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价值分类和系统整合

合集下载

教育简介介绍

教育简介介绍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德和行为习惯。
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并重
03
注重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
的同时,也得到全面的素质提升。
教育信息化发展
1 2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校园网、多 媒体教室、数字化图书馆等,为教育信息化提供 硬件保障。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利用信息 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艺术素养
评价学生的艺术审美、 创造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
01
02
03
04
课程与教学设计
展示教师如何根据学生需求和 学科特点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
介绍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教 学手段及其效果。
教学反思与改进
分析教师的教学反思,以及如 何针对问题进行改进。
教育教学成果
总结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成绩和 荣誉,如优质课、教学论文等
根据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 ,选用适合的教材和教学 资料。
课程设置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 需求,合理设置各类课程 ,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优化
根据教育教学实践和学生 反馈,不断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教学效果。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建设
营造优美、整洁、和谐的校园环 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
活条件。
校风建设
教师互访与学术交流
鼓励教师互访和学术交流,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提高教 育质量和水平。
06
教育成果展示与评价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
品德发展
评价学生在道德品质、 公民素养、情感态度等

一体化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

一体化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

一体化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进步。

在当今的教育领域中,一体化、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体系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这种新型的课程体系旨在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本文将就一体化、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展开探讨。

一、一体化课程体系一体化课程体系是指将各类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种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课程体系。

这种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从整体上考虑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和整合。

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效果。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指将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分类和整合,形成一系列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模块。

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学习。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注重模块之间的联系和整合,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还需要根据社会和行业的需求,不断更新和优化模块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项目化课程体系项目化课程体系是指以项目为载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通过完成实际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项目,通过实践来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注重项目的选择和设计,确保项目具有实际意义和实践价值。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一体化、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是当今教育领域中的一种新型的课程体系。

这种课程体系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能力,旨在培养出更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6
❖ 《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于1956年出版,标志着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研 究拉开了序幕。到了1966年,十年的时间内,在认知、情感和心理动作领域都初步完 成了教育目标分类。
❖ 《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被至师范教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5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二)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首创,旨在为教育目标设计和教育评价设计提供技术性指导。 ❖ 将各类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cognitive domain) 动作技能领域(psychomotor domain) 情感领域(affective domain)
布卢姆为学习测量而分类 加涅为教学设计而分类 (2)分类依据不同: 布卢姆以价值和可能为依据 加涅以知识分类为理论依据
22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三)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发展
人们根据布卢姆分类学的长期应用,并结合美国实施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对布卢姆教育目标分 类学进行了修订。 修订工作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在2001年完成(布卢姆患病去世不久),并出版《面 向学习、教学和评价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修订》一书。
现的信息进行比较,看其是否一致或相似。 ➢ B.回忆(recalling)或 “提取”(retrieving) :这是指当给予某个指令或提示时,学习者能从长时
记忆库中提取相关的信息。
31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发展 ❖ 认知过程维度分类 2、理解是指学习者在对将要获得的“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产生联系 。 ➢ A.解释(interpreting):学习者能够将信息的一种表征方式转换成另一种表征方式。 ➢ B.举例(exemplifying) :学习者能指出某一概念或原理的特定事例 。 ➢ C.分类(classifying):学习者能够识别某些事物(如某一事例)是否属于某一类别(如概念或原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系统化教育理论,以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获取的知识的完整性。

在这种理论里,学习者由多个层次组成:从认知层次到行为层次再到情感层次,并且每个层次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学习目标。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学习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指出,学习者的获取的知识,从认知层次到行为层次,再到情感层次,可以分为三类:知识性目标、能力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

知识性目标指学习者获得知识和理解,主要是在认知层次,而能力性目标则可以提高学生能力,主要集中在行为层次;情感性目标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内在自我认知,从而增强学习者的情感,关注于更深层次的情感层次。

首先是知识性目标,根据教育目标的知识性,可以将它们划分为认知型目标、理解型目标、应用型目标和分析型目标。

其中,认知型目标是指学习者能理解和记住所学知识,比如了解概念、术语和定义;理解型目标是指学习者能够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比如把一系列概念、定义和技术连结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应用型目标则是指学习者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而分析型目标则是指学习者能够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和有效的分析。

其次是能力性目标,根据教育目标的能力性,可以将它们划分为技能型目标、手段型目标和策略型目标。

其中,技能型目标是指学习者能够熟练掌握一项技能;手段型目标是指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工具或技术来完成学习任务;策略型目标则是指学习者能够对获得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分析,并运用正确的策略来实现更多的学习目标。

最后是情感性目标,根据教育目标的情感性,可以将它们划分为态度型目标、价值观型目标和信念型目标。

其中,态度型目标是指学习者有能力去看到一种新事物或新问题的不同方面,并培养对新知识的开放态度;价值观型目标是指学习者能够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并在学习中体现这些价值观;而信念型目标则是指学习者能够建立信念,比如学习的价值、学习的有用性、学习的可行性等。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提出,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多层次的过程,而教育目标也不例外。

智慧校园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智慧校园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多元化采集策略制定
拓展采集渠道
通过自主开发、合作共享、网络爬取 等多种方式,拓展教学资源的采集渠 道,丰富资源类型。
定向采集与个性化推荐
根据学科特点、教学需求以及用户偏 好,制定定向采集策略,实现个性化 资源推荐。
数据清洗、整合及标准化处理
数据清洗
对采集到的教学资源进行数据清洗,去除重复、无效和错误 数据,提高数据质量。
性化的学习路径。
02
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 习算法,实时调整学习 路径,以满足学生不断
变化的学习需求。
03
提供可视化的学习路径 图,帮助学生更好地了 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规
划。
智能推荐算法应用
利用协同过滤、内容推荐等算法,为学生推荐与其学习需求相匹配的教学资源。 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反馈,不断优化推荐算法,提高推荐准确度和满意度。 支持多种推荐场景,如课程推荐、资料推荐、学习伙伴推荐等。
数据备份
定期对系统进行性能检测,及时发现 潜在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Hale Waihona Puke 定期对系统数据进行备份,确保数据 安全可靠。
优化策略
根据系统使用情况和用户反馈,对系 统进行优化升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和使用效率。
应急预案制定和灾难恢复能力
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制定 应急预案,明确应对措施和责任
分工。
灾难恢复
建立灾难恢复机制,确保在系统 遭受重大故障或灾难时能够及时
恢复数据和系统功能。
安全防护
加强系统安全防护措施,防止黑 客攻击和病毒感染等安全问题发
生。
06
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使用效果跟踪评估方法
1 2 3
数据统计分析
通过系统日志、用户行为数据等,对教学资源的 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以评估系统的使用效 果。

