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文化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山林虽是与市朝对立的另一世界,但它们却对立而不 对抗,而且处于既相对立、又相转化之中。 • 不与统治者合作,不与官场和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人
的自由意志和逍遥人生,是山林与市朝相对立的思想原因; • 士人的爱国之志,事业功名之心和施展才能的主观愿望
,朝廷的尊隐、重贤政策,又沟通了山林与市朝的双向通道,
• 北宋画家郭熙《林泉高致· 山水训》 中提出的一种主体审美心境。他说:
看山水亦有体,以林 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 骄侈之心临之则价低。
• 这“林泉之心”,是指脱去了世 俗尘埃以后的高度纯净化、空灵化的 清新明朗的审美心境,也是审美主体
进入审美创造时必须具备的精神境界。
3、隐士与山水审美风气的形成 • 周 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采菊东篱下
• 谢灵运,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 壮志郁不 用,须有所泄处。 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
白居易
《读谢灵运诗》
②隐居生活为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 陶谢开创的田园诗和山水诗进入唐代以后汇合为 一个不断创新又不断发展的山水田园诗派,并在 盛唐时期达到了艺术的峰巅。 •隐逸诗人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 天下闻。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醉月频 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 清芬。 (李白《赠孟浩然》)
左思《咏史》之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4、待时者蓄养的蛰窟
荀子 : 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 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 ?苟遇其时,何 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荀子·宥坐》) 蓄养以待时的隐士首推诸葛亮 。 《易》经云:“尺蠖之屈, 以求信(伸)也;龙蛇之 蛰,以存身也。” 古 隆 中
•庄子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
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 志焉。”
严光 :“昔唐尧著
德,巢父洗耳。 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 庄子
张翰 :“人生贵得适意耳,何
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严光
2、避祸者全身的港湾
• 刘表: “先生苦居畎亩 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 子孙乎?” • 庞公 :“世人皆遗之以 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 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襄阳鹿门山
(晋皇甫谧《高士传》)
2、隐逸精神与林泉之心
• 梁鸿与妻孟光“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
《书》弹琴以自娱。”(《后汉书·隐逸传》)
•董景道隐于商洛山“衣木叶,食树果,弹琴歌啸以自娱。” • 公孙凤隐于九城山“冬衣单布,寝处土床,弹琴吟咏 ,
陶然自得。”(《晋书·隐逸传》)。
• 鄙薄权势,坚持遗世独立的人格精神。
的沽名钓誉的假隐士。“终南捷径”正是这样开通的。
7、功成者退身的江湖
邱壑之士,久寂寞则起朝市 之念;朝市之士,久喧嚣则怀邱壑 之游。(洪适 《跋米元晖画》)
• “功成身退”是一条由宦向隐、 由市朝通往山林的道路。 介休绵山
• 春秋时期有两位名士在功成 身退上做出了垂范。 一在北方,为晋公子重耳的从臣介之推。
富春江七里滩
1、隐逸与山水诗
• 山水诗的形成与发展,与隐士及其隐居生活有着多 方面的密切联系。 ① 晋宋之际的隐逸之风,在推动 山水美的发现的同时,也促成了山 水田园诗的产生。
• 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 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就是第一 个堪称伟大 的山水田园诗人。
• 陶渊明《饮酒》之五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仕途失意。
• 文有李白,自比管晏,“愿为辅 弼”;待诏翰林 ,招致馋毁 而浪 迹天涯。
李白
武有宋代名将韩世忠, 抗言上疏,面斥秦桧,不得朝 廷采 纳,愤然 解甲归隐 。
韩世忠
6、求官者仕宦的捷经
• 成语:终南捷经
卢藏用 :“此中有佳处, 何必在远?” 司马承祯答曰:“以仆 观之,乃仕宦之捷径耳。” 王维《终南山》诗意 • 朝廷尊隐重贤之风,士人 以隐求名致仕之路,在沟通朝 隐两界的同时,也制造了一批 “身在江湖之上,心游魏阙之 下,论薜萝以射利,假岩壑以钓名”(《旧唐书·隐逸传》)
《白首卧松云》Leabharlann Baidu意
孟浩然诗歌题材主要来自隐居和漫游生活,诗中 有壮阔的山川描绘,有清新淡远的江月情思,还有恬 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真挚的农民情谊。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诗意
