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学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合集下载

红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红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红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红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作者:许礼聪摘要:本文对红学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反思,以红学的发展与变迁为依据,提出了其在综合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先介绍了红学的概念和特点,然后从它的历史演进和理论研究来考察它的方法论。

最后,总结了红学发展过程中有关方法论的讨论,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红学;方法论;发展趋势红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最近几年在国内外都激起了巨大的关注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当我们谈论红学的发展和变迁时,必须将其方法论纳入考量范畴,因为它是一项研究的基础。

本文聚焦于红学的方法论,从历史演进和理论研究提出见解,旨在为红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性意义和建议。

首先,本文综述了红学的定义、特点及其历史发展,指出它拓展了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可以为全面而深入的社会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方法参考。

红学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先行阶段、新旧交替阶段和现代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研究特点和对红学的理解,形成了红学发展史中理论、方法与实践相互融合、互补的综合体系。

其次,本文考察了红学的方法论,分析了其研究理论及方法的发展。

红学方法论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以两种方式支撑了社会科学的研究:革命方法论与实证方法论。

在两者之间,红学方法论构建了独特的路径,它融汇了历史、思想和行动三者,以实践和重建的方式对历史进行思考,以整合的理念重新审视当代世界,为社会科学研究带来新的可能性。

最后,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探讨了红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面对当下的研究现状,红学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质量和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这意味着既要坚持理论创新,又要保持实践力量,发展多样的研究方法,考察红学的理论与实践关系,完善红学研究的学术体系。

从方法论角度看,红学研究应当通过整合新的研究理论、强化研究方法和立意独特的实践力量,以实现其融入社会科学研究范畴的前景。

总之,红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理论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拥护,它以自身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对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红学研究的意义

红学研究的意义

红学研究的意义“红学”⾛过了百年,对于⼀门学科来说研究了百余年,在许多问题上已经能够有⼀个清楚的认识,但红学却刚好相反。

“百年红学”才算刚刚起步……⼈们颇不理解⼀部⼩说何以研究百年。

从现代学科分类来说“中国语⾔⽂学”算⼀级学科,下⾯的“中国古代⽂学”、“中国现代⽂学”等算⼆级学科,在“中国古代⽂学”中的“中国古代⼩说”⼤概只能算三级学科,按照这种排法,研究《红楼梦》的红学顶多算“四级”学科。

因为严格地说,研究《红楼梦》只是明清⼩说研究的⼀部分。

那么红学研究的意义何在?我记得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先⽣说:“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存的必要。

⼤资本、⼤科技、研究与发展,最终的⽬的不是飘向⽆限,⽽是回到根本——回到⾃⼰的语⾔、⽂化,⾃⼰的历史、信仰,⾃⼰的泥⼟。

”她还认为:“越先进的国家,越有能⼒保护⾃⼰的传统;传统保护得越好,对⾃⼰越有信⼼。

越落后的国家,传统的流失或⽀离破碎就越厉害,对⾃⼰的前景越是⼿⾜⽆措,进退失据。

”所以研究红学的意义在于:第⼀:《红楼梦》是传统⽂化的结晶,是⽣长于中国五千年⽂化中的⼀棵⼤树。

我们研究的红学已经远远超过了研究《红楼梦》本⾝的范围。

在华夏⽂明中很难找到像《红楼梦》这样集聚众多知识、思想、哲学于⼀体的煌煌巨著。

研究红学其实就是把《红楼梦》作为“引⼦”来研究中国社会、中国历史、中国⽂艺、中国哲学、中国美学等等,换⾔之也就是研究整个中国的传统民族⽂化。

这是红学研究的第⼀⼤意义之所在。

第⼆:红学研究的意义还在于⼈们能从中找到终极追问的⾃我答案。

当⼈们追问存在的终极意义的时候,当⼈们探讨传统思想的艰难历程的时候,⼈们就能在《红楼梦》中找到⾃⼰所需要的答案,也许这⼀答案只适合于⼀位追问者,但是每⼀位追问者都能从中找到⾃⼰所需要的关怀。

⽆论社会怎么发展,不管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个民族、⼀个民族⽂化是永远不能从根本改变的,虽然社会形态决定⽂化形式,但是构成⼀种民族⽂化的灵魂与“基因”却永远扎根于这个民族的最根部。

胡适《红楼梦》研究方法论反思

胡适《红楼梦》研究方法论反思

想 了。 ” 这明显把书中人物和现实等同 , 大煞风景。在《 复周 汝昌书》 用 了影射一词 , 想北静王的原型是影射敦诚 、 中, 猜 敦 敏二公 , 的 敌索 隐派连词汇都用了一套体系。j 和他 论 [嘞) ( 小说是文学 , 事 出于沉思 , 是“ 义归乎翰藻” 的文学 , 红 把《
满天 , 干你俩什么事 ! ” 胡适对于《 红楼梦》 美学意蕴的理解 , 由
此可见一斑 。用胡适 自己的话说, 给予小说名著现代学术 他“
荣誉 的方式 ; 认定他们也是一项学术研究的主题 , 与传统 的经
学、 史学平起平坐”-适 之先生把小说 研究 当作他文学 进化 。J 3
他在 红学史上的贡献 , 刚先生评 价说 : 胡适 ) 顾颉 “ ( 用新
第 2 卷第 4 5 期
2O 年 1 0 9 2月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 mmml Ca Ta mm’C l g ed ol e e
vo .5 N 4 12 . o. De . 9 c黜
胡适《 红楼梦》 研究方法论反思
苗 苏莉
( 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江苏 徐州 =i 6 o) 0
方法去驾驭实际的材料 , 使得 嘘气结 , 积极肯定 白话的价值 。为阐扬小说, 清代评点
砌成的奇伟建筑 。 ” 年来没 有做 出成绩 , 混沌 中探索 的 把百 在 红学引向了新路 。J 【 1 在兵荒马乱 , 以致北大图书馆都 无法借书 的情况下 , 先生到处访求善本 , 一点一滴地 订正前说谬误 ; 先 生与 自 己的上司—— 索 隐派红学 的代表蔡 元培校长商榷辩 难, “ 爱真理过于爱朋友”先生 奖掖后学 , 彼此只有信件往 ; 在 来, 并不认识 的情 况下 , 自己认 定为天地 间 的最 古本— — 把 甲 戌本《 石头记》 借给年轻 的学生 周汝 昌并允许其抄 录副本。

