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文化及其内涵

山水文化及其内涵
山水文化及其内涵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一般是指自殷商到清朝末年这段历史区间内所发生的园林营造活动及其代表作品。其中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达到了极其高超的艺术成就,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主要包括山、水、建筑、花草树木以及匾额楹联五种。通过造园艺术家对这些要素的巧妙安排,园林具有了居住、宴饮、吟诗作画、欣赏游玩等多种功能,也实现了中国古人追求生活艺术化的审美心理。

(一)山——园林的骨骼

山是园林中的骨骼,古人称石头是天地之骨,它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造景素材,造园必须有石有山。叠石所用石料有湖石、黄石、房山石、青石、英德石、黄蜡石等。石料不同,能产生不同的造型风格与艺术效果。湖石由石灰岩溶蚀而成,最著名的是太湖石。鉴赏湖石的标准是瘦、透、漏、皱、丑。瘦指山石体态苗条,有迎风玉立之势;透指石的纹理纵横,有自然之势;漏指石上大孔小孔,涡洞相套,上下贯穿,有玲珑之态;皱指石的表面沟痕密布,有真山之气;丑者,怪也,奇也,“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与湖石相比,黄石则美在厚重、笨拙。黄石假山比较雄厚、质朴,最著名的是上海豫园的黄石假山。乔钟吴在《西园记》一文中以赞叹的笔调写道:“层崖峭壁,森森若万芴状,其金碧秀润之气,常扑人眉宇,遥望之若壶中九华,天造地设,几不知其为人力也。”

古人叠石堆山有着独特的审美标准。在叠石堆山时要模拟大自然真山真水的特征,进行艺术地提炼、概括,使之典型化。因此,园林里人工营造的“假山”表现的是艺术的“真”。中国著名园林苏州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具有真山的风韵。它由清代叠石专家戈裕良设计建造,这座假山逼真地模拟了自然山水,将峡谷、岩洞、曲磴、飞梁、危峰、峭壁等巧妙组合在一起。山势的起伏、岩石的脉理浑如天成。完全体现了太湖石“瘦、皱、漏、透”的审美特征。山峰有主有从,层次分明,细部还叠有无数的窝洞皱纹,非常自然。假山虽不足半亩,却辟有60余米的山径,盘旋起伏,山重水复,移步换景,变化无穷。陈从周对其评价极高,曰:“造园者不见此山,如同做诗者不见李杜”。

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它不仅师法于自然,而且凝结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因而除神形兼备外,还具有传情的作用。中国园林常借叠石而抒发情趣,这主要是受绘画的启迪。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山的描绘:“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很能说明寄情于物的移情作用。在扬州园林,有用石象征春夏秋冬的做法,这充分证明了叠石的某种象征或传情作用。如春石,以粉墙漏窗为背景,一峰突兀于疏竹丛中,犹如雨后春笋,象征春回大地,有万物竞春之意趣。夏石,是以峰岩耸立,盘根深厚,碧波穿流其间,苍翠蓊郁气氛极浓,生机勃勃。秋石,倚立于亭之一侧,呈暗褐色,寓意万物萧索,叶枯翠残。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

(二)水——园林的血液

作为自然审美的对象,水体往往比山峦更能给人以亲切感。水以它的形态、动态、声音和光影为园林增添了很多魅力。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的处理有动态和静态之分。古典园林中的动水,主要是指溪流及泉水、瀑布等,既呈现出水的动态之美,又以水声加强了园林的生气。如济南的趵突泉,古人赞曰:“喷为大小珠,散作空蒙雨”。有的园林利用水源与水面的高差,“引来飞瀑自银河”,形成瀑布景。通过强化水“喷、涌、注、流、滴”等一系列动态特征,塑造出生动的园林环境。水平如镜的水面,涵映出周围的湖光山色,呈现出扑朔迷离之美。所谓“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烟雨”,正是古人对古典园林静水的赞美。杭州有一私家园林,取名为“鉴止水园”,也是源于对园中静水的描述。

水的不同姿态能产生不同的美学效果。潺潺流水显得活泼、清新、明净;一汪池水仿佛温柔的少女,给人以宁静柔和的轻抚;飞来之水具有洒脱、不拘一格的特质;而隐匿在林间的水显得那般神秘、幽静,好似天外之泉。有了水,园林才有了生命力和灵气,呈现出多姿多彩、变化莫测的审美情境。中国古典

园林中常用曲桥、沙堤、岛屿、汀步分隔水面;以亭、台、榭、廊划分水面;以山石、树木、花草倒影水面;以芦苇、莲荷、茭、蒲点缀水面,形成“青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意境。

从理水的方法来看,中国古典园林也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于面积较小的园林,采用集中理水的原则,将不规则的水池设在园林的中心位置,旁边环以各种建筑、花草树木。水池虽小,然则“一勺如江湖万里”,让人有一种景点丰富,愈达愈深的感觉。对于面积较大的园林,分散理水更加切实可行,审美效果更佳。具体做法是将水面化整为零,分隔成若干个水域互相连通的水池,造成“迂回曲折、扑朔迷离”的感觉。扬州瘦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水上园林,总面积103.7公顷,水面面积达到49.9公顷,景点大多依湖而建,著名的有西园曲水、小金山、五亭桥、二十四桥,历来为文人墨客所歌咏。袁牧赞道:“水则洋洋然回渊九折矣”。

明代人邹迪光曾经说过,“园林之胜,惟是山与水二物,无论二者俱无,与有山无水、有水无山,不足称奇。”只有水和山组合起来才能产生动与静、柔与刚、虚与实相互交织的美感。正如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说:“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颜面,故水得山而媚”,形象地概括了园林中山水相互映衬、相互依托的美学关系。

(三)建筑——园林的眼睛

建筑是园林的眼睛,是园林重要的构景要素。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中,历来都十分重视对园林建筑的经营。因为建筑不仅要表现自然的美,还要表现人在自然中的生活和寄托。建筑,就是在自然环境中人类的社会形象、生活理想和力量的物化象征。

