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实施效果与战略思考
关于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的几点思考
关于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的几点思考摘要: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功能的空间组合格局,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空间发展的若干影响因素,然后谈谈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选择,最后详细介绍了城市空间结构重组与城市功能再组织。
关键词:城市规划;空间结构;再组织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表征。
城市的发展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其空间结构也同样经历阶段性的变化。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就是通过对城市发展历史和空间演变过程的分析,判定城市空间发展的阶段,分析存在的问题,确定大致的用地发展方向,从而就城市远景空间结构进行预测和臆想。
一、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城市空间发展过程是在特定的人文、自然环境下的客观产物,在分析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应十分强调对影响发展过程因素的分析和归纳,从而对未来的城市空间发展进行准确的评估:概括起来,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1)历史发展基础和发展过程。
城市空间的发展总是以原有的城市空间为基础,并在空间上存在相互依存,具有连续性。
(2)自然地理环境。
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建立在具有一定地理特征的地表之上的,城市周围的地形、位置、水文、气候和资源分布等自然地理特征,是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3)城市性质和规模。
城市性质决定了城市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直接影响城市规模、用地构成、产业结构等,而这些又将对城市空间产生重要的影响。
同时,城市规模决定了城市活动的半径和交通方式,这是城市空间的决定性因素。
(4)交通可达性。
可达性是指到一个地点的方便程度。
城市各个方向可达性的不同将导致城市不同方向扩展速度的差异,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形态特征。
(5)政策与规划性控制。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大变革的时代,不同时代的政策或计划都不同程度地促进或抑制城市及其空间形态的发展,而城市规划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干预城市建设的主要手段,在调整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方面是有效的。
城市规划综合之北京城市发展与“摊大饼”
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北京的城市建设在原有基础上规模不断扩⼤,交通环线从⼆环、三环发展到五环、六环。
与此同时,对北京城市(主要指市区中⼼地区)发展建设的批评也接踵⽽来,认为北京的城市建设是在“摊⼤饼”,或者说处于失控状态。
就此问题我们想与⼤家进⾏探讨。
关于“摊⼤饼”讨论北京城市的建设发展是否是“摊⼤饼”,我们⾸先要分析⼀下“摊⼤饼”的含义。
“摊⼤饼”这个词从字⾯上来理解,是指城市的建设发展采⽤围绕⼀个核⼼,以同⼼圆的⽅式不断向外扩张;如果从学术上做更深层次的理解,则是在批判城市的建设发展处于⼀种盲⽬的、⽆序的扩张状态。
其实,“摊⼤饼”是对北京城市近年来建设发展的⼀种不太准确的描述,只看见冰⼭⼀⾓即匆忙下定论。
这些年来北京的城市规模是在不断扩⼤,但这种扩⼤不是⽆序的,⽽是在规划指导下进⾏的。
我们不否认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及实施过程中存在某些缺陷,但应该注意的是,城市是⼀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它的发展是经济⽔平、社会意识、⽂化传统、政治形态、地域特征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的结果。
城市发展状况总是以⼀定时期的经济、社会情况为背景,要客观的认识和评述城市的发展就不能脱离它所处的经济、社会状况,要⽤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城市的发展。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摊⼤饼”对北京的规划建设、城市发展⼀概⽽论,我们更不能由此⽽怀疑北京城市的飞速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城市永恒的主题。
我们应该了解城市发展的⼀些规律,以便客观准确的认识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的⼀般规律城市占⽤空间是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种物质体现,城市属于物质范畴,具有“物质的属性”。
城市的发展遵循物质发展的⼀般规律:由⼩到⼤,由简到繁,由低级到⾼级,由旧质到新质,不断运动变化。
例如,在原始社会,⽆城市可⾔;到农业社会,开始出现⽐聚落规模更⼤⽽且功能复杂的城市,并且随着农业社会的进步,城市的规模及数量不断增加,内容不断复杂;到⼯业社会,城市功能更加庞⼤⽽复杂;虽然后⼯业社会的城市开始形成较为稳定的规模,但其功能却远⽐⼯业社会的城市复杂;信息社会的城市可能在规模上达到⼀个合适的度,但在内容上肯定会⽐后⼯业社会更复杂。
面向首都综合治理的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实践与思考
面向首都综合治理的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实践与思考徐勤政杨浚石晓冬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f Territorial and Spatial Planning in Beijing for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of the CapitalXU Qinzheng1, YANG Jun2, SHI Xiaodong1 (1. Beijing Municipal Institute of City Planning & Design, Beijing 100045, China; 2. Beijing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Planning and Natural Resources, Beijing 101149, China)Abstract The current reform of spatial planning is a turning point of planning logic and spatial order. As the top-down systematic design is basically shaping, it needs timely follow-up feedback from bottom-up local practices. In recent years, Beijing has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planning practices in the form of “peeling onions”.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explains Beijing’s territorial and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recent central government’s territorial and spatial planning framework consisting of “planning compilation, implementation supervision,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Based on that,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ideas. First, improving the urban-rural relations and innovating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urbanization are the “original aspiration” of developing the territorial and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Second, the difficulty in the territorial and spatial planning integration lies in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espective advantages of land use planning, city planning and the others, and in conforming to the national will and grass-roots society based on new valu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hird, to break the institutional bottleneck of traditional planning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timely report local practices and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performances, and to establish a dynamic evaluation mechanism. Keywords territorial space; planning system; capital governance; urban-rural relations作者简介徐勤政、石晓冬,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杨浚,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关于北京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的对策建议
