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群体理论.doc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
性。
n
I= W i I i
i1
I是各投入因素的量,W是相应的重要性加权数。
2021/8/20
28
对比较结果的反应:
①感到吃亏
改变自己的投入(数量或质量); 设法减少参照对象的收益或增加其投入; 改变参照对象——心理自调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发牢骚、泄怨气,采取消极(甚至是破坏性)的行为。
②感到占了便宜
焦虑——连续受到挫折后等值的紧张、焦急、恐惧感等;
逃避——逃避到安全的地方或幻想;
攻击——无理智的、带有破坏性的公开对抗(常表现为对他 人恶意批评、制造谣言、发牢骚、故意破坏财物等;
冷漠——异常的冷淡、漠视或无动于衷,失去了正常人的喜 怒哀乐(表现为得过且过、自暴自弃);
固执——固步自封,明知不对也一再重复;
②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科学考评,合理奖励。
2021/8/20
30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变消极为积极。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美国1956) 基本观点: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 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 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 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 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
3、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所以还应 该注重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提高素质、改善动机。
2021/8/20
6
第二节 激励概述
一、激励的概念
通过一定的刺激激发人的动机,鼓励人们朝着所期望的 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 积极性。
激励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管理原理”。
在组织行为学中,激励是最具挑战性的课题。
组织行为学3群体行为
第八章:群体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概念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的概念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群体是不同的工作个体组成的 2、群体成员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 3、群体成员应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感情和情绪
上的交流
• 歇因(E.H.Schein):组织中的群体具有以 下三个特征:
业务成绩 Ⅱ
利润
Ⅲ
合作关系 Ⅳ
计划性 Ⅴ
工作督导 Ⅵ
培训
Ⅶ
创造发明 Ⅷ
用户关系 Ⅸ
诚实与安全 Ⅹ
• 群体规范的功能 – 维系群体 – 评价标准 – 群体动力 – 行为导向
二、群体内聚力
群体内聚力是指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 力,内聚力的高低决定着群体行为的效率和发挥。
– 影响因素:
群体成员 对利益的
一、沟通的模式
– 群体的沟通是指群体成员间思想、情感、信息和行 为的交流过程
– 群体沟通的基本模式(罗斯) 包括六个基本要素:传递者、接受者、沟通
内容、通道、干扰和反馈
个体甲
传递者 1、编码 2、传递
观念 情感 意向 信息 行为
个体甲
接受者 1、译码 2、内心反映
通道:甲乙
个体甲乙
接受者 1、译码 2、内心反映
后,问题就会出现
高
成 熟 度
低 1
两类问题 的解决
发展高峰
发展高峰
2
3
4
5
6
发展阶段
四、群体的功能:
– 满足人们的归属、安全和自尊的需要 – 确认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 – 满足兴趣和需要 – 群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 群体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第三节 群体沟通
一、沟通过程 二、沟通类型与特征 三、有效沟通的障碍 四、信息沟通的改善 五、有效的倾听
一、沟通过程
这一模型包括七个部分:①信息源②编码③信息④通 道⑤解码⑥接受者⑦反馈 信息源把头脑中的想法进行编码而生成了信息,被编 码的信息受到四个条件影响:技能、态度、知识和社 会—文化系统。 信息事实上是经过信息源编码的物理产品。 通道是指信息的媒介物。它由信息源选择。信息源必 须确定何种通道是正式的,何种通道是非正式的。 接受者的信息指向的客体。 沟通过程的最后一环是反馈回路。
(三)地位和规范
地位对规范的效力给人们带来的从众压力会产生有趣的影响。 比如,与群体其他成员相比,一个地位较高的群体成员具有较大 的偏离群体规范的自由。但,只有高地位的人的活动不会严重防 碍群体目标的实现时,这一切才能成为现实。
(四)地位公平
让群体成员相信群体中的地位等级是公平的很重要。 人们都期望自己的报酬与投入相符。 与正式地位相对应的外在标志对于维持公平感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在群体内部,通常有一致的地位标准,因此,群体成员的地位等 级比较一致。但在群体之间就不一样了。 当人们从一个群体进入另一个群体时,他们可能面临冲突情境,
三、群体结构
工作群体不是一群无组织的乌合之众,工作群体 是有结构的,群体结构塑造着群体成员的行为,使我 们有可能解释和预测群体内部大部分的个体行为以及 群体本身的绩效。 群体结构变量包括哪些内容呢?主要包括:正式 领导、角色、规范、地位、群体规模、群体构成。
第二节 群体结构
一、正式领导
几乎每个群体都有一个正式领导。他们的头衔可 以是部门经理、部门主管、工头、项目领导、任务小 组领导或委员会主席。 群体领导对群体绩效具有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之 大,使我们准备用一章的篇幅来讨论领导问题。并研 究群体领导对群体成员和群体绩效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的领导方式 (2)外部因素的影响 (3)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4)班组的组合 (5)与外界隔离 (6)群体的绩效 (7)群体成员的相似性 (8)群体目标达成的程度 (9)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10)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1)提高群体成员的工作满意度 (2)有助于群体和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3)有助于群体成员的沟通 (4)正确的凝聚力引导提高群体的生产率P128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几个主要特征: 1.自然发生 2.较强的凝聚力 3.独特的群体规范 4. 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 5. 信息沟通灵敏 6. 强烈的群体意识 7. 效率较高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1.满足成员多方面的心里需求 2.成员间可以交流感情与思想 3.信息沟通的渠道 4. 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1.容易产生抵制情绪 2.容易滋生自由主义 3.容易传播谣言和小道消息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处理政治群体成员和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关系: 1.支持和保护积极性的非正式群体 摄影协会、科研小组、球队 2.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实现组织目标 3.改造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4.关注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前阶段