构建具有整体性、连贯性、系统性、灵活性的课程体系

构建具有整体性、连贯性、系统性、灵活性的课程体系

构建具有整体性、连贯性、系统性、灵活性的课程体系作者:宋永健阮翠莲梅务岚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8年第09期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三年前执行的课程实施方案是执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并依此要求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选择性开设地方性课程,自行开发校本课程。

为了矫正校本课程的设置相对孤立、系统化不强、校本课程短期行为多、课程持续建设欠缺,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教师独立操作多、教研组集体性开展课程建设少,两校区的初、高中部分设两个校区使得课程的整体性建设不强、缺少连续性等一系列问题,学校整体发展的高度统一筹划、梯度设计,在提升广大教师课程领导力、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合作研究能力的同时,构建“三三三”弘美课程体系,力争使课程体系具有整体性、连贯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一、坚持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系统设计与整体规划在校长的引领下,学校教学领导团队及各个教研组备课组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课程构建及实施各个环节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

领导团队及各个教研备课组坚持重点突破,聚焦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针对制约课程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集中攻关、重点推进。

坚持继承创新,注重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开拓,大胆试验。

(一)以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顶层设计构建“弘美课程体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调整、优化、充实既有课程体系。

在实施过程中,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效果,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课程的实施能够体现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和地方课程方案的规定下,在对社会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分析基础上,以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现实条件为基点,从多个维度,包括对学校基本情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设置、课程实施与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可操作性措施,对学校课程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题教育本科 参考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题教育本科 参考
(赫尔巴特主义、儿童社会活动中心、发展主义、结构主义、范例教学论、社会改造主义、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其中的三个)
13、课程研制由规划、实施和评价三个阶段构成。
14、课程与教学美学的客观基础主要是课程与教学的“真”、课程与教学的“善”和课程与教学的“美”等。
15、影响课程的三个主要因素是知识(或文化)、社会和儿童。
5、学校课程实质(P84)
答:学校课程实质就是由一所学校确定和组织实施的课程,也包括课程门类、课程标准和配套的教材,具有学校的行政权威,只在该所学校里有效。学校课程主要受国家政治体制和教育体制、文化发展水平和学校教育水平的制约。
6课程设计的实质(P192)
答:课程设计,实质上就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的各种要素或各种成分,从而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及其产物。
16、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为忠实、相互调适和创生取向。
17、科学美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简洁性、协调性和普遍性。
18、课堂教学的具体形式有全班上课、班内分组和班内个别教学。
19、现代教学内容构成观的内涵包括:客观基础、价值观念和功能观念。
20、处理课程纵向结构的课程主要有直线型、螺旋型和阶梯型等三种。
三、简答题
3、按决策权力主体的不同,课程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个层次。
4、课程与教学系统基本要素有教师、学生和内容(或课程)。
5、处理课程纵向结构的课程主要有直线型、螺旋型和阶梯型等三种。
6、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为忠实、相互调适和创生取向。
7、现代教学内容构成观的内涵包括客观基础、价值观念和功能观念。
2课程与教学实践及其类型(P8)
答:课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以课程材料和以设施为载体的课程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特殊感性活动。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课程与教学管理(administration)、课程研制(kevelopment)和课程应用(application)三种类型。

年电大《课程和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资料论述题29题附全答案

年电大《课程和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资料论述题29题附全答案

年电大《课程和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资料论述题29题附全答案02020年电大《课程和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资料论述题题929题附全答案论述题1、分析说明课程和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现状,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实用性和可信度。

[2]、观察硬度: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目的性,客观性和能动性。

[3]、实验研究:是通过人为地控制某些因素,以提示某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研究者能够主动控制某些条件,重点在于论证教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具有可重复性。

[4]、人种学研究:是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

这种研究方法强调被研究者的经历,强调实地研究并强调情境性,强调以整体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试述文化和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

①在宏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和教学的发展水平。

任何时期、类型的课程,教学都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的影响。

②在微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对课堂教学组织、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教师本身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经历会影响到课程的现实表现,不同的学生对一样教师课程的接受也是不一样的。

3、论述中国现阶段课程设计的特点。

课程设计取向上的特点:①增强课程的知识性;②体现基础性和探究性;③注重学生发展,贴近生活实际;④加强课程的综合化。

课程设计体制、模式上的特点:①课程设计建立在较为充分的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②课程设计注意吸引社会各方参和,构建了具有广泛参和性的课程开发共同体;③注意吸取多种课程设计模式的优长,以指导课程设计活动。

4、试述当代课程设计的发展趋势。

课程设计取向上趋向于多种取向的综合,兼顾系统的学科内容、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三者的关系;课程内容选择上趋向于基础性和时代性,精选能反映学科结构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构成课程,使科技新进展、新成果在课程中得到反映;课程实施时注重学习活动的探索性和实践性,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评价上体现出过程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体现在评价功能、评价对象、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等方面)。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学》网络课形考任务2作业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学》网络课形考任务2作业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学》网络课形考任务2作业及答案形考任务2一、单选题题目1我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壬寅学制”以及“()”。

选择一项:D. 癸卯学制题目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的级别体系包括()。

选择一项:B.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题目3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选择一项:A. 修业年限题目4教育制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选择一项:E. 学校教育制度题目5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是()。

选择一项:A. 活动课程题目6()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选择一项:A. 课程标准题目7一般在课程计划实施之后关于其效果的评价是()。

选择一项:D. 总结性评价题目8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的课程是()。

选择一项:C. 分科课程题目9为改进现行课程计划所从事的评价活动是()。

选择一项:E. 形成性评价题目10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

选择一项:C. 国家课程题目11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相互整合的课程是()。

选择一项:A. 综合课程题目12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是()。

选择一项:E. 校本课程二、多选题题目13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类型——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B. 那托普C. 孔德D. 裴斯泰洛齐E. 凯兴斯泰纳题目14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功能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B. 评价功能C. 调控功能D. 激励功能E. 定向功能题目15把满足个人需要视为教育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类型——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系统思维推动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

