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认识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与应用(
1、缺乏安全感,非常害怕被抛弃; 2、需要别人照顾; 3、敏感,多疑,不能信任他人; 4、竭力维持不良的感情关系;
缺乏安全感,亲密关系不好: 哈罗心理学实验:幼小猴子对母猴的依恋
• 在哈罗的早期研究中,幼猴在实验室接受精心的人工抚养,研究者用瓶子 小心地喂养它们,精心挑选食物以让它们获得均衡的营养,不受疾病威胁. 在这种条件下成长的幼猴比由母猴照顾的幼猴更健康.但是,哈罗注意到, 这些幼猴非常依恋盖在笼子地步的棉花垫子.当研究者把垫子拿去清洗时, 它们变得非常生气和焦虑;这种依恋在出生后的几个月中会变得越发强 烈.如果幼猴生活在一个没有软垫覆盖的笼子里,即使拥有非常好的营养 和医疗条件,它也无法茁壮成长.把垫子放进去以后,幼猴会变得更加健康, 看起来也更加满足、快活.因此,哈罗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 生理需求外,还有一种触摸柔软物质的需求.
我能自己穿裤子,妈妈,我穿裤子给你看好吗? [孩子行为启示 ]: 避重就轻,面对困难,知难而退,轻易放弃; 不愿意尝试新东西,愿意向别人展示自己很熟悉
的东西;意志力薄弱,缺乏毅力.
• —宝贝,你已经会自己穿裤子了,真是个好孩子,你愿意试 着自己穿鞋吗?
• —愿意!
• —但是,鞋子比裤子难穿,你还愿意吗?
3、心理发展特点
〔1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能说一些连贯的话,比较 清楚地向讲述自己想表达பைடு நூலகம்事情.
〔2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最快时期.想象力极为生动丰富, 富于幻想,喜欢童话故事,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解释周围 的世界;探究欲好奇心最强烈,经常问"为什么";开 始了创造性思维.
〔3行为更具目的性和主动性.做事情有些目标,并为目 标实现而努力,开始了对未来事情的规划.
〔1鼓励主动参加各种活动,不限制,否则缺乏主动性 〔2肯定想象力,不禁止,否定、嘲笑;否则产生内疚感与
是可改变,还是不可改变——埃里克森和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比较研究
对人格的定 义历来就是多样的 , 有争议的 。 不 同的心理学家或不同的心理流 派有着不 同的人格定义 。 但是人们至少在以下两方 面是 达成 了共识 的: 其一 , 人 格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 其二 , 人格是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区别性特 征。 它是一个人表现在行为模式中的心理特性 的整合体 , 是个体在对社 会、 他人 、 自我和工作等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异于他人的特 征。 在人格心理学 中, 有一些问题是任何人格理论家都不能回避 的问题 , 对这些 问题 的回答往往表达了他们的核心思想 , 树立其人格理论的基 本框架 。 这些问题 就是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 , 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成为人格理论 的基本设想 。 对 于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设想 , 吉 尔和齐格勒 ( 1 9 8 1 ) 进行过较为深入的探 讨 ,提 出了 9 个基本问题 , 对 这些问题 的回答产生 的 9 对基本设想 : 自由意志——决定论 理性——非理性 整体说——原素说 素质论——环境论 主观性——客观性 前动性——反应性 稳 态——异态 可知性——不可知性 可改变——不可改变 而在此 , 我们着重讨论最后一对基本设想 : 可改变——不可改变。我们 都知 道, 埃里克森一直称 自己是弗洛伊德忠实的追随者 , 但是随着对两人理论的逐步 认识与分析 , 却发现他的理论与弗氏理论在许多方面存 在着 巨大 的区别 , 甚 至在 某些方面有着本质的对立。比如说 , 一个人在一生 中其人格是可改变的?还是不 可改变的?下面我们将埃里克森 与弗 洛伊德人格心理观进行 比较研究 , 从 比较 中
( 3 ) 主 动 对 内疚 4 — 5岁 。
、
弗洛 伊 德 的 心 理 性 欲 阶 段 论
此期 , 孩 子创造力进发 , 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与探索的欲望 。 如果父母对孩子 的行为是理解 与指导则危机得到积极解决 , 孩子人格中将形成 “ 方 向”和 “ 目的” 品质。反之 ,若父母采取 的是严厉惩罚 ,则会产生罪恶感。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笔试: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笔试: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的区别与联系作为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的高频考点,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两人的理论常常以单选题例题的形式出现在考试中。
那么怎么能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与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这两个常考的知识点理解和把握到位,并得到分数呢?中公讲师将在此帮您进行释疑解惑。
作为教资笔试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理论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具体如何进行区别呢?第一,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向盛行的人性观提出了挑战,转向了对意识与无意识的研究,对整个西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埃里克森作为弗洛伊德的学生,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很大,同时他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是前者理论的继承。
第二,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困惑主要来源于早期的童年时期压抑的性冲动,并认为性是最重要的本能。
他认为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切行为都受性本能的冲动所支配,因此,人的一生是由许多性欲阶段组成的,他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中都存在着可能引起冲突和矛盾的来源,如果能顺利解决这些矛盾,个体会成功的走向成熟,否则,会对个体的人格造成久远的消极影响。
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如下:弗洛伊德划分的阶段在心理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引导着心理学家在人的发展方面的研究,埃里克森就对弗洛伊德的观点进行了继承,但是后者强调儿童是寻求适应环境的、积极的、好奇的探索者,而不是父母塑造的受生物力量驱使的被动的生物,第二个方面埃里克森很少强调性驱力,更侧重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他认为人一生面临八个主要危机或心理社会阶段,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如下:每种危机出现在特定的时期,这个时期是由发展中的个体在生命的特定时间点所经历的生物成熟和社会需求决定的。
每种危机必须顺利解决才能成功过渡到下一个危机,这与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不同的。
浅述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的认识
浅述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的认识关键词:弗洛伊德;埃里克森;人格发展一、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的概述(一)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人类重要的一种本能,因而以性本能或力比多的发展作为划分心理发展的标准,把人格发展划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口唇期这一阶段口唇区为快感的中心。
