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教育的泛化.doc
(名词解释 4分) 泛化
(名词解释4分) 泛化一、泛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泛化,是指在训练模型或学习过程中,机器或算法能够在面对新的、未见过的数据时,仍然能够表现出较好的性能。
换句话说,泛化能力是衡量一个模型或算法质量的关键指标,它强调了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适应性。
二、泛化的类型与表现泛化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欠拟合和过拟合。
欠拟合是指模型在训练数据上表现不佳,无法充分拟合训练数据;过拟合则是模型在训练数据上表现优秀,但在新数据上表现较差。
通常,我们希望通过训练和优化模型,使其在过拟合和欠拟合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实现较好的泛化能力。
三、如何提高泛化能力1.数据集的拓展:增加训练数据的多样性,提高数据集的丰富程度,有助于模型在学习过程中捕捉到更多的一般特征,从而提高泛化能力。
2.模型结构的调整:通过改变模型的层数、神经元数量、激活函数等参数,寻找一个更适合解决当前问题的模型结构,以提高泛化能力。
3.正则化方法:在损失函数中加入正则化项,如L1、L2正则化,可以约束模型的复杂度,降低过拟合的风险。
4.dropout技巧:在训练过程中随机“关闭”一些神经元,可以增加模型的泛化能力。
5.交叉验证:将训练数据分成多个子集,每次使用其中一个子集作为验证集,循环进行训练和验证,可以评估模型在不同数据集上的表现,有助于找到模型的最佳参数。
四、泛化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局限泛化能力强的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数据环境。
然而,提高泛化能力往往以降低模型性能为代价,如何在保证泛化能力的同时提高模型性能,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五、总结与展望综上所述,泛化能力是衡量模型质量的关键指标,通过数据集拓展、模型结构调整、正则化方法、dropout技巧和交叉验证等方法,可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不断优化模型,以实现在新数据上的良好表现。
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OLOGY I NFORM TI ON 2008NO .07SC I ENCE &TECH NO LOG Y I NFOR M A TI O N 科教平台随着素质教育这一时髦的词汇被引入教育以来,在各种教育研究的论述中如果没有素质一词的使用似乎成了一种落后的观念。
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在近几年的职业教育的研究中,素质一词的使用频率也在不断地攀高,刚引入且得到推广的“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和CBE 等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无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无不对学生开出了庞大的、系列化的教育内容清单,一种我们自己都无法描述、解释不清的理想化的教育目标追求在教育界快速地膨胀起来。
职业教育似乎对这一问题更为显著,无论中职还是高职,所提出的教育目标所涉及的知识范畴和能力要求,可能是一个人一生所要追求的目标与境界。
职业教育追求教育内容远离具体的岗位知识和能力的这种泛化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还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呢?这不仅涉及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涉及到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问题。
1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之所以提出职业教育的类型,或者说职业教育的概念,是因为职业教育应与职业紧密相关,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应该是理所当然的目标,而且职业能力中的职业是具有某特定范围的,它应直接对应于社会生产(广义的生产)相关的岗位或某类岗位。
因为不存在没有岗位的职业,培养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在。
职业能力不仅存在于我们目前所认为的职业教育之中,也存在于任何的专业教育之中,包括我们所说的普通高等教育。
关于职业教育的本质问题,笔者已在相关文章中作了探讨,并提出了职业教育的标志:完成初始职业化,在这里不再过多地赘述。
既然是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过程中,就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至少是在模拟的职业情境中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进行整合并内化为某职业的具体岗位能力。
职业教育的异化与消解
职业教育的异化与消解[摘要]“应事教育”是笔者提出的一个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概念,是职业教育中存在的脱离学生职业兴趣和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片面追求高就业率、片面追求高技能、片面追求专业化、片面追求教育的社会价值的一种不良价值倾向和行为偏差,是走向异化的职业教育。
消解“应事教育”的异化,出路在于回归教育本真,让劳动指向美好生活:一是以培养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公民为目标,进行目标重设;二是坚持“双重导向”,即就业导向和职业志趣导向;三是重视加强职业人文教育。
[关键词]职业教育应事教育异化消解职业教育热同样需要必要的冷思考。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但是,繁荣背后也孕育着深刻的危机。
因此,不能忘记居安思危,同时也不能忘记居危思变。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一种异己的力量——“应事教育”倾向正在职业教育内部孕育,并且通过不同形式以不同程度表现出来,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造成威胁,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
一、“应事教育”的表现“应事教育”是笔者提出的一个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概念,是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一种不良价值倾向和行为偏差,是走向异化的职业教育,主要是指职业教育脱离学生职业兴趣和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片面追求高就业率,片面追求高技能,片面追求专业化,片面追求教育的社会价值的现象。
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把职业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训练”是当下教育的流行病,传统的“应试教育”把学生的学习当成训练,而职业院校也同样把职业教育变成了一种训练——职业培训。
一方面,职业教育的目标被规定为培养“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
当前,不少职业院校都热衷于开展针对具体就业去向的“订单式培养”,并且异化为岗位要求做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出现教师“死教”、学生“死学”的现象。
以生产物的方式去培养人,这种单一的教育目的无疑会限制人的多种可能性。
另一方面,坚持驯服工具论。
论职业教育思想