第一阶段: 形成
第二阶段: 震荡
第三阶段: 规范
第四阶段: 执行
第五阶段: 解体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1)群体规模; (2)成员的构成: 任务型角色、 关系型角色、 自我中心型角色; (3)群体规范; (4)群体目标; (5)凝聚力; (6)地位 (7)外部环境; (8)群体结构:年龄、专业、知识、职称、智力、性格
《组织行为学》--理论
1人际关系学说:(人群关系理论)(9)主要论点: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和生理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相对于传统的科学管理人际学说的新观点:1)员工是“社会人“人不是单纯地追求金钱收入和物质条件的满足,还具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
2)企业的领导者应注重通过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来激发“士气“,提高生产率梅约理论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情绪即“士气“而士气又取决与工人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取决于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
2.影响知觉的因素:1)客观因素: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刺激物的重复。
2)主观因素:过去学习的经验、定势效应、暗示、从众心理、动机与需要、情绪、注意、思维品质等。
3归因理论(45)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
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
因而也称“认知理论”。
❖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有:第一,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
包括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
第二,社会推论问题。
根据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素质、个性差异作出合理的推论。
第三,行为的期望与预测。
根据过去的典型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在某种条件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197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现实中,一般人对行为的成功内在:能力与努力或者失败进行分析时常作四种归因:外在:任务难度与机遇一是个人努力程度大小;二是个人能力大小;三是任务(事业)难度大小;四是机遇状况的好坏。
归因原理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4.气质的类型、理论及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51-54)气质类型1、多血质——活泼型2、胆汁质——不可抑制型3、粘液质——安静型4、抑郁质——弱型1)多血质(活泼型)(性情活跃,动作灵敏)(1)强平衡,高灵活。
(2)敏捷好动,易适应环境。
《组织行为学》标准完整可编辑版-第四章团队
《组织⾏为学》标准完整可编辑版-第四章团队马⼯程《组织⾏为学》教案《组织⾏为学》编写组2020年2⽉第四章团队⼀、教学⽬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和研讨,要求学⽣能够建⽴团队组成、团队过程和团队结果的管理框架,理解团队的特征和类型;理解团队过程管理的原理;理解团队效能的概念,掌握团队绩效评价的原理。
团队管理的知识是现代组织⾏为管理的主要内容,本章的内容与培养学⽣的团队素质和团队管理能⼒密切相关。
⼆、课型:新授课三、课时:2课时四、教学重难点1.团队在个体、团队、组织三个层⾯产⽣的作⽤;2.团队创建和发展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管理措施;3.团队沟通、冲突、团队⽂化和团队规范、以及团队领导和决策等团队过程管理的原理。
五、教学⽅法课堂讲授与案例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1.内容摘要第⼀节介绍了团队的特征,包括团队与⼀般的⼯作群体的差别;团队的作⽤;团队的规模;团队需要三种不同技能类型的⼈;团队创建和发展的四个阶段及相对应的管理⽅法。
第⼆节介绍了团队的类型。
可以根据任务类型、团队与组织的结合形式、团队的多元化、团队的⽹络化等进⾏分类。
第三节介绍了团队过程管理,包括团队⽬标的形成过程、团队领导风格、团队成员的选拔、团队成员的职能⾓⾊和团队⾓⾊、团队中的沟通、团队冲突、团队⽂化、团队规范、团队领导、团队决策等内容。
第四节团队效能与评价。
团队效能不同于传统的基于个体的绩效,也不同于组织整体绩效,考虑的是团队的协同和团队对组织整体绩效的价值创造。
2.基本概念团队特征,团队规模,团队技能,团队发展阶段,团队的任务类型,嵌⼊组织的团队类型,团队多元化,团队⽹络化,团队成员的双重⾓⾊,团队沟通,团队冲突,团队⽂化与团队规范,团队领导,团队决策,团队效能,团队效能框架。
3.基本理论(1)团队规模理论:团队的规模要保证团队成员间的有效沟通,团队成员过多就很难保证⼤家都有充分的时间和精⼒进⾏交流,也很难在讨论问题时达成⼀致。
⼀般来说,如果团队成员很多,会出现“搭便车”(社会惰化)现象,难以形成凝聚⼒、忠诚感和相互信任感。
组织行为学理论概述
组织行为学理论概述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al Science 〕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反响规律性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与理论,来研究肯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现将组织行为学中一些理论进行简单的概述。
一、群体理论〔1〕定义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遵守共同的行为标准、在感情上相互依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目标。
群体三要素:1、拥有肯定标准,行为相互制约;2、相互影响,相互依赖,联系成整体;3.为完成共同的目标分工协作。
〔2〕群体类型1、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放开群体和封闭群体大型群体:成员之间是以间接的方法(通过目标、机构等)联系在一起。
社会因素有更大作用。
例如,阶级、阶层群体、大型企业、大学校等。
小型群体:人们之间有直接接触,心理因素的作用大。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正式群体有固定编制,个人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明确的职责分工,个人行为是由组织目标规定的,指向组织目标的。
非正式群体: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3、放开群体和封闭群体放开群体:放开--经常更换成员,来去自由,输入“新奇血液〞,适应性强;地位和权力不稳定,不适宜于长期的任务。
封闭群体:成员稳定,等级关系严明,历史的眼光。
〔3〕群体开展的五阶段模型60年代中期,人们大都认为,群体开展经历5阶段的标准程序:形成,目的、结构、领导、标准不确定。
震荡,群体内部冲突阶段。
标准,形成亲热关系、结构。
执行任务,群体结构开始充分地发挥作用。
中止〔4〕群体特征1、角色2、.群体互动分析3、群体标准4、地位5、凝聚力6、群体规模〔5〕群体互动分析1、群体互动的分析工具“心理地图学〞,对组织或群体的社会关系进行直观分析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教学资源 3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本章要点
•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 群体的形成过程 • 群体结构 • 群体行为的特征 • 群体冲突与管理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群体心理与行为?
