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鲁人版语文必修三第8课都江堰导学案
鲁人版语文必修三第8课《都江堰》word学案
都江堰余秋雨一、名人零距离(一)作者简介:余秋雨,当代散文作家,艺术理论家,浙江余姚人。
著有学术专著《中国戏剧史述》、《戏剧理论史稿》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
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二)文化散文:在散文写作中引入关于文化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关注现实的重要方式。
将“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对中国文化进行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文化散文”。
(三)都江堰都江堰在四川省灌县城西北岷江上游,是我国古代创建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在历代兴建的千百座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中,至今还完好地使用着的。
都江堰是战国时蜀郡守李冰领导当地人民完成的。
岷江水流湍急,波涛汹涌,进入成都平原后,流速陡降,易淤易决。
这项工程建成后,化险为夷,变害为利,不但能够防洪和灌田,还能行船和漂运岷山木材。
晋代人所著《华阳国志》在评价这一工程时说:自从修了都江堰,川西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被称为“天府之国”。
二、自主学习(一)、通读课文一遍,给加点的字注音劲厉邈远汩汩庇护濡养修缮震颤驯顺遴选浚理长锸玉玺铁戟圭臬韬略蛮吓颈项诘问不坍竹篾挟着模样山麓虔诚膜拜伴和桥墩傩戏卑处一隅可掬可捧怦然心动钟鼓钹磬衮衮诸公大愚大拙砭肤冷气三、整体感知1、读课文,给文章每一部分加标题。
(可模仿结构,可自主发挥,任选形式)工程的与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水流的与最的景观李冰的与最的水利学家影响的与最的神四、初识都江堰为什么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五、再品水魅力从第二部分中找出描写水的句子,诵读品味。
注意从修辞手法、表达内容和蕴含感情几方面交流。
六、三悟李冰魂不期留名的李冰为何会留芳千古?(李冰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哪种特质哪些细节最能打动你的心?关注文章第三部分,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
)七、妙笔生花给李冰写一首小诗,要求内容符合人物特点,注意运用修辞手法。
【教育学习文章】都江堰导学案
都江堰导学案《都江堰》导学案学习目标一、阅读文本,理清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二、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三、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四、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学习时数2课时学习过程一、了解都江堰及李冰其人都江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古时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元以后称都江堰,使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也是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的渠。
发源于岷江,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
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协助下,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水东流的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
在无火药(火药发明于东汉时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间)不能爆破的情况下,他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
(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率众又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形如鱼嘴,岷江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
都江堰导学案
答案正字音颓壁残垣(yuán)惊悸(jì)庇护(bì)修缮(shàn)卑处一隅(yú)魅力(mâi)强悍(qiáng hàn)铁戟(jǐ)遴选(lín)韬略(tāo)怦然心动(pēng)诘问(jiã)傩戏(nuó)衮衮(gǔn)诸公(2)积累词语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这。
膜拜:跪在地上举两手虔诚地行礼。
圭臬:指圭表,比喻准则或法度。
焕然:形容有光彩,如焕然一新。
涣然: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如涣然冰释。
长城都江堰;李冰;水利;李冰精神的实质是什么?为民造福,务实求真,淡泊名利,贴近苍生。
其他问题见教参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概括语句表达的内涵。
①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提示:长城的美在于规模宏大,气势的宏伟,给人一种巨大的惊悸,但时过境迁,它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却直到今天依然在造福人类,给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滋润濡养了天府之国,永久性的灌溉了中华民族。
所以说它的美具有长久性。
②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休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提示:“灵动的生活”是指都江堰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将一直延续下去。
将都江堰比喻为乡间母亲,显示了它不炫耀、无所求、默默地奉献的精神。
这一比喻生动形象的地刻画出都江堰的本质特征:它像母亲一样滋润和濡养着中华民族。
③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提示:其一,因为他的这点学问是水利界的重要成果,说“水汽淋漓”显得形象生动。
其二,是为了与厚厚的典籍“风干松脆”对举。
这里的典籍,是另一种政治纲领的代名词,它们貌似堂皇威严,却早已腐朽不堪,失却了活力;而李冰的学问,渗透着利民富民的不休思想,造就了都江堰的辉煌,当然“水气淋漓”。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第三册第四单元8【教学设计】《都江堰》
