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件-凝结与沸腾换热原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正后:
(4)当是水平圆管及球表面上的层流膜状凝结时, 其平均表面传热系数为:
水平管:
球:
横管与竖管的对流换热系数之比:
hH
0.77
l
1 4
hV
d
2 膜层中凝结液的流动状态
凝结液体流动也分层流和湍流,并且其判断依据 仍然时Re,
无波动层流
Re 20
式中:
ul 为 x = l 处液膜层的平均流速;
(1)适用于水的米海耶夫计算式
在 105 ~ 41压06 P力a 下大容器饱和沸腾计算式:
h C1t 2.33 p0.5
C1 0.122 W (m N 0.5 K 3.33)
按 q ht
h C2q0.7 p0.15
C2 0.533W 0.3 (m0.3 N 0.15 K)
(2 )适用于各种液体的计算式:
4 )稳定膜态沸腾
从 qm开in 始,随着 的t上升,气泡生长速度与 跃离速度趋于平衡。此时,在加热面上形成稳定的 蒸汽膜层,产生的蒸汽有规律地脱离膜层,致使 上升时t ,热流密度 q 上升,此阶段称为稳定膜态 沸腾。
其特点: ( 1 )汽膜中的热量传递不仅有导热,而且有对流; ( 2 )辐射热量随着 的加大而剧增,使热流密度大大 增加; ( 3 )在物理上与膜状凝结具有共同点:前者热量必 须穿过热阻大 的汽膜;后者热量必须穿过热阻相对 较小的液膜。
为q热流密度。
2 大容器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
对于大容器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的 计算,推荐采用如下半经验公式:
qmax
②随着 t的上升,汽化核心增加,生成的汽泡
数量增加,汽泡互相影响并合成汽块及汽柱, 称为相互影响区。
③随着 的t 增大, q 增大,当 增大t 到一定值时,
q 增加到最大值 ,汽泡扰动剧烈,汽化核心对换 热起决定作用,则称该段为核态沸腾(泡状沸 腾)。
其特点:温压小,换热强度大,其终点的热流密 度 q 达最大值 。工业设计中应用该段。
既然沸腾换热也属于对流换热,那么,st = f ( Re, Pr )也应该适用。罗森诺正是在这种思路下, 通过大量实验得出了如下实验关联式:
c pl t r Prls
Cwl
q
l r
0.33
g(l
v )
上式可以改写为:
q
l
r
g(l
v
)
1
2
C pl t Cwl r Prls
3
对于制冷介质而言,以下的库珀(Cooper)公 式目前得到广泛的应用:
计算公式中的 ,
5. 管子排数 管束的几何布置、流体物性都会影响凝结换热。 前面推导的横管凝结换热的公式只适用于单根横管。
6. 管内冷凝 此时换热与蒸气的流速关系很大。 蒸气流速低时,凝结液主要在管子底部,蒸气则位于 管子上半部。 流速较高时,形成环状流动,凝结液均匀分布在管子 四周,中心为蒸气核。
3 )过渡沸腾
从峰值点进一步提高 t ,热流密度 q 减小; 当 增大到一定值时,热流密度减小到 ,这qm一in 阶 段称为过渡沸腾。该区段的特点是属于不稳定过 程。
原因:汽泡的生长速度大于汽泡跃离加热面的 速度,使汽泡聚集覆盖在加热面上,形成一层 蒸汽膜,而蒸汽排除过程恶化,致使 q m 下降。
1 )单相自然对流段(液面汽化段)
壁面过热度小时(图中 t ℃4 )沸腾尚未开始,
换热服从单相自然对流规律。
2 )核态沸腾(饱和沸腾)
随着 t的上升,在加热面的一些特定点上开始 出现汽化核心,并随之形成汽泡,该特定点称为 起始沸点。其特点是:
