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正月风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州宁都是早期的客家摇篮。大量的谱牒研究和田野调查证实,中原汉人唐宋时期南迁进入现在的客区,最早定居在宁都,现在宁都全县客家人口占总人口的98%。黄石中村客家傩、石上的桥梆灯、宁都采茶戏、宁都道情、洛口竹篙火龙已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所以,宁都有着浓郁独特的乡风民俗,尤其是在正月。

作为民间自发的正月娱乐活动,宁都正月的民俗活动充满了艺术创造的智慧,折射出客家人不屈的奋斗精神和渴望大团圆的心态,蕴含着丰富、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

正月的宁都,城乡各地的民俗活动异彩纷呈,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元宵节,搬龙舞狮耍花灯,到处都呈现出一派喜庆祥和的欢乐景象。尤其是到了元宵节,各个村寨还会请来三角戏班,古老的祠堂里就飘扬起了悠扬的采茶乐曲和欢乐的锣鼓声,给山村增添了更加热闹的气氛。采茶戏,在这里又叫三角班和半班。这是一种古老的戏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是一种富有乡土生活气息的宁都地方戏剧,所演的剧目一般都是古装戏,传承着古老的客家文化。

在元宵节快到来的几天,山村里的活动就更加热闹了。舞龙灯便是其中的一种。仪式多半是从晚饭后开始的。这时,天还没完全暗下来,家家户户的香案神龛就摆了起来。祠堂前的禾坪是最热闹的地方,村里的男女老少蜂拥而至,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得水泄不通。在一阵震天撼地的鞭炮声中,唢呐锣鼓吹打起来,只见一条金光灿灿的长龙腾空跃起,在这黑黑的夜里,灯光闪闪,金光灿灿。

舞龙灯很有讲究,尤其是舞龙头的。龙头舞得好,一条龙便活了。舞龙头步伐和舞法难度很大,需要有较深的功力,所以搬舞龙头的人,多是四五十岁的壮实汉子,有多年舞龙搬灯的经验,舞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舞龙灯不仅仅在本村表演,他们更多的是走村串店,图个迎春接福的吉利,图个元宵节的热闹和快活。一路上锣鼓大作,唢呐齐鸣,鞭炮阵阵,一会儿工夫硝烟便弥漫了村村寨寨。这时刻,“龙”到每家门前昂头甩尾地欢舞着,送上祝福,户主们笑口大开,使劲地燃放鞭炮,有钱的人家还会递上一个红包,或斟上几杯美酒。舞龙灯的汉子们便闹得更起劲了,他们不但狂舞不已,而且还要大声吆喝。于是,龙灯火,喝彩声,把整个山村的元宵节闹腾得无比热闹。

宁都石上镇的割鸡,也是一种很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从正月十四开始,村里人们按头年成亲添丁的先后次序,要在家族祠堂前举行“割鸡”仪式,祭祀先人。亲朋好友都要在这一天送长长的一大挂鞭炮去做客,外婆家还要请唢呐队助

兴。一割完鸡,就要在祠堂前燃放鞭炮,那鞭炮是要用长长的竹篙串起来的,一家出一长挂,于是,祠堂前的墙壁上就放满了上百根竹篙的鞭炮。

喝彩完毕,在鞭炮与锣鼓声中,还要进行“搬竹马灯”表演。灯马头、马尾是用竹篾、彩布扎成的,装置在人的腰部,像是骑马。从年初二至元宵节,这里都有“搬竹马灯”的习俗。“搬竹马灯”,有“骏马驰骋”的舞姿表演与“洗马拆牌”的武术表演,还有“神马进村,平安吉庆”的禳神含义,千百年来深受群众的欢迎。

灯会每到一村,家家都以鞭炮迎送。每进一家,先在厅内转一圈,即由喝彩师朗诵祝词,俗称“喝彩”。祝词多为“人寿年丰,吉祥如意”等吉利话。马童还要翻筋斗,用模拟的动作进行表演,如手持马鞭牵马上、拴马、喂马、洗钯、上马鞍、驯马等。这一套表演,俗称“洗马”。表演的时候,马灯奔腾起舞,还要进行各种组合表演,此即俗称“搬马灯”。接着为拳术、棍棒、杂艺表演。最后为全武行,俗称“拆牌”。其中有单枪破盾、四枪破四盾、大刀破盾等,项目繁多,视各马灯会掌握的套路各显身手。

