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引言食品微生物学是研究与食品相关的微生物的科学,它关注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生长条件及其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影响。

本课程旨在为食品科学、食品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学生提供基本的食品微生物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1. 了解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食品微生物的分类、结构、生理特性以及其在食品中的传播和增殖方式;3. 熟悉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和控制措施;4. 了解食品微生物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影响;5.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食品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生理特性 - 食品微生物的增殖速率和曲线2. 食品微生物的传播和控制- 食品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措施- 食品微生物的杀菌和灭菌方法3. 食品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 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和技术- 常用的食品微生物指标- 食品微生物的鉴定和鉴别方法4. 食品微生物与食品质量与安全- 食品微生物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食品微生物与食品传染病的关系- 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控制策略四、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框架和知识体系。

2. 实验:开展与食品微生物学相关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实验内容包括食品样品的采集和处理、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等。

3. 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材和参考资料主教材:1. 《食品微生物学导论》周志武,李红生,农业出版社2.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周志武,徐丽萍,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资料:1. 《食品微生物学》王小平,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 《食品微生物学概论》张月霞,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六、评估和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课堂练习成绩。

基于obe理念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

基于obe理念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

基于obe理念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一、课程背景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包括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分布、生长与繁殖特性、致病性以及检测方法等。

二、课程目标1. 理解食品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2. 熟悉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分布、生长与繁殖特性;3. 了解微生物对食品品质与安全的影响;4. 掌握微生物检测方法与食品安全管理相关法规。

三、教学大纲1. 食品微生物学概述1.1 食品安全基本概念1.2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作用1.3 食品微生物管理2. 微生物生长与繁殖2.1 微生物生长曲线2.2 营养与生长条件2.3 微生物繁殖方式3. 食品微生物生态学3.1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分布特点3.2 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变化3.3 微生物生态系统与食品安全4. 食品微生物分类与特征4.1 嗜氧与厌氧菌4.2 革兰氏染色与形态学特征4.3 食品相关微生物的生理特征5. 食品微生物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影响5.1 微生物致变质因素5.2 微生物对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5.3 食源性病菌与食品安全6. 微生物检测方法6.1 常规微生物检测方法6.2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6.3 快速检测方法与新技术7. 食品微生物安全管理7.1 认证体系与质量标准7.2 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估与管理7.3 食品微生物法规与标准四、教学策略本课程采取基于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的教学策略,通过授课、案例研讨、实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应对未来的工作和学术环境。

基于obe理念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

基于obe理念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

基于obe理念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一、引言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它的教学内容涉及到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生长与繁殖规律、微生物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影响等方面。

为了提高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本文基于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设计了一份全面且有针对性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介绍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种类、特性及其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影响。

2. 掌握相关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操作规范性和安全性。

3. 增强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鼓励团队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1.课程内容: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微生物分类与鉴定、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微生物与食品质量安全、食品微生物学的实验技术等。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实验、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环节设计与评估1.教学环节设计: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授课、实验、研讨、实践等教学环节,确保学生全面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2.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验报告、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的运用水平。

五、课程资源与环境1.教材:选择具有权威性、实用性的食品微生物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

2.实验器材与设施:保障实验教学所需的器材和设施,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3.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提供课程相关资料,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4.实践基地: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和实习的机会。

六、课程实施与质量管理1.课程实施:根据教学大纲,有序开展课程教学,确保教学质量。

2.质量管理:定期对课程进行质量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不断提高课程质量。

食品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21051303学时: 80(理论46、实验30、考试4)学分:2适用对象:三年制食品类高职课程属性:必修先修课程:生物学、食品生物化学考核要求:闭卷考试使用教材:贾英民主编,《食品微生物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第4次印刷主要参考书:1.翁连海主编,《食品微生物基础与应用》高职高专食品类教材系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2.万萍主编,《食品微生物基础与实验技术》高职高专食品类教材系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食品微生物学是当代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高专院校食品类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连接食品生物化学和食品发酵工艺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卫生检验的纽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食品安全和检测方面经常应用。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一)通过理论教学达到如下目标:1. 应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2. 要求学生要重点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主要特征。

3. 了解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的特点。

4. 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的一般规律、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工业发酵菌株的原理。

5. 了解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

6. 了解食品微生物的卫生指标。

(二)通过实验教学达到如下目标:1. 学会食品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以胜任学生未来工作的要求。

