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源染色体

合集下载

非同源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

D.四分体时期的下一个时期是联会
3. 交叉互换
A Aa
a
B
bB
b
AB
Ab
aB
非姐妹染 色单体的交叉 互换可能导致 基因重组
姐妹染色单 体会发生交叉互 换吗?会导致什 么发生?
ab
减数分裂过程分析
(1)精子形成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 裂前的间期
染色体的复制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1)精子形成过程
染色质螺旋化缩短 变粗形成染色体
6.产生场所:动物精子形成发生在 精巢 或 睾丸(高 等动物),卵细胞形成发生在 卵巢 ;植物花粉形成 于 花药,卵细胞产生于胚珠。
提醒
①上述场所中既进行有丝分裂又进行减数分裂。 ②上述场所中染色体数量有三种情况: N、2N、4N(有丝分裂后期)。
7、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是由_体__细_胞___细胞经 _有__丝__分_裂__、_分__化_形成的,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中染色 体数与体细胞_相__同__。
四分体_2__个 (2)此细胞有DNA分子_8__个。
(3)在此细胞分裂后的一个子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
_0_对,子细胞染色体的组合为_______
1和3,2和4(或1和4,2和3)
减数分裂的相关概念解读
1、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细胞两 时进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染色 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①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 ②其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③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 遗传信息。
3.姐妹染色单体和非姐妹染色单体 (1)姐妹染色单体:同一着丝点连着的两条染色单体。
如上图中的a和a′、b和b′、c和c′、d和d′。 (2)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同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染色

染色体重组的机制

染色体重组的机制

染色体重组的机制
非同源互换是指在染色体的重组中,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交换。

这种交换会导致染色体的断裂和重新连接,从而产生新的组合。

非同源互
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中的对应区段,这些区段称为互换区或重组热点。


换区一般富含反转录转座子、由多个重复序列组成的基因家族等,这些序
列在非同源互换时可以提供重组产生的断裂点。

交换是指在同源染色体上发生互换,导致染色体的断裂和重联。

一般
来说,交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交换可以促
使基因的重新组合。

交换是染色体重组的重要机制之一,它可以通过改变
连锁基因的组合来产生新的遗传多样性。

首先,染色体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中发生交换。

在同源染色体配
对时,可能会形成四联体结构,称为合子结构。

这种四联体结构在染色体
重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为配对染色体的断裂和重联提供了适当的结构
基础。

其次,染色体的交换点也是染色体重组的重要机制。

染色体上的交换
点比交换产生的断裂点具有更高的适应性。

交换点通常位于同源染色体中
的互换区,或位于基因家族或反转录转座子等序列中。

另外,染色体的重组还受到一些调控因素的影响。

例如,染色体再合
成酶可以促进染色体重组的合成过程。

同时,有些蛋白质也可以通过与DNA结合来促进染色体的断裂和连接。

总结非同源染色体一定自由组合

总结非同源染色体一定自由组合

高三生物期末考试典型考题精选高三生物期末考试典型考题精选爱智康高中学科部钟凯老师高三生物进入了一轮复习阶段,在期中之前复习的重点是必修一的细胞组成结构、细胞代谢和生命历程,必修二的减数分裂。

同时,尽管一轮复习不会重点去复习生物技术和实验,但是不论是期中还是期末,这部分内容通常都是会进行考查的,所以也需要引起重视,如果掌握得不够扎实,应该自主进行加强。

下面为大家挑选了3道各模块的经典大题和解析,供同学们在期中前进行练习。

题型一:遗传定律A.鳟鱼眼色性状中红色为显性性状(1)番茄茸毛的浓毛、多毛和少毛互为,茸毛性状的遗(4)番茄植株的茸毛对蚜虫等害虫有抗性,茸毛越密,抗性越强。

但浓毛型番茄A.多倍体育种B.单倍体育种C.杂交育种D.基因工程育种三、稳态调节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1)据图甲可知,该植物幼苗的茎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n(如图乙所示),则其向光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

(2)据图乙可知,根和茎对生长素反应的灵敏程度依次为,据此推测根的向光侧和背光侧分别对应图乙中的点,根的背光生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特点。

(3)有同学设计如下实验验证“植物根尖产生的生长素在幼根处进行极性运输”,请绘图表示实验组结果并标注说明。

(4)若先用某种抑制剂(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处理实验根尖切段,再重复(3)实验,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接受琼脂块中均检测不到放射性,则该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可能是。