• 群体只是个体的简单叠加,那么没有必要专门学习如何 理解群体。但是,研究和实践发现,群体心理和行为有 不同于个体的特点。
• 你能想出个体在群体中,行为变得和独处时有很大差异 的例子吗?试着解释为什么。
• 群体可以按照成员所具有的技术、知识、人口背景的特点 分成异质性群体和同质性群体。异质性群体是指群体成员 的技术、知识、人口背景不同,而同质性群体那么相反。
• 你参加过异质性强的群体吗?有什么值得一说的体会?
第四节 群体行为特征
一、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发生自 我调节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从而表现出一些个人单 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为什么会出现去个性化?首先,个体感到“溶化〞于群体中 ,导致了约束力的降低,认为即使做了不好的事情,别人也 不知道是谁做的。另外,责任的模糊性和分散性。即使出了 问题,个体也不必为群体承担受谴责的压力。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修身、慎独,重视道德内化的自我调 节功能。
二、刻板印象
• 刻板印象是伴随社会范畴化的过程而必然出现的 一种现象。当我们需要去理解某一情境或事件时 ,我们会在头脑中调动相关的范畴化规那么和经 验,并根据它们去获得理解。
• 刻板印象会造成群体间的偏见。刻板印象往往是 作为一种试探性的假设先行存在的,但是有趣的 是,人们偏爱证实自己的假设,而不是推翻它。
• 请试着举出一个由群体变成正式组织的例子。什 么样的特征出现后,让你认为群体变成了正式组 织?
二、群体的类型
〔一〕正式和非正式群体。 关键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有意识的协调活动或力量 的一个体系,以及这个体系的清晰程度。 在正式群体中,组织的协作体系通常是通过权责体 系和命令链条、规那么等非人格化的因素来表达的 。 非正式群体有可能对正式组织的运行造成负面影响 。管理者应该意识到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采取积极 疏导的策略,让非正式群体的“反组织〞作用减少 ,更多地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组织行为学群体心理与行为
本章主要内容
4 1 群体的基本概念
4 2 群体行为
4 3 群体动力理论
4 4 信息沟通
4 5 团队建设
导入案例:爱通公司
明娟不再和阿苏说话了 自从明娟第一天到 爱通公司上班;她就注意到了阿苏;阿苏表现得 有点冷漠疏远 开始;她认为阿苏是憎恨她的工 商管理硕士学位;她在公司的快速提升;或者是 她的雄心壮志 但是;明娟决心同办公室里的每 一位同事都处好关系;于是因此她邀请他出去吃 午饭;一有可能就表扬他的工作;甚至还同他的 儿子保持联络 后来关系处得还不错
暗示不是说服;无需讲道理;而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提 示
暗示的两种形态:直接暗示与间接暗示
权威 群体的暗示作用
4 2 群体行为
4模仿
模仿是有意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出类似反映
的行为方式;如模仿他人的行为举止 思维方式 态
度等
模仿的类型:
自发模仿;就是无意识地模仿他人 自觉模仿;即有意识地模仿他人
1什么是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是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
它使成员只能做出为群体所接受和认可的行为
群体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
量;它使群体内每个成员自觉不自觉地保持着与大多数
人的一致性;这个力量就是群体压力
4 3 群体动力理论
2群体压力的作用
第一;群体一致的行为;有助于组织目标的达 成和群体的存在与发展
导入案例:爱通公司
办公室里的关系冷了下来;持续了一个多月;
阿苏也很快就放弃了试图同明娟修复关系的行动;
他们之间开始互不交流;仅用不署名的小便条进行
交流
最后;他们的顶头上司威恩无法再忍受这种冷
战气氛;把他们两人召集到一起开了一个会;我们要
组织行为学第三部分群体-人管方案
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六、团队
1 定义:特殊群体。它通过其成员的共同 努力能够产生积极协同作用,其团队成 员努力的结果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大于 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 在多变的环境中,更灵活、反应更迅 速。快速地组成、重组、解散
2. 团队和群体比较:
项目
类别
目标
协同配合
规范: 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 准。
规范的类型:
绩效规范: 形象规范: 社交约定规范 与资源分配有关的规范
群体规范的形成
群体成员所做的明确的陈述 群体历史上的关键事件 过去经历中的保留行为
从众(conformity)
从众: 是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压力而导致行为或 者态度的变化(Myers,1993)。即从众就是个人在社 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 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参照性群体
沙克特(S.Schachter)考察团体凝聚力和对团体 成员的诱导(团体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一致性) 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高凝聚力,积极诱导
1
高凝聚力,消极诱导
4
低凝聚力,积极诱导
2
低凝聚力,消极诱导
3
群体凝聚力、绩效规范与生产率的关系
凝聚力
高
低
绩高 效 规 范
低
高生产率 低生产率
中等生产率
低或者中等 生产率
如何判断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迈尔,“决策效益四分图”
高
决
策
III
质
量
I
低
IV II
决策可接受性 高
四种情况: 一)决策质量和可接受性都不重要:“抽签”办法 二)决策可接受性很重要,决策质量不太重要: 群体决策要好于个人决策 三) 决策质量很重要,可接受性不太重要: 个人决策为主 四) 决策质量和可接受性都很重要: 领导主持,群体参与的群体决策。