摘 要:本文对GB/T 20797-2006的检验方法进行了改进,减少了称样量,节省了试剂和前处理时间,通过用乙腈提取样品中的喹乙醇,提取液经净化后,浓缩定容,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喹乙醇;残留量;猪肉喹乙醇为广谱抗菌药物,是一种化学合成的生长促进剂而不是抗生素药物,可促进机体蛋白质合成代谢,提高饲料能量利用率,加快了生长发育。
喹乙醇最初用于防治仔猪腹泻,1976年欧共体批准用于畜禽饲料添加剂,20世纪80年代初,喹乙醇作为饲料添加剂在我国开始推广使用,已成为我国养殖生产中最主要的促生长剂之一。
但该药物毒性随动物种属不同存在较大差异,特别对禽和鱼类有中度至明显蓄积毒性和一定遗传毒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明确规定:喹乙醇作为促生长剂,仅限用于35kg以下猪的促生长,以及防治仔猪黄痢、白痢,猪沙门氏菌感染,休药期35天;禁用于体重超过35kg以上的猪和禽、鱼类等动物。
1 仪器与试剂1.1 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e26952998 PDA Detector检测器);电子天平(感量0.01g);涡旋混合器;离心机;氮吹仪。
1.2 试剂喹乙醇标准品(德国Dr公司,浓度97.8%);乙腈(色谱纯);正己烷;超纯水。
标准储备液:精密称取喹乙醇标准品约0.0100g,用少量甲醇溶解,转移到100ml棕色容量瓶中,用甲醇定容至刻度。
制成浓度为100μg/mL 的标准储备液。
2 检测方法2.1 样品的提取准确称取混合均匀的样品2.00g(±0.02g)于50ml离心管中,加入10ml乙腈提取,涡旋混匀,震荡10min,5000r/min离心8min,将上清液转入另一离心管中,残渣用10ml乙腈重复提取一次,合并两次上清液;向合并的上清液中加入15ml正己烷,涡旋混匀,震荡5min,8000r/min离心5min,转移乙腈层至玻璃离心管中,60℃水浴氮气吹干;用1ml 20%的乙腈水复溶,涡匀,经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后供测定。
都江堰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都江堰[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并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哲理2、理解并学会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3、体悟行文中流露的人文精神[学习重点]理解并学会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学习难点]体悟行文中流露的人文精神一、了解作者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散文家。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等。
散文的内容多是对中国文化的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
《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质。
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颓壁残垣.遴.选长锸.濡.养邈.远庇.护衮.衮钹磬..傩.戏..圭臬三、文章分为四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问题探究1、文章的题目是《都江堰》,那么文章是如何写都江堰?文中哪一句话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它的高度赞颂?问题探究2、作者为什么用长城来与都江堰作比较?问题探究3、作者从若干方面来比较长城和都江堰,哪个方面的比较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为什么?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用都江堰来与长城作比较,高度颂扬都江堰,是不是贬低了长城?问题探究4、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高度颂扬都江堰,文章仅仅是在颂扬都江堰吗?问题探究5、文章又是如何高度颂扬李冰父子的?问题探究6、建筑是文化的载体。
如果说故宫是皇权政治的符号,那么周庄则代表平民生命的形态;如果说布达拉宫是虔诚宗教崇拜意识,那么扬州个园则是淡泊雅致文人情怀;如果说天一阁能读出文化保存和流传的悲壮,道士塔能读出文明被销毁的悲哀,那么都江堰这一跨越前年的水利工程,它的文化精义是什么呢?完成《新新学案》练习题。
鲁人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必修三 都江堰 学案
《都江堰》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3、体会文中蕴含深厚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学法指导】1、重难点: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价,概括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方法:朗读法、评点法、探究法【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自学自测】1.知人论世:阅读《非常学案》“作者名片”“背景资料”,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2.朗读全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
3.课前自测:完成《非常学案》基础梳理部分。
4整体感知:梳理文章脉络,概括三部分内容(拟小标题)。
5.我的问题:【自研自悟】活动一:自主学习成果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班内展示【自学自测】的5个问题活动二:阅读第一部分,完成下列表格,思考:采用了什么手法?哪个方面最重要最根本,为什么?活动三:作者怎样描写都江堰强悍而又驯顺的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自练自提】参照示例,自拟话题,写一组句子。
话题:长城与都江堰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偶,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话题:编制:周荣荣审核:张华君审批: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使用时间:2016-4-6第二课时【学习目标】4、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5、品味文本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自学自测】找出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赏析。
例句:他大愚,又大智。
他大拙,又大巧。
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
赏析:例句: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赏析:赏析:赏析:【自研自悟】活动一:李冰的“精魂”体现在哪里?活动二: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自练自提】1、完成课时作业(十二):3、4、7、8、9、102、将优美语句积累到摘抄本上。