1.答案D解析:由遗传图解可知,红眼与黑眼杂交,子一代是黑眼,说明黑眼对红眼是显性性状,黄体与黑体杂交,子一代是黄体,说明黄体对黑体是显性性状,A错误;子二代的表现型比例是9:3:4,是9:3:3:1的变式,因此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亲本红眼黄体的基因型是aaBB,黑眼黑体的基因型是AAbb,B错误;(3)单倍体,秋水仙素(低温),(4)C(4)杂交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称之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杂种子一代减(4)抑制剂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合理给分)整理丨尼克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X、Y染色体同源和非同源区段上基因的遗传特点

X、Y染色体同源和非同源区段上基因的遗传特点

X、Y染色体同源和非同源区段上基因的遗传特点关于伴性遗传,中学教材主要介绍基因在X染色体非同源区上的遗传,而对同源区段以及Y染色体上的遗传讲解较少,下面主要介绍当基因在同源、非同源区段(X、Y都有)这三种情况的遗传特点。

关键词:伴性遗传 X、Y染色体同源和非同源区段遗传特点在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体细胞核内,雌性个体的体细胞内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X、X,在雄性个体的体细胞内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X、Y。

X、Y虽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但是其形状、大小却不相同(如图)。

一般来说,低等生物如果蝇的Y染色体比X染色体略大。

高等生物如人类的Y染色体比X染色体小得多,大部分不是同源区段。

下面以人的X、Y染色体为例来了解X、Y染色体同源和非同源区段上基因的遗传特点。

图中I区段为X、Y同源区段,在I区段上X、Y都有相同或等位基因。

II区段为非同源区段,II区段上X、Y没有相同或等位基因,II-1上基因为X特有,II-2上基因也为Y特有。

I、II-1、II-2段上分布的基因遗传都与性别相联系,都是伴性遗传,但又各有特点。

(一)II-1区段,即在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的基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它的遗传特点讲的最多,平常也最常见。

该区段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找不到对应的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

它的遗传特点可分为:(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有:①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②交叉遗传,即男→女→男,也就是男性患者是通过他的女儿传给外孙;③常表现为隔代遗传.常见的伴X的隐性遗传病有色盲、血友病等。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①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②具有世代连续性。

常见的伴X显性遗传病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

(二)在Y染色体II-2区段,在人教版的教材中也有简单点到。

该区段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找不到对应的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

所以叫做伴Y遗传,也称限雄遗传较少见,如印第安人中发现的外耳道多毛的性状,控制这性状基因位于此区段。

它的遗传特点是:(1)由于只有男性才有Y染色体,所以这性状只发生于男性。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绪论1.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叫变异。

2.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称为遗传。

第一章1.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之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2.有丝分裂:经过染色体有规律的和准确的分裂过程,分裂过程中出现纺锤丝,包括质分裂和核分裂两个过程。

3.无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

4.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经过两次分裂,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5.联会复合体:是同源染色体联结在一起的一种特殊的固定结构。

6.交叉端化:交叉向二价体的两端移动,并且逐渐接近于末端的现象。

第二.三章1.单位性状:被分开的每一个具体形状称为单位性状。

2.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

3.显性性状:在F1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4.隐性性状:在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5.不完全显性:杂种F1的性状表现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称为不完全显性。

6.共显性: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这种显性表现称为共显性。

7.自交:植物的自花授粉称为自交。

8.测交: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间的杂交。

9.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称为基因型。

10.表现型:是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

11.基因纯合体:具有纯合基因型的个体称为基因纯合体。

12.基因杂合体:具有杂合基因型的个体称基因为杂合体。

13.分离: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表现出来的现象叫做分离。

14.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同源染色体的相对位点上的两个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15.基因互作:不同对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现象称为基因互作。

16.返祖遗传:F1和F2的植株表现其野生祖先的性状的现象称为返祖遗传。

17.多因一效:许多基因影响同一个性状的表现,称为多因一效。

18.一因多效:一个基因可以影响许多性状的发育,称为一因多效。

非同源染色体名词解释

非同源染色体名词解释

非同源染色体名词解释非同源染色体是指不同物种的染色体之间的基本结构和顺序不同,不具有相互配对的能力。

它在遗传学及生物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非同源染色体进行解释。

一、概念解释非同源染色体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在基本染色体结构上存在差异,无法通过杂交与配对来进行基因交流和转移的染色体。

