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课程论文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摘要:中国的食品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包含了广泛的食材和烹饪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食材和烹饪方法,并探讨其对现代饮食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二、食材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广泛使用各种食材。
中国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包括谷类、蔬菜、水果、家禽和海鲜等。
中国人讲究饮食的营养均衡和五味调和,因此食材的选择非常重要。
例如,在南方地区,人们常常食用水果和蔬菜,而在北方地区,人们更偏爱谷类和家禽。
三、烹饪方法中国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有煎、炒、炸、炖、烘、焖等。
其中最有名的是炒菜和烹调技法。
中国厨师以其独特的刀工和火候掌握而闻名世界。
中国美食独具特色,其中包括麻辣、酸甜、酸辣等口味。
中国菜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声誉。
四、对现代饮食的影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对现代饮食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饮食注重营养均衡和健康。
这影响了现代人们的饮食观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膳食搭配和营养均衡。
其次,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以健康为中心,推崇吃得好而不是吃得多。
这种理念在现代人们中也逐渐流行起来。
再者,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质量。
这对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结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丰富多样。
中国的食材和烹饪方法独具特色,对现代饮食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也在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因此,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其特点是营养均衡、荤素搭配、注重烹饪技艺和独特风味。
中华民族是农耕文化的代表,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与农业密切相关。
中国人民注重饮食的平衡,追求食物的协调和谐。
饮食中荤素搭配的思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广泛存在,以保证营养的均衡和满足人们对食物的口感需求。
中国传统饮食强调以粮食为主食,尽量选择新鲜、天然的食材,注重口味的鲜美和营养的丰富。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还注重烹饪技艺,尤其是烹饪方法的独特和多样性。
中国菜系繁多,各地菜系有着自己的特色和烹饪方法。
中国菜肴注重材料的选择与烹饪技巧的结合,讲究火候和味道的掌握,追求色香味俱全的效果。
例如,川菜以麻辣香辣而著称,粤菜则以清淡鲜美而闻名。
这些不同的烹饪方法和技巧可以使食物保持原汁原味,并在口味和美感上兼顾。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对当代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中国饮食文化提倡营养均衡和绿色健康的饮食观念。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对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菜肴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菜肴之一,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食客。
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传承。
然而,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也面临一些挑战。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快餐文化的兴起使得传统饮食文化受到冲击。
年轻一代对传统饮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逐渐降低,更偏向于方便快捷的食物。
这对于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一定的难题。
总之,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体系。
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使之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我们也应该面对饮食文化的变革和挑战,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髓。
论中国饮食文化

论中国饮食文化第一篇:论中国饮食文化论中国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
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
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
中国文化的诸多特征,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上,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
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
为什么要助饭下咽呢?那是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
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
这样促使中国的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其次,由于中国文化追求衫,中国手工业的发达,所以烹饪中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衫特征。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2000字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2000字导读:世界上每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是历史积累的结果中国有着悠久历史中国人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小编为你收集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素材内容如下: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孙中山先生的这一论述十分正确而事实上确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华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冲击得七零八落有识之士莫不诊脉问疾然而中国餐馆则大异其趣居然能够登陆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中餐馆这种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并没有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认为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探讨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将有利于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一谈到中国饮食文化许多人会对中国食谱以及中国菜的色、香、味、形赞不绝口但是如果要从比较的角度来探讨饮食文化可以操作的办法是把握住