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学期论文:浅析汉英语篇翻译中的句法结构转换—以张培基译注的《背影》为例

合集下载

汉英翻译学期论文浅析汉英语篇翻译中的句法结构转换—以张培基译注的背影为例 (1)

汉英翻译学期论文浅析汉英语篇翻译中的句法结构转换—以张培基译注的背影为例 (1)

汉英翻译学期论文英本072班王雅芳07090115浅析汉英语篇翻译中的句法结构转换—以张培基译注的《背影》为例对于翻译的本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其中一种看法就是认为翻译是一种语际转换。

但是翻译转换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其中包括结构转换、语义转换、语用转换三种。

本文主要以张培基译注的《背影》一文来探讨汉英语篇翻译转换中最基础的一个部分——“结构转换”。

另外,由于Newmark 认为语篇“主要的描写单位可以构成这样一个级层体系:篇章、段落、句子、小句、词组、词、词素”,并且他认为在翻译实践中“篇章是最后的仲裁,句子是翻译操作的基本单位,而大部分的难题都集中在词汇单位。

”根据这一点,翻译过程中篇章和句群充当的是一个宏观导向,而真正关系到具体的翻译操作则是在句子层面。

所以翻译中涉及的结构转换也主要就是“句法结构的转换”,这也就是本文探讨的焦点。

既然说翻译是一种句法结构的转换,那么要纯熟于汉英翻译的世界,首先必须十分清楚地知晓译语和目的语各自的句法结构体系。

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在句法结构上有着很多显著差异。

汉语结构是一种意念结构,通常是以“话题加评论”的形式展开;而英语结构则是一种形式突出的句法结构。

所以在进行汉英翻译时,主要的思路就是将汉语的信息套入英语的句式或句型中。

大体的过程是:将汉语原文的各种结构进行逻辑分析,以确定英译的主语和谓语、各种并列及修饰成分的从属关系,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形式框架。

以下遂从张培基译注的《背影》一文进行具体的评议与解说。

例一、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 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原句是个典型的流水句,没有主语,谓语却多达五项,各个分句按时间逻辑铺排,之间除了“又、不禁”没有任何其他连接词。

智慧人生之汉英语句式结构差异下朱自清《背影》的两种英译本对比

智慧人生之汉英语句式结构差异下朱自清《背影》的两种英译本对比

汉英语句式结构差异下朱自清《背影》的两种英译本对比摘要:汉语竹式结构与英语树式结构反映出汉民族重悟性、英语民族注重理性的思维差异,表现在语言组织上则是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

本文通过对比朱自清《背影》的张培基译本和杨、戴译本的句式结构,发现张译本的句式结构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关键词:树式结构;竹式结构;思维差异一、汉英句式宏观对比汉语句子各语义成分通过隐性的语法关系呈线性结构铺排,结构松散且无明显语义形态标记;英语句式则主干结构突出,各语义成分通过显性语法关系形成多枝共干的结构,层次分明。

哲学上看,汉英句式结构差异体现了两民族的思维差异。

汉民族几千年来深受儒、道和佛教的影响,这三种哲学都强调悟性,故汉语形成了重内在隐含关系、以意统形的特点。

英语自形成以来深受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的影响和重形式论证的理性主义影响,体现在语言上则是重逻辑语义关系外显、以形统意。

二、《背影》简介《背影》是朱自清最具影响的抒情名篇之一。

写于1925年,回忆父亲送“我”坐火车、为我买橘子的故事,展现出父子间真挚而浓厚的感情。

文中多处出现分句线性铺排结构和动词连贯句,对译者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分句线性铺排结构的翻译分句线性铺排结构“视觉上流动,形态上松散,内容上完整”(申小龙,1989)。

在英译过程中译者必须理清语义逻辑关系,找准语义重心并用英语的主谓结构表达出来,形成一个“视觉上固定,形态上自足,关系上完整”的整体(同上)。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it is more than two years since i last saw my father, and what i can never forget is the sight of his back. misfortune never come singly. in the winter of more than two years ago,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is job.(张译)though it is over two years since i saw my father, i can never forget my last view of his back. that winter mygrandmother died,and my father’s official appointment was terminated, for trouble never come singly.(杨、戴译)该段文字结构松散但语义环环相扣。

汉英语篇翻译中的衔接手段及处理方式

汉英语篇翻译中的衔接手段及处理方式

汉英语篇翻译中的衔接手段及处理方式作者:李小进来源:《教育界》2011年第12期【摘要】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的两个基本特征,汉英语篇在具体衔接方式上往往表现出较大差异。

以韩礼德( M.A.K.Halliday)和哈桑(Hasan)提出的衔接理论为依托,从散文《背影》及其英译文中的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中发现,汉英翻译中对衔接手段的处理有保留、转换、增补和省略等方式,译者根据需要选用恰当方式以达到语篇连贯。

【关键词】衔接手段汉英差异《背影》衔接与连贯一直被视为语篇分析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语篇不只是一连串句子和段落无序的结合,而是一个结构完整、功能明确的语义统一体。

语篇要求词句之间在语言形式上具有粘连性(cohesion),在语义上具备连贯性。

”[1] 在实际翻译中, 译者从整个“语篇”出发,运用动态的语篇视角,既是原文的接受者又是译文的生产者。

他在接受原文的过程中要进行语篇分析,在生产译文时同样要进行语篇分析,而且要将两次分析的结果尤其是衔接与连贯上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圆满地完成翻译任务。

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提出的衔接理论为依据,选取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张培基译本和杨宪益译本)为语料,具体分析其中衔接手段及处理方式之异同,发掘相应处理策略,以期揭示衔接与连贯在汉英语篇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一、语篇衔接与连贯作为语篇,要进行有意义的交换,就必须要有衔接。

“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形成语篇的意义关系。

当在语篇中对某个成分的意义解释需要依赖于对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出现了衔接”(The concept of cohesion is a semantic one; it refers t o relations of meaning that exist within the text, and that define it as a text. Cohesion occurs where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me element in the discourse is dependent on that of another)[2]。