举例来说三倍体水稻与二倍体水稻,它们之间的染色体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倍数性变异,属于不同的染色体体系,不具有配对互补的能力。

二、分类解释非同源染色体分两类:一个是进化上的非同源染色体,另一个是人为杂种染色体。

前者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原本就存在差异的染色体,如人类的22号染色体与黑猩猩22号染色体不相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组与变异。

而后者则是指不同物种在人工干预下进行的杂交,形成了非同源染色体,如马的染色体与驴的染色体,通过人工杂交后形成了长耳骡。

三、影响解释非同源染色体对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移植、遗传变异和进化方面。

在移植方面,由于染色体不同导致人工移植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和风险性。

在遗传变异方面,非同源染色体可以对遗传变异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个体的性状和性状的传递。

在进化方面,由于不同物种之间非同源染色体的存在,其间的基因交换和适应性也会发生较大的差异。

四、应用解释非同源染色体在生物的重组育种,尤其是杂种强度的增强,杂交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具有应用价值。

在实践上,由于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差异在染色体上的呈现,也使得基因的发掘、控制和修复等方面更容易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操作。

总之,非同源染色体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了解物种之间的异同性和推动遗传学等领域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3
4
判断是否有同源染色体,应同时满足3个条件:
①大小(长度)——相同
②形状(着丝点位置)——相同
③来源(颜色)——不同
属于同源染色体
例2:下列几组染色体中,属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是(

DE
A
B
C
D
E
小结: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以精原细胞为例)
前期 间期 (减I) 中期 (减I) 后期 末期 (减I) (减I)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临时加倍
1个卵细胞+3个第二极体(染色体数:n)
不同点 分裂场所
精子的形成过程 睾丸内形成 均等的分裂 有变形期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卵巢内形成 不均等的分裂 无变形期 一个卵原细胞分 裂形成一个卵细 胞和三个极体(退化 消失)
分裂过程
一个精原细胞分 分裂结果 裂形成四个精子
受精卵 新个体
46 92
请推测:成熟的生殖细胞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魏斯曼的预测:在卵细胞和精子成 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 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受精时, 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恢复正常的染 色体数目。
减数分裂(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是怎样进行的? 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半的呢?
一、减数分裂
南武中学
陈慧莎
本节聚焦
♣减数分裂的含义是什么?
♣配子的形成为什么必须经 过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是怎样进行的?
提出问题
每个人的发育起点都 是受精卵。
有丝分裂 受精卵 细胞分化 新个体
作出推理
父 精 子
46 46

(细胞分裂)
卵 46 46 细 23 23 受精 胞
92 46
假如精子和卵细胞都 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 那么,子女体细胞中的染 色体数目会发生变化吗?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是指通过交叉互换和独立分配机制,使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机组合在一起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有性生物繁殖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个体之间的基因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以下将详细介绍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两个重要的基因组概念。

一个是杂合性,即个体在同一基因座上存在不同的等位基因;另一个是杂合自由组合,即通过交叉互换和独立分配机制,使不同基因座上的非等位基因随机组合在一起。

在有性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个体受到来自父母的两条染色体。

每条染色体都由一对同源染色体构成,其中一个来自母亲,另一个来自父亲。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是指在同一基因座上存在不同等位基因的两对染色体上的基因。

杂合自由组合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交叉互换和独立分配。

首先是交叉互换,也称为基因重组。

交叉互换是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的染色体交换现象,通过这个过程,染色体上的交换区域的非等位基因会发生重组。

在交叉互换过程中,交换点会随机发生在染色体上。

交叉互换的发生增加了基因的多样性,使得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重新组合。

交叉互换的发生是由于染色体上存在交换点。

交换点是染色体上不同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交换的具体点。

它可以发生在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上,也可以发生在非等位基因之间。

交叉互换的发生可以增加基因组的多样性,从而增加个体的适应能力。

交叉互换后,在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之后,染色体被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

这个过程称为独立分配。

在独立分配过程中,每一对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配是相互独立的。

这意味着,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以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

通过这两个过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得以随机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个体间的基因多样性。