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笔者在这里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讨论中国饮食文化时从饮食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着手而实际上中国饮食文化实际上也是指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方式而要谈中国饮食文化就必须涉及到中国文化两者的关联是极其密切的因而我们有必要先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阐述中国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呢这必须了解一下早期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因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环境的制约越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主要温床黄河流域的土地十分虽然较肥沃但是其它环境较恶劣多风少雨生存的条件亲不好文明产生以后当时的文化就以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思潮表现出来伦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浓厚因为这个社会需要谦让需要少欲而一个社会需要什么的时候往往是她缺少什么的时候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早熟的特征马克思就曾经认为中国文明是一个早熟的婴儿她的发育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超前特征反观西方文明则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的希腊文明以其独有的浪温气息写入文明史马克思曾经认为希腊文明是一个发育正常的婴儿中国文化的生存土壤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干旱逐渐变得不得于农业的生产由于土壤及其它因素等十分不利于农业生产现实的苦难产生不了文化的浪漫因而中国文明以其强烈的道德和禁欲特征贯穿始终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是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但这只是理想而已战国之际列国纷争以实力相较最终秦国因鼓励军功奖励耕战而一统天下这是人心所向天下纷争百姓如何生活这也是历史的选择只有一统才不至于“天下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曹操语)先秦时期中国南方楚国也是曾流露出浪漫主义的思潮但是很快被北方现实主义的思潮所笼罩和淹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书同文以后的历史就是天子一统的历史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了维护这一统的局面允许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同时赋予他许多封建礼仪进行约束;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公平取官的文官制度——科举制;中国历史上呼唤清官一旦出现便歌之颂之并为之产生崇拜所以中国尽管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但是其某些特征与宗教的特征有相似性也有它自己的神;如果把这一现象也视为宗教的话那么中国式的宗教则是在现实意义上的极端的理想主义中国历史上的极度理想主义也因之产生它也有神只不过其所造之神是以现实中的人为化身的而现实中的人是不可能充当理想中的神的所以中国历史上造神运动层出不穷直至今天或者说中国人的宗教是一种多神崇拜而不是一神崇拜什么财神、药神、灶神、妈祖等都被视为神而被崇拜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其一是绝对地追求适用而杜绝一切的不实用的东西从中国的科技史的历程中可以看到历史上所有的实用的技术十分发达如农业科技和医学十分发达而有关的非实用的一些东西则无法发展先秦时期墨家的有关光学和几何学的知识在汉代独尊儒术以后没有能够继续发展下去中国没有产生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当然炼丹术在皇帝追求长生不老的过程中也很发达其中确实包含有化学方面的知识中国的手工业十分发达而近代机器大工业生产如蒸汽机没有在中国被发明十五世纪以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发明是在中国人手中产生的但是近代以后需要通过一系列实验手段才能产生的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产生:中国文化表现出特有的仁爱特征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因为仁慈中国人实施多子继承制度这样财产一方面得以析散另一方面限制了远距离的迁徙中国人安土重迁与之关系重大这一继承制度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从而便多子多福的思想得以产生多子多福的思想使社会的人口增加派生出更多的多子多福社会人口压力始终存在只要社会的生产力能够养活多少人口就会有多少人口出现中国饮食文化的诸多特征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上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为什么要助饭下咽呢那是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这样促使中国的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其次由于中国文化追求衫中国手工业的发达所以烹饪中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衫特征所有这些使中国饮食文化有如下特征其一中国烹饪技术发达许多西方人看来不可食的物品经过中国厨师的劳作变得使人一见而食欲顿开;其二中国人的食谱广泛举凡能够食者皆食毫无禁忌;其三中国救荒的著述特别多以备饥荒之年以野菜充饥之用;其四中国人将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吃饭成为第一要求由于中国人在吃的方面不能够随心所欲有诗为证:红日巡天过午迟腹中虚实自家知人生一饱非难事仅在风调雨顺时因此长期以来吃穿不愁难以办到所以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证据不胜枚举此外我们可以对西方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加以分析也许能够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西方的饮食由于最初是主要以畜牧为主肉食在饮食听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由于肉食的天然可口所以西方人没有必要对饮食进行装点内食的天然可口限制了烹饪的发展欧洲人在显示富裕的时候多是饮食的工具来表现如各种的器皿的多少和豪华成为讲究的内容另外也不把吃这种人生易于满足的事情作为人生的至乐来追求西方人的人生追求正好同一句中国的俗语语可以高度概括即“饱暧思淫欲”他们更多地追求情爱西方文化体现出一种“情爱文化”而中国文化则体现出一种“吃的文化”但是我们还要指出的是中国饮食的诸多特征是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宫庭饮食市肆饮食则能够更好、更全面地表现出这些特征平民的节日饮食如春节也许能够部分地表现出这些特征来但是春节对于一年的365天来说毕竟是短暂的一瞬间如昙花一现文化无优劣饮食文化也无优劣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饮食方式的不同罢了但是如何理解和分析这一区别则是非常重要的本书的目的基于这一点而作一点尝试是否能够得到大多数读者的认可不得而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下本人属于那种“远庖厨”者并不懂得烹饪也不是美食家但是本人深知“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在此意义上把我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看法行之于笔端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教。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
本论文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概论,从饮食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中国饮食文化。
