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文化及其内涵
山水文化的名词解释
山水文化的名词解释山水文化是指以山水自然景观为题材,融合了哲学、绘画、诗词、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
它源于中国古代文人士人对山水的赞美和对自然的崇拜,渐渐形成并流传至今。
山水文化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一、山水之美山水文化首先展现的是中国山水之美。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山水甲天下"的说法,可见人们对山水的喜爱和景观的壮美。
中国地域广阔,山脉连绵起伏,江河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地貌风貌。
山岳巍峨,云雾缭绕,水波荡漾,风景绮丽,这些壮美景色成为文人墨客倾诉情怀、表达自然之美的载体。
二、山水与哲学山水文化与中国古代哲学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境界。
山水自然景观作为人们与自然对话的载体,成为道家、儒家等诸多哲学流派的寄托与表达。
在山水文化中,人们感受大自然的宏伟和变幻莫测,与之亲近融合,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三、山水文化的艺术表现山水文化不仅表现在自然风景本身,更体现在艺术创作中。
中国古代文人通过绘画、诗词、音乐等艺术形式,将自然景观与人类情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山水审美观。
绘画中的山水意象强调以虚境取胜,通过墨色勾勒出山水的灵动之美。
诗词中的山水描写以意境营造为重,借景抒情、借景婉约,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音乐中的山水元素则以旋律来表现,以乐曲的音韵之美传达出山水的壮丽之感。
四、山水文化的历史传承山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传承。
自古以来,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被广泛运用于艺术创作与文化价值的传递。
众多的艺术家、文人墨客承袭了山水文化的传统,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历代的山水画家、诗人、音乐家,不断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将山水文化传世至今。
五、现代山水文化的发展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山水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存在。
山水文化不仅被保留并发扬光大,也形成了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
体验一山一水的文化内涵
体验一山一水的文化内涵
一山一水,是中华文化故事中常出现的一个主题。
这个主题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命的尊重,反映出中国人以天人合一的观念看待世界和生命的态度。
体验一山一水的文化内涵,不仅是领略山川风景的美,还要深入探究历史、文化、宗教、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山水同映,以山水为主题的诗、画、音乐、建筑等文艺作品,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意义,都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思想和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这些作品不单单是表现出山水景观的美,还通过艺术表现形式,表达出文人的情感与思想的深邃。
一山一水也常被用来形容景点或名胜古迹。
这些景点不仅仅是一座山或一条河,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
例如,黄山融合了道家、佛教、儒家等各种哲学思想,被誉为“黄山文化”,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代表之一。
此外,一山一水也反映出中国人的生活哲学,表现了一种悠然自得、随遇而安的心态。
中国人自古以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贪图短暂得失,要以一种超脱的姿态,享受生命中每一刻的美好。
这样的生活哲学对现代人也有借鉴意义。
总之,体验一山一水的文化内涵不仅是体验自然美景,还要深入了解文化与历史背景,了解文人的思想与情感,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也让心灵得到了和谐的滋养。
一、山水文化及其内涵
四、中西古典园林的文化差异世界各国的园林营造历史及其艺术风格的发展,大致可以归纳为东方和西方两大体系。
其中,东方园林艺术体系以中国园林为代表,西方园林艺术体系则以欧洲园林为代表。
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很多差异,其中最主要的差异表现在自然山水式风格和几何式风格上的差异。
(一)自然山水式风格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从总体风格来看,属于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淳朴的自然美。
园林作为一种建筑属于文化的物质层次,不同的文化传统对造园理论和艺术风格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几千年的农耕生产方式与农业文明。
在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上,在人与大自然、人与天的关系上,中华民族崇尚的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甚至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天人合一思想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主导观念和民族文化特质的典型表现。
受天人合一自然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对大自然怀有强烈的热爱,认为自然之美高于一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者为上品之上”,这样的文化传统十分强大。
受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这种自然山水式风格的基本特点是: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分隔空间,融于自然;园林建筑,适应自然;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可以说,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根本的文化特征。
在20世纪以前,很多西方人对中国古典园林对大自然的这种充分理解和追求持有赞赏的态度,对中国园林的自然美赞不绝口。
欧洲人知道中国园林更早的应从马可波罗算起,他在元代见过杭州园林,他在日记中写到:“这里有世界最美而最堪游览的园林。
”16世纪末,利马窦来到中国,长期居住。
他的同伴和他一起到过南京的一个花园,在书中是这样描写的:“在这花园里,有许多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那儿有一座人工的假山,全是用粗犷毛石堆叠起来,恰当地开着几个山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山水画”和“山水诗”两大艺术形式,这两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山水与自然的独特理解密不可分。
山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代表着人们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并分析其在文化思想和艺术表达中的重要地位。
1. 山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中国传统文化视山水为自然界中最重要、最尊贵的存在之一。