这个过程在有性生物的繁殖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增加个体的适应能力,提高种群的抗逆性和适应性。

知识点拨染色体组数的判定

知识点拨染色体组数的判定

知识点拨:染色体组数的判定染色体组数是细胞内一组非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

在生物体内,每一个染色体组都包含一组特定的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在二倍体生物中,体细胞中的两个染色体组称为二倍体。

在多倍体生物中,体细胞中有多个染色体组。

1.根据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的数量判断
每个二倍体生物有两组同源染色体,因此它们具有两个染色体组。

每个多倍体生物有多个同源染色体组,因此它们具有多个染色体组。

例如,四倍体生物有四个染色体组,六倍体生物有六个染色体组。

2.根据细胞内非同源染色体的数量判断
每个非整倍体生物有一个或多个非同源染色体,因此它们具有一个或多个染色体组。

例如,三体综合征患者有一个额外的21号染色体,因此它们有三个染色体组。

3.根据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着丝粒位置判断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着丝粒位置来判断染色体组数。

例如,在植物多倍体育种中,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着丝粒位置可以确定染色体组数。

4.根据基因型判断
对于某些基因型已知的生物,可以根据基因型来判断其染色体组数。

例如,如果一个生物是纯合子或杂合子,可以根据其基因型来判断其染色体组数。

需要注意的是,染色体组数的判定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数量,基因型等。

同时,对于某些生物,其染色体组数可能存在变化范围,因此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同源染色体与异源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与异源染色体

二、异源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non-homologous chromosome):形态结 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之间,则互称非同源染色体,也叫异 源染色体。
人类共有23对同源染色体,这23对同源染色体彼此间互 称为非同源染色体。根据各对同源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予以编 号,以便识别和研究。
1.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 2.一条来自于父方,一条来自于母方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
《遗传学》
同源染色体与异源染色体
各种生物的染色体形态结构不仅是相对稳定的, 而且数目一般是成对存在的(指大多数二倍体生物而 言)。
一、同源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染色体分别来 自生物双亲。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遗传学

遗传学

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结构相同的两条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结构不同的两条染色体核型分析(组型分析):根据染色体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特点,对各对同源染色体进行分类、编号,研究一个细胞的整套染色体。

有丝分裂过程:分裂间期分裂期: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中期(数目清晰赤道齐)、后期(点裂数增均两极)、末期(膜仁重建失两体)减数分裂的过程:间期减数第一分裂:前期I:(1)细线期(细长线状,不能分辨染色单体).(2). 偶线期(联会,细胞内二价体的数目就是同源染色体的对数).(3). 粗线期(交叉交换现象).(4). 双线期(四合体).(5). 终变期(交叉端化).中间期减数第二分裂,末期Ⅱ:四分体(四分孢子)联会:同源染色体的对应部位相互开始紧密并列,逐渐沿纵向配对在一起交叉端化:交叉向二价体两端移动,逐渐接近于末端雌蕊子房胚珠分化为一个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4个大孢子—远离珠孔—连续3次有丝分裂—一个含8个单倍核的胚囊雄蕊花药表皮下—分化出孢原组织(2n)—若干次有丝分裂—一个小孢子母细胞(2n)—减数分裂—4个小孢子—1次有丝分裂—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1次有丝分裂—四个成熟的花粉粒受精:配子融合,是指生殖细胞(配子)结合的过程直感现象:花粉直感(胚乳直感):玉米籽粒果实直感(种皮直感):棉花纤维无融合生殖:单倍配子体无融合、二倍配子体无融合、不定胚、单性结实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①减数分裂前期有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②减数分裂遗传物质交换(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交换);③减数分裂中期后染色体独立分离,而有丝分裂则着丝点裂开后均衡的分向两极;④减数分裂完成后染色体数减半;⑤分裂中期着丝点在赤道板上的排列有差异。

