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六章课程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领域/主题/知识点的学习结果 教学建议 实施建议 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 录 术语解释 案例 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考核与评价
第一节 课程概述
教科书
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 学规范用书,是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明晰 而系统地按教学科目分别编写的教学规范知识。 构成: 目录 课文(主要部分) 习题 实验 图表 注释 附录
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地 进行学习的主要资源和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三、课程的类型
按课程性质分: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综合课程 按课程实施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按课程设计、开发、管理的主体划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按课程的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按课程的任务分: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
课 程 门 类
语文 数学
语文 数学
语文 数学 外语
语文 数学 外语
语文 数学 外语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 综合实践活动 地方与学校编制的课程
学年学周安排表
上课 校传统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 期末复习考试 机动 假期 小学 初中 备注 初中最后一学年第二学 34 34 期上课减少两周,毕业 1 1 复习考试增加两周 1 2 1 13 1 3 1 12
四、课程理论的历史发展 课程理论的萌芽
课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课程理论
第一节 课程概述
课程理论的萌芽 • 我国古代学校:
周代——“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时期——“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宋以后——“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综合课程又称为广域课程。它是为了克服学 科课程的封闭性和活动课程的随意性而通过合并 相邻领域学科的办法,把多种学科的相关内容融 合在一起,构成新的课程。如人口教育课、环境 教育课、法制教育课、社交技能课、闲暇与生活 方式课等。
三种课程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多种呈现方式,各有 特点与不足。现代学校应当根据不同需要与情况,分 别发挥各种课程不同的特点与作用,使其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以发挥现代课程应有的最佳的整体功能。
课程设置 课程(学科与活动)的名称
开设的顺序 学时(学分)分配
学年编制
认真贯彻和落实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课程 方案,开足、开齐所规定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 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年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思想品德
八
思想品德
九
思想品德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科学
历史与社会(或选用历史、地理) 科学(或选用生物、物理、化学) 语文 数学 外语 语文 数学 外语 语文 数学 外语 语文 数学 外语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三、课程的类型
按课程性质分: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综合课程 按课程实施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按课程设计、开发、管理的主体划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按课程的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按课程的任务分: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二、课程的三个文本表现形式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课程系统 应有的育人资源与蓝图的作用,以及对育人活动 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就必须编制好三个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文本,即
课程方案 课程标准 教科书
第一节 课程概述
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 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构成: 学校的培养目标
第六章 课
程
第六章 课
课程概述
程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内涵的几种基本观点 施良方教授归纳的六种观点 • 课程即教学科目 • 课程即计划的教学活动 •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 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 • 课程即文化的再生产 • 课程即社会改造
课程标准不仅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也是教师领悟 与掌握一门课程的精神实质与学科体系,深入理解教材, 正确进行教学设计(即备课)的有效工具。
我国现行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2001
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 前 言 课程基本理念 标准设计思路 知识与技能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的 教学大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包括寒暑假、农假、节 日假。可组织有意义的 活动,但不得用于集体 补课。
总计
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 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 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 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 说明(或前言)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标准 课程实施
第一节 课程概述
广义与狭义之分的课程定义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全部经验, 包括课内外一切活动,而不限于各科知识的教学。
狭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 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主要是课内的课 程),包括各学科的名称、地位、开设的顺序和 教学时数。
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美国古德来德对课程的定义
主要观点: 第一种是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 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应该开设的课程; 第二种是正式的课程,即指由教育行政部门 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等; 第三种是领悟的课程,即指任课教师所领会 的课程; 第四种是实行的课程,即指在课堂里实际展 开的课程; 第五种是经验的课程,即指学生实际体验到 的东西。
古代学校注重培养为封建王朝服务的官吏与文人。
第一节 课程概述
学科课程,又称为分科课程,是以学科逻辑 为中心编排的课程,各学科均有特定内容、一定 的学习时数和学习期限。如语文、数学、外语等。
活动课程,又称 “经验课程”或 “儿童中
心课程”。它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是以儿