系统思维推动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2年9月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Sept.2022 第39卷 第3期(总第121期) JournalofLyuliangEducationInstituteVol.39 No.3(Sum.No.121)【教育研究】收稿日期:2022-07-18作者简介:陈晓磊(1996-),男,安徽六安人,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系统思维推动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陈晓磊(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6)摘 要:“数据思政”是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受技术平台不成熟、人才体系不健全、教育主体数据素养不足等因素影响,大数据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始终停留在较浅层次。

系统思维是运用科学方法对思考对象各方面展开系统认识的思维方法,它的应用有助于明确大数据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整体布局和思维方式。

系统思维认为,应在完善规章制度、推进平台建设、构建跨学科学术团队的同时精准把握技术融入边界,才能保证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融入。

关键词:系统思维;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思政;融合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86(2022)03-0044-03 习近平同志在2020年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突出改革的协同性与系统性……利用信息技术转变教育模式、优化教育理念。

”[1]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典型代表,大数据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运用大数据既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

当前,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暴露出不少实际问题,亟需新的思想、新的视角加以指导。

系统思维是一种科学、统筹的思维方法,以系统思维指导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有利于融合思维的转换与融合视角的拓展。

一、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主要问题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作为信息技术典型代表的大数据被普遍应用于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教育研究成果的名词解释

教育研究成果的名词解释

教育研究成果的名词解释引言:教育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致力于探索学习、教育活动以及教育环境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从教育研究中产生的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和政策制定中,对教育体系的进步和改善发挥着核心作用。

本文将对教育研究成果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名词解释,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成果。

一、教育研究成果的定义1. 教育研究成果是指通过科学方法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所获得的知识、观点、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等,包括但不限于研究报告、学术论文、调研结果、专著和教材等。

二、教育研究成果的特点1. 科学性:教育研究成果应当基于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理论基础,追求客观、可重复和可验证性。

2. 实践性:教育研究成果应当具有指导实践的价值,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方法和工具等。

3. 系统性:教育研究成果应当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能够将教育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和整合,形成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

三、教育研究成果的分类1. 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是教育研究成果的常见形式,它通常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研究报告可以是对某一特定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也可以是对某一领域的综合梳理和评估。

2. 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教育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它通常包括引言、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和结论等部分。

学术论文经过同行评审和学术期刊的发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3. 调研结果:调研结果是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所得到的数据和信息,用于揭示特定教育问题的现状、原因和解决途径等。

4. 专著和教材:专著和教材是教育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们通常以书籍的形式出版,介绍特定教育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内容,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系统和实用的知识。

四、教育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1. 政策制定:教育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基于科学研究的成果,政策制定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教育现状和问题,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计划三篇

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计划三篇

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计划三篇《篇一》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教学资源的重要性,并认识到整合与优化这些资源对于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性。

因此,我制定了这份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计划,旨在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育公平。

1.调查和分析现有的教学资源: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查现有教学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分析现有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2.确定资源整合与优化的目标:根据调查和分析结果,明确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具体目标,包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扩大资源覆盖范围、提升资源质量等。

3.制定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方案:根据目标,设计具体的资源整合与优化方案,包括资源分类、整理、储存、分享、更新等环节。

4.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根据方案,实施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工作,包括对现有资源进行整理、归类、数字化处理,以及购买新的教学资源等。

5.资源的管理与维护:建立资源管理系统,对整合后的教学资源进行管理和维护,确保资源的持续更新和有效利用。

6.资源的推广与应用:通过培训、研讨、展示等方式,推广教学资源的应用,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资源利用能力。

7.第一阶段(1-3个月):调查和分析现有教学资源,明确整合与优化的目标。

8.第二阶段(4-6个月):制定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方案,进行资源的整理和数字化处理。

9.第三阶段(7-9个月):实施资源的管理与维护,建立资源管理系统。

10.第四阶段(10-12个月):推广与应用整合后的教学资源,评估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效果。

工作的设想:1.通过整合与优化教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省教育成本。

2.扩大资源覆盖范围,使更多的学校和师生受益。

3.提升资源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

5.定期召开资源整合与优化工作研讨会,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

6.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培训,提高资源整合与优化的能力。

融合教育资源的教师工作规划

融合教育资源的教师工作规划

融合教育资源的教师工作规划在当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引导者和教育资源的整合者,需要制定合理的工作规划,以应对新挑战和变革。

本文将就如何融合教育资源的教师工作规划展开讨论。

一、了解教育资源的多元性融合教育资源首先要明确资源的多样性。

教育资源不仅仅是传统的教科书和学校设施,还包括网络、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等。

教师需要全面了解这些资源的特点和优势,以便更好地进行整合。

二、制定发展目标与策略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特点,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

例如,如果学生在某个领域的学习效果不佳,教师可以通过整合多种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同时,教师还应制定相应的策略,如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技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教学。

三、构建合作网络资源的整合需要教师与其他相关方进行积极合作。

教师应该与同事、学校管理者、专家顾问等建立良好的合作网络。

通过合作,教师可以共享经验、借鉴他人的优点,并通过交流合作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四、利用网络资源网络资源是融合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该善于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在线课程和教学平台等工具,获取并分享相关的教育资源。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具备相同兴趣或需求的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

五、鼓励学生参与和创新融合教育资源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在工作规划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和创新。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或课题,鼓励学生主动寻找、整合教育资源,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六、建立资源管理系统融合教育资源需要教师建立有效的资源管理系统。

教师可以通过整理、分类和评估不同资源的价值和可用性,建立起科学的资源管理体系。

这样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七、定期评估和调整工作规划制定工作规划后,教师应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评估可以通过教学反思、学生评价和同事建议等方式进行。