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别排列于赤道板两侧,而有丝分裂是则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孟德尔植物杂交试验成功的因素1.选材:①豌豆自花授粉闭花受精;②豌豆具有许多稳定的易于区分的性状;2.研究方法:①试验方法:有目的的试验设计、足够大的试验群体等;②统计分析方法:按系谱进行考察记载、进行归类统计并计算其类型间的比例。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F1红眼果蝇之间交配,后代中出现白眼,说明 红眼是显性性状。( 2)F1红眼果蝇之间交配,后代有红眼有白眼, 比例为3∶1,说明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 3)雌雄个体的性状表 现不同,说明了该基因与性别相关。( 4)设控制体色的基因为 B、 b,如果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基因型有 BB、Bb、bb 3种;如果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 X染色体上,则基因型有 XBXB、 XBXb、XbXb、XBY、XbY共5种。(5)XbXb(白眼雌果蝇)× XBY (红眼雄果蝇),所生后代 XBXb红眼全部是雌果蝇, XbY白眼全部 是雄果蝇。
(6)XbXb白眼雌果蝇的 Xb只能一个来自父方( XbY),一个来 自母方(XBXb)。所以首先应培育出 XBXb和XbY。从XBXB与XbY杂 交开始,获得 XBXb和XBY,继续杂交直到在同代中出现 XBXb和XbY。
BC
生殖细胞成熟过程中的几种数量关系
1.1个精原细胞→1个初级精母细胞→ 2个次级精母细胞 → 4个精细胞→ 2种精子(无交换两两相同、相互对应)或 4种(有交换,4
2.1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1种精子,一个卵原细胞(次级 卵母细胞)产生1
3.1种生物最多可产生2n种精子或卵细胞,n代表同源染 色体对数或能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对数。
受精作用,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得以体现;
CD、GH 及OP 段染色体数目不完全相同。
D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 1.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与联系
2.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图像辨析
a.识别减数分裂、有丝分裂的细胞分裂相关键是看有
b.识别减数分裂图像时注意下面特殊图形,即细胞质是均等 还是不均等分裂 ,有助于快速答题。(图中表示二倍体生物细胞)

遗传学遗传学

遗传学遗传学

1、同源与非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非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

2、基因突变:指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结构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应关系。

3、测交:用被测个体与隐性纯和个体之间进行杂交,以验证被测个体的基因型。

4、共显性:指双亲性状同时在F1表现出来的现象。

5、杂种优势: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品种或品系杂交,F1代在生活力、繁殖力、抗病力等方面都超过双亲的平均值,甚至比两个亲本各自的水平都高的现象。

一、自交和回交遗传效应的异同:相同点:都是通过连续多代进行,都使后代群体基因型趋于纯和,并且纯和率公式也相同。

不同点:①纯和基因种类不同:回交只有轮回亲本一种纯和基因型,自交有2n种纯和基因型。

②纯和进度不同:回交比自交快得多。

因为回交中的纯合率(A%)是指轮回亲本一种纯合基因型的所占的比例;而自交后代分离出2n种纯合基因型,纯和率(A%)是2n种纯合基因型的纯合率的总和。

二、比较伴性遗传、细胞质遗传、母性遗传的异同。

答:伴性遗传、细胞质遗传和母性影响的共同之处是正反交结果不一样。

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细胞核遗传体系,它所控制的性状在后代中呈现交叉遗传的特点,而且雄性的表现频率高于雌性。

但是,基因的遗传仍然符合孟德尔定律。

细胞质遗传的性状是受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属于细胞质遗传体系,后代的性状来自于母本,而且不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

母性影响的性状实质上也是受细胞核内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也属于细胞核遗传体系,是母体基因表达的产物在卵细胞中的积累而影响子代性状的表达,后代的分离也符合孟德尔比例,只不过是要推迟一个世代而已3.细胞减丝分裂的特点和遗传学意义:答:减数分裂的特点:①DNA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形成单倍体的精子和卵子。

②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配对,发生交换重组。

遗传学意义:①雌雄性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保证了亲代与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并保证了物种相对的稳定性;②由于染色体交换、重组、分离,为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遗传学复习名词解释

遗传学复习名词解释

遗传(heredity) :指亲代繁殖与其相似的后代的现象。

变异(variation) :亲代和子代,子代和子代之间个体的差异。

原核生物(prokaryote) 真核生物(eukaryote)染色质(chromatin) 和染色体(chromosome)染色质:间期细胞核内由DNA 、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 组成的线形复合物,易被碱性染料染色。

染色体:细胞分裂时,核内出现的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棒状结构,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端粒(telomere) 染色体末端的特化部位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 :体细胞中形态、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nonhomologous chromosome) :形态、结构上有所不同的染色体间互称非同源染色体多线染色体( polytene chromosme) 多线染色体是指含有多条染色单体的染色体。