政府相关机构向郊区搬迁;在 1 9 5 9 年规定严格禁止中心城区内新建一万平方米的办公大楼 ,从 巴黎市区
收 稿 日期 :2 0 1 5 一O 6 —1 7
作者 简介 :李柏峰 ( 1 9 8 2 一 ),湖北省人 ,北京方迪经济 发展研究 院高 级咨询师 、部 门经理 。
一
2 5 —
关于北京优 化城市功能布局 的对 策建议
李柏峰
(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 究院 ,北京 1 O 0 1 2 0 )
[ 摘 要 ]城 市 空间布局体现 了一个城 市 的各 种功 能活动在 空间上 的 分布 形态 ,这 种 空间布局是 否
合 理 ,是影 响城市运 行效率 的一个重要 因素 。从 国际 大都 市 ,尤其是 具有 国家首都性质 的综合 性 国
际 大都 市发展经验 来看 ,这 些城市都 通过构建 “ 多中心” 空间格 局 ,有效提 升城市综合承 载 力 。 目 前 ,北京 “ 单 中心” 发展格 局 未能突破 ,城 市 空间结 构及城 市功 能布 局 的不 合理 已经成 为制 约首都 城市运 行发展 的核 心 问题 ,也是导致人 口、资源 、环境 矛盾 更加 突 出的重要 原 因。因此 ,迫 切需要
确 ,新 定位 将 成 为北 京未 来发 展 强有 力 的 引擎 ,也 赋 予 了北 京 更 多的责 任 。新 阶段 ,北 京 城市 功 能 布局 优化调 整将 是未 来一段 时期 内的重点工 作 。
一
、
国际化大都市优化城 市功能布局经验借鉴
国际性 大都市 在城 市功 能建设 与发 展过 程 中 ,都 非常 重视城 市功 能 布局 问题 ,一方 面 ,通过 逐步 优化 城 市 内部空 间格 局 ,实 现城 市 功 能在 城 市 内部 更合 理 的配 置 ;另一 方面 ,通过 加 强 与 周边 区域 的 合作 ,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打造紧凑宜居的城市模式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打造紧凑宜居的城市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成为打造紧凑宜居城市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必要性,并提出一种有效的城市模式。
一、引言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的宜居性、发展潜力和居民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功能的不断扩展,城市空间布局逐渐展现出一些问题,比如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生活质量下降等。
因此,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势在必行。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问题1. 交通问题城市发展过程中,交通问题成为制约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主要挑战之一。
城市布局不合理导致交通拥堵,增加居民通勤成本,影响城市运行效率。
2. 资源浪费传统城市空间结构常常存在着大量废弃或浪费的空间。
大规模低密度的住宅区、工业园区和商业中心等,占据了大量土地资源,使得城市空间利用率低下。
3. 生活质量下降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还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城市边缘化问题日益凸显,居民缺乏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三、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策略1.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城市规划部门应当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合理调整各功能区域的空间位置。
通过合理布局住宅、商业、教育、医疗等功能区域,减少人口流动和通勤距离,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2. 发展多中心城市模式针对城市中心化问题,可以探索发展多中心城市模式。
在城市的不同区域建立多个中心,分散人口和资源,避免人口集中问题。
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市中心拥堵压力,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3. 增加多样化城市服务设施为了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应当增加多样化的服务设施。
例如,建设便利的公共交通网络、完善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等,使居民能够便捷地享受到各种生活服务。
4. 推动城市更新城市更新对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推动老旧区域的改造和更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和浪费的空间,为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创造条件。
四、案例分析:东京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模式以东京为例,该城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24年浅谈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趋势》范文
《浅谈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趋势》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中,城市空间资源的有限性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此背景下,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了解决城市空间资源紧张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就北京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趋势进行浅谈,分析其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现状1. 地下交通设施日益完善北京地铁、地下通道等地下交通设施日益完善,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
此外,地铁站点周边地区的地下商业设施也得到了充分开发,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购物、休闲场所。
2. 地下管网建设逐步完善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北京的地下管网建设逐步完善。
水、电、气、热等各类管线的布局更加合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地下空间利用多样化除了交通和管网设施外,北京的地下空间还广泛应用于商业、文化、体育等领域。
例如,一些大型商业综合体利用地下空间建设购物中心、停车场等设施,丰富了市民的消费选择。
三、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1. 规划滞后,缺乏统一管理目前,北京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规划滞后,缺乏统一管理。
这导致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存在无序、重复建设等问题。
2. 安全隐患问题突出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地下空间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如老旧管网的泄漏、地铁隧道的安全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关注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关注。
