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中各大训练方法的特点及分类
运动训练学第五章
10.06.2020
.
1
主要结构与知识点分析
使学生了解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掌握训练方法的概 念和具体操作方法的应用;掌握运动训练的常用方法及手段
学习重点
运动训练法的概念、体系和训练手段的概念; 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 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 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 学习难点
10.06.2020
.
3
(二)运动训练手段
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竞技运 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及其分类
动力特征:力的支点、大小、方向 动作构成:动作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 力量、节奏 动作过程: 开始、进行、结束
10.06.2020
大于30秒 最大
相对充分 走步、按摩
中时间重复训练法
30秒——2分钟 次大
相对充分 走、坐、按摩
长时间重复训练法
2——5分钟 较大
相对充分 走、坐、卧、按摩
供能形式 磷酸盐代谢供能为主 糖酵解为主混合供能 有氧无氧混合供能
负荷性质 速度素质、爆发力 速度耐力、力量耐力 速度耐力、力量耐力
10.06.2020
.
18
四、间歇训练法
1. 概念: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 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 练方法。
2. 制约要素:每次练习的时间和距离;练习重复的次 数和组数;每次练习的负荷强度;每次练习的间歇 时间;间歇式的休息方式。
10.06.2020
.
19
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10.06.2020
.
16
三、重复法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一、填空:1.竞技体育构成: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竞技体育管理.2.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
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整体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具体操作方法(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3.体能的构成: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要素。
4.体能的分类:一般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
5.模式训练法的特点具有信息化特点、具体定量化特点。
补充题:1.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方面。
2.训练课准备活动的内容包括(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两类。
3.战术训练方法可分为分解与完整训练法、减难与加难训练法、虚拟现实训练法、(想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模拟训练法)和(实战法)。
4.补充能量基本上可有三个途径:(磷酸肌酸系统)、(乳酸系统)和(氧化系统)。
5.一个完整的训练大周期由(准备)期、(比赛)期和恢复期三个时期构成。
6.力量素质分为(最大力量)、(相对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四种。
7.体能构成的三个因素是:(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
8.训练课的基本结构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个部分组成。
9.训练课可划分为(身体训练课)、(技、战术训练课)、(测验比赛课)、(调整训练课)四种类型。
10.训练效果主要是由(训练方法)、(训练中的运动负荷)两个因素决定的。
11.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有竞技需要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区别对待原则,适时恢复原则,直观教练原则。
12.竞技状态有(获得)、(保持)、(消失)三个阶段。
二、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3.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运动训练学》十大训练方法
《运动训练学》十大训练方法1.模式训练法含义: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基本结构: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
模式训练法的特点:模式训练法具有信息化、定量化特点。
模式训练法的应用:模式训练法的应用过程是一种闭环式的运行过程。
教练员通过正向控制通道,运用训练模式、训练手段控制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方向;通过反馈调控通道,运用评定结果了解运动员现实情况,修正训练计划的相应环节或教练员的指导方案,经过如此多次闭环式的控制过程使运动员的训练结果科学地逼近训练模式指示的预定目标。
2.程序训练法含义: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基本结构:程序训练法由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建组成。
基本特点:程序训练法具有系统化、定性化、程序化特点。
程序训练法的应用:程序训练法的应用过程是一种闭环式的过程。
在现代运动训练的过程中,程序训练法应用的精髓之处是:教练员通过正向控制通道,运用训练程序、训练手段控制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方向;通过反馈调控通道,运用评定标准、检测手段了解运动员的现实情况,以便修正教练员的指导方案或根据训练程序指出的内容继续实施程序训练。
经过如此多次闭环式的控制过程,使运动员的训练结果科学地逼近训练程序指示的预定目标。
3.分解训练法含义: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类型:单纯分解训练法、递进分解训练法、顺进分解训练法和逆境分解训练法。
应用特点:①应用单纯分解训练法,需首先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分别学习、掌握各个部分或环节的内容,再综合各部分进行整体学习。
②应用递进分解训练法,需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二部分;掌握后,将一、二两部分合成起来训练;掌握两部分后再训练第三部分;掌握后,将三部分合成起来训练。
运动训练学练习题1
1、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2、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地编排成由若干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3、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4、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5、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6、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7、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8、变换训练法:是指对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实施变换,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9循环训练法: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训练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10、运动素质:是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通常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等。
