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发展1970至今
台湾地区的经济是如何发达的

台湾地区的经济是如何发达的?如果你了解芯片行业的发展历程,你可能对其中台积电的发展故事印象深刻。
台积电作为一个身处亚洲的公司,一举塑造了整个世界的芯片产业格局,而且带动台湾地区经济也跟着受益,非常了不起。
其实台积电的故事并不是特例,它虽然是仰仗张忠谋的高瞻远瞩,但也是暗合了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哲学。
台湾大学的陈添枝教授2022年出了本书,叫《越过中度所得陷阱的台湾经济1990~2020》,讲述了台湾地区经济过去三十年的故事,我读了之后深受启发。
2021年,台湾地区人均GDP超过了三万美元,算是迈进了发达经济体的门槛。
你稍微想想的话,这件事很有意思。
台湾是个小岛,它因为政治原因没有跟大陆经济深度融合,它也没有像香港那样给大陆提供金融服务,它没有一个本土的大市场,它也没有什么特别拿得出手的国际化大品牌。
那台湾经济是怎么发达起来的呢?答案是台湾地区选择了一条特别独特的、在我看来是难以复制的发展路线。
但是这个路线特别值得思考。
不管你是搞宏观经济学的,还是办工厂的、开店的、搞服务业的,你是大企业家还是小商人,乃至于任何一个考虑自我发展的人,你都应该学学这一招。
这是一个关于「定位」的故事。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小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E.Lucas,Jr.)有句话叫「一旦你开始思考经济增长的问题,你就很难再思考其他任何问题」。
这是因为经济增长是一种奇迹。
经济波动是正常的。
经济增长,特别是持续的、决定性的、上台阶式的增长,是不正常的。
增长的意思是今年比去年好——为此你必须做一些跟去年不一样的事情,你得超越去年。
中国大陆的经济持续增长了四十多年,以至于我们已经把增长视为正常。
其实放眼全世界,能一直保持增长、并且从不发达变成发达的经济体,寥寥无几。
这是因为经济增长过程中有几个门槛。
一种增长方式只能让你走这么远。
到达一个门槛,就必须换一种增长方式才行。
到了门槛没迈过去,就会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也就是陈添枝说的「中度所得陷阱」——经济增长就会放慢甚至陷入停滞。
台湾经济的发展历程

台湾经济的发展历程台湾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此之前,台湾的经济几乎完全依赖农业和渔业,而殖民地时期(1895-1945年)对于台湾的经济发展也有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殖民地时期,台湾开始引进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发展轻工业。
这一时期也见证了台湾工业化的初步起步,例如台湾制药、纺织、糖业、盐业和金属工业等。
然而,由于殖民地政权的限制和二战爆发,这些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1945年,二战结束后,台湾由日本归还给中国。
此后,台湾的经济发展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国共内战监的压力和资源的短缺使台湾经济发展面临困境,但是海外华人的资金和技术转移为台湾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力。
1950年代,台湾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包括重点发展轻工业和重工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吸引外国投资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台湾的经济发展迅猛,出现了一批知名的企业,例如富士康、联发科技等。
1960年代,台湾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开始取得显著成效。
台湾将重心放在制造业的发展上,以出口为主要驱动力。
台湾电子业快速崛起,成为台湾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同样,台湾也开始发展高科技和知识产业,并鼓励创新和研发。
1970年代,台湾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台湾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吸引外国投资和引进新技术。
同时,台湾也开始发展金融业和服务业,并逐步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1980年代,台湾进入了成熟期,工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和转型。
台湾开始发展高科技产业,逐步减少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
此外,台湾也开始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
1990年代至今,台湾继续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并迈向更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台湾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认可。
总之,台湾经济的发展历程可谓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化,再到高科技产业的转型升级。
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外部的支持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台湾经济发展历程

台湾经济发展历程台湾经济是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