山代表着巍峨、高大和坚定的品质,而水则代表着柔软、流动和变化的品质。
山水的结合象征着中国文化中理性和感性、刚性和柔韧性的完美平衡。
通过山水的象征意义,人们追求内心的和谐和自然的平衡。
2. 山水与自然的哲学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观念融入了道家和儒家的哲学思想。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山水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象征着无限和谐与自由,正是道家追求的理想境界。
儒家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山水则成为儒家教育中培养人格和美德的场所。
通过山水的观照,人们受到启迪,追求道德和智慧的提升。
3. 山水艺术的表达方式山水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意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山水画通常采用纸本或绢本,运用毛笔、墨汁和水彩等传统材料,通过精心构图和细腻的笔墨展现山水的壮丽和秀丽。
山水诗也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极重要的艺术形式,通过文字的排列和意境的营造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敬和赞美。
山水画和山水诗的结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美的高度表达。
4. 山水与自然的精神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不仅仅是物质世界的表象,更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和自然被视为超越物质的存在,代表着高尚的品质和道德准则。
山水的恢弘和壮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同时也让人对自身的渺小有所感悟。
中国人借助山水和自然的神秘力量,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心的升华。
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的集中体现。
它们不仅是艺术表达的重要元素,也是哲学思想的体现。
以“山水文化”为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以“山水文化”为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表现。
在当今社会,为了传承和弘扬山水文化,许多学校纷纷选择以“山水文化”为校本特色,开展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本文将从山水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出发,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一份以“山水文化”为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山水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承载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精神追求。
山水文化不仅是中国绘画、文学、诗歌的重要题材,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和代表。
在当今社会,以“山水文化”为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蕴含的审美情趣、人文精神和艺术境界,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激励作用。
通过开展山水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山水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通过对山水画、山水诗、山水音乐等形式的欣赏和研究,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自然、历史、人文的体察和把握能力,激发他们对生活和社会的热爱和向往。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艺术素养。
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自然的再现,也是对情感的表达,通过对山水文化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修养,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创造能力。
1. 课程名称:《山水情韵•艺术体验》2. 课程目标:通过对山水文化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创造能力。
3. 课程内容:(1)山水文化知识的学习。
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中国山水文化的概念、内涵和特点,以及山水画、山水诗、山水音乐等形式的表现方式和艺术价值。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第二章 山水文化
二、山水文化的形成
1.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优越的客观自然条件。
2. 佛教和道教的出现,在自然山水的开发和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人与山水之间审美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促成了表达美感经验的山水艺术的形成。
4. 人类对自然山水的改造、利用和科学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山水文化的建设
1.东岳泰山
自汉代我国确立“五岳”以来,泰山就居于“五岳独尊”的地位。
泰山古称“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山以岳尊,岳为东最”。自汉代我国确立“五岳”以来,泰山就居于“五岳独尊”的地位。
2.西岳华山
华山位于华阴县境内,为五岳中的西岳。华山之险居五岳之首,有“华山自古一条路”的说法。
3.钱塘江
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河流之一,是浙江省的最大河流。
4.桂林山水甲天下
广西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
5.京杭大运河
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二、湖海文化 ---- 湖泊
1.洞庭湖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登岳阳楼后写下的千古名句。
第三节中国名水
一、江河文化
1.长江
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也是世界第三长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长江源远流长,沿岸自然景观奇特,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沿江的名胜古迹有集儒、道、佛教文化为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的宝库,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 黄河
这里有蓝田猿人化石、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有跌宕冲撞、奔腾而来、咆哮而去的大河气度;有群峰竞秀、山水交融的黄河三峡;有峰峦雄崎,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
中国旅游文化第二章山水文化
园林植物:种类丰富四季分 明体现自然生态之美
园林意境:通过山水、建筑、 植物等元素营造出宁静、幽 雅的意境
旅游景点的山水文化元素