11、力量素质: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13、相对力量:运动员每公斤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14、力量耐力:是指运动员在静力性工作中长时间保持相应强度的肌紧张,或在动力性工作中多次完成相应的肌收缩能力。
15、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也即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移动,快速完成动作和快速做出运动反应的能力。
16、动作速度:是指人体完成单个或成套动作的速度,是技术动作不可缺少的要素。
17、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是人体基本打扰运动素质之一。
18、无氧耐力:也叫速度耐力,它是指机体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形式,坚持较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运动训练学》课程笔记
《运动训练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竞技运动概念、价值与功能一、竞技运动概念1. 定义:竞技运动是指在一定规则限制下,以个人或团队形式进行的,旨在通过技能、体能、智力和心理素质的较量,争取最佳成绩的体育活动。
2. 特点:(1)竞争性:竞技运动的核心在于参与者之间的竞争,追求胜利和优异成绩。
(2)规则性:竞技运动有明确的规则,确保比赛的公平性和秩序性。
(3)身体运动性:竞技运动通常涉及身体活动,对参与者的体能和技巧有较高要求。
(4)不确定性:竞技运动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即使是实力较强的选手也可能输掉比赛。
(5)观赏性:竞技运动往往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兴趣。
二、竞技运动价值1. 健身价值:(1)提高心肺功能:通过竞技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和肺部的功能。
(2)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竞技运动有助于肌肉力量的增强和耐力的提升。
(3)改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竞技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2. 教育价值:(1)培养道德品质:竞技运动可以培养运动员的公平竞争、尊重对手、团队精神等道德品质。
(2)锻炼意志力:竞技运动中的挑战和困难可以锻炼运动员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
(3)提高智力:竞技运动中的策略和战术运用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智力水平。
3. 社会价值:(1)促进社会融合:竞技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有助于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2)传递社会价值观:竞技运动可以传递公平、正义、勇气等社会价值观。
(3)提升国家形象:在国际竞技舞台上取得优异成绩可以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
4. 经济价值:(1)带动体育产业发展:竞技运动可以带动体育用品、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创造就业机会:竞技运动产业的发展为许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3)商业赞助和广告:竞技运动赛事吸引了大量的商业赞助和广告投入。
5. 文化价值:(1)文化传承:竞技运动中的许多项目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2)文化交流:国际竞技运动赛事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平台。
《运动训练学》十大训练方法
《运动训练学》十大训练方法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研究运动训练和运动表现的学科,它包括各类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训练原理、运动生理、心理学等知识。
运动训练方法是指在运动训练中,通过多种手段实施的一系列训练措施和方法,旨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表现水平。
以下是《运动训练学》中的十大训练方法。
1.分段训练法:这是一种将整体运动分解为若干个小的动作部分,逐步学习和训练的方法。
通过将整体动作细分为个体动作,有助于运动员更好地掌握技术要领,提高技能水平。
2.间隔训练法:这是一种在训练过程中安排适当的休息和恢复时间的方法。
疲劳是运动训练中的常见问题,适当的间隔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恢复体能,提高持久力和耐力。
3.循环训练法:这是一种按照一定的次序和步骤有计划地安排不同训练内容的方法。
通过循环训练法,可以保持训练的多样性和趣味性,防止训练单调和枯燥。
4.变异训练法:这是一种在训练中刻意引入各种变化和挑战的方法。
通过不断变化训练内容和方式,可以激发运动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5.目标导向训练法:这是一种将训练目标明确,根据目标制定训练计划和方法的方法。
通过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可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运动员更好地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6.环境仿真训练法:这是一种在训练中创造类似比赛环境的方法。
通过模拟比赛场景和压力,可以让运动员更好地适应真实比赛环境,提高竞技水平和心理素质。
7.集中训练法:这是一种将特定训练重点集中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的方法。
通过集中训练,可以更好地强化关键技术和能力,提高专项表现水平。
8.多方位训练法:这是一种在训练中综合考虑身体各项能力和素质的方法。
通过多方位训练,可以全面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综合竞技能力。
9.自主训练法:这是一种让运动员自主选择和制定训练计划的方法。
通过自主训练,可以培养运动员的自律性和自主性,提高训练积极性和主动性。
10.数据驱动训练法:这是一种根据运动员的数据和实际表现指导训练的方法。
运动训练学课程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12/3/2019
运动训练学
17
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高强度性间歇训练
强化性间歇训练 A型 B型
发展性间歇训练
负荷时间
大于40秒
40—90秒 90—180秒
大于5分钟
负荷强度
第五章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12/3/2019
运动训练学
1
主要结构与知识点分析
