算更简洁.例3 试判断282726197319721971++能被3整除吗?解 ()3m od 01971≡,()3m od 11972≡,()3m od 21973≡, ()()3m od 210197319721971282726282726++≡++()()3m od 2119731972197128282726+≡++()3m od 1421428≡=,()()3m od 22128≡+282726197319721971++不能被3整除. 2 整体化思想方法Euler 定理[2]1m >,()1,=m a ,则()()m m mod 1a≡φ.这是初等数论的一个基本定理,有着广泛的应用.其证明如下:若()m r r φ,,,r 21 是模m 的一个简化剩余系,则()m ar ar ar φ,,,21 也是模m 的一个简化剩余系,于是()()()()()()()()m r r r aar ar ar r r m m m m mod r 212121φφφφ ≡≡,即证.Euler 定理的证明虽然十分简单,但其中包含了初等数论中常用的一个解题方法,即“整体思想”. 整体化思想方法,就是把单个对象始终放在整体对象构成的系统中加以考虑,通过系统对象之间的整体联系或整体特征,寻求原问题的解决途径[3].在解题过程中,常常运用这一种思路:以完全剩余系为例,即m a a a ,,,21 及1,2, ,1m -为模m 的两个完全剩余系,则i a 恰与1,2, ,1m -中的某一数同余,于是∑=ni ia 1与∑=1i i 同余,由此找到证明的途径.3 配对思想方法配对思想方法,就是将整体对象中的满足某种特性的对象进行组合配对,再利用配对后的特性解决原问题[1].定义[2]欧拉函数()a ϕ是定义在正整数集上的函数,()a ϕ等于序列12,1,0-a ,, 中与a 互素的正整数的个数.定义[2]在模m 的每个互素剩余类r C ()()1,,10=-≤≤m r m r 中任取一数r a ,则所有的数r a ()()1,,10=-≤≤m r m r 所组成的集,叫做模m 的一个简化 剩余系.定义[2]在()m ϕ个与模m 互素的剩余类中各取一个数,称这()m ϕ个数为模m的简化剩余系. 4 矩阵的思想方法初等数论课本上,利用整数初等变换,仅研究了两个整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问题,略显不够深入.再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构造整数矩阵,一矩阵的整数的初等变换为工具,得到了求m ()2>m 个整数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方法[5].利用初等变换求整数的最大公约数 命题 设()da a a n = ,,21,则存在可逆矩阵()nm ija A ⨯=,使得[][]00,,21 d A a a a n =()2≥n .证明 ()1当2=n 时,可设021>>a a ,由辗转相除法知:1111r a q a +=,210a r << 2122r r q a +=,120r r <<……m m m m r r q r +=--12,10-<<m m r r m m m r q r 11+-=()d r m m =≥,1于是,令⎥⎦⎤⎢⎣⎡-⎥⎦⎤⎢⎣⎡-⎥⎦⎤⎢⎣⎡-⎥⎦⎤⎢⎣⎡-=+121110110110110m m q q q q A 则[][]021dA a a =,命题成立;()2假定k n =()2≥k 时,命题成立.则当1+=k n 时,由假定知,存在k 阶可逆方阵k k A ⨯,使得:[][]001132d A a a a k k k =⨯+,其中()1321,,+=k a a a d ,从而有[][]0000111111321d a A a a a a k k k k k =⎥⎦⎤⎢⎣⎡⨯⨯⨯+又由()1知,存在二阶可逆方阵22⨯A ,使得[][]02211dA d a =⨯.其中 ()()12111,,,+==k a a a d a d ,于是令()()⎥⎦⎤⎢⎣⎡⎥⎦⎤⎢⎣⎡=-⨯--⨯⨯⨯⨯⨯12112221100001k k k k k k k E A A A ,则[][]00421d A a a a =即当1+=k n 时,命题成立;由归纳法原理知,当2≥n 时,命题成立.(证毕) 推 论 设n a a a ,,,21 , 为不全为0的整数,则存在Z 上的n 阶可逆矩阵B ,使()()0,0,,,21d B a a a =.且d 是n a a a ,,,21 的最大公因数,B 是一些初等矩阵的乘积.B 的求法如下:将()n a a a ,,21下面写一个n 阶单位矩阵,构成一个()n n ⨯+1矩阵,再对A 施行初等变换,当A 的第一行变成()0,,0, d 时,则下面的单位阵变化成了B . 即:⎥⎥⎥⎥⎥⎥⎦⎤⎢⎢⎢⎢⎢⎢⎣⎡=10001000121 n a a a A −−−→−初等行变换⎥⎥⎥⎥⎥⎥⎦⎤⎢⎢⎢⎢⎢⎢⎣⎡nn n n n n b b b b b b b b bd21222211121100初等数论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其知识结构和数学思想方法形成一个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知识网络,需要我们去挖掘、揭示.因此在初等数论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和习题的教育功能,注重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路、思维过程,体现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多样性,引导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突出问题的背景和思想方法的阐述,注重思想方法的总结、提炼,把数学知识和相关数学思想方法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初等数论的理论体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开阔思维视野,健全认知结构.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将数论中的一些概念和结论摘录如下:我们用),...,,(21n a a a 表示整数1a ,2a ,…,n a 的最大公约数.用[1a ,2a ,…,n a ]表示1a ,2a ,…,n a 的最小公倍数.对于实数x ,用[x ]表示不超过x 的最大整数,用{x }=x -[x ]表示x 的小数部分.对于整数b a ,,若)(|b a m -,,1≥m 则称b a ,关于模m 同余,记为)(mod m b a ≡.对于正整数m ,用)(m ϕ表示{1,2,…,m }中与m 互质的整数的个数,并称)(m ϕ为欧拉函数.对于正整数m ,若整数m r r r ,...,,21中任何两个数对模m 均不同余,则称{m r r r ,...,,21}为模m 的一个完全剩余系;若整数)(21,...,,m r r r ϕ中每一个数都与m 互质,且其中任何两个数关于模m 不同余,则称{)(21,...,,m r r r ϕ}为模m 的简化剩余系.定理1 设b a ,的最大公约数为d ,则存在整数y x ,,使得yb xa d +=. 定理2(1)若)(mod m b a i i ≡,1=i ,2,…,n ,)(m od 21m x x =,则11nii i a x =∑≡21ni ii b x=∑;(2)若)(mod m b a ≡,),(b a d =,m d |,则)(mod d m d b d a ≡; (3)若b a ≡,),(b a d =,且1),(=m d ,则)(mod m dbd a ≡;(4)若b a ≡(i m mod ),n i ,...,2,1=,M=[n m m m ,...,,21],则b a ≡(M mod ). 定理3(1)1][][1+<≤<-x x x x ; (2)][][][y x y x +≥+;(3)设p 为素数,则在!n 质因数分解中,p 的指数为∑≥1k k pn . 定理 4 (1)若{m r r r ,...,,21}是模m 的完全剩余系,1),(=m a ,则{b ar b ar b ar m +++,...,,21}也是模m 的完全剩余系;(2)若{)(21,...,,m r r r ϕ}是模m 的简化剩余系,1),(=m a ,则{)(21...,,m ar ar ar ϕ}是模m 的简化剩余系.定理5(1)若1),(=n m ,则)()()(n m mn ϕϕϕ=.(2)若n 的标准分解式为k kp p p n ααα (2)121=,其中k ααα,...,21为正整数,k p p p ,...,21为互不相同的素数,则)11)...(11)(11()(21kp p p n n ---=ϕ. 对于以上结论的证明,有兴趣的读者可查阅初等数论教材.例1 设正整数a ,b ,c 的最大公约数为1,并且c ba ab=- (1),证明:)(b a -是一个完全平方数.证:设d b a =),(,d a a 1=,d b b 1=,其中1),(11=b a .由于1),,(=c b a ,故有1),(=c d .由(1)得c b c ad b a 1111-= (2)由(2)知,c b a 11|,又1),(11=b a ,∴ c a |1.同理可证c b |1,从而有c b a |11,设kb ac 11=,k为正整数,代入(2)得)(11b a k d -=(3)由(3)知d k |,又c k |,∴1),(|=c d k ,∴1=k . ∴11b a d -=.∴211)(d b a d b a =-=-.