周汝昌红学研究的理念和走向

周汝昌红学研究的理念和走向

周汝昌红学研究的理念和走向郑铁生内容提要:周汝昌研究红学六十年,其学术成就和研究方法,不仅仅属于他个人,更透视出中国传统治学的方法对当代红学研究的影响,折射出当代学术氛围、学术之争、学术方向;分辨出他的学术成就、学术影响、学术误区。

他是学术界公认的新红学考证派集大成者,代表作是 红楼梦新证 ,其核心观点是 自传说!。

他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和追寻,提出 红学!的四个分支,即曹学、版本学、脂学和探佚学,从而标志着新红学考证派的终结。

关键词:周汝昌∀红楼梦新证∀自传说∀曹学∀探佚学一、周汝昌现象周汝昌六十年研究红学,是近年来 走红!的红学大家。

有一位记者风趣地说,就在人们快要将他视作 一段即二零零九年∀第一辑将被时光拆除的古城墙!时,80多岁的周汝昌近几年骤然发力,一口气出版了20多部红学著作。

其人其学,引人瞩目。

有人评价他几乎一生始终处于红学论争的漩涡之中,他或者是论争的参与者,或者成为论争的对象。

! 周汝昌既成了红学界#最引人瞩目的人物,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

! 他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也受到讥嘲、攻击,乃至#遍体鳞伤∃。

!%评说者见仁见智,不足为凭。

但他的学术成就和研究方法,不仅仅属于他个人,透过他大半个世纪所走过的治学之路,可以透视出中国传统治学的方法对当代红学研究的影响;折射出当代学术氛围、学术之争、学术方向;梳理出数十年他所形成的研究路数;分辨出他的学术成就、学术影响、学术误区。

因此,总结他六十年的红学研究,是学术史研究课题中应有之义、是红学之争必然的话题、是红学健康发展的需求。

周汝昌从1947年12月5日在天津 民国日报 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 曹雪芹卒年之新推定 算起,至今学术生涯已整整六十年了。

尤在红学研究方面情有独钟,他以毕生精力和全部心血倾入红学研究之中,当属国内第一人,且著作等身。

简括其六十年红学研究,可以说干了两件大事。

一个是出版、修订、再修订 红楼梦新证 ,前前后后五十年。

红学本义探微--关于红学概念 本旨 性质 方向 方法的检讨

红学本义探微--关于红学概念 本旨  性质  方向  方法的检讨

红学本义探微——有关红学概念本旨性质方向方法的检讨宋建邦红学之繁荣昌盛,貌似已超乎诸显学之上,盖四野之内,文墨所及,莫不有以谈红为趣。

只是目今对于《红楼梦》的理解益发莫衷一是,百家百言,见仁见智,似乎人人解的都对,人人解的又都不对。

虽说学术贵在多歧,然而红学见解如此之繁杂,歧异如此之大,也实属古今罕见。

按说理越辩越明,但红学似乎十分不同,长期的争鸣讨论,红学思想不仅未明,反而越来越混沌,其概念和范畴也日渐模糊起来,学界甚至迷失了研究目标和研究方向。

这大概是人们多关注《红楼梦》小说故事而忽略了辨析学理的缘故罢。

一、成书背景与《红楼梦》隐真清朝“文字狱”之严酷超过有史以来任何一代。

清代“文字狱”泛滥有其特殊的历史因素。

李自成推翻明朝,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满清最后一统中国,可谓渔人得利。

传统汉文化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尊儒重礼、忠君报国,崇尚“华夷之辨”,满清窃得天下,以“夷狄”入主中原,从汉族传统观念来看,好似“乾坤反覆,中原陆沉”“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很多汉族士人抱有强烈坚定的民族意识和反清思想,大规模、有组织的抗清武装斗争结束之后,反清思想仍以各种形式在民间传流,并与以恢复明朝汉族政权为诉求的反清抗争联系密切。

反清思想贯穿了整个大清的历史,从清初“明遗民”三大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到“天地会”“红花会”“义和团”再到清末邹容、孙中山,无不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志。

雍正帝说“从来异姓先后继统,前朝宗姓臣服于后代者甚多,从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称朱姓,摇惑人心,若此之众者”。

在当时,这是一场深刻的民族文化、民族政治的斗争。

对清朝统治者来说,汉民族意识和反清思想的传流,无疑是一种巨大威胁,本来做贼心虚,又兼其自身文化落后,对此十分畏惧。

清初对汉族士人尚采取怀柔政策,分化拉拢,满清统治稳固后,真面目终于露出来,为了消解汉族传统文化和民族主义意识的影响,巩固满清政权,清统治者不仅强制汉民剃发易服,移风易俗,还禁言禁说禁毁图书,发动“文字狱”,其主要目标就是镇压汉族知识分子反清思想和民族气节。

《红楼梦》之“红学”研究,究竟有何等重大意义与价值?

《红楼梦》之“红学”研究,究竟有何等重大意义与价值?