50多年来,通过进口替代、出口扩张、结构调整与自由化改革的发展轨迹,台湾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
经济恢复 二战末期,台湾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国民党退台初期,由于政局动荡,人口剧增,物资短缺,物价上涨,经济形势严峻。
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稳定社会和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主要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加强外汇贸易管制及优先发展电力、肥料、纺织等民生工业,使台湾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得以恢复与发展。
在台湾经济恢复与发展初期,土地改革与“美援”发挥了重要作用。
台湾土地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土地改革第一步是进行“三七五减租”,即将原地主收取超过收获量50%以上的地租一律降至37.5%以下,其他附带租金一律取消。
接着全面推行于1948年开始试行的“公地放领”政策,即将从日本人手里接收的公有耕地承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承租地价分十年还清。
公地放领一直到1976年才结束,总计历年放领耕地约14万公顷,承领农户28.6万户。
1953年1月,台湾当局公布《实施耕者有其田条例》,开始实行“耕者有其田”的重大农地改革方案。
地主按规定保留一小部分土地外,其余由当局征收,缴给现耕农承领。
征收地主土地的地价,付给地主七成的土地实物债券,三成公营的农林、工矿、台泥与台纸四大公司股票。
到1953年底,共征购地主耕地13.9万公顷,约占地主原有耕地的30%,承领农户达19.5万户。
整个土地改革历时10年,于1963年完成。
这次土地改革,不仅缓和了农民与地主的关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缓解了粮食供应压力,在某种程度上解除了台湾经济危机,而且将农村资本转移工商业,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1950年到1965年,美国向台湾提供的经济援助达15亿美元,差不多一年有1亿多美元,这对早期财政困难与出口外汇短缺的台湾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美国还对台湾提供了30亿美元的巨额军事援助,使国民党有可能将更多的资源投入经济建设,也间接地促进了台湾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从台海两岸经贸关系的历史_现状看其未来(精)

广角Wide Angle一、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回顾三十年来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两岸关系的缓和与经贸往来的恢复阶段(1979-1986年两岸经贸关系的恢复,始于1970年代末。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两岸“三通”主张,其后经过1981年的“叶九条”和1983年的“邓六条”,大陆对台政策完成了由“解放台湾”向“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历史性转变,使两岸军事对抗状况大大缓和;同时,大陆加快经济改革开放的步伐,也使两岸经贸活动增加了新的市场诱因。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大陆有关部也开始启动对台贸易活动。
如从1979年起,大陆开始主动邀请台湾商参加广交会,并于1980年主动派出大型采购团赴港采购台湾产品,仅第一批合同金额即达8,000万美元等,两岸经济往来进入恢复时期。
2、两岸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阶段(1987-1992年1987年前后,台湾方面解除“戒严”和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台商赴大陆投资逐渐化暗为明;台湾民众赴大陆人数迅速增多,其中许多民众借探亲名义赴大陆进行经商和投资活动,两岸经贸交流活动开始活跃起来。
与此同时,由于在1980年代中后期台湾步入新一轮经济转型期,传统以加工出口为导向的劳力密集型产业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
为解决“泡沫经济”问题,台湾于1987年大幅度放宽外汇管制,允许每人每年汇出外汇金额500万美元。
于是台湾劳力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大陆转移,赴大陆投资迅速增多。
针对这一形势,大陆制订和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法规与措施,加强鼓励台商对大陆投资与开展两岸贸易活动。
如在投资方面,198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对鼓励台商到大陆投资首次提出了系统的规定,予以台商以较大的优惠与便利,对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权益提供保障。
至此,两岸经济关系由此步入快速发展期。
3、两岸经贸关系的深化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大陆掀起了第二次改革开放的高潮,经济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引进台外资政策上出台一系列新政策和优惠措施,对台经贸政策不断完善,并趋向法制化。
台湾经济发展1970至今

台湾经济发展1970至今经济结构调整70年代初中东战争与世界石油危机的发生,对一个能源缺乏的台湾经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1973年,台湾批发物价上涨了22%,城市消费物价上涨了8.2%;1974年又分别上涨40.6%与47.5%,创下1952年以来的最高记录。