①开始阶段,汽化核心产生的汽泡互不干扰, 称为孤立汽泡区;
状凝结理论
1 、凝结换热现象
蒸汽与低于饱和温度的壁面接触时,将汽化 潜热释放给固体壁面,并在壁面上形成凝结液的 过程,称凝结换热现象。有两种凝结形式。
2 、凝结换热的分类
根据凝结液与壁面浸润能力不同分两种
(1)膜状凝结
定义:凝结液体能很好地湿润壁面,并 能在壁面上均匀铺展成膜的凝结形式, 称膜状凝结。 特点:壁面上有一层液膜,凝结放出的 相变热(潜热)须穿过液膜才能传到冷 却壁面上, 此时液膜成为主要的换热热 阻
0
边界条件:y 0时, u 0, t tw
y 时, du 0,
dy
t ts
求解上面方程可得:
(1) 液膜厚度
定性温度:
tm
ts tw 2
注意:r 按 ts 确定
(2) 局部表面传热系数 整个竖壁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定性温度:tm
ts
tw 2
注意:r 按 ts 确定
(3) 修正:实验表明,由于液膜表面波动,凝结 换热得到强化,因此,实验值比上述得理论值高 20%左右
(2)饱和沸腾 定义:液体主体温度达到饱和温度 ,壁面温度 高 于饱和温度所发生的沸腾称为饱和沸腾。 特点 : 随着壁面过热度的增高,出现 4 个换热规 律全然不同的区域。
(3)过冷沸腾 指液体主体温度低于相应压力下饱和温度,壁
面温度大于该饱和温度所发生的沸腾换热,称过冷 沸腾。
(4)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
g
tw ts
(2)珠状凝结
定义:凝结液体不能很好地湿润壁 面,凝结液体在壁面上形成一个个 小液珠的凝结形式,称珠状凝结。
tw ts
g
特点:凝结放出的潜热不须穿过液膜的阻力即 可传到冷却壁面上。
所以,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珠状凝结的表面传 热系数定大于膜状凝结的传热系数。
§ 6-2 膜状凝结分析解及关联式
dp 0 dx
u
x
v y
0
l (u
u x
v
u y
)
dp dx
l g
l
2u y 2
u
t x
v
t y
al
2t y 2
考虑假定(5) 膜内温度线性分布,即热量转 移只有导热
u t v t 0 x y
只有u 和 t 两个未知量,于是,上面得方程组 化简为:
l g
l
2u y 2
0
al
2t y 2
凝结与沸腾换热原理
1 、重点内容: ① 凝结与沸腾换热机理及其特点; ② 膜状凝结换热分析解及实验关联式; ③ 大容器饱和核态沸腾及临界热流密度。 2 、掌握内容: 掌握影响凝结与沸腾换热的因素。
3 、了解内容: ①了解强化凝结与沸腾换热的措施及发展
现状、动态。 ②蒸汽遇冷凝结,液体受热沸腾属对流换
1、纯净蒸汽层流膜状凝结分析解
假定:1)常物性;2)蒸气静止;3)液膜的惯性 力忽略;4)气液界面上无温差,即液膜温度等于 饱和温度;5)膜内温度线性分布,即热量转移只 有导热;6)液膜的过冷度忽略; 7)忽略蒸汽密 度;8)液膜表面平整无波动
根据以上 9 个假设从边界层微分方程组推出努 塞尔的简化方程组,从而保持对流换热理论的 统一性。同样的,凝结液膜的流动和换热符合 边界层的薄层性质。
沸腾换热也是对流换热的一种,因此,牛 顿冷却公式仍然适用,即
q h(tw ts ) ht
但对于沸腾换热的h却又许多不同的计算公式
1 大容器饱和核态沸腾
影响核态沸腾的因素主要是过热度和汽化核 心数,而汽化核心数受表面材料、表面状况、压 力等因素的支配,所以沸腾换热的情况液比较复 杂,导致了个计算公式分歧较大。目前存在两种 计算是: ( 1 )针对一种液体的计算公式; ( 2 )广泛适用于各种液体的计算式;