论职业教育思想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形成的较早的思想,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教育实践活动中,他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早期主要的倡导者,他曾与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共创过中华职业教育社,并对职业教育进行过积极认真的探索和深刻的理论研究,人们称其教育思想是“新”的,是“活”的,也是“全”的。
他的这些职业教育思想,对于我国今天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一、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是完整的理论体系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把职业教育思想纳入“生活教育”理论,提出职业教育不仅是“应济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是以“生利为主义”的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具有一技之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真正的素质教育。
(一)职业教育的界定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他首先对职业教育进行了界定。
他认为,职业教育既不能泛化,也不能狭隘地理解。
“惟其不明乎此,故广之而训作生活,或狭之而训作衣食;训至彼一是非,此一是非,议论纷纭,莫衷一是。
”只有知道职业教育是什么,知道怎样去进行职业教育。
准确地把握职业教育的内涵是职业教育实践的前提。
职业教育既不能从泛化的生活主义去理解,因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
”“人之生活四,职业其一;人之教育四,职业教育其一。
故生活为全体,职业为部分;教育为全体,职业为部分。
”也不能从狭隘的衣食主义去理解,因为衣食主义有之不适于职业教育。
“是故衣食主义为众弊之渊菽,欲职业教育之有利无弊,非革除衣食主义不为功。
”接着他指出,“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
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
生利有三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是。
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
”“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中高本教育体系贯通实践机制研究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中高本教育体系贯通实践机制研究作者:陆颢刘天鹏邓宏宝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4年第05期摘要:中高职教学如何有效衔接,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长期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难题。
完善中高本职业教育教学衔接实践机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教学层次“孤岛化”、教学内容不对卯、教学质量爬坡慢和职教高考困境多等因素,严重掣肘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建设。
自组织方法论为我们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思维路向。
中高职纵向贯通的教学体系,是由中高本三个教学子系统构成的母系统,其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结构形态纵横交错,问题纷繁复杂。
教学组织系统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教学过程的协同性和职教高考的类型性,是中高职教学系统建设的充分必要条件。
中高本教学纵向贯通、有机衔接、链式发展,是一个“自组织”与“他(被)组织”辩证统一、从“混沌”向“有序”的持续演化过程,须以社会建构观为引领,构建教学系统演进的实践机制:以培养规格目标衔接为纽带,畅通教学组织运行机制;以技术技能生成规律为依循,优化教学内容传导机制;以深化“三教”改革为动力,构建教学过程协同机制;以适合性教育为准绳,完善职教高考运行机制。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自组织方法论;实践机制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5.081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后中高职贯通起步,经20世纪90年代末高职教育规模化发展,到2015年开始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再到2019年开始职业本科试点,我国中高本职业教育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建成。
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标志,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国开电大比较初等教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国开电大比较初等教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比较初等教育》简述比较教育的特点(见教材P4)第一,比较教育以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同时辅以其他方法。
第二,比较教育的研究以当代教育问题为中心。
第三,比较教育的研究具有国际性和跨国性。
第四,比较教育以整个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为研究对象。
简述比较教育的使命和任务(见教材P9,答题时适当展开)比较教育的三大使命是:科学的使命、人文的使命和决策的使命。
五大任务是:(1)了解别国的教育(2)认识本国的教育(3)认识教育的规律(4)推动教育改革(5)增进国际理解与合作学习比较教育有什么意义(见教材P37)增长教育知识(2)学习别国经验(3)形成教育观念比较教育蓬勃发展时期表现出哪些特点?(见教材P28)研究规模迅速扩大,地方和国际性比较教育团体涌现,研究成果影响巨大,研究方法多种多样。
“比较教育”至今经历了那些发展阶段?(见教材P13,答题时适当展开)(1)比较教育的“史前期”。
(2)比较教育领域的创建时期。
(3)比较教育的学科建制时期。
(4)比较教育的蓬勃发展时期。
(5)教育的泛化发展时期。
第3、4章1. 简述美国全国教育学会对小学教育目的的概括(见教材P97)(1)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2)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3)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4)发展儿童有效地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5)发展儿童民主的生活价值;(6)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能力。
2. 简述英国幼儿学校的教育目标(见教材P105)英国幼儿学校的教育目标为①锻炼幼儿的体格。
②培养良好的习惯。
③发展幼儿的个性。
④训练幼儿说话和听话的能力。
⑤提供活动和游戏的机会,认识较多的事物,以增进其生活知能。
简述英国小学教育目标(见教材P105)英国小学教育目标为①发展儿童身心健康。
②陶冶儿童优良行为。
③增进儿童对环境的认识与兴趣。
④培养儿童正确的观察能力。
⑤指导儿童正当的课余治动。
如何理解高等职业教育
如何理解⾼等职业教育相信⼤家⼀定都听说过⾼等职业教育吧,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等专科教育、⾼等职业教育和成⼈⾼等教育(以下简称⾼职教育),是教育发展中的⼀个类型。
