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设计专项方案 ppt课件

海绵城市设计专项方案 ppt课件

流量径流系数 discharge runoff coefficient
形成高峰流量的历时内产生的
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
华发179地块海绵专项设计
透水铺装率 proportion of permcable pawing
下沉绿地 depressed green
雨径流系数 volumtric runoff cocfticicnt
透水地面铺装占硬化地 而的比例。
低于周边地而标高,可积蓄、下渗 设定时间内降雨产生的径 自身和周边雨水径流的绿地。下沉式 流总量与总雨量之比。
绿地分为狭义下沉式绿地和广义下沉 式绿地,狭义的下沉式绿地指低于周 边铺砌地而或道路在200mm以内的绿 地;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泛指其有一定 的调蓄容积(在以径流总量控制为目 标进行目标分解或设计计算时,不包 括调节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 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 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
覆土后排水状况无法观察,出现积水渗漏问题无法排查, 只能通过覆土开挖对积水处进行清理
通过设置在植被带里的观察管和观察井对进行排查后, 用高压对管道冲洗
找坡后覆土较薄处设置市政管道开挖时需考虑避开;填土时 需考虑排水层和过滤层之间的完整性,避免排水层对过滤层
龙湖杨泗港项目
海绵专项设计方案
中国 武汉 2018-07
华发179地块海绵专项设计
第 第第第 四 三二一 部 部部部 分 分分分
验 海海海
收 绵绵绵
管 技设城
理 术施市
办 性相及
法 能关三
特技图
点术两



目 录
华发179地块海绵专项设计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是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随着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雨水自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

住宅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

1、传统住宅区——宅间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中的绿地可以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用来收集周边硬质铺装的雨水。

2、传统住宅区——停车场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中的停车场可以改造成透水植草砖生物滞留带,用来收集周围雨水。

3、传统住宅区——活动场地传统住宅区中的树池可以改造成滞留式生态树池,用来收集开放场地中的雨水。

4、传统住宅区——宅间道路传统住宅区中的宅间道路和绿化带可以改造成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池,用来收集道路上的雨水,避免路面雨水沉积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5、传统住宅区——车行道传统住宅区中的车行道考虑机动车荷载,一般不建议使用透水路面,而是利用道路两侧绿化带收集、消纳路面雨水径流。

6、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园路7、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广场高层住宅区中的硬质广场可以结合透水铺装、排水明沟及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成一个集收集、净化、储存雨水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8、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绿地二、绿色屋顶海绵策略雨洪来临时,建筑屋顶产生的径流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将城市的建筑屋顶改造为绿色屋顶能有效缓解城市雨水径流压力。

一方面,通过海绵城市结构来收集、储存雨水,并利用雨水进行浇灌,可以节省各种能耗;另一方面,绿色屋顶将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整体绿化率。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标签:景观实景景观设计海绵城市一、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随着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雨水自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

住宅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

1、传统住宅区——宅间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中的绿地可以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用来收集周边硬质铺装的雨水。

2、传统住宅区——停车场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中的停车场可以改造成透水植草砖生物滞留带,用来收集周围雨水。

3、传统住宅区——活动场地传统住宅区中的树池可以改造成滞留式生态树池,用来收集开放场地中的雨水。

4、传统住宅区——宅间道路传统住宅区中的宅间道路和绿化带可以改造成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池,用来收集道路上的雨水,避免路面雨水沉积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5、传统住宅区——车行道传统住宅区中的车行道考虑机动车荷载,一般不建议使用透水路面,而是利用道路两侧绿化带收集、消纳路面雨水径流。

6、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园路7、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广场高层住宅区中的硬质广场可以结合透水铺装、排水明沟及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成一个集收集、净化、储存雨水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8、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绿地二、绿色屋顶海绵策略雨洪来临时,建筑屋顶产生的径流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将城市的建筑屋顶改造为绿色屋顶能有效缓解城市雨水径流压力。

一方面,通过海绵城市结构来收集、储存雨水,并利用雨水进行浇灌,可以节省各种能耗;另一方面,绿色屋顶将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整体绿化率。

绿色屋顶策略中,表面种植绿色植被,用以吸收雨洪期间多余的雨水径流,通过植物根系净化过滤,将雨水收集到雨水桶进行存储回用;绿色屋顶底层有轻质土层、防根系穿透层、排水层以及防水层等多层结构保护,同时能保护建筑表层,多样植物搭配的绿色植被层可以吸收建筑热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海绵城市系统构建途径、建设内容及策略图