婴儿的活动大多以口唇为主,比如婴儿出生后的吮吸动作。
本我依据“快乐原则”进行活动,自我是人格中最主要的一部分。
第二階段:肛门期这一阶段肛门区成为快感区。
婴儿大小便时会体验到快乐,这是儿童第一次接受到外界的权威与纪律,因此代表了本我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
第三阶段:性器期此阶段儿童开始产生恋母或者恋父情结,并构筑对焦虑的反防御机制,产生“自居”作用,“超我”发展起来。
第四阶段:潜伏期这一阶段儿童放弃恋母和恋父情结,以同性父母为榜样来行事,是个平静时期。
第五阶段:生殖期在这个阶段生殖器区成为主导的快感区。
个体开始建立自己的生活,逐渐发展出成年人的异性恋。
(二)埃里克森认为在人格发展中,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他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发展阶段:1.婴儿期(0―1岁)本阶段婴儿面临的心理危机是信赖对不信赖。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信赖感,克服不信赖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2.婴儿期(1―3岁)本阶段的心理危机是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该阶段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发展自主性,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3.学前期(3―6岁)本阶段的心理危机是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该阶段发展的基本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4.学龄期(6―12岁)本阶段的心理危机是勤奋对自卑,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5.青少年期(12―18岁)本阶段面临的心理危机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
6.成人早期(18―25岁)本阶段的心理危机是友爱亲密对孤独远离,该阶段发展的基本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弗洛伊德关于人格发展的认识
弗洛伊德关于人格发展的认识哎,你知道吗?弗洛伊德这家伙,可真是个心理方面的大家,他对人格发展的那点子看法,简直就是深入人心,让人一听就豁然开朗。
说起来,人格这东西,就像咱们种的一盆花,得从小苗苗开始,浇水施肥,还得注意光照和温度,才能长成枝繁叶茂的样子。
弗洛伊德就觉得,人的心灵成长也是这样,得经过那么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自个儿的特色和挑战。
想象一下,咱小时候,就跟个小婴儿似的,那会儿的世界多简单啊,饿了哭两声,有人喂奶;尿了拉了,换片尿布又舒舒服服的。
弗洛伊德把这叫做“口唇期”,意思是说,小孩们这个阶段啊,主要通过嘴巴来探索世界,吃手啊、咬东西啊,都是他们在了解这个世界。
你说这像不像咱们小时候,看见啥都往嘴里塞,生怕错过啥味道?然后,咱们就慢慢长大了,学会了走路,到处跑,这摸摸那碰碰,对啥都好奇。
弗洛伊德把这阶段叫“肛门期”,可不是说咱们那会儿就知道上厕所啦,他是指咱们开始对控制自己的身体有了兴趣,比如憋着大小便,体验那种掌控感。
你想啊,小时候咱们是不是都喜欢憋会儿尿,然后找个合适的时机“噗嗤”一下,那感觉,是不是有点小得意?接着,咱们就进入学龄期了,这时候啊,学校成了咱们的新天地,学习成了头等大事。
弗洛伊德觉得,这时候咱们开始在意别人的看法,特别是老师和家长的。
咱们努力学习,不就是想让他们夸咱们两句,觉得咱们聪明伶俐吗?这就像咱们小时候拼了命地想得到小红花,那感觉,别提多带劲了。
可是,你知道吗?到了青春期,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这时候的咱们,好像一夜之间就长大了,开始对自己的身体、感情和未来的生活有了好多好多的想法。
弗洛伊德说,这是“生殖器期”,就是咱们开始对异性感兴趣,开始琢磨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这个阶段啊,咱们就像是含苞待放的花朵,虽然有时候挺迷茫的,但心里头那股子冲劲儿,还真是让人佩服。
当然了,人格发展可不是到青春期就结束了。
弗洛伊德觉得,咱们的心灵还得继续成长,得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工作、家庭、社会等等。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理论的异同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理论的异同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是两位重要的心理学家,他们对人格理论有着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探讨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在人格理论上的异同。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最为著名的是他的精神结构理论,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由这三个层次相互作用而构成。
此外,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构成的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1.1 本我本我是人格的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部分,包含着人类的本能和冲动。
它没有道德、价值观念,只追寻快乐的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冲动的来源,其目标是满足个体的原始欲望。
1.2 自我自我是人格的中介部分,主要对外界现实和内部欲望之间的冲突进行调节。
自我发展于幼童时期,是个体逐渐适应外界环境并遵循现实原则的产物。
1.3 超我超我是人格中道德、伦理的部分,主要受到个体对于父母和社会价值观的内化。
超我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对自我进行道德评判,并产生罪恶感或良心。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所经历的心理危机和任务。
他提出了八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相应的心理危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关键任务需要完成。
2.1 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1)信任与不信任阶段(婴儿期):婴儿需要建立对于主要抚养者的信任,否则会产生不信任感。
2)自主与怀疑阶段(幼儿期):幼儿需要发展自主性和自我肯定感,否则会产生怀疑感。
3)事业与劳动阶段(学龄期):儿童需要通过学习和参与活动来体验所取得的成就,否则会产生无能感。
4)个体认同与角色困惑阶段(青春期):青少年需要建立自我认同和发展独立思考,否则会产生角色困惑。
5)亲密与孤独阶段(早成年期):早成年人需要建立亲密关系和承担负责任,否则会产生孤独感。
6)生产力与停滞阶段(成年期):成年人需要在事业和家庭中感到满足,并对社会做出贡献,否则会产生停滞感。
7)完整与绝望阶段(中年期):中年人需要回顾生活并接受自己的生活经历,否则会产生绝望感。
浅谈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认识
浅谈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认识摘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山鼻祖,而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都关注人人格的发展。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口欲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五个阶段。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是基本信任与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整合对失望。