店铺的⼩编为⼤家整理了⼀些有关⾼等职业教育的相关资料和信息,⼀起来看看吧。
⾼等职业教育⾼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等专科教育、⾼等职业教育和成⼈⾼等教育(以下简称⾼职教育),是教育发展中的⼀个类型,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才的使命;同时,⾼等职业教育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教育。
简介⾼等职业教育与学科型普通⾼等教育作为现代⾼等教育体系中最主要的两种类型,由于在⼈才培养的模式、⼿段、途径、⽅法以及⽬的等诸多⽅⾯存在的巨⼤差异,使其⼆者各⾃扮演着不同的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亦对受教育者未来的⼈⽣发展产⽣着不同的影响。
但是,从客观上说,以技能培训和技术应⽤为代表的⾼等职业教育与以⽂化学习和理论研究为代表的学科型普通⾼等教育,应该仅仅是教育类型上的区别,⽽不应存在⾼低贵贱之分。
从国际上看,其他国家其实是很少会使⽤”⾼等职业教育“这⼀名词的,即使有也与我们所理解的内涵不尽⼀致。
例如俄罗斯将“职业教育”泛化地理解为除基础教育外的⼀切专业教育,这样他们的“⾼等职业教育”就将所有的⾼等教育均包括在内,⽽并⾮我们所指的与普通⾼等教育相对的那部分教育;更多的国家则狭义地将“职业教育”理解为是专指培养技术⼯⼈类⼈才的特定教育类型,即培养那些不需太多理论知识⽽主要依靠动作技能和经验技艺在⽣产、服务第⼀线从事现场⼯作的直接操作者的那部分教育(包括培训),并不进⼊⾼等教育领域,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等职业教育”。
标准“⾼等职业教育”是“⾼等”与“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复合。
复合的结果导致三种理解:第⼀种将它归⼊“⾼等教育”范畴,认为⾼等职业教育是⾼等教育中具有较强职业性和应⽤性的⼀种特定的教育;第⼆种认为它只是“职业教育”范畴中处于⾼层次的那⼀部分,并不属于⾼等教育,从⽽将“⾼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视为两个并列的、互不交迭的教育范畴;第三种则把它泛化地理解为,凡是培养处于较⾼层次的职业技术⼈才(不管其属何种系列)的教育都属于⾼等职业教育,如把培养技术⼯⼈系列⼈才中的⾼级技⼯教育也看作是⾼等职业教育,从⽽将“⾼等”与“⾼级”等同起来。
教育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6篇).doc
教育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6篇)教育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6篇)教育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6篇)对进入大学学习的学子来说,给自己一个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那么教育学专业的大学生一般有哪些职业生涯规划呢,本文小编整理了多篇关于教育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
1、一、自我分析1.人格测试通过进行人格测试发现,我是属于表演者型,这类人对人和新的经历都感兴趣,善于观察,看重眼前事物你更多地从做事的过程中学到东西,而不是研究或读书。
相信自己五感所感触到的信息,喜欢有形的东西,能够看到并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是现实的观察者,并具有运用常识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热爱生活,适应性强且随遇而安,爱热闹,爱玩耍,热情、友好,表现欲强烈,有魅力和说服力;喜欢意料之外的事情并给他人带来快乐和惊喜;我的饱满情绪和热情能够吸引别人,灵活、随和,很好相处。
通常很少事先做什么计划,自信能够遇事随机应变,当机立断。
讨厌框框,讨厌老一套,总能设法避开这些东西。
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经常扮演和事佬的角色,圆滑得体,富有同情心,愿意以实际的方式帮助他人,通常可以让别人接受自己的建议,不喜欢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别人,是非常好的交谈者,天生受人欢迎。
可能的盲点:对各种事情都好奇,以致于总是分心,工作受到干扰。
做事容易拖拉,难以约束自己,显得不是那么尽职尽责。
建议集中注意力,平衡工作和生活,努力把工作放在首位,借鉴一些成功的或已为人所接受的安排工作和控制时间的方法。
因为积极活跃的个性,总是忙碌于具体的事务中,并无暇去制订计划,致使面临应急和变化时你会不知所措,你应该未雨绸缪,学会计划和预测事物的发展变化。
经常忽视理论思考和逻辑分析,做决定时习惯于相信自己的感觉,或凭一时兴趣、冲动,有时不考虑结果。
对朋友的评价很高,并只看到他们积极的一面。
需要更进一步考虑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并学会拒绝。
2.动力测试通过测试,发现我的成功愿望指数为成功愿望:90.4 %,影响愿望指数为95.3 % ,挫折承受指数为75.6 % ,人际交往指数为98 %。
职业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职业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作者:史文生来源:《河南教育·职成教》2019年第02期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系统的首要任务。
那么,在此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应该怎么做?一、职业教育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到“九个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批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同样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过程。
作为一种教育活动,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人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为人们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打基础;职业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是学生。
以教育的视角来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样的,只是培养目标略有差异。
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上一级学校教育输送人才,主要是对人进行文化知识培养,基本素质培养的功能更为显性;而职业教育培养的人,由于可以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其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更为显性,而培养人的本质相对成为隐性。
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2009年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这也阐明了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
可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第一要务是培养人才,是促进人的心智、能力发展的社会活动。
因而,职业教育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理念。
二、职业教育更需要落实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作出的重要批示中指出:“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