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为基础,以儿童自己组织
的一系列活动为中心而实施的课程。 如社会交活 动、探究活动、制作活动、表现活动。
第一节 课程概述
教科书
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 学规范用书,是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明晰 而系统地按教学科目分别编写的教学规范知识。 构成: 目录 课文(主要部分) 习题 实验 图表 注释 附录
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地 进行学习的主要资源和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三、课程的类型
按课程性质分: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综合课程 按课程实施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按课程设计、开发、管理的主体划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按课程的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按课程的任务分: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
课 程 门 类
语文 数学
语文 数学
语文 数学 外语
语文 数学 外语
语文 数学 外语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 综合实践活动 地方与学校编制的课程
学年学周安排表
上课 校传统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 期末复习考试 机动 假期 小学 初中 备注 初中最后一学年第二学 34 34 期上课减少两周,毕业 1 1 复习考试增加两周 1 2 1 13 1 3 1 12
四、课程理论的历史发展 课程理论的萌芽
课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课程理论
第一节 课程概述
课程理论的萌芽 • 我国古代学校:
周代——“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时期——“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宋以后——“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综合课程又称为广域课程。它是为了克服学 科课程的封闭性和活动课程的随意性而通过合并 相邻领域学科的办法,把多种学科的相关内容融 合在一起,构成新的课程。如人口教育课、环境 教育课、法制教育课、社交技能课、闲暇与生活 方式课等。
三种课程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多种呈现方式,各有 特点与不足。现代学校应当根据不同需要与情况,分 别发挥各种课程不同的特点与作用,使其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以发挥现代课程应有的最佳的整体功能。
课程设置 课程(学科与活动)的名称
开设的顺序 学时(学分)分配
学年编制
认真贯彻和落实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课程 方案,开足、开齐所规定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 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年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思想品德
八
思想品德
九
思想品德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科学
历史与社会(或选用历史、地理) 科学(或选用生物、物理、化学) 语文 数学 外语 语文 数学 外语 语文 数学 外语 语文 数学 外语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三、课程的类型
按课程性质分: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综合课程 按课程实施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按课程设计、开发、管理的主体划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按课程的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按课程的任务分: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二、课程的三个文本表现形式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课程系统 应有的育人资源与蓝图的作用,以及对育人活动 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就必须编制好三个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文本,即
课程方案 课程标准 教科书
第一节 课程概述
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 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构成: 学校的培养目标
第六章 课
程
第六章 课
课程概述
程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内涵的几种基本观点 施良方教授归纳的六种观点 • 课程即教学科目 • 课程即计划的教学活动 •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 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 • 课程即文化的再生产 • 课程即社会改造
课程标准不仅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也是教师领悟 与掌握一门课程的精神实质与学科体系,深入理解教材, 正确进行教学设计(即备课)的有效工具。
我国现行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2001
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 前 言 课程基本理念 标准设计思路 知识与技能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的 教学大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包括寒暑假、农假、节 日假。可组织有意义的 活动,但不得用于集体 补课。
总计
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 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 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 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 说明(或前言)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标准 课程实施
第一节 课程概述
广义与狭义之分的课程定义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全部经验, 包括课内外一切活动,而不限于各科知识的教学。
狭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 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主要是课内的课 程),包括各学科的名称、地位、开设的顺序和 教学时数。
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美国古德来德对课程的定义
主要观点: 第一种是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 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应该开设的课程; 第二种是正式的课程,即指由教育行政部门 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等; 第三种是领悟的课程,即指任课教师所领会 的课程; 第四种是实行的课程,即指在课堂里实际展 开的课程; 第五种是经验的课程,即指学生实际体验到 的东西。
古代学校注重培养为封建王朝服务的官吏与文人。
第一节 课程概述
学科课程,又称为分科课程,是以学科逻辑 为中心编排的课程,各学科均有特定内容、一定 的学习时数和学习期限。如语文、数学、外语等。
活动课程,又称 “经验课程”或 “儿童中
心课程”。它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是以儿
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为基础,以儿童自己组织
的一系列活动为中心而实施的课程。 如社会交活 动、探究活动、制作活动、表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