根据评估结果,教师可以及时调整工作规划,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和资源发展。

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广计划

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广计划

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广计划第一章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概述 (2)1.1 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意义 (2)1.2 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的现状 (3)1.3 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挑战与机遇 (3)第二章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策略 (4)2.1 资源分类与整合标准制定 (4)2.2 资源整合的技术支持 (4)2.3 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协同机制 (4)第三章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平台建设 (5)3.1 整合平台的架构设计 (5)3.2 整合平台的功能模块 (5)3.3 整合平台的运营管理 (6)第四章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推广策略 (6)4.1 应用推广的目标与任务 (6)4.2 应用推广的途径与方法 (7)4.3 应用推广的激励机制 (7)第五章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 (8)5.1 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 (8)5.2 教师培训体系建设 (8)5.3 教师培训资源整合 (8)第六章教育教学资源整合与应用 (8)6.1 教学资源的筛选与整合 (8)6.1.1 确定资源筛选标准 (9)6.1.2 分类整合资源 (9)6.1.3 跨平台整合资源 (9)6.1.4 创新资源整合方式 (9)6.2 教学资源的个性化推荐 (9)6.2.1 用户画像构建 (9)6.2.2 推荐算法优化 (9)6.2.3 多维度推荐 (9)6.2.4 个性化推荐策略调整 (9)6.3 教学资源的持续更新与优化 (9)6.3.1 建立资源更新机制 (10)6.3.2 加强资源审核与评估 (10)6.3.3 促进资源共建共享 (10)6.3.4 利用技术手段优化资源 (10)第七章教育管理信息化资源整合 (10)7.1 管理信息系统的整合 (10)7.1.1 系统整合的必要性 (10)7.1.2 系统整合的策略 (10)7.2 教育数据挖掘与分析 (11)7.2.1 数据挖掘与分析的重要性 (11)7.2.2 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方法 (11)7.3 教育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11)7.3.1 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 (11)7.3.2 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 (11)第八章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区域教育发展 (11)8.1 区域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策略 (12)8.2 区域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推广 (12)8.3 区域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均衡发展 (12)第九章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政策与法规 (12)9.1 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政策体系 (12)9.1.1 宏观政策层面 (12)9.1.2 专项政策层面 (13)9.1.3 支持政策层面 (13)9.2 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法规建设 (13)9.2.1 法律法规层面 (13)9.2.2 行政规章层面 (13)9.2.3 规范性文件层面 (13)9.3 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的监督与评估 (13)9.3.1 监督体系 (14)9.3.2 评估体系 (14)9.3.3 评估方法 (14)第十章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与未来展望 (14)10.1 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发展趋势 (14)10.2 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关键技术 (14)10.3 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战略布局 (15)第一章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概述1.1 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意义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是指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将各类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之形成一个相互关联、协同作用的有机体系。

分类在教育中如何被运用?

分类在教育中如何被运用?

分类在教育中如何被运用?一、分类对教育的意义1. 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分类概括,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吸收知识。

分类能够将复杂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类,使学习变得有条不紊。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分类学习的方式快速找到所需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2. 培养思维方式:分类是一种抽象思维的表现方式,通过分类概括,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分类能够帮助学生对事物进行系统性思考,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能力。

3. 深化理解与记忆:通过分类概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加深记忆。

分类能够将知识点进行整合,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概念和事例,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并提高记忆的效果。

二、分类在不同学科中的运用1. 数学:在数学中,分类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

通过分类,可以把各种数学概念进行归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几何学中,可以通过分类来区分各种图形,如圆、三角形、四边形等,从而更好地学习和应用几何学知识。

2. 自然科学:在自然科学中,分类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

通过分类,可以将各种物种进行归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植物学等知识。

例如,在生物学中,可以通过分类将动物分为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等,从而更好地研究和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

3. 语言学:在语言学中,分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类,可以将各种语法规则、词汇进行整理和归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

例如,在英语学习中,可以通过分类将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从而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英语语法知识。

三、分类对学习方法的影响1. 形成系统性学习思维:分类可以培养学生系统性学习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整合和应用知识。

通过分类,学生可以形成学科的整体认识和把握,从而建立起系统性的知识结构。

2. 激发创新思维:分类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对事物的重新理解和思考。

通过分类,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重新分类和分析,从而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和创新点。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