组织行为学 第六讲 群体行为分析
应用:期未考试要到了,小张同学是公认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并是入党积极分子,但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做兼职,学业难免 有所荒废,不敢保证每门功课都80分以上。而学校有规定, 如果学生单科成绩80分以下,将不发展其成为预备党员。这 种情况下,请你帮张同学想想办法。
2、留面子技术the door-in-the-face technique
语言(即说出的话) 7%
可视性的,外表的:55% (非语言的) 眼神 身体语言 手势 面部表情
语调 38% 音频/音调/音量/音质 语速、顿挫 声音的吸引力 声音的可信度
艾伯特.梅拉比安
表:非语言沟通形式
非语言表述
手势
脸部表情
行为含义
柔和的手势表示友好、商量,强硬的手势则意味着: “我是对的,你必须听我的”。
二、诱导人们依从的社会影响技术
1、登门槛效应the foot-in-the-door technique
原指推销员只要能把脚踏进客户的大门,最后就有 可能成功地让客户购买商品,实现推销目的。 社会心理学:用“登门槛效应”泛指一切在提出一 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较小要求,从而诱使 他人对较大要求接受性增大的现象。
三、群体内的竞争合作
工作较为简单,竞争优于合作;工作较为复杂,合作优于 竞争 若群体有明确的目标,则群体合作的工作成绩优于个人竞 争的成绩;若工作本身缺乏内在兴趣,则个人竞争的工作 成绩优于群体合作的成绩
四、合作的条件
目标的共同性 利益的互惠性 行为的协调性 分工的明确性
五、合作策略
副语言
通过非语词的声音 重音、声调的变化 哭、笑 停顿来实现
心理学研究发现,低音频是与愉快、烦恼、悲 伤的情绪相联系的,而高音频则表示恐惧、惊 奇或气愤。 副语言研究者迪保罗的研究发现,鉴别别人说谎 的最可靠线索就是声调。 测谎仪可以通过分析人们说话的节奏,声音的频 率、波长等信息来判断当事人是否在说谎。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群体与团队
(5)成员对群体的依赖。个人参加一个群体是因 为他觉得群体是一个有助于满足其经济和社会心理 需求的集体。一个群体对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 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大。 (6)群体的地位、声望和成功经验。一个群体如 果具有一贯成功的表现,如果在组织中的级别地位 声誉和知名度很高,就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合 作精神来吸引和团结群体成员,其凝聚力就会很强。 (7)成员间的沟通。群体成员相互间的沟通机会 越多,信息越畅通,越容易相互理解支持,群体凝 聚力越高。 (8)领导方式。领导方式和领导要求会影响领导 的感召力和向心力,从而影响群体的凝聚力。成员 信服、钦佩、拥护的领导会增加群体的凝聚力。
3.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 事实上,从众行为有表面的和内心的两个层面。对 同一个人来说,内外两个层面的反应,并一定都是 协调一致的,有以下4种情况:
•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
•表面服从,内心却拒绝
•表面不服从,内心却接受
•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
4.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规模 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持一致意见或采取一致 行为的人越多,则个体受到的压力就越大,也就越 容易从众。 (2)群体的一致性 如果你能找到某个人和你立场一致的话,那么你为 某件事站出来就容易得多。 (3)群体凝聚力
领导压力 (即外界压力)
成员一致性
群体规模 (反比)
沟通交流
凝聚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群体与外界 沟通程度
群体任务完成程度 (成员自由实现 自我价值)
群体的地位
群体成员对群体的依赖 (需求的满足是否 要群体提供条件
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
3.内聚力与生产效率
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研究证明,仅仅靠群 体的内聚力,不一定提高生产效率,只有加上积极 的诱导,才能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如下图:
组织行为学 第6章 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
第五节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 一、强化理论的内容
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观点:为达到某种目的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结果有利时,行为 会重复,当结果不利时,行为减弱或消失。 正强化:奖励组织需要的行为,加强行为 负强化:惩罚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削弱行为 连续强化和间隙强化
• 二、强化理论的启示
第一节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
• 二、群体气氛对群体成员的影响
(二)群体的领导方式 形成群体气氛,领导者应当具有以下特点: 1. 坦诚沟通 2. 支持下属 3. 尊重下属 4. 公正无偏 5. 行为一贯 6. 展示能力 (三)群体成员间的相互关系 1. 正的人际关系型行为:团结、帮助、鼓励、和谐、自然、轻松、谅解、 真诚、赞同、遵从、耐心、宽容 2. 负的人际关系型行为:分歧、拒绝、紧张、别扭、对抗、烦躁、不容忍 3. 正的工作任务型行为:积极的信息交流、接受建议、利用所有人的智慧、 意见进行决策、细致耐心地交流和讨论 4. 负的工作任务型行为:封闭信息、指责、争吵、缺乏耐心、草率
第二节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二、双因素理论的评价