”在工作中,我们提出“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就是抓民生”等理念,使得职业教育的功能泛化,这固然突显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地位,以便更多地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泛化与职业身份界定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泛化与职业身份界定陈华【摘要】社会舆论和高校自身对高校师德的评价出现了一种“泛化”倾向。
社会舆论把许多高校里出现的、无论是不是教师职业群体身上发生的道德和非道德现象,都归结为“师德”问题。
高校的研究者和管理者则倾向于把对高校教师的普遍的、一般的职业道德要求,运用到所有的高校教师个体身上。
高校师德泛化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这一社会组织的复杂性和高校教师职业身份的模糊。
%There is a "generalization" tendency to understand university faculty professional ethics, nowadays, both in public opinion and also in universities itself. Public opinion tends to count many events occurring in universities as ethics phenomena, whether o【期刊名称】《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1)004【总页数】4页(P31-34)【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职业身份【作者】陈华【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思政部,广东广州5103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51.6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舆论和高等院校本身都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
但是,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高等院校自身,目前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给出的评价都不高,负面的看法比较多,一个重要原因是对高校师德的理解出现“泛化”现象。
泛化的概念源于心理学,是指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他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
把许多高校里出现的、无论是不是教师职业群体身上发生的道德和非道德现象,都归结为“师德”问题,这就是对师德认识的一种“泛化”。
高校师德的泛化不利于师德建设,也不利于高校教师队伍和高等教育本身的建设与发展。
高职教育的学科建设
高职教育的学科建设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学科建设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高职教育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升学科建设的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高职教育学科建设的必要性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学科建设是高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结构升级和科技进步的推动,社会对各类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通过学科建设,可以培养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的高职毕业生,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2.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是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学科建设可以确保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3.推动学术研究发展:高职教育学科建设不仅仅意味着培养实践能力,也应该注重学术研究的发展。
通过培养一批懂业务的高水平学术研究人员,促进高职院校的学术研究水平提升,为行业技术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高职教育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1.学科结构不合理:当前高职教育学科结构普遍存在着注重“宽口径、浅水域”而忽视“窄口径、深水域”的问题。
一些热门专业趋于泛化,而传统领域或边缘学科的建设面临困境。
需要优化学科结构,既注重短期创新发展,也注重长远的学科布局。
2.教育资源不均衡:由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不平衡,学科建设的资源优势也存在明显差异。
一些院校在学科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较弱,设备设施有限。
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扶持,加大对基础薄弱的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提升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
3.与产业需求脱节:学科建设应紧密结合产业需求。
一些学科体系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教学内容和方法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
应加强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学科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三、提升高职教育学科建设的措施1.加大投入力度: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高职教育学科建设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高校加大投入,提高师资力量和设备设施水平。
论职业教育学学科性质与定位
2008年第6期第23卷总第205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J I A N G SUT E A C H E R S U N I V E R S nY O F T E C H N O L oG YN o.6。
2008V01.23G e ne r al N o.205论职业教育学学科性质与定位罗匡-,张勖2,李或宏2,饶异伦1(1-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8;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摘要:职业教育学学科性质定位的不准确直接影响其学科的独立性,虽然目前在该方面进行的研究比较多,但是缺少原创性观点。
因此,从职业教育学学科的内在逻辑、发展需求出发,分析职业教育学理论特质,及其与生俱来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进一步提出该学科定位的走向,即从交叉学科到交融范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学科性质定位;交叉学科;交融范式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401(2008)06—0005一03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尽管从1988年才开始招收第一批研究生,截止2006年有48个职业教育学学术研究基地,【”但学界对于职业教育学学科性质和定位的讨论一直此起彼伏,说明该学科的定位仍需要进一步讨论和明确。