如何在保障城市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地下空间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四、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趋势1. 强化规划引领,实现统一管理未来,北京将加强地下空间的规划工作,实现统一管理。
通过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明确地下空间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确保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有序进行。
2. 加强安全隐患治理,确保安全运行针对地下空间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北京将加强治理力度,确保地下空间的安全运行。
北京市“单中心”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北京市“单中心”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摘要:作为建国初确立的规划方案,北京的“单中心”发展模式使北京经历了快速膨胀的发展,但时至今天,许多弊病暴露出了这种发展模式的严重问题。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并从根本上改变北京市的发展模式成了大家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北京;“单中心”;规划;有机疏散1 北京“单中心”发展模式的确立“单中心”发展模式即北京长期以来实行的,以旧城为单一中心,以新区包围旧城、同心同轴向外蔓延的生长模式。
被建筑学界形像地称为“摊大饼”[1]。
作为“单中心”的旧城即二环路以里北京古城市建筑保护区,面积为62平方公里[2]。
北京的这种“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是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专家以莫斯科规划为蓝本帮助确定的。
1950年到1954年,经过中外专家多方案的研究和综合,市委、市政府推出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稿,即《改建和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
主要特点有: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发展,中心城市是600平方公里,郊区建设若干卫星城镇。
交通路线和空间分布已经基本规划出了一环、二环、三环和四环,道路则是环线和放射线结合[3]。
由此,北京市“单中心”发展模式正式确立。
在之后的70年代和80年代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中,也依然贯彻了这个模式。
2北京“单中心”发展模式导致的问题2.1 旧城遭到破坏2.1.1 历史文物的破坏建国伊始乃至现在,“大马路”一直受到领导人和规划师的青睐,被看作“先进”、“发达”、“现代化”的象征。
而拱卫北京五百多年的明城墙此时被视为城市发展的束缚,有多人建议“拆毁城墙,以利交通”。
更有人认为城墙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建造,是封建势力的残余[4]。
从1952年开始,北京市政府组织市民义务劳动,或动员各单位拆墙取砖取土。
由此,外城城墙被彻底拆除。
1965年由于修建地铁,内城城墙也基本被拆除干净,现在在北京仅残存几段可观。
之后古城门、牌楼也被大量拆除。
到现在,北京市原有的内城九座城门,外城七座城门仅存正阳门、德胜门(箭楼)、东便门(箭楼)、西便门和重建的永定门。
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与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与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分析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各个空间形态的组成和分布,包括道路、建筑、公园等不同类型的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结构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功能性、经济性和生态性,因此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已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现状分析当前,随着人口城市化程度的逐渐提高,城市的规模和建设密度越来越大。
但同时,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城市空间结构的组成和分布不合理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
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建筑密度过高城市建筑密度过高会导致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的产生。
当前,大量高层建筑的兴建已成为城市建设的趋势,但这也带来了城市“峡谷效应”的出现,即两边高楼之间形成的狭窄空间容易造成空气流动不畅,使得污染物积聚造成污染。
2. 交通拥堵随着城市交通工具的流动性的提高,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城市交通中的突出问题。
城市交通网络的构成缺乏条理和规范性是导致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
3. 缺乏生态空间城市缺乏生态空间不仅会对城市环境产生一定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城市的人居环境。
城市绿地面积不足会造成城市热岛效应、土壤掩埋等问题。
同时,城市缺乏文化艺术活动的场所,这也会对城市文化建设产生一定影响。
二、城市空间优化的建议1. 合理规划交通网络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交通网络架构能够优化城市交通。
其次,在实际交通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交通运输的速度和效率,还需要兼顾交通出行的流畅性和交通网络的绿色化。
2. 适度增加生态空间合理布局城市绿地和公园可以缓解城市的交通污染和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同时,绿化墙、屋顶花园等新型绿化手段的运用能够带来更加有益的生态喜悦。
3. 优化城市建筑密度当下城市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对于城市建筑密度的合理化规划具有一定挑战。
城市建筑密度的规划必须要兼顾城市环境和公民的安全和因而要严格把握。
北京圈层式城市空间结构特点
北京圈层式的城市空间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心圈层:北京的中心圈层主要包括故宫、天安门广场等重要的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
这一区域集中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商业设施,以及大量的人口和交通流量。
2. 功能圈层:从中心圈层向外,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功能分区。
例如,第一圈层以政务功能为主,包括国家政府机关、重要的外交机构等;第二圈层则以商业功能为主,包括CBD、金融街等;第三圈层则以居住功能为主,是大量居民的居住区。
3. 交通圈层:在功能圈层的基础上,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还表现为明显的交通圈层。
城市的主要交通干线和交通枢纽都集中在中心圈层和第一圈层,随着离中心圈层的距离增加,交通设施逐渐减少,交通压力也相应减小。
4. 生态圈层:在城市的边缘,北京设置了生态圈层,这个圈层主要是为了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防止城市的“摊大饼”式发展。
这个圈层内主要是绿地、公园等生态设施,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总的来说,北京的圈层式城市空间结构特点表现为中心圈层的密集、功能圈层的分化和边缘圈层的生态保护。
这种结构特点既保证了城市的高效运行,又兼顾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空间规划视角下的城市总体规划改革思考
规划与设计gui hua yu she ji82空间规划视角下的城市总体规划改革思考◎孔德才摘要:城市的规划是一项重要工程。
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重要内容,能够实现城市的稳定发展。
随着城市建设的范围的扩大,总体规划应紧跟时代的变化,在规划落后的情况下,会影响城市的发展。
国家对空间规划及改革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相关部门应进行合作,共同进行城市空间规划,使城市的总体规划得到改革。
因此,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在国家的要求下,推进城市总体规划的改革,使城市的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空间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改革城市总体规划作为调控城市空间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引导城市的发展建设。