• 山水田园诗派另一代表人物王维,壮年以后虽在朝中任有 文职,但主要生活在终南山的辋川别业中,“弹琴赋诗,啸咏 终日。”大量的山水诗,正是源于这种半官半隐的山水隐居生 活。 • 王维山水诗描绘了多种多样的山川景物,创造出“诗中有 画”、澄淡雅丽的艺术境界和独具特色的情蕴意趣,达到了山 水田园诗的高峰。 • 君子不见山川 之胜,无以广其 志、宣其文。 (贝琼 《游冶亭记》) 《辋川图》
“人生贵得适意耳,安能羁宦千里以要名爵!”(张 翰)
•轻财贱利,惯于安贫乐道的生活道路。
• 郑子真躬耕谷口,“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
• 陈仲子 “穷不苟求,不义之食不食”。 • 披裘公:“何子处之高而视
人之卑!五月披裘而负薪,
岂取金者哉!” •严君平成都卖卜
成 都 君 平 街
• 隐士鄙薄权势、淡泊功名、轻财贱利的精神,消解了人的权 势之欲、功名之心、财货之惑,在人的内心境界开辟了一片空 明天地。这正是山水审美中所需要的“林泉之心”的基本要求。
理想落实并具体化到自然山水方面。为庄子近乎空想的人生理 想在山水自然中找到了实现的可能。 • 魏晋以降,以“性好山水”为特征 的 隐士,便大批地涌现了出来 :
“会稽既丰山水,是以江左嘉遁,
并多居之。”(谢灵运 )
浙江上虞山
三、隐逸山水的文化积淀
• 隐士在与山林交往的过程中,也将其精神品质、理想情操 、爱国情怀和人格个性融入山水自然,许多本不知名的山水 因此成为古今隐逸名山。如许由隐居的箕山、颍水,伯夷叔 齐隐居的首阳山,四皓隐居的商山, 严光隐居的富春江七里滩,诸葛亮 隐居的隆中山,谢安隐居的会稽东 山,林逋隐居的西湖孤山等。 • 中国山水的隐逸文化积淀,更在 于山水自然与隐逸精神的融合上, 在于这种融合对于山水审美体验的 升华和艺术创造上。
庐山五老峰
△在山水风光的描绘中,融 入自己淡泊名利,鄙簿权势、 超尘脱俗的精神情操和对自 由人生的追求。
庭前树瘦霜来影, 洞口泉喷雨后声。 有景供吟且如此, 算来何必噪于名?
(杜荀鹤《和友人见题山居》)
深山高士图
△在山水田园风光的描绘中, 溶入恬淡闲适、清幽高雅的情怀 意趣,美化隐逸生活,反衬世俗 的污浊和市朝的黑暗。
第五章 丘壑日近 吏道日远
——中华山水与隐士文化
“丘壑日近 ,吏道日远,弟之心痴且狂矣!” 是明
代诗人袁宏道于万历二十五年辞去吴县令投身山林以后对朋友 说的一句感受。在中国古代社会,读书人(士)和社会的矛盾
运动,不仅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不以“仕”为事的士,即隐士; 而
且为士人开辟了另一条人生道路,即“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 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 居。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 天下无道,挂冠隐居,蛰守不出,既能维护儒家“道”的 尊严,又可避祸全身。
3、垢俗者濯污的沧浪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 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在汉 江上向隐者渔父表示:“宁赴江流葬 于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 世俗之尘埃乎”。
松间开一径, 秋草自相依。 终日不冠带, 空山无是非。
(司马扎《隐者》)
山 中 隐 士 图
△在山吟水颂之中,抒写人与山水自然的亲情恋 情,表现热爱自然、回归自然、与山水自然融为一 体的无穷乐趣。 •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 青山不识我姓字, 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 对我对山三两声。 (叶茵《山行》)
③ 隐逸的精神情趣,丰富了山水诗的主旨风
格和精神趣味。
• 隐士们将自己的理想情操、人生追求和精神趣味寄托于对
山水自然的歌咏吟诵之中,从而在中国山水诗中注入了一种
超尘脱俗、旷达自适的隐逸精神。这种精神常常表现在: △在描绘、渲染山水自然美的同时,结合抒写自己高蹈 出世的心志和返归自然的 愿望。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撷, 吾将此地巢云松。 (李白《望五老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 秦 “四皓” :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汉 淮南小山《招隐士》 :
“山气茏葱‛、‚林木茇肌‛,‚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 久留。‛

晋 左思 《招隐士》 :
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岩穴无结构, 丘中有鸣琴。白云停阴冈,丹葩耀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非必丝与竹, 山水有清音。 …
(《易· 蛊 》)的隐居避世之路。
一、山林——隐士的自由世界
仕宦之路通往市朝,隐逸之路通向山林。士人的仕隐分流, 在同一社会中形成了相对对立的两个世界。
寄身山林的历代隐士各种各样,其隐居的主客观原因和目
的动机也多不尽同,从其与山林的关系上来看,有以下几种 :
1、淡泊者逍遥的天地
生为社会的人,不为名利所 惑,不为权势所动,不为情欲所牵 ,始终以逍遥自适为人生的第一需 要,这就是淡泊。淡泊是隐居的重 要思想基础。 许由:“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 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 君,予无所用天下为!” 善卷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逍遥 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 以天下为哉!”