使学生了解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掌握训练方法的概 念和具体操作方法的应用;掌握运动训练的常用方法及手段
学习重点
运动训练法的概念、体系和训练手段的概念; 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 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 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
学习难点
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的概念 运动训练具体操作方法的应用 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的异同
12/3/2019
运动训练学
2
第一节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
(一)运动训练方法
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 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依据不同训练方法的基本作用和适用范围,运 动训练方法可分为:
一般地说,程序训练中训练内容的逻辑性、 训练过程的时序性越清晰、越细致,则越有 利于程序训练的组织实施,科学编制训练程 序是实施程序训练法的重要前提。
12/3/2019
运动训练学
9
程序训练法的结构与基本特点: (1)程序训练法的结构
程序训练法由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 方法四种构件组成。训练程序由训练内容、时间序列和联 系形式三个要素组成。 (2)程序训练法的基本特点
运动训练学八大训练法
运动训练学八大训练法运动训练是指通过各种体育运动和训练手段,使身体得到锻炼和提高,达到健康和强壮的目的。
在运动训练中,有许多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技巧,其中八大训练法是最为常见和有效的。
1. 持续性训练法持续性训练法是指通过长时间、中等强度的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来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
这种训练法需要持续较长时间,一般在30分钟以上,可以逐渐增加时间和强度,实现身体适应和提高。
2. 阻力性训练法阻力性训练法是通过使用重量、弹力带、自重等不同的阻力训练器材,来增强肌肉力量和体力。
这种训练法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训练方式,如重量训练、循环训练和高强度间歇训练等。
阻力性训练法能够增强肌肉力量和骨骼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和其他骨骼疾病。
3. 爆发力训练法爆发力训练法是通过运动员的快速爆发力和动作反应速度,来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这种训练法适用于需要快速启动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
爆发力训练法可以帮助运动员快速启动和反应,使其更具竞争优势。
4. 柔韧性训练法柔韧性训练法是通过各种伸展运动和放松练习,来增强肌肉柔韧性和关节活动范围。
这种训练法可以降低运动员受伤风险,提高身体柔韧性和灵活性,适用于各种不同的运动项目。
5. 协调性训练法协调性训练法是通过各种平衡、协调练习和身体控制技巧,来提高身体平衡和协调性。
这种训练法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控制身体,提高运动技能和反应速度。
6. 速度训练法速度训练法是通过各种不同的速度训练方法,如间歇训练、短跑练习和爆发力训练等,来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和运动反应能力。
这种训练法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快地完成任务,如奔跑、跳跃和转向等。
7. 循环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是通过不同的训练项目和强度,来达到全面的身体锻炼效果。
这种训练法可以在比赛前期进行,帮助运动员适应不同的训练强度,提高身体健康和体能水平。
8. 比较训练法比较训练法是通过与其他运动员或团队进行比较,来提高竞技水平和比赛成绩。
运动训练学5章
训练 程序训练内容 时间来自列联系方式庞 大 、 繁 杂 的 训 练 内 容 系 统 分 解 成 训 练 单 元
训 练 单 位 时 间 的 有 机 排 序 与 衔 接
不 同 训 练 内 容 衔 接 的 方 式 - 直 线 型 、 网 络 型
2.模式训练的特点(重点)
(1)系统化特点 --程序训练法实施的整个过程是以训 练程序的内容体系为控制依据;以评定 标准的指标体系为监督、检查工具。 --整个训练过程的发展与变化均置于 系统控制之下。
二、运动训练方法创新的途径
(一)从专项实践中创新 (二)在不同层次训练理论指导下创新
• 1、从专项理论自身推演 • 2、从一般训练理论演绎 • 3、由项群理论演绎
(三)从其他项目移植并创新 (四)受多学科知识的启示而创新
第三节
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与应用
一、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
1、练习的动作及组合方式:运动员为完成具体训 练任务而进行的身体练习及各练习之间的固定 或变异组合方式 2、运动负荷及变化方式:身体练习时对机体施加 的刺激及在强度、量度、负荷性质方面的变化 构成运动训练方法的 形式 因素 3、训练过程安排及变化方式:训练过程的时间、 人员的组织、器材的分布、内容的选择、练习 的步骤等因素的安排及变化形式 4、信息媒体及传递方式:教练员指导训练时,所 采用的信息传递方式 5、外部条件及变化方式:训练气氛、训练场地、 训练设备、训练器材、训练工具等因素的影响 及变化方式
三、运动训练方法与运动训练手段的关系
联系:完成训练任务 区别: 训练方法 训练手段 概念化 具体化 同一种方法可采用不同手段体现 定性 定量
第二节 运动训练方法的演进
(非重点) 一、运动训练方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运动训练方法的起源 • 体育——竞技体育——运动训练 • 早期的运动训练处于一种较为自然简单的 状态。
运动训练学八大训练法
运动训练学八大训练法一、引言运动训练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可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使其在比赛中达到最佳状态。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员训练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其中包括八大训练法。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八大训练法的含义、原理和实施方法,并对其在运动训练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二、八大训练法概述八大训练法是指力量训练、爆发力训练、耐力训练、灵敏度训练、柔韧性训练、速度训练、协调性训练和心肺功能训练。
这些训练法不仅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提高其技能和竞技能力。
2.1 力量训练力量训练是指通过增加重量、次数和频率来增强肌肉力量的训练方法。
通过力量训练,运动员可以增加肌肉的横截面积,提高肌肉的收缩力和爆发力。
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和抗疲劳能力,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2.2 爆发力训练爆发力训练是指通过迅速释放能量来实现力量输出的训练方法。
爆发力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迅速反应能力和爆发力,使其在比赛中更具竞争力。
常见的爆发力训练方法有跳跃、冲刺和投掷等。
2.3 耐力训练耐力训练是指通过长时间的持续运动来提高身体耐力的训练方法。