故成立.例2 设n 为大于1的奇数,1k ,2k ,…,n k 为给定的整数.对于{n ,...,2,1}的排列12(,,...,)n P a a a =,记1()ni i i s P k a ==∑,试证存在{n ,...,2,1}的两个不同的排列B 、C,使得)()(!|C s B s n -.证:假设对于任意两个不同的排列B 、C,均有!n 不整除)()(C S B s -.令X 为{n ,...,2,1}的所有排列构成的集合,则{()|s P P X ∈}为模!n 的一个完全剩余系,从而有!1(1!)!()(mod !)2n P Xi n n s P i n ∈=+≡=∑∑ (1)又1()()ni iP XP Xi s P k a ∈∈==∑∑∑=∑=+ni i k n n 12)1(! (2)而n 为大于1的奇数,所以由(1),(2)得)!(mod 02)1(!2!)!1(1n k n n n n ni i ≡+≡+∑=. 又1)!,!1(=+n n ,所以)!(mod 02!n n ≡,矛盾.故,存在B 、C X ∈,B ≠C,使得)()(!|C s B s n -.例3求三个素数,使得它们的积为和的5倍.解:易知a ,b ,c 中必有一个为5,不妨设5c =,则有5++=b a ab ,从而有6)1)(1(=--b a .因为1-a 与1-b 均为正整数,不妨设b a <,则有⎩⎨⎧=-=-6111b a 或⎩⎨⎧=-=-3121b a ,从而知2=a ,7=b .故所求的三个素数为2,5,7.例4 设k 为正奇数,证明:n ++++...321整除kkkn +++...21. 分析 因为2)1(...321+=++++n n n .故需证)...21(2|)1(kk k n n n ++++,注意到当k 为奇数时,kk y x +可因式分解,因此可将)...21(2kkkn +++中的n 2个数两两配对.证)...21(2k k k n +++=k k k k k k k n n n n 2]1)1[(...])2(2[])1(1[++-++-++-+,而当k为奇数时,kk b a b a ++|,从而知()k k k n n +++...212|(1)又 ()kk k n +++...212=]1[...])1(2[]1[k k k k k kn n n +++-+++,∴)...21(2|)1(k k k n n ++++(2)由(1)(2)知,)...21(2|)1(kkkn n n ++++,故结论成立.例5 (1990年高中联赛试题)设}200,...,2,1{=E ,},...,,{10021a a a G =E ⊆,且G 具有下列性质:(1)对任何1001≤<≤j i ,201≠+j i a a ;(2)100801001=∑=i ia.试证:G 中的奇数的个数是4的倍数,且G 中所有数的平方和是一定数.证:对于1001≤≤i ,令12-=i i α,i i αβ-=201.},{i i i E βα=,则G 中恰含i E 中的一个元素.设G 中有k 个奇数1i α,2i α,…,k i α,有s 个偶数s j j j βββ,...,,21,这里},...,,,,...,,{2121s k j j j i i i =}100,...,2,1{.由题设知,10080=∑∑∑∑====+-=+sr j kt i sr j kt i rt r t1111)201(βββα=∑∑==-kt i kt t112201β+⎪⎭⎫⎝⎛+∑∑==kt sr j i rt 11ββ =-k 2012∑=kt i t1β+)200...642(++++=1010022011+-∑=kt i tk β.∴2022011-=-∑=kt i tk β(1)由于t i β为偶数,所以∑=kt i t12|4β,又20|4,所以k 201|4,∴k |4,即k 是4的倍数.∑∑∑===+=sr j kt i i irta121210012βα=∑∑==+-sr j kt i rt1212)201(ββ=∑∑==⨯-kt i kt t 1122012201β+)(1212∑∑==+sr j kt i r tββ=∑=⨯-kt i tk 122012201β+)200...642(2222++++=)2201(2011∑=-kt i tk β+6)1200)(1100(1004++⨯(2)将(1)代入(2)得62011011004)20(20110012⨯⨯⨯+-⨯=∑=i i a =1349380.例6 令n a 表示前n 个质数之和,即21=a ,5322=+=a ,105323=++=a ,…,证明:对任意的正整数n ,区间[1,+n n a a ]中包含有一个完全平方数.分析:设质数从小到大依次为12,,...,k p p p …,要结论成立,只要存在正整数m ,使得12+≤≤n n a m a ,只要1+≤≤n n a m a ,只要11≥-+n n a a ,只要nn n a a a 211+≥-+,只要nn a p 211+≥+,只要)...(44)1(2121k n n p p p a p +++=≥-+ (1)证:直接验证易知[2,1,a a ],[32,a a ],[43,a a ],[54,a a ]中都含有1个完全平方数.当5≥n 时,我们证明:(1)式成立.为此,令2112(1)(1)4(...)n k f n p p p p ++=--+++,则n n n p p p n f n f 4)1()1()()1(221----=-++=n n n n n p p p p p 4)2)((11--+-++.当2≥n 时,np 为奇数,故21≥-+n n p p ,1(1)()2(22)n n n f n f n p p p ++-≥+--=)2(21--+n n p p 0≥,故当2≥n 时,数列)(n f 为递增数列.由于)(4)1()5(432125p p p p p f +++--==)7532(4)111(2+++--=32>0所以当5≥n 时,0)5()(>≥f n f .故当5≥n 时(1)式成立.例7求出不定方程1)!1(-=-kn n (1)的全部正整数解.解 当2=n 时,易得1=k ;当2>n 时,(1)式左边为偶数,故右边也是偶数,所以n 为奇数.当3=n 时,由13!2-=k,得1=k .当5=n 时,由15!4-=k,得2=k .当5>n 且为奇数时,321-<-n n ,221≠-n ,故)!2(|212--⋅n n ,即)!2(|)1(--n n ,因此2(1)|(1)!n n --,所以)1(|)1(2--k n n .另一方面,由二项式定理知1)1)1((1-+-=-kkn n =A(2)1-n +)1(-n k .其中A 为整数,所以)1(|)1(2--n k n ,故k n |)1(-,因此1-≥n k ,故有)!1(111->-≥--n n n n k .这说明当5>n 时,方程(1)无解,故方程(1)的解为)1,2(),(=k n ,)1,3(例8 证明991993991993+能被1984整除.证993993993)991(-≡=9912)991()991(--=)1984(m od )991()991)(11984495(991991-≡-+⨯,∴)1984(m od 0991)991(991993991991991993≡+-≡+.∴991993991993|1984+.例9 用1,2,3,4,5,6,7组成的无重复数字的7位数,证明:这些7位数中没有一个是另一个的倍数.证:若有两个7位数a,b,使得kb a =(1)由于a ,b 均是由1,2,...,7所排成,故72≤≤k 由(1)得)9(mod kb a ≡, ∴)9(mod 11⋅≡k ,即)9(mod 1≡k ,这与92≤≤k 矛盾,故结论成立.例10 若一个正整数的标准分解中,每个素约数的幂次都大于1,则称它为幂数,证明:存在无穷多个互不相同的正整数,它们及它们中任意多个不同数的和都不是幂数.证:将全体素数从小到大依次记为1p ,2p ,...,n p ,….令11p a =,2212p p a =,当2≥n 时,n n n n n n p p p p p p a a 21222111...---==,下证:1a ,2a ,…,n a ,…合题意.事实上, n n a p |,但2n p |/n a ,所以n a 不是幂数.又对于k i i i <<<≤ 211,)1(112121i i i i i i i i a a a a a a a a k k +++=+++ =)1(11i i Ap a +=)1(111212221i i i Ap p p p p +- , 其中A 为正整数.因为1)1,(11=+i i Ap p ,所以1i p 在)(21k i i i a a a +++ 的标准分解中的幂次为1,因而不是幂数.在中学数学中,整数是特殊常用的一类数.而初等数论是研究整数的性质的、与算术有密切关系的一门学科,可以说初等数论是算术的延续.初等数论问题更是数学竞赛试题多发区.而对于整除性质和抽屉原理的考察一直是中学数学竞赛中应用范围最广的核心内容,作为高中教师,有必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考查.《机关公文常用词句集锦》一一1、常用排比:新水平、新境界、新举措、新发展、新突破、新成绩、新成效、新方法、新成果、新形势、新要求、新期待、新关系、新体制、新机制、新知识、新本领、新进展、新实践、新风貌、新事物、新高度;重要性,紧迫性,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针对性、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积极性、创造性、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可讲性、鼓动性、计划性、敏锐性、有效性;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集约化、正常化、有序化、智能化、优质化、常态化、科学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系统性、时效性;热心、耐心、诚心、决心、红心、真心、公心、柔心、铁心、上心、用心、痛心、童心、好心、专心、坏心、爱心、良心、关心、核心、内心、外心、中心、忠心、衷心、甘心、攻心;政治意识、政权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廉洁意识、学习意识、上进意识、管理意识;出发点、切入点、落脚点、着眼点、结合点、关键点、着重点、着力点、根本点、支撑点;活动力、控制力、影响力、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找准出发点、把握切入点、明确落脚点、找准落脚点、抓住切入点、把握着重点、找准切入点、把握着力点、抓好落脚点;必将激发巨大热情,凝聚无穷力量,催生丰硕成果,展现全新魅力。