2. 学会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特别是利用油镜观察细菌的方法。

3. 学会微生物的制片染色技术、细胞的大小测定及数量测计技术。

4. 掌握灭菌操作、纯种培养和培养基的制备技术。

5. 掌握鉴定细菌的常规生理生化实验方法。

6. 学会食品微生物卫生指标的测定方法。

(三)要求1.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2.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每个学生一定要自己亲自动手独立实验,实事求是的完成每一次实验报告,并做好预习。

三、学时分配理论授课课时计划分配表四、教学内容(一)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基本内容: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食品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学科,通过对食品微生物的研究,可以了解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并为食品加工和储存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有效地进行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制定一份完善的教学大纲是必不可少的。

一、引言食品微生物学的引言部分主要介绍食品微生物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重要性。

同时,还可以简要介绍食品微生物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微生物的分类与特性在食品微生物学中,了解微生物的分类与特性对于学生深入了解食品微生物学至关重要。

这一部分可以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以及它们在食品中的分布和生长条件。

三、食品微生物的影响因素食品微生物的生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pH值、氧气含量等。

这一部分可以详细介绍这些因素对食品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机制,并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调控这些因素来控制食品微生物的生长。

四、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是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这一部分可以介绍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如培养法和显微镜观察法,以及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和测序技术。

同时,还可以讨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五、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措施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是食品加工和储存的关键环节。

这一部分可以介绍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措施,包括物理方法(如高温处理、冷冻和辐照)、化学方法(如添加防腐剂和抗生素)以及生物方法(如利用益生菌和细菌竞争菌)。

同时,还可以讨论这些控制措施的效果和安全性。

六、食品微生物学的应用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管理等领域。

这一部分可以介绍食品微生物学的应用案例,如乳制品发酵、食品质量检测和食品中毒事件的调查与处理。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食品微生物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七、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食品微生物学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不断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

食品微生物学 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 教学大纲

精心整理课程编号《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又水产微生四、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学生修完该课程后,应熟练地掌握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长特性、有害微生物的控制、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与食品安全,了解微生物的遗传与育种、微生物生态、微生物与机体免疫等基本理论。

掌握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及检测等微生物实验技术。

五、理论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注:1.授课方式:讲授、演示、指导参观、课堂讨论、讲解习题等。

2.(1提要。

(2(3(1(2【教学目标】(1)了解分离微生物菌种的初步鉴定;微生物观察技术;微生物群体肉眼观察。

(2)理解无菌操作技术,包括常用器具及接种室的灭菌;无菌操作程序;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法;选择培养分离法;显微镜个体观察;不同显微镜工作原理及主要用途;显微观察标本的制备。

(3)掌握微生物的研究技术,接种和培养;分离;观察和鉴定,微生物的接种操作;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法。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第一节微生物的研究技术,接种和培养;分离;观察和鉴定第二节无菌操作技术,常用器具及接种室的灭菌;无菌操作程序;微生物的接种操作第三节分离纯培养技术,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法;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法;选择培养分离法;分离微生物菌种的初步鉴定。

第四节微生物观察技术,微生物群体肉眼观察;显微镜个体观察;不同显微镜工作原理及主要用途;显微观察标本的制备。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微生物的研究技术,接种和培养;分离;观察和鉴定,微生物的接种操作;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法。

(2)难点: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法。

第三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教学目标】(1(2(3(1(2第四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真菌的分类系统。

(2)理解霉菌菌丝体及其功能:丝状真菌的细胞结构。

(3)掌握酵母菌的形态与结构;酵母菌的繁殖;酵母菌的菌落;丝状真菌的概念;丝状真菌的形态特征;真菌的繁殖方式和孢子类型。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为食品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侧重于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及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

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

掌握微生物学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同时对微生物学最新发展动态有一定了解,从而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简介(200字左右)本课程主要讲授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代谢和发酵、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食品中存在的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有害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保藏等过程引起的腐败、预防和消除;有益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的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等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了解食品防腐、保藏和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措施,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食品质量控制学、食品保藏学等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主要内容: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微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微生物的分类单位,命名规则;微生物学及其发展史;微生物学的概念和分支学科;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

学习要求: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了解微生物学的形成及其发展历史以及食品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安排作业1次。

复习与作业要求:复习、以思考题为重点。

思考题:1.什么是微生物,其常用的量度单位是什么?2.微生物有哪些特点?试从这些特点的某一方面举例说明在实践中的意义。

3.简述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4.简述列文虎克,巴斯德和科赫在微生物学发展中的贡献。