自然景观: 山川、河 流、湖泊、 瀑布等自 然景观
人文景观: 古建筑、 石刻、壁 画、雕塑 等
民俗文化: 民间传说、 民俗活动、 民间艺术 等
中国旅游文化第 二章山水文化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录
壹贰叁肆伍陆
添 念山 点山 现山 承山 值山
加 和水 和水 形水 和水 和水
目 起文 内文 式文 发文 意文
录 源化 涵化
化 展化 义化
文
的
的
的
的
的
本
概
特
表
传
价
单击此处 添加章节标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山水文化的概 念和起源
山水文化的定义
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水诗歌的韵味:通过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山水诗歌的情感: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感悟等情感在诗歌中得到体现
山水诗歌的艺术价值:山水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 值
园林艺术的自然之美
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 一体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现代社会中山水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旅游产业:山水文化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创作:山水画、山水摄影等艺术形式不断创新 教育传承:山水文化在教育领域得到传承和发展 科技应用:科技手段如VR、R等应用于山水文化的展示和传播
山水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全球化使得山水文化得以传 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
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与其特征__ 朱小芳班级:英语1003学号:1010311127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与其特征1.基本概念与其阐述何为山水文化?首先,山水,在古代作为自然的代称,具有自然的总体特征,代表着天地万物的根本性质。
从现代旅游学的角度看,“山水”是一个具有美学、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景观,是专供人们进行游览、审美、科研、文化教育等精神活动的重要场所。
文化即“文治教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物质世界以外的属于观念形态范畴的精神财富(如:哲学、XX、文艺、教育和社会制度等)因此概括而来,狭义的山水文化是指:人们以自然山水为关照对象和基本素材而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
(如:佛教文化、山水哲学、山水美学、山水文学、山水画、山水园林等)而广义的文化则指人类在认识、利用、开发和保护自然山水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即以自然山水为物质载体、活动空间或观照对象而产生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的总和。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对山水文化的最高领悟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今人将山水之美分为雄、奇、险、旷、幽、秀、奥。
山水与文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山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山水的灵魂。
山水文化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远古时期:畏惧自然。
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利用和开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形成了先民对自然的双重情结,既对自然资源充满感激,又对自然现象心存恐惧,感受不到大自然的造化之美。
二、先秦:自然山水开始进入人类的审美领域。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的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由原来的恐惧、崇拜、敌对、疏远过渡到亲近、喜爱、愉悦。
因此人们开始以审美的心境关注自然,驻足山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很多篇章都是对大自然山光水色的赏悦和体味。
庄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强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
我国山水文化详细概述
第二讲 山水与景观
❖ 三位仙女听了,抚掌称妙。于是商定,看谁三天之内能在人间 造一座最美丽的林园。第一天过去了,麻姑选中了今属于云南省 路南县的一个去处,造出一座云南石林来,堪称“天下第一奇 观 ”。麻姑喜不自胜。第二天过去了,织女选中了现在叫杭州的地 方,造出西湖美景,织女禁不住笑靥如花。第三天来了,元女选 中了后来叫洛阳的地方,拂尘一挥,劈出了龙门石窟,玉手一指 ,遍地盛开姹紫嫣 红、雍容华贵的牡丹。她对自己的佳作也得意 万分。唯有嫦娥,下凡三天,总选不中一处尽如人意的地方。眼 看所剩的时间不多了,她焦急地往南飞去。当她来到如今叫做桂 林的地方,但见赤地荒野,无水无山,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嫦 娥不觉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嫦娥从月宫中取来桂花树种,仙袖 一拂,便植下漫野桂花树来。“桂林,桂林,桂树成林。”此后 才有“桂林”这个地名。
第二讲 山水与景观
❖ 1、建筑
❖ 以“秀”或“幽”为特征的景区或景点,建筑物往往选择在深
谷密林、山麓浓荫之中,环山小盆地,山间谷地,或陡壁之下 。
❖ 以“雄”或“险”为特征的景区或景点,建筑物常常布置在山 脊、峰顶或悬崖之上,以便加强自然景观的雄伟险峻形象。
❖ 以“奇”为特征的景区或景点,建筑物的布置也是出其不意, 变化多端的。
❖ 到了魏晋南北朝,人对自然美的观赏进入了自觉的时代。
第一讲 绪论
❖ 与此同时,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文学艺术应运而生,五彩缤纷的山水审 美文化蔚为大观,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才能的发展。
❖ 中国以山水之美著称,又以诗国名世,山水引发出无数诗篇。 ❖ 中国的名胜之地,随处都可见到楹联。它熔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于一炉
第一讲 绪论
❖ 宗教活动和山水的开发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山水文化中包含 着非常丰富的宗教内容。
高中语文-山水文化
•
书院“始于唐、盛 于宋,沿于明清”, 至今已有1000多年。
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
• 唐贞元年间,李渤
岳麓书院
隐居这里读书,养一 嵩阳书院
白鹿自娱,人称白鹿 先生。
应天府书院
佛教名山
• 山西五台山曾是文殊菩萨的道 场
• 四川峨眉山曾是普贤菩萨的道 场
• 浙江普陀山曾是观音菩萨的道 场
• 安徽九华山曾是地藏菩萨的道 场
凤 凰 大 瀑 布
桃源洞天
山水相依
九曲漂流
有溪水 有山峰
返回
长江
长江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 山
流经青藏高原、横断山地、 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巫 山山地以及长江中下游平 原等几个不同地形区域, 包括青海、西藏、云南、 四川、重庆、湖北、湖南、 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 11个省、市、自治区