一、学科、专业概念的鉴定及其关系学科指一定领域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它随着知识的发展逐渐演化,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和自己独特的逻辑发展规律。
专业是社会分工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某些时期,被等同于二级或三级学科。
在教育领域中,学科和专业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从大学的角度看,学科是专业的基础和依托,为学科研究人才的培养而设立;从社会的角度看,专业是为某种社会职业而设置的培训,是学科不断扩展的新兴领域。
由于职业教育学学科本身尚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因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职业教育学学科与职业教育学专业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交叉,甚至重合的。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加强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要求,对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大部分高职院校提高了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劳动教育观念的边缘化、缺少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鉴于此,高职院校需要掌握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研发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完善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
标签: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问题对策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使劳动教育被明确纳入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中。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颁布,使劳动教育的推进有了硬指标。
目前,各高职院校对于劳动教育也愈加重视,但是从整体来看,劳动教育仍然处于“弱化”的状态。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劳动教育观念的边缘化要想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我们首先要对劳动教育这一概念有科学的认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青年一代进行劳动教育是学校的重要任务。
”劳动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劳动教育。
“当前在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開展中,各高校虽然都有内容涉及,但对于劳动教育工作开展的顶层设计、具体规划、经费投入、激励考核等方面的体制机制还不系统完善,总的来看,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表现出文件学习有余、具体行动不足的现状。
”一方面,师生没有看到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对于劳动教育的立德、增智、健体、育美、促创等教育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片面地认为劳动是学习的负担,是浪费时间,会耽误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而排斥劳动。
另一方面,在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中,不少师生仍然把劳动教育等同于参加一些动手操作、学校卫生清扫等体力劳动。
(二)缺少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人们往往“泛化”地去认识劳动教育,使得它被理解为是专业教育的附属内容之一,认为专业课程即劳动教育课程,没有为劳动教育设置一门单独的理论课程或实践课程。
数字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伦理风险及教育应对
第1期2024年1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1Jan 2024[收稿日期]2023-10-30[基金项目]毕节市科协2023年重大科普、学术研究项目“数字赋能毕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BSKX—23006);2023年校级课题“数字化转型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融合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3B12)。
[作者简介]王露(1988-),女,江西南昌人,硕士,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教师教育。
数字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伦理风险及教育应对王 露(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毕节 551700) [摘 要]数字化时代考察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伦理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数字技术跨行业共融、数字资源跨地区共享、数字沟通跨时空互动、数字意识跨专业融合等时代表征,其蕴含着深刻的伦理自省、伦理互动、伦理坚守、伦理复归等多重伦理意蕴。
教师专业发展存在自主意识消弭、具身劳动异化、自我空间遮蔽等微观层面自我关怀困境;中观层面存在个体边界坍塌、人际关系阻隔等他者关怀困境;外观层面遭遇教育泛化、数字扩张、数字更迭等问题;宏观层面面临多元价值的冲突与规制,数字转化的规约与限度等阻碍。
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伦理风险,提出如下应对策略:教育愿景擘画,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数字技术运用,助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数字价值澄清,唤醒教师专业伦理责任;数字算法监管,呼唤教师专业伦理复归。
[关键词]数字时代;教师专业发展;伦理风险;教师专业伦理;数字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1-0094-07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24 01 0152023年2月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同志作了《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的主旨演讲。
职业教育行业背景的发展与重构.doc
职业教育行业背景的发展与重构作者:吴进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3期[摘要]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开始进入其行业背景的重构期。