本文将通过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比较来加深对人格发展的认识。
关键词弗洛伊德埃里克森人格发展一、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阶段与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一)婴儿期:出生到一岁弗洛伊德的口欲期:口唇区为快感的中心。
婴儿的活动大多以口唇为主:摄入、撕咬、含住、吐出和紧闭是五种主要的口腔活动模式。
会出现断奶问题与吮吸需求、固着现象和口腔性格。
本我依据“快乐原则”进行活动,自我是人格中最主要的一部分。
埃里克森的基本信任与基本不信任:这一阶段的儿童对父母和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给与他们足够的爱与有规律的照顾,满足其基本的需要,就能使儿童的信任感得到充分的发展,反之则会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二)一岁到三岁弗洛伊德的肛门期:肛门区成为快感区。
在这一阶段,儿童会接受排便训练,这是儿童第一次接触到外界的权威与纪律,因此代表了本我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
产生自我,自我要凭借本我的全部力量,收到本我的驱使,遵循“现实原则”。
埃里克森的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要区域也是肛门区。
儿童在一定程度上自主控制外界事物,而且能够控制大小便,因此儿童有了自己行动的自住意愿,与父母的意愿常会发生冲突。
如果父母给与小孩一定的自由和空间,使儿童形成自我控制和意志的品质。
(三)三岁到六岁弗洛伊德的前生殖器期:开始产生恋母或者连父亲情结,并构筑对焦虑的防御机制,产生“自居”作用,“超我”发展起来。
埃里克森的主动对内疚:这一阶段儿童的活动能力进一步增强,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果父母能鼓励他们的孩子的自主行为和想象,会发展孩子的主动性,反之孩子就会却非主动性并感到内疚。
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皮亚杰等
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皮亚杰等(一)精神分析理论1.弗洛伊德的观点(1)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参见第二章)。
人格的三种结构成分是逐步形成的。
本我是人格的初始面,生来就有。
自我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充当本我和现实世界的仲裁者。
超我是从自我中产生并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它通过儿童仿效父母,以父母的完整形象为楷模,将父母对儿童的约束、禁律、习惯等内化而成。
儿童也能够把父母的价值观点、目标和志向内化为自己的,这些就构成了他们的自我理想。
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能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自己决定对行为的奖惩了。
对于符合良心或自我理想的思想和行为会体验到自豪、自尊和自爱等愉快的情感,对于违背良心或自我理想的思想和行为会体验到罪疚、羞愧和自恨等痛苦的情感。
随着超我的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也就随之发展起来。
(2)发展的阶段。
弗洛伊德是个本能决定论者,认为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驱动。
当然,弗洛伊德所指的“性”除了与生殖活动有关之外,还包括吸吮、大小便、皮肤触摸等凡是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包括使身体产生舒适、快乐的情感。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或者说是一种能量、一种冲动,弗洛伊德把它称之为力比多。
以力比多的发展作为发展阶段划分的标准,按照力比多发展经过的不同部位,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成五个阶段。
口唇期(0~1岁):儿童的快乐主要来自于口唇活动。
儿童通过吸吮、咀嚼、吞咽、咬等口腔的活动获得快乐。
这些活动可缓解他们的紧张。
肛门期(1~3岁):儿童的快乐主要来自于肛门的活动。
儿童通过大小便的排泄活动获得快乐。
这些活动可缓解他们的紧张。
性器期(早期生殖器期)(3~6岁):力比多这时主要集中投放到生殖器部分,儿童的快乐主要来自于他们的性器官。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性器期对儿童个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为该阶段的儿童在行为上开始有了性别之分,男女儿童分别出现了“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人格发展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和塑造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在心理学领域,有许多理论试图解释人格发展的原因和方式。
本文将介绍五大人格发展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先驱者之一,他提出了精神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到三个部分的影响: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分,包含了个体的本能和欲望;自我是人格的中介部分,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包含了个体内化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是通过解决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和平衡来实现的。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是儿童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者,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通过认知能力的逐渐成熟和发展而实现的。
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人格的发展也随之发生变化。
三、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学者,他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埃里克森将人的生命周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和危机。
通过解决这些发展任务和危机,个体可以实现人格的发展和成熟。
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是人istic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通过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来实现的。
马斯洛将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个体需要先满足低层次的需求,才能逐渐追求高层次的需求,最终实现自我实现的目标。
五、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自我实现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通过实现自我潜能和自我价值来实现的。
罗杰斯认为,个体需要接受他人的无条件关爱和尊重,才能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实现自我实现的目标。
浅谈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认识