最后注入东海。
五台山
•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 台县东北隅,五台山座 落于“华北屋脊”上, 最高海拔达3058米, 总面积为2837平方公 里。
• 五台山由五座山峰环抱 而成。五峰耸峙,高出 云表,顶无林木,平坦 宽阔,如垒土之台,故 名五台。
山 西 省
远眺五台山
释迦牟尼舍利大白塔
文
代
殊
表
菩
大
萨
智
峨眉山
•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 峨眉山市境内,最高峰 万佛顶海拔3099米。
——
“ 登 黄 山 天 下 徐无 霞山 客, 观 止 矣 ”
黄山之 春
春天的黄山( 3-5月) 万象更新。苍山黛石之间, 百花竞 开,杜鹃花尤为夺 目.松枝吐翠, 山鸟飞歌,到 处是一派勃 勃生机。
夏日之黄山
夏日的黄山(68月)一片清 凉 。 黄山松葱茏如华盖 遮阳 ;云雾缭绕黄 山,或轻飘漫舞 或怒 涛排空瞬息万变;瀑 布如 万马奔腾,泉水 如拨瑟叮咚, 真乃 避暑休闲胜地。
山水文化
第一讲山水文化概述一、山水与文化如何理解山水?清代画家石涛《画语录》:“山川,天地之形势也。
风雨晦明,山川之气象也;疏密深远,山川之约径也;纵横吞吐,山川之节奏也;阴阳浓淡,山川之凝神也;水云聚散,山川之联属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
”山川、山水泛指包括亭阁泉石在内的广义的自然景观,是自然景观静态与动态、声音与色彩、人工与造化结合的综合体。
山水定义:山水特指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生态环境优良,有一定文化积淀,具有美学、文化、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的综合体。
所谓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是指山水地貌景观比较特别,具有地质上的特殊价值。
比如:武陵源风景游览区,具有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景观。
3103座石英砂岩柱从平地、溪边、半山腰拔地而起,甚至从山峰自身分出来,粗如城堡,细似长鞭,或劲峭如峰,或如剑刺天,或列成方阵庄严肃穆,或势成峰海呼啸而来,阴晴雨雪名成趣,春夏秋冬换奇装。
“武陵源大峰林是峰林之钰,是稀世珍宝,是不可多得的国宝!”所谓生态环境优良,是指自然山水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依然维持着它形成年代的地质地貌特征。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面积3250平方公里,林地占85%以上,森林覆盖率69.5%,是我国内陆保存完好的惟一一片绿洲和世界中纬度地区惟一的一块绿色宝地。
在地球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神农架正以其原始完美的生态环境而引起世人瞩目。
神农架拥有野生植物2000多种,其中属于世界稀少的和我国特有的植物30多种,有野生动物500多种,列入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就有20多种,几乎囊括了北自漠河,南至西双版纳,东自日本中部,西至喜马拉雅山的所有动植物物种。
这里又是地质博物馆,不仅有喀斯特地貌和古冰川侵蚀遗迹,还能在崇山峻岭中找到地球历次造山运动的痕迹,是最具特色的地质地貌景观汇集地。
所谓具有一定文化积淀,是指自然山水所在区域积存了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遗存。
包括有形的、可触摸的、占据一定空间的物质文化遗存,及无形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精神文化遗存,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绝云气,负青天,直上九万里”的自由适性精神。
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初步认识
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初步认识摘要:山水文化是中国资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对山水文化、山水精神、山水审美的概念进行探索,并对山水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山水文化的审美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国;山水文化;山水审美中国山多水众,山高水长,山水资源丰富多奇,并形成了独具特色而丰富多彩的山水文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自然回归、绿色享受的心理需求和旅游审美体验的发展,山水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珍重。
一、山水文化与山水精神(一)山水文化的概念所谓山水文化,即指人们以“大自然”的山水为基本素材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
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认识和改造自然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
山水的深层次含义不仅仅只是指自然界的“山”和“水”,那些与“山”和“水”相关的花草虫鱼、雨露烟霞,以及日月星辰等自然物都包括在其中,“山”、“水”而为一个“以偏概全”的复合词,几乎涵盖了以山水为主体的整个自然界[1]。
郑国铨先生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来理解山水文化,认为山水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人化的山水,是积淀在山水中的文化;同时,山水文化也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结晶[2],应该说这都是山水文化的本质问题。
(二)山水文化精神的本源所谓山水文化精神,就是指我国山水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人们寄情于自然山水,并寻求其生命意义的依托与艺术感的本原理念,体现了人依托自然、热爱自然及歌颂自然的情愫与情怀,充分体现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本原理论。
我国山水文化蕴涵着极为深邃的思想精神,其集中表现于神仙精神,崇拜自然精神,君子比德精神三种意识形态。
由于人类文明形成的初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几乎没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一切依赖于自然的恩赐,人们既感谢自然山水的养育之恩而有敬的一面;同时由于人类又受制于自然山水而有“畏”的一面。
由于其敬畏而产生对自然的崇敬,相信山水为神灵所主宰而祭祀天地,以祈求或感激有灵的自然山水。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摆脱了对自然山水的部分畏惧心理,转而亲近自然、热爱山水,并将自然山水的品性与人的道德精神联系,进入所谓“以山比德”和“以水比智”的阶段,故而有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
山水在文化中的意义
山水在文化中的意义山水一直以来都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在文化、艺术还是哲学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山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赋予了深厚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山水在文化中的意义体现在其作为人们追求精神寄托的象征。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常以山水为题材,通过描绘山水的美丽与壮丽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认为山水可以使人心境宁静,思绪开阔,从而达到放松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