【我的收获】。
4.8 都江堰 教学设计(鲁人版必修三)
《都江堰》教学设计一、国学诵读二、教学目标1、阅读文本,把握李冰父子的思想精髓。
2、赏析文本,体会余秋雨独特的语言魅力。
3、利用文本,学会提取关键信息三、整体感知预习提问:抓课文中的关键词,用短语的形式给每一个部分拟一个标题。
第一部分:最激动人心的都江堰灵动的都江堰第二部分:最壮丽的景观最驯顺壮丽的景观;第三部分:最冰清玉洁的精魂都江堰的建设者。
第四部分:最贴近苍生的偶像贴合民意的李冰四、文本探究1 自由讨论找出文中句子来把握李冰的精魂。
李冰精神的实质是什么?明确:求真务实淡泊名利贴近苍生2反思:既然是写李冰,在诠释李冰精神和弘扬文化,能不能把题目改成“李冰的精神”或“文化的思考“呢?明确:一方面都江堰是李冰精神的写照。
让李冰精神具体实际。
一方面文体特点:文化散文。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是把山水古迹的作为对象,然后进行文化反思。
由物写的人再写到文化、精神。
五、品味语言1自由赏析。
文章中有很多语言具有表现力,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2总结方法: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提示:运用对比手法。
长城的美在于规模宏大,它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却直到今天依然给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滋润濡养了天府之国,永久性的灌溉了中华民族,在造福人类。
它的美具有长久性,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总结规律:抓住手法 + 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 + 紧扣主旨3巩固练习: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明确:运用对比,写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
指都江堰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将都江堰比喻为乡间母亲,显示了它不炫耀、无所求、默默地奉献的精神。
生动形象的地刻画出都江堰的本质特征:它像母亲一样滋润和濡养着中华民族。
六、拓展练习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段描述文字。
《都江堰》原创导学案
《都江堰》导学案【散文新课标解读】1.培养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21世纪教育【学习目标】:能找出文章中的对比手法,感悟出都江堰伟大的文化精髓。
【学习重点】:能分析出李冰贴近苍生、为民造福的精魂【学习过程】【课前导学】一、名人零距离:(一)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当代散文作家,艺术理论家。
浙江余姚人。
著有学术专著《中国戏剧史述》、《戏剧理论史稿》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借我一生》、《秋雨散文》等,其中《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质。
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21·cn·jy·com(二)文化散文:在散文写作中引入关于文化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关注现实的重要方式。
将“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对中国文化进行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文化散文”。
(三)都江堰都江堰在四川省灌县城西北岷江上游,距成都市59公里。
是我国古代创建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在历代兴建的千百座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中,至今还完好地使用着的。
都江堰是战国时蜀郡守李冰领导当地人民完成的。
岷江水流湍急,波涛汹涌,进入成都平原后,流速陡降,易淤易决。
这项工程建成后,化险为夷,变害为利,不但能够防洪和灌田,还能行船和漂运岷山木材。
晋代人所著《华阳国志》在评价这一工程时说:自从修了都江堰,川西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被称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导学案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温馨寄语:正因为汇聚了千山万水,海才能掀起洪波巨澜;正因为积累起一点一滴,海水才永不枯竭。
同学们,去汇集,去积累吧,愿你拥有知识的大海。
【学习目标】1、识记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散文的特点;2、理清本文的写作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3、体会本文蕴涵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课时安排】2课时【导学过程】课前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名人零距离: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
家,家,12岁离家到上海求学,入上海晋元中学。
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因成绩优秀留校执教。
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早年写有《戏剧理论史稿》65万字,后又撰写《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从戏剧理论研究转入人类文学的研究。
代表作有散文集、等。
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他的散文以游记的方式,将“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对中国文化进行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
2、都江堰及李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距成都市59公里。
是我国古代创建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闻名中外。
在历代兴建的千百座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中,至今还完好地使用着的,也首推都江堰。
都江堰大约兴建于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
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领导当地人民完成了这一巨大工程的建设。