灯刷染色体(lampbrush chromosome) 普遍存在于鱼类、两栖类等动物的卵母细胞中的一类形似灯刷的特殊巨大染色体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 体细胞中形态、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

一对同源染色体中,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联会(synapsis )在细胞减数分裂前期的偶线期,来自父本和母本的同源染色体,两两靠拢进行准确的配对的现象。

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 SC二价体(bivalent): 减数分裂前期I 的粗线期中两条同源染色体配对,每一对含有两条同源染色体的配对染色体称二价体交换(crossing over) 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遗传物质的局部交换。

交叉(chiasma) 非姐妹染色单体间若干处相互交叉缠结,交叉是染色单体发生交换的结果双受精(double fertilization): 2 个精核从花粉管中释放出来,其中 1 个与卵细胞结合产生合子,以后发育为胚;另一个与两个极核结合,产生 3 倍体的核,以后发育为胚乳。

区别同源和非同源染色体

区别同源和非同源染色体

1..非同源染色体:一个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2。

.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中期看到的长度和着丝点位置相同的两个染色体,或减数分裂时看到的两两配对的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结构相同.由于每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是一定的,所以它们的同源染色体的对数也一定.例如豌豆有14条染色体,7对同源染色体.
3。

减数分裂的特点是DNA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形成单倍体的精子和卵子(图13-12),通过受精作用又恢复二倍体(或多倍体),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换,使配子的遗传多样化,增加了后代的适应性,因此减数分裂不仅是保证生物种染色体数目稳定的机制,而且也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进化的机制.
4。

.减数分裂过程
1.细胞分裂前的间期,进行DNA和染色体的复制,染色体数目不变,DNA数目变为原细胞的两倍.
2.减一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

形成四分体(或“二联体”),出现纺锤体,核仁核膜消失. 3.减一中期。

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对称排列在赤道板两端。

(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大致相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为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4.减一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向细胞两极。

5.减一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或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减数分裂中几个规律性变化曲线图
6.减二前期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再次聚集,再次形成纺锤体。

7.减二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在赤道板上。

8.减二后期染色体着丝点分离,染色体移向两极.
9.减二末期,细胞一分为二,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卵原细胞形成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普通遗传学

普通遗传学

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一对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无性生殖:通过亲本营养体的分割而产生许多后代个体有性生殖:通过亲本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受精而形成合子,随后进一步分裂,分化和发育而产生后代。

性状: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单位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对象,这些被区分开得每一个具体性状相对性状:不同生物个体在单位性状上存在不同的表现,这种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表现型:指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基因型:指生物个体基因组合,表示生物个体的遗传组成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上非姊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点上的基因复等位基因:一个基因存在很多等位形式纯合基因型:从基因的组合来看,等位基因相同纯合体:具有纯合基因型的个体称为纯合体杂合基因型:从基因的组合来看,等位基因不相同,这在遗传学上称为杂合基因型杂合体:具有杂合基因型的个体测交:是指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间的杂交致死基因:致死基因是指那些使生物体不能存活的等位基因。

返祖现象:F1和F2的植株表现其野生祖先的现象。

多因一效:许多基因影响同一个性状的表现一因多效:一个基因可以影响到若干性状相引相(相引组):如果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而甲乙两个隐形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地杂交组合相斥相(相斥组):如果甲显性性状和乙隐形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而乙显性性状和甲隐形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地杂交组合交换: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换和重组性染色体:在生物许多成对的染色体中,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色体常染色体:在生物许多成对的染色体中,除了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外,其余各对染色体统称为常染色体同源多倍体:同源多倍体是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一般是由二倍体的染色体直接加倍得到。

异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是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间的杂交种染色体加倍形成的。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原因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原因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原因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由两个不同来源的染色体相互组合而成的新的染色体组合,而每个染色体都来自于不同的亲代。

这种组合是非常常见的,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中。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两个不同的个体糖基组之间的遗传差异,进而导致不同染色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自由组合。

具体来说,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原因在于遗传。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每个染色体都会在两个不同个体之间的互换作用下进行随机组合。

这种组合会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重组,使得个体糖基组中的序列多样性增加,同时增强了种群的生存能力和适应性。

其次,不同物种或个体的染色体数量和结构也是影响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重要因素。