山水作品中的山代表刚健、高峻,寓意着崇高的品质和追求卓越的精神;而水则代表柔和、流动,象征着包容和变通的智慧。
山水的结合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刚柔并济”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和情感的理解和追求。
山水在文化中的意义还体现在其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元素。
中国山水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表现力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题材,通过墨色的运用和线条的描绘,表达画家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理解。
山水画在表现山水之美的同时,也融入了画家的情感和思想,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将山水的韵味和情感融入其中,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瑰宝。
山水在文化中的意义还体现在其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元素。
中国古代建筑借鉴自然山水的造型和布局,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传统园林中常常以山水为中心,通过布置山石、修建水池等手法,营造出宜人的环境氛围。
山水与建筑相结合,使得建筑更加具有灵性和生命力,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山水在文化中的意义还体现在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中国古代文化中常常以山水为象征,用以表达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崇和尊重。
山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象征,通过山水的意象,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邃和博大。
山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中国人民对于自然和人文的热爱与敬畏,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智慧。
山水在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意义和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符号。
山水文化文档
山水文化1. 简介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以山水为题材和灵感源泉的艺术创作和人文思考。
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自然之美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体。
这种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被广泛应用于绘画、诗歌、音乐等艺术形式中,同时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艺术表现形式2.1 山水画山水画是山水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以山水为主题,通过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设计,表现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
传统山水画注重笔墨的意境和气韵,追求意境上的超凡脱俗和情感上的深远抒发。
著名的山水画家如张大千、黄宾虹、吴冠中等都在山水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
2.2 山水诗山水诗是以山水为题材的诗歌形式。
它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抒发心灵感悟和情感体验。
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象征着中国文人的情怀和境界。
唐代的王之涣、杜牧,宋代的杨万里、苏轼等诗人都以山水诗而著名。
2.3 山水音乐山水音乐是以山水为灵感的音乐创作。
它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表达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感的理解和追求。
山水音乐以其独特的韵律和雅致的情感,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著名的山水音乐代表作品有《广陵散》、《阳关三叠》等。
3. 山水文化的意义3.1 自然之美山水文化强调自然之美,以山水为题材的艺术作品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宁静。
这种景观的描绘不仅反映出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也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向往。
3.2 人文精神山水文化含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内心世界的净化。
通过欣赏山水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间的息息相通,体味到内心深处的平和与宁静。
3.3 生活态度山水文化以其超然的姿态和透彻的思考方式,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
它教导人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山水文化倡导追求内在的精神富足,并通过与自然界的融合来实现人的完善。
4. 现代山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4.1 山水文化的传承现代的山水文化传承在国内外的艺术家和学者中得到广泛关注。
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内涵与笔墨语
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内涵与笔墨语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国画的重要代表之一、而中国山水画中的笔墨语则是其艺术手法和技巧的关键所在。
下面将从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语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内涵1.轻灵自然: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是轻灵自然的境界,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山水画中的山、水、树、石等元素被表现得栩栩如生,而不是被生硬地描绘。
这种自然的描绘方式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生机。
2.山水合一:中国山水画强调山水合一的观念,将山、水、树、石等自然元素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和人的关系的独特理解,表达了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美好愿景。
3.传统哲学思想的体现:中国山水画中常常融入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等传统哲学思想。
例如,山水画中经常出现的云雾和山的结合,象征着道家思想中的虚无,体现了对自然的超然和转化的追求。
这种哲学思想的体现使中国山水画具有更为深层次的内涵。
4.寓意和象征意义:中国山水画中的元素常常寓意深远,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山代表着坚定和永恒,水象征着活力和流动,树象征着生命的力量等等。