《红楼梦》之“红学”研究,究竟有何等重大意义与价值?对《红楼梦》的研究,竟在近一百年来变成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许多学富五车的学者以毕生主要精力,用以专职研究一部书,本身就是动荡的中国近现代史给中国文学开的一个善意“玩笑”。

中国近代史上,国家衰败,百年积弱,各行各业无不“以欧美之是为是,以欧美之非为非”,是以欧洲文学以长篇小说为重心,中国近现代文人便也抛弃了经史子集,抛弃了乾嘉学派,抬出《红楼梦》这部优秀长篇小说,成为“集中国古典文学之大成”之瑰宝国粹,以为应该得到国家的特别关照和扶植。

即使是鲁迅、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巨擎,同样对《红楼梦》每多褒赞,称誉有加。

因此遂有俞平伯先生、周汝昌先生等率先垂范,为“挽救国粹”的“红学”应运而生。

越剧:《红楼梦》然而,这种文人墨客混杂了小资情怀的朴素情感,既脱离文盲率超过90%的劳苦大众,亦无力对抗侵略者的飞机大炮。

多少博学多知的“国学”学者,一路狼狈奔逃到大后方去吃土,一边怀恋在北洋政府治下月薪几百大洋的人上人生活。

他们的著述洋洋大言,汗牛充栋,却于国于民无尤。

重庆大轰炸甚至颇有于“国故”“国粹”如数家珍的国学大师,膝盖一软,便反过来去给侵略者粉饰太平。

抗日战争已经充分证明了,一切依赖情感加持而非自身魅力和感染力的所谓“国粹”,都是违反自然法则的,于国于民并无裨益的,那时候的中国,更需要的是钱学森,是邓稼先,是李四光,是于敏,是他们而不是国学大师们,真正撑起了中国人复兴和强大的脊梁。

笔者虽然是《红楼梦》的忠实爱好者,是曹雪芹曹公的忠实崇拜者,从10岁读得《红楼梦》惊为天人起,翻阅该书何止数十百遍,一字一句了然于胸,著述文风亦深受其影响,偶尔也写一些关于《红楼梦》的心得和感想。

《红楼梦》电视剧然而我绝不以为自己那些浅显文字,居然是什么“红学”。

那么包括那些著作等身的所谓“红学家”,他们那些六经注我、无法证伪的文字,又难道真是什么严谨科学的学问了?文学艺术所属的社会科学也是广义上的“科学”。

“红学”研究的重要见解评述

“红学”研究的重要见解评述

“红学”研究的重要见解评述由于本文所关注的是《红楼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所以尽管“红学”中的索隐方法也很重要,但与本文无关,故略去不论。

本文的根本观点与书中的具体细节如何无关,甚至与《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也无关。

以下只讨论与《红楼梦》思想意义有关的代表性见解。

1)王国唯的“解脱示范说”王国唯借叔本华的观点,认为《红楼梦》之意义在于示范我们如何解脱人生的烦恼。

因为人生者,唯欲而已,而欲则总是导致痛苦,欲解脱此痛苦,必须要消除此欲。

《红楼梦》的意义就是通过向我们揭示欲产生种种痛苦,然后示教我们如何克服欲望。

我认为本文对《红楼梦》的认识与王国唯之观点表面上最为接近。

但内在却不同。

这一不同乃是中国“天人合一”的状态与叔本华的“自由意志”的差异。

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一种意识和无意识的同一状态,未分化状态。

而“自由意志”是对意识和无意识高度分化的感知和总和。

因此,可以说王国维讲的而更象《浮士德》。

尽管《红楼梦》的起点和终点是“合一”,但它要启示的却是中国文化由“合一”向“分裂”的转化。

而相反,虽然《浮士德》的起点和终点是意识和无意识的高度分裂,但它要表达的是高度分裂的意识和无意识开始靠拢的倾向。

所以我前面认为《红楼梦》和《浮士德》有非常有趣的镜像关系。

因此可以总结为:《红楼梦》不是要教人如何解脱烦恼,恰恰相反,是要诱人堕入烦恼。

不是要用“天人合一”“涅磐”来消除人生命中的情结,而是要让这一情结与“爱”的形式不断演化,超越。

2)毛泽东为代表的“反封建和阶级斗争说”过去,人们总把这一派与感情说相对立,但上述的分析表明这两派没有任何矛盾。

因为《红楼梦》中所描写的“爱”本身就标志着意识和无意识间的分裂,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中庸”的平衡和“天人合一”被打破,然后斗争开始萌芽。

因此,现在重读中国大陆49年后对《红楼梦》的评论,如果剔除特别偏激的不论,许多观点是非常深刻的。

现略选一二为证:“《红楼梦》是中国三千年来封建社会走向崩溃时期的历史性记录与总结”,“贾宝玉是当时要转换的社会中即将出现的新人的萌芽”,“曹雪芹是站在新兴的市民立场上来反封建”。

读书报告 读书笔记 读后感 浅谈红学研究

读书报告 读书笔记 读后感 浅谈红学研究

浅谈红学研究
有这么一本小说,作者“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沥血不改初衷。

引得古今中外文人学者为之着迷,这边是《红楼梦》。

人们对于它的研究探索也从未停止过,《文艺杂志》1914年第8期发表了均耀《慈竹居零墨》,称清末上海松江有个叫朱昌鼎的人,对《红楼梦》十分入迷。

有人问他“治何经”,他对人家说,他所治的“经”,比起一般的经,少“一横三曲”。

原来,繁体字的“经”字去掉“一横三曲”,就是个“红”字。

如此“红学”一词就约成定俗,成为研究《红楼梦》这门学问的名称。

一、红学的来源
红学,即研究《红楼梦》的学问,横跨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药学等多个学科。