话语分析模式下的翻译比较--以朱自清《背影》的两种英译文为例

话语分析模式下的翻译比较--以朱自清《背影》的两种英译文为例

话语分析模式下的翻译比较--以朱自清《背影》的两种英译文为例论文导读:本文结合话语分析模式对比分析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两个英译文。

话语分析模式,话语分析模式下的翻译比较--以朱自清《背影》的两种英译文为例。

关键词:话语分析模式,社会文化环境,《背影》翻译比较0.引言韩礼德的话语分析模式是建立在其系统功能语法的基础之上,以交际语言为导向的模式,将语义看做说话者的语言选择系统以及与这些选择系统相关联的广阔的社会文化框架。

在这一模式中,语言功能的表层实现方式与其社会文化框架紧密联系。

语域是这一模式的核心概念,即与具体的交际功能相关联的传统文本类型,包括语场、语旨和语式。

语域的每个变量都与一系列的功能相关联,即语言的三个纯理功能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本文结合话语分析模式对比分析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两个英译文,旨在为翻译评估提供有益的借鉴。

1. 《背影》语域和纯理功能分析1.1语场和概念功能分析语场指正在发生的事的内容,所进行的社会活动的性质、特点,语言所谈及或描述的是什么。

语场主要通过语言的及物性系统来实现。

《背影》一文中作者在开篇埋下基调:“祖母死了”,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而后父亲经过再三踌躇终于决定亲自送我上火车;火车开车前艰难地越过铁路为我买橘子,我为之动容而几次流泪。

原文主要运用物质过程,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父亲的行为过程和描述作者心理状态的心理过程。

1.2 语旨和人际功能分析语旨指的是文本涉及的交际者,他们的基本情况、特点、地位、角色、关系等。

语旨与人际功能相关,主要通过语气系统和评价系统来体现。

《背影》作者在整个叙事过程中渗透着父子间含蓄深厚的感情。

因为笑父亲的“迂”和认为自己“太聪明”时表达了对父亲的愧疚和对自己的指责,父亲买橘子、读父亲的来信等场景从另一个侧面表达了对父亲感恩和深爱之情。

1.3 语式和语篇功能分析语式指语言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包括交际渠道和修饰方式。

语式与语篇功能相关,主要通过主位-述位结构、信息系统和衔接手段来实现。

张培基先生《背影》英译本的文学性再现分析

张培基先生《背影》英译本的文学性再现分析

张培基先生《背影》英译本的文学性再现分析作者:戎娜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6期摘要:《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文学性则是文学审美的一方面,是文学存在的理由。

翻译作品期望能带给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相同的审美感受,实现文学价值。

本文以张培基先生《背影》的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层面和文体层面分析其文学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实现。

关键词:文学性;语言特征;文体风格。

1.文学性在翻译作品中的体现文学性是文学存在的理由。

翻译作品期望能带给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相同的审美感受,实现文学价值。

从形式和结构的角度来看,有语言层面、修辞层面及文体风格层面;从作者、译者、读者等主体因素及翻译活动的外在因素来看,有意识形态层面、文化层面、审美层面和语用层面等等。

本文将从语言层面和文体风格层面探究文学性在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本中的实现,使中国文化语境下的作品更好地传达给世界。

2.语言层面特征分析在词汇方面,张培基先生的《背影》英译本选词精准,用词生动,能够形象地再现作者想展现的画面。

当作者想起祖母时,“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译文中用了“Trickle”一词,在牛津字典中的解释是“if liquid trickles somewhere,it flows slowly in drops or in a thin steam.” 这与“簌簌”一词所要描述的状态一致,使译语读者和源语读者能产生相同的想象,选词传神形象,生动地传达出原文作者当时悲伤的情绪。

原文中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译文中使用了“smart clerk”,是指“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神气活灵活现的家伙”,十分准确的刻画出作者当时“聪明过分”,对父亲讨价还价嗤之以鼻的样子。

“snigger”的选用也很传神,不仅描绘出作者当时正值青年,自以为是暗笑父亲的样子,还表达出现在作者回想起当时的表现,感到愧疚的感情,用词传神。

《背影》中英文张培基译版

《背影》中英文张培基译版

背影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作者:朱自清 | 翻译:张培基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It is more than two years since I last saw father, and what I can never forget is the sight of his back. Misfortunes([mɪsˈfɔːtʃənz]厄运;不幸)never come singly. In the winter of more than two years ago, 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is job. I left Beijing for Xuzhou to join father in hastening([ˈheɪsnɪŋ]急忙进行;加速)home to attend grandma’s funeral. 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 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ˈtrɪklɪŋ]滴;淌)down my cheeks. Father said, “Now that things have come to such a pass, it’s no use crying. Fortunately, Heaven always leaves one a way out.”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英语翻译中的形合意合——以张培基所译朱自清《背影》为例

英语翻译中的形合意合——以张培基所译朱自清《背影》为例

为 ,所 以”表现 出来 了。然而 ,在 汉语 中,我们也可 以
说: “ 走 累 了 ,休 息 一 下 。 ” 这 句 话 中 , 虽 然 没 有 明 确 连 接 词 表 明相 互 关 系 ,但 通 过 逻 辑 纽 带 ,这 种 关 系 依 然
如演讲中 “ 有时候……有时候…… ” , “ 鸟儿 不 理 我 ,树 也 不理我 。 ”构 成 反 复 结 构 ,英 语 译 文 用 “ s o me t i me s ”“ a t t i me s ” 两个 不 同 的关 联词 巧妙 连 接 。 3 . 3英译汉语 四字词组 中关联词的隐与显 四字词组 具一格 的特 点 ,深刻 反映 出汉语 意合的语言特 是汉语独 征 它 能 形 象 地 表 现 出 丰 富 的蕴 含 和 指 称 意义 充分表现 汉字 的美 感 。在英译 四字格词 组时 ,通 常也要添加关联词 以显现汉语 中隐含的语义关系 。 6 a . 起 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 目中,说书人都 是 油 嘴 滑 舌 、不 务 正 业 的人 。
形合 与意合是 英汉两种语 言最大 的差异 。汉 语重意