5.什么是种?什么是种群?6.举例说明微生物的命名。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1.2 课程代码:XXX-XXX1.3 学时安排:X学时1.4 学分:X学分1.5 先修课程:微生物学基础二、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 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理解食品微生物与食品品质和安全的关系- 了解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作用和方式- 熟悉食品微生物的种类、特性和检测方法2.2 技能目标:- 能够独立进行常见食品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计数- 能够分析和评价不同食品加工工艺对微生物的影响- 具备食品微生物质量控制和风险评估的能力- 能够制定和实施食品微生物防控措施三、教学内容3.1 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食品微生物的分类和特性- 食品微生物与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关系- 食品微生物学中的常用概念和指标3.2 食品微生物的种类和特性- 食品常见微生物:细菌、真菌、酵母菌等- 食品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特性- 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生存方式和影响3.3 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 食品微生物检测基本原理- 常用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和设备- 食品微生物计数方法和标准3.4 食品微生物的防控措施- 食品微生物的防控措施和监测体系- 食品微生物质量控制的实施方法和技巧- 食品微生物防控法律法规和标准四、教学方法4.1 前期调研和案例分析:通过调研和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食品微生物学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问题。

4.2 讲授理论知识:通过课堂讲授,介绍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4.3 实验操作:安排相关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进行食品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计数。

4.4 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实际案例,深入理解食品微生物学在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性。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5.1 教材:《食品微生物学教程》5.2 参考书目:- 《现代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与质量控制》-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六、考核方式6.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参与、实验操作和作业完成情况6.2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考核。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题目:绪论课时要求:2学时教学目标:要求掌握微生物和食品微生物学的概念、现状、研究任务及发展方向教学重点,难点:微生物学及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经典实验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引言:回忆日常生活中所见微生物引起的现象,如面团发酵,(导入新课)讲授内容:第一节微生物及其生物学特点微生物及其生物学分类地位;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与作用第二节微生物学及其发展史微生物学;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第三节食品微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研究内容教学题目:非细胞微生物—病毒课时要求: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病毒的形究发展史;掌握病毒的基本结构和化学成分。

教学重点,难点:病毒生理结构及特点和化学成分;不同结构的空间构型。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辅助讲授内容:第一节发展简史一、发现前期;二、发现时期;三、电镜观察和化学分析时期;四、分子生物学研究时期第二节形态构造和化学组分一、形态;二、化学组成;三、结构;四、大小教学题目:非细胞微生物—病毒课时要求:2学时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病毒按寄主种类划分的类型,掌握包涵体概念、传播途径、分类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寄主分类、不同内涵体的区别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辅助讲授内容:第三节病毒的类型与分类一、病毒的类型:(一)、动物病毒(二)、植物病毒(三)、微生物病毒二、病毒的分类:(一)、分类方法:寄主种类人为分类法结构特征自然分类法生化特征本质分类法(二)、命名原则双名法教学题目:非细胞微生物—病毒课时要求:2学时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病毒的增殖方式及整个过程,了解亚病毒种类及区别。