海绵城市系统构建途径、建设内容及策略图

——
详细规划 指标 控制 布局 控制 实施 要求
政策:实施 办法、导则、 奖励办法等
其他
建筑与小区 设计 设计 原则 设计任务书 设计 道路 工程 预算 绿地与广场 水系 其他 运行维护 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等多 专业协调与衔接
建设实施
技术 要求
指标 落实
设施 布局
设施 设计
审查监督
渗透铺装 下沉式绿地 生物滞留措施 源头控制 植被浅沟 初期雨水弃流装置 绿色屋顶 植被浅沟 源头控制
生态景观 景观功能提升 生态系统修复
海 绵 城 市 建 设 的 目 标 及 策 略
XXX河、XXX水域 XXXX
初期雨水弃流装置
绿色屋顶 下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绿地 生物滞留措施
源头控制
植被浅沟 初期雨水弃流装置 绿色屋顶
新 区 海 绵 城 市 建 设 内 容
源头控制
绿色屋顶
目标 排水防涝 径流总量控制率80% 内涝重现期30年 雨水管渠2-5年 防洪重现期50年 复
实施途径
技术措施 断接 初雨弃流 雨水花园 高位花坛 植草沟 微型雨水塘/湿地 雨水罐/蓄水池 新建雨水管 截流井/截流管 大型雨水塘 大型雨水湿地 雨水调蓄池 生态浮岛 生态驳岸 土壤渗率循环净化 水系修复 水资源调配 河道疏浚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责任主体 规划 排水 道路 城市人民政府 园林 交通 项目业主 其他
专项(专 业)规划 规划 理念 纳入 总体规划 实施 目标 实施 策略
城市水系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 排水防涝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 用地/竖向/绿地/道路/ 排水/水系等系统协调
海 绵 城 市 低 影 响 开 发 雨 水 系 统 构 建 途 径 示 意 图

海绵城市设计

海绵城市设计

海绵城市设计(一)、海绵城市概况1、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图1-1 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概念示意图海绵城市建设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转输与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即传统排水系统,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放。

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用来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一般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

以上三个系统并不是孤立的,也没有严格的界限,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元素。

海绵城市建设将“渗”、“滞”、“蓄”、“净”、“用”、“排”融为一体,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低影响开发模式,是系统解决水安全、水资源和水环境等问题的有效措施。

自然渗透:恢复生态、自然循环;变城市不透硬化铺装为生态透水铺装,在保证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减少路面径流压力,最大限度实现自然模式的水循环。

自然存积:削峰调蓄、控制径流;生态透水铺装结合雨洪调蓄设施,削峰减排,控制径流。

自然净化:减少污染、改善水质;雨水通过土壤自然渗透、净化,截留路面污染物,减少泥沙混入雨水进入自然水体。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道路雨水系统是指由花坛、绿地、草沟等开放式绿色基础设施和传统排水管网相互关联的雨水利用排放系统,能够以贴近自然的方式对地面雨水径流的量和质进行控制和处理从而降低内涝风险、控制径流面源污染和保护地表水环境。

2、道路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指引表1-1 道路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指引表机动车路面非机动车道路面(人行道、自行车道)道路附属绿地路牙排水系统适宜路段可试验采用多孔沥青路面或透水型混凝土路面。

不同用地性质的海绵城市措施及技术图解

不同用地性质的海绵城市措施及技术图解

1、透水铺装:适用于广场、停车场、人行道以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如建筑与小区道路、市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等,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还可用于机动车道。

它是由骨料、水泥、水、增强剂搅拌形成的多孔轻质混凝土铺设而成。

由于不含细骨料,均是由粗骨料表面包覆薄层水泥浆从而相互粘结,形成孔穴均匀分布的蜂窝状结构,从而让雨水迅速的被吸收,渗入地表,首先实现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吸水”要求。

2、绿色屋顶:暴雨时减少雨水地表径流量,改善雨洪来临排水管道的承受压力;屋顶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吸收粉尘、净化雨水污染物、改良空气和水质环境;为建筑穿上绿色外衣,从而吸收建筑热量,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吸引昆虫鸟类加入,增加生物多样性。

3、下凹式绿地:可广泛应用于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和广场内。

在城市小区建设中采用下凹式绿地对于增加雨水蓄渗和地下水补给量、削减暴雨径流的峰值及减少小区绿地灌溉用量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

4、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花园):主要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内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以及城市道路绿化带等城市绿地内。

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

5、渗透塘:渗透塘是一种用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的洼地,具有一定的净化雨水和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