这些元素的结合和运用,赋予了山水画更为深入人心的文化内涵。
二、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语1.构图:中国山水画的构图非常重要,常常采用"左重右轻"、"前深后浅"、"高宽比"等构图手法,以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同时,在构图中要注意平衡,追求画面的和谐与美感。
2.线条:中国山水画的线条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
以"一气呵成"的笔墨,勾勒出线条的流动感和生动感。
同时,线条的粗细和用笔的灵活性也是关键,可以通过控制线条的粗细和变化来表现出山的峰巅和水的波澜,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节奏感。
3.墨色:中国山水画的墨色表现非常丰富。
常常运用浓重的墨色表现山体的厚重感和力度,通过变化的墨色来表现山水的远近和深浅。
模块六:山水文化(一)
白鹿洞原是唐代洛阳人李渤年
青时隐居求学之地。李渤养有 一头白鹿自娱,白鹿十分驯服, 常随主人外出走访游玩,还能 帮主人传递信件和物品,因此 以鹿名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 以鹿名地,称此处为白鹿洞。 白鹿洞书院肇基于唐,办学 于五代,定名于北宋之初,宏 大于南宋朱熹之手,元明清三 代办学不断,是中国书院发展 史上的少数遗存之一。有“海内 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的 美称。庐山现为世界文化景观、 世界地质公园以及联合国优秀 生态旅游景区,文化教育对外 开放的重要窗口。
2、丹霞地貌
是红色砂砾岩在内外
营力作用下发育而成 的方山、奇峰、赤壁、 岩洞等特殊地貌。 因为岩石经过强烈氧 化,富集红色的氧化 铁,使岩体呈现红色, 又由于富集程度的差 别,而产生色彩的变 化,有紫色、绛红、 朱红、浅红等等。
丹霞地貌遍布全国。
但主要在南方为主,北
方次之,而且以南方的 南岭山地和武夷山地最 为集中,其杰出代表是 广东仁化县丹霞山和福 建武夷山。 另外有湖南的崀山、江 西的龙虎山、广东的金 鸡岭、承德的棒锤山 。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活泼欢快的百灵 哀婉抑郁的杜鹃
秋空长鸣的大雁
寒山寺钟声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嗅觉美
体验:能使人感到肺腑清净,全身 透畅,情绪轻快,精神振奋,神采 飞扬,获得了一种以生理快感为特 征的审美体验。
春日有山花的芬芳,鲜草的清馨;夏季 有含云吐雾的飘渺仙境,沁人心脾,富 含有益健康的负氧离子的空气。
所谓具有一定文
化积淀,是指自 然山水所在区域 积存了具有一定 影响的文化遗存。
庐 山
庐山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
论中国山水画与山水文化精神
论中国山水画与山水文化精神【摘要】中国山水画自古而今,一直被视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精粹之一。
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山水描绘技法,并逐渐形成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风格。
山水文化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蕴含着对自然、人文、道德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山水画被视为最高境界的绘画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和文化价值。
山水画也与中国哲学思想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等方面的独特看法和态度。
山水文化精神对中国人的影响深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在现代社会,对山水文化精神的理解与传承变得尤为重要,有助于维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山水画与山水文化精神的不朽价值,将继续激励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人文精神的追求。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山水画,山水文化精神,发展历程,地位,哲学思想,影响,现代社会,理解,传承,不朽价值。
1. 引言1.1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中国山水画起源于古代的中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战国时代。
最初的山水画是由古代中国画家在绘制动植物图像时,逐渐发展而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画家们开始加入背景元素,如山川河流和云雾等,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山水画。
这些早期的山水画作品主要体现了画家对自然风景的描绘和表现,展现了对自然的崇敬和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
古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说是由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色的迷恋所推动的。
中国是一个自然环境多样且景色壮美的国家,山水风景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山水画在其起源阶段就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文化味道。
这种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的山水画精神,一直贯穿于中国画史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国画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山水文化精神的内涵山水文化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审美情感。
山水文化精神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
山水文化知识大全
山水文化知识大全“山水”一词源于中国,最早用于诗歌中,意为原野、山林和河流。
由于中国自然山水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了“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是指以山和水为主题和表现对象,体现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
山水文化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系统介绍“山水文化”的知识大全,包括以下方面:一、山水画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表现对象,通过画家的笔墨技法和感性理解,展现了中国文人对自然的认知和审美,传递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存的文化内涵。
二、山水诗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山水景观为写作对象,在抒写自然美景的同时又融入个人哲理,既表达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又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感悟。
