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代讲的基本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读代讲的基本方法
阅读教学重在读。

以读代讲,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方法。

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如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来理解,积累、内化课文语言,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但要充分发挥读的功效,真正起到“以读代讲”的作用,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读所能奏效的,要靠执教者的得法引读。

执教者要认真研究、正确而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引读的方法。

笔者认为引读方法主要有这几种:
一、逻辑引读法
逻辑引读法,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对读或教师提示,引导学生读课文,在读中领悟课文思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

逻辑引读法的优点是:以读代讲,寓讲于读,增加学生读课文的机会,并在读中独立领悟课文思想感情和语言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逻辑引读法,课堂中最常用的有三种形式。

1.提示引读式。

即教师引读课文中的某个语句的开头,引导学生接下去读。

例如教学《精彩的马戏》一课的第一段,可这样引读:“师(引读):昨天,妈妈带我去看了——。

生(接读):一场精彩的马戏。

师(引读):先说猴子爬竿吧——。

生(接读):猴子穿着衣服打扮得像个小孩,它爬上高竿顶上……。

师(引读):一双圆溜溜的眼睛——。

生(接读):好奇地瞅着观众。

师(引读):那顽皮的样子——。

生(接读):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教师引导读这些词句,是为了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从猴子表演的动作、神态和表情中理清段落的层次和理解课文的内容。

2.插问引读式。

即教师围绕一定的目标,从课文内容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读来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课(片断),可这样用插问式引读:“生(先读):当时,我们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

师(插问):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艰苦呢?生(接读):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

师(插问):最困难的是什么呢?生(接读):最困难的是……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师(插问):迫切希望什么呢?生(接读):我们多么渴望有一本印好的教科书啊!”这样引读,以读代讲,学生既了解到当时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有哪些困难,又懂得了这一节是总起分述的表达方式。

3.添词引读式。

即学生读课文时,教师有目的地添上一些词句,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伟大的友谊》一课(片断)的教学,可用添词式这样引读:“生(先读):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

师(添词读):因此——。

生(接读):他受反动政府的迫害,师(添词读):因为他受反动政府的迫害,所以——。

生(接读):长期流亡在外。

师(添词读):因为长期流亡在外,所以——。

生(接读):生活很穷苦。

师(添词读):因为生活很穷苦,所以——。

生(接读):他常常跑当铺……”这样引读,不但使学生了解了马克思的穷困处境,而且把句与句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了出来,使学生理解这段课文中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二、设疑引读法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

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设疑引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而且能打开学生思路的大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

课堂上设疑引读是多渠道的,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题眼处设疑引读。

题眼是文章的窗口,抓题眼设疑引读,让学生从整体入手,快捷地读懂课文内容和理清思路脉络。

例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教师可抓
题眼“和”字设疑:什么叫“和”?“将相和”是什么意思?书上写“将相和”,他们一直“和”吗?后来为什么不“和”?最后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和”?四个问“和”,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地引读,不仅激起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很快读出了课文所讲的道理,理清了课文思路,又达到了“问一句牵动全篇”的效果。

2.重点处设疑引读。

在课文重点处设疑引读,能有效地突出重点,让学生单刀直入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例如《詹天佑》一课的重点是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学时,教师可在这一重点处设疑引读: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突出的贡献是什么?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建筑京张铁路任务,又是怎样主持建筑京张铁路的呢?③京张铁路建成后有什么重大意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思考,既能很好地理解课文主要词句,弄懂课文思想内容,读出詹天佑的爱国表现,又能理清课文脉络,学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给课文分段。

3.难点处设疑引读。

在课文难点处设疑引读,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快速地理解关键词句和课文的深层意思。

例如《穷人》一课的难点是: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回家抚养后为什么心里“忐忑不安”呢?围绕“忐忑不安”这个关键词语设疑引读:桑娜家原有几口人?现在多了西蒙的两个孤儿,一共几口了?桑娜家生活宽裕不宽裕?桑娜的丈夫是什么人?桑娜抱回两个孤儿时是否和丈夫商量过?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熟读深思,桑娜为什么“忐忑不安”的问题就解决了,难点突破了,桑娜的淳朴善良,助人人为乐的美好品德也清楚了。

此外,还有开篇处设疑引读、疑点处设疑引读、模糊处设疑引读等等,这里不再赘述。

三、朗读引读法
阅读教学中运用朗读引读法,易于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所谓朗读引读,就是教师通过朗读示范和点拨,教给朗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语言,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方法,要做好朗读引读,教师要在朗读示范上下功夫。