初等数论课程教学的改进论文
初等数论课程教学的改进论文初等数论课程教学的改进论文初等数论课程教学的改进论文【1】摘要:初等数论是大学本科数学的专业基础课,但长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究其原因,除其内容相对简单不受师生重视外,也有课程设置不科学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陈旧等因素。
本文旨在改进教学方法,阐述课堂教学中的经验心得。
归根结底,就是在备课和课堂教学的设计上下工夫,取得理想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等数论;教学方法;改进初等数论是数学专业本科阶段代数系列课程中的一门,与高等代数和近世代数等已得到普遍重视的情况相比,初等数论课程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方法陈旧等方面,由此导致教学效果差,教学质量无法提高等诸多问题。
那么,如何改进初等数论课程的教学、改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仅就教学实践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一问题。
一、在思想上给予初等数论以足够的重视初等数论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主要研究数的性质和方程的整数解,是中等数学中数的理论的继续和提高,是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的最好衔接。
尽管其使用的方法是初等的,但应该看到其很多内容及思想为高等代数和近世代数做了很好的铺垫,提供了抽象理论的具体实例。
初等数论为后续的代数提供了一个样板,很多理论都要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形上去。
在整数集这个熟悉的领域中体会好代数的思想和方法,为将来学习和研究的提升做准备。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RSA公钥体制和离散对数体制均来自初等数论,并且正在不断采用数论更为高深的理论成果[1]。
这反映出初等数论在实践应用上的价值。
既然初等数论课程如此重要,那么一些高校数学专业为什么会不重视这门课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门课程内容表面上相对浅显,教学单位没有从科学的角度来审视初等数论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真实作用,低估了它存在的价值,他们认为大学数学应当讲授更为抽象的问题,初等数论的存在比较尴尬,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够突出这门课程的地位。
不但没有将之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讲授,而且有的将其由专业必修课改成大三讲授的选修课。
数论论文-关于欧拉定理问题及其应用
关于欧拉定理问题及其应用摘要:从欧拉定理的证明为切入口,探讨欧拉定理证明所体现数学思想方法,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应用。
关键词:欧拉定理,数学思想方法,应用。
在初等数论中,关于欧拉定理问题的理解、应用以及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是理解数学中其他知识的基础,但目前各种教材对这类问题的提出和总结的不够,尤其对它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
为了加深对欧拉定理的有关理解,本文从欧拉定理的证明为切入口,探讨欧拉定理证明所体现数学思想方法,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应用。
一、欧拉定理和其推论的证明(一)欧拉定理的证明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1.定理(Euler):设n是大于1的整数,(a,n)=1,则a^φ(n) ≡ 1 (mod n)证明:首先证明下面这个命题:对于集合Zn={x1,x2,...,xφ(n)},其中xi(i=1,2,…φ(n))是φ(n)个n的素数,且两两互素,即n的一个化简剩余系,(或称简系,或称缩系),考虑集合S = {a*x1(mod n),a*x2(mod n),...,a*xφ(n)(mod n)} 则S = Zn1) 由于a,n互质,xi也与n互质,则a*xi也一定于p互质,因此任意xi,a*xi(mod n) 必然是Zn的一个元素2) 对于Zn中两个元素xi和xj,如果xi ≠ xj 则a*xi(mod n) ≠ a*xi(mod n),这个由a、p互质和消去律可以得出。
所以,很明显,S=Zn既然这样,(a*x1 ×a*x2×...×a*xφ(n))(mod n) = (a*x1(mod n) × a*x2(mod n) × ... × a*xφ(n)(mod n))(mod n)= (x1 × x2 × ... ×xφ(n))(mod n)考虑上面等式左边和右边左边等于(a*(x1 × x2 × ... × xφ(n))) (mod n)右边等于x1 × x2 × ... ×xφ(n))(mod n)而x1 × x2 × ... ×xφ(n)(mod n)和n互质根据消去律,可以从等式两边约去,就得到:a^φ(n)≡ 1 (mod n)证明:设集合{A1,A2,...,Am}为模n的一个缩系(若整数A1,A2,...,Am模n分别对应0,1,2,...,n-1中所有m个与n互素的自然数,则称集合{A1,A2,...,Am}为模n的一个缩系)则{a A1,a A2,...,a Am}也是模n的一个缩系(如果a Ax与a Ay (x不等于y)除以n余数相同,则a(Ax-Ay)是n的倍数,这显然不可能)即A1*A2*A3*……Am≡aA1*aA2*……aAm(mod n) (这里m=φ(n))两边约去A1*A2*A3*……Am即得1≡a^φ(n)(mod n)2.(例题)设(a, m) = 1, d是(d,a)≡1(mod m)成立的最小正整数,则(i)d/ mϕ(ii)对于任意的 I , j , 0 ≤ I , j ≤,d-1 , I ≠ j , 有j i aa≡ (mod m)解:(i) 由Euler 定理,0d≤)(mϕ(因)(mϕ满足同于式,而0d是最小的)因此,由带余除法,有)=(mϕ= qd+r,q∈Z, q>0 ,0≤r<0d. 因此,由上式及0d的定义,利用定理1,我们得到 1≡r(mod m) 即整数r满足1≡ra(mod m) , 0 0dr<≤由0d的定义可知必是r=0 ,即)(/0mdϕ(ii): 若式(3)不成立,则存在I , j, 0i≤, j 10-≤d, 使得jiaa≡(mod m). 因ij≠, 所以不妨设i<j . 由jiaa≡(mod m). m/(jiaa≡) m/() 1--jijaa,因为(a,m)=1, 所以m/( )1--j ia ,即 1≡-jia(mod m) , 0<i-j<0d . 这与0d的定义矛盾,所以式(二)欧拉定理的推论的证明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1.推论(Fermat定理)若p是素数,则(a ,p ) ≡.(modpa)证明:若(a,p)=1 ,由定理1及£3定理5即得(a ,p ) ≡.(modpa)若(a,p)≠1,则p/a,故a p ).(modpa≡2.(例题)1841 1777(mod41),a≡求a在0到41的值解:因为41是素数,所以由费马定理有40 17771(mod41)≡,而1841=46*40+1,所以1841,1777177714(mod41)≡≡,a=14二、有关于欧拉定理的应用问题(一)欧拉定理对循环小数的应用定理1.有理数a/b,0<a<b ,(a ,b)=1 ,能表成纯循环小数的充分必要条件是(b ,10)=1证明:(i)若a/b能表成纯循环小数,则由0<a/b<1及定义知 a/b=0.1a2a …….ta1a2ata…..因而t10a/b=110-t1a+210-t2a+……..+101-ta+ta+0.1a2a…….ta1a2a….ta…..=q+a/b,q>0.故a/b=q/(t 10-1) 即a(t 10-1)=bq .由 (a ,b)=1 即得b/(t 10-1), 因而(b ,10)=1 (ii) 若(b ,10)=1,则由定理1知有一正整数 t使得 t 10≡1(modb), 0<t≤(b) 成立,因此t 10 a=qb+a,且 0<q<t 10a/≤t 10(1-1/b)< t10-1 故t10a/b=q+a/b 令 q=10q+ta,q=102q+1-ta,…………,1-t q=10tq+1a,09≤≤ia,则q= tttttaaaq++++--11110.......1010.由0<q<1101--t,即得tq=0,且1a2a …….ta不全是9,也不全是0。