一时岛内市场混乱,出现抢购风潮,台湾经济出现新的困难。
刚刚实现三年外贸顺差的局面再度出现逆差,经济增长率由1973年的12.8%降到1974年的1.1%,创下50年代以来的最低增长率。
经过这次石油危机的打击与洗礼,台湾开始调整经济政策,将原制订的第六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重新改为“六年经济建设计划”。
主要内容包括改善工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强化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改善交通设施,建立现代化的运输系统;开发能源与海洋资源;拓展对外贸易。
台湾经济发展也进入所谓的“第二次进口替代”与“出口扩张时期”。
1973年,台湾当局提出“十大建设计划”,分别是中山高速公路(也称南北高速公路),西部纵贯铁路电气化,北回铁路,台中港第一期工程,苏澳港第一期工程,桃园国际机场,高雄炼钢厂,高雄造船厂,石油化学工业,核能发电厂,总投资达2580亿元新台币(约60亿美元)。
到70年代末,十大建设工程大部分完工,建立了发达的交通与港口运输系统以及现代化的钢铁与石油化学工业,奠定了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形成了重工业与轻工业配套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台湾经济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到1978年,重工业产值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达58%,彩色电视机产量超过200万台;1979年,工业产品出口比例突破90%,与30年前刚好相反;对外贸易突破30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21位,初步确立了台湾经济的实力与地位。
1979年,第二次世界能源危机爆发,再次对台湾经济产生冲击,特别是石化工业受影响更大。
台湾当局不得不再次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发展所谓的“策略性工业”,即发展技术程度高、附加价值高、能源密集度低、污染程度低、产业关联效果大、市场潜力大的所谓“两高、两低、两大”产业,并选择100多项优先发展的产品项目,对原重化工业发展项目进行了调整,而且修改“奖励投资条例”,对策略性工业发展提供优惠,尤其对技术密集工业投资给予10%至15%的投资抵减优惠待遇。
上世纪70年代台湾经济快速发展及面临的困境

上世纪70年代台湾经济快速发展及面临的困境作者:陆宝顺赵宝山来源:《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年第02期首次遭遇全球经济衰退上世纪60年代是台湾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没有遭遇任何严重的困难,但到了70年代,形势便完全改观。
在政治方面,自1971年初中国大陆与美国开始乒乓球外交起,紧接着便是美国尼克松总统访问大陆,同年10月台湾被赶出联合国,以后则是一连串国家与之“断交”,逐渐陷于孤立的地位。
经济方面则经历了自二战结束以来,最大一次的世界经济衰退。
早在60年代下半期,作为全球经济支柱的美国,实力已逐渐衰弱,领导地位已颇感维持艰难,因而影响其作为世界经济及贸易交往的最主要货币——美元的价值及地位,终于在1968年3月在欧洲金融市场发生了美元挤兑风潮。
1971年8月,美国宣布新经济政策,将美元与黄金价格脱钩,造成美元大幅贬值。
1973年,世界各主要国家对美元采取浮动汇率,以后美元汇价虽升降不一,但总的趋势则是向下,迄今仍未稳定。
由于美元是国际上最主要的通货,其价值的波动不仅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危机,而且使整个国际经济活动受到不利影响。
在预测美元将继续贬值的情形下,1971年下半年国际经济呈现畸形的繁荣,导致物价不断上升,商品销路异常畅旺。
到1973年,美元再度贬值及浮动后,国际掀起一片抢购潮,引发物价普遍飞涨三、四倍。
1973年10月,又发生阿以中东战争。
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一方面禁止及限制石油出口,另一方面则抬升石油价格。
到次年1月,3个月内世界石油价格上升了4倍。
这不但增加了几乎所有商品的生产及运输成本,而且使大量进口石油的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巨额国际收支逆差,成为日后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在这之前的二三年,许多粮食主要出口及消费的国家和地区先后发生了旱灾,产生了国际性的严重缺粮,导致1973年国际粮价的猛升,也是形成这一年全球通货膨胀的主因之一。
在这几大因素的夹击下,1973年国际物价大幅飞涨,普通商品价格上升达90%,各主要国家和地区一方面为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为改善因石油价格上升而日益恶化的国际收支,纷纷采取高度紧缩政策,国际经济形势在1974年初转向了经济循环的另一面——经济衰退,延续到1975年下半年才开始回升,但进度始终缓慢。
台湾的经济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台湾经济发展阶段

台湾的经济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台湾经济发展阶段1949年以来,台湾经济发展大致经历四个时期:(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当时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而税金军事性开支却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