诗人杜甫、白居易、王维等都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感悟,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诗篇,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三、山水文化的历史山水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到了唐宋时期,由于文化繁荣和实力强盛,山水文化得以迎来了全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山水画和诗歌,不仅迎合着时代的风潮,更是相互影响,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四、山水文化的内涵山水文化的内涵涵盖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对传统道德文化及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文化历史的回溯和反思等多个方面。
山水文化让人们体味到中国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本真思考。
五、山水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在现代社会中,山水文化仍旧拥有着较大的生命力。
山水风光、山水文化、山水旅游、山水艺术,都离不开山水文化的关注和引领。
同时,山水文化也给现代社会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思考,如如何保护山水资源、如何传承和发扬山水文化等等。
六、结语山水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从山水画到山水诗,蕴含着千百年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和艺术成果。
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山水文化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为我们创造出更加美妙的艺术世界。
古诗词中的山水意象及其文化内涵
古诗词中的山水意象及其文化内涵引言古代中国文人墨客对山水的热爱和追求自古以来就贯穿了中国文化的脉络。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中出现的丰富山水意象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中常见的山水意象,并解读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山水之美1. 山在古诗词中,山往往被描绘为高耸入云、峻峭挺拔或平缓绵延而起伏的形态。
山体雄伟壮观,给人无限遐想和向往之感。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展现了壮阔而奇特的群山景色;而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院庐无尘事,虚舟养晚风”,则表达了闲适恬静和清幽之境。
2. 水水是一个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元素,古诗词中常用水来描绘江河湖海、溪流泉涌等景观。
例如杨万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所写的“川上百千条,山长水自萦”,生动展现了水势激荡和奔腾不息的景象;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则以长江为背景,写出了战争的悲壮与英勇。
二、山水意象的文化内涵1. 山:崇高与坚毅山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崇高和坚毅的象征意义。
矗立于天地之间的山岳高耸入云,象征着人们对理想、信仰和力量的追求。
诗人通过吟咏山来表达对永恒价值观念的认同和向往。
2. 水:柔美与变幻水是流淌不息、柔软且容易适应环境变化的元素。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水被视为善变之物,寓意世事无常、处世应变的智慧。
许多诗人将水的柔美与自然界、人生境遇相结合,表达了对世间万物变幻不定的理解和把握。
三、山水意象在古诗词中的艺术表现1. 外在景观描写古诗词中对山水意象的描述通常以外貌特征为主,通过生动细腻的笔墨勾勒出山水的形态和氛围。
比如通过对山体高度、起伏和颜色等进行描绘,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山势之雄伟壮观;通过对水流湍急或平缓静谧等特点的刻画,带出了江河湖海之开阔广袤或宁静深远。
2. 内心感悟与情感表达除了描绘外在景观,古诗词中还融入了作者的内心感悟和情感表达。
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如拟人化、夸张、比喻等,使山水意象更具有抽象和深远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中国古典园林一般是指自殷商到清朝末年这段历史区间内所发生的园林营造活动及其代表作品。
其中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达到了极其高超的艺术成就,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主要包括山、水、建筑、花草树木以及匾额楹联五种。
通过造园艺术家对这些要素的巧妙安排,园林具有了居住、宴饮、吟诗作画、欣赏游玩等多种功能,也实现了中国古人追求生活艺术化的审美心理。
(一)山——园林的骨骼山是园林中的骨骼,古人称石头是天地之骨,它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造景素材,造园必须有石有山。
叠石所用石料有湖石、黄石、房山石、青石、英德石、黄蜡石等。
石料不同,能产生不同的造型风格与艺术效果。
湖石由石灰岩溶蚀而成,最著名的是太湖石。
鉴赏湖石的标准是瘦、透、漏、皱、丑。
瘦指山石体态苗条,有迎风玉立之势;透指石的纹理纵横,有自然之势;漏指石上大孔小孔,涡洞相套,上下贯穿,有玲珑之态;皱指石的表面沟痕密布,有真山之气;丑者,怪也,奇也,“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与湖石相比,黄石则美在厚重、笨拙。
黄石假山比较雄厚、质朴,最著名的是上海豫园的黄石假山。
乔钟吴在《西园记》一文中以赞叹的笔调写道:“层崖峭壁,森森若万芴状,其金碧秀润之气,常扑人眉宇,遥望之若壶中九华,天造地设,几不知其为人力也。
”古人叠石堆山有着独特的审美标准。
在叠石堆山时要模拟大自然真山真水的特征,进行艺术地提炼、概括,使之典型化。
因此,园林里人工营造的“假山”表现的是艺术的“真”。
中国著名园林苏州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具有真山的风韵。
它由清代叠石专家戈裕良设计建造,这座假山逼真地模拟了自然山水,将峡谷、岩洞、曲磴、飞梁、危峰、峭壁等巧妙组合在一起。
山势的起伏、岩石的脉理浑如天成。
完全体现了太湖石“瘦、皱、漏、透”的审美特征。
山峰有主有从,层次分明,细部还叠有无数的窝洞皱纹,非常自然。
假山虽不足半亩,却辟有60余米的山径,盘旋起伏,山重水复,移步换景,变化无穷。
陈从周对其评价极高,曰:“造园者不见此山,如同做诗者不见李杜”。
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它不仅师法于自然,而且凝结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因而除神形兼备外,还具有传情的作用。
中国园林常借叠石而抒发情趣,这主要是受绘画的启迪。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山的描绘:“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很能说明寄情于物的移情作用。
在扬州园林,有用石象征春夏秋冬的做法,这充分证明了叠石的某种象征或传情作用。
如春石,以粉墙漏窗为背景,一峰突兀于疏竹丛中,犹如雨后春笋,象征春回大地,有万物竞春之意趣。
夏石,是以峰岩耸立,盘根深厚,碧波穿流其间,苍翠蓊郁气氛极浓,生机勃勃。
秋石,倚立于亭之一侧,呈暗褐色,寓意万物萧索,叶枯翠残。
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
(二)水——园林的血液作为自然审美的对象,水体往往比山峦更能给人以亲切感。
水以它的形态、动态、声音和光影为园林增添了很多魅力。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的处理有动态和静态之分。
古典园林中的动水,主要是指溪流及泉水、瀑布等,既呈现出水的动态之美,又以水声加强了园林的生气。
如济南的趵突泉,古人赞曰:“喷为大小珠,散作空蒙雨”。
有的园林利用水源与水面的高差,“引来飞瀑自银河”,形成瀑布景。