第38卷㊀第5期2022年10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Vol.38㊀No.5Oct.2022㊀㊀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研究 (19VSZ004)㊀㊀作者简介:邹国振(1968 ),男,广东龙川人,广东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㊂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及实现路径邹国振(广东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521)摘㊀要: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如何同向同行,如何协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㊂加强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是遵循优势互补㊁坚持协同联动㊁建构思政共同体,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㊂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主要包括课程目标协同㊁课程内容协同㊁课程实施协同㊁课程评价协同㊁课程管理协同㊂实现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要整体构建协同育人的格局,统筹实施协同育人的范式,有机衔接协同育人的变量㊂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内在逻辑DOI :10.15938/ki.iper.2022.05.014中图分类号:G642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5-0081-05㊀㊀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 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明确提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㊁协同育人㊂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由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等承担,而作为高校教学主力军的专业课教师也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㊂因此,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如何同向同行,如何协同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㊂㊀㊀一㊁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㊀㊀ 思政课程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2]㊂ 课程思政 是 对传统思政教育在观念上的突破㊁队伍上的扩充㊁载体上的拓展㊁内容上的丰富和方法上的创新㊂ [3]加强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是充分发挥两类课程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㊁协同联动㊁同向同行,建构 课程思政共同体 的要求㊂1.基于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内容功能的优势互补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㊂包括思政课在内的各门课程都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主要渠道,共同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㊂由于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功能上各具优势,发挥它们各自优势,整合其功能,实现优势互补,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作用㊂这是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的前提基础㊂作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 思政课程 ,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务,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㊂ 思政课程 是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㊂但并非只有 思政课程 才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㊂中央16号文件强调: 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㊂ [4]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就负有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职责㊂因为 哲学社会科学中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年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作用㊂ [5]其他课程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㊂如通识教育课和公共基础课注重大学生综合素养培育,自然科学课程注重大学生科学思维和职业素养教育㊂ 课程思政 在一定意义上补充了 思政课程 的相对 不足 ㊂[6]只是思政课程 体现为显性教育,其他课程则更多体现为隐性教育㊂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都负有育人责任,必须充分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㊂因此,要推动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内容㊁功能上的优势互补,发挥各自长处和优势,弥补对方弱点和不足,协调同步㊁相得益彰,实现协同育人效应㊂2.基于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合作共享的协同联动按照系统论观点,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并非孤立的,都是课程育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系统㊂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紧密相连,相互支持,需要整合各自力量,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㊂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坚持合作共享㊁协同联动㊂只有合作共享㊁协同联动,才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发挥整体功能㊂这是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的内生动力㊂高校课程育人离不开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相互的支持㊁力量的整合㊂一方面,整合不同课堂的力量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局限在某些课程,更不能只靠 思政课程 单打独斗,要实行课程协同作战㊂现实中存在思政课与综合素养课程或专业课程之间奉行两种思路㊁两套模式的情况,存在各自为政㊁各说自话状况, 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7]㊂要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同向同行,发挥联动效应,化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条块分割现象,整合不同课堂力量㊂另一方面,整合课堂内外的力量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注意课堂内力量,还要注意课堂外力量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面对和解决社会环境带来的新挑战㊂这要求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都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㊂因此, 思政课程 要通过 课程思政 了解学生, 课程思政 要通过 思政课程 了解国内外形势,两者协同用力,共同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问题㊂3.基于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思政共同体的建构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是一个 课程思政共同体 ㊂[8]它们信仰一致,都担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着对大学生思想价值引领作用㊂它们目标一致,都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㊂它们是一个志同道合㊁协同合作的 课程思政共同体 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和育人目标要求,也需要建构 课程思政共同体 ,需要其他各类课程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相互配合㊁共同参与㊁充分合作,使课程教学活动更有高度㊁温度㊁力度㊂这是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的本质要求㊂建构 课程思政共同体 是为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和期待㊂既要发挥 思政课程 育人功能,也要发挥 课程思政 育人作用㊂通过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协同用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学生在思政课与其他各类课程学习中切身感悟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成长成才的关切,促进他们更好地将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㊂如果只是进行思政课教学单一的理论灌输,缺乏 课程思政 的协同教育,往往容易降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和接受度㊂因此,需要建构 课程思政共同体 ,服务和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㊂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也只有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才能突破思政课教师 单兵作战 的制度性瓶颈,化解思政课教学和其他各类课程教学的结构性矛盾;才能转变教学方式,变 大水漫灌 为 精准滴灌 ;[9]才能提供更丰富的叙事材料,转变话语范式,实现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相结合,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㊂㊀㊀二㊁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的基本内涵㊀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由课程目标㊁课程内容㊁课程实施㊁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等多个要素构成的课程系统㊂合理配置和科学构建课程结构,才能产生系统的整体效应㊂因此,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不是简单叠加或结合,而是课程目标㊁课程内容㊁课程实施㊁课程评价㊁课程管理等多个要素的协同,包含丰富内涵㊂1.课程目标协同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内涵的核心要素,在课程28第5期邹国振: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及实现路径体系中具有导向功能和标准功能㊂根据课程论㊁系统论思想,高校课程目标由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构成㊂思政课与其他各类课程的目标是高校课程总目标所分解㊁组成的一个目标群㊂它们之间是一个横向贯通㊁相互联系㊁相互渗透的整体,具有整体性特征㊂尽管思政课和其他各类课程在制订具体思政教育目标时各有侧重㊁各具特点,有一些具体差别㊂但是,其他各类课程与 思政课程 之间的目标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㊂它们都是服务和服从于高校课程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总目标方向上是一致的,目的都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㊂因此,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的 教育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10]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㊁全方位育人 [11]㊂就是要求高校教师要增强育人意识,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㊂就是要求各门课程要与 思政课程 ㊁与培养目标同向同行,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育人的目标方向,体现立德树人的正确导向㊂各类课程要与 思政课程 同向同行,就要体现高校课程目标的关联性,突出目标的整体性,使两者目标协同㊁方向一致㊂也唯有两者目标协同㊁方向一致㊁结伴同行,才能形成协同效应㊂2.课程内容协同课程内容是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是课程内在结构的核心成分,也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和课程实施的中介㊂高校思政课在课程内容上与其他学科课程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突出表现在课程的动态性与外展性㊂但是,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的内容又具有共同属性,无论是 思政课程 中的思政教育内容,还是其他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都是思政教育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㊂一段时间以来,部分高校存在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之间内容 脱节 现象㊂因此,要注重课程内容的相互衔接㊁融合互补㊂一方面,要重视课程内容结构的合理性㊂编制其他学科课程内容时要注意与 思政课程 内容相互衔接㊁融合互补,形成一个合理㊁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合理性㊂另一方面,要重视课程内容结构的系统性㊂编制思政教育的课程内容,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和外延,兼备自然科学㊁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特征和相关原理,符合科学的依据和原理,以提髙思政教育的课程价值㊂要注重把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积极发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探讨思政课内容与专业知识点的结合㊂要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应用㊁落实到学生专业课教学之中,使思政教育落细㊁落小㊁落实,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㊂其他学科课程与 思政课程 都要合理选择㊁科学组织课程内容,减少课程内容设计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两者在内容上相互衔接和延伸,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协同,形成一个整体㊂3.