1.建筑的主要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不论是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或公共园林,出于对向往自然、乐于林泉生活起居的实用需要,一般都有各种相应功能的建筑物。

从使用功能上看,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类:风景游赏建筑、庭院游憩建筑、交通景观建筑和小品雕饰建筑。其中风景游赏建筑是园林中最主要的一类建筑,主要包括厅、堂、楼、阁、舫、榭、亭、轩等。这类建筑的特点很突出,既具有实用功能,如厅堂可以待客,楼阁可以宴饮、藏书、礼佛,亭榭可以休息、赏景等,又可以独立成景,供人们观赏。

第二类是交通景观类建筑,主要包括各式桥梁、码头等,它们一般兼具交通和造景的功能。造型优美、位置恰当的园桥都成了著名的风景点,例如颐和园十七孔桥好似长虹偃月倒映在昆明湖的水面,瘦西湖的二十四桥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第三类建筑是庭院游憩类建筑,这类建筑的特点是以一组建筑围合成相对独立的庭院空间,比如茶庭等,满足园主园居生活的游憩需要;第四类是小品雕饰类建筑,主要包括景门、景窗、园灯、花架之类的建筑小品等。

2.建筑营造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营造的基本特点,是建筑形象与自然景观的融洽和谐,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中国古典园林里,自然景观是主要的审美对象,建筑处于附属和陪衬的地位,这就要求建筑的体量、式样、色彩等方面的设计要与山水要素保持协调,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自然山水之美。例如,苏州园林中的建筑一般都是粉墙黛瓦,玲珑雅致,掩映在杨柳翠竹之中,营造出中国水墨山水画的意境和格调;第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常成为园林中构图造景的中心,对自然景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渲染效果。例如圆明园的40景,避暑山庄的72景,多数就是以园林建筑及其特色景观为题构成景区。再如颐和园昆明湖畔的长廊,不仅建筑本身就是优美的景观,还能起到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里的一墙一垣,一桥一亭,无不力求融入自然,与山水林木配合,构成极富诗情画意的景观,充分发挥造景、点景的作用。

(四)花草树木——园林的毛发

中国古代造园,很早就十分重视植物的运用。早在先秦时期,天子、诸侯的苑囿中,就已经出现以植物为主的园林造景,尽量仿效自然景观进行植物配置。据记载,汉武帝时期方圆三百余里的上林苑里,广植奇花异木达到三千多个品种。三国时期曹魏的芳林苑,结合造山配置高林巨树、悬葛垂藤。晋代突

出植物造景的宫苑,更有琼圃园、灵芝园、桑梓园、葡萄园等。南北朝时代,自然景观的小园兴起,植物配置更是极尽自然幽美之能事。例如梁王兔园之“青树玉叶弥望成林……江蓠蔓荆,绿竹被坡。”北宋皇家园林寿山艮岳,远取江浙珍奇花木,与动物配合点缀山野景观。清人钱咏《履园丛话》笔记中,就记载了不少以植物命名的园林或园内建筑与景区,诸如,青藤书屋、双桐书屋、樱桃馆、芙蓉渡、紫藤阁、牡丹厅等,可见花草树木在中国古典园林营建中的重要作用。

花草树木在园林中主要有三个功能:绿化造景,淡化人工造景痕迹,言情喻志。

1.绿化造景

在大自然的环境里,植物是最富于变化的景观因素,成为风景资源的重要内容,给园林带来盎然生机。“远山一带翠屏,近水两岸杨柳”;“当庭一树浓荫,窗前几盆花木”;“晓风杨柳,夜雨芭蕉”;“绕池柳借翠,隔院花分香”。几丛翠竹,几枝梅花,点缀在山石、楼阁之间,不仅使人感受到绿色的魅力,而且形成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的情境。池中的莲花亭亭玉立,随风摇曳,不仅改变了水面的平静单调,而且与蓝天白云、厅堂楼阁的倒影相映生辉,形成一幅绚丽多姿又淡雅清丽的美丽画卷。

园林中的植物通过它的姿态、色彩、光影、气味等特征,无时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2. 淡化人工造景的痕迹

园林中花木的栽植要与山水建筑等其它要素协调,使园林显现出自然情趣。宽敞的庭院可种植牡丹、紫藤、玉兰、海棠、桂花等形体高大、色彩艳丽的花树;滨河低湿之地,宜柳条拂水,荻苇偃风;墙阴阶前,则以爬山虎、修竹、天竺、秋海棠等更为高洁耐赏。至于老梅宜冬,紫藤迎春,莲荷消暑,丹桂送秋,以配合时令,都是园林花木栽植的常见手法。此外,不同园林的花木品种方面,也有很大差异,如留园多白皮松,沧浪亭多箬竹,怡园多松、梅,个园多竹等。总之,园林中的花木栽植不仅仅是为了绿化,更是点缀、营造山林氛围所必不可少的要素,缺少了花木,园林便失去了秀媚和神采。

3.言情喻志的象征功能

花木还喻示着高尚的人格精神,寄托美好的生活祝愿。比如说牡丹富贵,莲花吉祥如意,杨柳婀娜多姿,苍松高洁,兰花优雅,秋菊傲霜,翠竹潇洒等。

(五)匾额楹联

中国古典园林一般都拥有文字优美、内涵深刻的匾额与楹联,这是中国古典园林被称为文化园林的一个重要原因。

1.匾额

匾额是指悬挂于门楣之上的题字牌,横向的称为“匾”,竖向的称为“额”。

匾额的功能主要是点景,即用简洁、婉转的语言将园林的妙处点明。当然,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匾额往往非常含蓄,给人留下很大的遐想空间,升华了园林的审美意境。例如拙政园“留听阁”,取得是李商隐诗中“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风雅意境。这些诗文匾额引导游者的联想,使审美情思油然而生。

匾额以四字居多。最著名的是“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雷锋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断桥残雪。当然匾额不限于四个字,五个字的也很多。例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身临其境,没有风也会感到四周有轻风吹过,荷花飘香。小小匾额的点缀,为游人平添了多少兴致。

