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君子之风(儒家经典选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乡党篇》小感
《论语·乡党篇》在《论语》中非常特殊,不是记录语言,而是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情况。可以说,这是一篇孔子的生活素描。篇中语句,短小精悍,都是从一些微小的细节和孔子日常生活的侧面以见孔子生活情况之一斑、以窥孔子思想和精神之一斑,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
《乡党》中有多章都是讲孔子如何遵从周礼的。在许多举动上,他都能按理行事,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环境,应该有什么表情、什么动作、什么语言,他都一丝不苟,准确而妥帖。孔子在父老乡亲面前恭敬而近乎羞涩,很少说话,而在庙堂和朝廷上却明辩且侃侃而谈,显出雄辩的样子。与作为政府高级官员的上大夫说话,与作为一般干部的下大夫说话,以及与作为国家元首的君主说话,都有不同的语言方式和仪态。
当今有许多人认为孔子这样的做法很虚伪。其实不然。俗话说:“到哪个坡唱哪个歌。”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人应该用适合那个场合、那种人的不同语言方式和仪态。这不是庸俗,而是世人处世恰如其分的问题,是非常值得今人借鉴的。在什么人面前说什么话,这本是人之常情,只不过要把它与那种专门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派行为区别开来罢了。
孔子对“礼”的遵循,不仅表现在与国君和大夫们见面时的言谈举止和仪式,而且表现在衣着方面。什么颜色做什么衣服,什么颜色不能做什么衣服,什么颜色套什么颜色的衣服(如,黑套黑、白套白、黄套黄,讲究的是和谐配色,而不是反差配色。也许这也体现了孔子“和”的思想吧!)孔子不但要讲究颜色的选择和搭配,他对祭祀时、服丧时和平时所穿的衣服都有不同的要求,如单衣、罩衣、麻衣、皮袍、睡衣、浴衣、礼服、便服等,都有不同的规定。
在吃的方面和吃的礼节方面,孔子更是十分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唯酒无量,不及乱”,“食不语,寝不言”等等。虽然今人对“食不语,寝不言”之意甚是不解,但从古人的大环境来看,这是圣人一种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所致。
孔子在外交场合和私交场合的不同表现也令我颇有感触。公务活动中,孔子恭敬谨慎;而以私人身份和外国君臣会见时,“偷偷如也”。这就叫公私有别。我想,这种明智和恰当的做法也为孔子赢得了时人的尊敬和爱戴。
孔子一生讲“礼”。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他时时处处以正人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尽量符合礼的规定。孔子认为,礼是天下最大的事,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礼是为人立身处世的重要方式。那么,一投足、一举手都必须依照礼的原则。因此,孔子的言行举止、处事方法可以说是礼的典范。
孔子讲“仁”,一个仁者要做到“恭、宽、信、敏、惠”,表现为“温、良、恭、俭、让”;孔子讲“和”,世间万物之和谐统一为生命之本;孔子主张中庸,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可久则久、可速则速,做任何事情“无过无不及”。这些思想与孔子遵“礼”的思想交汇融合,形成了儒家思想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尽管孔子及儒家的思想对历史、对后世有功也有过,但其历史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孔子本人的君子风范更是影响了世世代代。孔子生逢乱世,却仍能坚守君子之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实为圣人。从大角度来看,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改革者,儒家文化的开创者,从为人与处事来讲,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导师、人格的典范。也许,古人的许多行为不为今人理解,但这是历史的结果,也是历史的选择。
不苛求古人,尊重古人,用古人真正的智慧指导我们前行。
这是我们应做的。
对孔子,亦是如此。