随着现阶段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空间规划对于城市的总体规划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以及自然资源有效整合的情况之下,将城乡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结合起来,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规划改革建设,从总体上推动城市的总体规划有序发展。
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实力的上升,有效的控制城市空间总体规划,进而合理优化国土空间资源的有效分配。
一、空间规划概念在过去,我国空间规划的观点仅限于城市规划和城乡规划。
自这一概念引入之后,我国依据实际发展情况,将我国家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农村规划等都纳入到空间规划之中。
从空间规划的定义来看,我国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观点和角度出发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也存在很大差异性。
有部分学者借鉴一些国外经验,对空间规划进行深入研究,但却没有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发展国情;还有部分学者对空间规划的定义太过注重学术地位,忽略了一些政策属性。
总之,关于“空间规划”这一概念,有部分学者表示是“基本规划”,还有部分学者认识是“实践过程”,也有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是“战略规划和政策发展导向”。
二、城市总体规划存在问题(一)技术文件与政策不相符城市总体规划中,以国家的政策为背景难以落实到位,影响了城市规划的水平,结合当前情况分析,城市规划的内容中包括空间研究、规划技术,对国家的城市空间规划提出了较多的要求。
首都城市管理工作的成就与启示
首都城市管理工作的成就与启示作者: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来源:《前线》2023年第12期[摘要] 改革开放45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城市管理领域取得长足发展、发生深刻变化。
城市管理从粗放到精细、从分散到集中、从传统到现代,经过不断的探索努力,职能体系日趋完善,城市运行更加顺畅,管理水平稳步提升,走出一条符合北京超大型城市特点规律的改革发展之路,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 改革开放;首都城市治理;减量发展;未来展望[中图分类号] D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12-0072-04改革开放45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城市管理工作始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工作及对北京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加强“四个中心”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坚持首善标准,突出问题导向,紧盯精治共治法治,强化统筹协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顺利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城乡环境更加整洁优美、清朗有序,城市运行更加平稳顺畅,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出了积极贡献。
成就篇:伴随改革开放历程,实现高效率推动改革开放45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北京在城市管理领域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城市管理能力、水平、质量和效率均得到大幅提升。
突出重大活动保障,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落实首都城市功能定位,主动践行“四个服务”,以首善标准突出抓好重大活动环境整治、景观布置及城市运行服务保障,出色完成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APEC会议、G20峰会、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新中国成立65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世园会、建党100周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受到中央国家机关、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北京城市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各方面工作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首都”这两个字。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就要突出北京工作的代表性、指向性,在政治上有更高标准,在增强“四个意识”上旗帜鲜明立标杆。我们要端正立场、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中央的角度认识北京的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管理,更加主动地把北京工作放到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落实,更加自觉地处理好服务大局和自身发展、谋划长远和狠抓当前的关系。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我们国家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我国人民期盼千年的小康社会就要全面建成,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就要如期实现,并将继续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伟大征程。在这样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北京作为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首都,应该有怎样的责任担当,应该怎样建设、发展和管理,才能更加符合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才能向历史和后人有满意的交代,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不断用实际工作成效作出回答的重大问题。总书记两次视察重要讲话确定了北京发展的“新坐标”,描绘了北京发展的宏伟蓝图,制定了具体的“路线图”,我们必须牢记职责使命,不断对标对表,更加自觉、更加努力地做好北京工作。
全市各项事业、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履行好首都工作职责来展开,围绕增强首都核心功能去推进,努力在维护和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中提高发展水平。这是对我们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检验我们工作的基本标准。
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高校空间布局的几点思考
第2 2卷 第 2期
20 0 6年 6月
北 京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J un l f in n t ueo iiEn ie r g a dAr htcue o r a o j g I si t fC vl gn ei n c i t r Be i t n e
S n Mig , W e Yigi , L uZ a j n u n i nj e i h n u
( . e t o r ht t r,B i g 1 0 4 ;2 D vsn o o n ai f e igE u ain l o 1 D p . f c i cu e e i 0 0 4 . ii f u d t no in d c t a C mmi e ,B in 0 0 1 A e j n o F o B j o t e e ig 1 0 3 ) t j
( 0 4 2 2 ” whc l d tr n t x s t o e, mut c n es” s aild v lp n 2 0 - 0 0) , ih wi ee mie“ wo a e , wo z n s l l —e tr i p t e eo me t a
srtg fBe ig f tr .Aso eo ej g i o tn u l evc a it s h nv rie h ud tae yo in uu e j n fB in mp ra tp bi s r i fcl i ,t eu iest ss o l i c e ie i
北京 作 为一 个特 大 型 城 市, 临 着许 多 矛 盾 和 面 问题 , 旧城保护 、 口过度 聚集 、 如 人 污染 严重 、 交通堵 塞等等 .为了解 决 城 市 发 展 所 面 临 的难 题 , 从城 市 自身 的承 载 能力 出发 , 北 京 城 市 总体 规 划 ( 0 4 < 2 0 — 22 0 0年> 确 定 了“ ) 两轴 、 两带 、 中 心” 多 的空 间 发 展 战略 [4( 图 1 .新编 总体 规划 将 扭转 “ 中心 ” 1 5如 ] ) 单 , “ 摊大饼 ” 被动 困境 , 的 为北 京 的 发 展开 拓 了 广 阔 的