de 为该截面处液膜层的当量直径。
有波动层流
Rec 1600
湍流
如图
由热平衡 所以 对水平管,用 代替上式中的 即可。 并且横管一般都处于层流状态
3 湍流膜状凝结换热
实验证明: ( 1 )膜层雷诺数 Re=1600 时,液膜由层流
转变为紊流 ; ( 2 )横管均在层流范围内,因为管径较小。
特征 :对于紊流液膜,热量的传递:( 1 )靠近壁 面极薄的层流底层依靠导热方式传递热量;( 2 ) 层流底层以外的紊流层以紊流传递的热量为主。因 此,紊流液膜换热远大于层流液膜换热。
几点说明:
(1)上述热流密度的峰值qmax 有重大意义,称为 临界热流密度,亦称烧毁点。一般用核态沸腾 转折点DNB作为监视接近qmax的警戒。这一 点对热流密度可控和温度可控的两种情况都非 常重要。
(2)对稳定膜态沸腾,因为热量必须穿过的是热 阻较大的汽膜,所以换热系数比凝结小得多。
2 汽化核心的分析
2 Ts rv (tw
ts
)
式中: — 表面张力,N/m;r — 汽化潜热,J/kg v — 蒸汽密度,kg/m3;tw — 壁面温度,C ts — 对应压力下的饱和温度, C
可见, (tw – ts ) , Rmin 同一加热面上,称为汽化核心 的凹穴数量增加 汽化核心数增加 换热增强
§6-5 沸腾换热计算式
表征了大容器饱和沸腾的全部过程,共包括4个 换热规律不同的阶段:自然对流、核态沸腾、过渡 沸腾和稳定膜态沸腾,如图所示:
qmax qmin
如图 6-11 所示,横坐标为壁面过热度(对数坐 标);纵坐标为热流密度(算术密度)。 从曲线变化规律可知:随壁面过热度的增大,区 段Ⅰ、Ⅱ、Ⅲ、Ⅳ将整个曲线分成四个特定的换 热过程,其特性如下:
(1) 汽泡的成长过程
实验表明,通常情况下,沸腾时汽泡只发生在加 热面的某些点,而不是整个加热面上,这些产生 气泡的点被称为汽化核心,较普遍的看法认为, 壁面上的凹穴和裂缝易残留气体,是最好的汽化 核心,如图所示。
(2) 汽泡的存在条件
汽泡半径R必须满足下列条件才能存活(克拉贝龙
方程)
R
Rmin
以竖壁的膜状凝结为例: x 坐标为重力方向,如 图所示。
在稳态情况下,凝结液膜流动的微分方程组为 :
u
x
v y
0
l (u
u x
v
u ) y
dp dx
l g
l
2u y 2
u
t x
v
t y
al
2t y 2
下脚标 l 表示液相
考虑假定(3)液膜的惯性力忽略
l
(u
u x
v
u y
)
0பைடு நூலகம்
考虑假定(7)忽略蒸汽密度
1. 不凝结气体 不凝结气体增加了传递过程的阻力,同时使饱和温度下 降,减小了凝结的驱动力
2. 蒸气流速 流速较高时,蒸气流对液膜表面产生模型的粘滞应力。 如果蒸气流动与液膜向下的流动同向时,使液膜拉薄, 增大;反之使 减小。
3. 过热蒸气 要考虑过热蒸气与饱和液的焓差。
4. 液膜过冷度及温度分布的非线性 如果考虑过冷度及温度分布的实际情况,要用下式代替
计算方法:对于竖壁湍流膜状换热,沿整个 壁面上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式中:hl为层流段的传热系数;ht为湍流段的传热系数; xc为层流转变为湍流时转折点的高度 l为竖壁的总高度
利用上面思想,整理的实验关联式:
式中:
。除
计算外,其余物理量的定性温度均为
用壁温
§6-3 影响膜状凝结的因素
工程实际中所发生的膜状凝结过程往往比较复杂,受各种 因素的影响。
热。其特点是:伴随有相变的对流换热。 ③工程中广泛应用的是:冷凝器及蒸发器、
再沸器、水冷壁等。
§6-1 凝结换热现象 凝结换热实例
•锅炉中的水冷壁 •寒冷冬天窗户上的冰花 •许多其他的工业应用过程