一、引言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饮食作为人类基本的生活需求之一,不仅体现了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更体现了其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本论文将从饮食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等方面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探讨。
二、饮食的起源中国饮食文化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
中国人古代以农业为主,饮食与农作息息相关。
古人认为“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在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种植业的基础上,中国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烹饪技艺和餐桌礼仪,并发展出独特的食谱。
三、饮食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古代至今,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粗食淡饭”、“繁香甘旨”、“富丽堂皇”等不同的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饮食文化逐渐走向多元化,吸收了外来的烹饪技艺和饮食文化,并融合为独特的中国风味。
四、饮食的特点中国饮食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饮食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自然。
其次,中国饮食强调色香味俱全,讲究菜品的色泽、香气和口感。
再次,中国饮食强调饮食的平衡,追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搭配合理。
最后,中国饮食重视餐桌礼仪,讲究餐饮文化的文雅和庄重。
五、饮食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各国饮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烹饪技艺和菜品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并逐渐融入当地的饮食文化中。
中国的“夜市文化”、“茶文化”等也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中国饮食文化也受到了外来饮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外交融的饮食风格。
六、结论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精神内涵。
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概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之一。
它包括了烹饪技巧、调味品、饮食习惯、饮食禁忌等方面。
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是在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多民族的交流融合中逐渐形成的。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讲究调和。
中国人认为饮食应该具有五味调和的原则,即酸、甜、苦、辣、咸五味共存,既能增加食物的口感,又能弥补食物中的营养。
在烹饪时,中国厨师善于调配各种食材,使每道菜品的味道相得益彰,给人们带来味蕾的享受。
中国饮食文化的另一特点是注重对食材的独特处理。
中国厨师擅长烹饪技巧,能够将各种食材烹调成不同的口感和味道。
比如川菜中的麻辣口味、粤菜中的清淡口味等,这些独特的烹饪技巧使得中国菜肴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中国饮食文化还包括了饮食习惯和饮食禁忌。
中国人注重吃饭时的餐桌礼仪,比如对长辈应该先行敬酒、对客人热情好客等。
同时,中国人还有许多的饮食禁忌,比如不能吃驴肉、猫肉等。
这些饮食习惯和禁忌是由于历史、地理、宗教和文化等因素所决定的,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特点,也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
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
中国菜肴不仅在中国国内受到广大人民的推崇,也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
比如中国的烤鸭、火锅、麻辣烫等美食已经成为国际上热门的菜肴
之一。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
无论是在烹饪技巧上还是饮食习惯上,中国饮食文化都有着独特之处,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传承。
中国的饮食文化范文

中国的饮食文化范文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是一个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饮食文化之一的国家,其独特的饮食特色和多样的菜肴成为了国际餐饮界的亮点。
下面,我将从中国的饮食习惯、传统饮食节日、主要特色菜肴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饮食文化。
首先,中国人有着独特的饮食习惯。
中国人讲究“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资,野味为风”,主张“饮食有节”,坚持物以类聚,食物的味道和口感相互补充。
中国人吃饭注重荤素搭配、味道多样化,菜肴多以色香味具全为贵。
中国人还非常重视餐桌上的礼仪,包括对长辈的尊重,对食物的珍惜和对饮食的讲究等,这些都是中国饮食文化独特之处。
其次,中国的传统饮食节日丰富多样,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传统,比如春节时要吃饺子、元宵节时要吃汤圆、端午节时要吃粽子、中秋节时要吃月饼等。
这些传统食物往往寓意着团圆、幸福和吉祥,成为了中国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丰富多样的特色菜肴。
中国菜有八大菜系,分别是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京菜。
每个菜系都有自己独特的烹饪技巧、调料搭配和菜肴风味。
比如川菜以其麻辣口味和丰富的辣椒调料闻名,粤菜以其清淡、原汁原味的烹饪特色而备受国内外人士喜爱。
此外,中国还有众多其他特色菜肴,如北京烤鸭、杭州西湖醋鱼、四川麻辣火锅、广东烧腊等,这些菜肴丰富多样、风味独特,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品尝。
最后,中国的饮食文化还体现在餐桌上的文化传统上。
中国人非常注重“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追求菜肴的造型、技巧和餐具的精致。
中国传统餐桌上的细节讲究也颇具特色,如宴会上的席位礼仪、饮食器皿的选用和摆放方式,都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饮食文化通过独特的饮食习惯、传统饮食节日、主要特色菜肴等方面的体现,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饮食文化既是中国人民生活的表达方式,也是世界各国互相交流、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最新7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最新7篇前言篇一对于人们来说,饮食文化是在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在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人们也发掘了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食物。
这些食物可以对游客起到很好地吸引作用,还可以提升游客的消费水平。
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促进该地的经济发展,也能更好地让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得到推广。
