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俗文化及其特征

合集下载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地区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
化遗产凝聚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代代相传,成为陕北地区文化的瑰宝。

以下将介
绍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是陕西地方宫廷乐队。

西安鼓乐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是唐代宫廷音乐的一种。

西安鼓乐包括鼓乐队、管弦乐队、舞蹈队、吹奏乐队等多种表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西安鼓乐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是中国古典音乐宝库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其歌词和曲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情感和思想。

陕北民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而闻名,被誉为“陕北人民
的心声”。

3. 西安剪纸
西安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唐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
化底蕴。

西安剪纸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图案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剪纸艺术的明
珠”。

4. 甘泉皮影
甘泉皮影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甘泉皮
影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丰富的故事内容而闻名,被誉为“陕北地区的艺术瑰宝”。

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

这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
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对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宝
贵的文化遗产,让世人共同欣赏和传承。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包括传统民俗、民间艺术、歌舞、传统医药和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陕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是陕北地区的文化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一、传统民俗活动陕北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非常广泛。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陕北大地上的“晒秋”,这是陕北区域内最具代表性和最受欢迎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

晒秋通常在二三十年代之后开始兴起,主要是在秋收季节期间进行。

陕北地区以淀粉饭、苹果饼和麻花等美食来喜迎秋收。

秋收后,人们会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宝贝”来晒车,向乡亲们炫耀自己的收获。

晒车活动不仅是一种盛大的群众文化活动,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

除此之外,陕北地区还有许多专门为纪念节日和纪念死者而开展的传统民俗活动,例如清明节祭祖、重阳节登高、端午节赛龙舟等。

二、民间艺术陕北地区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有传统戏剧、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

其中著名的有陕北梆子、秦腔、坠子、尤琳琳等。

陕北梆子是陕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戏剧之一,它不但在陕北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且还在各地区的文化圈内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力。

陕西、山西和甘肃等地区都有陕北梆子的演出团队和追随者。

陕北梆子的表演方式独特,非常富有特色,它在演出过程中结合各种元素:唱、念、打、舞、做,使得观众能够在观看中同时欣赏到其中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三、陕北歌舞陕北地区的歌舞非常有代表性,风格独特。

其中代表性最强的是拍手歌艺术。

拍手歌艺术凭借旋律优美、歌词简洁、动听易唱等特点赢得了观众的无数喝彩。

拍手歌艺术流传于陕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歌词和曲调都非常简单明了,适合普通百姓的口味。

它不但可以作为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也可以作为陕北地区生活的内容和它自身特有的文化气息的象征的体现。

四、传统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传统医药在陕北地区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陕北地区盛产中药材,特别是巴戟、山茱萸、黄芪和天麻等名贵药材品种。

陕北的民俗

陕北的民俗

陕北的民俗
陕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间文化颇具特色,下面为
大家介绍一些陕北地区的民俗文化。

一、陕北婚俗
陕北地区的婚俗多半是“三迎一送”,即迎亲、迎娘、迎妇和送亲,俗称“三迎一送”。

婚礼上还有很多传统的礼仪和习俗,如“红
头绳”、“拜堂”、“抬花轿”等等。

此外,婚礼上的“随礼”也是
很重要的一环节,通常以一对红包为宜。

二、陕北祭祀
陕北地区的重要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等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到祖先陵墓前祭祀,敬献鲜花、食物、
酒等,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三、陕北民歌
陕北地区的民歌多以“陕北调”为主,经典的陕北民歌有《兰花花》、《阳关三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

这些民歌表达了人
们对生活、爱情、亲情的感悟和态度,被认为是陕北地区的文化瑰宝。

四、陕北民间艺术
陕北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五花八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皮影戏、秧歌、大鼓、弹戏等等。

这些艺术形式既是人们娱乐的方式,同
时也承载着陕北的历史、文化与精神。

以上就是陕北地区的一些民俗文化,这些文化传承至今,成为了
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现了陕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是指陕西省北部地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反映了陕北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民俗文化、传统技艺和习俗等方面介绍陕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民俗文化。

这里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陕北的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千家宴来庆祝元宵节。

在这一天,村民们会互相拜年、祭拜祖先,并准备丰盛的饭菜供客人品尝。

陕北还有独特的赛龙舟活动。

当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来临时,人们会到河边欣赏龙舟比赛,并举行踏青活动。

这些活动凝聚了陕北人的情感,代代相传,成为了陕北地区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技艺也是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陕北木版年画和腰鼓艺术。

陕北木版年画是陕西省第一批传统工艺美术项目,以其装饰性和艺术性而闻名。

传统的木版年画制作技艺需要经过多个工序:首先需要用筛子将桑木粉筛成粉末,然后将其与其它颜料混合,制作成丰富多彩的颜料。

接下来,画家会将颜料涂抹在木版上,配合刻画出丰富而独特的形象。

腰鼓艺术是陕北地区传统的音乐和舞蹈形式,表演者通常会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手拿腰鼓,在欢快的节奏中跳舞。