耐力训练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延缓疲劳的发生,使运动员能够更持久地进行高强度的运动。
2.4 灵敏度训练灵敏度训练是指通过特定的训练方法来提高运动员的触觉感知和身体控制能力。
灵敏度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和身体协调性,使其能够更快、更准确地做出动作。
三、八大训练法原理和实施方法3.1 力量训练的原理和实施方法力量训练的原理是通过负荷的作用刺激肌肉,使其适应负荷并增强肌肉的收缩力。
实施力量训练的方法包括使用自重训练、举重训练和各种器械训练等。
训练时要注意逐渐增加负荷,避免过量训练和受伤。
3.2 爆发力训练的原理和实施方法爆发力训练的原理是通过迅速释放能量产生大的力量输出。
实施爆发力训练的方法包括高强度的短时间运动和爆发力动作的训练。
训练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动作技巧,避免受伤。
运动训练学
(二)间歇训练法
(三)持续训练法
(四)变换训练法
(五)循环训练法
(六)比赛训练法
三 运动训练常用手段
(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
(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
(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
(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
第五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一 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
(一)体能训练释义
(三)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五 适宜负荷原则
(一)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
(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四)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
(五)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
六 区别对待原则
(一)区别对待原则的含义
(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四个方面 一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这一社会行为的起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工作。
二运动训练:是位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三运动竞赛:是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一)直观法与语言法
(二)完整法与分解法
(三)想象法与表象法
(四)减难法与加难法
三 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二)处理好特长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运动训练学——不同层级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一组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及训 练要求的竞技项目称为一个项群, 项群训练理论就是揭示不同项群 竞技规律与训练规律的理论。
项群训练理论是一般训练理 论与专项训练理论之间 的一个理 论层次,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学 者田麦久等提出并创建。
项群训练理论的创立推动了 三个层次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 构建,30年来,受到体育界的普 遍重视,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 善。
(一)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田麦久等(1983) 分别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决定因 素、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 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为分类标 准,建立了竞技运动项目的三个分类体系。
1.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决定因素分类
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决定因素将奥运会主要 竞赛项目分为体能主导类、技能主导类、技心能主导 类和技战能主导类四大类。
一般训练理论是普适性的训练理论,研究与 阐释适用于所有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以及训练活 动的操作行为,为运动训练活动的参与者提供基 本的原理性的理论知识。在这一层面包含着大量 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概括了众多运 动专项训练实践与理论研究 的精华。
本教材分为8章,均在一般训练理论层面上展 开论述。论述内容包括: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概 述,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运动员体能与技 能及其训练,运动员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与知识 能力及其训练,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运动训 练负荷及其设计与安排,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 划,教练员职责与教练行为。
在人们的体育生活中,还有许多运动项目没有被列 人奥运会,统称非奥运项目,如技巧、潜泳、武术、保 龄球、台球、体育舞蹈等。 国际国内都以体育大会的 形式组织这些项目的运动竞赛。这些项目同样需要发展、 完善自己的专项训练理论。
(二)专项训练理论的主要特点
运动训练学(第六章)
(二)体能训练的意义
传统观念:体能是基础,技术是关键l & Mental Training 心理训练
(高难度技术的掌握、 战术打法的设计等)
2、大负荷训练的保障 3、心理
Tactical Training 战术训练
Technical Training 技术训练
2)大强度法
(1)负荷强度:85%以上 (协调、体积) (2)次数与组数:1-3次;6-8组。 (3)间歇:3`
3)极限大强度法
(1)强度:100%以上(2次后增加)
训
练
(2)次数与组数:少。
方
(3)间歇:基本恢复
法
4)极限次数法
(1)含义:强调次数到极限
(2)强度:中
(3)作用:增大肌肉体积
训 练
注意不同的敏感期、负重轻、动力性为主、全面
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1 在一个训练阶段中,负荷安排应大中小结合,循序渐进
2 在小周期训练中,应使各种不同性质的力量训练交替进 行。
3 隔日安排同一肌群的力量训练比天天训练效果更好。实 验显示,隔日力量训练增长率为77.6%,而连日力量训练 只增长了74%。在运动训练实践中,教练员多逐日采用机
力量训练的基本手段
1负重抗阻练习 2对抗性训练 3力量训练器械练习 4克服弹性物体的练习 5克服外界环境阻力的练习 6克服自身体重的训练
四、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注意不同肌群力量的对应发展 (二)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三)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四)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五)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四、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发育程度 (二)专项(耐力项目、艺术体操、跳高) (三)遗传 (四)其它多种手段(饮食、营养等)
