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社会生活的变化

历史组刘金鹤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展示家庭、社会不同时期有关“衣、食、住、行、用”的照片,反映我国家庭、社会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眼光看待家庭、社会生活的变迁,认识到社会主义祖国的强盛与发展、文明与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收集专题历史资料的能力,并初步认识历史科学的基本研究

方法,加强保护历史资料、历史遗迹、历史文物等的意识。

3.通过活动,安排分组分类收集照片,组内分工明确,组内整理汇编,培养学生乐

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的学习方法。

4.通过活动,学会开展社会调查的一些基本方法,并通过在课堂上展示介绍成果的

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历史知识和阐述历史认识的能力。

课前指导

1.根据学生的性格、性别、能力、家庭背景等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各小组在“衣、食、住、行、用”五组主题中抽取一组作为收集照片的方向,并于活动课前一周开始准备。

2.随时了解学生收集照片的进展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协助,如思路、途径或资料等,以及怎样将相关内容表述成文。

3.提醒大家如果收集一个家庭相关主题的照片有困难,可以由全组同学共同提供,最后由一名同学执笔撰写讲演稿,并在活动课上代表本小组发言。

4.指导学生制定出演讲的评价标准,并制作评价表。

教学设计活动过程

教师导入

同学们,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下面问大家几个学过的历史问题。1978年,中共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是什么会议(同学回答)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作出的伟大决策是什么(同学回答)对,下面就以“衣、食、住、行、用”的顺序,请各组推荐的代表发言,让我们大家一道来看一看,这一组组的镜头里都记录下了些什么

“衣”组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引领中国人民走向了开创幸福生活的阳关大道。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这次活动课我们小组抽到的题目是“衣”,为此,组员们精心准备了五幅照片,向大家展示人们衣着的变化。

第一幅照片是组员小艳叔父的照片。那是刚刚建国不久,人们普遍穿着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的颜色单一,走上街就仿佛走进了蓝色和灰色的海洋。就像大家所知道的,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

第二幅是我父亲小时候的照片。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的岁月里,中山装逐渐被解放装、黄军装所取代。照片上的父亲,身着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的军

帽,肩挎草绿色的书包。这一身在我们看来十分老土的服饰,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派头的了,能穿上这样的一套衣服上学,可是很多孩子梦寐以求的了。

第三幅照片上的年轻人显得意气风发,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抱负,只见他穿着褐色的夹克衫,下配藏青色的细长裤子,脚蹬沾了些许污泥的皮鞋,两眼炯炯有神地望着远方。我们重点看衣服,夹克衫不失为当时的主流,下摆收紧的样式显得人有些臃肿,却也不失年轻人的朝气,颜色也比从前有所增多。

怎么样,同学们,通过这几幅简单的照片,你看到人们穿着、人们生活的变化了吗正如我一开始所说的,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是无法说尽的,这小小的衣着变化只是一个侧面。是党为我们送来了改革和发展的春风,为了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我们好好珍惜、好好把握、好好努力吧!

“食”组代表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这“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从这“食”的变化中,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于是,我们小组收集了一组有关“食”的照片,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的“食”作一比较。

第一幅照片摄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照片里的人是我的爷爷,他的脸不是胖,而是有些浮肿,那是因为缺乏最基本的营养。当时正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往往以胡萝卜充饥。

第二幅照片摄于上世纪70年代初,可以看出那是一个下雪天,一个不大的商店前正排着长队。原来是春节前,各家各户可以凭票证购买一些年货,如木耳、金针菜等,

每份只有2两。当时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虽然高喊“抓革命,促生产”,但经济并未发展,人民生活依然清贫。

第三幅照片摄于上世纪90年代末,照片是我们组员小佳在一次家庭聚会时拍的,但拍摄地点并不是在家里,而是一家装饰得富丽堂皇的餐厅。现在,人们已不满足于在家里聚餐了,因为不仅仅要吃得好,还要追求精神享受,对就餐的环境也提出了要求。

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今天,恐怕很少有人会想起饥饿的滋味了。改革开放已使我国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并且在上个世纪末已整体实现小康。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我们依然不能忘!

“住”组代表

我们小组抽到的题目是“住”。下面我们就用组员共同收集的四幅照片,来谈一谈这些年来我国人民在“住”方面的变化。

这是一张上世纪60年代我国农村一户民宅的照片。屋中的什物很简单:一张方桌,一条长凳,还有一根用于挑水的扁担。屋中间是用石头围成的地灶,屋后是石头垒的储藏室。墙是用花岗岩砌成的,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原始、朴素,写满了历史的沧桑。

第二幅照片摄于上世纪70年代,当我们的耳边还能听到换麦芽糖的小贩吆喝时,我们的居住条件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木制的柱、门、窗。从敞开的门内可以看到院中有一口水井,屋内有八仙桌、木椅等家具。屋子宽敞、整洁,洋溢着和谐与宁静。再看那墙,已不是石砖堆砌而成的了,而是用石灰泥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