2.楹联

楹联是指贴在楹柱上的联句,是由两个工整的对偶语句构成的独立篇章,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楹联能表现出园林的主题特色和做联时主人的心理状态,体现了园林的风貌和意境。

苏州狮子林“古五松园”西南有著名的“真趣亭”,唐寅曾为它撰写楹联:“苍松翠柏真佳客,明月清风是古人”。用平白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亭子周围的美景。苏州耦园东园东南角有“枕波双映轩”,轩外有砖刻楹联一副:“藕园住佳偶,城曲筑诗城。”表达了夫妻俩携隐林下、读书明志的浪漫生活。这些匾额楹联,或记事,或写景、或言志,或抒情,给人以富于诗意的审美感受。

当然,作为一种艺术作品,中国古典园林强调的是整体的艺术效果,山水、建筑、植物、匾额楹联之间必须巧妙组合,不能割裂独自存在。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云彩,它们不是分散、

孤立、杂乱的,而是相互照应、相映生辉,形成有机统一的生命整体。这样的园林才是一首活的诗,一幅活的画,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品。

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导语:李白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 一、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有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魲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的气概,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热烈的向往之情。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是李白青少年时代的作品。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有谢灵运、谢朓清新秀丽的风味和王维、孟浩然简淡清幽的情趣。又如:《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带着慷慨报国的壮图和建立功业的幻想,离开四川、出三峡、渡荆门,来到了江汉平原。诗人从两岸绵亘的从山峻岭中来,面对渐远渐小而消失的远山,面对滚滚奔流于苍茫大地的江水,以新奇的感觉和豪迈的心情,写下了平原的广袤和长江的壮扩。作品在呈现极目无边

浅析“山水与文化相融”的老君山

浅析“山水与文化相融”的老君山 老君山景区位于洛阳市栾川县,凭借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深厚的道教文化影响着周边地区。因此,在开发老君山自然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应注重挖掘老君山道教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以老君山道教文化建设来促进老君山文化旅游发展,真正做到山水与文化相融,努力打造出“绝版”老君山。 标签:老君山;文化旅游;文化建设;问道产品 一、前言 现在,我国旅游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全民旅游态势已经形成,旅游逐渐成为很多人闲暇时间的主要选择之一。在此背景下,人们旅游的方式和内涵发生了转变,由自然景观逐渐转向于追求文化的感知与体验。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是支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核心资源,是增强旅游业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的根本所在。道教文化做为华夏民族重要的文化标识之一,势必散发出它独特的魅力。 洛阳栾川老君山不仅是国家5A級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中草药基因库,同时也是拥有两千多年道教文化历史的道教名山。自北魏起在山中建庙纪念,唐贞观年间受到皇封,修建“铁顶老君庙”,至明万历十九年颁赐被封为“天下名山”,具有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毋庸置疑,老子文化即道教文化是老君山景区旅游文化的核心部分,是老君山旅游产品的主要内涵,深度挖掘老君山文化内涵,打好文化牌、做好问“道”产品,以老君山道教文化建设来促进老君山文化旅游发展,真正的做到山水与文化相融,对推动整个景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老君山文化建设现状 (一)老子文化苑 老君山景区的主题定位就是老子思想,即道家文化,打造“道家圣地,伏牛主峰”的景区品牌。老君山景区以“老子文化、道家思想”打造了老子文化苑,其整体布局突出了“大道行天下、和谐兴中华”的主题,落成的老子铜像高59米,用360吨青铜铸造,铜像一旁是由内地及港台地区的当代书法家书写的“道德经墙”。老子文化苑是弘扬老子思想、传承道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对老君山打造老子归隐地、建设国内知名的道教圣地,使其成为集山水景观游览、老子文化体验、道家修学教育等功能为一体,吃住行游购娱配套齐全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老君庙等旅游吸引物的建设 老君山正顶,建有老君殿、藏经楼,明清两代都叫老子楼。原建筑始于北魏,

一、山水文化及其内涵

第一章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讲解文化、旅游文化、中国旅游文化以及文化与旅游的关系等几个问题,目的是为以后各章内容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理论指导。本章主要包括四个知识点:第一个是文化的含义和结构,第二个是旅游文化的概念和类型,第三个是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征,第四个阐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一、文化的内涵和结构 (一)文化的概念 自19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与文化有关的学科兴起之后,关于文化的定义便层出不穷。据1951年《英国百科全书》统计,世界上仅在正式出版物中给文化所下的定义就多达160多种,据说目前已超过250多种。纵观众多的文化概念,我们结合学习中国旅游文化的需要,可采用如下概念:文化是凡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或者说文化是“人化的自然”。所谓文化是“人化的自然”,是指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人的智慧、创造性、感情注入自然,使自然成为被人所理解、沟通和利用的对象。例如,“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意思是说,当人类有意识的打制石头,把它制造成工具,人类与猿类就区别开了。这时石头变成了石器,成为了文化,就是石器文化。 (二)文化的含义 根据上述定义,文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首先,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例如,自然天成的岩石不是文化,但经过人一定的设计、加工、创造出来的有各种主旨的岩画就是一种文化了。现在就以贺兰山岩画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这样贺兰山岩画就成为了我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 其次,文化不属于某一个人的,它是全社会人们共同拥有和享用的,具有社会普遍性。例如,英语民族与其他欧洲民族在姓名排列上是基本一致的,即姓在后名在前,这显然是一种文化,而中国某些青年如果采用这种取名方式则不是一种文化,只能算是个人偏好。 再次,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创造,这种创造体现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中,体现在人们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例如,北京故宫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奇葩,属于物质产品;国画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属于精神产品;茶艺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鉴赏、品茗美好环境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三)文化的结构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系统,任何一种文化都由多种要素构成。多数文化学家都认为,每一种文化本质上都包含三个层面,或者说每一种文化都由三个要素构成。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产品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它是有形的、具有物态实体的文化事物,是文化创造的物质基础及其表现,具体包括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其他各种物质产品等。例如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迄今为止最早的石犁是生产工具,说明当时已经进入犁耕阶段。再如,辽宁喀左出土的匽侯盂,是匽侯制作的用来盛饭的饭碗,属于生活用具。从文化的结构层次看,物质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表层。 2.行为制度文化 行为制度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定势,是人们创造的符合人生存的