初等数学研究学年论文
浅谈因式分解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刘永青系别:数学系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班级:1501班学号:***********摘 要 因式分解在初中数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我们解决一元二次方程和高次方程必不可少的方法,对于分式的运算也影响甚大。
本文主要是讲述因式分解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通过由浅入深,循循渐进地介绍提公因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解题方法。
理论结合例题,使这些方法更加易于理解。
关键词 多项式;因式分解;例题;方法1 引言众所周知,因式分解是中学数学里最重要的恒等变形之一。
在初等数学中,因式分解被广泛应用。
它是我们在解题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
然而,在因式分解的学习过程中有太多的坎坷。
这是由因式分解方法灵活、技巧性强的特点所决定的。
这些方法与技巧,不仅是掌握因式分解内容所必需的,对于以后学习的其他代数内容(如:分式)也是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这些方法和技巧对提高解题技能和思维能力,都有着十分独特的作用。
那么在因式分解的常规解题中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呢?我们又该侧重于哪些解题方法?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什么方法?现在,就请和我一起在本文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2 因式分解的概念、解题方法和技巧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因式分解。
教材中是这样定义的: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最简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作分解因式。
2.1 提公因式法如果多项式各项都有公因式,那么我们可以把每项的公共部分提取出来。
这种把公因式提出来再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就是提公因式法。
注意提取之后的式子若能分解要继续分解,直到不能再继续分解。
现在通过一个例子来看看这种简单的方法是怎样使用的。
例1.分解因式:321688x x x +-分析:一眼看过去很显然这个多项式每项都有8x ,这就是我们讲的多项式中的公因式。
先将其从每一项拿出来,会发现剩下的221x x +-仍然可以分解,那么就要将221x x +-继续分解。
28(21)8(1)(21)x x x x x x =+-=+-解:原式 小结:当你发现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都有公因式,这时就可以考虑提公因式法。
初等数论的有效教学法
初等数论的有效教学法初等数论的有效教学法初等数论的有效教学法【1】【摘要】高等师范学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类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为了在初等数论的教学中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本文从三个方面探索了初等数论的有效教学法.【关键词】初等数论;有效教学法高等师范学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类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而初等数论的最基本的内容一直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内容之一.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站在教学要游刃有余的角度上是必须掌握基本的初等数论知识的.为了在初等数论的教学中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本文根据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探索了初等数论的有效教学法.一、在初等数论教学中渗透小学数学教学法高等师范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将来要从事小学教育的数学教师.而初等数论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用途是十分广泛的,在初等数论的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小学数学教育结合起来,渗透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与小学数学联系紧密的内容要放慢节奏详细讲解.整除的数字特征是与小学数学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许多时候需要学生直接借助概念进行思维,而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是难点.初等数论的教材中需要利用同余的知识来证明整除的数字特征,而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显然是不适用的,小学生大多还没有接触过同余的知识,那在课堂上应该如何引导小学生来理解这些整除的数字特征呢?这需要教师对整除的性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比较扎实地在较高层次上掌握小学数学的一些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教学能力.二、在初等数论教学中补充小学数学竞赛题初等数论教材中有许多古代数学名题,如“百鸡问题”“鸡兔同笼”等都是小学数学的趣味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等数论的相关章节中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小学数学竞赛试题.例如,介绍带余除法时可以举例:“某数除以3余2,除以4余1,该数除以12余几?”介绍奇偶分析时列举几个大家熟知的“翻茶杯”“放硬币”“报数游戏”等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学竞赛题.介绍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可以补充如下例题:一块长方形地,长24871厘米,宽3468厘米,要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正方形的地块,不能有剩余且正方形的边长要尽可能的大.问:这样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厘米?在讲授求解不定方程的内容时,给出如下充满生活气息的应用题:(1)150个乒乓球,分装在大、小两种盒子里,大盒装12个球,小盒装7个球,问:需要大、小盒子各多少个才能恰好把这些球装完?(2)某人打靶,8发打了53环,全部命中在10环、7环和5环上,问:他命中10环、7环、5环各几发?在讲质因数分解定理的应用时,举例:如果935×972×975×__________结果末4位为0,__________中最小填什么数?在同余的应用时,举例:今天星期四,再过4734天是星期几?在进行课堂讲授时结合小学数学教会学生解题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解题的乐趣,深刻体会到初等数论是一门非常有用的课程.如果能再介绍一些与小学数学有关的趣味史料,则效果更佳.