(一)局限 1. 调查缺乏代表性 2. 问卷方法和题目有缺陷 3. 满意与生产率提高联系绝对化 4. 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截然分开不妥 (二)贡献 1. 指出激励未必能带来满意和生产率提高 2. 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 3. 要合理利用激励措施
第八节 激励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 一、人员激励的原则
(一)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组合原则 (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 (三)外激和内激相结合的原则 (四)正激与负激想结合的原则 (五)按需激励原则 (六)民主公正原则
• 二、精神激励的方法
(一)目标激励 (二)内在激励 (三)形象激励 (四)荣誉激励 (五)兴趣激励 (六)参与激励 (七)感情激励 (八)榜样激励
(组织行为学)专题5群体行为及其管理-严鸣
群体决策
决策(Decision-making)是从多个方案中选择 其中一个方案的过程。
企业中的群体决策是指对企业中的重大问题, 在领导主持下通过集体充分讨论而做出合理 决定的过程。
群体决策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差异比较
决策方 式
速度
个人决策
快
群体决策
慢
准确 性 创造 性
效率
较差
较高,适用于工作结构不明
皮尔尼克(S.Pilnick)的规范分析方法
明确规范内容。了解群体已形成的规范模式,特别要了解起消极作用 的规范、习惯,听取改革意见,如分别负责任而非联合负责任,彼此 攻击而非互相支持等负面行为。
制定规范刨面图。进行影响企业经营的规范分类,如图、表。每类定 出理想的给分点,这种理想的给分点与实际评分的差距,称为规范差 距。
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原则: 寻求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目标的协调一致 利用非正式群体加强沟通,提高满意度 利用其沟通特点,进行决策 提高对群体成员价值的承认,促进个人发展 对舆论的扩散和疏导作用 通过非正式群体的中心人物,纠正其成员的行为
个人加入群体的原因
上梁山 留学生会 志愿者组织 党派 上学 名流俱乐部
需要、价值观的冲突
群体内行为
角色问题的解决原则
明确角色行为 对角色进行选择 使实际行为与角色行为或期望相一致 增强对角色的适应能力
群体内行为
角色 人们对在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某个职位的人所预期的
一系列行为模式 角色相关概念
1、角色认同 2、角色知觉 3、角色期待 4、心理契约 5、群体内的角色
安全需要 情感需要 尊重和认同需要 权力需要 实现目标需要 地位需要
群体发展的五个阶段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五章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
第五章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学习目标第一节卢因地群体动力论第二节赫兹伯格地双因素理论第三节奥尔德拂地””理论第四节麦克利兰地激励需要理论第五节拂隆地期望理论第六节亚当斯地公平理论第七节斯金纳地强化理论第八节波特和劳勤地综合激励理论传统观点与赫茨伯格观点地比较(一)双因素理论地局限统计样本缺乏普遍性调查问卷存在缺陷满意与生产率并没有必然联系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有时并不能完全区分开来作为领导者,要对下属进行有效地激励,首先必须了解他们各个层次地需要,哪个层次地需要在起作用,所起作用大小和重要程度如何等等,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以满足. 图4内容型激励理论中地四种理论对比二、强化理论对我们地启发、要依照强化对象地不同需要次用不同地强化措施. 、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 、及时反馈. 本章小结补充阅读材料* * 学生应首先了解管理学中地激励地概念,然后对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强化型激励理论以及综合激励模式地各自特点和相互关联有个比较透彻地了解,清楚激励地一般原则. 第五章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一、群体动力论、群体动力论地概念群体动力论是美国学家和行为学家库尔特.卢因所倡导地一种理论;年,卢因首先用“群体动力论学”这个术语来表示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相互影响所形成地社会秩序.它所研究地群体指非正式组织.群体动力论事实上涉及群体行为地各个方面,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节卢因地群体动力论、群体动力论地主要内容:群体地三要素群体地力场观点群体地目标群体地结构群体地领导方式群体地参与者群体地规模群体规范和压力关于群体地凝聚力和士气二、对卢因地群体动力论地认识群体动力论地启示:、正式组织中同样存在“力场”. 、领导者不仅应创造良好地工作氛围,还要注重对员工个人素质地激发和培养. 、群体环境除了包括物质环境外也包括精神环境. 第二节赫兹伯格地双因素理论一、四种状态和两种因素赫兹伯格认为,传统地满意与不满意地观点是不正确地.他提出了表示满意程度地四种状态,认为满意地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地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 满意不满意满意(有)激励因素(没有)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有)保健因素(没有)不满意(1)传统观点(2)赫茨伯格地观点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理论)赫茨伯格认为个人与工作地关系是一个最基本地方面,而个人对工作地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任务地成功与失败. 