这种形式的表演不仅能够展示陕北人民的风土人情,还能够传达他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追求。

陕北的习俗也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陕北的人们形成了独特的婚嫁风俗。

在陕北农村地区,举行婚礼时通常都会有门头红的习俗。

新娘出嫁的那一天,村民会在新娘的家门口悬挂一对鲜红的门柱,表示喜庆和吉祥。

陕北的丧葬仪式也是独具特色的。

人们通常会举行丧事,为逝者送行。

在送葬的过程中,村民们会穿着黑色的衣服,前后排列成行,吹奏乐器,高声疾呼,以表示对逝者的缅怀和祝福。

陕北端午节的民风民俗文化

陕北端午节的民风民俗文化

陕北端午节的民风民俗文化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陕北地区,端午节的民风民俗文化也别具特色。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遵循着传统的习俗,表达着对先人的缅怀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丰富着自己的身心文化生活。

一、粽子文化粽子是端午节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从端午节前就开始包粽子了。

陕北地区的粽子有两种,一种是豆沙粽,另一种是咸肉粽。

豆沙粽用糯米做成,放入甜枣、豆沙、桂花、莲蓉、花生、红枣等馅料,口感Q弹有嚼劲,吃起来非常香甜可口。

咸肉粽用糯米包裹入口咸鲜的五花肉,再加入葱、姜、蒜、木耳、香菇等配料,入口有浓郁的肉香味。

传统的包粽子的方式也非常有趣,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包粽子,彼此商量着要放多少馅料,如何包裹。

把馅料用糯米包裹起来,再用竹叶子或菰叶子绑好,然后放到锅里煮熟即可。

在陕北地区,包粽子是一项重要的家庭传统活动,它不仅让人们重温了传统文化,也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二、龙舟竞赛在陕北地区,除了包粽子,还有龙舟竞赛的传统文化。

在端午节当天,各个村庄都会组织起自己的龙舟队伍,进行竞赛。

最初的龙舟竞赛是为了纪念古代民间英雄屈原,后来逐渐演变为一项传统民俗活动。

竞赛时,龙舟队伍中会有一位舵手掌舵,指挥船的航行方向。

其他队员则要配合起来,划动浆,保持节奏。

整个比赛非常精彩,观众们会站在河岸上观看,为喜爱的龙舟队伍加油助威。

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众,都会因为这项活动而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

三、赛艇运动除了龙舟竞赛外,陕北地区还有一项特色的运动项目——赛艇运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赛艇运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赛艇的船体呈狭长的圆筒形,使用桨或划浆控制船体行驶。

赛艇运动需要选手具备高度的协调性和心肺功能。

在陕北地区举行的赛艇比赛,不仅是一项运动项目,也是陕北地区文化的一种展示。

人们往往在这个节日中亲身感受到了运动的魅力和文化的内涵,也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

四、雅乐歌舞端午节时,雅乐歌舞也是陕北地区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浅谈陕北婚丧嫁娶

浅谈陕北婚丧嫁娶

陕北风俗-色彩崇尚(1)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颜色崇尚始终是一种非常突出的文化现象。

其表现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在五行说的影响下,五色(赤、黄、青、白、黑)成为大意或开德的象征,因而也成为国运的象征;二是从维持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出发,把颜色作为区分社会等级的手段,从而使颜色逐步具有了尊卑高下的文化特征。

在陕北风俗中,对色彩崇尚也有着明显表象特征。

日常生活、礼仪庆典、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婚丧嫁娶等活动无不于色彩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且有严格的规矩方圆。

这种表象特征和崇尚心理,紧扣着民族血脉,相成相辅于社会习俗和等级维系。

具有明显的历史沿袭和地域文化痕迹,充分体现了崇尚和膜拜心态。

特别是陕北人过春节时,它是用红色染成的。

陕北年俗的主旋律,是用红的音符谱成的。

这些跳动的红色,构筑了陕北人心中一个个祈盼梦想。

红灯笼、红窗花、红对联、红鞭炮等是面上的红。

以红对联来说:除过窗户、门框两边外,驴圈,羊圈、猪圈、大门上、墙头上、庙门上、碾子、石磨、窑洞墙壁上的土神窑窑、天神窑窑、不住人的窑洞窗户上,院畔的树上、家中衣柜、灶马怀前、炕壁上方、米囤、面囤上、井台上、各种车辆上,大小鼓上、都有吉庆内容的红色对联贴在上面。

这“红”体现在生活的每一处,红灯笼、红被子、红鞋垫、红裤带、红内衣、吸烟喝酒用的是带红字红盒红杯的。

闹红火用的红旗、红战鼓,红绸子、红扇子、红伞、红腰带、红袄子、姑娘摸的红口红、后生摸的红脸蛋、唢呐手用的枣红号杆子、长号上鼓槌上系的是红布条子、吃的红烧肉、喝的红西凤、唱的是红太阳,扭的是红五角图案、给闹红火的人们赏的是红苹果、大红枣、红皮鸡蛋、给娃娃压岁钱是用红纸包的、女人围的红围巾等等。