清代学者运用题咏、评点、索隐等传统方法研究《红楼梦》,被称为旧红学。

五四运动前后,王国维、胡适、俞平伯等人引进西方现。

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探讨红学_一百二十回本_红楼梦_版本研讨会_综述

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探讨红学_一百二十回本_红楼梦_版本研讨会_综述

描写的缩写 、简化等特点均被程甲本继承 ,这种流传状态应
被重视 。脂本专论有冯其庸先生《论庚辰本》,程本系统的
专著有曹立波的《红楼梦东观阁本研究》。甲辰本已影印多
年 ,但至今无专著 。梦稿本更复杂 ,它在程甲前流传过 ,对
高鹗续书说是挑战 。作为过录本 ,梦稿本的底本来源复杂 ,
文字大多同程乙本而异于程甲 ,并不能证明从前以为抄本
论是哪一种方式 ,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电子文本是对的 ,
尤其是小说 。在小说中存在很多的异体字 ,由于字库的原
因 ,无法涵盖所有的异体字 。计算机提供的只是一个粗糙
的文本 ,如果要在研究中引用 ,应该加以仔细的核对 。
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主任周绚隆以《关于人民文学
体涉及到版本的数字化问题 、古籍整理和校注问题 、一百二
十回刊印本和手抄本问题 、后四十回问题 ,以及续书问题 。
结合大会发言 ,与会人员还展开了讨论 。
周文业先生的报告题为《中国古代小说和〈红楼梦〉版
本数字化及研究》,概述了古代小说版本数字化的发展和现
状 。他说 “: 中国古代小说版本数字化是 1999 年从《三国演
绍 ,在《红楼梦》诸多版本中 ,已完成数字化的脂评本系统
用 科
有 :甲戌本 、庚辰本 、己卯本 、甲辰本 、列藏本 、戚序本 、舒序
学 的
本 、郑藏本 、卞藏本 ;带有后四十回的混合本有 :蒙府本 、梦

稿本 ;程高本系统有 :程甲本 、程乙本 、东观阁本 。
度 和
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
程乙本第四十回里 ,有“快”,也有“箸”。嘉庆八年的卧闲草
堂本《儒林外史》中 ,一处有三个筷子 ,一个写成了“筷”,两

〈红楼梦〉研究方法结构之阐述

〈红楼梦〉研究方法结构之阐述

〈红楼梦〉研究方法结构之阐述《墨子·天志》中说:“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

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

故墨子之有天之意也,上将以度天下壬公大人为刑政也,下将以量天下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也。

”这是“方法一词之最早见。

后转意为知行的办法、途径、程序等,科学方法(Scientific method)是认识世界的过程;它既意谓特定的,学术门类所使用的或对其来说恰当的探究的程序、途径、手段、技巧或模式,通常在步骤上是比较系统,有序的,合乎逻辑的和有效的排列;它又意谓处理学术探究的原则和技巧的学科,相当于“科学方法论”(Scientific methodology)。

一、红学学术方法系统化的重要性:一切理论的探索,归根结底也是方法的探索,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学术研究方法的探索。

红学研究的方法涉及的问题很多,有一般的知识性的问题,也有与作为红学学术研究对象的《红楼梦》相关的问题,其中最基本的问题是《红楼梦》研究在人类认知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的说就是它与社会文化,和人文科学的关系,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知识论”的传统,红学学术界对知识的一般结构,尤其是它与不同时期的不同方法这些现象,较少作哲学层面的思考。

当然,伴随着现代社会结构的不断发育,成长具有现代意义的红学研究体系也正在得到相应的孕育和发展。

因此,对于红学学术研究方法发展的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具有建设性的问题。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红学研究方法。

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对于欣赏者而言,红学的新成果都是被企盼的,在以往的学者们不懈的努力下,红学成为“显学”,但是红学在以往学者,“单兵作战”式的研究,和明显的“派别”之争的情况下始终都没有达成一种方法论的统一自觉。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认同,没有真正确立红学研究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系。

“红学的方法”或“红学研究的方法论”远远没有红学研究本身引起学者们的注意。

这个问题在红学学术界没有被认定为一个真正的领域。

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问

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问

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问
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问通常被称为“红学”。

它是对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进行深入研究的一门学科,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文化等多个领域。

红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成书过程、文学价值、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艺术、社会背景等方面的研究。

红学家们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和探讨,试图揭示《红楼梦》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文化内涵。

红学的研究方法也非常多样化,包括文本分析、历史考证、文化解读、比较研究等。

红学家们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比较、对历史背景的考察、对文化传统的解读等方式,来深入探究《红楼梦》的意义和价值。

红学的发展历程也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自 20 世纪以来,红学研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吸引了众多学者和读者的关注。