浅谈李白与他的山水诗之间

浅谈李白与他的山水诗之间 【摘要】提起李白,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从小我们就读着他的诗歌长大,他的生死及其不平凡的经历,都给人留下了疑问和话题。故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研究很多,如对李白出生地、家世及卒年等的研究。中国传统的山水诗,便是一副山水画,诗乃大自然山水的墨之韵。北宋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无独有偶,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有云:“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可见中西关于诗画的关系同源,那就是追求一种意境。李白并不是以山水诗闻名,但是,李白的山水诗以雄奇、豪迈、大气、苍凉见长,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借山水以自娱的窠臼。也同样取得了叫大的成就。 提纲: 一、李白生平介绍 二、李白与山水诗之间的关系 三、李白山水诗的漫游 四、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一)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 (二)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溶,韵味悠长 (三)李白的山水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 李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一、李白生平介绍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之内,顺着长江南浮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许多地方。四十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很兴奋,以为可以辅弼君主时的玄宗沉湎于歌舞酒色,政治黑暗腐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生活在草野间的人)”?但是,此在长安不满两年,便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李白的诗歌创作于是趋于成熟,名篇叠出。 天宝三年(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两人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玄宗第十六子)幕府工作。后来,唐肃宗借口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中途遇赦。宝应元年(762年),62岁的李白,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

0826《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 1、如何理解旅游文化的概念?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之间相互碰撞、作用而产生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2、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如何? (1)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与“文化”并蒂连生;(2)中国文化孕育了旅游;(3)中国旅游启动着中国文化的创造;(4)旅游与中国文化之间相互制约。 3、中国旅游文化可分为哪几类?有哪些特征? 中国旅游文化可分为: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聚落文化、旅游景观与山水文化、旅游园林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民间工艺文化、旅游文学艺术、旅游宗教文化等。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1)综合性,即形态的多样性和消费的广泛性;(2)传承性,即旅游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演进性;(3)民族性,即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4)地域性,即旅游文化具有的地方特色;(5)时代性,即旅游主体文化子系统具有时代性特点。 4、试述旅游文化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1)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从旅游者角度看,旅游文化刺激旅游动机,丰富旅游活动,并且产生教育功能;从旅游业角度看,旅游文化具有强大的宣传作用,同时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旅游文化起指导作用。(2)中国旅游业发展对中国旅游文化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章中国旅游历史文化 1、以具体某一朝代为例,简述其主要文化内容。

2、“三皇”、“五帝”分别指的是什么? “三皇”主要是指:伏羲、神农、女娲;“五帝”主要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3、帝王的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大致可分为哪三类?并举例说明。 (1)褒扬类;(2)贬抑类;(3)同情类。举例略。 4、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哪些特征? (1)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其极具历史吸引力;(2)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地位,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3)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使其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5、简述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文化开发策略:(1)文化导向;(2)文化主题定位;(3)文化内容策划;(4)文化形象设计。 自然景观开发策略:(1)自然景观的科学内涵发掘;(2)自然景观的美学内涵发掘;(3)自然景观的附会文化资源。 人文景观旅游区开发策略:(1)民族性;(2)艺术性;(3)神秘性;(4)特殊性;(5)传统性 第三章中国旅游建筑文化 1、中国古代建筑大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最能代表古代建筑水平的是哪一种? 中国古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以及中国古代军事、水利、桥梁建筑和中国古城镇、古民居。由于所采用的是当时最高级的建筑材料,利用的是最精湛的建筑技艺,故最能代表古代建筑水平的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2、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布局遵循哪些原则? (1)严格的中轴对称;(2)左祖右社(左庙右社);(3)三朝五门;(4)中庭配置;(5)前朝后寝;(6)前宫后苑。 3、比较中国古代早期与晚期伊斯兰教建筑的区别。 (1)早期的清真寺在建筑上都保持了较多的外影响:高矗的光塔、葱头形尖拱券门和

李白山水诗的艺术风格论文

邯郸学院成人 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论李白山水诗的艺术风格 学生潘玉敏 指导教师尤兰萍副教授 年级2012级专升本 专业汉语言文学 系部中文系 邯郸学院中文系 2014年9月

郑重声明 本人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教师尤兰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2014年9月 1

摘要李白是盛唐时期的一位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由于当时社会的黑暗,权钱相争,尔虞我诈,慨叹“古来圣贤皆寂寞”表现出一种鄙弃世俗,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试想李白如果不坚持“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放性格,又怎么能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正是其狂放的性格和高度的自信,才使他蔑视权贵,才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惊世言语。李白的山水诗以雄奇、豪迈、大气、苍凉见长,突破了中国传统诗的借山水以自娱的窠臼,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诗歌中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作品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其诗歌创作中山水诗更令人拍案叫绝。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艺术风格大气豪迈狂放

The artistic style of Li Bai's landscape poetry Abstract: Li Bai is a gifted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whose extraordinarily conceited and confident, arrogant personality, bold and free and easy attitude, free to create romantic fully reflects the Tang dynasty era character and spirit. Due to at social of dark, right money phase race, intrigues, lament "kulai Sage are lonely" performance out a disdain secular, contempt elite of haughty spirit, imagine Li Bai if not insisted "Emperor call to not aboard, since homage is wine in the fairy" of wild character, and how can wrote "surprised world, wept ghosts" of Psalm? is its wild of character and height of confident, only makes he contempt elite, is "yangtiandaxiao out to, us or Basil people" of surprised world speech. Li Bai's landscape poetry grows perceptibly by the magnificent, heroic, atmosphere, desolate and broke the borrowed landscap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oetry to amuse themselves by donating money, 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Poetry in the air, let the love God play in Li Bai's works thoroughly. Its poetry poems, more stunning. On Li Bai's charm, is the charm of Tang dynasty.