石上村元宵期间也有闹花灯的习俗。因为是挑着一担一担的灯游街、游村、游庙,故当地人称为“担灯”。担灯人必须是德高望重者,清早起来,先担灯到各自祠堂内鸣炮,然后绕村的外围一周。绕村走完,进行游庙、游街,然后再分散活动,各自到亲友家“游灯传福”,预祝来年都能添丁担灯。每年元宵节下午4时半打响第一铳,“担灯”到各自祠堂内鸣炮;5时半打响第二铳,齐到村口集合,以龙灯导行,“担灯”按阄序随行,以马灯4盏押队,约晚上7时半结束,历时3小时。

石上镇的曾坊村、田埠乡的马头村、湛田乡的新田村等地,每年元宵期间,村民都会举办游玩桥帮灯的活动。一般是在元宵节夜,吃过晚饭后,游灯活动开始。随着三声震耳的神铳声响,一帮帮亮堂吉庆的桥帮灯扛出族祠,每帮桥帮灯由两个后生扛着,并以当年娶亲、生育的先后为次序,一帮帮桥帮灯便连成了一条蜿蜒起伏的几十米长的金黄色多姿多彩的巨龙。

这时天色已暗,伴着锣鼓和唢呐欢快的节奏,这条金光熠熠的长龙便在山冈、田野间飞腾着。他们还有个规矩,凡是本村的土地都得游遍,最近进入村头的一个大草坪,这里是灯队的主要表演区。灯队先是舒缓地围绕草坪走三圈,然后开始追逐,即头灯追尾灯,整个灯队便连成一个大圆圈,而尾灯则不让头灯追上,这样,在这个追逐过程中,灯队时而舒缓转圈,时而急奔如飞,气氛异常热烈。这个过程要持续一个多小时,最后头灯终于追上尾灯,整个灯队就成为一个大圆圈,意为大团圆。

元宵节期间,宁都东山坝镇的大布村有游灯的习俗,当地人称“过灯”。因有一种特大的花灯要二人抬着走,还要二人扶着保护,故俗称“扛灯”。此灯用特技制作,能利用火力冲动各种微型戏剧人物表演动作,还能冲动各种飞禽走兽飞翔奔跑,故又名“走马灯”。这是一种极其美观的举世罕见的大型花灯。

大布村有这样一种习俗:凡头年生了儿子、娶了媳妇的人家各要出一盏“扛灯”,非添丁户则要每户出一盏三头连一体的“兔子灯”,每年都是定时、定点、定路线、定灯序、定接送灯。即四村分别出灯,各自按序,从年初十至十三夜晚,由前门村开始,先从出灯村游起,游遍四村,谁也不能乱走一步;游灯的队列以二盏扇面灯领先,接着为龙灯、兔子灯、扛灯,每家出灯与回灯,都要鸣鞭炮;游灯前后一两天,各添丁户要大办筵席,俗称“做喜欢酒”。

田头镇有“妆古史”的活动,因扮装的内容为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而得名。用木制衙轿式的小轿,只造底座与框架,使用时以彩绸、纸花、金银首饰装点得绚丽别致,内坐儿童装扮成故事人物。往往是在正月十二和十五举行,额定24台,每台“古史”有四人抬,四人保护,互相换班,并配一堂西皮锣鼓。队伍前后各配三把三眼铳,三铳齐响,俗称“打九子炮”。“妆古史”队伍经过的村庄鞭炮响个不停,方圆百里都有人前去参观。这一盛举,往往有数千人自动参与,相传已延续近200年。

黄石镇中村正月里还有傩戏表演,这里的傩戏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傩舞,它既有唱词和道白,也有剧情故事。表演时有一定的程式,有“踏罡”、“踩灵”等步伐,动作原始却优美,也很独特。演员表演时必须头戴面具,配器主要以锣鼓伴奏、人声帮和。客家傩每年有两次出游活动,第一次自农历正月初二至十六日止,第二次从农历九月十一至十七日结束。每次出游前都要焚香祷告,要请神,结束后要谢神,仪式神圣隆重。

宁都县大多数乡村在元宵节夜有“打甑盖”的习俗。“甑盖队”一般由一个村的群众自愿组成,其成员有一个手提甑盖的“喝彩师”、一个手提竹篮鸣放鞭炮的总管人、五个吹打乐师。元宵节夜晚,甑盖队敲锣打鼓,走村串户去到头年娶了新媳妇的人家道贺。每到一家,先在大门口鸣炮,即由喝彩师高唱赞歌。喝彩师一手拿着甑盖,一手拿一扎红筷子,每唱一句赞歌,用筷子在甑盖上敲打一下,故俗称“打甑盖”。打完后,主人以美酒佳肴接待,并以红包相赠。出大门时,主人还以鞭炮欢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