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心理的研究方法实务知识-第章广告说服力与态度改变8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广告说服与态度改变
本章提要:
说服的心理实质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及其广告心理验证
态度改变的调协论及其考证
说服的信息传播模型与广告说服
误导性广告的分析与对策
态度的测量
第一节说服的心理实质
一、什么是说服
说服是通过给予接受者一定的诉求,引导其态度和行为趋向于说服者预定的方向。广告的说服:是促进消费者对特定商品产生积极的态度和购买行为。
诉求是外界的手段,或者说是广告刺激。
态度和行为朝着预定方向变化,是说服的心理实质。
二、态度的特性与功能
1 .态度
它是个体以特定方式对待人、物、思想观念的一种倾向性。
以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是意见。
意见的本身,也就是态度的表现
态度也可以通过行动表现出来
2 .态度的结构
态度作为个体对特定对象的一种心理反应的倾向性是有一定结构的。
图:态度的结构
中间变量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性是态度结构的基本因素。
认知因素表征: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观念、探究、知觉等各方面的特性。
态度的情感因素,实质上是对态度对象的评价。
情感的强度实质上决定了态度的强度。
行为的倾向性因素,在这里实质上是购买的意向。
三个因素的关系:
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其中认知是基础。
3.态度的特性
有下几个特性:
(1)态度不是生来俱有,而是后天习得;
(2)态度必有对象。
可以是人、物、事件,
也可以是抽象的思想、理论等;
(3)态度一旦形成,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4)态度有结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构成,彼此间协调一致;
(5)态度是内在的体验,只有通过言语、行为、间接地推测;
(6)态度有方向、强度和信任度。
4 .态度的功能
(1)调节的机能。
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是遵循奖励最大、受罚最小的机制。
图:态度的调节功能图示
(2)自我防卫的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自我防御的功能是维护自己的形象。
而价值表现的功能,则是表现自我形象的倾向。
(4)知识功能
三、态度改变的两种形式
态度的特性指:态度有方向(极性)和强度。
态度的肯定与否定作为两个极性,中间会有各种程度。态度是一个量的连续体。
态度的改变:
既由肯定向否定转变,
否定向肯定转变,肯定或否定程度上的发展。
前者是性质上的改变,后者是程度上的变化。
广告效果的评估指标:是觉察、再认、回忆、态度和购买倾向表:广告效果的五项评估
第二节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及其广告心理验证
一、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
20世纪8 0年代,心理学家Petty (R . E .佩蒂)、Cacioppo (J . T.卡西窝波)
和Schumann D .休曼)提出精细加工可能性理论(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态度的两个基本路径:中枢的和边缘的。
中枢说服路径把态度改变看成是消费者认真考虑和综合信息的结果。
主动地考察广告的信源;
重新搜集和检验有关体验;
分析、判断广告商品性能与证据和做出综合的评价。
边缘说服路径,认为消费者对客体的态度改变不在于考虑对象本身的特性或证
据,而是将该对象同诸多线索联系起来。
线索可能是肯定的,也可能是否定的。
肯定线索:
广告中的证据有若干数量;
消息源来自专家;
背景音乐诱发合适的联想;
商业广告显示出可信的结果等,
会接受广告商品是优质产品。
否定线索:
产品位置太偏僻;
信源令人怀疑;
刊登广告的杂志威望不高等,
会否定该商品是优质产品的结论。
ELM模型的基本原则是:
不同的说服方法依赖于对传播信息精细加工的可能性高低。
精细加工的可能性高时,说服的中枢路径特别有效;
当这种可能性低时,则边缘的路径有效。
图:态度改变的ELM模型
低动机表征为:
相对地缺乏有关商标产品信息的主动寻找;
商品特性较少比较;
不同商标产品间类化和对特定商标无兴趣等。
中枢路径提示:
若缺乏信息加工的动机和能力,
精细加工信息的可能性就减少,
而转入到依赖边缘线索,获得态度的变化。
两条路径的区别:
第一,中枢路径所引起的态度变化比边缘路径的要持久;
第二,中枢路径所形成的态度可能比边缘路径预测后来的行为更好二、ELM模型的广告心理验证
ELM模型在广告传播中应用的适宜性,
R . E .佩蒂的试验。
指导语所表述的内容与他们关系密切,被称为“高卷入条件”。
指导语的内容与他们关系疏远,被称为“低卷入条件”。
图:产品态度作为接受者卷入和名人使用者的函数
第三节态度改变的调协论及其考证
一、态度改变的调协论
个体对于现实中的人与物常持有各种态度,对朋友怀有好意,而对某物的态度就不那么肯定,或者冷淡。
调协理论认为,对两者的态度就会有所变化。
前者的积极态度下降,而后者的消极态度则会有所改善。
不和谐状态,进而出现了态度的变化。
图:态度改变的调协论图示(1)
理论进一步指出:
原先的态度离中性态度越近,态度越容易变化;
态度越极端,变化越难。
图:态度改变的调协论图示(2)
二、调协理论的试验考察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进行了验证工作,
图:态度变化的结合
规律表征为:
对两个态度对象原先的态度是落在肯定的范畴内,
结合后的态度变化好似趋向两者中更肯定的一个;
态度里至少有一个是在否定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