由此可见,饮食文化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但是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是受到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影响的,接下来就着重看看地理环境因素对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有何影响。
饮食文化的形成。
篇二(一)地形因素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由于我国面积广阔且地形多样,盆地、高原、平原和丘陵、山地都具备,地形类型齐全。
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受季风性气候影响,气候较为湿润且土地肥沃,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蔬菜品种类别齐全、数量繁多。
而且东部地区水资源丰富,湖泊面积广阔,因此淡水鱼资源丰富。
由于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东部地区物产丰饶,人们的饮食一般以米饭为主。
在我国东部丘陵地区,由于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在一些丘陵地区盛产茶叶。
因此就东部地区饮茶之风盛行。
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大约为30度,我国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相当,但是由于向高原海拔高,为高寒地区。
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农业大部分是高寒畜牧业,人们多以养殖绵羊、藏羚羊为主。
由于气候恶劣,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其他农作物生产较少。
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人们多以肉食为主食,且由于海拔高,天气寒冷人们大都将酥油茶作为饮料以御寒。
青藏高原为高寒地区,可种植青稞,当地人都喜欢喝用青棵酿的烈性酒。
不仅如此,由于海拔高当地的水沸点较低,因此青藏地区的居民大多喜欢把青稞磨成粉末,做成糍粑。
四川盆地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同一纬度,但是由于四川以盆地地形为主。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最新5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最新5篇从古至今文化主宰着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家庭,甚至是每个人的命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不同的文化对于各民族、国家、家庭以及个人的影响有所不同。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中国饮食文化论文,山草香整理分享了5篇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篇一关键词:潮汕潮汕美食美食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一、潮汕美食在潮汕旅游中的意义第一,潮汕美食文化可以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
旅客出门,总希望能多游览些景观,多领略些风情。
如果在游览中的用餐、歇息,仅仅是填饱肚子,恢复体力,这个过程就是空白。
反之,如果引入饮食文化,就既能饱口福,又能饱眼福:既补充了身体需求,又满足了旅客心理愿望,一举两得,从而使旅客的旅途生活大大丰富。
因此,充分发掘潮汕美食原生地优势,打出美食这张“潮汕文化经济牌”,定能受到旅客欢迎,招徕更多旅客。
第二,潮汕美食文化可以提高旅游活动的品位。
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文化含量不高的旅游项目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将潮汕美食文化充分融合在旅游当中,让旅客在轻松愉快的用餐过程中,领略到潮汕悠久的历史文化风韵和潮人独特的风俗人情,从而提高旅游欣赏水平,增长见识,升华美感。
第三,潮汕美食文化将在旅游业发展中不断繁荣。
汕头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并日渐成为汕头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部门应精心设计旅游线路,让潮汕美食文化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促销项目,穿插在旅游线路中,把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使潮汕美食文化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潮汕美食在潮汕旅游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其一,潮汕饮食文化的研究远远滞后。
与潮汕茶文化研究相比,潮汕饮食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很不足,有关潮汕食文化研究的文章难得一见。
对潮汕美食的发展历史、具体特点、科学价值、文化内涵及对旅游业的作用等问题,我们尚未有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因而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潮汕美食的宣传、开发、提高和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引言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不仅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历史、地理、宗教、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特点。
本论文旨在探讨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起源与发展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最早的中华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主要以采集、捕猎为生。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种植粮食作物和养殖动物,从而逐渐形成了农耕文化。
这一时期的人们开始尝试将不同的食材烹饪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菜系。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饮食文化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五味俱全”的饮食理念,认为食物应该包含五种味道,即辣、咸、酸、甜、苦。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饮食被赋予了养生保健的功能。
隋唐时期,盛行“食色性也”,人们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皿等方面的搭配和食用方式。
特点与特色中国饮食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和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样性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饮食文化因此呈现出多样性。
不同地区的饮食有着自己的特色菜肴和烹饪方法。
比如,四川菜以其麻辣味而闻名,广东菜注重清淡的口味,而江浙菜则以鲜嫩爽口而著称。
多样性的饮食文化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选择,也反映了地方文化的多元性。
调养身体中国饮食文化注重平衡饮食和食物的药膳功效。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食材具有不同的药膳功效,可以对人体起到滋补和治疗的作用。
比如,人们常食用绿豆汤来清热解毒,喝鸡汤来滋补身体。
这种饮食文化相信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养生保健的饮食习惯。
社交与团聚中国饮食文化与社交和团聚密不可分。
中国人重视与亲朋好友一同分享美食的时光。
在传统节日、生日、婚礼等重要场合,中国人常常会举办宴席来邀请亲友共聚一堂,分享美食和情感。
这种饮食文化也体现了中国人家庭观念的重要性,强调家庭和睦、团结和谐的价值观。