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和旨在稳定社会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土地改革、改革币制、外汇贸易管制,优先发展电力、肥料及纺织工业等。
50年代台湾农业发展迅速,增长率年均达各4.7%。
此外,从1950年下半年起,美国开始对台湾实行金援,注人大量资金帮助台湾尽快恢复经济。
到1952年,台湾经济基本恢复到二战房地产业前的最高水平。
(二)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O年)。
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彼时以林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收入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美国进口工业品。
台湾当局以稳定中求发展为核心思想,确定了以工业培养工业,以纺织发展农业的方针。
土地改革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总海产品出口中的比重非常高,1957年高达71.5%,成为创汇主力。
台湾当局又通过肥料换谷、强制收购等不等价交换方式,获取利润,把它转移到工业部门。
在工业方面,重心放在资金使用量不大、技术要求不高、建厂周期短的民生工业上,以岛内生产替代进口,以适应岛内的消费水准,并节省外汇开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
形成了糖、茶、菠萝及香茅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水泥、玻璃、木制品、造纸、化肥、纺织、食油、面粉、塑胶原料及制品、人造纤维、自行车、缝纫机和家用电器等进口去除替代工业。
(三)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中)。
由于台湾本土市场狭小,当时进口替代工业的产品市场已趋饱和,若继续发展将导致经济后劲乏力。
台湾抓住当时国际抓住分工变化的契机,利用低廉工资的国际比较权利,大力发展加工出口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并陆续修正或制定旨在促进出口的政策与措施,如开展外汇贸易的改革、实施"奖励投资条例"、鼓励民间储蓄、实行对外销厂商推行税收和融资的优惠、设立出口加工区和保税仓库等。
战后台湾经济转型发展轨迹

作者: 杨志强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前沿
页码: 10-1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台湾地区 经济 转型发展 阶段分期
摘要:台湾经济发展分期主要有:政治政策分期、经济发展速度分期、综合分期和时间代次分期四类。
笔者综合以上分期方法,以经济转型为主线,考虑各经济指标和影响经济相关因素,将台湾经济转型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转型发展准备期(1949—1952年),主要特征是恢复生产;第二阶段为转型发展开拓期(1953~1964年),主要特征是台湾经济从农业向工业转型,台湾经济由内需型向外向型转变;第三阶段为转型发展加速期(1965~1979年),主要特征是农业向工业,手工作业向机械化作业,工业内部制造业比重增加,外向型经济更加明显;第四阶段为转型发展升级期(1980~1989年),主要特征是台湾经济进一步转型,农业比重逼近零,工业升级逐步向策略性工业发展;第五阶段为转型发展深化期(1990~现在),台湾经济遭受重挫,财政盈余转为财政赤字,2001年台湾经济出现了自1947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从此经济波动频繁。
现阶段台湾发展经验分享

生态保护与修复
台湾重视生态保护, 实施严格的环保法 规和政策
台湾积极推进生态 修复工程,恢复受 损生态环境
台湾注重发展绿色 经济,推广可持续 发展模式
台湾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环 境问题
新兴产业发展趋势
科技创新引领未来
社会治理创新方向
加强民主制度建设,提高公民参与度 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增进两岸人民福祉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 的成功案例和经验 教训
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支持
政府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基金,提供资金支持 政府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政府提供土地、租金等优惠政策,降低文化创意产业成本 政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金融等领域的跨界合作,促进产业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
政府支持:政 府提供政策支 持和资金扶持
生态保护:台湾加 强对自然生态的保 护,提升民众环保 意识
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
绿色经济:以环保、节能、减排为核心,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循环经济:以资源高效利用、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实现经济与环境的 良性循环
台湾经验: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等,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台湾经验: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包括废物回收、资源再利用、生态保护等,实现 可持续发展
1990年代:台湾经济进入稳定发展期,高 科技产业逐渐崛起