晋代人所著《华阳国志》在评价这一工程时说:自从修了都江堰,川西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被称为“天府之国”。
李冰,时期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为著名,他还主持了凿平青衣江的溷崖(四川夹江县境内)。
2019-2020年高中语文4.8《都江堰》教案鲁人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8《都江堰》教案 鲁人版必修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
,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
2,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活着或死了,到底应该站在哪里?,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活着或死了,到底应该站在哪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1,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 2 2,揣摩语言,揣摩语言,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教学难点: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课时安排:二课时课时安排:二课时一.单元解说一.单元解说见读本见读本二.导入二.导入1.都江堰.都江堰都江堰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在四川都江堰市西北岷江中游,创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留存的最古老的生态水利工程。
它以无坝引水为主要特征,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口处特殊的地形。
水脉、水势,乘势利导,元坝引水,分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
建造十分巧妙。
它所运用的水利工程学,成为人类历史水利工程的创举,至今还使人不得不赞叹建造者的独运匠心,因此也吸引了许许多多后人的驰足观赏,使人不得不钦佩人类尤其是中华文化中科学家的聪明和智慧。
学家的聪明和智慧。
但是,人们研究都江堰的建造史时,却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原来,这座奇观的建造者竟然是当时的一位蜀郡太守。
身在那种社会,身为一名高官,竟然作出了这样的杰出成就,不能不令人惊奇!不能不令人惊奇!这其中,必定隐含着历史和文化的神秘和蔼奥秘!这其中,必定隐含着历史和文化的神秘和蔼奥秘!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化作家余秋雨去回溯历史,感悟史实,探索一下中国的一段历史和文化的奥秘!的奥秘!2.余秋雨.余秋雨余秋雨是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
他勇敢地走出书斋,走上了漫长的文化考察之旅,在崇山峻岭之间行走,在文化景观与历史遗迹中穿行。
关于《都江堰》优秀教案(精选6篇)
《都江堰》优秀教案关于《都江堰》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都江堰》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都江堰》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功业的高度评价,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奋斗和实干的精神。
4、体会散文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鲜明,语言酣畅灵动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理清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2、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3、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4、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最优学法】1、本文篇幅较长,但却以标题形式将文本划为三大部分,在整体把握文意时应先了解标题的作用,并逐个概括标题大内容,从而理清的脉络。
把握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通过抓住文段的中心句,来概括文段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现在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余秋雨的游记散文《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一处具有深厚文化精神意蕴的游览圣地。
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是风景吗?不全是,吸引我们的更多的是当地的美丽的传说与相关的故事,而在所有这些后面都寄托着一种精神。
文物也好,古迹也好,都寓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读了都江堰,你又有何感受呢?它的文化精义又是什么?今天在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里,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余秋雨,走进四川灌县,去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
二、介绍余秋雨及总结其文化散文的特点: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询中遴选línxuǎn(慎重地选拔;审重选择)、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鲁人版精品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3 8 都江堰》
教学设计一、教材与学情《都江堰》是高中必修三第四单元的一篇必读文本。
本单元的主题是“文明的踪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解读历史并了解前人在历史中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在审视历史中吸收和借鉴,提高自身的认识和思辨能力。
这篇文章看似游记,其实表现的是作者深沉的历史感悟和;作者看似叙写一个古代工程建筑,其实在评价李冰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目标根据文本的特点、新课标的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识记作家作品,了解余秋雨大文化散文的特点,了解与都江堰有关的科学文化知识。
(让学生利用自习时间完成)2、能力目标: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
这是本文的重点目标。
目的是让学生读文本,通文意,品文情。
为提高语文素养服务。
