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旷日持久的战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里芬计划中预计英国因德国入侵比利时而参战,所以其右翼延展到法国里 尔附近,其强大的右翼将在英军参战产生影响前迅速将法军歼灭。为了弥补在右 翼展开最大的兵力而现役军队不足之虞,施里芬决定在前线使用预备役军人,以 期能迅速取得胜过法军的优势。
2.“施里芬计划”的实施
1914年8月2日,德军出兵中立国卢森堡,以取得卢森堡的铁路网。
9月6日凌晨,法军发起全线反攻。法第6集团军继续与德第1集团军在奥尔奎 河上激战;法第5集团军也掉转头来,变撤退为进攻,同德第1集团军厮杀, 并同德第2集团军右翼交火;法第4和第9集团军则截住德第3、第4集团军, 使德第1、第2集团军陷于孤立。
3.一战的关键时刻——马恩河战役
I. 时间:1914年9月5日 II. 地点:西线战场,马恩河地区 III.结果:德军被迫暂时撤退,战略目 的改为 “奔向大海”,后期双方战斗由 运动战转向阵地战。 IV.意义:马恩河战役是本次世界大战 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它宣告了德 军“速战速决”的战略的破产。
法国 68,000 32
941,525
英国 209,000 62
2,346,613
意大利 不详
17
401,283
美国 不详
37
1,009,184
日本 不详
17
679,438
合计 >331,000 182
5,967,553
德国 79,000 44
1,149,863
奥匈 16,000 8
266,598
土耳其 不详
参战人数:152万人参战,损失将近50 万以上。法军损失25万,英军损失 1.3万;德军损失22万。
思考:
1914年9月11日,德军军团被迫后撤后,小毛奇向德皇报告: “陛下,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
他为什么这样说?
德国消灭法军主力的计划失败,双方形成相持局面。 德军西线部队被持续拖延在西线战场上,丧失了先击败法国再转 过头对付俄国的唯一机会。 ……
5
103,309
合计 >95,000 57
1,519,770
日德兰海战
开始时间:1916年5月30日
结果:英德两国海军在日德兰海 面上展开一场海战,德国取得了 战术上的胜利,但在战略上并未 打破英军封锁,英军仍掌握着制 海权。
新式武器:潜艇(德国)
三、“索姆河地狱”
英军的 Mark I 坦克
1.规模最大战役——索姆河战役
巴黎城郊抵抗德军的法军
死伤惨重
4.东线战场——东普鲁士战役
I. 时间:1914年8月17日 II. 地点:东线战场,东普鲁士地区 III.目的:减轻德军对西线压力,为 进一步进攻德国创造条件。 IV.结果:德军之后反攻入俄国境内, 但俄军同时也深入奥地利境内。双方 形成对峙局面,转入持久的阵地战。 V. 意义:使得德军被迫从西线调兵 支援东线,严重削弱了德军西线突击 力量,是马恩河战役德军失败的重要 原因。 伤亡人数:俄军27万,德军2.5万。
1.随着先进武器如来复枪、机关枪、现代榴弹炮等大量装备部队,战场 上防御一方的实力大大增强。进攻一方还主要依靠人数和士兵的血肉之 躯,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2.当时的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下,所以大战转变为持久战 和阵地战。这个变化对协约国一方无疑是有利的,协约国拥有广阔的海 外殖民地,拥有更多的资源和人口,利于长期作战。而同盟国虽然部队 精锐,装备精良,但资源方面明显处于劣势,适合于速战速决。
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上:施里芬伯爵。 左:施里芬计划, 其中红色为德军假象 进军路线,蓝色为法 军反击路线。
1.什么是“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计划(Schlieffen Plan)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阿尔弗雷
德·冯·施里芬担任总参谋长期间(1891年至1906年)所制定的一套作战方法。其 主要目标为应付来自德国东西两面的敌国——俄国与法国的夹攻。
8月3日,德军对比利时不宣而战。
至8月9日,德军成功攻占比利时全境,并且驱逐在比利时境内的法军回法国 境内。
8月21日,德军分兵五路攻向法国北部,法军失守,被迫后撤。
1914年巴黎,法国政府被迫撤退至波尔多。
9月5日,当德军克卢克集团军经过巴黎东面,可以望见埃菲尔铁塔时,其右 后方侧翼受到毛奴里的法第6集团军的袭击。克卢克立即命令第3和第9军回 过头去对付毛老里,而这两个军的任务是负责掩护德第2集团军的右翼的。 所以他们的撤退,使德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之间,产生了一个宽达20英里 的缺口。克卢克重点对付毛奴里的部队。毛奴里快要顶不住时,请加利埃尼 从巴黎城内速派兵增援。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资料1:
1913年各国工业在世界工业中的份额
(%)
美国
32.0%
德国
14.8%
英国
13.6%
沙俄
8.2%
法国
6.1%
奥匈帝国 4.4%
意大利
2.4%
日本
1.0%
资料2: 1914年各国殖民地人口: 英国:近四亿 俄国:三千三百多万 法国:五千五百万 德国:一千二百多万 美国:九百多万 日本:一千九百多万。
1914年,欧洲军队在战场上面临着一次技术上的革命,过去几十年发明 出来的各种武器——有枪栓的来福枪、机关枪、现代手榴弹等——在战 斗中提供了空前规模的火力并对西方各军事组织提出了无法解决的问题。 现代武器使各部队对对方的防守阵地都束手无策。 ……
——英: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
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了持久战和阵地战?这种转变对于同盟国和 协约国的哪一方更有利?