汉 语 四字词 组在 “ 诺 贝尔演 讲 ”中 出现 得 比较 多, 葛浩文英译 时采用不 同的策略 。 6 a 中 “ 不务 正业 ”被译成 ‘ 。 i n a d u b i o u s p r o f e s s i o n ” ,运 用 介 词 词 组 , 巧 妙地 与前 面 连 接 起 来 又没 有 丝 毫 牵 强 之意 。又 如 “ 诺 贝尔 演 讲 ” 中文 文本 中, “ 添油加醋 ”被译为 “ e m b e l l i s h i n g m y n a r r a t i o n ” ,没

从译者主体性看张培基散文集的翻译技巧——以《背影》为例

从译者主体性看张培基散文集的翻译技巧——以《背影》为例

从译者主体性看张培基散文集的翻译技巧——以《背影》为例聂海娅崔琰摘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可以很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自主选择翻译策略。

本文试图从译者的主体性视角来探索散文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其译著《背影》为例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研究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技巧的影响,从而多角度介绍散文英译基本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关键词:张培基;译者主体性;《背影》一、调查背景翻译是接触外国文化成果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但在传统翻译中,译者长期处于隐匿地位。

传统的翻译理论关注作者和源文本,声称将源文本视为最高的权威,并寻求与源文本的最大相似性。

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理论出现了“文化转向”,将翻译研究从语言的角度提升到文化层面,将源文本研究提升到目标文本研究。

译者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译者也经历了从隐形角色到主体的漫长过程,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

文化转向的出现使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译者所代表的文化对译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观点是有根据的。

二、张培基散文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体现关于翻译内容的决定涉及译者的兴趣、文化背景和语言理解。

而译者的这种初步选择或决定将适当地决定最终的翻译产品,也体现了译者的主观性。

张培基教授旨在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思想和观念。

他的翻译有自己的特点,即他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做翻译。

他的选择坚持以下特点:译文能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思想和观念;材料中的思想和观念对当今中国人有现实意义;如果可能,他希望他的译文能给后人留下一些思考。

译者有自己的翻译目的,作为一种交际活动,这也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译者的翻译目的可能会对他选择的原文产生影响。

张培基的目的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思想和观念,他们应该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中国文化遗产。

张教授认为,译者应努力忠于原文的形象,译文中过多的转述是不恰当的,因为如果这样,译者所做的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了。

从张培之英译本《背影》比较英汉语言的异同

从张培之英译本《背影》比较英汉语言的异同

ywjszxk@朱自清的《背影》创作于1925年,当时朱自清还在求学阶段。

由于祖母过世,他从北京回到徐州,帮助父亲料理丧事。

那时父亲正处在失业状态,靠变卖家当维持生计。

处理完丧事之后,父亲要去南京谋事,与儿子一道到南京。

面对已经二十岁的儿子,父亲仍将他当作幼儿,要亲自送他上火车,一路上谆谆叮嘱。

儿子临上车,父亲还要去买橘子给儿子带着在路上吃。

他拖着胖胖的身体爬月台,越过铁道,只为了让儿子在路上有橘子吃。

儿子远远看着父亲臃肿的背影,深深被父亲的舐犊之情感动。

这是一篇表现父子亲情的著名作品,语言朴实无华,却情感真切,成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

张培之的英译本《背影》抓住了这个特点进行翻译,也成为英译本中的经典。

汉语和英语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语法差异较大。

英语语法讲究形合,汉语讲究意合;英语在表述时以静态为主,汉语却以动态为主;汉语有隐性表达的习惯,而英语却擅长显性表达;汉语以重复作为修辞,而避免重复是英语的主要句法特征。

张培之在翻译《背影》时,就尽量做到用英语表达方式来表现文章中的父子情。

一、英语的形合和汉语的意合英语和汉语在语言表达上有很大区别,英语注重形合,语言有主次之分,语句具有逻辑性强、连贯的特点;汉语的表达重在意合,语句显得散漫,常常省略主语和句子中的连词。

在翻译中,为了完整表达语言的含义,必须将这些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原文中有这样一句:“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

”从语法上分析,这句话缺少主语,应该是“父亲回到扬州的家”,两句话之间还存在逻辑问题,应该是“父亲通过变卖典质,才还清了亏空”。

张培之在英译本中将缺少的主语补上,还调整了语序,使语句变得更加符合逻辑:“The father went back to his home in Yangzhou and paid off the debt by selling his legacy.”(父亲回到扬州家中,用变卖遗产的方式,还清了债务。

背影英译比较

背影英译比较
3. 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 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张译: To think that he should now be so downcast in old age! The discouraging state of affairs filled him with an uncontrollable feeling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of deep sorrow, and his pent-up emotion had to find a vent. That is why even mere domestic trivialities would often make him angry. 译笔拘谨,基本按照原文语序译出。就性质言,译文以意合句为主,意合转化为形合的 意识在译文中得不到足够反映,connective 使用不到位,洋洋洒洒,三句共计用了 47 个 英语单词。 杨译: No one could have foreseen such a comedown in his old age! The thought of this naturally depressed him, and as he had to vent his irritation somehow, he often lost his temper over trifles. 如用“牵丝攀藤”写张译,那么,杨译则明快爽洁。诵读前者,恰如艰难举步于灌木丛 中,而浏览后者,则是赤足奔跑在海边沙地上。 如此反差,也许可追溯到译文中的 as。一个 as,看似轻巧,实则不然。As 折射了原文中 的“因果”逻辑关系,使行文脉络朗现,逻辑突出,表达也就自然明澈。一个 as 就轻易 替代了张译中的 That is why…等众多累赘字眼。可以设想,没有这个表示逻辑关系的 as ,译文就得“绕道而行”,自然就得花费更多的笔墨。 汉译英,许多意合句改变为形合句,增加了 connective,但句子却更精炼,遣词也减少 的现象并非偶然。 但是,connective 的使用,甚至多使用 connectives,译文是否就一定趋简呢?未必!请