连这生活中一切的文艺节目也叫闹红火了。

这里是红色的世界。

这年俗为何成了红的山河、红的世界呢?析其原因大约有:一是驱邪镇恶之意,因为在陕北历史上有太多的苦难太多的苦焦,大苦难大苦焦需要用大红色来抵挡、来驱除,另一方面,红色本身是传统文化中的喜色暖色吉庆色,这是陕北人对美好社会的大期盼和大渴望。

陕北风俗民歌

陕北风俗民歌

陕北风俗民歌陕北风俗民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陕北,又称山西北部,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中国西北的山地林区,也是著名的“陕北美景”的发源地。

陕北风俗民歌,是陕北特有的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一、民歌在陕北的历史民间歌曲在陕北地区一直流传至今,早在宋代,就有许多陕西地区的民歌传唱,可以说是中国民歌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的民歌不仅有宋代的“宋词”,还有明清时期的“古风”、“新曲”等,这些歌曲都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厚的民俗色彩,反映了当时陕西人民生活在山林草原之中的情况。

二、民歌形式多样陕北民歌有各种形式,有宋词、古风、新曲、高唱等,也有特定的表演形式,如聚落会唱、舞会唱、宴席唱等。

这些表演形式都能体现出陕北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充分展示出当地人民的历史和文化。

三、民歌的文化内涵陕北民歌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它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里的民歌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而且还能反映出当地人民对于生活和人生态度。

歌词中充满了对于生活中各种情感、思想和意念的表达,使人们能够体会到陕北人民历史文化中的情感和思想。

四、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陕北民歌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陕北民歌也在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创新。

如今的民歌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传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五、民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陕北民歌不仅是陕北特有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底蕴,而且还能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厚的民俗色彩传递给下一代。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陕北民歌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革,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

总之,陕北风俗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陕北特有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体现了陕西人民生活在山林草原之中的情况,而且还能反映出当地人民对于生活和人生态度。

陕北的民俗

陕北的民俗

陕北的民俗
陕北是中国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的地区,这里的民俗文化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承。

陕北的民俗文化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描述,比如风俗习惯、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

在陕北,人们喜欢热闹、喜庆的氛围,因此很多节庆活动都是以喜庆为主题。

比如说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人们都会在家中举行祭祀仪式,拜祭祖先,同时也会在街头巷尾上演各种传统表演,比如舞狮、舞龙、跳秧歌等等。

此外,陕北的手工艺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比如说宝鸡的“青铜器”、“瓷器”、延安的“皮影戏”、“剪纸”、武功的“泥塑”等等。

这些手工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陕北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陕北的民俗文化是一个非常丰富多彩的体系,反映了这个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现代社会,人们依然保留着很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和节庆活动,这些都是陕北民俗文化的珍贵遗产。

- 1 -。

陕北民俗文化及其特征

陕北民俗文化及其特征

陕北民俗文化及其特征作者:袁建舟杨雨佳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年第01期【摘要】陕北特殊的地理状况和历史演变进程生发和发展了陕北特殊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的内容和内涵都是十分丰富的,从活动、观念、载体、意义等方面都显现出古老、多样、原生、巫术性的特征,成为陕北自然、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生存观念和精神世界的见证。

【关键词】陕北民俗文化黄土高原地理决定论认为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塑造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理分野,形成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结构。

陕北民俗文化在这种结构中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形象特征与内涵意义。

可以说,地理分野为陕北民俗文化的生存发展提供与之适宜的环境土壤和历史际遇的同时,也为其在结果的积淀和风格的形成提供了特有的养分和深层文化基因。

地理环境是陕北民俗文化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其内涵解析最可信的客观参照。

民俗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自然环境、物态与人文历史、文化形态,直接构成民俗最主要的意向源,同时形成了民俗文化的区域风格。

陕北的地理状况、地理区位和历史演变进程决定了陕北地区特殊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也生发和发展了与之匹配和对应的特殊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区域人民的生存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为之服务的活动和观念的总和,它是一个区域人民共同的生活规范和观念认知体系,包含物质和非物质两种形态,并且二者总是处于共生或者互为基础的关系。

陕北的民俗文化的内容和内涵都是十分丰富的,从活动、观念、载体、意义等方面都显现出古老、多样、原生特征,而这些特征正是陕北民俗文化以农耕文明为主,游牧文明为辅的特殊社会构成基础上发展和衍生出来的特殊形态,民俗文化与人民的日常世俗生活密切关联,并且以此显现出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民俗文化的生发和存在是建立在民众需求的基础上的,归根结底为了人民的存在——生命的延续。