浅谈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认识作者:王晨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8年第02期摘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都是属于精神分析学派,本文将通过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比较来加深对人格发展的认识。
关键词:弗洛伊德;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山鼻祖,而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都关注人人格的发展。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口欲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五个阶段。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是基本信任与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整合对失望。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都是属于精神分析学派。
然而,两位学者的理论又有哪些区别呢?首先,从学派角度,弗洛伊德是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后者对前者的理论有一定的继承性,所以埃里克森的理论是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的提炼和升华。
其次,核心主张不同。
弗罗伊德强调无意识,埃里克森强调自我。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也就是说,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
把性本能的心理能量称为力比多。
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可以协助自我进行监督。
然后,对于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二人有不同的主张。
在人格发展方面,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力比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的异同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异同
(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个人人格的基本面貌。
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人格的发展就是性(心理性欲)的发展。
儿童人格发展分为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ll岁)和生殖期(青少年期)五个阶段。
(2)艾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框架,但更强调自我的作用,认为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个体人格发展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
各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
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阶段l(0~l岁)信任对怀疑、阶段2(1—3岁)自主对羞怯、阶段3(3—6岁)主动对内疚、阶段4(6~12岁)勤奋对自卑、阶段5(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6(成年初期)亲密对孤独、阶段7(成人中期)繁殖对停滞、阶段8(成年晚期)完美对绝望。
(3)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将人格发展局限于母亲一儿童一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特别强调早期经验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而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将个体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渐成的过程;弗洛伊德对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里克森则将人格发展阶段扩展到了人的一生。
②联系: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的继承、扩展与修正。
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的异同
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的异同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在许多方面存在异同。
以下是关于两者异同的详细分析:相同点:1.心理发展阶段: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都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弗洛伊德将其分为五个阶段,包括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而艾里克森则将其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和挑战。
2.强调性欲的作用: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都强调性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是人的基本动力,而艾里克森则认为性欲是推动心理发展的力量之一。
3.关注早期经验:两位心理学家都认为早期经验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的塑造作用,而艾里克森则强调早期经验对后续阶段的影响。
不同点:1.发展动力的解释: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对于心理发展动力的解释存在差异。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性欲,而艾里克森则认为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生长和发展的欲望。
2.阶段的描述和命名: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在描述和命名心理发展阶段时采用了不同的术语。
例如,弗洛伊德将口腔期、肛门期和性器期称为“性感期”,而艾里克森则使用了更抽象的术语,如“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和疑虑”等。
3.对人格的看法: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对于人格的看法存在差异。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本能或驱力组成:自我本能、性本能和攻击本能。
他强调这些本能在个体发展和心理病理学中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艾里克森认为人格是不断发展的,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他的人格理论包括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强调个体在不断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如何塑造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
4.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对于社会文化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