课程实施协同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运行过程,是课程实现预期目标的必备环节和基本途径,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㊂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既要通过思政课教学平台实施,也要通过其他课程教学平台实施㊂以往一些高校在组织实施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多是强调 思政课程 教学,忽视其他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出现 各自为战 单打独斗 的局面,没有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甚至出现 两张皮 现象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既有单纯思政理论课堂教学,也有大量其他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学㊂学生既需要在 思政课程 中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也需要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产生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㊂两种实施途径应该相辅相成㊁相互促进,实施过程应相互渗透㊁相互融合,建立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实施的协同机制㊂一方面, 思政课程 是实施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㊂ 思政课程 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政理论教育,强调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的掌握,又要关注与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习相结合,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㊂另一方面, 课程思政 是思政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㊂思政课程 以外的其他课程是思政教育的隐性课程,具有暗示性㊁多样性㊁无意识性㊁长期性和间接性,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㊂ 课程思政 在帮助提升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在专业课教学中帮助学生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促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㊂通过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教学的协同实施,实现既与思政教育相适应,又与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相结合㊂38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年4.课程评价协同课程评价是以课程目标为标准,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有效的手段,对课程方案㊁课程实施及其结果等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有利于 课程思政 与思政课程 教育主体㊁课程内容㊁课程实施的和谐互动㊁功能协同㊂在一些高校课程评价中,依然存在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各自独立㊁彼此分离,甚至互不理解㊁互不认可问题㊂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其课程评价的目标取向㊁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应当协同互动,相互作用㊁相互支撑㊂因此,无论是评价 思政课程 效果,还是评价 课程思政 效果,都要以科学的课程评价理论为依据,以正确的课程评价方法为工具,以合理的课程评价内容为标准,对 思政课程 及其他各类课程的内容㊁过程㊁效果和环境进行全面的判定,旨在评估㊁诊断㊁调整㊁修订和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发展更加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㊂5.课程管理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他各类课程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课程任务和课程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课程管理作为保障㊂离开课程管理, 思政课程 及其他各类课程就难于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㊂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教学是一个相互联系㊁相互影响的有机统一体㊂加强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应当树立协同管理理念,整合课程内容㊁课程实施㊁课程评价等要素,实现 思政课程 与其他各类课程内容协同㊁实施评价协同和课程资源协同,充分发挥思政课及其他各类课程整体的功能和作用㊂因此,要打破思政课以及其他各类课程资源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在课程内容㊁课程实施㊁课程评价㊁课程建设等方面相互支持㊁协同运作,通过对各种资源最大的开发㊁利用和增值以充分达成共同目标㊂就现实而言,这就需要打造一支兼具教学㊁科研㊁实践㊁管理能力的教育教学团队,有效协同思政课教学研究队伍与其他各类课程教学研究队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各自不足,同心同德㊁相互支持,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为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改革㊁发展㊁创新提供有效保障㊂㊀㊀三㊁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㊀㊀实现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要整体构建协同育人的格局,统筹实施协同育人的范式,有机衔接协同育人的变量㊂1.整体构建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的格局实现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首先要整体构建协同育人格局,形成育人合力㊂一要增强协同育人的思想观念㊂正确的教育观念是正确㊁有效教育行动的前提和基础㊂如果高校管理人员和学校教师没有意识到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协同育人㊂目前,高校协同育人的氛围不浓,部分专业课教师存在重知轻德现象,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学生思想教育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以为只要搞好自己的专业教学和科研㊁种好自己的 一亩三分地 就可以了,并没有意识到学生思想教育也是自己的职责㊂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㊁客体㊁介体以及环体都发生了极大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面临新的挑战㊂受教育场域等因素限制,任何一种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客观局限㊂因此,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不能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属性简单地 分 开来做,各搞一摊㊂要增强协同育人的理念,协同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两条路径㊁统筹两支队伍,激发各自优势,协调各个学科和各门课程,实现优势互补,协同作用, 融为一体㊁合而为一 ㊂二要整体构建协同育人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㊂要建立健全协同育人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学校党委统一领导㊁党政齐抓共管㊁学校相关行政部门会同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开设 课程思政 系列课程学院协调合作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㊂要加强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从系统与全局的高度,以协同育人为目标,以 思政课程 为主导,做出整体规划,进行学校的宏观设计㊁院系的中观设计和课程的微观设计,做好各个子系统㊁任务单元的科学设计并执行到位㊂要深化课程目标㊁内容㊁结构㊁模式的改革,打破 课程思政 课程间的学科壁垒和体制藩篱,冲破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围墙,周密协调各个学科和各门课程,有机整合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资源,做到资源相济㊁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一致效能㊁同质效力和同向效果,构建 课程思政 与48第5期邹国振: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及实现路径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格局㊂2.统筹实施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的范式每个学科㊁每个专业的课程都有其特定教学素材㊁课程内容和规范化的结构程序,有其特有的课程传统和普遍应用的课程范式㊂思政课与其他学科其他专业课的课程范式各有优势㊁相互补充㊁相互促进,但是无论思政课课程范式还是其他学科其他专业课课程范式都无法独自解决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必须统筹实施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课程范式㊂实施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实际上是对高校进行的一次课程改革,既不能完全基于思政课的课程范式开发其他学科其他专业课程,也不能基于其他学科其他专业课的课程范式来设计思政课程,而应该尊重学科㊁专业课程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学生得到全面教育㊁获得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构建有机整合的协同育人课程㊂一是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都不应只强调某一学科的价值和地位,应从系统角度注重课程体系整体的思政教育价值,在强化同一中求差异,实现差异中求协同,做好优势的加法㊁劣势的减法,在传承之中创新㊂二是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的内容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和堆积,而应从彼此对立与分离,逐步走向借鉴与融合㊂要通过思政教育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来弱化和消除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之间的界限,反映 课程思政共同体 基本观念和方法论的转变㊂协同育人是融合 思政课程 与 课程思政 于一体的整体课程系统的范式,代表着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课程范式追求的方向㊂三是作为一种整体课程范式的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课程模式,不仅重视课程形态和课程内容的综合,强调知识及其教育价值的整体性,还强调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平衡性和动态性㊂根据课程的整体安排及其架构以复杂的㊁开放的动态系统来实现平衡,形成以结构模块为大单元㊁由学科知识按其学科发展内在逻辑组成的动态结构链,最终实现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㊂3.有机衔接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的变量实现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协同育人,不仅需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整体构建协同育人的格局,统筹实施协同育人的范式,还要制订科学有效的制度衔接机制,推动协同育人目标㊁内容㊁评价㊁资源等变量的互联互通㊁有机衔接,形成相互连接㊁相互关联的整体,打造 三全育人 的思政教育工作格局㊂一是完善课程目标衔接机制㊂由学校管理部门牵头,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明确各学科各专业人才的思想品德㊁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共同确定各门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定位,形成相互贯通的课程目标衔接关系㊂二是完善课程内容衔接机制㊂由学校管理部门牵头,会同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他各院系教学管理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共同研究课程设置,统筹制定课程标准,联合开发教学内容,共同开展教材建设,以解决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㊂三是完善课程评价衔接机制㊂坚持正确政治导向㊁价值引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强化管理与教学整体评价,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形成多维度衔接的评价机制,促进课程改革与建设㊂四是完善资源共享衔接机制㊂搭建教学建设和交流平台,加强学校管理人员㊁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各学科教师的沟通交流,相互帮扶㊁共同探讨和解决 课程思政 实施过程中的重点㊁难点㊁疑点,推动信息联动,构建资源共享衔接机制,促进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在思想观念资源㊁课程建设资源㊁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共享㊂参考文献[1][11]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376.[2]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9.[3][7]㊀何红娟. 思政课程 到 课程思政 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60-62. [4][5]㊀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05,204.[6]㊀邱仁富.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8]㊀石书臣.正确把握 课程思政 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9]㊀胡绪明.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功能定位及实施对策[J].学术论坛,2018(8):174-180.[10]㊀许硕,葛舒阳. 思政课程 与 课程思政 关系辨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6):84-87.[责任编辑:杨小扬]58。