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依负荷氧代谢的特点:无氧训练法、有氧训练法和混氧 训练法
--依训练的外部条件分:语言训练法、示范训练法、助 力训练法和加难训练法等
二、运动训练手段概述
(一)运动训练手段释义及作用 1、运动训练手段释义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 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手段是具体的身体活动方式,是运动训练方法的具 体体现。
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运用完整训练法便于运动员完整地掌握技术动作或战术
配合; 保持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完整结构和各个部分之间的
内在联系。
(二)完整训练法的应用
• 完整训练法可用于单一动作的训练,也可以用于多元动作训练。 • 单一动作注意事项:
--各个动作环节之间密切联系 --逐步通过训练的负荷强度提高训练质量;
• 整体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和程序训练
一、 模式训练法
• (一)模式训练法释义 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照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
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 制性方法。
预先设定性 量化标准性
模式训练法的操作程序
• 1、解析影响运动竞技水平的各种因素; • 2、获取各影响因素的指标参数; • 3、建立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因素结构模型; • 4、建立评定标准对运动员竞技水平的结构状态进行阶段性检
(2)定性化特点
• 训练内容的单一性; • 训练过程的一统性;
程序化训练法的逻辑思路便于教练员抓住训练过程中 的主要矛盾,选定明确的训练方向。
(3)程序化特点
•
训练内容规划在训练程序的过程中,因此,训练过程中的
训练内容的变更实质上是在严格检查、评定、监督之下,按照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1竞技体育:它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1)它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
可分为:①一般训练学②项群训练学③专项训练学2)它是为了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的一门学科。
运动训练理论可分为:①一般训练理论②项群训练理论③专项训练理论4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内容:①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②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特点③运动训练学理和原则④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⑤身体训练⑥技、战术训练⑦心理、智能训练⑧训练过程的计划和控制⑨运动员的选材⑩负荷与恢复5运动成绩:它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它包括: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竞赛的胜负或名次6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对手的竞技水平③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的水平)7竞技能力:它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8竞技能力的集中表现:1)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力量、速度、耐力三种基本运动素质,以及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人体的形态和机能状态是决定其运动素质水平的基础条件。
2)技术水平:他的高低可从技术的合理性及稳定性两方面判定。
3)战术能力则表现为:①力求出色发挥自身的体能、技能、心理能力②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干扰对手竞技能力的发挥③对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施加合法的影响④运动员的智力状况及一般和专业知识水平对其战术能力有着重要影响4)高度发展的协调能力是运动员掌握合理运动技术的先决条件5)心理能力,涉及广泛的领域,在竞赛中集中表现于参赛情绪和竞技意志。
运动训练学
二、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4.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5.项群训练理论: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
6.运动成绩: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的综合评定。
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运动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7.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的构成部分。
8.竞技状态: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处于的适宜的准备状态,也可以理解为运动员比赛状态的综合表现。
9.运动训练原则: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0.运动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11.运动训练手段: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取的身体练习。
12.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13.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的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有逻辑性的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14.速度障碍: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会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称为“速度障碍”。
15.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运动训练学-4-5章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P90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规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又称训练原理。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训练原则:1竞技需要原则;2动机激励原则;3有效控制原则;4系统训练原则;5周期安排原则;6适宜负荷原则;7区别对待原则;8直观教练原则;9适时恢复原则。