教学重点,难点:增殖过程、灭活方法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辅助讲授内容:第四节病毒的增殖与灭活一、增殖过程:(一)、吸附(二)、侵入(三)、复制(四)、装配(五)释放二、灭活第五节亚病毒一、类病毒二、拟病毒三、朊病毒教学题目:原核微生物课时要求:6学时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原核微生物的特点,细菌的个体形态特征及群体特征教学重点,难点:细胞壁、芽孢、鞭毛的结构与组成及特点、裂殖过程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辅助讲授内容:第一节细菌一、形态大小:二、细胞结构:(一)、基本结构:壁、膜、间体、质及内含物、核与质粒(二)、特殊结构:芽孢、糖被、鞭毛和菌毛、三、繁殖:(一)、裂殖:(二)、芽殖与孢子生殖:四、群体形态:(一)、菌落特征:(二)、其它培养特征教学题目:原核微生物课时要求:2学时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特征及群体特征教学重点,难点: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特征及群体特征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辅助讲授内容:第二节放线菌一、放线菌的形态构造二、放线菌的繁殖三、放线菌的菌落特征四、代表属介绍教学题目:原核微生物课时要求:2学时教学目标:掌握蓝细菌的形态构造及群体特征、繁殖方式、代表属种及研究意义教学重点,难点:蓝细菌的形态构造、食用意义及光合器结构及光能转化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辅助讲授内容:第三节蓝细菌一、蓝细菌的细胞形态及构造二、蓝细菌的繁殖三、代表属种四、研究意义教学题目:原核微生物课时要求:2学时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三体、古细菌的形态构造及群体特征教学重点,难点:三体的形态特征、古细菌的细胞结构特点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辅助讲授内容:第四节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古细菌一、立克次氏体二、衣原体三、支原体四、古细菌的细胞结构五、古细菌的种类教学题目:真核微生物课时要求: 2学时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真核微生物、真菌的定义,种类,特点及细胞结构,成分教学重点,难点: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及成分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辅助讲授内容:第一节概述一、真核微生物的定义及主要类群二、真菌的定义及主要类群三、真菌细胞结构及成分教学题目:真核微生物课时要求:2学时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酵母菌细胞形态结构及成分、繁殖与生活史、发酵工业常用酵母菌教学重点,难点:酵母菌繁殖与生活史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辅助讲授内容:第二节酵母菌一、自然分布与人类关系二、细胞形态构造三、繁殖与生活史四、发酵工业常用酵母菌教学题目:真核微生物课时要求:8学时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霉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了解霉菌在真菌分类体系中的地位以及食品工业中的常用霉菌教学重点,难点:菌丝体特化形态、霉菌的孢子类型形成过程和生活史、食品工业常见霉菌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辅助讲授内容:第三节霉菌-丝状真菌一、霉菌形态构造二、繁殖和生活史三、霉菌在真菌分类体系中的地位四、工业常用霉菌教学题目:真核微生物课时要求:2学时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粘菌、原生动物、藻类特点、形态构造、生活周期教学重点,难点:粘菌、原生动物、藻类的形态构造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辅助讲授内容:第四节粘菌第五节原生动物第六节藻类有关内容与食品工业相距较远,并且难度较小。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课程组长:总学分值:总学分:2学分,其中理论2学分,实验实践0学分。

总学时数: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实践0学时。

适用专业:酿酒工程先修课程:食品生物化学后续课程:食品微生物学实验一、课程简介1、课程性质与定位: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根据课程特点,理论课部分主要讲授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的基本形态特征,微生物生理,微生物生态,各类食品上的微生物分布,微生物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及造成的危害和各种食物中毒,食品保藏的原理及方法等。

微生物实验技术部分主要开设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学分析基本方法等。

该课程是粮食、食品加工、储藏、食品安全检验,饲料加工、储运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2、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基本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了解食品防腐、保藏和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措施,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食品质量控制学、食品保藏学等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3、教学重点与难点: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代谢和发酵、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食品中存在的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有害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保藏等过程引起的腐败、预防和消除;有益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的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等知识。

二、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内容:1.微生物2.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微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和任务3.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教学要求:1.要求掌握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微生物所包括的主要类群2.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微生物学的发展阶段和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

重点:微生物的特点。

难点: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二章原核细胞型微生物(4学时)教学内容1.细菌⑴细菌的基本形态和大小⑵细菌的细胞结构(详讲)①细胞的一般结构细胞壁:结构与功能、化学组成,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区别、革兰氏染色的方法和机理。

食品微生物大纲

食品微生物大纲

食品微生物(FOOD MICROBIOLOGY)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概况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课程英文名称:FOOD MICROBIOLOGY课程编号:B06036课程总学时:70学时(其中讲课50学时,实验20学时)课程学分:3.5课程分类:必修开设学期:5使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食品化学、生物化学等后续课程:食品营养卫生、食品工艺学等专业课程。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主要学习细菌、真菌及病毒等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与食品的关系。

使学生掌握有关的食品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食品微生物学实践操作技能。

三、主要内容、重点及深度理论部分绪论一、微生物与微生物学二、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三、食品微生物学及其任务四、食品微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五、食品微生物的发展前景重点:微生物的特点难点:微生物基本概念要求: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简史,理解食品微生物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掌握微生物的特点。

第一章细菌第一节细菌的大小和形态一、细菌的大小二、细菌的形态第二节细菌的细胞结构一、细菌的基本结构二、细菌的特殊结构第三节细菌的生长与繁殖一、寄生与腐生二、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三、细菌的繁殖速度与生长曲线四、细菌的培养性状五、食品中常见的细菌第四节放线菌一、放线菌的形态与构造二、放线菌的繁殖三、放线菌的分类四、发酵工业中常见的放线菌重点:细菌的细胞结构,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难点:细菌的细胞壁组成,细菌的生长曲线理论。