由于院校众多,制度体制尚不完善,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行业背景还相对模糊,并呈现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失效”、社会转型期“市场失灵”、职业教育自身存在“泛化现象”、管理体制上的“两难境地”等特征。
为此,需要构建职业教育新的行业背景,整合院校布局,推进体制创新,加强监督管理。
[关键词]职业教育行业背景重构[作者简介]吴进(1961- ),男,江苏泰州人,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江苏南京210036)[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013-0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就职业教育做了如下描述:“对所学学科中的理论性、一般性和科学性原理不太侧重,花时不多,而侧重它们在个别职业中的实际应用。
”这里所说的个别职业,应该是特指职业教育某特定专业的行业背景。
本文将从行业背景的概述入手,通过对目前职业教育行业背景现状和特点的分析,探讨职业教育行业背景的重构问题。
一、职业教育的行业背景概述职业教育行业背景的一般概念是:如果职业院校与行业之间存在着“双向”而非单向的联系,且互为服务对象,我们称这所院校具备了行业背景。
这里所说的“双向”是指不仅学校按照市场要求培养行业所需的职业人才,而且行业对于院校教育有着刚性的指导、制约职能,并承担着相应的支持、服务义务。
据此,我们不难得出,所谓职业教育的行业背景大概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行业办学,即由行业投资举办职业教育,学校亦由行业主管部门管理;二是行业或若干企业为院校董事会的成员单位,董事会享有学校重大事宜的决策权;三是学校为某一产业集团的成员单位,是产学研合作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四是学校举办有较大规模及综合经济实力的企业,且这类企业本身能够吸纳大量的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人才消化能力;五是院校与企业之间有“一对多”的协议式的联合办学模式等。
论教师职业发展的历史形态
论教师职业发展的历史形态张湘洛(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洛阳471022)摘 要:教师职业是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职业,既是古代社会分工的产物,又是现代专业化发展的体现。
教师职业从远古时代融于生产劳动的非专业化的原始形态,演变为从事古代学校教育的泛专业化形态,最后走向近现代社会教育的专业化形态,教师职业形态的提升,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
教师职业的发展是与社会外部和教育内部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现代教师职业是一种具有较高行业标准的专业,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这是现代教师职业的基本性质。
关键词:教师职业;原始形态;泛专业化;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 625.1,G 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70(2005)04-0157-02收稿日期:2005-05-18作者简介:张湘洛(1965-),男,湖南浏阳人,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教授。
职业是社会分工带来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教师职业是人类文明社会初期出现的少数几个职业之一,它的职业性是伴随着学校的产生、发展而增强的。
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传承者和创造者,教师职业受到社会历史和经济文化变迁的影响。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教师职业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形态。
一、教师职业的原始形态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
教育的三个要素)))教师、学生和知识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构成人类的培养活动。
无论教育多么原始简单,离开这三个要素,就不可能构成教育。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天然地与教育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教师职业是随着教育的演变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教育活动是在生产活动中进行的,由全体劳动者参加。
家庭中的父母兄长、氏族部落的首领、长老,均肩负着将生产和生活经验传递给新生一代的责任,通过原始的口耳相传的教育方式,新一代将老一代积累的文化予以继承并发扬光大。
在这一阶段,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长者为师、师长合一,教养融合、养老与育幼有机结合。
论高职教育“工具异化”倾向的现状和预防对策——基于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的视角
关键词: 高职教育 ; 工具异化 ; 工学结合; 人 才培养 ; 人 文教 育
中图分 类号 : G 7 1 0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7 8 3 6 ( 2 0 1 3 ) 0 5— 0 0 2 8— 0 4
而忽略了人 的全 面、 和谐 和可持 续发 展 , 忽 略了高 职生作 为 “ 社会人 ” 的品德锤炼 、 修养 提 升 、 人 格完 善和社 会责任 感的
收稿 日期 : 2 0 1 2— 0 9一l 7
简单地 “ 异化” 为类似劳 动工具 的生产 。这 就严 重地 背离 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基金项 目: 2 0 1 1 年漳州职业技术学 院科研计划资助项 目课题《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 的高职 教育 “ 工具异化 ” 预防机制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 7 8 3 6 . 2 0 1 3 . 0 5 . 0 1 2
论高 职教育 “ 工具 异化 " 倾 向的现状 和 预 防对策
基 于高 职工 学结合人才培养发展模 式的视角
徐 旭 珊 .
( 漳州职业技术学 院 公共教学部 , 福建 漳州 3 6 3 0 0 0 )
的理解和实际操作 上却 过 于片面 和极 端 , “ 以就业为 导 向” 被狭隘地泛化为 “ 以就 业为 本 ” 。在这 种思想 的指 导下 , 高 职 院校要尽可能在短 时间 内提高学生 对专业技 术的 掌握和
应用能力 , 以应 对社 会对 就业者 提出 的岗位能 力要求 , 因而
论职业教育学生的“习得性无助”的分析及应对策略
论职业教育学生的“习得性无助”的分析及应对策略海南省第二卫生学校柯杰【内容摘要】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在经历挫折与失败后,面临问题时所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在人群中,不同层面的人或人的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习得性无助”的心灵偏差现象,职业学校中的学生表现的比较集中和典型,所以,我们选择这一课题,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研究,能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更多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阐述了职业教育中部分职校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家庭、学校以及个人因素,并指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心理学心理分析成就动机应对策略一、概述“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实验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大部分学者认为“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二、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及消极心理(一)习得性无助的表现习得性无助感会使个体认为自己失败的可能性大,成功的可能性小,认为未来的一切都是不可控的,成功是由外界的、偶然的因素决定,而非由自己的努力决定。