从张培之的英译本《背影》谈英汉两种语言异同

从张培之的英译本《背影》谈英汉两种语言异同

㊀㊀收稿日期:2019G11G10㊀㊀作者简介:王冰霜(1978 ),女,河南商丘人,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第18卷㊀第6期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 l .18N o .62019年12月J O U R N A LO F HU A I B E IV O C A T I O N A L A N DT E C HN I C A LC O L L E G ED e c .2019从张培之的英译本«背影»谈英汉两种语言异同王冰霜(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河南商丘㊀476000)摘要:语言属于文化的载体,在社会发展和改革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形成了各自的语言习惯及特点,其中有交融,也有矛盾.在实现两种语言相互转变的过程中,要能够满足各自语种表达习惯及行文特点需求.基于此,以张培之的«背影»英译本为例,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动态和静态的处理㊁连接词衔接关系转化和翻译处理㊁英汉互译策略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关键词:张培之;«背影»;英译本;语言异同中图分类号:H 059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G8275(2019)06G0072G03㊀㊀«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朱自清当时还是在求学阶段,因为祖母去世,朱自清从北京到徐州协助父亲料理丧事.丧事处理完之后,父亲就要到南京谋工作,父子俩同行到南京,然后儿子从南京回北京念书.当时儿子已经二十岁,而父亲仍然将其当做小孩,为他买橘子,父亲拖着胖胖的身体爬过月台和铁道,步履蹒跚,只是为了给儿子买橘子.儿子望着父亲臃肿的背影,被父亲的舐犊之情所感动.在作者的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爱的伟大.«背影»作为描写亲情的作品,语言朴实,情真意切,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张培之的«背影»英译本就是根据此特点进行翻译的,所以,也成了英译本中的经典.英语和汉语都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两种语言的特点各有春秋,语法方面具有较大差异.英语语法的特点是侧重为形合,汉语语法则更重视意合.张培之在对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进行翻译过程中,就是通过用英语的表达方式对文中的父子之情进行全面展现的.[1]一㊁英语的形合和汉语的意合基于不同的文化历史,语言在表达方面的主要差别是语句的不同.英语句子句法完善㊁逻辑严谨,主从分明㊁层次清晰,表达意思明确;句子和句子之间重视形式方面的连接,利用形式方面的连接词进行全面的展现,因为西方人的思维逻辑具有分析㊁逻辑及线性的特点,也就是无领域依附性的思维活动,对于语境的依附性比较小,所以,英语属于形合语言,是利用连接词进行展现的,比如介词.汉语在几千年中都重视神㊁意㊁风骨历史文化㊁性格特点及传统习惯等因素的全面影响,从而形成中国人委婉㊁含蓄的特点.其中还隐藏了语言表达的含义,句子缺少形式上的标志,结构不严密,词句间的关系需从意思上推敲判断.«背影»是一篇散文,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汉语散文特点 形散神不散 ,形式自由,中心明确.而英语方面则要求行文紧凑严密.在英语翻译中要对语言进行重新整合,忠实于原文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因此,在英语中,一般的连词都具有实质性的内容.[2]例1:他踌躇了一会儿,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A f t e r s o m ew a v e r i n g ,h e f i n a l l y de c i d e dt h a t h eh i m e s e l fw o u l d a c c o m p a n y m e t o t h e s t a t i o n .例2: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H e t o l dm e t ob ew a t c h f u l o n t h ew a y an db e c a r e f u l n o t t o c a t c ha t n i g h t .例3: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W e e n t e r e d t h e r a i l w a y s t a t i o na f t e r c r o s s i n g27t h e r i v e r.W h i l e Iw a s a t t h e b o o k i n g o f f i c e b u y i n g a t i c k e t,f a t h e r s a wt om y l u g g a g e.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来,汉语句子较为独立,并且结构比较松散,没有出现其他连接方式和手段,句子和句子的逻辑关系从形式方面并没有充分地展现出来,要求读者能够自己对其理解和体会.但是英文翻译使用大量连接方式词语,比如a n d,a f t e r,w h i l e等,这些连接词将原本松散且逻辑关系较为模糊的中文句子连接成逻辑关系较为清楚并且意义较为清晰的句子.总体来说,英语的句子要重视形合,通过形显文,属于较为严谨的语言.汉语句子的结构较为松散,重视功能及意义,所以较为简洁.[3]翻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只有全面掌握英语和汉语两种不同的语言特点和行文风格,才能够在两种语言转变的过程中运筹帷幄.二㊁英语中的静态和汉语中的动态英语呈静态,汉语呈动态,静态和动态的不同是英语和汉语的显著差别之一.[4]汉语具有丰富的词汇,同一个动作能够使用不同动词实现表达,在语句方面充分展现了充足的画面感.由于汉语动词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也不存在严格的时态㊁语态㊁语气的变化,有时动词可以充当几种句子成分,动词使用频率相当高.英语少用动词,常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倾向,重视语法的逻辑性,一大段话语中并没有出现连续性的动词,所以,比较静态.例1:在徐州见到父亲,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到祖母,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W h e nIm e tm y f a t h e r i nX u z h o u,t h es i g h t o ft h ed i s o r d e r l y m e s si nh i sc o u r t y a r da n dt h e t h o u g h to f g r a n d m as t a r t e dt e a r st r i c k l i n g d o w n m y c h e e k s.以上句子中出现了见到㊁看到㊁想到和流泪等动词,这些动词还具有连贯性,也是触景生情之后的想象,但是没有充分表达联想的含义.张培之在进行英译的过程中将此动词进行省略,直接表现出了联想的本意,眼泪汩汩涌出,真实地再现了情不自禁流泪的情景,传神地表达了感人的亲情.例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I,h o w e v e r,d i dn o t g ob a c kt o m y s e a tu n t i l h i s f i g u r ew a s l o s t a m o n g c r o w d so f p e o p l eh u r rGy i n g t oa n df r oa n dn ol o n g e rv i s i b l e.M y t e a r s w e r e a g a i nw e tw i t h t e a r s.以上句子也是动词连续使用,其中的混入㊁找㊁坐㊁来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张培之在对此句话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文中并没有出现同等的动词,却将作者的原意表达得淋漓尽致.