要求:了解细菌、放线菌的形态与大小,理解细菌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细菌的细胞结构和生长繁殖规律。

第二章真菌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真菌二、真菌的分类情况三、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第二节酵母菌一、酵母菌的形态与大小二、酵母菌的细胞结构三、酵母的繁殖方式与生活史四、母的分类五、食品中常见的酵母第三节霉菌一、霉菌的形态与结构二、霉菌的繁殖三、霉菌的分类四、食品中常见的霉菌重点:真菌的繁殖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微生物教学大纲.《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码中文名食品微生物学Food Microbiology 英文名称适用食品科学与工开课单食品学7 理: 54总学3.验实: 18先修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生果蔬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后续课化学学等工艺课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三大支柱课程之一,它以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和数学等为基础,专门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生长繁殖规律、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生态、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开发利用微生物生产对人类生活有利的方面,利用有益的微生物发酵生产调味品和食品,拓展食品的种类;对于引起食品腐败、导致食源性食物中毒的有害微生物要千方百计控制它,延长食品的货架期,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杜绝食物中毒。

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主干课程。

三、课程基本要求培养智能型的人才,提高每位同学的智力和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能1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他人学术观点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在知识的教学中重视能力的提高,素质培养。

培养同学们利用本课程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大脑中建立一个较牢固的2立“知识网络”,既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又有一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的“,使同学们在本学科中能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些,将来体知识”走得远一些。

3 培养同学们有进一步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生理论知识方面:化特性、生长繁殖规律、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生态、遗传变异与育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和技能方面: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技能性要求很强的课程,要熟练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显微镜使用技术、染色制片技术、细菌、酵母菌、霉菌的形态观察方法、培养基制备灭菌技术、微生物的转种接种技术、微生物的大小测定等技术。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课程讲授大纲(54学时)第一章绪论( 3 学时)教学目的:掌握微生物、食品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学及食品微生物研究的内容、主要分支学科,了解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及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微生物、食品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食品微生物主要研究的内容、任务。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第一节微生物和食品微生物的概念讲授微生物、食品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的特点和食品微生物研究的对象,微生物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

第二节微生物学的发展史讲授微生物学形态学发展阶段、生理学学阶段和分子微生物时期。

第三节21世纪的微生物学的展望第四节学习本门课程的要求第二章微生物主要类群及其形态结构( 9 学时)教学目的:掌握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的概念和主要区别,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病毒的形态特征,这些形态特征常常是分类的依据之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的形态特征、细菌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细菌基本结构与革兰氏染色的关系,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特征,病毒的形态结构特征,学会识别四大类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教学方法与手段:用多媒体演示各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通过影象、声音加深课堂理论知识。

课堂讲授采用提问法、比较教学法、总结教学法、反馈教学法,练习绘图法等进行知识的讲解,通过小测验反应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以此来对某些知识点的重点讲解。

讲授要点: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概念和主要区别、细菌的形态结构、放线菌的形态结构、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病毒的形态结构特征。

要求会识别四大类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第一节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区别主要讲授细胞核、细胞器、核蛋白体、繁殖方式等的区别。

第二节细菌的形态结构讲授细菌的基本形态,包括细胞形态和菌落形态特征,5个基本结构和功能,4个特殊结构和功能,革兰氏染色的方法和结构,并观看食品工业中微生物形态图,讲授细菌的大小、繁殖方式和在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的特征。

第三节放线菌的形态结构讲授放线菌的基本形态,包括细胞形态和菌落形态特征,繁殖方式和在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的特征。

重要的代表放线菌。

第四节酵母菌的形态结构讲授酵母菌的细胞形态和菌落形态,生长繁殖方式,生理特性,食品工业中重要的代表酵母菌的形态图片观看。

第五节霉菌的形态结构讲授霉菌的细胞形态和菌落形态,生长繁殖方式,生理特性,食品工业中重要的代表霉菌的形态图片观看。

比较几大类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第六节病毒的形态结构讲授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生长繁殖方式,病毒的特性,温和性的噬菌体和烈性噬菌体,食品工业中病毒的危害。

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7学时)教学目的:掌握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和营养要素,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方式,微生物的营养类型的分类依据,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征,掌握微生物培养基制备的原则、方法步骤,培养基的种类。

教学重点和难点: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途径、微生物的营养类型的分类依据,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征,培养基制备的方法步骤。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看图片结合讲授,同时采用提问法、比较教学法、总结教学法、反馈教学法,进行知识的讲解,通过小测验反应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以此来对某些知识点的重点讲解。