6、渗井:主要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内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内。

7、湿塘:湿塘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城市绿地、广场等具有空间条件的场地。

湿塘指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景观水体,雨水同时作为其主要的补水水源。

湿塘有时可结合绿地、开放空间等场地条件设计为多功能调蓄水体,即平时发挥正常的景观及休闲、娱乐功能,暴雨发生时发挥调蓄功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多功能利用。

8、雨水湿地:雨水湿地适用于具有一定空间条件的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城市绿地、滨水带等区域。

雨水湿地利用物理、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等作用净化雨水,是一种高效的径流污染控制设施。

海绵城市设计经典图解

海绵城市设计经典图解

04
城市道路海绵策略
1、综述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 不透水面积急剧增加。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主要不透水下垫 面之一,占建设用地的比例超过了30%。与此同时,传统管 道排水方式导致道路排涝压力大、路面污染严重等突出问 题,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城市道路 运用海绵城市设计策略,在收集利用道路雨水径流、污染 排放等方面可产生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美学效益。
传统住宅区中的绿地可以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用来收集周边硬质铺装的雨水。
3、传统住宅区——停车场雨水花园
传统住宅区中的停车场可以改造成透水植草砖生物滞留带,用来收集周围雨水。
停车场周边环境改统住宅区——活动场地
传统住宅区中的树池可以改造成滞留式生态树池,用来收集开放场地中的雨水。
海绵城市设计经典图解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01
前言
内容提要
01、前言 02、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 03、绿色屋顶海绵策略 04、城市道路海绵策略 05、城市公园绿地海绵策略 06、大面积硬质场地海绵策略
前言
02
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
1、综述
随着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雨水自 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住宅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 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
2、传统住宅区——宅间雨水花园
3、密集型绿色屋顶
密集型绿色屋顶荷载承受能力较高,能够种植覆土较高的乔木、灌木,打造景观体验丰富的 屋顶花园。
4、低荷载坡屋顶

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方案(图文并茂)

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方案(图文并茂)
源头陈分散家、镇系海统绵布局系的统调规蓄划机制布局
生态滞留塘 非下凹绿地
径流方向
中心雨水花园 社区绿地 雨水分区
单元雨水调蓄箱
蓄水池 下凹绿地 城市河道 植被草沟
城市河道
城市道路
城市绿地
城市广场
建筑屋顶
+ 自然驳岸
植被草沟
+ 生态滞留塘
溢流
+ 蓄水池
溢流
+ 单元雨水调蓄箱加组 团中心雨水花园
溢流
屋顶绿化
绿色屋顶面积/建筑屋顶总面积
绿色屋顶率20%—50%
透水铺装率
透水铺装人行道、停车场、广场面 积/人行道、广场、停车场总面积
透水铺装率≥50% 公共区域≥ 70%
下垫面径流系数
一定汇水面积内径流量与降雨量的比值
城市建筑密集区0.60~0.85 城市建筑较密集区0.45~0.6 城市建筑稀疏区0.20~0.45
南水北调工程——为城市“解渴”
但中国城市真的缺水吗?
城市内涝等由积水而引起的灾害已成为困扰城市的严重问题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治水方式?
自然的智慧
水的大生态循环
万物相生 和谐共处
的自然理水方式
古人的智慧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老子指出,“天”与“人”皆同源于“道”,因而是统一的。他 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然人和天都产 生于自然生成这个同一过程,因此,人的一切行为活动包括治水 也应该将遵循自然规律,并以之其作为行为准则。
⚫LID能将雨水大部分留在原地以回补地下水, 变雨水成为资源。
1.1 海绵城市概念 1.2 海绵城市五个原则 1.3 海绵城市两大途径 1.4 海绵城市四种角色 1.5 海绵城市四大指标 1.6 海绵城市八大技术

海绵城市基本概念介绍及建设PPT-图文

海绵城市基本概念介绍及建设PPT-图文

水资源分配结构
根据城市的地形Hale Waihona Puke 地貌、排水基础设施等现状资料,确定实
施雨水收集利用、污水深度处理回用、自来水使用结构优化
05
或节水等技术措施的区域、地点及规模
06
评估各类水资源利用策略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按照这样的步骤确定的工程措施才有可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海 绵城市建设的步伐也才能是坚实有效
第七页,共13页。
第二页,共13页。
1.1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
地表径流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
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 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 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 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 挥城市本身的作用。
第十二页,共13页。
谢谢
thank you!
第十三页,共13页。
index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的建设
人工海绵VS天然海绵
第一页,共13页。
1.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 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 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 并加以利用。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 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 复杂性和长期性。
第三页,共13页。
1.2建设的主要条件
1原有的“海绵体”要有效保护。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 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 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2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 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比如让城市屋顶“绿” 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道路、 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图集