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保护。
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的范文

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的范文中国拥有悠久丰富的传统饮食文化,其独特的特色和烹饪技巧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中国的饮食文化深受历史、文化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多样化而又独具特色的饮食风味。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饮食习惯、烹饪技巧和饮食文化的重要性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历史背景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以饮食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将其视为生存的基本需求,更将其视为一门艺术和文化形式。
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传统饮食文化。
二、饮食习惯中国的饮食习惯多样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中国人讲究“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强调均衡饮食和营养摄入。
在中国,人们通常以米饭、面食、粥、馒头等作为主食,搭配肉类、蔬菜和豆制品等丰富的配菜。
此外,中国人普遍注重餐桌礼仪,例如使用筷子吃饭、讲究烹饪技巧和食物的摆盘。
三、烹饪技巧中国的传统烹饪技巧独树一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八大菜系,即川菜、粤菜、闽菜、浙菜、苏菜、湘菜、徽菜和鲁菜。
每个菜系都有自己独特的烹饪方法、调味品和口味风格。
例如,川菜以其辣味和重口味而著名,而粤菜则注重原汁原味的鲜美口感。
另外,中国的烹饪技巧还包括炖、煮、炒、炸、煎、蒸等多种烹饪方法,以及刀功、火候和配料的搭配。
这些技巧的高超运用使得中国菜品口感独特、色香味俱佳。
四、饮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形式。
中国人通过饮食来表达情感、庆祝节日和纪念重要事件。
例如,春节期间,中国人会举行丰盛的团圆饭,并采用特殊的食材和料理方法,以表达对家庭团聚的温馨祝福。
在中国的婚礼仪式中,还有特别的婚宴以及“喜酒”这一习俗,饮食文化成为社交和亲情的纽带。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还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的烹饪技巧和传统食材被世界各地的餐厅借鉴和搬运,使得中国菜成为世界各国人们喜爱的美食之一。
与此同时,中国的饮食文化也通过外交和文化交流,增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化论⽂论⽂提纲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
便于作者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
有了⼀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张,提纲挈领,掌握全篇论⽂的基本⾻架,使论⽂的结构完整统⼀;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资料,决定取舍,最⼤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
中国饮⾷⽂化论⽂1 1 中国传统饮⾷⽂化所体现的中医哲学思想 1.1 阴阳学说 《素问·⾄真要⼤论》:“谨察阴阳⽽调之,以平为期”。
可见调理阴阳是饮⾷中重要的⼀部分。
中医认为,任何事物包括⼈的⽣理病理机能都可以分为阴、阳两种属性,阴是指具有滋养,濡润、抑制、凝聚等作⽤的物质及其机能属性;阳是指具有温煦、兴奋、推动、⽓化等作⽤的物质及其机能属性。
[1]在中医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形成了因⼈、因时、因地择⾷的饮⾷观。
1.1.1因⼈择⾷ 阴阳学说将⼈的体质分为偏阳质、偏阴质、阴阳平和质三种类型;将⾷物划分为温热、寒凉和平性三种类型。
“视其寒温盛衰⽽调之” (《灵枢·经⽔》)告诉我们:饮⾷因先辨其体质再决定吃什么⾷物调理。
偏阳者应少⾷温热性⾷物,⽽宜⾷寒凉和平性⾷物,否则将会导致阳亢及伤阴;偏阴者应少⾷寒凉⾷物,⽽⾷平性和温热性⾷物,否则就会导致阴盛阳衰。
阳虚者宜多⾷温补之品;阴虚者宜多⾷⽢润⽣津的⾷物。
1.1.2因时择⾷ “朝⾷三⽚姜,胜过⼈参汤”、 “冬吃萝⼘夏吃姜,不劳医⽣开药⽅”体现了阴阳学说中“因时制宜”的观点。
⽇出、春夏属阳,⽇落、秋冬属阴,⼈体饮⾷需与外界环境相适应,所以春夏、早上宜⾷温热⾷物,如⽣姜;秋冬、下午宜⾷寒凉、滋润⾷物,如萝⼘。
1.1.3因地择⾷ ⾃然环境的不同使我国传统饮⾷⽂化呈现出复杂的地域差异,阴阳学说中“⼭南为阳,⼭北为阴”,我国南⽅属阳,北⽅属阴,南北的⽓候差异决定了南⽶北⾯的饮⾷结构,各地⼈们的⼝味也因⽓候差异⽽有所不同,四川、湖南⼀带湿⽓重,因⽽喜⾷辣;北⽅⽓候⼲燥,容易出汗,喜⾷润燥⾷物。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饮⾷⽂化论⽂浅谈中国饮⾷⽂化论⽂(精选7篇) ⽆论是在学习还是在⼯作中,说到论⽂,⼤家肯定都不陌⽣吧,论⽂是学术界进⾏成果交流的⼯具。
那么⼀般论⽂是怎么写的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浅谈中国饮⾷⽂化论⽂(精选7篇),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浅谈中国饮⾷⽂化论⽂篇1 饮⾷是⼈类⽣存与发展的第⼀需要,也是社会⽣活的基本形式之⼀。
然⽽不同的⽂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观念和饮⾷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化。
中国饮⾷⽂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精深。
它经历了⼏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从饮⾷结构、⾷物制作、⾷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审美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饮⾷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化,成为世界饮⾷⽂化宝库中的⼀颗璀璨的明珠。
西⽅的⼀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已的饮⾷习惯,形成精巧专维、⾃成体系的饮⾷⽂明。
中西⽅⽂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中西⽅不同的思维⽅式和处世哲学。
⼀、饮⾷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物资源,使得我国的⾷物来源异常⼴博。
从先秦开始,中国⼈的膳⾷结构就是以粮、⾖、蔬、果、⾕类等植物性⾷料为基础,主、副⾷界线分明。
主⾷是五⾕,副⾷是蔬菜,外加少量的⾁⾷。
据《武林旧事》记载的⼀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等。
所涉及的⾷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陆长和各种⽣物⼏乎⽆所不⾷,形成了令⼈眼花缭乱的饮⾷构成。
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化趋于成熟。
据调查,中国⼈吃的菜蔬有600多种,⽐西⽅多六倍。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5篇范文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5篇范文第一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在中国传统饮食结构、食物制作、器皿、营养保健、饮食审美观、饮食礼仪等各个方面均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特色,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将从中国传统饮食结构、食物传统制作方法、中国饮食审美观以及饮食礼仪四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中国传统饮食结构我国的饮食结构是由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所决定,同时也是由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饮食经验积淀而成。