《2024年浅谈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趋势》范文
《浅谈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趋势》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发展与空间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地面空间的资源日益紧张,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就北京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趋势进行浅谈,分析其现状、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现状目前,北京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初具规模。
地铁、隧道、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日益完善,为城市的正常运转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地下商业设施、地下停车场等也在逐步发展,为市民提供了便利。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规划限制,北京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空间分布不均、功能单一等。
三、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面临的挑战1. 资源限制:北京地面空间资源有限,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缓解城市压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地下空间的开发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环境影响等因素,因此资源限制成为一大挑战。
2. 规划滞后:目前,北京地下空间的规划与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部分地区地下空间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导致空间分布不均、功能重叠等问题。
3. 环境保护: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问题,如防止地下水污染、减少噪声污染等。
如何在开发利用的同时保护好环境,是未来需要面临的挑战。
四、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趋势1. 规模化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增长,北京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将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地铁、隧道等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地下商业设施、停车场等也将逐步扩大规模。
2. 多元化功能:未来,北京地下空间将不再局限于交通和基础设施功能,还将拓展到商业、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
这将为市民提供更多便利,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3. 绿色发展:在环境保护方面,未来北京地下空间的开发将更加注重绿色发展。
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4. 智慧化管理: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智慧化管理模式将逐步应用于北京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中。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结构经历了从传统分散式发展到集中式发展的转变。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交通网络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探讨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并分析其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首先,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起着决定性作用。
过去的城市规划主要以功能分区为基础,导致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散化发展。
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城市规划开始注重综合利用和集约化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倾向于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形成集中繁华区和辐射状的次中心区。
这种城市空间结构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促使城市可持续发展。
其次,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密不可分。
过去,城市空间结构分散的特点导致通勤距离长,交通拥堵问题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城市开始建设公共交通系统,并加强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
随着地铁、轻轨、公交等公共交通的普及,城市空间结构逐渐形成以交通干线为骨架,辐射状的分布格局。
这种交通导向的空间结构使得居民更容易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车使用,降低了尾气排放和能源消耗,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此外,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还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
发达国家城市空间结构向着信息化、高科技发展,形成了以创新型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城市空间结构。
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空间结构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进,形成以工业园区为主的产业聚集区。
这两种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现了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和特点,都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动力。
同时,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又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反馈作用。
集聚化的城市空间结构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然而,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辐射状的城市空间结构中,中心城区和次中心区的发展相对集中,而边缘地区则相对较弱。
这会造成资源分配不均衡、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
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商榷
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商榷摘要:本文从地理区位理论与人文/自然协调发展的视角,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提出的两轴、两带空间布局的调整思路,展开讨论。
对两轴作为文脉的继承与发展,表示认同;对两带作为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功能区划,表示质疑。
联系地质构造断裂走向、古河道分布等自然环境背景、山文、水路条件提出了修订方案,供修编工作参考。
关键词:城市空间布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两轴、两带“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现已发布了时间表,要确保在2004年底完成,提出了主要考虑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城市性质,包括功能和目标;二是规模;三是布局(陈刚,2004)。
强调这次规划修编工作,将以“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组织指导原则和工作方针来进行(王歧山,2004),体现智力、民意和权力的三个凝聚(钮德明,2004)。
