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笔记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单元

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单元分析

一、内容分析

教材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角度通过两个方面描述了物质的多样性。一是物质因聚集状态不同,可以分成气态、液态和固态,并明确指出:三种状态下由于微观结构、微粒的运动方式不同,物质所表现的宏观性质也不同。二是物质因分散状态不同,可以分成溶液、浊液、胶体,其中分散质的粒子大小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种分散系——溶液,如食盐溶液和蔗糖溶液,它们在水中的存在形式又各不相同,这与溶质在水中是否电离有关。这就初步揭示了物质的微观结构是造成物质世界丰富多彩的重要原因。

在介绍了物质转化的定性关系后,教材明确提出新的问题:物质的研究应关注转化过程中的定量关系。结合对化学反应中实际参加反应粒子的质量和数量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将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物质联系起来”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并结合简单的化学反应讨论了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标准状况下对气体行为的描述介绍了气体摩尔体积和计量关系的具体应用。 本单元知识结构如下:

物质的分类 不同聚集态物质的结构

这样编写一方面可以与初中化学进行合理衔接,另一方面又为高中化学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必要的知识基础。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行整理总结。本单元中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同时,还可以为后面学习钠、镁、氯、氮和硫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打下必要基础。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气体物质、固体沉淀、溶液、浊液等具体实例,本单元中有关“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体系”的内容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同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重要的基础。

教材在讲完溶液、胶体后,紧接着安排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知识点,这是不同于以往教学内容的。如何理解这种编排呢?首先从教学主题——物质世界来说,胶体与溶液的性质不同,电解质溶液与非电解质溶液的性质也不同,而两种不同都是由分散质存在形式的差异引起的;又正是这样的差异,造成物质世界的丰富多彩性,教师可以自然而巧妙的将两部分知识衔接过渡。其次,下一专题学生将学习许多溶液中的反应、强弱电解质概念、离子反应等知识。这些内容均以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知识为基础,这也是专题1必须安排该内容的原因。在具体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过渡:氯化钠、蔗糖溶于水都能形成溶液,它们在水中的存在形式相同吗?它们存在形式的差异导致了其哪些性质上的不同?如何通过实验证明?

化学学科中这些知识点之间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因果关系,它们也就未必存在一个认知框架,规定其必然的先后呈现顺序。专题1的组织线索较以往有较大的变化,全新面貌的演绎需要对化学学科的理解。那些串接一个个知识点的化学思想与内涵,更需要教师用心揣摩,方能避免人为割裂本该凝为一体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从整体把握专题1看似纷繁的知识点背后的内在联系,实现其学科知识的体系化。

二、目标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提出了如下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3)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4)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达到如下目标:

(1)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尤其是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掌握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能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认识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3)认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

(4)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联系,能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5)理解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物质的量的关系。

(6)知道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一些特性,根据物质的存在状态进行分类,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

(7)了解影响气体体积的主要因素,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8)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9)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10)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三、重难点分析

教材对难点进行了分散安排,将某些概念安排在不同模块中逐步深化,这种设置方式符合学生认识水平螺旋式发展的特点,有效地方病保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不宜采取一步到位的方法。

1.对氧化还原反应只要求学会判断,如果学生在初中没有学习依据得失氧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不必特意增加这个判断依据。不要对其它概念(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进行扩展,也不对复杂氧化还原反应进行配平。相关内容将在后续课程中学习。

2.物质的量是本单元的重难点,但在教学中不应对学生过多的强调其重要性,以免引起学生的恐惧心理,重点在于知道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并能利用物质的量进行简单计算。不宜在概念上过多纠缠。

3.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重点在于能进行简单计算,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不作要求。

4.对晶体和非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差异只作简单介绍,或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5.能判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并书写常见物质的电离方程式,但不要求区别强弱电解质,更不宜涉及离子反应等内容。

6.胶体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其不同于溶液的特性,对胶体的凝聚、布朗运动等不宜扩展。

四、实验研究

1.在演示气溶胶的丁达尔现象时,向一锥形瓶中滴入几滴浓氨水,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伸入锥形瓶中,使之形成烟即气溶胶,让激光柱通过锥形瓶,对这些再进行实物投影,展现于银幕。激光是红色的,通过白烟时的现象非常美丽。

2.氢氧化铁胶体溶液的制备,为了操作上的方便与快速,在20mL煮沸的蒸馏水中加入2 ~3滴FeCl3饱和溶液,便得到清澈透明的红褐色Fe(OH)3胶体,加入FeCl3的量不宜多,否则将生成Fe(OH)3沉淀。

3.如果要增加明矾的净水实验,可以用这样的配比:200mL浑浊的水中滴加10滴(0.5mL)饱和明矾溶液即可以达到理想的洁净效果。如果所加明矾太多,酸度将增大,Al(OH)3胶体的量就不会很多,洁净水的效果反倒不好。

五、教学建议

1.教材有丰富多彩的栏目设置,蕴涵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能够充分调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充分开发利用教材资源。

2.整个单元的教学设计要围绕“物质”中心,从物质的分类、变化到物质的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