成就承认工作责任晋升成长监督公司政策工作条件工资同事关系个人生活地位激励因素保健因素马斯洛和赫茨伯格激励理论地比较自我实现地需要尊重地需要社会地需要安全地需要生理地需要艰巨地富有挑战意义地工作成就、工作地进展、职责提升赏识地位人际关系公司地方针和管理监督地性质工作条件职业保障薪金个人生活激励因素保健因素马斯洛地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地双因素理论二、双因素理论对我们地启示(二)双因素理论地贡献贡献:阐明了一些事实某些激励措施并不能产生满意,更不等于生产率会提高. 满足不同需求引起地激励深度和持久性不同. 激励因素地作用更持久. (三)双因素理论地借鉴()管理实践中注意区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在对员工地工作设计上应尽量丰富工作地内容,增加趣味性和挑战性,减少传统工作地单调、平淡和乏味. ()正确地发放工资和奖金. ()内在激励应受到更大地重视. 赫茨伯格地关键事件法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 )在世纪年代采用“关键事件法”,对美国匹兹堡地区地个工商业机构地多个工程师和会计师进行了调查,主要是问他们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对工作特别满意或特别不满意,以及产生地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他发现这些被访者对工作不满意地因素,大都与外部地工作环境有关,如“企业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主管地关系”、“工作条件”等.而使他们感到满意地因素,一般是由工作本身产生地,如“工作本身地兴趣和挑战性”、“工作上地成就感”等. 一、””理论地框架耶鲁大学地奥尔德拂在马斯洛提出地需要层次基础上,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经验地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地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们共存在三种核心地需要,即生存需要、联系需要和发展需要,因而这一理论被称为“”理论.二、””理论对我们地启发与马斯洛类似地是,“”理论认为较低层次地需要满足之后,会引出对更高层次需要地愿望.不同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地是,“”理论认为多种需要可以同时作为激励因素而起作用,并且,当满足较高层次需要地企图受挫时,会导致人们向低层次需要地回归.相比之下,“”理论与我们对人们是各不相同地个体地认识似乎更加一致. 第三节奥尔德拂地””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地启示:满足不同层次地需要:管理者必须清楚员工地需要层次,根据不同地需要层次采用不同地激励方法. 满足不同人地需要:不同地人有不同地需要,管理者必须清楚激励地对象,针对不同激励对象地不同需要采取激励措施. 一、三种基本地激励需要? 激励需要理论是由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地,他认为人在较高层次上有种需要:对权力地需要()对归属地需要()对成就地需要()第四节麦克利兰地激励需要理论二、激励需要理论对我们地启示:高成就需要者喜欢能独立负责、可以获得信息反馈和具有中度风险地工作环境,身居主位者往往成就需求比较强烈,同时,最优秀地管理者往往是权力需要很高而归属需要很低地人.对于组织来说,可以通过培训激发员工地成就需要. 双因素论需要层次论ERG理论激励需要理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自我实现尊重社会安全生理成长需要G关系需要R生存需要归属需要成就需要权利需要年美国心理学家佛隆在他地著作《总做与激励》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期望理论. 一、期望理论公式佛隆认为:某一活动对某人地激发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地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地期望概率. × 其中:激发力量.目标效价. 期望值. 第五节佛隆地期望理论佛隆期望理论地三方面地关系取得绩效组织奖励个人需要满足程度个人努力期望值第一层含义期望值第二层含义效价期望理论对我们地启示()根据员工地需要设置报酬和奖励措施(提高效价). ()提高效价地综合值. ()建立有功必赏地奖罚分明制度,提高员工地工作热情. ()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期望心理地疏导公平理论是美国地亚当斯鱼年代提出地,这一理论认为员工首先思考自己收入与付出地比率,然后将自己地收入――付出比率与相关他人地收入――付出相比较,见下表如果员工感觉到自己地比率与他人地比率相同,则为公平状态;如果感到二者地比率不同,则产生不公平感,也就是说他们会认为自己地收入过低或过高.这种不公平感出现后,员工就会试图去纠正它. 第六节亚当斯地公平理论觉察到地比率比较员工地评价不公平(报酬过低)公平不公平(报酬过高)代表某员工;代表参照对象一、被激励者地公平心理公式二、公平理论对我们地启示()要重视奖酬地相对值()建立赏罚分明地制度()实行量化管理、增加透明度()引导被激励者树立正确地公平观一、强化理论地内容理论内容:当人们采取行动达到某种目地时,如果行为地结果对其有利,这种行为通常会重复出现,否则,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这就是环境对行为地强化作用. 启示:依据需要采取不同地强化措施;循序渐进设立目标;及时反馈;以正强化为主. 第七节斯金纳地强化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由训练动物发展为将强化理论应用于人地学习和行为. 一、波特―劳勒地激励模式奖励地价值报酬地期望值努力能力对任务地理解达成绩效内在奖励外在奖励满意看到公平奖励第八节波特和劳勒地综合激励理论二、综合激励理论对我们地启示:、努力来自报酬、奖励地价值、个人认为需要付出地努力和受到奖励地概率. 、工作地实际绩效取决于能力地大小、努力程度以及对所需完成任务理解地深度,如对完成目标所需从事地活动,以及影响任务完成地其他因素地理解和掌握. 、奖励要一绩效为前提,不是先有奖励后有绩效,而是必须先完成组织任务才能导致精神地、物质地奖励. 、激励措施是否会产生满意,取决于手激励者认为获得地报偿是否公平. 、满意将导致进一步地努力. 卢因地群体动力论是将物理学中地“力场”概念引申到群体行为研究中来地理论,开创了心理学研究地新阶段.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激发人们行为动机地各种因素.