三、在初等数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授课能力师范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担负着培养小学数学教师的重任,因此初等数论的课堂教学应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致力于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初等数论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如整除的概念与性质、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公因数与公倍数、同余等知识,其他课程中已有涉及,学生已有一定的了解,只是在初等数论教材中把它们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而已,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后尝试写出教案,再选出一两名代表上台讲授,然后由学生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评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补充和点拨,尤其要注重学生的课堂讲课与课后评论这两个环节.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初等数论的兴趣和积极性,更能提高学生的授课能力,为学生以后走上讲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可谓一举两得.而其他与小学教学联系不太紧密的内容可以粗略地讲,尤其是太高深的数论理论,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必要求太高,否则会使学生望而却步.要教好初等数论这门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渗透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引入小学数学竞赛题目,并让学生尝试教学提高授课能力,使学生在初等数论的课堂上能学有所得,收获学习知识的快乐.【参考文献】[1]潇湘数学教育工作室.站在皇冠顶上看风景(二)——数学教师要掌握一点初等数论知识[J].湖南教育(下),2011(5).[2]单墫,主编.初等数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0-27.[3]王丽敏,王丽丽.浅谈初等数论的教学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4]原新生.突出师范特色改革初等数论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6(8).[5]沈利玲.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初等数论课的教学效果[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初等数论课程教学的改进【2】摘要:初等数论是大学本科数学的专业基础课,但长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初等数论结课论文.pdf
初等数论结课论文一.课程感悟 初等数论是研究数的规律,特别是整数性质的数学分支,它是数论的一个最古老的分支。
它以算术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主要内容有整数的整除理论、同余理论、连分数理论和某些特殊不定方程。
换言之,初等数论就是用初等、朴素的方法去研究数论。
这学期我在初等数论的学习中,从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上明显感觉出有别于之前学的的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等数学课程,那种学习中学数学的熟悉感觉又回来了。
可能在难度上这门课程并不逊色于其他,但是对于我却更容易接受这门课程的内容。
二.连分数的学习1.连分数的定义若 为整数 , ,… 皆为正整数,则叫简单连分数。
2.要把一个分数写成连分数,只要不断的把分子分母同除以分子,将分子化为1,。
如: 121211121251211213725219937+++=++=+==[0;2,1,2,12]当然,连分数也可写成分数,如3043301311342114131211=+=++=+++3.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欧几里德就发现了一个较优的求连分数算法——辗转相除法,实际上就是中学求最大公约数的辗转相除法。
例如:用辗转相除法求942和1350的最大公约数。
012341111a a a a a +++++0a 1a 2a13504081942942942126240840840830312612612664303030506=+=+=+=+=+13501119422131450=+++++代入得:4.连分数的应用。
例如:求斐波那契数列前项与后项之比的极限(黄金比)5122111251251511151212111115112−====++−−++−+=++−+()三.结课感悟数论与其他科目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内容上主要是引进了一些全新的数学思想,特别是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不定方程等;从形式上讲,学习方式也很不一样,初等数论一周只有2节课,课程进度快,所以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要求也就非常高。
初等数论论文
突出师范特色改革初等数论教学[摘要]本文介绍了初等数论课程教学中,不断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对高师生师德、授课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初等数论教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师生授课能力作为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师范特色,加强对高师生进行师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授课能力,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改革初等数论教学内容,加强高师生的教师素养培养1.结合初等数论教学,对高师生进行师德教育我国数学家对数论这门学科的发展有过重大的贡献,结合初等数论课程的有关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在数论领域的伟大成就,能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同时,结合初等数论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求实精神的教育。
如在讲不定方程这一节时,介绍世界上最早提出不定方程的是我国的《九章算术》,比欧洲早200多年。
在讲同余方程这一节时,介绍世界上最早提出同余方程组的是我国的《孙子算经》中的孙子定理(即中国剩余定理)。
在讲数论与中学教学的联系时,介绍我国中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上屡获佳绩,多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还介绍华罗庚在数论中的伟大成就,如“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
在介绍华罗庚、闵嗣鹤等数论学者甘为人梯,举办数论讨论班,指导年轻数学家(如王元、陈景润、潘承洞等)摘取“数学王冠上的宝石”的高贵品质,对学生进行师德教育。
在讲到高次不定方程时,介绍费马大定理,1637年前后由法国数学家费马提出,一代又一代数学家历经350多年的不懈努力,到1993年由英国数学家怀尔斯最后证明,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求实的学习风气。
2.结合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初等数论的教学内客。
作为一个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学数学师资及其他数学专门人才,我们数学系的大多数毕业生要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因此,我们的教学要注重与中学数学教学结合起来。
初等数学研究小论文
初等数学研究小论文初等数学研究小论文初等数学研究的相关论文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哦,各位,我们一起看看,一起阅读吧!初等数学研究小论文【摘要】《初等数学研究》是高校数学系师范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从中学数学教学需要出发,立足中学数学教材,适当充实延拓,在理论、观点和方法上适当予以提高,为师范生尽快适应中学的教学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文对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相关的探讨及总结。