农耕社会中,民众对生命的延续的追求包括生命的存在和延续,然而在人类文明的进化中,这种以生命延续作为核心的追求以含蓄和文明的方式展开——丰富而多样的民俗文化。

延安当地民俗特色简短介绍

延安当地民俗特色简短介绍

延安当地民俗特色简短介绍引言延安市是中国陕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陕北地区,素有“红色圣地”和“中国革命圣地”的美誉。

由于长期以来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延安的民俗文化充满着浓厚的革命情怀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延安当地民俗的特色,介绍延安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特色美食以及民众的生活方式。

传统习俗1. 忠诚祭祀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延安市民会举行盛大的忠诚祭祀活动,以纪念延安的革命先烈。

人们会到延安的革命纪念碑前献花,进行庄严的祭祀仪式。

这一传统习俗是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怀念和敬意的表达,也是延安人民对于革命传统的传承和发扬。

2. 踩小五台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延安市的民众会集体踩小五台。

小五台是延安一座历史文化景点,踩小五台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活动。

人们会穿着盛装,手持鲜花,沿着五台山上的蜿蜒山路,踏着节奏踩踏的舞步,表达对五台山神灵的敬意和祝福,同时也体现了延安人民的勤劳、友爱和向上向善的生活态度。

3. 传统婚俗延安的传统婚俗独具特色,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婚礼前,新郎要先到新娘家求婚,进行“闻声”和“闻香”两道仪式。

婚礼当天,新郎要骑着一匹良马去迎接新娘,一路上还会遭遇一些取买亲友们的欢笑和挑逗。

婚宴上,还有许多传统的娱乐形式和各种道具,如喜糖、喜帖、喜酒等,给婚礼增添了喜庆和热闹的氛围。

民间艺术1. 扎染织锦延安地区的染织工艺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享有盛誉。

延安的扎染织锦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扎染织锦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刷胶、揉染、扎筋、涂胶、定型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扎染织锦制品不仅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还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实用性,在延安地区被广泛应用于装饰、服饰和礼品制作。

2. 曲艺表演延安的曲艺表演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民间艺术形式。

曲艺以歌唱和相声为主要表演形式,通过歌曲和诙谐幽默的对话,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情感的宣泄。

延安的曲艺表演常常融入了革命题材和当地特色,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智慧。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陕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个拥有丰富民俗文化的地方。

陕北的民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美学情趣。

本文将从陕北民俗的服饰、建筑、节庆等方面来探讨其审美价值。

陕北的民俗服饰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

陕北地广人稀,气候干燥,因此人们在服饰上更注重实用性和耐用性。

陕北人民的传统服饰以羊毛为原料,采用粗犷的编织工艺制作而成,其款式简洁大方,色彩淳朴自然,充满了朴实和质朴之美。

陕北女性的传统服饰“襦裙”,通常由粗布料制作而成,既耐穿又实用,同时在图案和颜色的搭配上也展现出一种朴素的审美情趣。

陕北的传统头饰也别具一格,如“大辫子”、“燕子饰”等,都展现了陕北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陕北的民俗建筑也是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代表。

陕北地区地势起伏,山地较多,因此当地人民的建筑风格也是独具特色。

传统的陕北民居采用土坯墙和木制结构,建筑简朴朴实,充满了朴素的乡土情怀。

陕北的地坑院和窑洞房是当地人民的主要居住建筑,其造型独特、结构合理,给人一种原始的美感。

陕北的寺庙、庙宇也是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建筑,如黄帝陵、华山寺等,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展现了陕北人民对于宗教信仰的崇尚和对于自然环境的敬畏,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陕北的节庆活动也是其具有审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人民热爱节庆活动,每逢节庆,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其中不乏具有浓厚民俗特色的表演和民间艺术活动。

陕北的舞龙舞狮、跷跷板表演、夜市等活动,无不展现了陕北人民的豪爽豪情和对于美的追求。

陕北的传统民歌、民间舞蹈也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民俗艺术形式,如陕北民歌《王鹏飞》、《秦腔》等,不仅歌词婉转动人,旋律优美悠扬,更展现了陕北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是中国陕西省北部的一个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是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代表性:1. 陕北民歌: 陕北有着独特的民歌文化,如宝塔山下的《马骝歌》、阳山河畔的《二泉映月》等,这些歌曲描绘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2. 报关勾儿: 报关勾儿是陕北传统的器乐演奏形式,用一对勾儿敲击铜盘,发出特殊的节奏和音响效果,常用于祭祀和庆典活动中。

3. 陕北灯会: 陕北的灯会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俗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庙会之后开始,陕北各地都会举办盛大的灯会,人们在灯会上观赏各种形状的彩灯和民间艺术表演。

4. 魂灵板面: 魂灵板面是陕北传统的民间艺术,以纸板为材料,用彩纸和颜料粘贴制作而成,通常用于祭祀祖先或追悼先人。

5. 陕北皮影戏: 陕北有着悠久的皮影戏传统,这一艺术形式通过光影的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各种传统故事和民间传说,同时也传承了陕北文化的精髓。