3、情感目标: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法与学法这节课施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诵读法、展示法、点评法、讨论法,并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总体思路:本课的教学安排是利用课下自读文本,解决字词,通过学案提供材料了解有关作者、都江堰、李冰的知识;用一课时解决对比手法的分析,进行关键语句分析,从而探究李冰的精神。
第一个环节,导入:2021年5月12日,一个让中国人民难以忘怀的日子,汶川8级地震,不仅危及这震区人民的生命和生活,也严重威胁着包括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内的世界遗产地和1000处文物的安全,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位于重灾区的都江堰依然完好。
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那么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他又是怎样创造这个奇迹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余秋雨,走进都江堰去找寻答案。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的兴趣)第二个环节,都江堰遭受8级地震依然完好,这是一个奇迹,如果说都江堰是个伟大的工程,大家同意吗?如果把都江堰的地位抬高到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长城之上,你们同意吗?(会有学生不同意)可在文中开篇,余秋雨鲜明地亮明了自己的观点: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山东省济南回民中学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4.8《都江堰》教学设计
都江堰【教学目标】1、诵读文本,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
2、体会文本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体会文本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语:余秋雨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文化学者。
我特崇拜他。
年轻时一心向学,成绩优异,大学后留校任教并成为教授。
不惑之年,勇敢的走出书斋,踏上了漫长的文化考察之旅,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遗迹,反思传统文化,写就了一系列的影响深远的文化散文。
我们就一同走进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来体味蕴涵其间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体会文化散文独有的文化特质。
二、整体感知作者把全文分为四大部分,速读课文,在每一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并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
找学生说出大意。
(意思差不多即可)①江堰的价值②都江堰的水势③李冰父子的评价④李冰父子的影响。
三、鉴赏分析第一次读《都江堰》,我只是被余秋雨的文字吸引,多读几遍,才发现:比文字更有意味的是文章中的多处对比。
(一)我们一起分析一下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是谁和谁的对比?找出体现这个对比的语句。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注意关键词不是而是)作者为什么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请一位同学阅读3-6自然段,大家在里面找出答案。
1、规模从表面上看···却注定造福千年。
2、长城占据空间·····时间3、长城社会功用4、长城的文明僵硬····灵动(照应前面的哪一处对比?空间和时间)5、摆老资格作者这样比较是不是为了贬低长城赞扬都江堰呢?作者只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你找到那一点了吗?(是为了突出它的社会功用---造福千年)注意抓中心句。
(二)第二部分明明要写都江堰的“江水”,却引入了“海水”与之对比,这是为什么?齐读第9自然段“江水与海水的对比”。
这里的水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狂野不羁,充满强悍的生命力同时又是驯顺的。
鲁人版-语文-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三学案 第四单元第8课都江堰
◆8都江堰只识背影北宋时,宰相王旦有个马夫,为他赶了五年马车,服役期满向王旦告辞,王旦竟不认识他。
等马夫转身走时,王旦却马上叫出了他的名字,并念他赶车辛劳,给了他丰厚的赏赐。
原来,这个马夫平日只知赶车,正脸都难露一下,王旦只熟悉他的背影,所以见到他的脸面时反倒不认识了。
待马夫转身出去,那熟悉的背影,很快唤起了他的回忆。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大批默默诚实劳动、不求闻达的人。
他们可爱而又平凡,无声无息地忙碌在生活的某个角落里,一心扎到工作当中。
人们看不到他们的正面亮相,看到的永远是他们忙碌的身影。
他们也从未把头从工作中抬起来,去抛头露面,博得场面上的喝彩。
微感言:1.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
——《白虎通义·情性》赏读:什么叫智呢?智就是知识。
你自己见到的、听到的事情多了,知识面广了,便不致为一些事所迷惑,还能够从一些小事上推知大事。
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天论》赏读:天道(自然规律)是持久不变的,它并不因为尧(那样仁德的君主)而存在,也不因为桀(那样残暴的君主)而消失。
符合治理它的规律来适应它,就获得吉祥;用紊乱来适应它,就遭到凶灾。
3.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荀子·修身》赏读:见到善良的行为,必定端端正正地反问自己是否也有此善行;见到不善良的行为,必定引起忧惧,认真地检讨自己。
一、作者视窗余秋雨,浙江余姚人。
中国当代文化史学者、作家、艺术理论家。
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
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等,专著《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等。
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苦旅中的行者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询中遴选、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都江堰》导学案3