弗洛伊德强调生物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而艾里克森则更加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他认为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塑造作用,个体需要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获得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可。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通过研究个体的行为、情绪和思维方式,帮助我们理解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不同的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人格发展理论,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五个重要的人格发展理论,阐述它们各自的观点、主要内容及其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一、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
他认为人格的发展与个体的潜意识密切相关。
这个理论强调了无意识处理的心理过程与早期经历在塑造一个人性格中的重要性。
1.1 冲突三部分模型弗洛伊德提出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部分模型,其中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代表着个体的基本欲望和冲动,如食欲、性欲等,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是一个人的内在驱动力。
自我:是个体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承担着调控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道德要求之间的平衡。
超我:是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的内化,负责评判行为是对还是错。
1.2 早期经历的重要性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童年经历在个体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早期经历会对一个人的情感反应、社交能力和应对压力的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家庭环境、父母的养育方式,以及个体在关键时期的人际关系都可能成为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为人格是通过条件反射和学习过程形成的。
这个理论主要由约翰·沃森和B.F.斯金纳等人发展。
2.1 条件反射根据行为主义者的观点,人格是不稳定的,是随着环境刺激而变化的。
例如,通过经典条件反射(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个体可以在无意识中形成某些反应模式。
2.2 操作条件反射2.3 行为习得与模仿此外,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他指出,人格不仅受到直接经验的影响,也受到观察和模仿他人的影响。
通过观看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个体能够学习到新的行为模式。
三、认知理论认知理论主要关注人们如何处理信息以及这种处理方式对其行为和情感状态产生的影响。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在研究人类行为和个性的领域中,人格发展理论起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教育、心理学还是工作场所,了解个体的人格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动机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介绍五大主要的人格发展理论,即弗洛伊德的冲突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和巴德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1.弗洛伊德的冲突理论弗洛伊德的冲突理论认为,人格发展是由内心的冲突和欲望驱动的。
他认为儿童时期经历的冲突和经验会影响个体的性格和行为模式。
例如,童年时期的困惑和挫折会导致自卑感和恐惧感的形成。
通过分析潜意识的欲望和心理冲突,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治疗方法,如精神分析,帮助个体探索和解决内心的冲突。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关注儿童在认知方面的发展。
他认为儿童的思维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并通过各个阶段来理解和处理信息。
例如,在儿童早期阶段,他们通过感官和行动来理解世界;而在较大的儿童阶段,他们开始使用符号和抽象思维来解决问题。
这一理论对教育和发展心理学有重要影响,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需求。
3.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提出了一个跨越整个生命周期的发展模型,关注个体如何在每个阶段中实现心理社会的任务。
他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基本的冲突和危机,个体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健康地发展。
例如,在青少年期,个体需要建立自我身份和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
这一理论对发展心理学和咨询师有重要影响,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个体在不同阶段中的发展需求。
4.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强调个体的内在驱动力和个体自我价值的重要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天生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并通过积极的经验和个人完善来实现自我价值。
他的人本主义理论对教育和咨询师有重要影响,强调聆听、接纳和尊重个体的内在需求,帮助他们实现自我。
5.巴德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巴德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格是由环境和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塑造的。
埃里克·埃里克森 的人格理论
埃里克·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埃里克·埃里克森的一生中充满了自我认同感问题,没有人在这方面比他的问题多。
弗洛伊德把自我看作是本能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传递者,而埃里克森则相信,自我执行重要的建构功能。
他认为,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相当有力的、独立的部分,其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
埃里克森关于人格的理论被叫做自我心理学是很合适的。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感。
他把自我认同感描述为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它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
常被人滥用或错用的自我认同危机一词就来自埃里克森的著作,这个词指的是人在缺乏自我认同感时所感受到的混乱和失望。
尽管认同危机在任何时期都有可能发生,但埃里克森相信,在社会发生动荡,动摇了人们生活的基础时,更容易发生认同危机。
2 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人格发展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在出生后最初几年形成的。
当我们追溯自己的生活历程时,很多人都会发现,我们现在的很多东西都确实根植于早年的生活中。