【关键词】初等数学研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改革一、课程改革的背景随着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及《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基本教学理念不仅对中小学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也对高校数学师范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以适应新形势的教学要求。
《初等数学研究》包括初等代数研究和初等几何研究两部分内容,是高校数学系师范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在我校是大三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必修课。
其教材一般是根据课程大纲要求,从中学数学教学需要出发,立足中学数学教材,适当充实延拓,在理论、观点和方法上适当予以提高,为师范生尽快适应中学的教学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初等数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观察分析综合推究等数学能力,为学生将来当数学教师并能愉快地胜任中学数学教学作了准备。
它和《中学教材教法》都是训练中学数学教学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从师任教能力与素养的重要课程。
二、教材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发现:1.教材内容比较抽象该门课程主要是关于理论体系完整和纯理论及方法的研究,而这些东西的大部分基础内容已为学生所知晓,故学生比较松懈,但将问题展开后,还是觉得有些吃力。
比如,几何中的轨迹命题的探求、证明完备性和纯粹性的证明,特别是纯粹性的证明学生不知如何下手,甚至已知什么,要证明什么都搞不清楚,更无法用准确的数学语言阐述,且逻辑性不强,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妨碍了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
浅析小学教育专业初等数论课程例题和练习题论文
浅析小学教育专业初等数论课程例题和练习题论文浅析小学教育专业初等数论课程例题和练习题论文1小学教育专业开设初等数论课程的必要性初等数论是一门古老的数学基础学科,主要研究整数的基本性质,它的理论和方法已广泛用于现代密码学、算子理论、最优设计、组合代数及信息科学等诸多领域.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初等数论课程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主要研究整数的整除与同余及不定方程,其中的许多内容如整除、约数、倍数、分解质因数等概念和性质都是现行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类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所以小学教育专业开设初等数论课程很有必要。
由于初等数论要求论证严格,所以它是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工具,学习初等数论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数学思维能力。
数论的许多问题本身很容易弄懂,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例如哥德巴赫猜想,但要想解决却非常困难。
古今中外许多数学家都是由于被数论问题吸引而投身数学研究,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初等数论课程中有许多简明而又具创造性的问题,它们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很好材料,所以学习初等数论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创造力。
2小学教育专业初等数论课程例题和练习题的重要性例题和练习题是初等数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例题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具有示范引领、揭示方法、介绍新知、巩固新知、思维训练等功能,而练习题则是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的一个载体,也是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状况的一个手段,所以初等数论课程的例题和练习题的选择很重要.当前高等院校数学系所开设的初等数论课程所用的教材虽然由于使用的时间长教材所配置的例题和练习题大部分比较合适,但也存在例题和练习题都偏少且练习题难度偏大和基础性的题目所占比例太小等问题[}z},更何况小学教育专业是最近几年开设的新专业,所用的教材也是近几年编的,大部分的教材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比较适合小学教育专业,但例题和练习题的配置大部分是照搬数学系所用的题目,或者是为了应用某个定理而生造一些例题和练习题,因而很多例题和练习题不适合小学教育专业,尤其是与小学数学教学没有多少联系。
初等数学研究论文
正、余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08数学二班 庞家旭(080501231)正、余弦定理是揭示三角形边、角之间定量关系的两个重要定理, 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的结合起来, 是解决有关三角形问题的有力工具。
1. 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边当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边和任一角,求其他边或者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和一条边,求其他的边,都可以用正余弦定理来解决,但在用的时候往往要用到技巧转化。
例1 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则c=( )A.1B.2 分析1:当把c 看作是已知时,由题目能得三边一角的关系,于是用余弦定理能求c的值。
解法1:由 得: 整理得:解之得:c=2分析2:当只注意到题目给的已知条件时,可以先利用正弦定理求出∠B ,再得出∠C ,最后可得出c 的值。
解法2:由 得 由大边对大角,可得: 于是 则△ABC 是直角三角形,且c 是斜边,所以 2. 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角,13A a b π===1C D 222cos 2b c a A bc +-=213cos 32c cπ+-=220c c --=sin sin a b A B =1sin sin 1sin 2b A B a π⨯===6B π=2C A B ππ=--=2c ==在三角形中,已知三角形的各边之间的比例关系,要求三角形的角,都可以运用正余弦定理来解决,但有时需要用技巧进行等价变化。
例2 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A ,∠B ,∠C 的对边长,已知a 、b 、c成等比数列,且a 2-c 2=ac-bc ,求∠A 的大小及 的值。
分析:因给出的是a 、b 、c 之间的等量关系,要求∠A ,需找∠A 与三角形的关系,故可用余弦定理。
由b 2=ac 用正弦定理可求 的值。
解:Ⅰ.∵a 、b 、c 成等比数列,∴b 2=ac又a 2-c 2=ac-bc,∴b 2+c 2-a 2=bc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60° Ⅱ.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 ∵b 2=ac ,∠A=60°, Ⅱ.解法二:在△ABC 中,由面积公式得∵b 2=ac ,∴csinA=bsinB 总结:解三角形时,当找到三边一角之间的关系时,常用余弦定理。
初等数论论文
初等数论“整除”【摘要】本文主要讲述整除和有关整除问题【关键词】整除整除问题是数学学习的一大方面,无论小学,中学,还是高中,甚至大学数学都有关于整除的问题。
理解掌握整除的概念、性质及某些特殊数的整除特征,可以简单快捷地解决许多整除问题。
现在对整除问题做下整理,以方便关于整除问题的学习,来了解、深入的探讨整除问题。
一、整除的定义:当两个整数a和b(b≠0),a被b除的余数为零时(商为整数),则称a被b整除或b整除a,也把a叫做b的倍数,b叫a的约数,记作b|a,如果a被b除所得的余数不为零,则称a不能被b整除,或b不整除a,记作b a.注:a , b作除数的其一为0则不叫整除。
二、数的整除性质:(1)对称性:若甲数能被乙数整除,乙数也能被甲数整除,那么甲、乙两数相等。
记作:a|b,b|a,则a=b。
( 2)传递性:若甲数能被乙数整除,乙数能被丙数整除,那么甲数能被丙数整除。