三㊁英汉连接词衔接关系转化和翻译处理在对相应篇章语料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英汉语言表层的结构都是利用连接词或者对应句法连接结构,但是英汉连接词的用法不同,除了英汉连接词用法相同,省略意合㊁形合翻译处理,其中的衔接关系具有不同或者相反用法.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英汉连接词表层的结构具有深层衔接的关系和含义要进行转化处理,转化之后成为相对应英汉语言表层连接词及连接结构,以此有效传达意义.[5]首先,汉语非结构性衔接对英语结构性衔接进行转变.汉语句子使用非结构性衔接连接词实现小句的连接,但是英语句子使用结构性衔接并列的短语结构,比如主位-述位㊁平行对称结构和已知信息-新信息结构,其中的非结构性衔接主要包括有机关系及成分关系的衔接,连接属于成分关系的衔接.例1: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I n c r o s s i n g t h e r a i l w a y t r a c k,h e f i r s t p u t t h e t a n g e r i n e so nt h e g r o u n d,c l i m b e d d o w ns l o w l y a n d t h e n p i c k e d t h e mu p a g a i n.其中的小句是省略主句,使用增补连续词 再实现小句的连接,表达了父亲买回橘子过铁道时的情景,并且对动作的描述层层递进,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使用非结构性衔接连接的类型,使用了连接词 a n d .另外,汉语翻译的中多使用名词,虽然汉语具有代词,但是因为结构较松散,句子较短,汉语中的代词比较多,使用名词一般能够使语义更加清晰.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使用代词的频率比较高,虽然汉语也使用代词,但是使用的频率比较低.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不知道代词指代的情况是不行的,所以,不了解主语是什么,也无法有效确定谓语动词的意思,因此,其中的代词具有重要作用.比如上句中反复使用 橘子 一词,而在英文中第二次出现时则翻译为代词 t h e m .四㊁汉英互译处理的策略因为英汉增补的衔接关系具有个性及共性,不仅具有共同点,还具有不同点,在实现汉英互译的过程中,要对连接词中的逻辑语义关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使用相同用法的过程中,英汉衔接关系的内涵㊁连接词含义都是一样的,以各自的意义,在进37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6期㊀行翻译的过程中可以直接使用直译的方法,在译入语选择匹配连接词的过程中,直接使英汉增补衔接关系实现对等翻译,将衔接关系充分表达出来,并且将原语言的风格进行保留.[6]在使用不同语法的时候,如果汉语属意合为主语言,那么语言的句法㊁结构关系都是通过流水句将句子之间的隐性含义充分表达,将其中的衔接关系进行隐含.在实现汉译英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增词意的方法,将汉语隐性衔接关系朝着英语显性衔接关系充分的表达,以此对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稳定.反之,也是如此.假如英汉连接词中的承载及语言衔接关系在另种语言中用法不同的时候,就要使用转换译法充分表达衔接关系,从而避免语言翻译过程中出现问题.[7]通过对张培之英译本«背景»进行分析,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在英汉连接词用法中具有异同点,英语语篇连接词使用的频率比汉语要多,但是并不是英语连接词衔接的手段使用频率要高于汉语的语篇.即便是语言表层具有对等连接词衔接关系差别,英语也存在省略连接词意合结构,汉英衔接的关系具有转换等不同的用法.那么,汉英连接词衔接关系㊁连接词翻译过程中要使用转化㊁直译等处理方式,从而降低因为英汉语言结构和连接词使用差异的影响,促进英汉语言对比的深入研究.参考文献:[1]㊀李敏.从张培之英译本«背影»比较英汉语言的异同[J].语文建设,2017(29):63G64.[2]㊀姚倩.小说«围城»中汉语连动式谓语英译策略探析[J].现代交际,2017(13):74G75.[3]㊀周丽娟.英汉主位推进模式的对比研究:以«养花»及其英译本为个案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3):71G72.[4]㊀孙方燕,郑国锋.情绪虚构运动的英汉语言表征对比分析:以«红高粱»及其英译本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6,27(5):37G44.[5]㊀李琴.补偿策略下的译本再现:以«阿Q正传»英译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7):36G37.[6]㊀斯笑彩.英汉诗歌音韵比较研究:以«诗经 蒹葭»不同英译本对汉诗音韵处理的对比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1):149G150.[7]㊀王岩.«红楼梦»英译本对原著语言的创造性叛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6):132G135.责任编辑:方㊀雅O n t h e S i m i l a r i t i e s 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E n g l i s ha n dC h i n e s ef r o mZ h a ng P e i zh i'sE n g li s hT r a n s l a t i o no f T h e S i g h t o f F a t h e r'sB a c kWA N GB i n g s h u a n gA b s t r a c t:L a n g u a g eb e l o n g s t o t h ec a r r i e ro f c u l t u r e.I nt h e p r o c e s so f 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r e f o r m, E n g l i s ha n dC h i n e s eh a v e f o r m e d t h e i ro w n l a n g u a g eh a b i t s 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 c l u d i n g b l e n d i n g a n d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r e a l i z i n g t h em u t u a l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t h e t w ok i n d s o f l a n g u a g e s,i t i s n e c e s s a r y t om e e t t h en e e d so f t h ee x p r e s s i o nh a b i t sa n d w r i t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h er e s p e c t i v e l a nGg u a g e.B a s e do n t h i s,t h i s p a p e rm a k e s 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n t h e p r o c e s s e s o f d y n a m i c a n d s t a t i c s t a t e s o f t h e t w o l a n g u a g e s,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c o n j u n c t i o n s c o h e s i v e r e l a t i o n s,E n g l i s hGC h i n e s e t r a n s l aGt i o n s,e t c.b y t a k i n g Z h a n g P e i z h i'sE n g l i s h t r a n s l a t i o no f T h e S i g h t o f F a t h e r'sB a c ka s a n e x a m p l e.K e y w o r d s:Z h a n g P e i z h i;T h e S i g h t o f F a t h e r'sB a c k;t h eE n g l i s h t r a n s l a t i o n;l a n g u a g e s i m i l a r i t i e s a n d d i f f e r e n c e s47王冰霜/从张培之的英译本«背影»谈英汉两种语言异同。