凝结换热的关键点
• 凝结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发生,膜状凝结和珠 状凝结
• 冷凝物相当于增加了热量进一步传递的热阻 • 层流和湍流膜状凝结换热的实验关联式 • 影响膜状凝结换热的因素 • 会分析竖壁和横管的换热过程,及Nusselt膜
沸腾换热分类: 1 )大容器沸腾(池内沸腾) ; 2 )强制对流沸腾(管内沸腾)
上述每种又分为过冷沸腾和饱和沸腾。
产生沸腾的条件: 理论分析与实验证明,产生沸腾的条件: 1)液体必须过热; 2)要有汽化核心
1 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
(1)大容器沸腾 定义:指加热壁面沉浸在具有自由表面的液体中 所发生的沸腾称为大容器沸腾。 特点:产生的气泡能自由浮升,穿过液体自由面 进入容器空间。
7. 凝结表面的几何形状
• 强化凝结换热的原则是尽量减薄粘滞在换热表面 上的液膜的厚度。
• 可用各种带有尖峰的表面使在其上冷凝的液膜拉 薄,或者使已凝结的液体尽快从换热表面上排泄 掉。
§6-4 沸腾换热现象
沸腾的定义:沸腾指液体吸热后在其内部产生汽泡 的汽化过程称为沸腾。
沸腾的特点 1 )液体汽化吸收大量的汽化潜热; 2 )由于汽泡形成和脱离时带走热量,使加热表 面不断受到冷流体的冲刷和强烈的扰动,所以沸 腾换热强度远大于无相变的换热。
h
Cq 0.67 M
0.5 r
prm
( lg
pr
) 0.55
C 90W 0.33 /(m0.66 ·K )
m 0.12 0.2lg Rp m
其中:M为r 液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为P对r 比压力(液体压力与该流体的临界压力之
比);
为R表p 面平均粗糙度,(对一般工业用管材表面, 为0.3~0.4);
(4)当是水平圆管及球表面上的层流膜状凝结时, 其平均表面传热系数为:
水平管:
球:
横管与竖管的对流换热系数之比:
hH
0.77
l
1 4
hV
d
2 膜层中凝结液的流动状态
凝结液体流动也分层流和湍流,并且其判断依据 仍然时Re,
无波动层流
Re 20
式中:
ul 为 x = l 处液膜层的平均流速;
(1)适用于水的米海耶夫计算式
在 105 ~ 41压06 P力a 下大容器饱和沸腾计算式:
h C1t 2.33 p0.5
C1 0.122 W (m N 0.5 K 3.33)
按 q ht
h C2q0.7 p0.15
C2 0.533W 0.3 (m0.3 N 0.15 K)
(2 )适用于各种液体的计算式:
4 )稳定膜态沸腾
从 qm开in 始,随着 的t上升,气泡生长速度与 跃离速度趋于平衡。此时,在加热面上形成稳定的 蒸汽膜层,产生的蒸汽有规律地脱离膜层,致使 上升时t ,热流密度 q 上升,此阶段称为稳定膜态 沸腾。
其特点: ( 1 )汽膜中的热量传递不仅有导热,而且有对流; ( 2 )辐射热量随着 的加大而剧增,使热流密度大大 增加; ( 3 )在物理上与膜状凝结具有共同点:前者热量必 须穿过热阻大 的汽膜;后者热量必须穿过热阻相对 较小的液膜。
为q热流密度。
2 大容器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
对于大容器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的 计算,推荐采用如下半经验公式:
qmax
②随着 t的上升,汽化核心增加,生成的汽泡
数量增加,汽泡互相影响并合成汽块及汽柱, 称为相互影响区。