然而我们发现,人们经常说他们的人格在最近几年中有了很大的变化,年轻人常说,他们的人格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发生了巨变。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发展。
他提出了8个阶段,认为每一个人都经历这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对人格发展都至关重要。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所有这8个阶段在人一出生时就以某种形式存在了。
然而,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的特定时期,如人格发展的某个转折点、某个危机时期,期中的某一个阶段就会成为最关键的时期。
解决这些危机的方式决定了我们人格发展的方向,并影响到我们如何解决今后危机的方式。
每一个阶段在克服危机的方式上都带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适应,另一个是适应困难。
8个阶段为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在出生后的第一年或后来的岁月中,新生儿完全处在周围人的慈爱中。
婴儿是否得到了充满爱的照料、他们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他们的啼哭是否得到了注意,这都是他们人格发展中的第一个转折点。
浅述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的认识
浅述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的认识作者:宋泽慧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5期摘要:几个世纪以来,学者们深入地探讨了个性起源和发展的理论,在这方面,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都是有影响力的人物。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观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五个阶段。
随后,以美国的埃里克森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者接受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思想,但又对他的思想作出了实质性的修改,他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是基本信任与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充沛对颓废迟滞、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
本文将通过分析比较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的心理发展理论,加深对人格发展的认识。
关键词:弗洛伊德;埃里克森;人格发展一、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的概述(一)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人类重要的一种本能,因而以性本能或力比多的发展作为划分心理发展的标准,把人格发展划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口唇期这一阶段口唇区为快感的中心。
婴儿的活动大多以口唇为主,比如婴儿出生后的吮吸动作。
本我依据“快乐原则”进行活动,自我是人格中最主要的一部分。
第二阶段:肛门期这一阶段肛门区成为快感区。
婴儿大小便时会体验到快乐,这是儿童第一次接受到外界的权威与纪律,因此代表了本我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
第三阶段:性器期此阶段儿童开始产生恋母或者恋父情结,并构筑对焦虑的反防御机制,产生“自居”作用,“超我”发展起来。
第四阶段:潜伏期这一阶段儿童放弃恋母和恋父情结,以同性父母为榜样来行事,是个平静时期。
第五阶段:生殖期在这个阶段生殖器区成为主导的快感区。
个体开始建立自己的生活,逐渐发展出成年人的异性恋。
(二)埃里克森认为在人格发展中,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他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发展阶段:1.婴儿期(0―1岁)本阶段婴儿面临的心理危机是信赖对不信赖。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比较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比较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差异的主要方面列举如下:发展弗洛伊德把他的研究集中于六岁前就形成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因为他感到人格发展的大部分最重要的东西那时就已形成。
而埃里克森研究的是贯穿整个人生的人格发展。
尽管荣格也相信重要的发展在整个人生中都会出现,但是,埃里克森对发展过程的阐述比荣格更为详尽。
自我心理学埃里克森把注意从本我转到自我的研究上来。
他把社会看成是潜在的力量源泉,而不是把个人当作与社会作斗争的战士。
柯西尼(Consini)对这一点作了以下解释,埃里克森并非把个人当作社会力量的玩物,而是向人们呈现了一个正在生成的个体的概念,由于受到人生危机的挑战,从而使他以胜利者和强者的形象出现。
这就意味着埃里克森把个人当作自身的主宰,当作命运之船的船长,而不是那种不得不服从别人支使的船员。
埃里克森具有一种乐观而富于创造性的人格观。
潜意识心理虽然埃里克森的理论强调意识的自我,但他并不完全忽视潜意识的机制。
事实上,尽管自我从某些社会经验获得力量,但是这些经验本身却大部分是潜意识的。
精神治疗我们已经看到,埃里克森把成功地通过人生八个发展阶段从而获得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和智慧等美德的人看成是健康的人。
如果没有获得这些美德,那他们的自我就会比健康人的自我更脆弱,帮助提供形成这些美德的各种条件正是治疗者的职责。
这与弗洛伊德把使用诸如梦的分析和自由联想法的治疗作为有助于了解潜意识的信条截然不同。
宗教弗洛伊德对宗教的看法是模糊不清的,他认为宗教仅仅是建立在幼年恐惧和愿望之上的集体神经病症。
埃里克森完全反对这个观点。
他认为,宗教是许多人真正需要的东西。
多少世纪来,人类一直运用宗教来更好地表达人生的各种事件,从而减少对人类的威胁。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如果没有宗教,成千上万人的人生中将会充满着不确定性。
在这方面,埃里克森与荣格和阿德勒的观点是相吻合的。
我们知道,虽然埃里克森自称为弗洛伊德的信徒,但他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很少有共同之处。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理论的异同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理论的异同【- 教育知识与能力】小编教师资格证考试频道为您整理“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理论的异同”,希望考生们能顺利报考2017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众所周知,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都是属于精神分析学派,但是大家在接触到他俩的阶段理论都会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俩的区别。
首先,从学派角度,弗洛伊德是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后者对前者的理论有一定的继承性,所以埃里克森的理论是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的提炼和升华。
其次,核心主张不同。
弗罗伊德强调无意识,埃里克森强调自我。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也就是说,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
把性本能的心理能量称为力比多。
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可以协助自我进行监督。