我国传统饮食结构有以下几点特点:首先,讲究主副食分明。
中国人认为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谷治百病。
中国传统饮食以谷物为主,副食主要是新鲜的天然食物。
其次,我们国家非常重视蔬菜的作用。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吃青,俩眼冒金星。
” 从秦汉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植物性食料为基础,比如粮、豆、蔬、果、谷类等。
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正如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实际上是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理论最早的文字记载,即指日常饮食应当以食谷为主,即使肉多时,也不可超过食谷。
此外,我们几乎所有饮食都是低温烹饪。
蒸馒头,下面条,煮饺子全是在水中,都是100度以下。
二、食物传统制作方法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不仅注重烹,更注重调,常见的方法有:蒸、煮、烧、炖、烤、烹、炒、炸、拌、扒、酥、焖等。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人们的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同,在饮食烹调和菜肴品类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方风味,如鲁菜、川菜、苏菜、闽菜、粤菜、京菜、湘菜、徽菜等。
中国饮食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美。
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
同时,追求色、香、味、形的有机统一。
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和谐悦目。
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
饮食文化高一议论文作文800字5篇

饮食文化高一议论文作文800字5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饮食文化高一议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饮食文化高一议论文1所谓吃货者,并不以爱吃能吃吃得多吃的快,而以能读,能品食物之内在者,是以为吃货。
我正在努力的成为一名吃货,而中国,是吃货们不可多得的天堂。
譬如中国最有名的餐具,筷子这种以竹制成的用具,使用需要十分特殊的技巧。
西方的叉子,餐刀,都要破坏食物后方能入口,但筷子则不同,它讲究的是一个巧字,在不挑破的情况下得到食物为最佳。
筷子,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文明,以和为贵的特点。
在中国,茶有堪比英国的地位。
从一个人的品茶习惯,便可以读出此人的心境。
淡茗,清香静心怡神;花茗,雅香安神旷心;浓茗,茶可醉人,回味良久......连茶具都有许多讲究:色清,紫砂为宜;色重,白瓷为宜。
一般来说内壁须用白色,才能清楚地反映茶汤的色泽与明亮度。
品一杯香茗,从袅袅升起的芬芳水汽中,读出宁静与东方特有的精致。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如果一种食物没有传说和含义,总会感觉少了点什么。
就来说说知名度极高,在各地都有“死忠粉”的人气美食---油条吧。
油条,又名“油炸桧”,是为了“纪念”宋朝奸相秦桧而诞生的。
秦桧搬弄是非,活活害死了忠义名将岳飞满门,百姓恨他恨得牙痒痒,便有手巧的小吃摊主,捏出两个背对背跪着的小面人,一个代表秦桧,一个代表与他狼狈为奸的老婆,丢进沸腾的油锅里,炸他个外酥里嫩。
不曾想,成品色泽金黄,卖相极佳,入口酥香四溢,令人无法释怀。
于是这种体现了劳动人民嫉恶如仇精神的小吃,便随着那一声声“吃油炸桧!”“吃油炸桧!”的叫卖声,走遍了大江南北。
中国有句人人都知晓的老话:民以食为天。
华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已经用它永不枯竭的活力与创造力,将食物升华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我国地大物博,这种不断开发创新的精神,甚至已经超过了食材本身的魅力,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啊!饮食文化高一议论文2“来同学们,请打开第一百一十七页的课文《向神农致敬》,农夫一天天辛勤地耕耘,稻米才能收割。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3000字范文参考-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3000字范文参考-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本文提供几篇关于中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补充:本文末尾附上陕西、山西、客家、潮汕等地的饮食文化论文)中国饮食文化论文3000字范文一:论文题目:中国优秀传统饮食文化发展路径探究摘要:介绍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 如风味多样, 在口味上会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
注重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讲究座次和宴饮方面的礼仪习惯, 对坐席的方向、餐具的摆放、菜品的象征意义、上菜的次序都有要求。
对饮食文化具有崇高追求, 中国菜的制作对于刀工和火候的要求极为苛刻。
讲究美感, 要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
食医结合, 将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原料做成各种菜品, 以达到防治某些疾病的目的。
提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路径, 如对饮食结构进行改革, 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动物性食物为辅,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膳食营养模式。
弘扬民族饮食文化,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产业链, 树立饮食素养的观念, 强调饮食文化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打造经济全球化新菜单, 以美食为纽带, 以国际化为主题, 实现文化输出。
形成饮食文化产业新形态, 制定合理的饮食产业发展政策, 打造全新的饮食产业结构。
关键词:中国; 优秀传统饮食文化; 发展路径;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diet culture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diet culture, such as diverse flavor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sweet in the south, salty in the north, sour in the east and spicy in the west. 