6. 窑洞建筑: 陕北地区的窑洞是当地人民独特的居住方式,是以黄土为主要材料,以山体为背景修建的房屋。

窑洞既可以保持房屋的温暖,又具备防水、抗震等优势,是陕北地区独特的建筑遗产。

7. 水车: 陕北人民自古以来就利用水力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水车是他们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陕北的水车造型独特,常常用于引水浇田和磨面等农业生产活动中,是陕北地区农业文化的象征。

8. 跳滚力戏: 跳滚力戏是陕北地区的一种特色传统表演形式,表演者在特制的木板上跳跃和滚动,从而展示出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视觉体验。

陕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展现了陕北人民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陕北人民独特的文化标志,为我们了解和传承陕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陕北文化传统

陕北文化传统

陕北文化传统
陕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这片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在这里,人们传承着古老的习俗和传统,这些传统深深地植根于当地人的生活中,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陕北地区的文化传统包括了许多方面,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以其朴实、深情的表达方式而闻名,歌词多为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表达,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深受人们喜爱。

陕北民歌不仅在当地广为流传,也在全国范围内广受欢迎,成为了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陕北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也是当地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地区的手工艺品以精美细致著称,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陕北刺绣和陕北剪纸。

陕北刺绣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备受赞誉,被誉为中国刺绣艺术的瑰宝。

而陕北剪纸则以其精美的造型和丰富的寓意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了陕北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除了以上提到的文化传统,陕北地区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传统文化,比如民间舞蹈、民俗活动等等。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陕北地区的文化底蕴,也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陕北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陕北地区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

随着时代的变迁,陕北文化传统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它将继续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滋养,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陕北文化的历史渊源

陕北文化的历史渊源

陕北文化的历史渊源陕北是指中国陕西省北部地区,包括延安、榆林、宝鸡等地。

陕北地区除了自然风光优美外,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渊源。

在古代,陕北地区曾是中原文化和西北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地带,这种文化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一、丰富的历史遗产陕北地区丰富的历史遗产是其文化历史渊源的重要体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延安、华山、咸阳、靖边和宝鸡等地的文化古迹。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地点,留下了许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化遗迹,如枣园会议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等。

华山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在古代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写诗作画。

咸阳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靖边是古代的军事重镇,在唐宋时期曾是边塞文化的中心。

宝鸡市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古迹和文化景观,如法门寺、太白山、千佛洞等。

二、著名的民间艺术陕北地区流传着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如柳枝戏、秦腔、皮影、泥人张等。

柳枝戏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最早源于明代,因其唱腔婉转悠扬、节奏抑扬顿挫、表演形式独具特色而备受青睐。

秦腔是陕北地区最为流行的戏曲剧种之一,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演员和编剧,对于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皮影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是用牛皮制作的剪纸形成的人物、动物等形象的影子戏,非常受人们欢迎。

泥人张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以其栩栩如生的形象、独具匠心的制作技法、寓意深刻的寓言和神话故事而著称。

三、特有的民俗文化陕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也是陕北文化历史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吃驴肉、踩高跷、舞蹈耍枪等。

吃驴肉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食品,中药材配以驴肉制成,营养丰富、口味独特。

踩高跷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也是一种体育活动。

舞蹈耍枪是一种集舞蹈、武术和戏剧于一体的表演形式,具有浓郁的陕北风格和地方特色。

四、多元的宗教文化陕北地区有众多的宗教遗迹和宗教文化,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

佛教在陕北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佛教文化。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陕北地区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东临黄河,西接黄土高原,地势高低起伏,气候干旱且多风沙。

陕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口较少,但这里却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其审美价值在陕西乃至整个中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俗风情陕北地区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包括婚礼习俗、节日庆典、服饰装扮等。

陕北婚礼通常以“迎亲”为核心,亲友邻里们会合力布置婚庆场地,在拜堂前,新娘会穿上鲜艳的红色褂子,头戴一片大红花。

而陕北的传统节日也有着浓郁的民俗色彩,如元宵节的花灯、清明节的祭扫等,使得这些节日更加独特。

陕北地区的服饰装扮也是其独特的民俗之一。

陕北女性喜欢在头上纳花,尤其是在春秋时节,她们会将自家鲜花采摘下来,编织成花环戴在头上,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男性则喜欢穿戴带有传统特色的褂子和腰带,曲领的褂子上有人物故事,腰带上还会绣上各种吉祥图案,将民俗文化与时尚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二、艺术表现陕北地区的民俗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其中包括音乐、舞蹈、曲艺等。

陕北民间音乐以曲子、调子丰富多样而著称,如“黄河大合唱”、“秧歌”等。

这些音乐常常以激昂的节奏、豪爽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表达人们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

舞蹈是陕北地区的另一种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如“二人转”、“大鼓舞”、“架子舞”等。

这些舞蹈多以动作鲜明、节奏跳跃、舞姿优美为特点,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曲艺也是陕北地区独有的民俗艺术形式之一。