习得性无助感不仅会削弱个体的成就动机,使其变得消极被动、不思进取,还会降低个体的自尊水平,使之形成消极的自我体验,对自己持负面的评价。
这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对个体当前的学习以及一生的发展都将有着极大的危害性。
(二)消极的心理特征:一个人消极地面对生活情况,经常没有意志力去战胜困境,而且相当依赖别人的意见和帮助。
当人类得到习得无助感时,他们通常会从三个角度来处理问题:1.个体。
他们也许会将自己投射到问题上,换句话说,倾向于针对问题来内化自己。
2.泛化。
他们也许会认为问题影响了生活中每个层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内容提要】职业教育泛化是指职业教育远离具体的职业岗位(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走向专业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泛化是学校职业教育的一种无奈选择,是社会经济对教育制约的一种表现形式。
但职业教育的泛化并非都是有害的,它可以使更多的适龄人口得到专业教育。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加快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接环节建设,如发展独立的培训机构、发展规范的学徒制等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不仅是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弱势群体职业教育的需要。
【摘要题】理论经纬【关键词】职业教育/泛化/职业教育延伸/培训/学徒制随着素质教育这一时髦的词汇被引入教育以来,在各种教育研究的论述中如果没有素质一词的使用似乎成了一种落后的观念。
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在近几年的职业教育的研究中,素质一词的使用频率也在不断地攀高,刚引入且得到推广的“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和CBE等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无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无不对学生开出了庞大的、系列化的教育内容清单,一种我们自己都无法描述、解释不清的理想化的教育目标追求在教育界快速地膨胀起来。
职业教育似乎对这一问题更为显著,无论中职还是高职,所提出的教育目标所涉及的知识范畴和能力要求,可能是一个人一生所要追求的目标与境界。
然而无论是高职还是中职教育,学生的学习时间毕竟只有短短的三年,这既有时间的约束,还有正规学校教育成本的约束,在三年之中我们要培养一个理论知识上似乎可以赶上专科或普高,在实践能力上可以达到高级工或中级工所需要的能力在现实中却是天方夜谭,通识教育已走到了职业教育的前列。
这种理想化的追求实际上把职业教育进到了泛化,之所以称为泛化,是因为任何专业教育实质上都是职业教育,好像这样的教学目标追求可以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强的能力,能够更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而现实的实际却是学生就业难,企业更不满意。
职业教育追求教育内容远离具体的岗位知识和能力的这种泛化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还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呢?这不仅涉及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涉及到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问题。
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之所以提出职业教育的类型,或者说职业教育的概念,是因为职业教育应与职业紧密相关,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应该是理所当然的目标,而且职业能力中的职业是具有某特定范围的,它应直接对应于社会生产(广义的生产)相关的岗位或某类岗位。
因为不存在没有岗位的职业,培养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在。
职业能力不仅存在于我们目前所认为的职业教育之中,也存在于任何的专业教育之中,包括我们所说的普通高等教育。
关于职业教育的本质问题,笔者已在相关文章中作了探讨,并提出了职业教育的标志:完成初始职业化,在这里不再过多地赘述。
既然是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过程中,就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至少是在模拟的职业情境中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进行整合并内化为某职业的具体岗位能力。
但是职业教育的泛化,使职业教育本应追求的教育过程受到了更多的批判,以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未来学习能力等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职业教育观念似乎已占了主流,通识教育的泛职业化理念已得到不少人的认可。
通识教育最早是由纽曼提出的,通识教育就其是各种学科都要具备的、公民的、广泛的知识讲,它是通识教育;就其是所有公民都应具备的理智能力和一般知识讲,它是普通教育;就其基于人性,以人性为目的教育而言,它是人文教育。
是不是在这种广泛知识的教育中,可以使人得到一种基本的技术实践能力呢,徐国庆在其《试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展开顺序》一文中对此进行了否定。
反过来讲,即使我们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针对某岗位群,而不是某具体的岗位,职业教育应追求的是什么,知识在什么样的教育过程中才能内化为个体的职业能力,因为在职业教育不断泛化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走向了知识化,而非职业能力的养成上。
我们说转岗能力也好,进一步学习能力也好,适应能力也好,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否在狭窄的职业教育过程中,即以某岗位的岗位职业能力为具体培养目标,或者说是教育方式下,学生就难以具备这些发展能力呢?其实,即使从一种狭义的职业教育作为出发点,或课程的组织方式,其转岗适应能力也未必就差。
如机械维修工,如果某个体精通于维修机床,当他转岗到汽车、纺织、食品等行业来做维修工是极其容易的,因为机械维修的故障判断、修理过程所涉及的思维方式与操作过程是极其相似的。
再比如一个精通车床操作的车工,他若转为一个铣床操作工,或一个磨床操作工等其它机床操作工并不是什么难事,甚至是在对设备的具体熟悉过程中,就基本可以胜任。
如果说当个体不能进行转换,可能是所涉及到的其它基础能力太弱,如计算能力、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应用能力等,如果是这样,那只能说明我们所设计的职业教育的文化基础太低,它不能达到这类岗位的基本要求,这时就应当提升这类职业教育的基础层次。