③随着 的t 增大, q 增大,当 增大t 到一定值时,
q 增加到最大值 ,汽泡扰动剧烈,汽化核心对换 热起决定作用,则称该段为核态沸腾(泡状沸 腾)。
其特点:温压小,换热强度大,其终点的热流密 度 q 达最大值 。工业设计中应用该段。
既然沸腾换热也属于对流换热,那么,st = f ( Re, Pr )也应该适用。罗森诺正是在这种思路下, 通过大量实验得出了如下实验关联式:
c pl t r Prls
Cwl
q
l r
0.33
g(l
v )
上式可以改写为:
q
l
r
g(l
v
)
1
2
C pl t Cwl r Prls
3
对于制冷介质而言,以下的库珀(Cooper)公 式目前得到广泛的应用:
计算公式中的 ,
5. 管子排数 管束的几何布置、流体物性都会影响凝结换热。 前面推导的横管凝结换热的公式只适用于单根横管。
6. 管内冷凝 此时换热与蒸气的流速关系很大。 蒸气流速低时,凝结液主要在管子底部,蒸气则位于 管子上半部。 流速较高时,形成环状流动,凝结液均匀分布在管子 四周,中心为蒸气核。
3 )过渡沸腾
从峰值点进一步提高 t ,热流密度 q 减小; 当 增大到一定值时,热流密度减小到 ,这qm一in 阶 段称为过渡沸腾。该区段的特点是属于不稳定过 程。
原因:汽泡的生长速度大于汽泡跃离加热面的 速度,使汽泡聚集覆盖在加热面上,形成一层 蒸汽膜,而蒸汽排除过程恶化,致使 q m 下降。
1 )单相自然对流段(液面汽化段)
壁面过热度小时(图中 t ℃4 )沸腾尚未开始,
换热服从单相自然对流规律。
2 )核态沸腾(饱和沸腾)
随着 t的上升,在加热面的一些特定点上开始 出现汽化核心,并随之形成汽泡,该特定点称为 起始沸点。其特点是:
①开始阶段,汽化核心产生的汽泡互不干扰, 称为孤立汽泡区;
状凝结理论
1 、凝结换热现象
蒸汽与低于饱和温度的壁面接触时,将汽化 潜热释放给固体壁面,并在壁面上形成凝结液的 过程,称凝结换热现象。有两种凝结形式。
2 、凝结换热的分类
根据凝结液与壁面浸润能力不同分两种
(1)膜状凝结
定义:凝结液体能很好地湿润壁面,并 能在壁面上均匀铺展成膜的凝结形式, 称膜状凝结。 特点:壁面上有一层液膜,凝结放出的 相变热(潜热)须穿过液膜才能传到冷 却壁面上, 此时液膜成为主要的换热热 阻
0
边界条件:y 0时, u 0, t tw
y 时, du 0,
dy
t ts
求解上面方程可得:
(1) 液膜厚度
定性温度:
tm
ts tw 2
注意:r 按 ts 确定
(2) 局部表面传热系数 整个竖壁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定性温度:tm
ts
tw 2
注意:r 按 ts 确定
(3) 修正:实验表明,由于液膜表面波动,凝结 换热得到强化,因此,实验值比上述得理论值高 20%左右
(2)饱和沸腾 定义:液体主体温度达到饱和温度 ,壁面温度 高 于饱和温度所发生的沸腾称为饱和沸腾。 特点 : 随着壁面过热度的增高,出现 4 个换热规 律全然不同的区域。
(3)过冷沸腾 指液体主体温度低于相应压力下饱和温度,壁
面温度大于该饱和温度所发生的沸腾换热,称过冷 沸腾。
(4)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
g
tw ts
(2)珠状凝结
定义:凝结液体不能很好地湿润壁 面,凝结液体在壁面上形成一个个 小液珠的凝结形式,称珠状凝结。
tw ts
g
特点:凝结放出的潜热不须穿过液膜的阻力即 可传到冷却壁面上。
所以,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珠状凝结的表面传 热系数定大于膜状凝结的传热系数。