陕北的曲艺通常以脱口秀、滑稽戏剧等形式呈现,善于运用夸张、幽默的表演手法,给观众带来欢笑和共鸣。

秦腔就是陕北地区的一种著名曲艺形式,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精彩的表演形式成为了中国曲艺界的瑰宝。

三、审美价值陕北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与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独特性源于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影响,使得陕北民俗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陕北民俗文化具有传承性,代代相传。

陕北人民对民俗文化的珍视和保护使得陕北地区的传统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在时代变迁中保持了独立性和鲜活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地区,又称“陕北三边”,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包括榆林、延安、宝鸡三市以及渭南北部一带。

这里因其地理位置偏远,历史悠久,自然环境独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诸多方面。

一、陕北民歌陕北民歌源远流长,自西汉以来就有吟唱之风。

它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民歌,既有清新明快的山歌,又有豪放激昂的旱苗情歌,又有深情婉约的大调赞歌,更有漫长琐碎的劳作乐歌。

陕北民歌因其多样性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演方式而享誉全国乃至海外,被誉为“中国民歌之乡”。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陕北山歌》,被誉为“陕北民俗的一个小百科全书”。

二、陕北皮影戏陕北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其历史悠久,已有瓦刻塑影、纸雕塑影等种类,唐代就已经流传开来。

皮影戏所表现的是社会生活中各种具体的事物,通过手工制作的皮影人物、道具和背景融入了戏剧的化学元素,不仅有艺术价值,而且也是人们了解民俗、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陕北戏曲陕北戏曲是隶属于中国戏曲门类中的一个小分支。

它是以陕北地区的方言为基础,通过遵循基本流程,进行角色、音乐及服饰上的地域性修改,以适应当地人民的欣赏。

陕北戏曲早期以诸葛街、黑珠街等四大草台为代表,后来又发展出安陵山、白水洋等多种流派。

其曲目以历史题材和英雄故事为主,演唱方式韵律悠长,表现力强。

四、陕北火塌坑民居火塌坑民居是陕北地区特有的一种建筑风格。

它因其独特的结构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大奇观。

它是若干仓库分散拼凑而成的各式建筑,取名为“塌坑”即因多数建筑的半埋地下,外表只露出一层墙的缘故,古朴而大气,呈现出浓厚的陕北土特色。

五、陕北美食陕北素以其美食而闻名天下,其中的代表性菜品有“臊子面”、“擀面皮”、“糖葫芦”、“潼关肉夹馍”等。

这些菜品不仅具有本地特色,口味浓郁,而且营养丰富,深受当地人民和游客的喜爱。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交流的加深,陕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热爱。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陕北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成为了当地人民审美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不仅体现在其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形式上,更体现在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上。

本文将从陕北民俗的表演艺术、民俗工艺、节庆活动和传统价值观四个方面探讨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

陕北地区的民俗表演艺术极具审美价值。

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表演形式,如秧歌、大秧歌、簸箕舞、仙秧、滚灯笼等,这些表演形式不仅在形态上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在表现内容上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秧歌是一种集体性强的舞蹈形式,它的动作、音乐和服饰都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而其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更是让人赞叹不已。

大秧歌更是陕北地区不可或缺的传统表演艺术,其雄壮磅礴的场面和悠扬动听的旋律给人留下深刻的艺术印象。

这些传统表演形式不仅在形式上具备美学价值,更在文化内涵上具有深刻的审美意义。

陕北的民俗节庆活动也是当地审美观念的重要表现。

农历三月三的社火表演活动就是陕北地区最为盛行的传统节庆活动之一。

社火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表演形式,包括舞龙、舞狮、舞麒麟等,这些表演形式不仅注重舞者的技艺和节奏感,更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审美观念的塑造上有着深远的价值。

陕北地区还有着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等,这些节日在庆祝形式和活动内容上都彰显着当地特有的审美理念和民风民俗。

这些节庆活动不仅是当地人民的文化信仰和精神寄托,更是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资源,具有深厚的审美内涵。

陕北地区的传统价值观念也是其审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人民传统上崇尚勤劳、朴实、淳朴的生活理念,这种价值观念已经渗透到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审美追求中。

陕北的民俗音乐、舞蹈和服饰都充满了朴素的生活气息和淳朴的审美趣味,这种审美观念不仅代表着当地人民的审美取向,更展示了陕北地区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陕北地区的传统价值观念不仅是当地人民的精神家园,更是当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的地区之一。

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俗节庆、口头传统和民间信仰等多个方面。

传统技艺是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地区的传统技艺包括剪纸艺术、刺绣艺术、陶艺、木雕、银器制作等多种类型。

这些传统技艺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融合了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仪式、节庆庙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民间戏曲也是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地区的民间音乐包括民歌、器乐等多种形式,其中以赵州大鼓、陕北民歌、秧歌舞等最为著名。