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etiquette and habits of lectures and banquets, the direction of seating, the placement of tableware,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dishes, and the order of serving all have requirements. There is a lofty pursuit of dietary culture, and the production of Chinese cuisine is extremely demanding for knife work and fire. It needs to pay attention to aesthetic feeling, so as to achieve the harmony and unity of color, fragrance, taste, shape and beauty. Combination of food and medicine can make food materials with medicinal value into various dish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some diseas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is put forward, such as reforming the dietary structure, giving priority to vegetable food, supplemented by animal food, and creating a dietary nutrition mode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omote the national dietary culture, build a food industry chai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dietary literacy , and emphasize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dietary culture. Create a new menu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ake delicacy as the link, take internationalization as the theme, and realize cultural export. Form a new form of catering culture industry, formulate a reasonable development policy of catering industry, and create a new catering industry structure.Keyword:China; Excellent traditional catering culture; Development path;1 引言中国饮食文化分为生食、熟食、科学烹饪、自然烹饪4个发展阶段,共推出了6万多种传统菜点,获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
饮食文化的论文范文

饮食文化的论文范文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下面是饮食文化的论文,请参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不同的饮食反映着不同的文化。
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有助于中西双方的文化交流,不仅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而且能避免因不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的误解与交流障碍。
中国历来讲求“天人合一”,“水乳交融”,西方社会一直强调“天人对立”,“人定胜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必定造成两种完全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息息相关VS生存所需饮食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中国人向来视“吃”为头等大事。
中国人打招呼的首选就是“吃了吗?”。
小孩满月要吃满月酒,周岁要吃抓周宴,结婚要吃喜宴,生日要吃寿宴,就连过世也要吃。
客人来了要接风洗尘,客人走了要饯行,首选当然还是吃。
搬家要吃,升迁要吃,离职还是吃……通过吃,可以交流信息,在觥筹交错之间表达欢迎之情、恭贺之意与惜别之绪,甚至情感上的波折也能通过吃来平复。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所谓饮食,就是民生问题。
在中国人看来,饮食不仅可以用来维持生存,而且可以用来维持健康。
这种对“吃”异常的执著,在中国人的文化当中也有相当的体现。
中国的很多成语典故都离不开“吃”或与吃相关的词,例如,“寅吃卯粮”、“争风吃醋”、“坐吃山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吃不了兜着走”、“好汉不吃眼前亏”,等等。
中国人常把职业比做“饭碗”,将嫉妒说成“吃醋”,轻而易举被形容为“小菜一碟”,经常发生的事情或情形被称为“家常便饭”中国人什么都可以用“吃”来形容,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就连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也可以“吃”,最形象的例子莫过于“喝西北风”。
中国历代的文人骚客常常将吃喝入诗,苏东坡就写下“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中国饮食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中国饮食文化结课论文》姓名:***班级:农林经济管理112班学号:**********中国饮食文化结课论文农林经济管理112班陈思宇2011014431 有一种说法: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就是拿美国的工资,娶日本的太太,吃中国的菜,住英国的房……可以说中国的饮食,在世界是享有盛誉的,也可以说中国的饮食是“食”遍天下。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以足民食, 以食为天”。
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是从使用火时开始的。
火的使用促使人们脱离了“生吞活剥”、“茹毛饮血”的阶段, 一方面为人类烹调技术多样化创造了可能, 另一方面使人类产生了釜甄等烹饪工具,从而饮食文化也就初现皖端。
据考古发掘,中国早在“山顶洞人”时就已能人工取火,说明中国饮食文化的发端较早。
其发展大致分为原始社会、先秦、秦唐、宋元明清等四个阶段。
【1】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差异性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区域文化差异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可分为,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南及中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各民族的饮食有所差异,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蒙古族和朝鲜,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和维吾尔族,西南及中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苗族,黎族,壮族,土家族和傣族。
例如:满族人,喜欢吃甜食,爱吃蜂蜜,以杂粮为主爱吃猪肉。
著名的有慈禧小窝头,努尔哈赤黄金肉,乾隆豆腐菠菜…‥蒙古族人喜欢吃奶制食品、牛肉、羊肉串、手扒羊肉,喝奶茶,饮奶酒……回族人以米面为日常主食,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吃骆驼肉,但是禁食主马,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一切飞禽走兽。
回族人喜欢饮茶和喜欢以茶待客。
维吾尔族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
常吃的有囊,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藏族人一般一糍粑为主食饮用酥油茶及青稞酒。
探秘爱吃风干牛羊肉,手抓羊肉和烤羊肉。
苗族人喜欢吃糯米做的糯米粑粑和狗肉,酸菜,酸鱼,鸡西饭,狗稀饭 (2)中国的传统节食俗有春节食俗,元宵节食俗,中和节食俗,清明节食俗,端午节食俗,重阳节食俗,腊八食俗,冬至食俗,祭灶食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论文题目:湖北饮食文化目录摘要 (Ⅰ)关键词: (Ⅰ)第一章前言 (1)1.1研究依据和意义 (1)1.1.1研究背景 (1)1.1.2研究意义 (1)第二章湖北饮食特征 (2)2.1湖北人的饮食习惯 (2)2.1.1稻为主食 (2)2.1.2嗜好鱼肉 (2)2.1.3蔬食多样 (2)2.1.4汤品繁多 (2)2.1.5好酒多茶 (2)2.2湖北特色菜系 (2)2.2.1清蒸武昌鱼 (2)2.2.2热干面 (4)2.2.3珍珠圆子 (4)2.2.4 油焖大虾 (4)第三章湖北饮食的合理性 (5)3.1 饮食存在的问题 (5)3.1.1食不厌精 (5)3.1.2 大鱼大肉 (5)3.2 饮食习惯建议 (6)3.2.1营养均衡 (6)3.2.2细嚼慢咽 (6)3.2.3少吃多餐 (6)参考文献 (6)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而湖北饮食文化是自然条件、民族迁徙和民族构成、历史传承、食俗交融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湖北各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文化。