如今,红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红学是一门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学科,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红楼梦》这部经典之作,也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文学传统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茅盾红学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茅盾红学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一; 通过人物的行动表 现人物 的性格 , 并称赞 曹雪芹 将 中国
茅盾论《 红楼梦》 , 有 学术性 的研 究探讨 , 有随感 而发 的 引用 , 虽语 言不多 , 但 可谓颇有见地 。他 对《 红楼 梦》 高超艺 术手法 和深刻思想 内涵 的论 述 以及对 《 红楼梦 》 作者 曹雪芹
的高度评价都具有 概括性 、 指导 性的意义 , 对 待历史上 的诸
茅盾 论《 红楼 梦》 的艺术成就
茅盾对《 红楼梦》 艺术成就的论述较多 , 可约略将其分 为 结 构安排 、 人物塑造和语 言运用三个方 面。茅盾先生一 向重 视小 说的结 构 , 他 认 为好 的小 说结 构应 该 是 “ 前 后勾 联 ” 、 “ 疏密相间” 的, 而且在情 节上要 避免 “ 平铺直叙 ” , 恰好 《 红 楼梦》 在情节结 构的安 排上就 是这样 的 。他 曾将 《 红楼 梦》 与《 水浒传》 、 《 金瓶梅》 作 比较 , 并得 出结论说 : “ 《 红楼梦》 结 构上的完 整 与严 密 , 不但 超 过 了 《 水浒》 , 也超 过 了 《 金 瓶 梅》 。 ” L 2 刘永 良称 赞茅 盾先生 的这一 “ 见解非常独 到” , 尤 其
还提 出过 “ 《 红楼梦 》 开 头几 回就把 全书 的结局 和主要 人物
茅盾作 为中国现 当代 著名作家 、 文学 评论家 、 社会 活 动 家, 其成绩 是多方 面的 , 除 了最负盛 名的小说 、 散文之外 , 他
在 中国古典文学 的研究领域也颇有成就 , 尤其是对《 红楼梦》
的归宿 , 用象征的笔法 暗示 出来 ” 的说 法 , 对此, 刘 永 良认
( 集美大学文学 院, 福建 厦门 3 6 1 0 2 1 )
摘 要: 茅盾研 究《 红楼 梦》 始于上世 纪三十年代 , 其一生对红 学多有研 究和贡献 。 目前 , 学术界研 究 茅盾者 甚夥 , 研 究茅盾红学思想者却不 多, 对 此做 系统梳 理 的则少之 又少。从 茅盾 论《 红楼 梦》 的 艺术成 就、 思想 内涵、 对《 红楼 梦》 作者 的评价、 对待历 史上诸红 学派别 的态度、 以及对 《 红楼 梦》 中诗词 曲赋的 态 度、 对《 红楼梦》 的“ 删 削” 等 几方 面入手 , 爬梳整理茅盾红 学思想的研 究现状 , 能丰富茅盾红学思想研 究的

红楼梦和红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红楼梦和红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红楼梦和红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小说,更是中国文化的宝库。

红学研究作为对红楼梦的深入探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巨著,还能为我们提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重要信息。

首先,红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红楼梦是一部细致入微的描写人物心理、社会风貌和家族命运的小说,通过对它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背后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红学研究者通过对小说中每个角色的解读,揭示了作者对人性、梦幻与现实、命运与自由等重要主题的思考。

同时,红学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欣赏红楼梦的艺术之美,包括其描写手法、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等方面。

其次,红学研究还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料。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浓厚中国文化色彩的小说,它反映了清代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婚姻制度、礼仪习俗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对红楼梦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此外,红楼梦也是一部描写儿女情长的小说,通过对其中的婚姻观念、家族制度和女性地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性别关系和女性地位的演变。

最后,红学研究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它的研究和传播不仅有助于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部巨著,也可以激发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通过红学研究,我们可以将红楼梦与当代社会和文化相结合,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并通过不断创新和传承,使之与时俱进。

综上所述,红楼梦和红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小说,还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以及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

红楼梦是一部永远不会过时的经典,它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我的红学思路

我的红学思路

艺坛漫笔92我的红学思路■ 邓牛顿红学是一门显学。

我从2003年至今,先后出版了两部专著:《寻找红楼梦的原始作者》(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年)和《红学新声》(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7年)。

由于研究经历了由局部到全面、由浅尝到深究、由混沌到清晰的过程,有学者建议我将自己的思路整理、厘清一番,以便大家更便捷地了解我关于《红楼梦》的学习成果。

走进红学我原先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美学的。

走进红学,纯属偶然。

本世纪之初,我在从事中华美学三部曲第三部《说趣》的写作,其中遇到“凑趣”这一题目,想到《红楼梦》应该有这方面的材料,于是,再次阅读《红楼梦》。

所不同的是,过去遵照毛主席教导,阅读时关注作品中阶级关系的描写;如今阅读,则着重于人物关系和作品语言。

所获甚多,写出《红楼梦中的趣味》一文,收入2005年4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拙著《说趣》。

没想到的是,这次发现《红楼梦》中会有那么多我熟悉的乡音。

当即草成《红楼梦植根湘土湘音》,发表于2003年8月6日《中华读书报》上。

该文引起广泛关注,并遭遇质疑。

支撑我的是自己的学术自信。

与此同时,听湖南学者转告,此前已有一位湖南作家在某报上发表过关于《红楼梦》中有湖南方言的文字。

提振了信心,安顿了情绪,排除了干扰,我陆续又发表了若干红学的文章问世,并于2003年秋冬之际,到故乡长沙进行相关方言的调查。

因为意识到红学的艰难,中间沉寂了六年。

直至2009年7月,我又开始了红学的垦拓,于是有了《红学笔记》一书,由香港世纪风出版社印制出版,数量非常之少。

当时我讲,“绝不敢说我讲的都对,只是将我所熟悉的相关语言、风物、习俗集纳到一起,奇迹般构成一个共同的地域环境,试图说明《红楼梦》原始文本的状况和探寻《红楼梦》原始作者的踪迹。

未来的岁月中,找不找得到他或她,碰运气吧”。

出现转机2012年2月7日,我前往上海古籍出版社。

承蒙上海大学校友、1978届首届学生朱怀春先生,将负责之《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01册中曹寅《楝亭诗钞》和施世纶《南堂诗钞》用光盘录出赠予。

红学中人物评价的方法论评析

红学中人物评价的方法论评析

红学中人物评价的方法论评析红学人物评价的方法论评析红学,作为研究《红楼梦》的学问,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和中医药学等。