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图集

惠州市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方案
图集
2017年3月
图纸目录
图纸编号图名数量
1 示范区区位图 1
2 示范区下垫面用地分析图 1
3 示范区高程坡度分析图 1
4 示范区建设分区图 1
5 示范区重点建设项目分布图 1
6 居住小区典型设计图-金山湖花园2区 2
7 居住小区典型设计图-金山湖花园3区 3
8 公共建筑典型设计图-河南岸汽车站 1
9 公共建筑典型设计图-河南岸中心小学 4
10 市政道路典型设计平面及断面图 4
11 市政道路典型设计大样图 5
12 金山湖公园典型海绵设计图 2
13 金山湖景观改造总平面布置图 1
14 示范区新建雨水管网平面布置图 1
15 示范区新建污水管网平面布置图 1
16 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图则25
I 修复改进区
A-A 断面
A B-
B 断面
B
B
C-C 断面
C
C。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随着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雨水自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

住宅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

1、传统住宅区——宅间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中的绿地可以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用来收集周边硬质铺装的雨水。

2、传统住宅区——停车场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中的停车场可以改造成透水植草砖生物滞留带,用来收集周围雨水。

3、传统住宅区——活动场地传统住宅区中的树池可以改造成滞留式生态树池,用来收集开放场地中的雨水。

4、传统住宅区——宅间道路传统住宅区中的宅间道路和绿化带可以改造成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池,用来收集道路上的雨水,避免路面雨水沉积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5、传统住宅区——车行道传统住宅区中的车行道考虑机动车荷载,一般不建议使用透水路面,而是利用道路两侧绿化带收集、消纳路面雨水径流。

高层住宅区中的硬质广场可以结合透水铺装、排水明沟及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成一个集收集、净化、储存雨水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二、绿色屋顶海绵策略雨洪来临时,建筑屋顶产生的径流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将城市的建筑屋顶改造为绿色屋顶能有效缓解城市雨水径流压力。

一方面,通过海绵城市结构来收集、储存雨水,并利用雨水进行浇灌,可以节省各种能耗;另一方面,绿色屋顶将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整体绿化率。

绿色屋顶策略中,表面种植绿色植被,用以吸收雨洪期间多余的雨水径流,通过植物根系净化过滤,将雨水收集到雨水桶进行存储回用;绿色屋顶底层有轻质土层、防根系穿透层、排水层以及防水层等多层结构保护,同时能保护建筑表层,多样植物搭配的绿色植被层可以吸收建筑热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湖北省的海绵城市常用设施单体样式示意图

湖北省的海绵城市常用设施单体样式示意图

46式中:V U ——雨水收集回用容积(m 3) Q U ——雨水日用量(m 3);T U ——雨水利用天数(d );宜取3-7天。

b) 当设计需水量大于或等于收集范围的设计收集量时,雨水收集回用容积宜根据设计收集量确定,按下式计算:V U =10H U ·Rv·F U ················································ (C.8)式中:V U ——雨水收集回用容积(m 3);H U ——设计收集降雨厚度,取8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 R V ——雨量径流系数;F U ——收集范围汇水面积(ha )。

C.12 调节塘、调节池等调节设施,以及以径流峰值调节为目标进行设计的蓄水池、湿塘、雨水湿地等设施的容积应根据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下游雨水管道负荷(设计过流流量)及入流、出流流量过程线,经技术经济分析合理确定,调节设施容积按下式进行计算。

······································ (C.9) 式中:V j ——雨水径流峰值控制容积(m 3); T ——降雨历时(min );Q in ——调蓄设施上游设计流量(m 3/min ); Q out ——调蓄设施下游设计流量(m 3/min ); t ——计算步长,min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
随着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雨水自
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

住宅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
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

1、传统住宅区——宅间雨水花园
传统住宅区中的绿地可以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用来收集周边硬质铺装的雨水。

2、传统住宅区——停车场雨水花园
传统住宅区中的停车场可以改造成透水植草砖生物滞留带,用来收集周围雨水。

3、传统住宅区——活动场地
传统住宅区中的树池可以改造成滞留式生态树池,用来收集开放场地中的雨水。

4、传统住宅区——宅间道路
传统住宅区中的宅间道路和绿化带可以改造成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池,用来收集道路上的雨水,避免路面雨水沉积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5、传统住宅区——车行道
传统住宅区中的车行道考虑机动车荷载,一般不建议使用透水路面,而是利用道路两侧绿化
带收集、消纳路面雨水径流。