湖北菜,简称鄂菜,按有文字记载的时间算,至今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
早在2000多年前,具有楚乡风味的鄂菜在广阔富饶的江汉平原上已具雏形;唐、宋两代鄂菜有了明显的发展;到了明、清时,鄂菜趋于成熟。
湖北菜种类丰富多彩,但湖北人的饮食习惯中仍存在颇多的问题。
为此,我们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湖北饮食文化合理性湖北饮食文化第一章前言1.1研究依据和意义1.1.1研究背景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奇正互变的烹调法,畅神怡情的美食观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1.1.2研究意义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有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
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中国人重视味道,也反映在常言谈之中,如家庭宴客,一俟主要菜肴端上台面,主人常自谦地说:“菜烧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
”他绝不会说:“菜的营养价值不高,卡路里不够。
华中农业大学中国饮食文化课程论文第二章湖北饮食特征2.1湖北人的饮食习惯2.1.1稻为主食京山屈家岭、江陵毛家山、澧县梦溪镇古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稻谷壳、稻谷表明,早在距今8000到4600年前,荆楚大地就聚居着以种水稻为主的氏族部落。
他们除主食稻米和杂粮外,千百年间,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食品制作也走向多样化、精细化,如米粉、米粑、糍粑、年糕、汤元、粽子等。
2.1.2嗜好鱼肉考古发掘曾发现大量的动物遗骸和栩栩如生的鸡羊鱼等动物陶型。
这表明楚地先民在距今数千年前,就饲养猪狗鸡羊,捕捞鱼蚌。
平原河谷地区除禽畜外,以鱼类为重要营养品。
山区、平原、丘陵,都吃猪牛羊肉和野味。
至今,在荆楚大地婚丧喜庆节日宴席中,也是“无鱼不成席”。
荆楚鱼米乡,鱼的制作和吃法十分丰繁,令人眼花缭乱。
干鱼腊肉是楚地冬腊月的一道风景线:“仲冬天气肃凤霜,腊肉腌鱼尽出缸。
生怕寒潮收不尽.天天高挂晒台傍。
”一些高寒山区。
除了池塘养鱼外,多数农户无鱼。
为了年年有余鱼,春节前都要走出深山去买鱼,如大别山深山老林里的农民就三五结伴去太湖、望江、黄梅鱼区去挑鱼。
2.1.3蔬食多样楚地民众食用蔬菜瓜果,可概括为鲜、泡、腌、干四字。
泡菜历史悠久,常年常月可做,古往今来在荆楚大地十分普遍。
昔日在大别山英霍潜太的深山老林里,很多农户家都有几口能装3—6担水的大菜缸。
每到秋天,分类装菜,也有辣椒萝卜腌在一起的,装好菜,放些盐,压结实,而后放几个圆滚滚的石头菜石头,上加木盖,糊泥密封,吃时开缸,满屋溢香。
取出酸辣菜放在吊锅上煮,加上季节性的鲜菜如黄瓜、苋菜、扁豆、萝卜等。
酱腐乳,吊锅煮咸菜合鲜菜,红苕饭,炉子火,一家人围坐而食,倒也惬意。
无论是泡是腌,风味特殊,酸辣鲜脆,清香可口,开胃下湖北饮食文化饭。
晒干菜也是楚地一道风景。
萝卜、白菜、芥菜、荠菜、辣椒、茄子、豇豆、四季豆、土豆、扁豆、刀豆、椿苗、金针、竹笋、马齿苋、红苕秆和叶以及薇菜等等,均可晒干。
以备不时之需。
2.1.4汤品繁多楚地人爱汤与这一地区的气象、水土、气候及其他条件有关。
人们爱煨汤:逢年过节要煨汤;生日喜庆要煨汤;贵客临门要煨汤;妇女“坐月子”要煨汤;病人病后补身子要煨汤。
煨汤品种繁多,有排骨汤、鸡汤、牛、羊肉汤。
最为珍贵的是甲鱼汤、八卦汤。
总之鱼、肉、菜、果、野味、山珍海味都是良好的煨汤原科。
一般家庭最喜爱的是排骨煨藕汤。
汤的制作多种多样,有煮有熬,有煨有炖。
家庭煨汤多用“砂锅罐子”。
煨汤讲火候,猛火烧开,文火细煨,即人们常说的“大火煮粥,小火煨汤。
”汤汁油而不腻,汤料烂而不糊。
汤是开胃妙饮,能促进血液循环。
寒冬,以汤驱寒;炎夏,以汤开胃,可以补充身体需要的盐分、水分和营养。
这里还需要补几句的是,山区人昔日吃年饭有个禁忌,即不喝汤,说是喝了汤,出远门落雨,麻烦多。
在英山某些地方,丧事不用汤,席上连汤匙都不摆。
2.1.5好酒多茶楚地港河湖汊甚多,人们种田做渔业,适当饮酒,可以驱寒祛湿,自古相沿成习。
楚地粮产丰富,自古有饮烧酒之习。
至今仍喜饮用糯米酒。
这糯米酒各地叫法不一,有的叫“水老古”;有的叫“双料双”;有的叫“洑子酒”;有的叫“甜酒”或“米酒”等等。
有资料说,湖北麻城东山老米酒叫“摆头酒”。
当今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大范围的人喜爱老米酒,或许与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有关。
2.2湖北特色菜系2.2.1清蒸武昌鱼“武昌鱼”产于湖北省鄂州市(古时称武昌),武昌鱼(WuchangFish),俗称团头鲂。
据《武昌县志》载:鲂,即鳊鱼,又称缩项鳊,产樊口者甲天下。
是处水势回旋,深潭无底,渔人置罾捕得之,止此一罾味肥美,余亦较胜别地。
”同时,以华中农业大学中国饮食文化课程论文“鳞白而腹内无黑膜者真。
”“清蒸武昌鱼”是选用鲜活的樊口团头鲂为主料,配以冬菇、冬笋、并用鸡清汤调味。
成菜鱼形完整、色白明亮、晶莹似玉;鱼身缀以红、白、黑配料,更显出素雅绚丽。
2.2.2热干面热干面是武汉人过早的首选小吃,武汉人对它的感情,就不必再费言语。
单讲从外地来过武汉的人,他们再次想起武汉,多半是因为想起了武汉的热干面。
热干面对武汉人或者在武汉呆过一段时间的朋友来说,它不再仅是一种小吃,而是一种情怀,未食而乡情浓浓,食之则香气喷喷。
尽管美味,但是身处外地的朋友并无法享受到这份福气,因为它只能现做现吃。
热干面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面条事先煮熟,过冷和过油后,再淋上用芝麻酱、香油、香醋、辣椒油、虾米、五香酱菜等配料,更具特色,增加了多种口味,吃时面条纤细爽滑有筋道、酱汁香浓味美,色泽黄而油润,香而鲜美,有种很爽口的辣味,是祖传秘方,诱人食欲。
2.2.3珍珠圆子. “珍珠圆子”系著名的“沔阳三蒸”之一。
“蒸”是湖北民间传统的一种烹调技法。
蒸菜大都作为筵席中的大菜上席,故江汉平原素有“不上格子(指蒸笼格)不清客”的习俗。
此菜多以小蒸笼上席,传统的蒸笼一般直径17 厘米左右,小巧精制,俗称“垛笼”。
沔阳大街小巷的饭馆一般都有一大蒸锅,上扣一有三个小圆孔的大木盆,每个小圆孔上放几层或十几层小蒸笼。
蒸气腾腾,满街飘香。
珍珠圆子是以猪瘦肉、肥肉做成的圆子,再滚以糯米蒸制而成。
2.2.4 油焖大虾油焖大虾起源于湖北江汉油田(湖北省潜江市),目前传遍世界各地,并根据当地口味进行改良,现已成为一道名菜。
主要烹饪工艺是炒焖。
菜品色泽枣红亮丽,味香飘逸,鲜嫩微甜,油润适口,是著名的美味佳肴。
传统的油焖大虾比潜江的“五七油焖大虾”更偏重于健康和养身,经过几百年的沉淀,在营养健康和口味口感上达到极致,即保持了原料虾的营养最小的流失水平,又在口味口感上适应众口难调的食客。
湖北饮食文化第三章湖北饮食的合理性3.1 饮食存在的问题3.1.1食不厌精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许多人开始拒绝糙米粗粮,只吃精面白米。
“食不厌精”的结果,一方面是造成营养过剩,长期食用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素食物会使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肿瘤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一方面又会造成营养不良。
据调查,目前城市居民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处于营养不良状态,比农村人口普遍高8%。
因此,现代都市人还是应提倡杂食,讲究营养平衡,合理配膳,应以进食低糖、低盐、低脂肪食物为主,并要把粗粮、杂粮请上餐桌。
3.1.2 大鱼大肉高蛋白饮食是引起骨质疏松症的原因所在。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A:每天摄入80克的蛋白质,将导致37毫克的钙流失;B:每天摄入240克的蛋白质,额外另补充1400毫克的钙,将导致137毫克钙的流失。
这说明:额外补充钙并不能阻止高蛋白所引起的钙流失。
这是因为过多的摄入大鱼大肉这些酸性食物,易使人们产生酸性体质。
而人体无法承受血液中酸碱度激烈的变化,于是,身体就会动用两种主要的碱性物质——钠和钙——加以中和。
当体内的钠用光了的时候,就会启用身体内的钙,所以,过量摄入大鱼大肉而不注意酸碱平衡,将导致钙的大量流失。
这也是那些大款、常吃宴席(饮食特点是:肉多酒多油多菜少饭少)的人常常莫名其妙地感到疲倦、头晕、体力不支的原因所在!紧随其后的是赶上了“代谢综合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脂肪肝、痛风等等)的时髦病。
华中农业大学中国饮食文化课程论文3.2 饮食习惯建议3.2.1营养均衡不挑食,不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