作为在中关村工作、生活50年的一名北京老年公民,深为政府这种民主决策的新举措所感动,谨此响应号召,对空间布局与功能区划方面,提出一些参考意见,供修编工作中讨论。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专家们,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布局调整思路,“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要以此为依据,将其转化为规划蓝图”。
对空间布局是非常重视,十分认真的[1]。
对两轴的认同两轴是指传统的南北中轴线和东西长安街“十”字形轴线的延长[2]。
它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是八百年首都城市规划思想的持续发展。
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反映了从长安、开封、南京(明故宫)二千年来我国都城规划设计的传统理念。
这种棋盘式空间布局(南北/东西“十”字轴线)可以追溯到古代农业社会的井田制度和市井的起源。
广泛采用为许多平原和大型山间盆地中发展的核心城镇的规划定式。
这种棋盘式的概念设计,受北斗星定位和地球自转、天文规律(太阳东升西落)的影响。
北京城更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的设置,就是古代天子受命于天这种理念的形象工程。
2008年奥运规划中,北京南北中轴线将向北延伸七公里;新的体育场馆和森林公园与原有的北、中、南海,在轴线东西作斜对称布局。
“控规调整”的再认识——北京“控规调整”的解析和建议
“控规调整”的再认识——北京“控规调整”的解析和建议一、引言北京市1999年版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自完成伊始,就颇受关注。
北京市是在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当中唯一控规覆盖全市,并以控规为主要建设管理依据的城市1。
对于此次控规成果,普遍认为由于时间短、范围大、问题高度复杂,编制深度不会太深,对问题的认识也不可能太全面;尤其是旧城保护问题,吴良镛先生认为北京旧城没有必要“全面开花”地进行“控规”,要在深入继续城市设计和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确定控规,要采用“动态的”滚动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允许调整等等2。
控规刚开始实施,突破控规的现象也随之产生——这就是“控规调整”。
“控规调整”管理办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其中也经历了一些争议。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此过程中一度拒绝参与“控规调整论证”,从中可以窥见对“控规调整”的保留态度。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详规处在2003年的总结中认为,在技术层面上,原控规存在“前瞻性和预见性不足”,“指标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可实施性不足”,“缺少城市整体经营的观念和措施”,“对城市发展宏观调控和有效引导的力度不足”,和“对城市的快速发展缺乏应对措施”五大问题;在管理程序环节上,存在专家评议制度不完善、公众参与效果不佳、内部工作程序不顺畅等缺陷(这些缺陷在其后的“控规调整”程序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
“控规调整”是一种改良,还是一种证明控规失效的应急措施?“控规调整”的价值和意义到底是什么?各种角色和利益主体通过“控规调整”得到了什么?本文将“控规调整”看作是观察城市规划内外部条件变革的一种现象,并试图对它的得失及意义做出界定。
它所涉及到问题和要素,在城市规划当中具有典型意义。
二、“控规调整”的主体“控规调整”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主要原因是,“控规调整”与社会团体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
城市规划的主体在“控规调整”中都有各自的关注角度。
1、建设单位将它作为突破法定条件获得额外建设条件的手段原控规的用地指标赋值大多尊重控规编制时的现状,建设单位提出“控规调整”的理由大致分为几种:原控规指标过低不能满足用地单位自身发展需要;用地现状已经变更或者由于政策等原因即将变更,需要对用地条件重新界定;用地周边已经发生变化,需要对用地条件重新界定才能实现周边的统一协调;“危改”项目资金不能平衡,需要提高建设强度;原有用地被公共设施占用,提出将被占用土地指标转移到剩余用地上进行补偿;政府根据发展需要主动进行“控规调整”,以进一步完善规划;等等。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规划策略与方法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规划策略与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能够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繁荣。
本文将探讨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规划策略与方法。
一、城市空间布局的意义城市空间布局是指城市内部各类功能区域的相对位置和空间组织方式。
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能够提高城市的整体效益,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城市形象。
同时,优化的城市空间布局还能够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二、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原则1. 综合平衡原则城市空间布局优化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
在决策过程中,应该平衡各种利益关系,确保各类功能区域的合理布局。
2. 适度集聚原则城市空间布局应该倾向于适度集聚,即将相似的功能区域集中在一起,形成区域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样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3. 生态保护原则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应该注重生态保护,合理划定生态保护区域,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同时,应该鼓励绿色建筑和低碳出行方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三、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方法1.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基础。
通过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合理划定各类功能区域的位置和规模。
在规划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2. 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重要手段。
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
应该鼓励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方式,减少汽车使用量,改善空气质量。
3.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重要环节。
应该鼓励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设计,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同时,建筑设计应该考虑到城市景观和人文环境的保护。
4. 环境保护城市空间布局优化需要注重环境保护。
应该合理划定生态保护区域,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同时,应该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环境污染。
四、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案例分析以中国深圳市为例,深圳市在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2024年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北京为例》范文
《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北京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更新成为许多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旧工业区的城市更新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的背景与意义,并以北京为例,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更新策略。