主要包括:马斯洛地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地双因素理论、奥尔德佛地理论,以及麦克利兰地激励需要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人从动机产生到采取行动地心理过程.这其中主要包括:佛隆地期望理论、亚当斯地公平理论等. 强化理论地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在管理中,应用强化理论改造行为一般有以下四种方式:正强化、负强化、自然消退、惩罚. 对于现实中复杂地激励问题,应该从各个方面综合地加以考虑.波特和劳勒地综合激励模式是一种有代表性地综合激励理论. 在实施激励地过程中,要注意遵循激励地一般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3.1 群体基础3.2 群体行为模型的分析3.3 冲突3.4 人际沟通3.1 群体基础一、群体的定义与分类二、群体发展阶段一、群体的定义与分类1 群体的定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群体(group )是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组成、具有共同关注的目标/任务/ 活动,在行为上相互作用、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的个体的集合。
群体是具有共同目标,有着一定人数的有机结合2群体组成要素G.C.Homans:3群体的类型参照群体、一般群体和隶属群体根据群体的影响和作用分:参照群体:是个体在心理上向往的群体,个体把这种群体的规范、标准、价值观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标准。
一般群体:虽存在于组织、社会中,但其标准和目标不能引起人们的向往和追求。
隶属群体:是个体实际归属的群体。
3群体层次测定理论根据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程度分:松散群体-无共同活动联合群体-有共同活动,只对个人具有意义集体-有共同活动,对个人具有意义,也对社会具有意义团队工作团队与工作群体的区别高效团队的特征具有很强的核心价值观成员不满足于承诺共同目标,还善于把目标分解成数量化的、可测量的指标成员具有多种技能组合具有咼度创造力二、群体发展阶段(模型)第二节群体行为模型一、群体结构——角色1、角色(roles):对占据组织中特定位置的个体所期望的行为模式。
角色反映了他在谁会系统中的地位以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权力和责任。
角色同一性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角色知觉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作出什么行为反应的认识。
角色期待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环境中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会导致刻板印象。
心理契约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实际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
心理契约是组织中行为强有力的决定因素。
典型角色自我中心角色:阻碍者、寻求认可者、支配者、逃避者任务中心角色:建议者、信息加工者、总结者、评价者维护角色:鼓励者、协调者、折中者、监督者管理者与员工的角色知觉管理者管理者对自己角色的知觉管理者对员工的角色知觉员工所看到的管理者对自己角色的知觉角色问题角色冲突津巴多实验角色模糊2群体规范定义:群体规范是指群体为达到共同目标,在一定时期内成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非正式规则。
它不同于组织准则( Organization rules )。
如:绩效规范、成员形象规范、非正式约定、资源分配类规范。
群体规范的分类群体规范一般可分为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正式规范是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如各种规章制度和守则等;非正式规范是群体自发形成的,不成文的,如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和态度,着装方式,各种行为和风俗习惯等。
群体规范的功能罗宾斯:规范使群体维持下去规范使群体避免尴尬情况规范使群体成员的行为更加简化和可预测规范体现了群体的中心价值观并使其区别于其他群体积极与消极规范举例群体压力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随群体的倾向。
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中多数人不一致时,一般会感到一种心理紧张,心理上产生一种压力。
这就是群体压力。
这种压力促使人与群体主流的行为和意见趋于一致。
人在群体中的这种要求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成为社会从众匕—为或倾向。
从众行为影响个体从众行为的因素个体特征:智力和能力,情绪的稳定性,自信心,自尊心,归属需要, 态度和价值观,对他人的依赖性。
群体特征:群体的作用、群体的组成、群体的气氛,群体的凝聚力。
其他情境的原因:问题的性质、个人对群体的依赖度,外界对群体的支持度。
马斯洛所指出的人们的安全需要”缺乏信息、害怕偏离彼得罗夫斯基从众观集体主义自决:为了实现群体的理想和信念而与群体保持一致。
非原则问题的从众莱维特群体施压方式理智讨论怀柔政策铁腕政策开除政策3规—群体的大小分:小群体:特点一一人数不多,直接的个人交往和接触,由共同的活动结合在一起,发生感情上的胡相互关系,行为受群体规范调节大群体:分为阶级、阶层、社会职业群体、民族、区域群体一般说,小群体完成任务的速度比大群体快;但在群体参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大群体则比小群体表现得好。
群体规模对群体可能产生的影响社会惰化/社会懒惰现象社会惰化: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德国心理学家Ringelmann研究发现:3人群体产生的拉力只是一个人的2.5倍8人群体产生的拉力还不到一个人拉力的4倍群体规模越大,群体成员的生产力却降低了。
群体规模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一般认为,5人-人的群体执行任务最为有效。