1970年代:台湾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成 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2000年代:台湾经济面临挑战,需要寻找 新的发展动力
社会治理经验
民主制度:实行民主制度, 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
法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 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

体 而言 , 台湾在这三方 面 , 15 - 20 于 90 - 0 0年 之间 , 普遍 获得 相 当的成就 。其他经济指标方面 ,表现的还算相 当卓越 , 例 如: 几乎无外 债负担且拥有 充沛 的外 汇累积 、 温和 的通 货膨 胀、 过去 数十年拥有 比全球多数 国家有 较低 的失 业率 、 中小 企业 打拼精神而创造 台湾高科技 的奇迹 以及一 度成为 亚洲 四小龙之首 ……等。在与全球 多数 国家或地 区相 比, 台湾过 去的表现 , 以说有其独特且 良好 的一面。 可
了技 术 与外销 的丰富经验后 , 台湾 经济开始 起飞 , 产业蓬勃
收稿 日期 :0 9 0 — 8 20 — 2 0
作者简介 : 林丰德 (95 )男, 台北人 , 16一 , 台湾 博士研 究生 , 从事金融学、 融理论与 实践研 究 ; 金 林俊文(98 )男, 15一 , 台湾苗栗
和 以前大不相 同。而随着信息发展的趋势 , 使得 企业 管理者
面临 更 大 的 挑 战 与压 力 。 企业 管 理 , 重 视 “ 新 ” “ 速 灵 改朝 创 、快
有 出超 , 同时 国民每人所 得 突破 20美元 , 0 而长 达 l 的 4年 财政赤字首度 消失 。不过 , 在经 济 日益稳定 的 同时 , 就 囿于 岛 内市场太过 狭小 , 为了进一 步发展 , 于是在 当时 国民党 政 府的政 策鼓励 下, 中小企 业开 始进 军国 际市场 , 此进入 外 从
销拓展期 。
活” 以及 “ 拟化组织 ” 虚 等新思 维的突破 与建立 , 因此许多企
业管理者将 营运重点摆在策 略联盟及 网络应用 上 , 以求具备
国际企业 的竞争优势。
台湾经济增长速度的新转变

台湾经济增长速度的新转变近10年来,台湾经济告别了过去的高速增长,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中速增长局面。
而对21世纪初期10年台湾经济增长的趋势,海峡两岸相关机构与专家也大都预测能维持4%-6%的中速增长。
[1]但是,2001年,台湾经济骤然转变为负增长,为近50年来首次。
这不能不引起海峡两岸的高度关注与重新思考:究竟这次台湾经济严重衰退是在国际经济衰退背景下出现的偶然情况,还是意味着台湾经济中速增长时期已结束?未来台湾经济增长趋势又将如何?为了解答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探讨导致台湾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速增长的相关因素,进而分析这些因素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才有可能较客观地评估未来几年台湾经济的增长速度。
本文将按这种思路框架作初步的研究,以就教于大家。
一、高速增长时期结束的原因与过去30年相比,20世纪90年代台湾经济增长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其一,经济增长由过去的快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
在经济发展“黄金时代”的60年代,经济增长速度年平均达到10%;70-80年代仍保持较快增长速度。
1971-1980年,年平均增长率为9.4%,1981-1990年,年平均增长率为8.1%。
90年代(1991-2000年)台湾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则降为6.3%,明显转入中速增长时期。
其二,经济呈较稳定增长态势。
70-80年代台湾经济虽然平均增长速度较快,但受两次世界石油危机的影响,各年增长幅度波动较大,20年中有9年经济呈两位数增长,其余为个位数增长,其中1974年增长率仅1.2%,1975、1982年分别为4.9%与3.6%。
进入9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除了1998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增长率为4.3%较低外,各年经济增长率维持在5.7%至7.6%之间,表现出较稳定的中速增长趋势(参见表1与图1)。
表1台湾历年经济增长率单位:% 1 2 3 4 5 6 7 8 9 0 平均1951-1960 12 9.39.58.1 5.57.4 6.77.7 6.37.61961-1970 6.97.99.412.211.18.910.79.28.911.4101971-198012.913.312.81.2 4.913.910.213.68.27.3 9.41981-1990 6.2 3.6 8.4 10.6 5 11.612.77.8 8.2 5.4 8.11991-2000 7.67.577.1 6.4 6.1 6.74.6 5.76 6.31951-20008.4 资料来源:台湾“行政院经建会”:《TaiwanStatisticalDataBook1990》,台北,1991,第23-24页;台湾“行政院经建会”:《TaiwanStatisticalDataBook2000》,台北,2001,第41-43页;台湾“经建会”:《“自由中国”之工业》,2001年第4期,封面内页。
台湾经济发展史

台灣經濟發展史過去五十年來,台灣經濟成長快速,產業結構順利轉型升級,由早期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進入目前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
產業結構在經濟成長經常被用以評量其社會進化的層次依據,也是現代化程度的衡量指標之一。
我國產業結構自民國40年以來經歷各時期的產業變化,從農業經濟升級至服務業經濟,一般咸認,政府採行務實彈性的發展策略,因時因地制訂合宜的產業策略功不可沒。