《都江堰》导学案三维学习目标:1.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3.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些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4.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5.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6.情感态度与价值: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导言: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是风景吗?不全是,吸引我们的更多的是当地的美丽的传说与相关的故事,而在所有这些后面都寄托着一种精神。
文物也好,古迹也好,都寓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打开我们的美术鉴赏这本书,同学们挥发现有关建筑方面的图画,介绍某种建筑队特点和意蕴,这就是建筑文化。
如果说故宫是皇权政治的符号,那么周庄则代表平民生命的形态;如果说布达拉宫是虔诚宗教崇拜意识,那么扬州个圆则是淡泊雅致文人情怀;如果说天一阁能读出文化保存和流传的悲壮,道士塔能读出文明北销毁的悲哀,那么读了都江堰,你又有何感受呢?它的文化精义又是什么?今天在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里,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余秋雨,走进四川灌县,去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
一、完成下列预习: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颓壁残垣()惊悸()庇护()修缮()卑处一隅()魅力()强悍()铁戟()遴选()韬略()怦然心动()诘问()傩戏()衮衮()诸公2、解释下列词语:众目睽睽:膜拜圭臬:焕然:涣然:3.梳理文章脉络本文篇幅较长,但却以标题形式将文本划为四大部分,请同学们浏览各部分内容,划出各部分的中心句,然后给每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
4.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二、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1.浏览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写都江堰的关键句。
思考:在这一部分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从多方面进行比较,那个方面是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为什么?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导学案学习目标一、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二、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三、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四、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学习时数 2课时学习过程一、了解都江堰及李冰其人都江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古时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元以后称都江堰,使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也是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的渠。
发源于岷江,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
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协助下,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水东流的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
在无火药(火药发明于东汉时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间)不能爆破的情况下,他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热涨冷缩的原理),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
(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率众又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形如鱼嘴,岷江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
外江仍循原流,内江经人工造渠,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让人们知道“枯水(低水位)不淹足,洪水(高水位)不过肩”。
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好为陆海”(《华阳国志》)目前灌溉面积超过一千万亩。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每年都接待不少外国游人,其中有些是水利专家。
有的水利专有他细观看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后,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平惊叹不止。
比如飞沙堰的设计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约公元前256-前251年被秦诏王任为蜀郡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为著名,他海主持了凿平青衣江的溷崖(四川夹江县境内);治导什更县的洛水何邛崃等县的汶井江;又穿广都(今双流县境)盐井诸陂池等工程。
见(《华阳国志·蜀志》)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读课文,了解内容。
(1)正字音颓壁残垣(yuán)惊悸(jì)庇护(bì)修缮(shàn)卑处一隅(yú)魅力(mèi)强悍(qiáng hàn)铁戟(jǐ)遴选(lín)韬略(tāo)怦然心动(p ēng)诘问(jié)傩戏(nuó)衮衮(gǔn)诸公多音字(píng)屏风屏障(jìng)劲拔劲敌(bǐng)屏除屏息屏营(jìn)干劲劲头2、积累词语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这。
膜拜:跪在地上举两手虔诚地行礼。
圭臬:指圭表,比喻准则或法度。
焕然:形容有光彩,如焕然一新。
涣然: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如涣然冰释。