基于豪斯模式的汉英翻译质量评估分析——以张培基《背影》英译本为例

基于豪斯模式的汉英翻译质量评估分析——以张培基《背影》英译本为例

基于豪斯模式的汉英翻译质量评估分析——以张培基《背影》英译本为例作者:仲方方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0期仲方方(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摘要:为了验证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英翻译中的信度和效度,从语场、语旨、语式、体裁4个层面对《背影》英译本的质量展开评估,统计译文与原文的“不匹配”数目,数目越多,质量越差。

评估结果证明,豪斯模式在汉英翻译质量评估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可信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豪斯评估模式;质量评估;《背影》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0-0216-03翻译质量评估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被当作一个独立范畴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其中,德国著名翻译学家、语言学家朱莉安·豪斯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等理论提出的质量评估模式为译学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包括1977年的初始模式和1997年的修正模式。

初始模式采用“情景—功能”文本分析法来比较译文与原文,评估译文质量。

主要参数分为语言使用者和语言使用两大层面,前者包括地域、社会阶层、所处时代;后者则包括语言媒介、参与程度、社会角色关系、社会态度和领域。

评估取决于原文和译文在这8个维度的匹配度,匹配度越高,翻译质量就越高。

随着翻译学的发展,1997年豪斯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将其原有模式修正如下:该模式采用了经典的韩礼德语域三要素—语场、语旨和语式。

如图所示,豪斯在修正模式中新增了“体裁”这一参数。

相对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语域而言,体裁是对文本的深层阐释。

语域只涵盖文本和微观语境的关系,而体裁则将文本和宏观语境联系起来。

基于以上维度,评估者分析原文和译文的文本特征,展示具体文本功能,进而做出质量评估。

修正后的豪斯模式既包括语域分析,也包括语篇上的系统比较,是相对科学、系统、有效的评估模式。

基于彼得·纽马克关联法的张培基《背影》英译本赏析

基于彼得·纽马克关联法的张培基《背影》英译本赏析

基于彼得·纽马克关联法的张培基《背影》英译本赏析作者:黎艳艳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24期摘要:我国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张培基翻译的《背影》无论是词汇,句型的选择,还是语篇的衔接,都成功做到了与原文的贴近。

本文将基于彼得.纽马克的关联法,对《背影》英译本进行赏析。

关键词:背影 ; 关联法 ;词汇 ;句型 ; 语篇《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之一,该作品语言朴实,情感动人。

要翻译《背影》,关键是要译出朴实的语言风格和父子亲情。

翻译的《背影》无论从词汇,语法,还是语篇衔接来看,均堪称典范。

关联法是由英国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提出的。

纽马克对关联法的基本定义: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越要紧贴原文翻译。

(李文革,2004:100)。

一篇译作的贴切程度可以从词汇,语法和文本衔接三个角度加以概括:1)从词汇上说,最贴切的翻译法是转化(借词),即把一个原文里的词转化到译文里去。

第二个最贴切的翻译法是归化。

第三个最贴切的翻译法是直译。

2 )从语法上说,翻译中语法贴切的程度依换置的类型而定。

3)从文本贴切的程度看,词汇和语法贴切之和,加上显示文本所有部分相互联接的联接性和标志正确选择文本格式、风格和语域的连贯性,就构成文本贴切的程度。

(杨士焯,中国翻译,1998(1))。

本文将从以上三个角度从贴切程度出发,对《背影》英译本进行赏析。

一、词汇上的贴切作者在文章开头写道:“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张培基先生译为:“I left Beijing for Xuzhou to join father in hastening home to attend grandma’s funeral. 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从词汇贴近的角度看,张培基将“奔丧回家”译为“hastening home to attend grandma’s funeral”,用词贴近原文的意义和情景,一个“hastening”将事件的突发性和人物心情的仓忙体现了出来。

张培基、杨宪益、戴乃迭《背影》英译翻译对比研究

张培基、杨宪益、戴乃迭《背影》英译翻译对比研究

张培基、杨宪益、戴乃迭《背影》英译翻译对比研究作者:白莉冰兰杰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29期摘要:朱自清是“五四”时期最出色的散文作家之一,其代表作《背影》是他影响力最大的抒情散文名篇,在中国散文界享有盛誉。

张培基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都对这篇佳作进行过翻译,他们的译文在词汇和句法层面都有许多值得译者学习的地方。

但两者的英译文本又风格迥异,各有所长,因此本文在词汇和句法层面对两篇英译文本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背影》;译文;词汇;句法;对比一、引言《背影》这篇散文并没有繁杂的结构和华丽的词藻,作者朱自清通过朴素平实的語言,运用白描的手法叙述了整篇故事。

对原文内容是否忠实和能否再现原文的文体风格是评判译文好坏的重要标准。

因此,在将汉语散文译成英语时,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作信息,语言流畅地道,体现原作的风格特点,让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感受尽趋相同。

在选词造句时透彻的理解原作,充分捕捉原文的神韵,才能再现出原文的内涵和风貌。

因此本文对张培基,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英译的《背影》,进行了词汇和句法层面的对比研究。

二、词汇方面的比较例1.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张培基译: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 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杨宪益,戴乃迭译:When I joined him in Xuzhou, I found the courtyard strewn with things and could not help shedding tears at the thought of granny.本句张培基选用的“tricking”一词形象的描绘出眼泪如股股细流,汩汩涌出,簌簌流下的状态,生动的表达了作者既不忍心看到父亲的艰难处境,又怀念祖母的强烈感情,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眼泪不受控制的情形,传神地描绘出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

《背影》英译本对比赏析

《背影》英译本对比赏析

《背影》英译本对比赏析关键词:《背影》;散文;英译一、引言《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叙事散文,于1925年所作,整篇散文以回忆“父亲”送“我”去火车站的一系列故事情节。