普பைடு நூலகம்战争之后,法国在法、德边境建立军事要塞以重兵防卫,德国无法从正 面迅速击败法国。施里芬认为“敌人正面不是主要目标,最重要的是粉碎敌人的 侧翼...攻击后方以消灭敌人”,于是施里芬计划中选择从一侧包抄的战法。施里 芬计划中在左翼的德法边境部署较弱的兵力吸引法军进攻,同时集重兵于右翼, 将取道比利时,沿默兹河穿过比利时进入法国,沿瓦兹河流域进攻巴黎包抄法军 后方,企图一举歼灭法军主力。
在战后的三年中,尽管双方动用了大量的武器,再三发动攻势,但在这 条战线上任何一方的移动都未超过10英里.造成这一流血的僵持局面 的原因:防御性武器从战争一开始就优于进攻性武器.传统的进攻方式 是在大批步兵在炮火的掩护下发起冲锋.但是,在这深壕沟、铁丝网、 巧布的地雷和机枪掩体相结合的防御设施面前却完全无效。……与各参 谋部的计划相反,西线的战斗这是变成了阵地战和消耗战。
参战人数:近200万人参战,损失100多
万。法军损失54.3万人,德军损失 43.3万人。
新式武器:毒气弹、飞机、空艇
“让法国人把血流干!”——
被炮轰后的凡尔登
德军飞艇 德军飞机
2.大炮巨舰的高峰——日德兰海战
世界列强在1914年的海军力量
国家 人员
战列舰数 吨位
俄罗斯 54,000 18
589,490
开始时间:1916年6月24日 投入兵力:英军投入54个师,
法军32个师,德军则为67个师。 伤亡:战役结束时,英、法联
军伤亡79万4千人,德军则损 失53万8千人。 目的: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 结果:未能决出胜负,西线再 度转入阵地战。德国成功阻截 了协约国的战略计划。但协约 国在西南战线的胜利仍使得战 局的主导权逐渐从德国移向协 约国。 新式武器:坦克
二、“凡尔登绞肉机”
视频……
1.一战转折点——凡尔登战役
I. 时间:1916年2月21日
II. 地点:西线战场,凡尔登要塞 III.目的:打通前往巴黎的道路,
瓦解法军防线。迫使法军退出战
争。
IV.结果:法军成功反击,收复大 部分失地。
V. 意义:德军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 军投降的计划破产。虽未决出胜负, 但此后,德奥方面困难重重,每况 愈下,开始走下坡路。成为一战的 转折点。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本课主要问题
一、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 交战国及其重要战役;
二、认识新式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三、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战争的 原因。
德奥VS沙俄
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的从到三波罗罗马的尼条海亚 战线
德VS英法 集中在比利时 法国北部和 德法边境
西线
奥匈VS塞尔维亚 巴尔干半岛
其他战场:
日本参战:
日本自从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打败中国及沙俄后, 欲向中国获得更多利益。因此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里 投向协约国,向同盟国宣战,以获得德国在中国山东 半岛的权益,于是在1914年8月23日向德国宣战,发 动了青岛战役,11月攻占青岛。
中国参战
中国当时为段祺瑞统治下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为了 获取利益,于是便投向较有利的协约国一方,1917 年3月14日与德断交,8月14日对德奥宣战。 虽然中 国并未正式派兵参加当时欧洲的大战,但战前及战中 前往欧洲的数十万中国劳工却在后勤与工程上为协约 国带来重大的贡献。
第二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1814年8月——1916年11月的欧洲
内容回顾
保住地位
1907, 英法协约
VS
1907,英俄协约 向巴尔干半岛扩张
世界霸权 1892,“军事协定”
向德复仇
直接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 形成和对立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 治发展不平衡 实质: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1879,德奥同盟条约 1882,三国同盟 向巴尔干半岛扩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