选入小语教材的课文,主要有诗歌和记叙文两大类。

记叙文又以散文为主。

因此,课堂中要在诗歌和散文方面做好朗读引读的教学。

诗歌的朗读引读。

教师要作朗读示范指导学生对诗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从示范中悟出朗读的技巧,懂得朗读的方法。

例如《春晓》一诗的朗读引读,教师可先作有感情地朗读示范,然后教给朗读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

朗读方法是:注意节奏(停顿),读较长;│表停顿较短;△表重音)朗读时,重音要读重些,予以突出。

读时要展开想象,使脑里浮现出诗的画面形象。

诗的前两句写春晨,末两句写忆昨夜。

随着朗读想象,脑里会浮现出百鸟争鸣、风雨落花的画面。

③要朗读出感情,注意速度和语调。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愉快心情,要读快些,语调高昂些;后两句写沉思回忆,对落花的感慨,则要读慢些,语调低沉些。

这样引导学生朗读品味,就能再现诗的春鸟争鸣、风雨俱来、落花遍地的春晨图,体会到诗人喜春惜春的复杂心情。

散文的朗读引读。

散文具有情感丰富、形象鲜明的文字。

朗读引读时,可用语言描绘来带动学生朗读,将课文的静态文字变成活的画面,变成特点鲜明的情感飞驰的空间。

例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可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外的树叶在微风中的各种姿态,然后设计这样一段话朗读:(树叶)有的正在轻轻地摇摆,好像在翩翩起舞;有的左右旋转,好像在翻动着美丽的衣裙;有的发出沙沙的响声,好像在说悄悄话。

这时,绿叶的形象已在学生头脑中活动起来。

然后让学生朗读
文中的“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子,学生一定会读得有声有色,传神入化。

同时,散文的朗读,其语调节奏变化大,要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快慢来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这些技巧,在朗读引读时要让学生掌握。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第二段,描述总理的灵车到来时,随着灵车的缓缓移动,人们悲痛的心情在不断加深,朗读的速度、节奏、语调也要随之而变化。

四、联想引读法
联想,是由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的心理活动。

阅读教学中的联想引读法,就是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联想因素,引导学生在联想中读书,在读书中联想。

现在有一种联想教学法,其核心就是通过联想引导学生读书。

运用联想引读法,可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进行联想。

可在读前先联想,也可在读后再联想。

读前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加以联想,将课文内容转变成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读出真情实感。

例如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可先让学生体会公鸡“得意洋洋→伤心→惭愧”的心理过程,再引导联想:假如你是公鸡,你会用怎样的语气对啄木鸟、蜜蜂和青蛙说话?当别人不跟你比美,你又不知道究竟是为什么原因时你心里觉得怎样?这时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跟别人说话?学生通过联想,进入了课文角色,朗读时感情也就油然而生了。

同样是《美丽的公鸡》,学生朗读后可告诉他们:课文是借物写人的,我们朗读时首先要想到人。

然后引导联想。

学生联想后,有的说:公鸡这男孩傲慢、懒惰;有的说:啄木鸟医生勤劳,乐于助人;有的说:青蛙大婶爽朗、泼辣、嗓门大……有了充分的联想,心中的形象更具体了,语气语调的变化也就有了充分的依据,再朗读时感情就更丰富,表情就更生动,从而读出了理性,读出了能力,读出了方法。

联想引读的形式,常用的有:因果联想引读。

即由事物的因果关系而引起联想。

如《幸福是什么》引读时可先提问:“课文说明用自己的劳动换来大家的幸福,是真正的幸福。

请想一想:三个朋友各有怎样的劳动经历?”这一问题便是要求学生由果探因开展联想再读课文。

对比联想引读。

即由相关事物的相反方面而引起联想。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着力描写小女孩美好的幻想与她所处的饥寒交迫的生活对比。

朗读前可先提示小女孩的生活情况,让学生从对比中引起联想,促使学生朗读时同情心的形成。

类似联想引读。

即由事物之间的相似方面而引起联想。

如《送水》一课是“看图学文”,让学生看图联想后朗读课文,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④接近联想引读。

即由事物的空间、时间方面的接近而引起联想。

如《参观人民大会堂》的教学,可以“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的参观顺序,引导学生顺参观顺序联想后读课文,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