民间音乐以其朴实、质朴、富有地方特色而闻名于世。

民间舞蹈则包括秧歌、大秧歌、社火等多种类型,这些舞蹈形式多具有劳动、祭祀、节庆等丰富的内涵,是陕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陕北地区还有悠久的戏曲传统,代表作品有《华阴老腔》、《汉调》等,这些戏曲作品在传承过程中融合了汉族、回族、蒙古族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陕北文化风格。

陕北地区的民俗节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地区的民俗节庆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多个传统节日,每逢节庆之时,人们都会举行各种传统活动,例如跳大秧歌、社火表演、赛龙舟等,这些活动丰富多彩,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人们传统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头传统和民间信仰也是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口头传统主要包括俗谚、民谣、神话传说等,这些口头传统内容流传甚广,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民间信仰则包括祭祀活动、宗教仪式等,这些活动不仅具有宗教意义,更是陕北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方特色,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保护和传承陕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陕北地区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陕北信天游

陕北信天游

陕北信天游引言陕北信天游是指陕西省北部地区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它融合了舞蹈、歌唱、乐器演奏、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旨在祈祷丰收、驱除疫病、祈福祥和。

本文将详细介绍陕北信天游的起源、特点、表演形式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一、起源与历史背景陕北信天游起源于陕西省北部地区的农村民间,据传始于宋代,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信天游起初是农民们在农忙之余进行的娱乐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演变为一种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成为了当地农民祈求丰收和平安的重要仪式。

在中国古代,陕北一直是粮仓地区,农民们赖以生存的农田经常遭受病虫害的侵袭,因此信天游就成为了农民们祈求丰收的重要手段。

信天游通常在农闲时节进行,农民们身穿各色服饰,跳跃、转身、翻腾,以展示他们的体力和灵活度。

这种形式的表演被认为能唤起神灵的注意,并在每年的农田耕种前仪式上演,以祈求好天气和丰收。

二、表演形式陕北信天游主要由舞蹈、歌唱和乐器演奏组成,还包括一些杂技表演。

在信天游的表演中,鼓、锣、笛子、二胡等传统民间乐器常常使用。

乐器演奏者通过各种音调和节奏陪伴舞蹈演员的动作,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信天游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舞蹈节奏明快、动作翻飞,有的舞蹈则以细腻的手势和舞姿为特色。

舞蹈演员经过数月的训练,掌握了各种复杂的舞蹈动作和技巧,并能够通过舞蹈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祈求。

另外,信天游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杂技表演,如柔术、蹦高、象棋戏等。

这些杂技表演既能展示演员的身体柔韧性和技巧,也能为观众带来一些欢乐和惊喜。

三、特点和影响陕北信天游具有独特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信天游不仅包括舞蹈、歌唱和乐器演奏,还融合了许多传统的杂技表演。