红学的研究内容广泛,包括对《红楼梦》的文本、版本、历史背景、文学史关系以及作者家世、生平、创作经历和人物特性的研究。

在红学中,人物评价是一个核心的议题。

对于人物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在评价《红楼梦》中的人物时,可以遵循以下几种方法论:1. 社会历史评价法:这种方法将人物置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限制,都是其社会地位和历史环境所决定的。

通过这种评价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行为。

2. 心理分析法:这种方法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

通过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揭示其行为的内在动机和深层心理需求。

例如,对林黛玉的敏感和多疑的性格进行心理分析,可以理解其背后的自卑和不安。

3. 美学评价法:这种方法关注人物的审美价值。

在《红楼梦》中,人物的外貌、气质、风度和言行举止都被赋予了深厚的审美意蕴。

通过关注人物的美学特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体验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4. 比较评价法:通过将不同的人物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每个人物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例如,将贾宝玉与薛蟠进行比较,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两者在性格和行为上的巨大差异。

在红学人物评价中,这四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

在实际评价中,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价。

总的来说,红学的人物评价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过程。

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论,我们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进而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这一伟大的作品。

坚持红学研究的正确方向和科学方法——读张庆善先生的《惠新集》

坚持红学研究的正确方向和科学方法——读张庆善先生的《惠新集》

他在《 河南 教 育学 院学 报 》 编辑 出版 的《 百年 红学 》 一 书的序 言 中说 :
百 年红 学 , 长盛 不衰 , 根本 的原 因在于 《 红 楼 梦》 本 身 的魅 力 , 而 红 学 的兴 盛 和 丰 富成 果 , 更 使
得《 红楼 梦》 广 为 流传 , 更 为人 们所 关 注。2 0世纪 以来 的百年 红 学 , 确 实是 中 国现 代 学 术 史上 的奇
口气 读 完 , 当时 就写 下 了上 面标题 的 文字 , 想 以此为 题写 一 篇读 后 感 。后来 因事 一拖 再 拖 , 直 至近 期 收
到 河南 教育 学 院学 报 编辑 部 范 富 安 主 编 寄来 的 2 0 1 7年 第 2期 《 河 南 教 育 学 院学 报 》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去 年年 底 , 笔者 到北 京 中 国艺 术研 究 院参 加 “ 李 希凡 与 当代红 学 ” 座谈 会 ( 以下 简称 “ 座谈会” ) , 收
到 中 国红学 会会 长 张庆善 先 生惠赠 的新作 《 惠新 集 : 红学 文 稿 选 编 》 ( 以下 简 称 《 惠新集》 ) 。 回来 后 一
5 0年 代 中期 的那 场 以坚持 正确 研究 《 红 楼梦 》 为 宗 旨的 “ 红学 大讨论 ” 持 完 全否 定 和贬 斥 的 态度 。这 种
学 术就 是 学术 、 同政治 无关 的思 想在 今 天还很 有 市场 。 因此 , 这个 话 题虽 然 不新 , 但 在 当 前情 况 下还 有

面 。是 不是 坚持 红学 研 究 的正确 方 向和科 学方 法 ,承认 不 承认 红 学研 究 有 正 确 的方 向和方 法 , 这 不
仅 是学 术 问题 , 更 是一 个时 期 以来 红学 界 的对 一些 热 点话 题 纠 缠不 清 的深 层次 原 因之 一 。对 此 , 张 庆

红学领域思维定势辩误

红学领域思维定势辩误

红学领域思维定势辩误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

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在日常生活中,思维定势可以节省步骤、缩短时间、提高效率;但在学术活动中,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新思考,往往会造成因循守旧、陈陈相因、刻舟求剑、固步自封,阻滞学术进步与繁荣。

在《红楼梦》研究领域,由于红学家们近百年薪火相传、铺陈渲染,在小说作者、创作素材、思想文化、批阅评点、版本流传诸方面,早已形成了一系列思维定势。

尤其是在曹学领域,大约有十五个比较普遍的思维定势,左右着红学家们对《红楼梦》的正确分析和深入探讨,以至于在很多重大问题研究上陷于误区而不能自省自拔。

突破这些思维定势,乃是红学进步繁荣道路上必须推倒的藩篱。

思维定势一:敦诚、敦敏诗中提及的曹雪芹,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乾隆年间宗室敦诚敦敏兄弟的诗中,可以证明在他们的生活圈子里,有一个名叫曹霑的人。

其人字或号雪芹(一字芹圃),工诗擅画,好酒嗜饮,具有魏晋风度。

这个曹雪芹贫穷潦倒,只活了四十年华就死了。

二敦诗中从来就没有提及其人是《红楼梦》作者,也不曾透露其人有过小说创作的经历。

思维定势二:袁枚、明义、永忠说的曹雪芹所著之《红楼梦》,就是今本《红楼梦》或《石头记》。

乾隆年间袁枚、明义、永忠的诗中,可以证明有个叫曹雪芹的人,亲手拿出一部小说《红楼梦》给他们看。

但这部《红楼梦》乃是一部篇幅短小、首尾完整、内容单一的小说。

从形式到内容都足以证明,曹雪芹的《红楼梦》根本就不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120回本《红楼梦》或80回本《石头记》,而是一部与今本既有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版本,并且久已失传。

思维定势三:曹雪芹拿给墨香、明义、永忠看的《红楼梦》,是今本《红楼梦》的初稿本。

明义本《红楼梦》专写姐妹们在大观园中嬉戏的故事,今本其他内容均付之阙如。

明义的《题红楼梦》第一首诗就出现了“怡红快绿”的字样,说明姐妹们生活的地点是在大观园。

何其芳红学研究方法论探析

何其芳红学研究方法论探析

何其芳红学研究方法论探析
谢会昌
【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0(000)001
【摘要】何其芳《红楼梦》研究方法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方法、接受美学方法、系统论及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