山水文化及其内涵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一般是指自殷商到清朝末年这段历史区间内所发生的园林营造活动及其代表作品。其中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达到了极其高超的艺术成就,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主要包括山、水、建筑、花草树木以及匾额楹联五种。通过造园艺术家对这些要素的巧妙安排,园林具有了居住、宴饮、吟诗作画、欣赏游玩等多种功能,也实现了中国古人追求生活艺术化的审美心理。 (一)山——园林的骨骼 山是园林中的骨骼,古人称石头是天地之骨,它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造景素材,造园必须有石有山。叠石所用石料有湖石、黄石、房山石、青石、英德石、黄蜡石等。石料不同,能产生不同的造型风格与艺术效果。湖石由石灰岩溶蚀而成,最著名的是太湖石。鉴赏湖石的标准是瘦、透、漏、皱、丑。瘦指山石体态苗条,有迎风玉立之势;透指石的纹理纵横,有自然之势;漏指石上大孔小孔,涡洞相套,上下贯穿,有玲珑之态;皱指石的表面沟痕密布,有真山之气;丑者,怪也,奇也,“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与湖石相比,黄石则美在厚重、笨拙。黄石假山比较雄厚、质朴,最著名的是上海豫园的黄石假山。乔钟吴在《西园记》一文中以赞叹的笔调写道:“层崖峭壁,森森若万芴状,其金碧秀润之气,常扑人眉宇,遥望之若壶中九华,天造地设,几不知其为人力也。” 古人叠石堆山有着独特的审美标准。在叠石堆山时要模拟大自然真山真水的特征,进行艺术地提炼、概括,使之典型化。因此,园林里人工营造的“假山”表现的是艺术的“真”。中国著名园林苏州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具有真山的风韵。它由清代叠石专家戈裕良设计建造,这座假山逼真地模拟了自然山水,将峡谷、岩洞、曲磴、飞梁、危峰、峭壁等巧妙组合在一起。山势的起伏、岩石的脉理浑如天成。完全体现了太湖石“瘦、皱、漏、透”的审美特征。山峰有主有从,层次分明,细部还叠有无数的窝洞皱纹,非常自然。假山虽不足半亩,却辟有60余米的山径,盘旋起伏,山重水复,移步换景,变化无穷。陈从周对其评价极高,曰:“造园者不见此山,如同做诗者不见李杜”。 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它不仅师法于自然,而且凝结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因而除神形兼备外,还具有传情的作用。中国园林常借叠石而抒发情趣,这主要是受绘画的启迪。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山的描绘:“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很能说明寄情于物的移情作用。在扬州园林,有用石象征春夏秋冬的做法,这充分证明了叠石的某种象征或传情作用。如春石,以粉墙漏窗为背景,一峰突兀于疏竹丛中,犹如雨后春笋,象征春回大地,有万物竞春之意趣。夏石,是以峰岩耸立,盘根深厚,碧波穿流其间,苍翠蓊郁气氛极浓,生机勃勃。秋石,倚立于亭之一侧,呈暗褐色,寓意万物萧索,叶枯翠残。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 (二)水——园林的血液 作为自然审美的对象,水体往往比山峦更能给人以亲切感。水以它的形态、动态、声音和光影为园林增添了很多魅力。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的处理有动态和静态之分。古典园林中的动水,主要是指溪流及泉水、瀑布等,既呈现出水的动态之美,又以水声加强了园林的生气。如济南的趵突泉,古人赞曰:“喷为大小珠,散作空蒙雨”。有的园林利用水源与水面的高差,“引来飞瀑自银河”,形成瀑布景。通过强化水“喷、涌、注、流、滴”等一系列动态特征,塑造出生动的园林环境。水平如镜的水面,涵映出周围的湖光山色,呈现出扑朔迷离之美。所谓“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烟雨”,正是古人对古典园林静水的赞美。杭州有一私家园林,取名为“鉴止水园”,也是源于对园中静水的描述。 水的不同姿态能产生不同的美学效果。潺潺流水显得活泼、清新、明净;一汪池水仿佛温柔的少女,给人以宁静柔和的轻抚;飞来之水具有洒脱、不拘一格的特质;而隐匿在林间的水显得那般神秘、幽静,好似天外之泉。有了水,园林才有了生命力和灵气,呈现出多姿多彩、变化莫测的审美情境。中国古典

旅游文化 第四章山水文化

第四章山水文化 自然旅游资源是指由地质地貌、水文水体、气象气候和动植物等自然要素天然形成的环境资源。它们常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事业能否发展的最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资源基础,因此,我们往往以“得天独厚”来形容某些自然资源特别优美的风景名胜区。各种自然要素完美而和谐的天然配置可以形成各种奇美的景观。名山大川、奇洞怪石、江湖瀑布、奇花异兽等可供游览、观赏;温泉矿泉、海滨沙滩、湖边草地、山间森林可供度假、疗养、激流险滩、悬崖雪原、沙漠戈壁、“野人王国”等可供人们探险、健身。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动植物繁多,形成了美丽如画、数不胜数的自然风景区。安徽黄山烟云变幻,山东泰山雄伟壮观,西岳华山巍峨险峻,杭州西湖妩媚多姿,桂林山水优雅秀丽,长江三峡如天造地设的山水画廊,内蒙古大草原则“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正所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①毛泽东:《沁园春·雪》。 第一节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②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失意官宦,无不游历名山大川,寄情抒怀,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 一、山水景观的形式美 与社会美和艺术美相比,自然山水的形式美是其最基本、最突出的特征。换言之,山水美主要以形式美取胜。形式美主要包括构成山水景观的物质材料(质地、线条、形态、色彩、声音等)和形式结构(对称、均衡、和谐等)两部分,它们的完美结合作用于人们一定的心理结构,最终呈现为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各种形式美,从而使观赏者产生崇敬、愉悦、振奋、温柔、心旷神怡等美的功效与魅力。 山水景观虽然以形式美取胜,但对形式美的理喻仍然离不开人们健全而正常的心理机制。也就是说,“山水景观的形式美是通过人们的心理对应机制而获得审美价值的。”很明显,直线是趋向一致的点的轨迹,呈现出物质运动的方向性和确定性,它常常对应于生活中坚硬的东西,显得挺拔刚直、英俊潇洒,例如壁立万仞的悬崖峭壁、顶天立地的长白松等。曲线(包括圆形)是由运动方向多变的点组成的,它对应于生活中流动的、活泼的、轻盈的东西,给人以柔和、妩媚、秀丽的感觉,例如叮咚的泉水、飞湍的瀑布、雨后的彩虹、涟漪荡漾的湖水、江南随风轻荡的柳枝等。红色与生活中的热烈与激动相对应,因而当“霜叶红于二月花”时,人们更加热爱生命。人们为什么喜欢绿草如茵的内蒙古大草原?因为绿色相征着和平与安宁。因此,人们只有以健全的心理机制,将审美情趣调适到最佳状态,才能真正领略到山水美的意韵。否则,再美的名山奇峰在你的眼前也只是一片山连山、山挤山、大山压小山、前山遮后山的混沌无序的石头和泥土的堆积物。 二、山水景观的天然美 天然美是山水景观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社会美与艺术美的又一重要特征。古人刘勰曾云:“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岂夫外饰,盖自然耳。”①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他进一步分析说,假如无视美的自然性、天然性,人为地追求“错采镂金”,其结果就会象无盐(古县名,今山东东平)丑女钟离