台灣經濟發展史與其他先進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大致相同,初級經濟時期(Primary Economy) 以農業為主,隨著國民所得的提高,工商、服務比重亦逐漸增加,產業結構因此而改變。
在經濟計畫實施前,台灣農業佔產業結構的比重為32.28%,工業僅21.33%。
1953年開始,政府實施第一期的四年經建計畫,對發展台灣工業進行有系統的建設,包括對民生工業進口替代階段,運用關稅、外匯與利率等工具,培植民生工業;出口擴張獎勵投資條例的擬訂,以及扶植民營紡織工業成為未來外銷的主力。
在台灣進行經建計畫之後,快速帶動了產業結構的轉變。
經過1960年代的輕工業出口擴張時期,政府提供出口退稅等,創備勞力密集出口工業發展的有利環境,到了1971年,工業佔產業結構的比重為38.94%,遠超過農業的13.07%。
1970年代進入重化工業進口替代階段,政府鼓勵化纖、塑膠、橡膠、鋼鐵等重化工業。
其後工業一直呈現快速成長,至1986年達我國國民生產毛額47.11%的最高峰。
觀察台灣經濟成長的動能,工業化的貢獻則非常明顯,除了1974年及1975年因能源危機的影響出現低成長之外,1960年代及1970年代的經濟成長率均維持在9%至10%區間。
能源危機之後,政府鑒於我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及對應能源危機的發生,自1976年開始施行六年經建計畫,1979年,行政院通過「科學技術發展方案」,其目標第二項即為「加強經濟建設,發展技術密集工業」,並從1980年開始實施十年經建計畫,同時自1982年推行「科技發展方案」,展開以資訊工業為主的科技化主導策略。
台北都市圈发展历程

台北都市圈发展历程台北都市圈是台湾最重要、最发达的都市圈之一,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亚洲地区的国际大都市之一。
下面是台北都市圈发展的主要历程。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台北都市圈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
当时,台湾经济飞速发展,政府开始推行“兴工振农”政策,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台北都市圈。
为了应对人口激增的挑战,政府大力发展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了一系列的高速公路、铁路和交通枢纽,提升了台北都市圈的交通运输能力。
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台北都市圈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台湾开放了对外的贸易与投资,台北都市圈成为台湾的经济中心。
大量外来投资涌入,各种企业纷纷迁至台北都市圈,形成了产业聚集效应。
此外,台北都市圈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和人才。
这一时期,台北都市圈的人口不断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进入21世纪,台北都市圈的发展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环保政策,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同时,台北都市圈对于文化和艺术的投资也逐渐增加,成为亚洲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
此外,台北都市圈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举办各种国际会议和活动,提升了台北都市圈的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台北都市圈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政府开始推行智慧城市建设,将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提升了城市的智能化水平。
此外,台北都市圈还积极推动创新创业,鼓励知识产业的发展,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公司。
台北都市圈的金融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总的来说,台北都市圈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由起步阶段到快速发展的过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台北都市圈不断完善了基础设施,加强了城市管理,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台北都市圈也不断适应和引领时代的变化,致力于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大都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结构调整70年代初中东战争与世界石油危机的发生,对一个能源缺乏的台湾经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1973年,台湾批发物价上涨了22%,城市消费物价上涨了8.2%;1974年又分别上涨40.6%与47.5%,创下1952年以来的最高记录。
一时岛内市场混乱,出现抢购风潮,台湾经济出现新的困难。
刚刚实现三年外贸顺差的局面再度出现逆差,经济增长率由1973年的12.8%降到1974年的1.1%,创下50年代以来的最低增长率。
经过这次石油危机的打击与洗礼,台湾开始调整经济政策,将原制订的第六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重新改为“六年经济建设计划”。
主要内容包括改善工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强化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改善交通设施,建立现代化的运输系统;开发能源与海洋资源;拓展对外贸易。