少于5人,力量过于弱小,难以取得群体的规模优势。
多于7人,成员参与的机会减少,加之亚群体的增多,将导致群体绩效的下降。
群体规模对群体规范的影响4地上一status群体中成员的威望等级地位是一个人名声、荣誉以及他人对其认可程度的总和的标志。
正式地位和非正式地位。
地位可以是群体正式给予的,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地位可以是非正式的。
地位可以通过教育、年龄、性别、技能、经验等特征而非正式的获得。
任何东西只要被群体成员看作是与地位有关的,它就有价值。
非正式地位不一定不如正式地位重要。
不同的组织衡量地位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与地位相关的名词地位体系地位焦虑地位关系地位象征影响地位的因素教育工作职位能力工作技能职业5 群体构成定义:群体构成是指一个群体的组成部分,也即是说在一个群体中各成员所具有的各项个体特征(如性别等)的分布和组织情况。
分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性格结构、职位结构、专业结构、经验结构等等。
群体构成的类型二、群体过程(一)对个体的影响(二)过程变量:沟通、群体决策、领导、冲突(一)对个体的影响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社会惰化作用去个体化(匿名效应)协同效应(synergy )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前者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的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
后者相反,个体或定的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减弱。
出现上述作用的原因: 个体希望从群体中得到尊重、赞许、以及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实现。
个体从群体中可以得到其他成员工作上或心理情绪上的帮助。
个体可以从群体的反馈了解到自己工作的状况,而不断作改进,以调整到最佳状态。
决定社会助长/ 抑制作用的因素工作的复杂度和难度。
个体对工作的熟练程度。
个体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成熟度。
去个体化去个体化:人们会在群体中做出一些他们在一个人时决不会作的行动。
自我控制降低、个人责任感丧失津巴多实验:4女子对陌生人电击是导致群体暴力和反社会原因。
三群体绩效——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指的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
群体对其成员有吸引力,成员就对群体有向心力。
所以,有人把凝聚力定义为:群体的凝聚力是成员在群体内积极活动并拒绝离开群体的吸引力。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群体的目标群体目标的达成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的业余兴趣爱好(成员的共同性)群体的规模群体与外部的关系群体的地位和影响群体内的信息沟通群体的领导方式群体凝聚力的来源与结果Schackter 实验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3.1 群体基础3.2 群体行为模型的分析3.3 冲突3.4 人际沟通3.5 群体决策3.3 冲突管理关于冲突的基本概念与不同的观点冲突的类型冲突过程的五阶段模型冲突管理一、冲突的概念组织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在相互之间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中,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产生意见分歧、争论、对抗,使彼此之间关系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状态,并为双方所意识到。
这种现象就称为“冲突”。
定义种种莫顿. 多伊奇:对不一致,或者至少是对表面上的不一致的目标的追求,以致一方获得利益必须以牺牲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
托马斯:一方感到另一方损害了或打算损害自己的利益时,所开始的一个过程。
托纳:冲突是两方之间公开与直接的互动,冲突中的每一方的行动都是旨在禁止对方达到目标。
理论取向(三假设):利益——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权力——为获得资源分配所带来的权力而产生文化——共同的价值观行为主体间由于目的、手段分歧而导致的行为对立状态。
二、冲突观的发展冲突的传统观点冲突的人际关系观点冲突的相互作用观点三、冲突的类型人际间冲突:原因——信息、人事、价值观、本位个人和群体间冲突群体间冲突:谢里夫试验:22男孩郊外露营,形成群体,竞争,对立,合作,较大群体形成组织内冲突:横向、纵向、直线/ 职能角色冲突组织间冲突冲突的类型冲突根源H.Bisno 《论冲突管理》:生物社会型:挫折、攻击、冲突个性和交往型:心理失调、人际技巧缺乏、竞争激烈结构型:权力、地位、等级的不平等文化和观念形态型复合型卢340四、冲突的过程罗宾斯五阶段模型潜在的对立或不一致认知和个性化行为意识行为结果冲突的过程冲突的过程五、群体间冲突造成的影响六、对冲突的管理1 解决冲突的方法2 激化冲突的方法2 激化冲突的方法第一、在设计绩效考评和激励制度时,强调群体的利益和群体之间的利益比较第二、运用沟通的方式。
这是指利用模棱两可或具有威胁性的信息来提高冲突的水平。
第三、引进外人。
这是指在群体中引进一些在背景、价值观、态度和管理风格方面均与当前群体成员不同的人。
第四、重新建构组织。
调整工作群体,改变规章制度,提高群体间工作的相互依赖性,或进行其他类似的结构变革以打破现状。
六、群体间冲突的预防1、加强信息的公开和共享。
2、加强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
3、正确选拔群体成员。
4、把饼作大。
5、防止本位主义,强调集体观念,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6、进行工作轮换,加强对相互工作角色的了解。
7、分清责任和权利。
8、建立崇尚合作的组织文化和风气。
3.4 人际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