二、北京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的背景与意义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工业城市,拥有众多旧工业区。
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区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转型等挑战。
旧工业区的城市更新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还能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北京旧工业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空间布局混乱:许多旧工业区空间布局混乱,建筑老旧,缺乏统一规划。
2. 产业结构滞后:部分工业区产业结构滞后,无法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求。
3. 环境污染:部分旧工业区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影响居民生活。
4. 土地利用效率低:一些区域土地利用效率低,缺乏活力。
四、北京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策略1. 规划先行,统一布局- 制定详细的城市更新规划,明确更新目标、任务和时序。
- 统一规划空间布局,优化交通网络,提升区域连通性。
- 结合区域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
2. 产业升级,激发活力- 引导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方向转型。
- 引进新兴产业,如科技、文化、创意等产业,激发区域活力。
- 培育创新创业氛围,吸引人才聚集。
3. 环境治理,提升品质-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 绿化美化环境,增加公共绿地和休闲空间。
- 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4. 土地利用优化,提高效率-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通过土地整理、腾退等方式,为城市更新提供空间。
-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实现多方共赢。
五、实施建议与保障措施1. 加强政府引导与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推动旧工业区的城市更新。
2. 建立多元参与机制: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更新,形成合力。
《2024年城市更新背景下北京商圈改造趋势分析及策略建议》范文
《城市更新背景下北京商圈改造趋势分析及策略建议》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其商圈改造成为了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
商圈不仅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城市形象和文化内涵的体现。
本文将通过对北京商圈改造的背景、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以期为北京商圈的持续发展与城市更新提供参考。
二、北京商圈改造背景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其商圈分布广泛且具有独特性。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城市发展需求的转变,北京商圈面临着空间布局优化、功能升级和形象提升等多重挑战。
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商圈改造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三、北京商圈改造趋势分析1. 空间布局优化:商圈改造将更加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通过调整商业设施布局、优化交通网络等方式,提高商圈的可达性和便利性。
2. 功能升级:商圈将由传统的购物消费功能向文化、娱乐、休闲等多功能转变,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
3. 绿色发展:绿色理念将贯穿商圈改造全过程,通过增加绿化面积、推广节能环保设施等方式,打造绿色、生态的商圈环境。
4. 智能化改造: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商圈的智能化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和消费者体验。
四、策略建议1. 坚持规划引领:在商圈改造过程中,应坚持规划先行,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案,确保改造工作的有序进行。
2. 注重文化传承:在改造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和传承商圈的文化内涵,将文化元素融入商业设施和活动中,提升商圈的文化价值。
3. 强化科技创新:积极推广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提高商圈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购物体验。
4. 绿色发展:在改造过程中,应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环保设施,打造绿色、生态的商圈环境。
5. 完善交通网络: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提高商圈的交通便捷性,方便消费者出行。
6. 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如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提高商圈的服务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567.北京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实施效果与战略思考杨明[摘要] 北京是典型的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北京历次城市总体规划尤其是2004年版总体规划明确提出通过“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加快新城建设”来推动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战略调整,并实施环城绿化隔离地区来维护“分散集团”式的空间布局,防止城市蔓延。
本文回顾了建国后北京历次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发展战略。
从近些年城市空间扩展模式、发展重点和形态控制三个方面分析指出市域单中心的空间结构尚未从根本上发生扭转,并从规划布局、行政功能和配套政策三个方面分析了原因。
从宏观战略上预测了“惯性力”下城市规模和空间增长的趋势,并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两种情景发展模式,即市场主导下的世界城市单中心模式和制度主导下的中国副省级新区模式。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实施效果;模式;北京1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回顾1.1 历次总体规划概述建国后,北京市先后完成了7版总体规划的编制或修编,即1953年、1957年、1958年、1973年、1982年、1992年、2004年。
自北京1958年行政区划调整形成目前市域16410平方公里范围以来,历次总体规划均强调“分散集团”式的空间布局,防止城市圈层式蔓延发展。
1957版总体规划时就提出了发展郊区卫星城的思路,奠定了如今新城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随着北京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992版总体规划进一步提出通过扩大郊区卫星城的发展规模实现城市建设重点从市区向远郊区的战略转移。
(表1)表1 建国以来北京几次主要的城市总体规划情况1.2 2004版总体规划具体要求进入21世纪,面对中心区功能的进一步集聚和城市的进一步蔓延,2004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在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①的城市空间结构(图1),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体系,寄以此来改变目前单中心发展的状况,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战略调整解决过度中心聚焦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具体规划设想如下:(1)将新城发展作为推动城市空间结构战略调整的关键。
规划提出的11个新城在原有14个卫星城基础上建设,是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
与原卫星城相比,新城规模更大,功能更完善,具有相对独立性。
在全市规划建设用地和规划人口比重中,新城及其周边乡镇之和分别占全市的51.6%、46.9%,至规划期末,基本同中心城形成1:1的关系(表2)。