3、梳理文章脉络本文篇幅较长,但却以标题形式将文本划为四大部分,请同学们浏览各部分内容,划出各部分的中心句,然后给每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标题:第二部分:标题:第三部分:标题:第四部分:标题:4、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5、划出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品读课文6、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句子,初步体会它的作用三、重点探究1、李冰精神的实质是什么?2、是如何来表现这些内容的?四、课堂小结三、写作训练山东是文化大省,名胜古迹很多,请选择一处,写一篇介绍古迹的文章。
《都江堰》参考答案第一课时(1)正字音颓壁残垣(yuán)惊悸(jì)庇护(bì)修缮(shàn)卑处一隅(yú)魅力(mèi)强悍(qiáng hàn)铁戟(jǐ)遴选(lín)韬略(tāo)怦然心动(p ēng)诘问(jié)傩戏(nuó)衮衮(gǔn)诸公多音字(píng)屏风屏障(jìng)劲拔劲敌(bǐng)屏除屏息屏营(jìn)干劲劲头2、积累词语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这。
膜拜:跪在地上举两手虔诚地行礼。
圭臬:指圭表,比喻准则或法度。
焕然:形容有光彩,如焕然一新。
涣然: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如涣然冰释。
3、梳理文章脉络第一部分: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第二部分: 这里的水却不同,……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
第三部分: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
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第四部分: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
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帖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
标题:一、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
二、都江堰强悍,规整而又驯顺的水。
三、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的精魂。
四、都江堰的精魂代代相传。
4、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写自己游览都江堰和二王庙表达作者深刻的历史反思和文化反思,对李冰精魂、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也体现了作者对承传这种精神的乐观和对膜拜这种精义的欣慰。
5、划出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品读课文①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提示:长城的美在于规模宏大,气势的宏伟,给人一种巨大的惊悸,但时过境迁,它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却直到今天依然在造福人类,给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滋润濡养了天府之国,永久性的灌溉了中华民族。
所以说它的美具有长久性。
②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提示:“灵动的生活”是指都江堰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将一直延续下去。
将都江堰比喻为乡间母亲,显示了它不炫耀、无所求、默默地奉献的精神。
这一比喻生动形象的地刻画出都江堰的本质特征:它像母亲一样滋润和濡养着中华民族。
③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
提示:参考课文第三段和第九段,政治走向,在这里指与政治理想相关联的实施政治的方案。
一种是一些官场丑类的政治走向,他们或无所事事,无所专政,根本无视百姓的疾苦,或互相倾轧,玩弄权谋,不惜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另一种是李冰的政治走向,即拥有利民富民的胸怀与责任感,认定在旱涝成为百姓最大祸患时,治水就是最大的政治,政治家就应该成为水利家。
显然持第一种政治走向,随之而来的是死气浊味乃至腥风血雨;而正是基于第二种政治走向,都江堰才得以矗立在四川大地上。
④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提示:从表面看,李冰显示的只是水利方面的才能,但是当治水成为政治家的首要任务时,政治家对水利工程的倾力投注就成了一种晴明的政治,政治家在水利工程上的实绩就成了他的第一政绩。
因此,当李冰出于利民富民的考虑而要求自己成为水利家的时候,它确实是向世界宣告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⑤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
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提示:这种政治辩论,就是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的辩论,就是两种政治纲领的辩论;李冰手中的长锸说:政治要做事儿,既具体又质朴,就是要像长锸这样为百姓消灾,给百姓濡养;金杖玉玺和铁戟钢锤自责在为权势、征战和镇压辩解。
他失败了,因为千年政治是站在另一边,他终又胜利了,因为在今天的中国长锸象征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利民富民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的政治品质,不但为世人首肯,而且与当代社会学政治发展的基本思想相通,与当代社会所要求的人格品质相融,从而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⑥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提示:其一,因为他的这点学问是水利界的重要成果,说“水汽淋漓”显得形象生动。
其二,是为了与厚厚的典籍“风干松脆”对举。
这里的典籍,是另一种政治纲领的代名词,它们貌似堂皇威严,却早已腐朽不堪,失却了活力;而李冰的学问,渗透着利民富民的不休思想,造就了都江堰的辉煌,当然“水气淋漓”。
⑦他大愚,又大智。
他大拙,又大巧。
提示:大愚大拙似说李冰极不擅长无所专政或蝇营狗苟的为官之道,而只是具有田间老农的思维;大智大巧是说政治家正是由于具有了田间老农的思维,才具备了可贵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才有了民本思想,从而能够清晰而透彻地关照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提示:田间老农的思维,是李冰治理故讲演的出发点:人活着,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要想达到治理的目的,就必须使人民富足。
他的治理就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落实到实实在在具体的工作上,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智慧的。
⑨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