李白诗词全集(979首全)

李白诗词全集(979首全)?《将进酒》 ?《静夜思》 ?《蜀道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 ?《望庐山瀑布》 ?《赠汪伦》 ?《行路难》 ?《早发白帝城》 ?《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望天门山》 ?《侠客行》 ?《菩萨蛮》 ?《菩萨蛮》 ?《行路难其一》 ?《送友人》 ?《峨眉山月歌》 ?《渡荆门送别》 ?《关山月》 ?《送孟浩然之广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古朗月行》 ?《登金陵凤凰台》 ?《清平乐》 ?《清平乐》 ?《春夜洛城闻笛》 ?《忆秦娥》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短歌行》 ?《春思》 ?《夜宿山寺》 ?《行路难其二》 ?《从军行》 ?《从军行》 ?《越中览古》 ?《秋思》 ?《秋思》 ?《把酒问月》 ?《玉阶怨》 ?《古风其十九》 ?《送别》 ?《送别》 ?《送别》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长歌行》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听蜀僧浚弹琴》 ?《金陵酒肆留别》 ?《赠孟浩然》 ?《杂诗》 ?《怨情》 ?《怨情》 ?《夜泊牛渚怀古》 ?《陌上桑》 ?《乌夜啼》 ?《梁甫吟》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山中问答》 ?《战城南》 ?《战城南》 ?《清溪行( 一..》 ?《南陵别儿童入京》 ?《古意》 ?《北风行》

?《襄阳歌》 ?《采莲曲》 ?《远别离》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客中行》 ?《白马篇》 ?《杨叛儿》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妾薄命》 ?《白头吟》 ?《劳劳亭》 ?《梁园吟》 ?《对酒》 ?《对酒》 ?《江上吟》 ?《拟古》 ?《山中与幽人对酌》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哭晁卿衡》 ?《长门怨》 ?《江夏赠韦南陵冰》

一、山水文化及其内涵

四、中西古典园林的文化差异 世界各国的园林营造历史及其艺术风格的发展,大致可以归纳为东方和西方两大体系。其中,东方园林艺术体系以中国园林为代表,西方园林艺术体系则以欧洲园林为代表。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很多差异,其中最主要的差异表现在自然山水式风格和几何式风格上的差异。 (一)自然山水式风格的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从总体风格来看,属于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淳朴的自然美。 园林作为一种建筑属于文化的物质层次,不同的文化传统对造园理论和艺术风格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几千年的农耕生产方式与农业文明。在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上,在人与大自然、人与天的关系上,中华民族崇尚的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甚至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天人合一思想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主导观念和民族文化特质的典型表现。受天人合一自然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对大自然怀有强烈的热爱,认为自然之美高于一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者为上品之上”,这样的文化传统十分强大。 受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这种自然山水式风格的基本特点是: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分隔空间,融于自然;园林建筑,适应自然;树木花卉,表现自然。可以说,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根本的文化特征。 在20世纪以前,很多西方人对中国古典园林对大自然的这种充分理解和追求持有赞赏的态度,对中国园林的自然美赞不绝口。欧洲人知道中国园林更早的应从马可波罗算起,他在元代见过杭州园林,他在日记中写到:“这里有世界最美而最堪游览的园林。”16世纪末,利马窦来到中国,长期居住。他的同伴和他一起到过南京的一个花园,在书中是这样描写的:“在这花园里,有许多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那儿有一座人工的假山,全是用粗犷毛石堆叠起来,恰当地开着几个山洞。洞里有房屋、厅堂、踏级、池塘、树木和其它珍奇稀有的东西,他们都处理的素净淡雅,夏天,山洞里有凉气,人们到那里去躲避炎暑,在里面读书和宴会。山洞像迷宫一样曲折,更增加了它的风韵。”英国宫廷总建筑师钱伯斯两次到过中国,对中国的园林有浓厚的兴趣,于1772年出版《东方园林论》,着重介绍了中国的园林艺术。他称赞中国园林是“从大自然中收集最赏心悦目的东西”,“组成一个最赏心悦目的、最动人的整体”。“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确是无与伦比的。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一位法国画家用充满了赞誉的笔法写道:中国园林的基本原则是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而不是按照对称和比例的规则严谨地安排过的宫殿。无论是曲径通幽的羊肠小道,还是垂柳傍岸的曲折池岸,园林中处处都显示出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之美。 事实上,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自然之风也不断对西方园林的营造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国园林艺术对欧洲的影响,最早的例子是16世纪时法国已在园林中仿造中国的假山。钱伯斯在接触到中国园林后,提出英国要学习中国的园林艺术,用来发展英国的自然风景园。17世纪末,英国贵族对传统的规则式园林逐渐感到单调乏味,而对山林中的怪石、岩洞、溪涧等自然景观,通过文学家的歌颂、赞美,逐渐的感到兴趣,终于在18世纪出现了有自然式湖泊、山林、河谷的自然风景园,把花园布置的像田野、牧场一样,情趣优雅、宁静、清爽,就像自然界中的一部分,被称为自然风景园。这种园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自然山水园的影响。18世纪中叶,中国造园艺术,通过英国的自然风景园在法国流行起来,法国人把它叫“中国式花园”或“英中式庭园”。以后中国造园艺术传播到德国、荷兰、俄罗斯直至欧洲各地。 总体来看,在17-18世纪欧洲园林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园林艺术传播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造园手法的自然化、艺术化倾向并风靡一时。当时的欧洲人不仅推崇中国的园林建筑,使之在欧洲花园中流行,而且改变了原有花园中水景的布局方法,将水体岸线处理成自然式形状。在植物配置方面也逐渐少