讲授要点: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和营养要素,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制备的原则、方法步骤。

微生物细胞的营养元素和细胞成分第一节.讲授微生物细胞化学组成和营养要素的功能,微生物特殊的碳源谱和氮源谱,微生物的能源和生长因子、无机盐等。

第二节营养元素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方式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四种方式,吸收的机理和特点。

第三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讲授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分类依据,四种营养类型的特点。

第四节微生物培养基培养基的制备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培养基的种类,鉴别和选择培养基的原理。

第四章微生物的代谢( 4学时)教学目的:掌握微生物的能量代谢的途径,微生物分解代谢、发酵的代谢途径和微生物独特的代谢途径。

教学重点和难点:微生物的能量代谢类型、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微生物发酵的机理和独特代谢。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法,同时采用提问法、比较教学法、总结教学法、反馈教学法,进行知识的讲解,通过小测验反应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以此来对某些知识点的重点讲解。

讲授要点:微生物的能量代谢类型,微生物的分解代谢途径,微生物发酵的代谢途径,微生物独特的合成代谢。

第一节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讲授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特点,EMP、HMP、TCA、PK和微生物独有的代谢途径ED。

第二节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讲授氨的氧化、铁的氧化、硫的氧化、氢的氧化、循环光合磷酸化和非循环光合磷酸化产能。

第三节能量转换微生物的能量转换,发酵作用的定义和机理,食品工业中的发酵作用。

第四节微生物独特的合成代谢讲授微生物独特的合成代谢,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生物固氮、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学时)7微生物的生长(第五章.教学目的:熟练掌握微生物生长的概念和测定方法、生长繁殖的规律,掌握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并会在食品工业中灵活应用这些物理化学因素加工食品。

教学重点和难点:微生物的群体生长繁殖规律、重要的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法,多媒体图片演示法,同时采用提问法、比较教学法、总结教学法、反馈教学法,结合食品工业的生产实际进行知识的讲解,启发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在食品工业中,通过小测验反应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以此来对某些知识点的重点讲解。

讲授要点:微生物的群体生长规律,介绍生长曲线,四个时期的特点,在食品发酵、工业微生物发酵中如何利用四个时期的特点进行生产,讲授4个物理因素和多个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突出重要的物理因素温度和重要的化学因素pH值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如何利用这些因素在加工和贮藏保鲜中,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第一节微生物生长讲授微生物生长的概念,生长的衡量方法,微生物的群体生长规律,介绍生长曲线,四个时期的特点,微生物的同步生长、连续发酵技术,在食品发酵、工业微生物发酵中如何利用四个时期的特点进行生产。

第二节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讲授4个物理因素和多个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突出重要的物理因素温度和重要的化学因素pH值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如何利用这些因素在加工和贮藏保鲜中,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 6学时)教学目的:掌握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噬菌体的基因重组,基因的突变与诱变育种,熟练掌握微生物菌种的保藏方法,菌种衰退的表现和防止,复壮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证明DNA是微生物的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方法、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微生物菌种保藏方法、菌种衰退的识别、防止和复壮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法,多媒体图片演示,同时采用提问法、比较教学法、总结教学法、反馈教学法,进行知识的讲解,通过小测验反应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以此来对某些知识点的重点讲解。

讲授要点: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微生物遗传、变异的概念,二者的相互关系,证明DNA是微生物的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方法,微生物的基因突变与育种,微生物的基因重组,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方法步骤,转化、转导和接合,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有性杂交、准性杂交,噬菌体的基因重组,微生物的菌种保藏及复壮。

第一节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讲授微生物遗传、变异的概念,二者的相互关系,证明DNA是微生物的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方法。

第二节微生物的基因突变与育种微生物的基因突变的类型,Ames实验检测食品中“三致”物质的方法步骤和机理。

第三节微生物的基因重组讲授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方法步骤,转化、转导和接合,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有性杂交、准性杂交,噬菌体的基因重组。

第四节微生物的菌种保藏及衰退与复壮讲授微生物菌种保藏的常规方法,菌种衰退的表现、衰退的防止和复壮。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态(3 学时)教学目的: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规律,菌种资源的开发,熟练掌握微生物与生物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微生物与生物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与食品加工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法,多媒体图片演示,同时采用提问法、比较教学法、总结教学法、反馈教学法,进行知识的讲解,通过小测验反应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以此来对某些知识点的重点讲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