• 山水美进入隐士们的视野大约始于东汉末年。原因有二:

一是出于士人不得已之慰藉。
“可见山水之好,初不尽出于野兴逸趣,远致闲情,而为不 得已之慰藉。达官失意,穷士失职,乃倡幽寻胜赏,聊用乱思 遗老,遂开风气耳。” (《管锥篇· 全后汉文》)

二是隐居‚体玄悟道‛的结果。
晋宋时期玄风盛行,玄学家们开始将老庄的自然之道和人生
• 汉代隐士成公和汉成帝的一段对话 :
成帝出游,问之,成公不屈节。上曰:‘朕能富贵 人,能杀人,子何逆朕?’成公曰:‘陛下能贵人, 臣能不受陛下之官;陛下能富人,臣能不受陛下之禄; 陛下能杀人,臣能不犯陛下之法。’上不能折。
(《高士传》)
•淡泊功名,追求自由逍遥的人生理想。
“芒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舟寄淼茫。”(苏轼)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也应西北流:”(李白)
独 坐 敬 亭 山
2、隐逸与山水画
• 山水画是人对山水自然审美认识在绘画艺术上的表现。我 国山水画独立于晋宋,发展于隋唐,兴盛于宋元。 • 第一,隐逸之风促成了山水画的独立,推动 了山水画的发展。 顾恺之 (约348-409) 东晋画家,诗人。字长康, 小字虎头。 被誉为“山水画祖”。
5、失意者寄趣的乐园
• 士人失意 ,走向山林,寻找新的乐趣和出路,造就了一 批新的隐士。 • 科举失意。 孟浩然四十岁入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
座嗟服,无敢抗。”(《新唐书· 孟浩然
传》)一试不第,便“拂衣从此去,高步 蹑华嵩。” • 元末王冕也曾是有宰相之志 的人,却屡试不中,
最终归隐于九里山下 。
1、隐士的物质生活
善卷:冬衣皮毛,夏衣绮葛。 曾参: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 踵决。 原宪: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
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
陆通:食桂栌实,服黄菁籽,隐蜀峨眉山。 向长:贫无资食,好事者更馈焉。受之,取足而返其余。 陈仲子:乏粮时,乃匍匐而食井上李实之虫者。

一在南方,为越国大夫范蠡。
范蠡辅佐勾践卧薪尝胆灭了
吴国以后, “乃乘舟出三江, 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 有人说他带着西施 隐身江湖去了。 范蠡
“功成身退”与老子的思 想是一脉相承的: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 (《老子》二章)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老子》八章)。
• 山林与市朝的关系:
从而形成了数千年中这两个世界共存于一个社会的对立而又 统一的局面。
二、从林泉之心到山水之美
• 隐士遁入山林以后 ,面对极为恶劣的生存条件和极为 清贫的物质生活,但却保持着淡泊名利、鄙薄权势、追求
自由的高尚心志,砥砺着超越事功、远离世俗、潇洒不群
的精神情操。正是这种高尚心志和高雅情操,在面对自然 山水时,使他们具备了山 水审美所需要的超越一切 功利的“林泉之心”,而这 种“林泉之心”却有力地推 动了山水审美观念的极大 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