山水诗:李白《望天门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水诗:李白《望天门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 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 之天门山。”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 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个段江水因为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创作背景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赏析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 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表现出跃 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 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 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 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 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 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因为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 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 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 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防碍的神奇 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第二句写天门山 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 束力和反作用。因为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个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 “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个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 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

论中国文化与山水关系论文

论中国文化与山水关系 中国文化与山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内容和形态丰富多彩,包括以山水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和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文化形态。从以山水为载体的形态来说,又可分为山文化和水文化。“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种境界才是对山水文化的最高领悟。 所谓的山文化就是以山为主要载体的风景名胜。山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尚书·盘庚》中就有记载:“ 古我先王适于山”。远古时代,我们的先人就以山中为活动场所。中国的许多名山声誉远播,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内容。它们因所蕴涵的主要文化内容不同,而成为不同个性的名山。最著名的有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风景名山等等。 “五岳”是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古代帝王附会五岳为群神所居,在诸山举行封禅、祭祀盛典。五岳在我国虽不是最高峻的山岭,但都高耸在平原或盆地之上,这样也就显得格外险峻了。“诗经”中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嵩高维岳,骏极于天”等诗句,可以看出泰山、嵩山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通过人们对山的考察月选择也就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价值倾向。五岳劈地摩天,气冠群伦。千百年来,皇帝在这里祭祀,僧人道士在这里修行念经,善男信女在这里烧香许愿,名人雅客也喜欢在这里赋诗作画,给五岳留下了众多的人文遗迹,为中国文化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的慨叹。 体现中国文化的山不只有五岳名山,武陵源、九寨沟、黄龙,都是新发现的明珠,被誉为世外桃源、童话世界、人间仙境,虽然初放光彩,却顿时蜚声中外。这些穷山僻野一跃而为世界级的风景名胜区,这种文化现象标志着当代中国文化新的审美价值取向。 不仅中国文化与山的关系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水文化也不示弱,为中国文化撑起半边天。 所谓的水文化,就是以水为主要载体的风景名胜区。各种不同的水域有不同的特点,诸如江河、湖泊、海滨等各有自身的条件,因而也就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江河文化,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古到今,多少才华出众的人物在万里长江

旅游文化概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旅游文化概述 一、文化与旅游文化释义 (一)文化得定义 1、西方得文化定义 法国:法国得《迈尔百科辞典》(1971):“文化最初指土地得开垦与植物得栽培,以后指对人类得身体、特别就是艺术与道德能力以及某些天赋得培养,也指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与自我发展中所创造得物质与思想财富”。 英国:《英国大百科全书》(1974):“文化就是总体得人类社会遗产,就是一种渊源于历史得生活结构得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得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这一集团得语言、传统、习惯与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得思想、信仰、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与制造物中得体现。” 2.我国得文化定义 “文化”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易经·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指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社会规范。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指文化出于自然而又能驾驭自然。近代之前,我国得“文化”含义一直指向宗法社会得文治教化与人伦规范,不具备现代意义得“文化”内涵。 本教材得文化定义: 文化:凡就是超越本能得、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与社会得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得人化”即就是文化。它包括显露在外得、人们可以直接感知得所谓“显在文化”与不表现在外得由知识、态度、价值观、心态等构成得“隐在文化”。 显在文化:西藏得布达拉宫 隐在文化:中庸观念 (二)文化得含义

1、文化就是人得创造物,而不就是自然物,就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就是自然 现象 举例:原始得山川草木不就是文化,但经过人类一定得加工、改造所建立起来得园林等旅游景点就就是一种文化。 2、文化不属于某一个人,它就是全社会人们共同拥有与享用得 举例:中东地区国家得女人无论做什么都习惯于蒙着面纱,印度女人则普遍都带着鼻环,这都就是文化。 3、文化就是人类智慧与劳动得创造,这种创造体现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得方式中,体现在人们所创造得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 举例:中国得故宫、古埃及得金字塔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得里程碑,就是人类文明史上得璀璨明珠,并不就是因为它们使用了什么高级得建筑材料,而就是因为,这些建筑体现了古代人们所具有得科学技术水平,表现了当时人们得审美标准。 (三)文化得构成体系 多数文化学家都认为,每一种文化本质上都包含三个层面,或者说每一种文化都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物质文化 即文化得物质实体层面,它包括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其她各种物质产品等。 第二,行为文化 也叫文化得行为方式层面,它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制度以及各种社会制度与社会规范等 第三,精神文化 也可以称作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这就是文化得精神观念层面,包括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操守、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性格等。 文化得三个层面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其中精神文化居于核心地位,它就是文化发展得动因,起支配制约作用;行为文化就是精神文化在人们行为活动中得体现;物质文化就是精神文化通过人们得实践活动在物质产品上得体现,三者水乳交融,互相依存。