台湾经济发展也进入所谓的“第二次进口替代”与“出口扩张时期”。
1973年,台湾当局提出“十大建设计划”,分别是中山高速公路(也称南北高速公路),西部纵贯铁路电气化,北回铁路,台中港第一期工程,苏澳港第一期工程,桃园国际机场,高雄炼钢厂,高雄造船厂,石油化学工业,核能发电厂,总投资达2580亿元新台币(约60亿美元)。
到70年代末,十大建设工程大部分完工,建立了发达的交通与港口运输系统以及现代化的钢铁与石油化学工业,奠定了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形成了重工业与轻工业配套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台湾经济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到1978年,重工业产值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达58%,彩色电视机产量超过200万台;1979年,工业产品出口比例突破90%,与30年前刚好相反;对外贸易突破30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21位,初步确立了台湾经济的实力与地位。
1979年,第二次世界能源危机爆发,再次对台湾经济产生冲击,特别是石化工业受影响更大。
台湾当局不得不再次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发展所谓的“策略性工业”,即发展技术程度高、附加价值高、能源密集度低、污染程度低、产业关联效果大、市场潜力大的所谓“两高、两低、两大”产业,并选择100多项优先发展的产品项目,对原重化工业发展项目进行了调整,而且修改“奖励投资条例”,对策略性工业发展提供优惠,尤其对技术密集工业投资给予10%至15%的投资抵减优惠待遇。
为了发展高科技工业,台湾于1980年正式设立新竹科学园区,提供了极为优厚的条件:可连续五年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免征进口自用的机器设备、原料与半成品等进口关税及货物税,免征外销产品货物税、营业税及厂房建筑税等;对海外留学人员投资提供创业低利贷款与研究经费补助等。
经过二十的发展,新竹科学园区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硅谷之一。
到2000年6月底,园区厂商达291家,员工达9万多人,资本额达6551亿元新台币,全年营业额达9293亿元新台币。
如果说,加工出口区是以轻纺电子工业为主,是台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标志与厨窗;那么新竹科学园区就是以信息半导体产业为主,是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摇篮。
到2001年,台湾电子信息产业有14项产品如监视器、主板机、鼠标等市场占有率高居世界第一,也都是由这里的企业创造的。
台湾是世界第四大集成电路生产地区;芯片产值占了全球的70%,资讯产业产值一度世界排名第四位(曾一度居第三位)。
经济自由化80年代中期,在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下,台湾新台币开始被迫大幅升值,接着工资迅速上涨,土地价格飙升,台湾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要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台湾又开始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道路。
1986年3月,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通过“自由化、国际化与制度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其核心是开放市场,减少干预,实现经济自由化,于是台湾开始走向了更加开放的自由经济体系。
随后,台湾当局又进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主要包括解除外汇管制,逐渐实行利率自由化,在美国压力下逐步开放内部市场,大幅降低进口关税与减少非关税壁垒,推动公营企业民营化,开放民营银行的设立,等等。
这些改革措施旨在鼓励自由竞争、健全市场调节机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以达到充分发挥市场机能、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经济竞争力与效率之目的。
然而,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为台湾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困难。
夕阳产业或传统产业在新台币大幅升值、工资与土地等生产成本迅速上升下,生存困难,被迫外移。
于是80年代后期起,台湾传统产业迅速向大陆、东南亚转移。
从此时起,对外投资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与特征。
经济的自由化与国际化,传统产业的外移,则为岛内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产业升级速度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台湾经济也得以迅速转型。
2000年后,第三产业产值已占了GDP的65%以上,成为台湾经济的主体。
在制造业内部,以信息半导体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则成为台湾支柱性产业,技术密集性产品也成为新的出口主力。
不断更新的重大经济计划90年代以后,台湾当局在经济发展上先后提出许多重大发展计划,主要包括了“六年建设计划”、“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全球运筹中心计划”与“六年重点发展计划”等。