然后,对于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二人有不同的主张。
在人格发展方面,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力比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如下:弗洛伊德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家长如果能适度满足儿童的性需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如果儿童的性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固着或倒退,成为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
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埃里克森把个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
如下:。
《人格的发展》读后感
《人格的发展》读后感
《人格的发展》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和人类行为的经典著作,作
者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书中,弗洛伊德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其中最为
著名的就是他的精神分析理论。
他认为,人格的形成受到童年经历
和潜意识的影响,而且童年时期的经历对于成年后的个性和行为有
着深远的影响。
这一观点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童年经历对于我现在
的行为和态度有着怎样的影响。
在书中,弗洛伊德还提到了人格冲突和防御机制的概念,这使
我更加了解了自己和身边人的行为。
有时候,我们的行为和情绪可
能受到潜意识的影响,而我们并不自觉。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我开
始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也更加理解身边人的行为。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人格的发展》,我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关注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这本书不仅让
我学到了很多心理学知识,也让我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弗洛伊德的理论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对人类行为和心理有了更深
刻的理解。
我相信,这些知识将对我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退行与心理发展理论从弗洛伊德到埃里克森
退行与心理发展理论从弗洛伊德到埃里克森退行与心理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从弗洛伊德到埃里克森,这一理论经历了不断的演变与发展,对人类的心理成长与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别介绍退行的概念及其在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中的应用。
1. 弗洛伊德的退行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退行作为心理防御机制之一的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个体可能会面对各种困难和冲突,为了保护自己的心理平衡,可能会退回到较为原始的心理状态。
这种退行可以通过回归到儿童时期的行为方式、语言习惯等方式表现出来。
2. 弗洛伊德退行理论的应用弗洛伊德的退行理论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在心理治疗中,当个体无法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或遭遇创伤时,可能会通过退行来应对。
治疗师可以通过分析患者的退行现象,了解患者内心的真实需求和困扰,并以此为基础帮助患者解决问题。
3.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他基于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了自己的心理发展理论。
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他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与之对应的关键任务和危机。
当个体在某个阶段无法解决相关的心理任务时,可能会发生退行。
4. 埃里克森退行理论的应用埃里克森的理论对心理发展的理解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在儿童教育中,教育者可以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了解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相应的心理任务,帮助他们顺利解决心理危机,避免发生退行现象。
在成人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理解退行现象可以帮助治疗师更好地辅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
5. 退行与心理成熟退行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压力和困难。
然而,过度的退行可能会阻碍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因此,心理成熟的过程也包括逐渐减少、调整和较少依赖退行机制,以更适应外界的要求和挑战。
结语退行与心理发展理论从弗洛伊德到埃里克森,为我们解释了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应对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认识
摘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山鼻祖,而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都关注人人格的发展。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口欲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五个阶段。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是基本信任与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整合对失望。
本文将通过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比较来加深对人格发展的认识。
关键词弗洛伊德埃里克森人格发展
一、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阶段与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
(一)婴儿期:出生到一岁
弗洛伊德的口欲期:口唇区为快感的中心。
婴儿的活动大多以口唇为主:摄入、撕咬、含住、吐出和紧闭是五种主要的口腔活动模式。
会出现断奶问题与吮吸需求、固着现象和口腔性格。
本我依据“快乐原则”进行活动,自我是人格中最主要的一部分。
埃里克森的基本信任与基本不信任:这一阶段的儿童对父母和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给与他们足够的爱与有规律的照顾,满足其基本的需要,就能使儿童的信任感得到充分的发展,反之则会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二)一岁到三岁
弗洛伊德的肛门期:肛门区成为快感区。
在这一阶段,儿童会接受排便训练,这是儿童第一次接触到外界的权威与纪律,因此代表了本我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
产生自我,自我要凭借本我的全部力量,收到本我的驱使,遵循“现实原则”。