由于不同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不同,职业教育的基础层次也应当有所区别,在职业教育期间不断地强化基础文化知识教育也是职业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即使职业教育基础层次设置得很高,我们也不可能在短短的3年之间就能完成个体一生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它更需要个体在今后的一生中不断学习。
我们不能一方面高喊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终身学习者,而另一方面总是在试图努力在短短的3年之间就把一个人一生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都培养出来,这既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它需要更高的成本。
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养成过程中,把这种学习过程内化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一种思维过程,在今后的转岗等过程中形成一种具有广泛应用的、可迁移的学习能力,这是职业教育应当追求的目标之一。
二、职业教育泛化的原因分析职业教育既然是针对某岗位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
为什么职业教育的泛化在各种教育理念的支持下似乎已成为一种主流的声音呢?其实,这是目前我们所说的职业教育一种无奈的选择。
首先,我们可以从职业学校的现状进行分析。
目前,我国的职业学校主要是由高职学院、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所组成。
高职学院大多是过去的普通中专所改建,与普通中专的教学模式有着无法分割的历史渊源;而过去的普通中专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员,它的教学内容与培养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又具有极其相似之处,而且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设施,尤其是涉及工业企业生产的教学设施,离能真正地开展职业教育相距甚远。
职业高中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由大跃进方式形成的,其教学设施的落后程度不言而喻,甚至可以说大多数学校就不具备职业教育的基本条件。
最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是技工学校,但技工学校(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技工学校)由于企业转制等各种原因造成严重的经费短缺,设备更新缓慢。
同时,近十年之中,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一直不强,就业弹性就全国而言在某些年还是负数,学生就业难的客观现实使技工学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技工学校不得不放弃这种传统的领域,向第三产业拓展。
在这种情况下,技工学校的职业教育特征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削弱了。
其次,从职业学校的师资看,进行以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培养也难以达到要求,对“双师型”教师的大力呼唤就是师资状况的一个确切的反映。
第三是职业学校的运行机制的影响。
收费上学,学生分摊教育成本后,学生规模的扩大无疑成为” 职业学校追求的目标,因为只有有了规模,才能得到更多的收入。
但问题是,对学生的收费标准是由政府规定的,学生规模的扩张所得到的收费难以弥补真正开展职业教育所需要的经费缺额。
在这种背景下,以基础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思潮无疑为职业学校摆脱困境找到了一种合理的出路,得到许多人的认可成了必然。
职业学校的泛化虽然给职业教育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如不具备基本的上岗能力等等。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积极的一面。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庞大的教育适龄人口是一个基本的国情。
在学适龄人口庞大而教育经费不可能无限增长,要使更多的适龄人口接受职业教育,或者说哪怕是一种基础的专业教育,或是一种职业引导教育,也是对我国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的重要渠道。
我们面临着两难选择,但也必须做出一种选择:大力发展真正的职业教育,教育成本高,在现有的经济支撑能力下,只有少数人得到专业教育。
或者大力开展基础专业教育,在经济支撑能力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使更多的适龄人口接受到基础的专业教育。
这种选择是不依我们的规划,我们的设想为转移的。
这是社会经济对教育制约的一种表现形式。
市场规律无时不在影响着企业、个人和学校的决策。
目前,虽然职业教育泛化的问题是广泛的,但在不同地区,它所表现出来的趋势是不一样的。
这也是学校自主办学面临社会经济状况而做出的一种选择,而正是这种多样化的选择,才满足了社会和个体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支撑能力强,就业岗位相对充足,职业教育的泛化问题就不是那么严重;而在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支撑能力脆弱,就业岗位严重不足,职业教育的泛化就相对具有市场。
我们无法判断这两种教育理念孰是孰非,哪一种对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即使是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舒尔茨和韦尔奈的实证检验也只是局限于教育在培养个体农场主的适应不平衡能力中的作用,也并未涉及教育如何提高流水线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这一问题。
关于学校教育是否可提高产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至今尚未有严格的证明,目前只有证据显示,更多的学校教育与较高的收入相关联。
这说明,提高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因此,对职业教育的这种泛化,我们无须更多的担心。
三、学校职业教育的延伸虽然我们无须担心职业教育的泛化问题,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怎样才能把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具体岗位职业能力协调起来,或者说衔接起来。
因为,只有在对口就业时,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工作中得以应用,才能显著提高生产率,在对口就业不畅的情况下,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在非对口岗位如何才能快速地成长为岗位合格人员,这一问题仅靠教育系统是不能解决的,最好的一种途径是广泛地开展企业的岗前或在岗培训。
然而对企业来说它们更注重追求利润,只有当他们觉得培训投资有利可图时,或者当他们的培训投资不需太多的投资成本时他们才愿意投资于员工培训。
因为,企业投资培训也面临着风险,对员工过多地提供培训,当受培训人员培训后未对其很好工作就离开企业时,企业就会损失投资。
关于受培训员工跳槽所引起的劳动关系纠纷问题在各种媒体屡见不鲜。
即使法律健全的西方国家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
从目前看,实力较强的企业,由于其实力对员工吸引力强,对员工的职前和在岗培训已引起广泛重视,但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实力以及对人才的吸引力弱,对员工的培训还微不足道。
但是,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会增加就业人员的快速流动性,人员流动得过快,延长了就业人员成为岗位熟练者的时间,降低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