山水诗——《李白诗歌江上吟鉴赏》.doc

山水诗——《李白诗歌江上吟鉴赏》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鄙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开头四句,夸张渲染江上之游的即景,展现出华丽的色彩,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中间四句两联,两两对比。"仙人"一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作肯定的赞扬;"屈平"一联启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仙人有待乘黄鹤",是说即使修成神仙,也还得等待,黄鹤不来,也上不了天;而我之泛舟江上,"海客无心随白鸥",乃已忘却机巧之心,物我为一,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岂不是比那痴等黄鹤的神仙还要神仙吗?到了这种境界,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荣辱穷通,就更不在话下了。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泛舟江汉之间,想到屈原与楚王,是很自然的,而这一联的警辟,就在于把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的典型,鲜明地对立起来。屈原尽忠爱国,反被放逐,

终于自沉汨罗,他的词赋,可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楚王荒淫无道,穷奢极欲,卒招亡国之祸,当年奴役百姓建造的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只见满目荒凉的山丘。结尾四句,紧接"屈平"一联尽情发挥。 "摇五岳",指笔力的雄健无敌 ;"凌沧洲"形容胸襟的高旷不群。最末"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不正面说功名富贵不会长在,而是从反面说,将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作一个假设,从而加强了否定的力量,显出不可抗拒的气势,并带着尖锐的嘲弄的意味。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鄙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开头四句,夸张渲染江上之游的即景,展现出华丽的色彩,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中间四句两联,两两对比。"仙人"一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作肯定的赞扬;"屈平"一联启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仙人有待乘黄鹤",是说即使修成神仙,也还得等待,黄鹤不来,也上不了天;而我之泛舟江上,

山水与文化作文--作文

山水与文化作文 篇一:山水与文人山水是大自然的画,挂在那里,一挂就是几千年;画前的文人是历史的笔,望着画,望着望着就把自己溶进了画中……有的山雄伟,拔地而起,高耸入云。 远远望去,山腰间云雾环绕;站在山脚,极力仰视山顶,望到云层遮住视线。 有的水激荡,或渲泄成瀑布或奔涌成河。 瀑布一落千丈,粉碎石块撞到悬崖底,溅起万千水花;江河浩浩万里,奔腾不息,汇入汪洋。 有的文人向往这些山水的豪迈大气,他们为山水称颂,于是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情怀……他们融入山水,于是有李白有写万里黄河的胸怀,有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感叹……有的山青翠连绵。 汲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养万物之天年,一座又一座接连起伏,构成锦绣山川。 有的水明净秀美。 从地下浸出,流动着甘甜,汇成小溪,在山间嬉戏;流入湖泊,静静地倒映周围美景。 有的文人喜爱这样的山水。 青山绿水显得那样和谐迷人。 于是有陶渊明见南山的悠然,有王维鸟鸣涧的幽静……他们痴迷于

这样的山水,于是有白居易吟唱: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有朱熹喜悦的探求和发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山是骨架,水是血肉,山水相互融合展现出人间美景;山水养育了文人,文人滋润了山水。 哪里有山水,哪里就有文人的向往;哪里有文人,哪里就有山水画。 山水依旧挂着,画前站着文人……篇二:秋日乡山家乡的山虽说是太行山的余脉,可是早已没有了那山高林密、峰回路转的磅礴气势,因此,每次放假回家,父母让我去地里看看庄稼,散散心,我总是一副老大不愿的样子。 今年的秋天似乎来得特别早,中秋还没到,母亲的电话却一个接一个地催我回家收秋。 谁知,就在我回家的第二天早上,父亲就意外地从打工地回来了。 玉米还有些生,当务之急自然是收枣儿了。 父母拉着小车走大路,我扛着杆子抄小路。 虽是中秋,景色到底多了些萧瑟,我就是踏着林中一层厚厚的落叶登上山坡的。 当我站在自家田旁的山峰上眺望时,却别有一番景象:萧瑟的落叶掩映着收获的粮车,像是在默默地祝福;高秀、挺拔的玉米遮住了道路两旁的阳光,显得蓊蓊郁郁,树边的野草竟疯长的漫过了人腰。

中国山水文化浅谈

中国山水文化浅谈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对山水文化的最高领悟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今人将山水之美分为雄、奇、险、旷、幽、秀、奥。山水与文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山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山水的灵魂。山水文化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远古时期:畏惧自然。 二、先秦:自然山水开始进入人类的审美领域。三、魏晋时期:自然山水完全成为审美关照的对象。当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对自然山水的改造、利用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山水文化的建设,为山水自然增加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山水的文化含量,形成了姿态各异的山水文化类型。 中国地大物博,名山胜川数不胜数,拥有着天然的地理优越条件,中国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山清水秀且令人向往的游玩国度。中国的山水是充满诗意的,还记得多少文人骚客在失意时寄情山水,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篇章;中国的山水是充满传奇的,还记得美丽的少女阿诗玛化为石柱,久久伫立在石林中,凄美的故事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中国的山水是充满圣洁的,还记得睿智的僧人和法术高超的道士隐居山林,多少佛寺道观依山而建,或香火鼎盛,或清幽雅致,人们都是为了心灵得到一点净化。欣赏中国的山水,就如读中国的一本史书,每一处的山水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曲幽歌。只有独具慧眼的人们,才能读懂个中玄机,才能让那段沉睡的往事苏醒。 山水,似乎是一个属于大自然的名词。因为早在人类学会欣赏什么是美的时候,这种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的存在了,只是当时,美丽的山水没有发挥到自己的作用。加上“文化”二字之后,山水就不再是那天然的尤物了,加了“文化”就等于加了人类的因素,因为只有人类才拥有文化。这时候,人类和大自然发生了有机反应,创造出介于天然和人工之间的“山水文化”,到底是人类的文明丰富了山水,还是山水的灵气充实了人类空虚的心灵?我认为这个作用是相互的,就像生物中的互利共生关系一样,两者的结合让对方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山水没有了人类就略显粗糙,人类少了山水就略欠灵气。所以他们是互相离不开对方的。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山水文化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山水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可以反映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从对美的无知到对美的追求,这难道不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吗?魏晋开始,人们对美有了自觉的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