本文选取了《背影》的两个英译版——杨宪溢译本和张培基译本,来做一个对比分析和赏析。

整个分析过程将从词法层面、句法层面以及修辞层面三方面入手。

二、分析对比过程1.词法层面整篇散文中多次出现带有文化和地域特点的词或者一些四字词,如“祸不单行”、“天无绝人之路”、“变卖典质”、“一股脑儿”、“触目伤怀”等,在翻译这些词时要尽量做到还原其内涵,同时保留其凝练性和简洁性。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张译: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In the winter of more than two years ago,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is job.杨译:That winter my grandmother died,and my fathers official appointment was terminated,for troubles never come singly.这句话中的“祸不单行”,在处理这个四字词时,张译本将其单独作为一个句子,采用套译法直接套用英语中对等的表达的方式,比较切合原文同时又利于读者理解。

而杨译本直接按照原来的句式,将其译为原因状语从句,同時用“trouble”来表示“祸”,直接套用西方的表达方式会更贴切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张译:Father said,“Now that thingsve come to such a pa ss,its no use crying.Fortunately,Heaven always leaves one a way out.”杨译:“Whats past is gone,” said my father.“Its no use grieving.Heaven always leaves us some way out.这句话中“天无绝人之路”是一句俗语,在这里两位译者都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将其译为“Heaven always leaves one a way out.”套用了目的语中的现存句式,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思,也为我们今后翻译这句话提供了借鉴。

汉英语篇翻译好坏比较研究

汉英语篇翻译好坏比较研究

汉英语篇翻译好坏比较研究-----以《背影》两种译本为例《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被多次选入小学教材中,我们基本上都熟知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本文节选了一些其中段落,并以张培基先生和杨宪益先生的译文为例来对比赏析,并探讨一下散文英译的方法与遣词及其传递的不同情感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It is more than two years since I last saw father,and what I can ne ver forget is the sight of his back. 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 In t he winter of more than two years ago,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 is job. I left Bei-jing for Xuzhou to join father in hastening home to att end grandma's funeral. 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 Father said,"Now that things' ve ca me to such a pass,it's no use crying. Fortunately,Heaven always leav es one a way out.”( 张培基译) Though it is over two years since I saw my father, I can never forget my last view of his back. That winter my grandmother died, and my father’s official appointment was terminated, for troubles never come si ngly. I went from Beijing to Xuzhou, to go back with him for the funer al. When I joined him in Xuzhou I found the courtyard strewn with t hings and could not help shedding tears at the thought of granny. “Wh at’s past is gone,” said my father. “It’s no use grieving. Heaven always le aves us some way out.(杨宪益译)1.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从句子结构处理看张培基散文英译

从句子结构处理看张培基散文英译

从句子结构处理看张培基散文英译作者:余萍萍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24期摘要:本文从英汉句子长度和句子内部结构的角度探讨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并选取张培基散文翻译中的句子分析译文中句子结构的处理符不符合目标语的句子特点。

关键词:句子长度句子结构张培基散文翻译一、引言汉英之间的翻译涉及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因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共性,使得英汉之间的翻译具有可能性,但英汉语之间的差异给翻译造成困难。

英汉在诸如语音、句法、篇章结构、语义、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别。

了解这些差异是进行合理翻译的重要条件。

关于此问题,何匡提出:“语言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一切发达的语言都有极丰富的词汇和严密的语法结构,不同的语言在语音、词汇、结构上有极其复杂的区别。

因此,上述语言形式的改变过程是一极复杂的过程,它绝不像译电码那样简单机械,轻而易举。

”[1]由此可见,对英汉两种语言区别的了解对翻译质量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英汉区别中,对句法差异的关注是最基本的,也是必需的。

翻译初学者往往遇到翻译显得力不从心,翻译出来的句子拗口,读起来没那么地道。

主要原因之一是对英汉句法的差异不够了解,在翻译的时候照搬原文句法而没有按照目标语句法结构进行处理。

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自1980年首次出版之后,已经印刷三十几次,为中国学者深入研究翻译理论与技巧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典型事例。

学术界对张培基散文翻译的研究层出不穷,经久不衰。

某些英语学习爱好者纷纷将张培基散文英译当作必读书籍,备受推崇,对英语学习者影响很大,颇受英语爱好者的喜欢。

从句法的角度探讨张培基散文英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本文将仅从句子结构的处理分析张培基散文英译。

二、从句子结构处理看张培基散文英译1.英汉句子长度差异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体现之一是英汉句子长度存在差异。

中国人重整体,偏重综合性思维;英美人重个体,偏重分析性思维。

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体现在语法上的隐含性及句法的意合性。

以“信、达、雅”三原则分析探究《背影》英译本——以张培基《背

以“信、达、雅”三原则分析探究《背影》英译本——以张培基《背
这样的句式转换在张的翻译中并不少见,又 如“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 一半为了父亲赋闲。”若直接翻译,则会译成“those were dismal days for our family, thanks to/because of the funeral and father’s unemployment.” 词 句 翻 译语序同原文一致,但 thanks to 难免有多亏了的 意思,because of 也显得十分生硬和刻意。而张将 其 译 成“Between grandma’s funeral and father’s unemployment, our family was then in reduced circumstances.” 将两句合并,且调换前后句位置 之后,保留了散文的风格,表达自然而地道。可见 张培基的译文兼顾了“信”和“达”两种原则。
“信”在张培基《背影》英译本中的体现可
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其父朱鸿钧的 以从题目说起。对于这篇散文题目,张培基将其翻
深情和丝丝的怀念,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读者,因而 译为 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 而其他英译本曾有
也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翻译,其中最有 将其译成 Father’s Back. 从词汇的选择方面来看,
代表性的英译本来自张培基和杨宪益等人。张培基 张的翻译略胜一筹,因为 sight 一次更体现出“背影”
的译本,忠实原文、文辞畅达,又不乏文采在其中。 二字中的“影”,这样的翻译方式更加贴切和具体。
以往也有多位学者对《背影》的英译本从多种角度
另外,“信”同样体现在张在对原文中生僻
进行研究,如:赵茵的《朱自清的 < 背影 > 及其 词语的理解方面。如原文中“父亲因为事忙,本已