为了适应岛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大力发展台湾经济,1991年6月,台湾当局制订了一个庞大“六年建设计划”(1991-1996),其目标是“提高‘国民’所得,厚植产业潜力,均衡区域建设,提高生活品质”,该计划投资规模达约3000亿美元,经济增长率年平均为7%,人均GDP从1990年的约8000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14000亿美元,商品与劳务出口从1400亿美元增至2400亿美元,六年间实现农业零增长,工业增长6.9%,服务业增长7.8%。
然而,这一计划提出后,就引起很大争议,不少学者对如此庞大的投资计划持怀疑态度。
同时由于岛内政治斗争激烈,随着主导推动这一计划的负责人退出权力核心,使得这一计划的推动受到很大影响,后来大幅压缩与调整。
在这一计划尚未完成之时,台湾当局又提出“亚太营运中心计划”。
1995年1月,台湾“行政院”正式通过建设“亚太营运中心计划”(1995-2005),分为三个阶段执行。
短期目前是在两年内完成相关法规的修改,修改的主要方向是大幅放宽资金、人员、货物与资讯的自由流通。
中程目标是到2000年,完成硬件建设。
该计划长期目标是将台湾建成制造中心、海运中心、空运中心、金融中心、电信中心与媒体中心等六大中心。
其中制造中心是核心,金融中心是血液,电信中心是神经,航运中心是手脚,媒体中心是耳目。
即要通过自由化、国际化、效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最终把台湾建设成“科技岛”,预计到2005年,制造业产值达到3000亿美元,建设成20多个智慧工业园区。
当时,台湾当局提出这一计划的一个重要考虑是以大陆为腹地建立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
然而,在分裂道路上越走越远的李登辉却对此提出质疑,于1996年8月对以大陆为腹地发展“亚太营运中心”大加批判,进而提出以“根留台湾,加强建设”,“戒急用忍,行稳致远”的政策口号,这是台湾当局大陆经贸政策与总体经济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建设受到影响。
随后,台湾当局对“亚太营运中心计划”进行了修正与调整,重点发展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科技岛”建设。
民进党执政后,继承了李登辉反对以大陆为腹地建立“亚太营运中心”及建立“科技岛”的思想,很快放弃“亚太营运中心计划”,提出“全球运筹发展计划”,希望将台湾建成“全球运筹中心”。
民进党执政后不久,当局高层就表示,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竞争优势)不在传统劳动力,而在智慧、知识技术,“亚太营运中心”格局太小,因此提出“营造台湾成为全世界高科技制造服务中心”的经济发展构想。
同时认为,“亚太营运中心”以大陆为腹地有很多盲点,限制影响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的优势,因此主张应修正为把台湾建成为“绿色硅岛”与全球高科技制造及服务中心即所谓的“全球运筹中心”,这样可以避免台湾经济的“大陆化”,从而增强与欧美高科技国家的经济联系。
2000年10月起,台湾正式推动“全球运筹发展计划”。
该计划旨在协助企业发展全球运筹管理,使台湾成为国际产业供应链的重要环节,运用台湾制造业优势,推动全球布局,全力提升台湾的物流、资讯流、金流效率,协助企业整合跨区域资源,发展高附加价值转运服务。
同时,规划建立示范性全球运筹资讯共同交换平台,即建立一个岛内系统商、零组件厂商、银行、物流及国际采购商接轨的共同网路平台。
2001年2月15日,台湾“经建会”举行针对“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最后一次检讨会议。
主管官员认为,该计划自1995年推动以来,已带动1万多亿元新台币的投资,未来将不再专门列管,尚未完成事项纳入“全球运筹发展计划”与“知识经济方案”。
“全球运筹发展计划”共有45项具体计划,到2001年底共完成包括电子商务、物流与基础设施及法律修订等32项具体措施的执行,其中包括了通过优惠税收鼓励设立营运总部与研发中心等。
“全球运筹发展计划”推动以来,已发挥吸引岛内外企业在台设立物流中心或运筹中心的功效。
2001年以来,世联仓储运输、新系统物流与昭安物流公司获准在台设立物流中心;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在桃园建立首座北美以外半导体设备物流中心,以作为亚太地区半导体设备及零组件配送运筹中心;美国AIRIS公司计划与台糖公司合资兴建经营航空货物集散站与物流中心,英特尔公司在台设立该公司在亚太地区第一个仓储中心及在台北设立品质支援中心;DHL国际快递公司宣布“深耕台湾投资计划”,与长荣合资成立快递货物转运处理专区;UPS快递公司将台湾定位为“泛太平洋区转运中心”;日本邮船与高雄港合资以高雄港作为东亚地区主要转运港口。
2002年5月,台湾当局提出并通过“挑战2008—六年发展重点计划”(2002-2007),再次强调加速发展台湾成为“绿色矽岛”建设远景。
即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挑战,要以“以人为本,永续发展”为核心价值,以“全球接轨,在地行动”为发展策略,以“改革积弊,投资未来”来“除弊兴利”,在6年内投入2.65万亿元新台币,发展10项重点计划(E世代人才培育计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国际创新研发基地计划、产业高值化计划、观光培增计划、数位台湾计划、营运总部计划、全岛运输骨干整建计划、水与绿建设计划、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将台湾建成“绿色矽岛”。
主要目标是,到2007年时,经济增长率超过5%,研发经费占GDP的3%,世界第一的产品或技术至少达15项;创造70万个就业机会,失业率降至4%以下;宽频普及率超过600万户,来台旅客增加2倍。
然而,由于台湾政坛的政治斗争激烈,主持经济建设的官员变换频繁,许多重大计划未能真正推动或执行,甚至放弃,影响了台湾经济的平稳发展。
2001年,台湾经济甚至出现50年代以来的负增长,随后进入3%的低增长期。
尽管如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