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P91一、竞技需要原则释义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a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
b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
c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
三、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
b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C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
D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P94一、动机激励原则释义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二、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a成功动机是运动参训的重要原动力b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三、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
B满足运动员合理的需要。
C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
D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E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f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P97一、有效控制原则释义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a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
运动训练学重点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地体育教育活动。
3、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4、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5、模式训练法: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6、程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的编织成由若干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7、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8、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的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9、耐力素质是指机体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是人体基本的运动素质之一。
10、表象法又称念动法,是指运动员在头脑中对过去完成的正确技术动作的回忆与再现,唤起临场感觉的训练方法。
11、模拟训练法是指在获得准确情报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与模仿重大比赛中主要对手的特征的陪练人员的对练,及通过在与比赛条件相似的环境中的练习,使运动员获得特殊战术能力的一种针对性极强的训练方法。
12、运动员心理能力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3、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14、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一、名词解释1.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有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6.运动智能:是指人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能力。
9.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
10.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11.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12.重复训练法:在不改变动作结构和运动负荷的条件下,接照既定的要求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3.间歇训练法: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在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的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4.速度障碍:所谓速度障碍是指运动员达到某一速度水平后长时间停滞不前,甚至不再提高的现象。
速度障碍在所有表现速度的动作中都有表现,而不仅仅是表现在跑的速度方面。
15.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16.运动战术:在运动竞赛中,根据双方情况,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发挥己方特长,克制对方特长,以争取胜利的比赛艺术。
包括个人和集体战术、进攻和防守战术、体力分配战术、阵形战术和心理战术等。
17.高原现象: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
在成长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或者有所下降,但在突破“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继续上升。
二、填空(略)例:竞技体育的构成:-----、-----、-----和--------。
竞技体育的特点:----、。
三、简要题1、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答:特点:(1)竞争性;(2)集群性;(3)规范性;(4)公平性;(5)公开性;(6)观赏性;(7)功利性;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自我奋斗精神;(2)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3)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品味;(4)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5)显示国家(地区)和社会(地区)团体的综合实力;(6)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7)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情绪2、重复、间歇训练法的主要作用是?答:重复训练法的主要作用: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的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的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乳酸能系统的供能能力、磷酸盐与乳酸能混合代谢系统的功能能力、乳酸能系统与有氧代谢系统的混合供能能力、有氧代谢供能能力等有效地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集体耐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运动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