《背影》中英文张培基译版

《背影》中英文张培基译版

背影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作者:朱自清 | 翻译:张培基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It is more than two years since I last saw father, and what I can never forget is the sight of his back. Misfortunes([mɪsˈfɔːtʃənz]厄运;不幸)never come singly. In the winter of more than two years ago, 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is job. I left Beijing for Xuzhou to join father in hastening([ˈheɪsnɪŋ]急忙进行;加速)home to attend grandma’s funeral. 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 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ˈtrɪklɪŋ]滴;淌)down my cheeks. Father said, “Now that things have come to such a pass, it’s no use crying. Fortunately, Heaven always leaves one a way out.”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英翻译学期论文英本072班王雅芳07090115
浅析汉英语篇翻译中的句法结构转换
—以张培基译注的《背影》为例对于翻译的本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其中一种看法就是认为翻译是一种语际转换。

但是翻译转换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其中包括结构转换、语义转换、语用转换三种。

本文主要以张培基译注的《背影》一文来探讨汉英语篇翻译转换中最基础的一个部分——“结构转换”。

另外,由于Newmark 认为语篇“主要的描写单位可以构成这样一个级层体系:篇章、段落、句子、小句、词组、词、词素”,并且他认为在翻译实践中“篇章是最后的仲裁,句子是翻译操作的基本单位,而大部分的难题都集中在词汇单位。

”根据这一点,翻译过程中篇章和句群充当的是一个宏观导向,而真正关系到具体的翻译操作则是在句子层面。

所以翻译中涉及的结构转换也主要就是“句法结构的转换”,这也就是本文探讨的焦点。

既然说翻译是一种句法结构的转换,那么要纯熟于汉英翻译的世界,首先必须十分清楚地知晓译语和目的语各自的句法结构体系。

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在句法结构上有着很多显著差异。

汉语结构是一种意念结构,通常是以“话题加评论”的形式展开;而英语结构则是一种形式突出的句法结构。

所以在进行汉英翻译时,主要的思路就是将汉语的信息套入英语的句式或句型中。

大体的过程是:将汉语原文的各种结构进行逻辑分析,以确定英译的主语和谓语、各种并列及修饰成分的从属关系,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形式框架。

以下遂从张培基译注的《背影》一文进行具体的评议与解说。

例一、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 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
原句是个典型的流水句,没有主语,谓语却多达五项,各个分句按时间逻辑铺排,之间除了“又、不禁”没有任何其他连接词。

汉语流水句的翻译,应该把意念流纳入到英语的形式框架之中。

观察译文可以发现,译者根据原句的逻辑成分,整理出原句清晰的逻辑思路:“到徐州见着父亲”是整句话的时间和地点背景,“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是在徐州见到父亲时发生的事情,并且是导致我“流下眼泪”的原因。

于是译者翻译的思路是把原句的并列形式重组成英语的时间状语复句:谓语句转变为时间状语从句(When——)——动词转变成主句的主语(the sight of 和the thought of)——根据逻辑意义增添主句的谓语(start——)。

以此构造了一个结构清晰的英语句式,而又能保持原文的语义。

例二、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After arriving home in Yangzhou, father paid off debts by selling or pawning things. He also borrowed money to meet the funeral expenses.
译者把这一句话拆成两句话翻译,//前部分主语都是父亲,他做了四件事:回家、变卖、典质、还了亏空。

其中回家是背景,变卖和典质相互并列,是还了亏空的方式。

于是译者把原句中的所有信息纳入到这样一个英语的形式结构当中:After——, father paid off—— by—— or——。

//后的分
句独立成句。

例三、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We entered the railway station after crossing the River. While I was at the booking office buying a ticket, father saw to my luggage.
本句没有任何连接词,只是把几个动作根据时间和空间的逻辑顺序铺排在一起,这在汉语中是常见的现象,读者根据上下文很容易明白整句话的意思,但是英语是结构性很强的语言,如果没有适当的使用显性的词语来衔接词句,语句就会显得凌乱,意义不清楚。

译者这里处理的很好,用after 一词体现了过江之后进车站的时间顺序,用while 一次描述了同一时刻我和父亲做着不同事情的场景。

英语读者看了一目了然。

例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I wanted to do all that myself, but he stopped me, so I could do nothing but let him go.
本句很短,但是三个分句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原句中没有连接词语,是一个典型的流水句,作者把自己心里的想法不经组织,按着想到的顺序直接表达出来。

但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中的逻辑联系,译者发现了这种内在的联系,就采用I——,but he——,so I——这样一个清晰明朗的英语句式来表达原句的意义。

例五、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I, however, did not go back to my seat until his figure was lost among crowds of people hurrying to and fro and no longer visible. My eyes were again wet with tears.
这句话又是一个典型的汉语流水句,每一个分句按照时间顺序铺排在一起,清楚再现了当时的场景,非常生动。

但是英语里如果按时间先后顺序把事件叠加,就会显得非常凌乱。

因此译者清楚把握了原文的逻辑关系,采用英语中not… until…的典型结构,把“我便进来坐下”这个结果提前,再解释是“等父亲背影消失”后再进去坐下,这样子的表达符合英语的表达思维,也就是先呈现结果,再澄明原因。

例六、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When he came near the train, I hurried out to help him by the hand. After boarding the train with me, he laid all the tangerines on my overcoat, and patting the dirt off his clothes.
本句又是一个典型的汉语流水句,没有任何的连接词,所有的分句都是按照时间的逻辑顺序铺排在一起的。

因此译者很容易地看出其中的逻辑关系,从而用when和after 分别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前后关系。

另外“到这边时”这句省略了主语,译者根据上下文补充了主语。

根据以上六句的分析,可以清楚的发现英语和汉语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汉语喜欢流水式的铺排,少用连接词,而英语刚好相反,多用连接词清晰地构架内容。

所以在汉英语篇翻译的实践中,应把握这一差异,不可逐字逐句翻译,应该深入理解汉语原文逻辑联系,并套用清晰的英语句法结构,译出“形异神似”的译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