通过强化水“喷、涌、注、流、滴”等一系列动态特征,塑造出生动的园林环境。
水平如镜的水面,涵映出周围的湖光山色,呈现出扑朔迷离之美。
所谓“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烟雨”,正是古人对古典园林静水的赞美。
杭州有一私家园林,取名为“鉴止水园”,也是源于对园中静水的描述。
水的不同姿态能产生不同的美学效果。
潺潺流水显得活泼、清新、明净;一汪池水仿佛温柔的少女,给人以宁静柔和的轻抚;飞来之水具有洒脱、不拘一格的特质;而隐匿在林间的水显得那般神秘、幽静,好似天外之泉。
有了水,园林才有了生命力和灵气,呈现出多姿多彩、变化莫测的审美情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常用曲桥、沙堤、岛屿、汀步分隔水面;以亭、台、榭、廊划分水面;以山石、树木、花草倒影水面;以芦苇、莲荷、茭、蒲点缀水面,形成“青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意境。
从理水的方法来看,中国古典园林也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对于面积较小的园林,采用集中理水的原则,将不规则的水池设在园林的中心位置,旁边环以各种建筑、花草树木。
水池虽小,然则“一勺如江湖万里”,让人有一种景点丰富,愈达愈深的感觉。
对于面积较大的园林,分散理水更加切实可行,审美效果更佳。
具体做法是将水面化整为零,分隔成若干个水域互相连通的水池,造成“迂回曲折、扑朔迷离”的感觉。
扬州瘦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水上园林,总面积103.7公顷,水面面积达到49.9公顷,景点大多依湖而建,著名的有西园曲水、小金山、五亭桥、二十四桥,历来为文人墨客所歌咏。
袁牧赞道:“水则洋洋然回渊九折矣”。
明代人邹迪光曾经说过,“园林之胜,惟是山与水二物,无论二者俱无,与有山无水、有水无山,不足称奇。
”只有水和山组合起来才能产生动与静、柔与刚、虚与实相互交织的美感。
正如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说:“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颜面,故水得山而媚”,形象地概括了园林中山水相互映衬、相互依托的美学关系。
(三)建筑——园林的眼睛建筑是园林的眼睛,是园林重要的构景要素。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中,历来都十分重视对园林建筑的经营。
因为建筑不仅要表现自然的美,还要表现人在自然中的生活和寄托。
建筑,就是在自然环境中人类的社会形象、生活理想和力量的物化象征。
1.建筑的主要类型中国古典园林,不论是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或公共园林,出于对向往自然、乐于林泉生活起居的实用需要,一般都有各种相应功能的建筑物。
从使用功能上看,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类:风景游赏建筑、庭院游憩建筑、交通景观建筑和小品雕饰建筑。
其中风景游赏建筑是园林中最主要的一类建筑,主要包括厅、堂、楼、阁、舫、榭、亭、轩等。
这类建筑的特点很突出,既具有实用功能,如厅堂可以待客,楼阁可以宴饮、藏书、礼佛,亭榭可以休息、赏景等,又可以独立成景,供人们观赏。
第二类是交通景观类建筑,主要包括各式桥梁、码头等,它们一般兼具交通和造景的功能。
造型优美、位置恰当的园桥都成了著名的风景点,例如颐和园十七孔桥好似长虹偃月倒映在昆明湖的水面,瘦西湖的二十四桥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第三类建筑是庭院游憩类建筑,这类建筑的特点是以一组建筑围合成相对独立的庭院空间,比如茶庭等,满足园主园居生活的游憩需要;第四类是小品雕饰类建筑,主要包括景门、景窗、园灯、花架之类的建筑小品等。
2.建筑营造的基本特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营造的基本特点,是建筑形象与自然景观的融洽和谐,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中国古典园林里,自然景观是主要的审美对象,建筑处于附属和陪衬的地位,这就要求建筑的体量、式样、色彩等方面的设计要与山水要素保持协调,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自然山水之美。
例如,苏州园林中的建筑一般都是粉墙黛瓦,玲珑雅致,掩映在杨柳翠竹之中,营造出中国水墨山水画的意境和格调;第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常成为园林中构图造景的中心,对自然景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渲染效果。
例如圆明园的40景,避暑山庄的72景,多数就是以园林建筑及其特色景观为题构成景区。
再如颐和园昆明湖畔的长廊,不仅建筑本身就是优美的景观,还能起到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里的一墙一垣,一桥一亭,无不力求融入自然,与山水林木配合,构成极富诗情画意的景观,充分发挥造景、点景的作用。
(四)花草树木——园林的毛发中国古代造园,很早就十分重视植物的运用。
早在先秦时期,天子、诸侯的苑囿中,就已经出现以植物为主的园林造景,尽量仿效自然景观进行植物配置。
据记载,汉武帝时期方圆三百余里的上林苑里,广植奇花异木达到三千多个品种。
三国时期曹魏的芳林苑,结合造山配置高林巨树、悬葛垂藤。
晋代突出植物造景的宫苑,更有琼圃园、灵芝园、桑梓园、葡萄园等。
南北朝时代,自然景观的小园兴起,植物配置更是极尽自然幽美之能事。
例如梁王兔园之“青树玉叶弥望成林……江蓠蔓荆,绿竹被坡。
”北宋皇家园林寿山艮岳,远取江浙珍奇花木,与动物配合点缀山野景观。
清人钱咏《履园丛话》笔记中,就记载了不少以植物命名的园林或园内建筑与景区,诸如,青藤书屋、双桐书屋、樱桃馆、芙蓉渡、紫藤阁、牡丹厅等,可见花草树木在中国古典园林营建中的重要作用。
花草树木在园林中主要有三个功能:绿化造景,淡化人工造景痕迹,言情喻志。
1.绿化造景在大自然的环境里,植物是最富于变化的景观因素,成为风景资源的重要内容,给园林带来盎然生机。
“远山一带翠屏,近水两岸杨柳”;“当庭一树浓荫,窗前几盆花木”;“晓风杨柳,夜雨芭蕉”;“绕池柳借翠,隔院花分香”。
几丛翠竹,几枝梅花,点缀在山石、楼阁之间,不仅使人感受到绿色的魅力,而且形成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的情境。
池中的莲花亭亭玉立,随风摇曳,不仅改变了水面的平静单调,而且与蓝天白云、厅堂楼阁的倒影相映生辉,形成一幅绚丽多姿又淡雅清丽的美丽画卷。
园林中的植物通过它的姿态、色彩、光影、气味等特征,无时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2. 淡化人工造景的痕迹园林中花木的栽植要与山水建筑等其它要素协调,使园林显现出自然情趣。
宽敞的庭院可种植牡丹、紫藤、玉兰、海棠、桂花等形体高大、色彩艳丽的花树;滨河低湿之地,宜柳条拂水,荻苇偃风;墙阴阶前,则以爬山虎、修竹、天竺、秋海棠等更为高洁耐赏。
至于老梅宜冬,紫藤迎春,莲荷消暑,丹桂送秋,以配合时令,都是园林花木栽植的常见手法。
此外,不同园林的花木品种方面,也有很大差异,如留园多白皮松,沧浪亭多箬竹,怡园多松、梅,个园多竹等。
总之,园林中的花木栽植不仅仅是为了绿化,更是点缀、营造山林氛围所必不可少的要素,缺少了花木,园林便失去了秀媚和神采。
3.言情喻志的象征功能花木还喻示着高尚的人格精神,寄托美好的生活祝愿。
比如说牡丹富贵,莲花吉祥如意,杨柳婀娜多姿,苍松高洁,兰花优雅,秋菊傲霜,翠竹潇洒等。
(五)匾额楹联中国古典园林一般都拥有文字优美、内涵深刻的匾额与楹联,这是中国古典园林被称为文化园林的一个重要原因。
1.匾额匾额是指悬挂于门楣之上的题字牌,横向的称为“匾”,竖向的称为“额”。
匾额的功能主要是点景,即用简洁、婉转的语言将园林的妙处点明。
当然,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匾额往往非常含蓄,给人留下很大的遐想空间,升华了园林的审美意境。
例如拙政园“留听阁”,取得是李商隐诗中“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风雅意境。
这些诗文匾额引导游者的联想,使审美情思油然而生。
匾额以四字居多。
最著名的是“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雷锋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断桥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