【总页数】8页(P65-71,43)
【作者】谢会昌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1
【相关文献】
1.学术史与方法论的不倦阐释:郭豫适的红学研究——当代学人的红学研究综论之
六 [J], 高淮生
2.“格式塔”下的“脚步”——何其芳诗歌《脚步》的艺术探析 [J], 王书博
3.经典作家研究的跨学科维度问题——关于近年何其芳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J], 赵心宪
4.经典作家研究的跨学科维度问题——关于近年何其芳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J], 赵心宪;
5.经典作家研究的跨学科维度问题——近年何其芳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J], 赵心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红学研究方法论的思考江苏省如皋市技工学校孙德祥《红楼梦》在它产生的同时,就产生了红学,《红楼梦》在社会上流传影响的历史,也就是红学产生发展的历史。

在数百年的红学史上,流派纷纭,名家众多,研究方法更是多种多样,百花齐放。

旧红学派的评点、题咏、索隐,新红学派的考据求证及五七年以后对《红楼梦》的群众性研究,在红学史上都各领风骚,各有所得。

研究方法的更新和变化,促使红学研究随社会历史的进程不断发展进步,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断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

但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红楼梦》的认识理解不断加深,对红学研究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旧的研究方法越来越暴露出其时代社会的阶级的思想认识的局限性,也就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新的时代社会特点,不能满足人们对红学研究的各种需求,使得目前的红学研究呈现一种沉默徘徊的状态。

要想使得红学研究有所突破,有所建树,使之适应于新的时代社会特点,就首先必须有一个方法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特别是历史的辩证法作为红学研究的最根本的指导方法。

但这种方法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又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突破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还是几百年来的红学研究,突破创新不是对传统研究方法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它的扬弃,发扬光大它的合理成份,剔除舍弃那些旧时代旧社会旧思想认识的糟粕,同时补充大量的新内容新成份新血液,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指导下的各种新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红学研究。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对红学研究方法作一个传统的未来的全面综合思考,从而指导和促进红学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发展。

红学研究受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以至整个古典文学研究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自己传统的研究方法。

在这些研究方法的指导下,全部红学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促进了人们对《红楼梦》的认识和理解。

但时代、社会、阶级的局限性,直接影响着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度,也就直接影响着各项红学研究工作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研究方法带上某些美中不足之处和缺陷,在推动红学研究工作向前发展的同时也限制着研究的深度,阻碍各项研究的继续深入和发展。

因此,对传统的红学研究方法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看到其中辩证的进步的科学的一面,也看到其中主观的落后的形而上学的一面,不能婴儿污水一起泼,也不能核桃栗子一起数,只有这样才是对待文学研究传统方法的正确态度。

纵观红学研究产生发展历史,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研究方法有旧红学派的评点、索隐和新红学派的考据求证,这些研究方法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独特的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是跟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联系的,有其时代的历史的必然。

它们既满足了一定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体现着红学研究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都曾风骚一时,取得过辉煌的成就。

在红学史上最早使用的研究方法就是评点,几乎在产生《红楼梦》的同时,就产生了脂砚斋等人对《红楼梦》的评点,在《红楼梦》产生以后很长很长的时间内,一直有人使用评点这种方法对《红楼梦》进行研究,先后出现的大大小小的评点派人物有数十家之多,评点是全部红学史上影响最大、使用时间最长、成果最为卓著的方法之一。

在红学史上影响较大的评点家除可能直接参与过《红楼梦》创作的脂砚斋、畸笏叟等人外,还有“护花主人”王希廉、“太平闲人”张新之、“大某山民”姚燮,这些人采用评点法在《红楼梦》研究上都有所建树,促进了人们对《红楼梦》认识理解的加深,以脂砚斋等人影响最大。

评点这种研究方法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产生的年代较早,早在唐代就有人用评点对诗文进行研究,后来一直长兴不衰,元明时期出现了小说评点。

最早的小说评点是一些书籍出版商写的,他们在刊印小说时自己加上一些评点,用来增加小说的发行量,这就是早期的小说评点。

这一时期的小说评点只具有经济价值,而没有(或很少有)文学美学价值。

后来这些商贾就请一些名士文人对刊印的小说进行评点,使得小说评点在原来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到了明朝万历年间的李势、叶昼等人评点《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评点法才成为小说研究的一种独特的方法,到了明末金圣叹手里,评点法行到进一步完善,达鼎盛之势,到了清代,稍有名气的小说都有评点。

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出大量的对《红楼梦》的评点是不足为奇的,它反映了文学研究传统对红学研究的影响,也反映了红学家的对文学研究传统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小说评点的具体形式和方法一般是:开头有序,序后有读法,每一回有回前或回后总评,回中有眉批、夹批或旁批。

在《红楼梦》的评点中具体形式攻方法更是多样,以脂评为例就有回前总评、眉批、行间批、正文下的双行夹注、回末总评、凡例等数种,共有批语三千条左右。

用评点的方法对作品进行研究,评语分散在作品的内容之中,贯穿于作品始终,使得对作品的研究较为细致具体,评点法可以抓住作品一些典型的细节描写进行具体分析,指导读者阅读欣赏作品,也可以抓住作品中运用的写作技巧进行剖析,指导后人学习借鉴应用。

脂砚斋、王希廉、张新之、姚燮等人使用评点的方法对《红楼梦》进行研究,有其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从他们的得失之中,我们可以看出评点法研究《红楼梦》的适应性和局限性。