在不同物种或个体的染色体中,其数量和结构的变化都会影响染色体之间的随机组合。

例如,在一些物种中,染色体的数量可以从一个到数千个不等,其结构和形态也非常复杂。

这些变化会影响到染色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自由组合,从而导致新的染色体组合的产生。

最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还与环境和进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个体糖基组的适应性不同,染色体组合的分布和稳定性也会发生改变。

在进化的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不断发生的基础上,染色体的数量、结构和组合方式也会不断发生变化,进而形成新的染色体构型和新的物种类型。

综上所述,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这些因素包括个体糖基组的遗传差异、染色体数量和结构、环境和进化等因素。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为生物提供了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遗传性状。

同时,也为物种的进化和适应性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非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

非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

非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
在生物学中,非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是指来自不同染色体的两个基因,它们虽然功
能相似或相同,但彼此不能杂交或互换。

这些基因在不同的染色体上,以确保基因稳定性
和遗传多样性。

以下是一个例子:
1. 基因A-染色体X:这个基因位于染色体X上,它在控制某种特定性状方面发挥作用。

这个基因的等位基因是基因B-染色体Y。

2. 基因B-染色体Y:这个基因位于染色体Y上,它也在控制同样或相似的特定性状方面发挥作用。

它是基因A-染色体X的等位基因。

这两个基因虽然在不同的染色体上,但它们的功能可能相似或相同,对同一特定性状
的表达有影响。

由于它们所处的不同染色体,它们不会发生杂交或互换,以保持染色体结
构的稳定性和保证遗传多样性。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示例中的基因A和B以及X和Y染色体只是为了说明非同源染色
体的等位基因的概念,不代表真实存在的基因或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是在基因组织中所进行的一种经典生物学实验,旨在检测不同基因型之间等位基因交换和非等位基因交换的情况。

这种技术通常由不同染色体上的等位和非等位基因构成,通过把它们混合搅拌而形成一个复杂的突变型体。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种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准确地推断基因组织的结构及其作用。

研究者通常会首先将多个不同染色体的几对等位基因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杂合体”,也就是一个复合组成的染色体,然后用蚀刻培养中质粒作为介质来播种。

分离染色体后,它们将会跨越染色体剂量,这意味着复合染色体可以在一个细胞中重建。

接下来研究者可以利用质粒的特异性和突变的特异性,对每一对等位基因、每一个等位基因和每一个非等位基因进行检测,并记录下每个染色体上所有细胞中突变带来的各种变异。

接着,就可以考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情况,也就是染色体内质粒之间的彼此交换情况。

此类交换旨在识别跨越染色体剂量的质粒变量,以确定质粒是否已被交换。

实验中找出的同源性变异显示,部分未被交换的质粒在染色体后代中出现了新的变异,而另一部分却被交换掉。

这表明,自由组合的基因可以把它们之间的信息融合起来,而发生了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研究对于构建基因组织的结构和作为及其环境变化反应的机制,具有重要的价值。

而从遗传和染色体学角度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83基因之间如何相互关联,以及有用位点和致病位点之间的联系。