记作:若a|b,b|c,则a|c。
(3) 若两个数能被一个自然数整除,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与差都能被该自然数整除。
记作:如果b∣a,b∣c那么b∣a±c.(4) 几个数相乘,若其中有一个因子能被某一个数整除,那么它们的积也能被该数整除。
(5) 若一个数能被两个互质数中的每一个数整除,那么这个数也能分别被这两个互质数的积整除。
记作:若a|b,c|b,(a,c)=1, 则ac|b。
(6) 若一个数能被两个互质数的积整除,那么,这个数也能分别被这两个互质数整除。
记作:若ac|b,(a,c)=1, 则a|b,c|b。
(7) 若一个质数能整除两个自然数的乘积,那么这个质数至少能整除这两个自然数中的一个。
(8) 若a|b,m≠0,则am|bm。
(9) 若am|bm,m≠0,则a|b。
(10)若c|a,c|b,则c|(ma+nb),其中m、n为任意整数(这一性质还可以推广到更多项的和)三、整除特征(1)1与0的特性:1是任何整数的约数,即对于任何整数a,总有1|a.0是任何非零整数的倍数,a≠0,a为整数,则a|0.(2)若一个整数的末位是0、2、4、6或8,则这个数能被2整除。
浅谈初等数论
西华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初等数论学科论文报告数学与信息学院09级4班王佳学号:************12月21日浅谈《初等数论》的教与学在此主要谈论的是数论的理论概述,历史发展,初等数论内容。
理论概述:初等数论是研究数的规律,特别是整数性质的数学分支。
它是数论的一个最古老的分支。
它以算术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主要内容有整数的整除理论,同余理论,连分数理论和某些特殊不定方程。
换言之,初等数论就是用初等、朴素的方法去研究数论。
另外还有解析数轮(用解析的方法研究数论。
)、代数数论(用代数结构的方法研究数论)。
历史发展: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是初等数论的先驱。
他与他的学派致力于一些特殊整数(如亲和数、完全数、多边形数)及特殊不定方程的研究。
公元前4世纪,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通过102个命题,初步建立了整数的整除理论。
他关于“素数有无穷多个”的证明,被认为是数学证明的典范。
初等数论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公元前300年,欧几里得发现了素数是数论的基石,他自己证明了有无穷多个素数。
公元前250年古希腊数学家埃拉托塞尼发明了一种筛法。
2000年来,数论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寻找一个可以表示所有素数的统一公式,或者称为素普遍公式,为此,人类耗费了巨大的心血。
後来发现埃拉托塞尼筛法可以转换成为一个素数产生的公式。
公元3世纪,丢番图研究了若干不定方程,并分别设计巧妙解法,故后人称不定方程为丢番图方程。
17世纪以来,P.de费马、L.欧拉、C.F.高斯等人的工作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初等数论的内容。
古代中国公元3世纪,丢番图研究了若干不定方程,并分别设计巧妙解法,故后人称不定方程为丢番图方程。
17世纪以来,P.de费马、L.欧拉、C.F.高斯等人的工作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初等数论的内容。
古代中国中国古代对初等数论的研究有着光辉的成就,《周髀算经》、《孙子算经》、《张邱建算经》、《数书九章》等古文献上都有记载。
孙子定理比欧洲早500年,西方常称此定理为中国剩余定理,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也驰名世界。
初等数论论文
初等数论论文引言初等数论是研究自然数的性质和关系的数学分支。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数的性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初等数论正是对数的一系列性质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初等数论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应用领域。
一、初等数论的基本概念1.自然数:自然数是指从1开始的整数数列,即1, 2, 3, 4, …。
2.整除关系:对于任意两个自然数a和b,如果b能够整除a,即a是b的倍数,那么我们称b为a的约数,a为b的倍数。
用数学符号表示为b | a。
3.最大公约数:对于两个非零整数a和b,能够同时整除它们的最大的正整数,称为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用数学符号表示为gcd(a, b)。
4.素数:素数是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正整数,不包括1。
例如,2、3、5、7等都是素数。
5.质因数分解:对于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可以将它表示为几个素数的乘积的形式,这个过程称为质因数分解。
二、初等数论的性质1.唯一分解定理:任意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都可以唯一地表示为一系列素数的乘积。
2.素数无穷性:素数是无穷多的。
3.质数间的差距:任意两个相邻的自然数之间必然存在一个素数。
4.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对于两个自然数a和b,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即gcd(a, b) * lcm(a, b) = a * b。
5.费马小定理:对于任意一个素数p和不是p的倍数的自然数a,a^(p-1) ≡ 1 (mod p),其中mod表示取余运算。
三、初等数论的应用领域初等数论在密码学、密码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密码学:初等数论提供了很多用于构建密码系统的算法,如RSA加密算法和椭圆曲线密码算法。
这些算法的安全性都基于数论的基本性质。
2.密码破解:初等数论的方法在密码破解中也有重要应用,如通过分解大整数来破解RSA加密算法。
3.网络安全:初等数论方法可以应用于网络安全领域,用于验证数字签名、构建安全协议等。
4.数据压缩:初等数论的方法在数据压缩算法中也有应用,如哈夫曼编码算法利用字符出现的频率分布进行压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等数论论文素数及其应用摘要:质数又称素数。
指在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此整数自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
因为合数是由若干个质数相乘而得来的,所以,没有质数就没有合数,由此可见素数在数论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比1大但不是素数的数称为合数。
1和0既非素数也非合数。
质数是与合数相对立的两个概念,二者构成了数论当中最基础的定义之一。
基于质数定义的基础之上而建立的问题有很多世界级的难题,如哥德巴赫猜想等。
算术基本定理每一个比1大的数(即每个比1大的正整数)要么本身是一个素数,要么可以写成一系列素数的乘积,如果不考虑这些素数的在乘积中的顺序,那么写出来的形式是唯一的。
这个定理的重要一点是,将1排斥在素数集合以外。
关键词:素数,无穷性,著名问题,应用素数的概念概念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正因数的自然数,叫素数(Prime Number),又称质素。
(如:由2÷1=2,2÷2=1,可知2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2这两个约数,所以2就是质数。
与之相对立的是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其它因数的数,叫合数。
”如:4÷1=4,4÷2=2,4÷4=1,很显然,4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4这两个因数以外,还有因数2,所以4是合数。
)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在100内共有25个质数。
注:(1)2和3是所有素数中唯一两个连着的数。
(2)2是唯一一个为偶数(双数)的质数。
(3)质数的平方数只有三个因数.素数无穷性的证明素数的个数是无穷的。
最经典的证明由欧几里得证得,在他的《几何原本》中就有记载。
它使用了证明常用的方法:反证法。
具体的证明如下:假设质数只有有限的n个,从小到大依次排列为p1,p2,……,pn,设N = p1 × p2 × …… × pn,那么,N+1是素数或者不是素数。
如果N+1为素数,则N+1要大于p1,p2,……,pn,所以它不在那些假设的素数集合中。