《课程与教学论》大题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大题复习资料

4、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答: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创始人马斯洛。

70年代后,罗杰斯继承了他的理论,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

他认为:在培养目标上,他主张教学的目标应该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人真正成为自由独立、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知识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适切性;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强调学生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形成自我概念和独立自主的个性;在课程、教学的评价上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主张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他认为学习是师生之间、班级成员之间交往、影响的过程,因此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学的专业知识、技巧,而在于人际关系、情感态度,因此教学应该以真诚、民主的态度与学生坦诚相见,尊重学生的选择。

5、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答:(1)多种取向的综合;(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3)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4)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

6、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答:特点:过程模式强调知识与活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即知识与活动本身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无须依赖于外在的什么目标而存在。

因此课程的设计不一定要从确定目标开始,设计课程时必须考虑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并优化学习的背景或环境,使其在与环境的互动及问题解决中提高认知水平。

评价:过程模式是在对目标模式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试图解决目标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

但它对模式的建构不是很成功,尽管提出了很富有吸引力的课程思想,却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

而且过程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假设教师能够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做很好的调整,这种预想有些脱离现实。

7、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特点是什么?答:(1)在课程发展中,关注学习者的因素,注意发展个体适应社会的能力,体现了“生活适应教育”的精神;(2)强调课程发展的计划性、目的性和可控制性;(3)把科学管理原理应用在课程管理中,体现了课程发展的科学性和逻辑性;(4)将课程与教学密切地联系起来,增强了课程理论的实践性;(5)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课程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循环关系。

教育价值论(1)

教育价值论(1)
教育价值论(1)
第三节 教育价值的分类和系统整合
l (二)教育的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
l 教育的目的是有助于人们接受人类精神文化,并在文化的传 递与接受文化的过程中,是每个受教育者的人格得到陶冶,这才 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也是教育的全部价值的核心和精华所在。
l “应试教育”是一种既不重视理想、能力,也不重视知识文 化和科学价值的典型的功利主义教育和凭证教育。科学的教育价 值观应是教育的德智体美等方面价值高度统一的价值观,教育的 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高度统一的价值观。当代教育改革的目的就 是要形成新的教育价值,形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人类精 神。
l 为了知识而教育、为了能力而学习、为了真理而学习和教育,就是追 求教育的内在价值;而为了功名利禄而学习和教育,就是追求教育的外 在价值。
l 教育育人的实质就是使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良好思想品质, 形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教育内在价值的根本。重新审视教育的 价值就是强调教育的内在价值。
l 人既是教育和知识的需求者,也是教育和知识的被需求者。任何人都 需要教育,作为教育的需求者、消费者,他们需要真正有用的教育,作 为教育结果的承载者,他们希望销售真正有用的教育。
l 一般哲学是从古代本体论,即“世界是什么”的问 题转换到近代的认识论,再由有近代的认识论转换到 现代价值论。与此相反,古代甚至近代的教育学理论 主要研究教育应该如何发挥作用,较少谈论教育是什 么和为什么的问题。真正深入探讨教育本质问题,教 育是什么和为什么,应该是什么等的关系问题,或者 把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看做对教育的两种不同认识, 是从近代开始的。
教育价值论(1)
第二节 教育事实判断与教育价值判断
l 第二,从认识的过程和特点看,科学认识要求按照 事物的本来面目把握事物,其过程表现为对象向主体 的运动,其标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程度,主体对象化 或主体统一于对象的程度。价值评价要求从主体的需 要出发判断客观事物,其过程表现为主体向对象的运 动,标准是对象符合主体需要的程度,对象主体化或 对象统一于主体的程度。

学科整合:打破学科边界,促进跨学科学习

学科整合:打破学科边界,促进跨学科学习

学科整合:打破学科边界,促进跨学科学习引言在传统的教育系统中,不同学科被划分为独立的领域,学生们被要求专注于特定的知识和技能。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不断增长,我们意识到单一学科教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多方面技能和综合思维能力的需求。

因此,在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种新趋势——学科整合。

什么是学科整合?学科整合是指将多个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相互结合,形成一个更加综合和连贯的教育体系。

通过打破传统学科边界,并将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教授和学习,促进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学科整合的重要性1.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学科整合可以帮助学生们超越单一领域,在处理问题时运用多个学科视角进行思考,拓宽视野并寻找创新解决方案。

2.提高知识应用水平:通过整合学科内容,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提高学习成果的实用性和价值。

3.丰富综合能力:跨学科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等重要技能,在多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和突出表现。

学科整合的实践方式1.项目式学习:以具体问题或任务为导向,组织跨学科团队进行调研、分析和解决方案制定。

通过项目实践,让学生们在真实场景中运用各自专业知识,互相协作并共同完成目标。

2.主题式授课:将相关的知识点从不同学科视角进行整合,并结合案例或实例进行教授。

通过引入不同领域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们建立全局观念,并从综合性角度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交叉讲座和工作坊: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来进行交叉讲座或工作坊,介绍他们在自己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应用经验。

这可以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并激发他们对多个学科的兴趣。

学科整合的挑战与解决方案1.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培养:教师需要具备相关跨学科知识,能够灵活地进行教学内容整合。

为此,需要提供专业培训、资源支持和激励机制,以鼓励教师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育方法。

2.校园组织与资源整合:跨学科教育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密切合作和资源共享。

浅谈高等教育权力系统特征及模式整合

浅谈高等教育权力系统特征及模式整合

浅谈高等教育权力系统特征及模式整合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权力系统模式整合论文摘要:高等教育系统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身,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交织的具知识创新和转化于一体的综合系统。

高等教育权力系统的特征主要有价值取向多元化、权力来源多元化、权力主体角色多元化等。

高等教育权力系统应从适度分权和缓冲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模式整合。

一、高等教育权力系统的特征如果我们懂得权力,我们好像懂得所有我们需要了解有关国家高等教育系统整合的一切方面[2](P.7)。

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存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两种基本权力形式,似乎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共识[4](P.7)。

大多数欧洲大陆国家的传统高等教育系统中,权威的分布模式一直是教授行会和国家官僚的结合。

行会权威在大学中占统治地位,较高层次存在的官僚权力通常位于中央政府[2](P.138)。

但高等教育权力系统内部同时出现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并存的现象,说明两者既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使高等教育权力系统有别于国家行政权力系统[5 ]。

高等教育权力系统要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不仅为实现统治阶级服务,使组织和活动不能偏离国家行政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空间,从而促使这个系统健康、有续、充满活力地发展。