这些发现不仅对于遗传学和染色体学研究,而且对药理学、生物工程学和生物技术应用、基因治疗等也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减数分裂过程中相关概念辨析
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 (1)右图中的 1和2 为一对同源染 色体, 3和4 是另一对同源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的特点: ①配对的两个染色体 ②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 ③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2)图中的 1和3、1和4、2和3、2和4 分别是非同源染 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是指形态、大小不相同,且在减数 分裂过程中不配对的染色体。
四分体_2__个 (2)此细胞有DNA分子_8__个。
(3)在此细胞分裂后的一个子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
_0_对,子细胞染色体的组合为_______
1和3,2和4(或1和4,2和3)
减数分裂的相关概念解读
1、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细胞两 时进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染色 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生物
1.细胞的减数分裂(Ⅱ) 2.配子的形成过程(Ⅱ) 3.动物受精过程(Ⅱ) 4.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 验)
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 DNA数量变化规律及相关曲 线分析
2.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 比较与细胞分裂图像辨析
3.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验操 作与分析
【本节目标】
1.理解基本概念:联会、四分体、同源色条、 染色体组
发生联会的染色体是 ( A ) A.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B.经过复制形成的完全相同的染色体 C.全都来自父方(或母方)的染色体 D.一对姐妹染色单体
下列关于四分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
(
)
A.每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的4条染
色单体
B.四分体就是4条染色单体
C.复制后的同源染色体都形成四分体
2.绘画减数分裂过程图解和数量曲线图,描述特 点
导读:
认真阅读教材P16~26
广义:
1、减数分裂的概念?范围?时期?特点? 结果?场所? 2、精子形成的过程? 3、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联会?四 分体?姐妹染色单体?非姐妹染色单体? 4、卵细胞的形成?与精子形成的区别?
回顾基础 一、减数分裂概念的理解 1.生物种类:进行 有性生殖 的生物。 2.细胞类型: 原始生殖细胞 →成熟生殖细胞。 3.分裂场所:__有__性__生__殖__器__官__(__如__:__精__巢__、__卵__巢_ ) 4.分裂特点:染色体复制 1次 ,细胞连续分裂2次 。 5.分裂结果:染色体数目 减半 。
有性生殖的生物
生殖器官 (睾丸、卵巢、花药、胚囊)
范围
场所
减数分裂
原始生殖细胞
特点
结果
成熟生殖细胞
染色体复制一次 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染色体减少一半 (以染色体组的形式)
2. 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的关系
(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
(2)联会和四分体 (3)姐妹染色单体和非姐妹染色单体 (4)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
D.四分体时期的下一个时期是联会
3. 交叉互换
A Aa
a
B
bB
b
AB
Ab
aB
非姐妹染 色单体的交叉 互换可能导致 基因重组
姐妹染色单 体会发生交叉互 换吗?会导致什 么发生?
ab
减数分裂过程分析
(1)精子形成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 裂前的间期
染色体的复制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1)精子形成过程
染色质螺旋化缩短 变粗形成染色体
6.产生场所:动物精子形成发生在 精巢 或 睾丸(高 等动物),卵细胞形成发生在 卵巢 ;植物花粉形成 于 花药,卵细胞产生于胚珠。
提醒
①上述场所中既进行有丝分裂又进行减数分裂。 ②上述场所中染色体数量有三种情况: N、2N、4N(有丝分裂后期)。
7、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是由_体__细_胞___细胞经 _有__丝__分_裂__、_分__化_形成的,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中染色 体数与体细胞_相__同__。
有丝
生的子细胞是 体 细胞。
分裂 后 期,产
3、若三个图均来自同一个个体,则丙表示细胞正处于
减数第二次分裂 后 期,产生的子细胞是 第二极体细胞。
4、这三种细胞可同时存在于 雌 性蚊子的哪种器官
中 卵巢

下图为细胞分裂某一时期的示意图。 (1)此细胞处于___减__数__第__一__次__分__裂__分裂时期,此时有
初级精母细胞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联会、四分体、 (交叉互换)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联会、四分体、 (交叉互换)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 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初级精母细胞
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 细胞膜内陷,细胞分裂
次级精母细胞
1 (3) 细胞有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1个四分体
(4)
细胞有染色单体

C (6)1个四分体= 对同源染色体= 条染色体= 条染色单体=
条脱氧核苷酸长链
个DNA分子=

BC
1
2
4
4
8



1、图甲表示细胞正处于 减数第一次 分裂 后 期,
产生的子细胞是 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 细胞。
2、图乙表示细胞正处于
4.联会
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两两 配对的现象。
A
a
B
b
例 下列图中具有联会现象的是( )
5. 四分体
①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四条 姐妹染色单体
例6 下图能正确表示四分体的是 (D )
识图析图
图 形
2 (1)A、B、C细胞中都含有 条染色体
(2)A、B、C中对各同有源__染__色__体_个染2色,体2组,,各2有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染色体散乱分布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形定数清赤道齐来自减数第二次分裂对应训练 1.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 )
A.减数分裂中配对的染色体 B.在人的肌细胞中没有X和Y这对同源染色体 C.在人的精原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D.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2.染色体组:
(3)图中共有_2__个染色体组, 1和3、 2和4(或1和4 、 2和3)分别 构成一个染色体组。
①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 ②其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③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 遗传信息。
3.姐妹染色单体和非姐妹染色单体 (1)姐妹染色单体:同一着丝点连着的两条染色单体。
如上图中的a和a′、b和b′、c和c′、d和d′。 (2)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同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染色
单体。如上图中的a和b(b′)、a′b和(b′)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