我们知道是一部细节描写非常成功的作品,作品通过取自日常生活的大量的细节描写,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评点家们在评点的过程中,成功地抓住这些细节描写的内容,加以适当的分析点拨,使之放射出艺术的光芒。

如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回写宝玉“拭汗”处有脂砚的评语:“想见其构思之若,方是至情。

最厌近之小说满纸神童天分等语。

”这一批语揭示出《红楼梦》中的细节不同于其他一般的小说,它具有生活和艺术的二重真实性,加深了读者对“拭汗”这一细节的认识和理解。

像这样的批语在《红楼梦》各家的评点中都是大量存在的,大都恰到好处地指出了作品的成功之笔。

有些评点家还针对作品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加以批评,这也能促使人们正确认识《红楼梦》的价值,如中有些细节失实,特别是人物年龄上有矛盾之处,不少评点家在批语中都多次加以指出,使人们能够看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红楼梦》中使用的一些艺术技巧,许多评点家都加以剖析,如有关“伏线”“伏笔”,脂砚斋等人在批语中就大量提及。

“太平闲人”张新之在《妙复轩评石头记》中说:“书中诗词悉有隐意,惹迷语然。

口说这里眼看那里。

”“是书名姓,无大无小,皆有寓意。

”指出了《红楼梦》中通过诗词名姓进行暗示的艺术手法。

从这些方面看来,评点家们用评点的方法研究《红楼梦》是符合《红楼梦》这一作品的艺术特点的,有人将评点家的评语比作阿尔卑斯山谷中过去树立的那座写着“慢些走,欣赏!”的标语牌是非常恰当的,评点家对《红楼梦》所作的大部分评语确实起着吸引指导读者欣赏作品的作用。

但是,由于评点者世界观的局限性和评点法本身存在的不足,使得评点法在具有大量优点的同进,也带上了致命的弱点,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评点将大量的笔墨落在伏线、伏笔、文法章法上,这就将评点引向形式主义的泥塘。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谈金圣汉》中指出:“经他(指金圣叹)一批,原作的诚实之处,往往化为笑谈,布局行文,也都被硬拖到八股的作法上。

这余荫,就使有一批人,堕入了对于《红楼梦》之类,总在寻求伏线,批剔破绽的泥塘。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红楼梦》中没有伏线伏笔文法章法,但无处不“伏”,无处非“法”,也就无所谓“伏”与“法”了。

这些形式主义的评点,将非常复杂的文学作品当作文字技巧、文字游戏加以分析研究,拆散了作品的艺术结构,严重降低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这对于全面研究思想艺术两方面都获得巨大成功的《红楼梦》是非常不利的。

其二,评点这种研究方法,将研究的内容观点分散贯穿在作品的内容之中,和作品故事情节的发展交织在一起,虽然能够帮助指导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从点上认识欣赏作品,但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作品,也就不能认识到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刻性、多样性和人物形象的整体性丰富性,抓住了微观范围内的闪光点,却失去了宏观范围的灯塔,成了实实在在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对《红楼梦》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是评点这种方法所不能做到的。

索隐也是红学史上影响相当大的研究方法之一,它是在清王朝思想统治严酷,经学考据风盛行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研究方法,同时也是人们对小说的认识尚欠深刻的情况下产生的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小说号称“野史稗官”,产生之初是托身于“史传”之中的,后来才脱身出来,仍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大多记载一些真人名人的“趣闻轶事”,被称为“野史”,野史笔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取重要的形式。

后来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小说的形式也得到了发展,作者在写小说时,打乱时空,虚拟名姓,进行适当的虚构,也就如《红楼梦》中所说的用“假语”言“真卅”,但不少研究者还是要透过表面的“假语”,求索隐去的“真事”,并以此作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和角度。

对《红楼梦》进行索隐在清代就已产生,旧索隐派的观点较为杂多,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有“明珠家事说”、“清世主与董鄂妃故事说”等数种,多是根据一些民间传说将小说人物和情节跟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比附,有些观点显得过于牵强,有些则有明显的史实错误,可以说旧索隐派没有取得多大的研究成果。

到了五四前后,产生了以蔡元培等人为代表的新索隐派,使索隐这种研究方法时兴一时,大大扩展了它原来的影响,产生了一批红学索隐专家,出现了一批用索隐法研究《红楼梦》的专著,如蔡元培的《红楼梦索隐》、阚泽的《红楼梦抉微》、寿鹏飞的《红楼梦本事辩证》、景梅九的《石头记真谛》、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等等,直到解放前夕还有旭庐的《红楼梦发微》出笼,足风其影响之大。

对《红楼梦》进行索隐研究在当时之所以时兴一时,是有其特定的时代政治背景的,本世纪初期正处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准备时期,反清排满他们的重要主张之一,一批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便利用红学研究来宣传反清排满思想,使得红学研究服务于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需要,他们部分地继承了旧索隐派的衣钵,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从作品中寻找“本事”加以印证,对《红楼梦》进行全面系统的索隐,做了大量的细致的工作,他们对红学研究做好的贡献应该得到承认。

新索隐派的代表人物当数蔡元培,他的基本观点是:曹雪芹“持民族主义甚挚”,《红楼梦》“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成尤以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义。

”他的推理过程为“红”影“朱”,“朱”即“明”,其它一些具体观点亦是由此生发而来。

对《红楼梦》中的人物,蔡元培则是在其基本观点指导下,用“品性相类”、“本事有证”、“姓名相关”三法进行推求,从中索出康熙太子胤礽(宝玉)和大批江南名士(金陵十二钗)的影子来,蔡元培做了大量的所实的研究工作,其观点尚能自圆其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