因此,在高等教育权力系统上呈现出与之相应的特征。

1. 价值取向多元化任何行为取向都是价值取向的结果,高等教育权力亦然。

高等教育权力系统是一个同时存在多种价值观的系统,其内部有四种基本的价值取向,即平等、效率、自由、约束[4 ](P.7)。

高等教育系统立足之本、生命之源在于其学术生命的发展,必须赋予学者平等、自由的个人和集体的学术权力,拥有与他人相同的参与学术事务、活动和关系的权力。

但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权力具有创造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功能[6]。

高等教育系统并非只是一般的学者团体,而是必须执行特定的社会职能,具有特定的目标和利益,有工作分工及资源和权力分配等基本特征的社会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从认识的对象和任务看,科学认识和价值评价都是人的大脑对 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它们反映的不同对象和任务有内在的统一, 它们的总目的是一致的。
教育需要的本质是个人对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和品德的需 要,是社会对教育培养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人对教育的需要既是客观的,又有一定的主观性,是随着人自己对 教育的认识和对理想的追求而发展的,因此,人对教育功能和教育 价值的认识和实践也是在发展的。
第一节 教育价值的本质
七、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价值的本质
二、教育价值的自在性和自为性
自在价值 是满足包括自然人在内的自然存
在条件的自然存在,是人意识到的满足自然 “需要”的自然存在。
价值既包括自然、社会物质世界 和客观精神世界的价值,也包括 主管精神世界的价值及其自我反 思价值。——孙正聿
自在价值 简称为价值,是满足主体存在的意义
“意义”的含义既包括教育本体、教育本质的含义, 也
整个社会实践价值规范系 统及其指导下的日常实践 活动“合理性”寻根究底
包括教育的整体价值和教育目的、教学认识和课程知 的拷问。
第一节 教育价值的本质
五、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
教育育功能是教育本质规定的对社会和个人的功效、作用、用途。
古代 长善救失、上所施下所效,传道、授业、解惑
第六章 教育价值论
价值是? 教育价值是?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准确理解教育价值的内在 规定性,了解教育事实判断、教育科学认识和教育价 值判断、教育价值评价的区别和联系,掌握教育价值 的分类和系统整合,深入理解教育价值与人的发展、 人的价值的内在关联。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把握教育价值的内在规定性,理解教育价值 与人的价值的内在关系,难点是教育价值与人的需要、 教育需要的复杂关系之探讨。
现代
教学功能、科研功能、为社会服务功能、发展个性功能
教育的功能是随着具有相应的价值。 教育价值是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教育功能的利用。
第一节 教育价值的本质
六、教育价值与教育需要
需要是主体对客体摄取的心理状态。
教育需要时作为教育主题的个人和社会对教育的摄取状态。
人对教育具有某种需要才能产生某种教育价值观,有了某种教育 价值观才能产生发展教育、从事教育活动的动机和行动,确定教 育的目的和目标以及内容、方法等。但教育达到的目的有时是符 合人的需要的,与教育价值的要求是一致的,有时则是事与愿违 的,是就有负价值的。
八、教育价值与教育主体
教育价值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形成的,在形成教育价值的过 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设施等有不同的价值,但 最终体现教育价值的是受教育者这个教育的主体对象。
2.从认识的过程和特点看,事实判断的过程表现为对象向主体的运动;价值判断的过程表 现为主体向对象的运动。
3.从认识的结果看,事实判断的结果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的知识体系;价值
。 判断的结果是形成一定的价值目标、价值观念和人的善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第二节 教育事实判断与教育价值判断
二、教育科学认识和教育价值评价的联系
存在,是在主体对自己的需要和理想的自我意识、 自我评价、自我创造、改造中形成的自己的存在。
第一节 教育价值的本质
教育是人自己形成自己的活动,是人的价值的自我形成。 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发现、挖掘、发挥、形成、引导、限定人的价值。 精神价值是人的最高价值,是人的价值与其他事物的价值的根本区 别,其实质是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的价值。 教育形成人的价值就是要通过有价值的知识、能力和品德的教育形 成人的精神价值。
第二节 教育事实判断与教育价值判断
一、教育事实判断和教育价值判断的区别
1.从认识的对象和任务看,价值判断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对象是客观事物,其任务是弄清 对象是什么或是如何。价值判断是对应然性认识,对象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 间的关系。其任务是弄清主体的需要和喜好,对对象应持的态度,回答对象应该 是什么,应该如何的问题。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教育价值的本质 第二节 教育事实判断与教育价值判断 第三节 教育价值的分类和系统整合 第四节 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
第一节 教育价值的本质
一、什么是教育价值
经济学中的价值是指与使用价值对应的作为交换价 值内容的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哲学中的价值是指主体对主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评 价或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
1.主体对对象的评价
价 值
2.主体对对象的态度
——
具凡 有是 王 价兴 坤 值趣 庆 。所
在 的 对 象 便 自 然
3.主体通过实践改造客体和对象,使对象变成主体
所希望和需要的对象和客体。
第一节 教育价值的本质
就直观和静态而言,教育价值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 和对象是否满足其需要的评价和态度,但从深层和动 态看,教育价值是教育主体改造教育客体和对象,使 其变成符合其希望或者理想和需要的客体和对象的过 程和目的、结果。教育价值是教育主体对教育活动及 其结果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评价和自己的教育需要、 理想的对象化。 教育具有许多不同层面的价值,但这些价值都要通过 形成人来实现,教育形成的人是实现诸多教育价值的 根本。 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形成人。
第一节 教育价值的本质
三、教育价值与真善美价值
价值追求的最高目的是真善美的统一及其只是和 信念体系。
真的知识时有用和有价值的,但真的事物未必是 善的。善事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但善的未必都 是真的。
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是人类 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在教育活动中的具体
表现。
——
生身宗艺道学 活体教术德问 小 的的的的的的 原 理理理理理理 国 想想想想想想 芳 在在在在在在 于于于于于于 富 健圣美善真
,,,,,
第一节 教育价值的本质
四、教育价值与教育意义
1.事物的本质、规律和人对事物是什么和为什
意 么的认识及其形成的概念的内涵

2.事物对人的作用和人对事物应该是什么的认 识
“意义”是我们作为个体 对于价值规范系统及其指 导下的日常实践活动的总
如果说教育哲学就是寻求教育意义的学问,那么这个
体反思和内心体验,对意 义的追问就是对一个人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