§ 6-2 膜状凝结分析解及关联式
dp 0 dx
u
x
v y
0
l (u
u x
v
u y
)
dp dx
l g
l
2u y 2
u
t x
v
t y
al
2t y 2
考虑假定(5) 膜内温度线性分布,即热量转 移只有导热
u t v t 0 x y
只有u 和 t 两个未知量,于是,上面得方程组 化简为:
l g
l
2u y 2
0
al
2t y 2
凝结与沸腾换热原理
1 、重点内容: ① 凝结与沸腾换热机理及其特点; ② 膜状凝结换热分析解及实验关联式; ③ 大容器饱和核态沸腾及临界热流密度。 2 、掌握内容: 掌握影响凝结与沸腾换热的因素。
3 、了解内容: ①了解强化凝结与沸腾换热的措施及发展
现状、动态。 ②蒸汽遇冷凝结,液体受热沸腾属对流换
1、纯净蒸汽层流膜状凝结分析解
假定:1)常物性;2)蒸气静止;3)液膜的惯性 力忽略;4)气液界面上无温差,即液膜温度等于 饱和温度;5)膜内温度线性分布,即热量转移只 有导热;6)液膜的过冷度忽略; 7)忽略蒸汽密 度;8)液膜表面平整无波动
根据以上 9 个假设从边界层微分方程组推出努 塞尔的简化方程组,从而保持对流换热理论的 统一性。同样的,凝结液膜的流动和换热符合 边界层的薄层性质。
沸腾换热也是对流换热的一种,因此,牛 顿冷却公式仍然适用,即
q h(tw ts ) ht
但对于沸腾换热的h却又许多不同的计算公式
1 大容器饱和核态沸腾
影响核态沸腾的因素主要是过热度和汽化核 心数,而汽化核心数受表面材料、表面状况、压 力等因素的支配,所以沸腾换热的情况液比较复 杂,导致了个计算公式分歧较大。目前存在两种 计算是: ( 1 )针对一种液体的计算公式; ( 2 )广泛适用于各种液体的计算式;
de 为该截面处液膜层的当量直径。
有波动层流
Rec 1600
湍流
如图
由热平衡 所以 对水平管,用 代替上式中的 即可。 并且横管一般都处于层流状态
3 湍流膜状凝结换热
实验证明: ( 1 )膜层雷诺数 Re=1600 时,液膜由层流
转变为紊流 ; ( 2 )横管均在层流范围内,因为管径较小。
特征 :对于紊流液膜,热量的传递:( 1 )靠近壁 面极薄的层流底层依靠导热方式传递热量;( 2 ) 层流底层以外的紊流层以紊流传递的热量为主。因 此,紊流液膜换热远大于层流液膜换热。
几点说明:
(1)上述热流密度的峰值qmax 有重大意义,称为 临界热流密度,亦称烧毁点。一般用核态沸腾 转折点DNB作为监视接近qmax的警戒。这一 点对热流密度可控和温度可控的两种情况都非 常重要。
(2)对稳定膜态沸腾,因为热量必须穿过的是热 阻较大的汽膜,所以换热系数比凝结小得多。
2 汽化核心的分析
2 Ts rv (tw
ts
)
式中: — 表面张力,N/m;r — 汽化潜热,J/kg v — 蒸汽密度,kg/m3;tw — 壁面温度,C ts — 对应压力下的饱和温度, C
可见, (tw – ts ) , Rmin 同一加热面上,称为汽化核心 的凹穴数量增加 汽化核心数增加 换热增强
§6-5 沸腾换热计算式
表征了大容器饱和沸腾的全部过程,共包括4个 换热规律不同的阶段:自然对流、核态沸腾、过渡 沸腾和稳定膜态沸腾,如图所示:
qmax qmin
如图 6-11 所示,横坐标为壁面过热度(对数坐 标);纵坐标为热流密度(算术密度)。 从曲线变化规律可知:随壁面过热度的增大,区 段Ⅰ、Ⅱ、Ⅲ、Ⅳ将整个曲线分成四个特定的换 热过程,其特性如下:
(1) 汽泡的成长过程
实验表明,通常情况下,沸腾时汽泡只发生在加 热面的某些点,而不是整个加热面上,这些产生 气泡的点被称为汽化核心,较普遍的看法认为, 壁面上的凹穴和裂缝易残留气体,是最好的汽化 核心,如图所示。
(2) 汽泡的存在条件