规划同时要求重点发展位于东部发展带上的通州、顺义和亦庄3个新城,成为中心城人口和职能疏解及新的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形成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共同构筑中心城的反磁力系统。
表2 规划期末各空间圈层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和城镇人口的分布情况图1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图(2)将“八大职能中心”建设作为实施“多中心”空间体系的关键。
规划城市八大职能中心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
其中4个位于中心城,1个位于海淀山后,3个位于重点新城;如果以长安街为界,其中7个位于城北,1个位于城南。
从规划布局来看,体现了以中心城为主集聚发展的特点,同时将城市的发展重点进一步向北引导,城市面向东南区域发展的力度不够。
(图2)图2 北京市域多中心布局图图3 北京城市“分散集团式”布局图(3)将“绿隔”作为防止城市蔓延、构建“中心地区——边缘集团——新城”“分散集团式“空间形态的关键。
北京市规划绿化隔离地区包括两部分: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面积244平方公里,位于中心城的中心地区与边缘集团之间;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面积1650平方公里,是控制中心城向外蔓延以及新城之间连片发展的生态屏障。
(图3)2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实施状况和成因2.1 实施状况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尤其是自2004版总体规划实施以来,规划确定的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1万美元、人口规模1800万的发展目标已分别于2009年、2010年提前实现;1650平方公里的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至2009底已实现了约83%。
与此同时,以市域空间而论,新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中心城仍然一心独大,进一步集聚和扩张,市域单中心的空间结构尚未从根本上发生扭转。
2.1.1 扩展模式: 从“单中心蔓延”向“多中心集聚与粗放蔓延并存”方式转变在空间拓展模式上,根据四个时段建设用地的影像解译图(图4)、相关人口和经济统计数据发现:90 年代,城市空间近地域圈层式蔓延态势明显,空间增长主要围绕城市中心区向外围扩展;进入2000 年尤其是2005 年后,城市空间发展不仅仅表现为简单的无序蔓延,呈现多中心集聚与粗放蔓延并存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三个重点新城和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空间拓展幅度较大、建设活跃度较高,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
2003年-2009年,三个重点新城新增城镇建设用地53平方公里,占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的24%;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新增城镇建设用地33.5平方公里,占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的15.7%。
另一方面,城市近地域蔓延趋势继续,海淀山后、丰台河西以及近郊新城周边的乡镇发展速度较快。
如海淀山后和丰台河西2005-2008 年间,常住人口增长率为31.2%,远高于中心城9.8%和新城14.4%的增长率;又如近郊昌平、顺义、通州和亦庄新城之间的北七家、小汤山、后沙峪、宋庄、台湖和旧宫等乡镇有同新城连为一片的发展趋势,部分平原乡镇发展速度高于生态涵养区的延庆等新城(图5)。
图4 四个时段的影像解译图图5 城镇建设用地占行政单位比重图2.1.2 发展重点:中心城人口和功能进一步集聚,新城“反磁力”作用明显不足2004版总体规划实施几年来,全市人口增量的60%,经济增量的73%,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的50%仍集中在中心城,中心城仍是全市人口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区。
从中心城的人口规划目标来看,2004年至2010年,现状居住人口不减反增,达到1200多万,远远超过总体规划确定2020年850万的规划目标。
在城市功能区建设方面,包括CBD东扩、金融街西扩在内的各类商务区不断扩大规模。
同时,大型医疗设施、高等院校、大型文化体育设施等优质公共资源通过扩建和新建的方式继续在中心城聚集,难以向新城有效疏解。
2005年至2009年,大型医疗机构包括协和医院、儿童医院、宣武医院、人民医院等特大型医院依然在原地扩建或在中心城内选址新建,累计用地面积约60公顷;高等教育和专科教育设施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在中心城内新建或扩建,累计用地面积约110公顷;同时,国家级大型文化体育设施包括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以及国家体育场等奥运体育设施相继在中心城选址建设。
与此同时,虽然经过多年的培育建设,新城地区(包括新城和周边乡镇)的现状总量规模,尤其是人口和经济规模在全市所占比重并不高(2010年,分别占全市人口总量和经济总量的40.3%和24.9%),作为中心城反磁力系统的实力尚未形成。
在全市中的份额增长较为缓慢,以经济规模为例,2004年新城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的23.1%,2010年为24.9%,五年仅增长1.8%。
新城在经济总量增长方面对全市的贡献率变化不明显,整体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2.1.3 空间形态:绿隔地区空间不断萎缩,“分散集团式”布局面临严峻挑战作为控制空间形态的工具——绿化隔离地区的空间不断萎缩,实施难度越来越大。
从当前年同原规划年两个时期的现状变化情况来看,第一、二道绿隔内现状城乡建设用地增长较快,比重均增长了9.5%,可形成的绿色空间面积相应地均减少9.5%,绿色空间用地总量呈大规模的下降趋势。
从两个时期的规划变化情况来看,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均增长10%以上(当前的整合规划没有保留农村建设用地),新规划用地布局不断突破集中建设地区,新城与新城之间、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的绿色空间不断被蚕食,造成绿色空间的连通性不够,结构破碎。
(表3)表3 绿化隔离地区两个时期的现状和规划情况2.2 成因分析2.2.1 规划布局:进一步强化了“单中心”的结构无论是1992版总体规划的14个卫星城,还是2004版总体规划的11个新城在空间布局上均以天安门广场——南北中轴和长安街的交点——为中心“向心围合”布局,在这种空间结构下,任何外围的环绕、均衡、分散发展都会进一步强化单中心的结构。
同时,在全市统筹协调力度不足、区县经济分散发展的背景下,这些年投入的经济社会要素(包括中关村国家优惠政策)在空间上过分分散,目前全市规划有各类产业功能区120多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3个、市级16个,颁布的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30个,商务金融区21个。
这些产业功能区围绕中心城布局分散,发展重点不集中,不但不能推动空间结构的战略调整,反而会进一步强化中心城一心独大的地位。
(图6)图6 北京市各类功能区的分布2.2.2 行政功能:在中心城形成巨大的磁力使其它功能和人口无法分解出去行政职能是北京城市最主要的职能,各类行政办公用地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四环以内,其中中央行政办公在北京共占地38平方公里,市属行政办公占地3.7平方公里。
由于首都政治中心的后续效应,北京中心城功能具有极强的综合性,集聚了政治、文化、经济和金融管理、信息、交通、国际交往和旅游等7大城市功能。
赵燕菁指出中央政府的行政功能是北京城市服务的最大消费者,中央政府本地消费产生的巨大外部性,就像一个巨大的经济之锚,阻止了任何空间转变的可能——无论商业、居住都无法完全摆脱其巨大的磁力而分解出去(赵燕菁,2004)。
他认为北京要实现空间结构调整的最主要的手段是下决心把中央政府行政功能这一城市核心功能调整出去,形成新的行政中心,从而带动其它一系列功能的外迁。
2.2.3 配套政策:缺乏对城市发展重点的引导和空间形态的控制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制定相应的配套实施政策,使调整的效果大打折扣。
(1)缺乏支持中心城疏解和新城建设的政策由于促进人口疏解的配套政策缺失,中心城人口的主动外迁动力不足。
包括迁出人口的户籍管理、配套教育问题没有给出明确政策;与迁入地之间地价、市场房价差异悬殊,平衡或补偿政策没有跟进,致使居民对于外迁产生抵触或不满心理,人们宁愿蜗居于小户型(租用或者购买),也不愿出城居住。
在促进新城发展方面,在土地供应、产业、投资、税收、财政转移支付、人才落户等方面尚没有形成向新城倾斜的支持政策(2)缺乏促进绿化隔离地区实施的综合性政策绿化隔离地区的实施涉及到土地属性、农民安置、建设资金、开发机制、违法建设和集体经济发展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在尚未出台综合解决绿化隔离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配套政策的情况下,绿隔必然会遭遇宏观控制与微观发展之间(规划与实施)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