埃里克森的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要区域也是肛门区。
儿童在一定程度上自主控制外界事物,而且能够控制大小便,因此儿童有了自己行动的自住意愿,与父母的意愿常会发生冲突。
如果父母给与小孩一定的自由和空间,使儿童形成自我控制和意志的品质。
(三)三岁到六岁
弗洛伊德的前生殖器期:开始产生恋母或者连父亲情结,并构筑对焦虑的防御机制,产生“自居”作用,“超我”发展起来。
埃里克森的主动对内疚:这一阶段儿童的活动能力进一步增强,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果父母能鼓励他们的孩子的自主行为和想象,会发展孩子的主动性,反之孩子就会却非主动性并感到内疚。
(四)六岁到十一岁
弗洛伊德潜伏期:生殖器依旧是快感的中心,但在这一阶段儿童的力比多受到压抑,没有得到明显的表现。
埃里克森勤奋对自卑:这一阶段儿童进入学校学习。
如果儿童能够从需要稳定的注意力和一定努力的学习活动中的到满足,他们就能发展勤奋感,反之则产生自卑感。
(五)青春期:十二岁到二十岁
弗洛伊德生殖器期:生殖器区成为主导的快感区。
个体开始试图与父母分离,建立自己的生活,逐渐发展出成年人的异性恋。
埃里克森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春期的驱力的增加是破坏性的,但青年也因社会的冲突和要求而变得困扰和混乱,要发展自我同一性,防止其困扰和混乱,这与前四个阶段任务的完成有关。
(六)成年早期
埃里克森亲密对孤独:建立自我同一性,走向社会的青年,会担心与他人的亲密关系而丧失自我,他们会寻求逃避,从而产生孤独感。
(七)成年期
埃里克森繁殖对停滞:所谓的繁殖不仅体现在家庭中对后代,而且也体现在工作中的成就,产生创造。
(八)老年期
埃里克森自我整合对失望:老年人对自己的前七个阶段进行回顾,如果个体对自己的一生做出肯定的回答,那么个体具有完善感,不害怕死亡。
反之,充满焦虑和失望,就努力去发现一种自我整合—既往的不可避免的顺序之感。
二、两种人格发展理论的比较
(一)、相同点
1、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理论的基础是相同的,都是基于精神分析这个思想原则。
精神分析学实际上把潜意识看做是人的精神活动的最原始、最基本、最普遍、最简单的因素。
这种潜意识就是所谓原动的无意识的“心”。
它是一切意识行为的基础和出发点。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认为人类的一切精神活动不管是正常的或是变态的、外在的或是内在的、高等的或是初级的等等,都不过是潜意识演变的结果。
2、在影响人格发展的几个因素中,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都重视成熟的作用,总是机体内部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 在儿童期, 三个最重要的性感带( 身体上精力集中的部位称性感带) 区域是口腔肛门和生殖器, 这三个区域以特有的阶段次序成为儿童性的兴奋中心。
这个次序是由成宰的—通过遗传、生物因素。
埃里克森也认为每一阶段都按不变顺序展开, 在一生之中以某种形式出现, 并在特定时间按特定次序达到它的危机。
3、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都提出各阶段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发展观。
弗洛伊德认为, 在口腔、肛门、生殖器这些早期关键阶段中的经验会决定人的应模式和他成年时所具有的个性特征。
如果一个人在某一发展水平上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或者得到过分的满足, 都可能产生“固结” ( ji nQ t io n ) 现象,停滞在某个阶段, 使发展延迟甚至倒退, 同时还会影响后几个阶段个性特征和形成。
埃里克森的发展观与弗洛伊德相同, 他的前五个阶段主要是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再建和扩展, 但在埃里克森看来, 它们是不断运动着的一些阶段。
一个人从未具备一个人格, 他总是不断地在发展着他的人格, 发展沿着一条“之”字路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
4、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都很重视“自居作用”。
自居作用就是一个人相信他自己也具有某个模式人物( 如父母、同胞、亲戚、伺伴以及某个皮构的人) 的某些特点。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也是从泣个兔度把儿童以其同性父母自居这种现象看作是生殖器阶段( 恋母期) 的垂要事件之一。
(二)、不同点
1、弗洛伊德强调生物因素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而埃里克森注重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这是他们关于人格发展理论的本质区别。
2 . 弗洛伊德强调“本我”的作用, 自我只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而埃里克森则更重视“自我”的汗用, 把自我看作人格中更为独士众的部分。
3.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动力学是不同, 所建立的模型也不同。
弗洛伊德的经典模型是: 个人在母亲一儿童一父亲三角关系的现实范围内的功力学, 即弗洛伊德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 仅把儿童囿于这个狭隘的三角关中, 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纷验有关, 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
埃里克森关心的乃是家庭成员及其社会文化现实之间的动力学, 他指出: “我们不能把个人生长同社会变化分离出来, 我们也不能把个人生活中的同一性危机和同历史发展中的当代危机割裂开来, 因为两者有助于互相限制,而且确实是彼此有关的。
”
4 . 埃里克森概述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序列, 要比粥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的几个阶段更为详尽, 包括了整个人生的周期。
5 .弗洛伊德集中注意于“里比多”主要投放帕区位, 而埃里克森不仅重视各种区位, 还企图描绘出每, 时期的普迫性问题, 提出性质上不同的行为模型。
6 .埃里克森有一些辩证法的思想, 认为人的发展始终存在着二种可能性。
他是以两极来划分人格阶段。
这一点弗洛伊德没有认识到。
7 . 弗洛伊德对人格的发展持悲观主义态度, 而埃甲克森则以乐观主义精神代替悲观主义论调。
关于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我们不能简一单地进行是非评价, 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 社会历史背景也不同。
弗洛伊德注意人的内部心理动及矛盾,’认为心理活动之间有联系, 这对研究心理发展是有好处的。
“弗洛伊德的独创见解对我们认识儿童及成人无疑起了积极作川, 是他使我们认识了婴儿期的有性状态, 认识了下意识的思想和情绪的本质, 认识了婴儿时期儿童与
外部联系的重要性, ⋯⋯无可争议, 他加深了我们对自己以及人类的了解。
”
埃里克森在人格结构上强调自我在发展中单球熟和作用, 并用他的心理社会发展渐成说, 修正和扩大了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渐进说。
埃里克森试图揭露人格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内心冲突, 并注意到矛盾的冲突和社会文化的关系, 提出各阶段相互联系的发展观,具有一定程度的辩证思想, 对了解人格发展的实质是有益的。
“一个埃里克森阶段的引人注目之处, 在于其本身的发展主题, 在于其本身同前后阶段的关系, 在于其本身在发展总图式中所引起的作用。
”
参考文献
[1] 叶浩生.心理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88—189
[2] 叶浩生.心理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19-221
[3] 林菁.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比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8(4):125-132
[4] 郑雪.人格心理学.[M].济南:暨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