如果N+1为合数,因为任何一个合数都可以分解为几个素数的积;而N和N+1的最大公约数是1,所以N+1不可能被p1,p2,……,pn整除,所以该合数分解得到的素因数肯定不在假设的素数集合中。
因此无论该数是素数还是合数,都意味着在假设的有限个素数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素数。
对任何有限个素数的集合来说,用上述的方法永远可以得到有一个素数不在假设的素数集合中的结论。
所以原先的假设不成立。
也就是说,素数有无穷多个。
其他数学家也给出了他们自己的证明。
欧拉利用黎曼函数证明了全部素数的倒数之和是发散的,恩斯特·库默的证明更为简洁,Hillel Furstenberg则用拓扑学加以证明。
素数计算尽管整个素数是无穷的,仍然有人会问“100,000以下有多少个素数?”,“一个随机的100位数多大可能是素数?”。
素数定理可以回答此问题。
素数、即质数,是在大于1的整数中只能被1和其自身整除的数。
梅森素数以法国数学家马兰.梅森命名,指的是形如2的P次幂减一的素数,而P本身也是素数。
迄今为止,数学界共计发现48个梅森素数。
中央密苏里大学在2013年1月25日协调世界时23:30:26发现的那一素数2的57,885,161次幂减一为迄今发现的最大素数。
素数检验检查一个正整数n是否为素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试除法,将该数n用小于等于根号n 的所有素数去试除,若均无法整除,则n为素数,参见素数判定法则。
2002年,印度人M. Agrawal、N. Kayal以及N. Saxena提出了AKS质数测试算法,证明了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检验是否为素数。
著名问题哥德巴赫猜想在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
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原初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
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等价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
把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
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
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亦称为“强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从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可推出任一大于7的奇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的猜想。
后者称为“弱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若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是对的,则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也会是对的。
若哥德巴赫猜想尚未完全解决,但1937年时前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已经证明充分大的奇质数都能写成三个质数的和,也称为“哥德巴赫-维诺格拉朵夫定理”或“三素数定理”,数学家认为弱哥德巴赫猜想已基本解决。
黎曼猜想黎曼猜想是关于黎曼ζ函数ζ(s)的零点分布的猜想,由数学家波恩哈德·黎曼(1826--1866)于1859年提出。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列出23个数学问题.其中第8问题中便有黎曼假设。
素数在自然数中的分布并没有简单的规律。
黎曼发现素数出现的频率与黎曼ζ函数紧密相关。
黎曼猜想提出:黎曼ζ函数ζ(s)非平凡零点(在此情况下是指s不为-2、-4、-6等点的值)的实数部份是1/2。
即所有非平凡零点都应该位于直线1/2 + ti(“临界线”(critical line))上。
t为一实数,而i为虚数的基本单位。
至今尚无人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关于黎曼猜想的合理证明。
在黎曼猜想的研究中,数学家们把复平面上Re(s)=1/2 的直线称为critical line。
运用这一术语,黎曼猜想也可以表述为:黎曼ζ 函数的所有非平凡零点都位于critical line 上。
黎曼猜想是黎曼在1859 年提出的。
在证明素数定理的过程中,黎曼提出了一个论断:Zeta函数的零点都在直线Res(s) = 1/2上。
他在作了一番努力而未能证明后便放弃了,因为这对他证明素数定理影响不大。
但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未能解决,甚至于比此假设简单的猜想也未能获证。
而函数论和解析数论中的很多问题都依赖于黎曼假设。
在代数数论中的广义黎曼假设更是影响深远。
若能证明黎曼假设,则可带动许多问题的解决。
孪生素数猜想1849年,波林那克提出孪生质数猜想(the conjecture of twin primes),即猜测存在无穷多对孪生质数。
猜想中的“孪生质数”是指一对质数,它们之间相差2。
例如3和5,5和7,11和13,10,016,957和10,016,959等等都是孪生质数。
费马数被称为“17世纪最伟大的法国数学家”的费马,也研究过质数的性质。
他发现,设Fn=2^(2^n)+1,则当n分别等于0、1、2、3、4时,Fn分别给出3、5、17、257、65,537,都是质数,由于F5太大(F5=4,294,967,297),他没有再往下检测就直接猜测:对于一切自然数,Fn都是质数。
这便是费马数。
费马死后67年,25岁的瑞士数学家欧拉证明:F5=641×6,700,417是一个合数。
以后的Fn值,数学家再也没有找到哪个Fn值是质数,全部都是合数。
由于平方开得较大,因而能够证明的也很少。
现在数学家们取得Fn的最大值为:n=1,495,其位数多达10^10584位,当然它尽管非常之大,但也不是个质数。
高斯已经证明,一个正多边形能用直尺和圆规作出当且仅当边数为质数的Fn或若干个为质数的Fn的乘积。
梅森素数17世纪还有位法国数学家叫梅森,他曾经做过一个猜想:当2^p-1 中的p是质数时,2^p-1是质数。
他验算出:当p=2、3、5、7、17、19时,所得代数式的值都是质数,后来,欧拉证明p=31时,2^p-1是质数。
p=2,3,5,7时,2^p-1都是素数,但p=11时,所得2,047=23×89却不是素数。
梅森去世250年后,美国数学家科勒证明,2^67-1=193,707,721×761,838,257,287,是一个合数。
这是第九个梅森数。
20世纪,人们先后证明:第10个梅森数是质数,第11个梅森数是合数。
质数排列得杂乱无章,也给人们寻找质数规律造成了困难。
目前最大的已知质数是梅森质数2^57,885,161-1。
迄今为止,人类仅发现48个梅森质数。
由于这种质数珍奇而迷人,它被人们称为“数学珍宝”。
中国数学家和语言学家周海中根据已知的梅森质数及其排列,巧妙地运用联系观察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于1992年正式提出了梅森素质分布的猜想(即周氏猜测)。
相关定理素数定理素数定理描述素数的大致分布情况。
素数的出现规律一直困惑著数学家。
一个个地看,素数在正整数中的出现没有什么规律。
可是总体地看,素数的个数竟然有规可循。
对正实数x,定义π(x)为不大于x的素数个数。
数学家找到了一些函数来估计π(x)的增长。
以下是第一个这样的估计。
π(x)≈x/ln x 其中ln x为x的自然对数。
上式的意思是当x趋近∞,π(x) 和x/ln x的比趋近1(注:该结果为高斯所发现)。
但这不表示它们的数值随着x 增大而接近。
下面是对π(x)更好的估计:π(x)=Li (x) + O (x e^(-(ln x)^(1/2)/15),当 x 趋近∞。
其中Li(x) = ∫(dt/ln x2,x),而关系式右边第二项是误差估计。
素数定理可以给出第n个素数p(n)的渐近估计:p(n)~n/ln n. 它也给出从整数中抽到素数的概率。
从不大于n的自然数随机选一个,它是素数的概率大约是1/ln n。
这定理的式子於1798年法国数学家勒让德提出。
1896年法国数学家哈达玛(Jacques Hadamard)和比利时数学家普森(Charles Jean de la Vallée-Poussin)先後独立给出证明。
证明用到了复分析,尤其是黎曼ζ函数。
因为黎曼ζ函数与π(x)关系密切,关于黎曼ζ函数的黎曼猜想对数论很重要。
一旦猜想获证,便能大大改进素数定理误差的估计。
1901年瑞典数学家Helge von Koch证明出,假设黎曼猜想成立,以上关系式误差项的估计可改进为:π(x)=Li (x) + O (x^(1/2) ln x) 至於大O项的常数则还未知道。
素数定理有些初等证明只需用数论的方法。
第一个初等证明于1949年由匈牙利数学家保罗·艾狄胥(“爱尔多斯”,或“爱尔多希”)和挪威数学家阿特利·西尔伯格合作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