这使得信天游形式多样,节奏快速,令人眼花缭乱。

2. 注重祈福和祈求:陕北农村的信天游表演往往以祈福和祈求为目的,农民们相信通过信天游的表演,他们可以得到神灵保佑,农田可以不受病虫害的侵害,并且有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 北 的 民俗 文 化 具 有 古 老性 特 征
同的地理分野 , 形成各具特色 的民俗文化结构 。 陕北民俗文化在
这种结构 中呈现 出明显不 同的形象特征与 内涵意义。 可 以说 , 地 理分野为陕北 民俗文化 的生存发展提供与之适宜的环境土壤和
历史际遇 的同时 ,也为其在结果的积淀和风格的形成提供了特 有 的养分和深层文化基 因。地理环境是陕北民俗文化生存的基
2 0 1 4年 1 — 2期
更. 放唷. 高教 Sh a a n x i J i a o y u・ Ga o j i a o
文 化 艺 术
陕北 民俗文化及其特征
【 摘 要 】陕北特殊的地理状 况和历 史
演 变 进 程 生发 和 发 展 了陕 北 特 殊 民 俗 文 化 ,
老一辈传下来 的图符剪纸而已 , 但是这 幅作 品却与汉 画像砖不
谋而合 , 成 为陕北地 区古老文化遗存 的见证 , 陕北剪纸 中的古老
图符 和寓意不 胜枚 举 , 有抓 髻娃娃 、 蛇盘兔 、 鹿衔 草 、 鱼 嗦莲等 ;
十分丰富的 , 从活动 、 观念 、 载体 、 意义等方面都 显现 出古老 、 多 样、 原生 特征 , 而这 些特征正是 陕北 民俗文化 以农 耕文 明为主 , 游牧 文明为辅 的特殊社会构 成基础上 发展 和衍生 出来 的特殊形 态, 民俗文化与人 民的 日常世俗生活密切关联 , 并且 以此显现 出 民俗 文化 的价值 和意义 。民俗文化 的生发 和存在是建立在 民众 需求 的基础上的 , 归根结底为 了人 民的存在——生命的延续 。 农
而在人类文明的进化中 ,这种以生命 延续作 为核心 的追求 以含
蓄和文明的方式展 开—— 丰富而多样 的民俗文化 。陕北 民俗文
神治病 、 秧歌 、 庙会 、 祭 神等活动 中, 也有相 当部分 的古老元 素和
观念 。 陕北民俗文化的古老性 , 一方面见证着陕北地区深厚的历
2 0 1 4年 1 — 2期
神 世 界 的 见证 。
【 关键词】 陕北 民俗 文化 黄土高原
地理决定 论认为不 同的地理环境会 塑造 出不 同的文化 , 不
化正是 如此 ,生命主题和生命 目的的民俗活动和文化观念渗透 到人生 和生 活中的方方面面 。 节令庆典 、 社会礼仪 、 丧葬嫁娶 、 祈
福禳灾 、 繁衍 子嗣 、 文艺 活动 , 等等, 无不含 有生存和生命意识 , 并且处处显示着 陕北特殊 的地域文化观念和古老遗风 。
耕社 会中 , 民众对生命 的延续 ຫໍສະໝຸດ 追求包括生命的存在和延续 , 然
陕北 的婚俗 中有“ 上头 ” 的仪式 : 把媳妇迎 回门后 , 夫妻背靠 背坐 在炕上 , 由婶 子辈 妇女一人将女方的头发搭 到男方头上 , 再 用梳 子将二人头发梳在一起 。专家考证认为此一仪式就是古老文化 中的“ 结为连理” 仪式 ; 另外 , 陕北 的一些石刻艺术也体 现出汉唐 风格 和遗 韵 , 如绥 德的宫廷狮子石雕 , 带有强烈 的汉 唐的大气 、 雄浑 、 包容的风格 特点 。 陕北的一些具体 民俗活动 中, 如丧葬 、 巫
这 些 民 俗 文 化 的 内容 和 内 涵 都 是 十 分 丰 富
的, 从 活动 、 观念 、 载体 、 意 义 等 方 面 都 显 现
出古老 、 多样 、 原 生、 巫 术 性 的特 征 , 成 为 陕
袁 建 舟 杨 雨佳
北 自然 、 社 会 风 貌 和 陕 北人 的 生存 观 念 和 精
嵌 欲靖. 高教 Sh a a n x i J i a o y u・ Ga o j i a o
文 化 艺 术
史文化土壤 ;另一方面又表现 了陕北 民俗文化土生土长 的原生
性特征 。
陕北 的 民俗 文 化 具 有 丰 富性 特 征
统的血脉。今天 , 我们我们还能看到在陕北各 乡各县 , 甚 至各 村
本条件 , 也是其内涵解 析最 可信 的客 观参 照。 民俗文化的深层结 构中, 自然环境 、 物态与人文历史 、 文化形 态 , 直接构成民俗最主
陕北地区是华夏 文明的发祥地 , 很早就有人类的活动。 陕北
的古老文 明遗址非 常多 , 可追溯 至上古时期 , 考古学者发现 , 中 国最早的筑城就出现在陕北 的神木县。陕北的许 多民俗活动和
和用语习惯 , 各种小方 言不下百种 。其次 , 陕北的饮食 也有明显 的地域性差别 , 南 面北米 , 北县更 喜食 肉, 尤其好食羊 肉。《 府 谷
之间存在着 明显 的区别。《 绥德州志》 绥德语言类太 原代州等处 , 与汾阳永 宁虽接壤却不相似也。 按绥德方言多宫商之音 , 而少唇
由于陕北地 区的地理 区位和历史地位 ,陕北地 区既有汉文
化农耕文 明的文化基础 , 又有着非常浓厚的游牧民族遗 风 , 二者
齿之音 , 故 口语稍缓 , 与榆林 口语相 近, 与长安 E l 音不 同也。但是 陕北二十多个县区 ,每个县区都有着明显区别 于其 他县的方 言
位叫 白凤兰的老人 , 她剪的一幅《 牛耕图》 , 居然和汉 画像砖上 的 牛耕 图几乎一样。 这位剪纸 的作者 , 她不识字 , 从未读过书 , 当然
也就不可能从一些史料上看 到汉代 画像砖的拓片。她 只是按照
文化实 际上是一个 区域人 民的生存模式和生活方式 以及为之服
务 的活动 和观念 的总和 ,它是一个 区域人 民共 同的生活规范和 观念认知体 系 , 包含物质和非物质两种形态 , 并且二者总是处 于 共生或者互为基础 的关 系。陕北 的民俗文化 的内容和 内涵都是
要 的意 向源 ,同时形成 了民俗文化的 区域风格 。陕北的地理状 况 、地理 区位 和历史演变进程决定 了陕北地 区特殊 的地理和社 会环境 , 也生发和发展了与之匹配和对应 的特殊 民俗文化 。 民俗
艺术产品至今都保 留和呈现 出古老 的遗风。在陕北 的民间剪纸 艺术 中, 很多 的图形符号和造型形象都具有原始意义 , 如陕北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