6、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园路
7、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广场
高层住宅区中的硬质广场可以结合透水铺装、排水明沟及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成一个集收集、净化、储存雨水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8、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绿地
二、绿色屋顶海绵策略
雨洪来临时,建筑屋顶产生的径流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将城市的建筑屋顶改造为绿色屋顶能有效缓解城市雨水径流压力。

一方面,通过海绵城市结构来收集、储存雨水,并利用雨水进行浇灌,可以节省各种能耗;另一方面,绿色屋顶将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整体绿化率。

绿色屋顶策略中,表面种植绿色植被,用以吸收雨洪期间多余的雨水径流,通过植物根系净化过滤,将雨水收集到雨水桶进行存储回用;绿色屋顶底层有轻质土层、防根系穿透层、排水层以及防水层等多层结构保护,同时能保护建筑表层,多样植物搭配的绿色植被层可以吸收建筑热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1、开敞型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设计有基本结构层,同时屋面坡度大于2度,以有效汇聚、收集雨水。

2、密集型绿色屋顶
密集型绿色屋顶荷载承受能力较高,能够种植覆土较高的乔木、灌木,打造景观体验丰富的
屋顶花园。

3、低荷载坡屋顶
屋顶结构顶板荷载不能满足绿色屋顶结构和植物荷载,其坡度较大,绿色屋顶结构容易滑落,抗风性较低,不能实施绿色屋顶。

雨洪期间雨水排放至建筑周边,增加内涝风险,雨水浸泡
危害建筑地基。

坡屋顶长期受到雨水冲刷,屋檐、屋脊结构损坏,加剧建筑老化。

可以增加屋檐排水槽、雨水管、雨水桶等结构,组成坡屋顶雨水收集系统。

三、城市道路海绵策略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不透水面积急剧增加。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主要不透水下垫面之一,占建设用地的比例超过了30%。

与此同时,传统管道排水方式导致道路排涝压力大、路面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需求。

城市道路运用海绵城市设计策略,在收集利用道路雨水径流、污染排放等方面可产生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美学效益。

1、生态树池
树池的标高一般比路面低一些,用以收集、初步过滤雨水径流。

就行道树而言,一系列连贯的树池可以被设计成潜在的收水装置,最大限度地发挥收集、过滤雨水径流的作用。

2、生物滞留池
生物滞留池是一种窄的、线性的、配置丰富景观植物、具有规则形状(常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下凹式景观空间,具有垂直的池壁和平缓的纵向坡。

3、道路渗井
在空间极为受限的邻里街道,因为没有有利条件设置生物滞留设施,通常采用设置渗井的方式来实现海绵城市。

4、道路中心隔离带
道路中心绿化作为常见的道路绿化形式,在海绵城市建设上有很大的潜在利用价值。

道路两侧的滞留池和中心绿化在本来没有联系的情况下,结合道路横坡的现状,可整合为一个新的排水绿化生态系统,是一个可以用来应对道路积水的新策略。

5、立体交通
采用入水口初期弃流、入水口拦截装置、高架下滞留池设计等方式。

6、生态停车场
生态停车场是一种具备环保、低碳功能的停车场,具有高绿化、高承载的特点,同时使用年限也长于传统停车场,生态停车场可与生物滞留池及植草沟结合设计。

四、城市公园绿地海绵策略
把城市公园绿地中的海绵设施连成系统能够有效传输和消纳雨水,在强降雨时能有条理进行处理、消化雨水径流,同时层级净化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

在收集绿地周边区域雨水时,若植草沟不能直接引流,可以通过设计地下管道,引流至绿地公园进行雨水消纳,地下管道与海绵设施相互结合。

1、城市公园道路
2、雨水花园
3、大型下凹绿地
4、斑块绿地
五、大面积硬质场地海绵策略
现存硬质场地基本为灰色建筑,土壤经反复夯实硬化,几乎丧失透水性能。

常规硬质工程雨水管理,并未对雨水有害后果做出相关回应,排放方式仅是简单地将污染问题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根据海绵城市相关理论,城市内部大面积硬质场地在暴雨期间,应有效解决快速排水问题,减少地表径流,在一定情况下,增加净水与蓄水功能,增加生态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