汽泡半径R必须满足下列条件才能存活(克拉贝龙
方程)
R
Rmin
以竖壁的膜状凝结为例: x 坐标为重力方向,如 图所示。
在稳态情况下,凝结液膜流动的微分方程组为 :
u
x
v y
0
l (u
u x
v
u ) y
dp dx
l g
l
2u y 2
u
t x
v
t y
al
2t y 2
下脚标 l 表示液相
考虑假定(3)液膜的惯性力忽略
l
(u
u x
v
u y
)
0பைடு நூலகம்
考虑假定(7)忽略蒸汽密度
1. 不凝结气体 不凝结气体增加了传递过程的阻力,同时使饱和温度下 降,减小了凝结的驱动力
2. 蒸气流速 流速较高时,蒸气流对液膜表面产生模型的粘滞应力。 如果蒸气流动与液膜向下的流动同向时,使液膜拉薄, 增大;反之使 减小。
3. 过热蒸气 要考虑过热蒸气与饱和液的焓差。
4. 液膜过冷度及温度分布的非线性 如果考虑过冷度及温度分布的实际情况,要用下式代替
计算方法:对于竖壁湍流膜状换热,沿整个 壁面上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式中:hl为层流段的传热系数;ht为湍流段的传热系数; xc为层流转变为湍流时转折点的高度 l为竖壁的总高度
利用上面思想,整理的实验关联式:
式中:
。除
计算外,其余物理量的定性温度均为
用壁温
§6-3 影响膜状凝结的因素
工程实际中所发生的膜状凝结过程往往比较复杂,受各种 因素的影响。
热。其特点是:伴随有相变的对流换热。 ③工程中广泛应用的是:冷凝器及蒸发器、
再沸器、水冷壁等。
§6-1 凝结换热现象 凝结换热实例
•锅炉中的水冷壁 •寒冷冬天窗户上的冰花 •许多其他的工业应用过程
凝结换热的关键点
• 凝结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发生,膜状凝结和珠 状凝结
• 冷凝物相当于增加了热量进一步传递的热阻 • 层流和湍流膜状凝结换热的实验关联式 • 影响膜状凝结换热的因素 • 会分析竖壁和横管的换热过程,及Nusselt膜
沸腾换热分类: 1 )大容器沸腾(池内沸腾) ; 2 )强制对流沸腾(管内沸腾)
上述每种又分为过冷沸腾和饱和沸腾。
产生沸腾的条件: 理论分析与实验证明,产生沸腾的条件: 1)液体必须过热; 2)要有汽化核心
1 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
(1)大容器沸腾 定义:指加热壁面沉浸在具有自由表面的液体中 所发生的沸腾称为大容器沸腾。 特点:产生的气泡能自由浮升,穿过液体自由面 进入容器空间。
7. 凝结表面的几何形状
• 强化凝结换热的原则是尽量减薄粘滞在换热表面 上的液膜的厚度。
• 可用各种带有尖峰的表面使在其上冷凝的液膜拉 薄,或者使已凝结的液体尽快从换热表面上排泄 掉。
§6-4 沸腾换热现象
沸腾的定义:沸腾指液体吸热后在其内部产生汽泡 的汽化过程称为沸腾。
沸腾的特点 1 )液体汽化吸收大量的汽化潜热; 2 )由于汽泡形成和脱离时带走热量,使加热表 面不断受到冷流体的冲刷和强烈的扰动,所以沸 腾换热强度远大于无相变的换热。
h
Cq 0.67 M
0.5 r
prm
( lg
pr
) 0.55
C 90W 0.33 /(m0.66 ·K )
m 0.12 0.2lg Rp m
其中:M为r 液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为P对r 比压力(液体压力与该流体的临界压力之
比);
为R表p 面平均粗糙度,(对一般工业用管材表面, 为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